勇冠三军是谁的典故-勇冠三军是什么意思?
1.苏武传中的成语
2.兰陵王高长恭的详细资料
3.赵云的轶事典故
苏武传中的成语
〖白发丹心〗 成语典故: 《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丹心一片,及还,须发皆白的故事。
〖椎心泣血〗 成语典故: 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汉·李陵《答苏武书》
〖单车之使〗 成语典故: 足下之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 汉·李陵《答苏武书》
〖独坐愁城〗 成语典故: 身之穷困,独坐愁苦。 汉·李陵《答苏武书》
〖恩爱夫妻〗 成语典故: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汉·苏武《诗四首》
〖恩恩爱爱〗 成语典故: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汉·苏武《诗四首》
〖负德辜恩〗 成语典故: 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汉·李陵《答苏武书》
〖夫复何言〗 成语典故: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 汉·李陵《答苏武书》
〖妨功害能〗 成语典故: 而防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 汉·李陵《答苏武书》
〖斧钺汤镬〗 成语典故: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汉书·苏武传》
〖孤恩负德〗 成语典故: 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汉·李陵《答苏武书》
〖功盖天地〗 成语典故: 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汉·李陵《答苏武书》
〖各有千秋〗 成语典故: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汉·李陵《与苏武三首》
〖祸及池鱼〗 成语典故: 迨苏武生还之日,正邹阳见收之期,祸及池鱼。 明·张煌言《答毛参军书》
〖河梁携手〗 成语典故: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 汉·李陵《与苏武》诗
〖河梁之谊〗 成语典故: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 汉·李陵《与苏武》
〖结发夫妻〗 成语典故: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汉·苏武《诗四首》三
〖决命争首〗 成语典故: 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 汉·李陵《答苏武书》
〖谋臣如雨〗 成语典故: 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 西汉·李陵《答苏武书》
〖猛将如云,谋臣似雨〗 成语典故: 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 汉·李陵《答苏武书》
〖命世之才〗 成语典故: 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 汉·李陵《答苏武书》
〖啮雪吞毡〗 成语典故: 汉武帝天汉元年,苏武以中郎将出使匈奴,单于留不遣,欲降武,乃幽武于大窖中,绝其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终不屈。事见《汉书·苏武传》。
〖连枝同气〗 成语典故: 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 《吕氏春秋·精通》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旧题汉苏武《诗》之一
〖平心持正〗 成语典故: 且单于信女,便决人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汉书·苏武传》
〖屈节辱命〗 成语典故: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汉书·苏武传》
〖区区此心〗 成语典故: 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三败之辱,卒复句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窥慕此耳。 汉·李陵《答苏武书》
〖泣血椎心〗 成语典故: 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汉·李陵《答苏武书》
〖攘臂一呼〗 成语典故: 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汉·李陵《答苏武书》
〖人贵知心〗 成语典故: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汉·李陵《答苏武书》
〖人生如朝露〗 成语典故: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汉书·苏武传》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成语典故: 嗟夫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汉·李陵《答苏武书》
〖时不再至〗 成语典故: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 汉·李陵《与苏武诗》
〖苏武牧羊〗 成语典故: 他取笔就画了一幅苏武牧羊,画了又要我题。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8回
〖天各一方〗 成语典故: 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 汉·苏武《古诗四首》
〖偷生惜〗 成语典故: 岂偷生之士,而惜之人哉。 汉·李陵《答苏武书》
〖望风怀想〗 成语典故: 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 汉·李陵《答苏武书》
〖文武如雨〗 成语典故: 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 汉·李陵《答苏武书》
〖卧雪吞毡〗 成语典故: 乃幽武置大窑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匈奴以为神。 《汉书·苏武传》
〖永存不朽〗 成语典故: 向使君服节难,书功竹帛,传名千代,茅土之封,永在不朽。 汉·苏武《报李陵书》
〖勇冠三军〗 成语典故: 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汉·李陵《答苏武书》
〖一以当千〗 成语典故: 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伤积野,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汉·李陵《答苏武书》
〖雁足传书〗 成语典故: 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汉书·苏武传》
〖雁足留书〗 成语典故: 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汉书·苏武传》
〖振臂一呼〗 成语典故: 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汉·李陵《答苏武书》
〖追奔逐北〗 成语典故: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汉·贾谊《过秦论》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 汉·李陵《答苏武书》
〖竹帛之功〗 成语典故: 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 《汉书·苏武传》
兰陵王高长恭的详细资料
高长恭骁勇善战,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以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带上狰狞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注意,这是个把脸遮了很大部分的头盔,而不是面具。有人怀疑“兰陵王面具”的典故只是后来的编舞者编出来的),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吊下手数百名,前来接应。很快周军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史载:“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兰陵王——高长恭(?~573)
真正的兰陵王名高长恭,又名高孝瓘,是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风流大丞相高欢之孙。高欢长子高澄在父亲后当上东魏第二任权臣。高澄政治上精明强干,却于29岁在奴隶手里,丢下六个嗷嗷待乳的儿子,老四就是成为千古传说的兰陵王。值得一提的是,正史里忠实记录了另外五兄弟的母亲出处,就长恭例外在5个兄弟中,其中一个的母亲还是。不知道是书史的遗漏,还是花花公子高澄自有隐情。高澄一,其弟高洋继任,干脆一脚踢走皇帝,自己称帝,北齐建立。这是个出了名的野兽世家,乱性,酗酒暴虐,以为乐。高长恭生在其中,人品算很不错的,只留下一桩八卦:皇帝赏他20个侍妾,他只收下一个。这个人很聪明,要是一概不收,皇帝没面子;要是全盘接收,人家会当他是好色之徒,所以他有着洁身自好的高洁品性。
高长恭骁勇善战,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带上狰狞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注意,这里是个把脸遮了很大部分的头盔,而不是面具。"兰陵王面具”的典故只是后来的编舞者编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掉下手数百名,前来接应。很快周军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他也被称作是"面具后的悲情王子".
史载:“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木兰从军最后是投到兰陵王帐下。女儿家惊艳,为面具摘下瞬间的绝世风华,然后跟他一人一半分个红苹果。噢,心都醉了!
老天造人,总不愿造得太完美,高长恭染了个大毛病:贪财。门口常有行贿的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都说三道四。属下尉相愿问他:“王既然俸禄那么高,何必如此贪?”长恭答不上来。相愿说:“您是不是因为怕功劳高,被主上忌讳,故意给自己抹点污垢?”嘿嘿,什么理由?这位老兄说话技巧一流!长恭见有台阶下了,才开口:“是的。”相愿说:“朝廷如果猜忌王,这正好给他留了一条辫子抓。想求福反而招祸。”长恭泪下,跪膝,请他给个安身的法子。相愿说:“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养病,别干预政事了。” 长恭听了劝告,便偶尔装装病。完全隐退,又不甘心。正处盛年的男子,谁愿意退休?何况高长恭不是当隐士的个性。
北齐末代皇帝高纬一天听了《兰陵王入阵曲》,对高长恭说:“入阵太深,毕竟危险,一旦失利,追悔莫及。” 长恭无心快语:“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高纬一听“家事”这两个字,心生警觉。叫人给他送去毒药一杯。皇帝,连理由都没扯。这就是乱世的悲哀.高长恭时的年龄没有记载,估计才三十出头。留下个悲痛欲绝的遗孀郑妃,守着佛门孤灯,度此残生。四年后,失去了支柱的北齐就为北周皇帝宇文觉所灭,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这是段怎样的岁月:有广陵散的高洁,有兰亭序的潇洒,有敕勒歌的豪迈,种种浪漫都只是逃避苦难现实的一醉。泼墨汉家子,走马鲜卑儿,红尘里一道道风景线皆在噩梦中毁灭。神伤,为焚琴煮鹤般的凄艳。恨不能一把火燃烧掉千年的帷幕,一卷风吹干净中原的黄土,去赏那时的桃花,梧桐,碧竹,寻那人的麈尾,冠帽,面具。用恬淡换去他的功利,用善良换去他的毒暴,用自足换去他的贪残,可否能将结局改善?
不用说了,面对历史,改了过程,改不了结尾。
2\:“《大面》出于北
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
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3\遣兰陵王长恭,原名孝瓘,系高澄第四子
4\护因慈母归来,颇感齐惠,拟与齐互结和约。偏突厥木杆可汗遣使至周,谓已调集各部精兵,如约攻齐,护不禁踌躇,意欲拒绝外使,转恐前后失信,有伤突厥感情,况母已归家,无容他虑,还是联络突厥,免滋边患。乃表请东征,召集内外兵众,共得二十万人。周主邕禡祭太庙,亲授护鈇钺,许令便宜行事,且自沙苑劳军,执卮饯护,护拜命乃行。到了潼关,命柱国尉迟迥为先锋,进趋洛阳。大将军权景宣,率山南兵出豫州,少师杨檦出轵关。护连营徐进,行抵弘农,再遣雍州牧齐公宪,宇文泰第五子。同州刺史达奚武,泾州总管王雄,屯营邙山,策应前军。
杨檦恃勇轻战,既出轵关,独引兵深入,又不设备,不料齐太尉娄睿,带引轻骑,前来掩击,檦仓猝遇敌,行伍错乱,被齐兵杀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檦逃生无路,没奈何解甲降齐。三路中去了一路。权景宣一路人马,却还骁劲,拔豫州,陷永州,收降两州刺史王士良、萧世怡,送往长安,另使开府郭彦守豫州,谢彻守永州。尉迟迥进围洛阳,三旬不克,周统帅宇文护,使堑断河阳要路,截齐援兵,然后同攻洛阳。诸将多轻率无谋,还道齐兵必不敢出,但遥张斥堠,虚声堵御。齐遣兰陵王长恭,原名孝瓘,系高澄第五子。大将军斛律光,往援洛阳,两人闻周兵势盛,未敢遽进,洛阳又遣人告急齐廷。时齐太师段韶出为并州刺史,由齐主湛召入问计。韶答道:“周虽与突厥连兵,两面夹攻,但北虏狡猾,待胜后进,虽来侵边,实等疥癣,今西邻窥逼,实是腹心大病,臣愿奉诏南行,一决胜负。”知己知彼,究竟还推段婆。湛喜语道:“朕意亦是如此。”乃令韶督精骑一千,出发晋阳,自率卫兵为后应,亦从晋阳启行,韶在途五日,济河南下,适连日阴雾,周军无从探悉,韶竟与诸将上登邙阪,窥察周军形势,进至太和谷,与周军相遇,韶即令驰告高长恭、斛律光两军,会师对敌。长恭与光,立即应召,韶为左军,光为右军,长恭为中军,整甲以待。周人不意齐兵猝至,望见阵势严整,并皆惶骇。韶语周人道:“汝宇文护方得母归,何故遽来为寇?”周人无言可答,但强词夺理道:“天遣我来,何必多问!”韶又道:“天道赏善罚恶,遣汝至此,明明降罚,汝等都想来送了!”这是理直气壮之谈。周军前队统是步卒,遂踊跃上山,来战齐兵。韶且战且走,引至深谷,始命各军下马奋击,周军锐气已衰,霎时瓦解,或坠崖,或投溪,伤毙无数,余众俱遁。兰陵王长恭领五百骑士,突入洛阳城下围栅,仰呼守卒,城上人未识为谁,不免疑诘。迨经长恭免胄相示,乃相率鼓舞,缒下手数百名,接应长恭,周将尉延迥无心恋战,便撤围遁去,委弃营幕申仗,自邙山至谷水,沿途三十里间,累累不绝。独周、雍州牧齐公宪,及达奚武、王雄等,尚勒兵拒战。雄驰马挺槊,冲入斛律光阵中,光见他来势凶猛,回头急走,趋出阵后,落荒窜去,身边只剩一箭,随行只余一奴,那王雄却紧紧追来,相距不过数丈,光情急智生,把马一捺,略略停住,暗地里取弓搭箭,返身射去。可巧雄槊近身,不过丈许。雄大声道:“我惜尔不杀,当擒尔去见天子!”语未说完,箭已中额,深入脑中,雄不禁暴痛,伏抱马首,奔回营中。莽夫易致愤事。光幸得免害,当然不去追赶,也纵马归营。天色已暮,两下里俱各收军。周将齐公宪部署兵士,拟至明晨再战,偏王雄负伤过重,当夜身。军中越加汹惧,赖宪亲往巡抚,才得少安。达奚武入营语宪道:“洛阳军散,人情震恐,若非乘夜速还,明日且欲归不得了!”宪尚觉迟疑,武复说道:“武在军日久,备悉艰难,公少未更事,岂可把数营士卒,委身虎口么?”宪乃依议,潜令各营夤夜启程,向西奔还。权景宣得洛阳败报,亦将豫州弃去,驰入关中。及齐主湛至洛阳,早已狼烟净扫,洛水无尘。湛很是欣慰,进段韶为太宰。斛律光为太尉,兰陵王长恭为尚书令,余将俱照律叙功。惟尚恐突厥入塞,亟还邺都。嗣接得北方边报,谓突厥亦已退军,更觉得心安体泰,又好酗酒渔色了。
5\齐主纬丧师失地,毫不知愁,反阴忌兰陵王长恭,有意加害。长恭自邙山得胜,威名颇盛,见七十三回。武士相率歌谣,编成兰陵王入阵曲,传达中外。齐主纬尝语长恭道:“入阵太深,究系危险,一或失利,悔将无及。”长恭答道:“家事相关,不得不然。”齐主闻得家事二字,几乎失色,因令出镇定阳。长恭颇受货赂,致失民心,属尉相愿进言道:“王既受朝寄,奈何如此贪财!”长恭不答,愿又道:“大约因邙山大捷,恐功高遭忌,乃欲借此自秽么?”长恭才答一是字。愿叹道:“朝廷忌王,必求王短,王若贪残,加罚有名,求福反恐速祸了!”是极。长恭泣下道:“君将如何教我?”愿复道:“王何不托疾还第,勿预时事!”上策莫逾于此。长恭颔首称善,但一时总未甘恬退,遂致蹉跎过去。至江淮鏖兵,长恭恐复为将帅,喟然太息道:“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复发呢?”自是佯称有疾,尝不视事。齐主纬察知有诈,竟遣使赐鸩,逼令自杀。长恭泣白妻郑妃道:“我有何罪,乃遭鸩?”妃亦泣答道:“何不往觐天颜?”长恭道:“天颜岂可再见?”遂饮鸩而。齐主闻长恭自尽,很是喜慰,但表面上还想掩饰,追赠长恭为太尉。长恭一,亲王中又少一勇将了。自折手臂,亡在目前。
6\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beishi>
7\
洛阳之战
北周保定四年(北齐河清三年,564年)九月至十二月,北周遣柱国尉迟迥等进攻北齐,于洛阳(今河南洛阳)被击败的作战。
是年九月,北齐帝高湛为改善与北周的关系,曾派人将住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的北周权臣宇文护之母送往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不久,突厥在塞北集合兵力,遣使告诉北周,约定再次联兵攻齐。宇文护感念高湛送母之恩,不想再讨北齐,但又怕违背了和突厥的约定而更生边患,不得已,乃征内外诸军20万人东进。十月,宇文护军至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派尉迟迥率精兵10万为前锋直指洛阳;大将军权景宣率荆襄之兵前往悬瓠(今河南汝阳);少师杨铡进攻轵关(今河南济源西)。十一月,宇文护进驻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尉迟迥军包围洛阳,雍州牧宇文宪与同州刺史达奚武、泾州总管王雄等屯军邙山(今河南洛阳北)。杨劂自恃以往与北齐作战未曾失利,出轵关后轻敌深入,结果被北齐太尉娄睿袭破后降北齐。权景宣部围攻悬瓠。北齐豫、永二州刺史举州投降,权景宣遂占领二州。十二月,北周军乘胜进攻洛阳,三旬未克,宇文护分兵切断河阳(今河南孟县)道路,以阻遏北齐援兵。诸将轻敌,以为北齐军必不敢出,因而戒备不严,仅派少量侦察人员作例行侦察。北齐派兰陵王长恭、大将军斛律光救援洛阳、二将畏惧周军兵力强盛,不敢前进。高湛无奈,决定与并州都督段韶一起自晋阳南下,亲督诸军解救洛阳。段韶到洛阳后,即与诸将登邙阪(今洛阳东北)观察北周军形势。至太和谷(今河南洛阳东)与北周将遭遇,即传令诸营结阵以待。以段韶部为左军,长恭部为中军,斛律光部为右军,周军不意齐军突至,军心不稳,仓卒上山迎战,段韶且战且退诱敌深入;俟其疲惫发起反击,大败北周军。周军全线溃退,达奚武、宇文宪、王雄等被迫撤军。权景宣闻洛阳兵败,亦放弃豫州退还。
赵云的轶事典故
单骑救主是指赵云单枪匹马救出刘备的儿子刘禅的事情。历史上一共发生了两次,一次是长坂坡之战,一次是截江救阿斗,分别发生在建安十三年与建安十六年。赵云的单骑救主的情节常被艺术加工出现在小说、评书、戏曲等文艺作品里。
其实截江救阿斗是赵云和张飞共同完成的,并且二人有带领兵马,所以严格来讲不是单骑救主,但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民间还是习惯性的将此行为也称为单骑救主。 五虎上将,是指蜀汉名将里名声最响、地位最高、能力最强的五位将军,即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但是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却在百家讲坛栏目里提出了四虎将之说。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关张马黄赵合为一传,而且仅排在诸葛亮传之后,列于蜀汉各文臣武将之首。而五位将军又有虎将之名,关羽、张飞被称为“熊虎之将”,赵云被称为“虎威将军”,马超“与翼德并驱争先”,黄忠“勇毅冠三军”,可以看出,称这五位将军为蜀汉五虎上将,都是有史可据的。而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又先后将五位将军评为蜀汉的“爪牙”,也就是说,关张马黄赵就是正史所承认的蜀汉“五爪牙”。
而五虎上将的称谓也并非是先出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之前的《三国志平话》称其为“五虎将军”,再往前推,元曲中就已经将这五位称为“五将军”或“五兄弟”。不管是“五虎上将”还是“五虎将军”,其实都只是一个称谓,一个统称而已,关张马黄赵这五人在蜀汉也绝对称得上虎将的,非要计较是出自演义还是正史,是没有意义的。
除此之外,五虎将也是见于民间史料记载中的,包括《山堂肆考》、《历代名臣录》,而《四库全书》的收录则以清代官方的身份对其做了全面的肯定,也就是说从明清以来,史家是认可五虎将一说的。 刘备:子龙一身是胆也。
刘禅: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
姜维: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 礼以厚下,臣忘其。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陈寿: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杨戏:征南(赵云)厚重,征西(陈到)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 《旧唐书·薛登传》:至如武艺,则赵云虽勇,资诸葛之指捴;周勃虽雄,乏陈平之计略。若使樊哙居萧何之任,必失指纵之机;使萧何入戏下之军,亦无免主之效。斗将长于摧锋,谋将审于料事。
《大唐平百济国碑铭》:标秀气于文昌,架李霍而不追,俯彭韩而高视,赵云一身之胆,勇冠三军;关羽万人之敌,声雄百代。捐躯殉国之志,冒流镝而逾坚;轻生重义之(阙四字)而难(阙一字)心悬水镜,鬼神无以蔽其形;质过松筠,风霜不能改其色。 萧常《萧氏续后汉书》:云虽虎臣,其所建明通达国体,如还田宅以系民心,留军资以须冬赐,舍吴而专事魏,有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纳赵范之兄嫂,以远同姓之嫌,律己之严如此。方时诸将。其最优乎。
朱黼《三国六朝五代纪年总辨》(论赵云伐吴之谏):可谓深切著明。知天下大体矣。
陈造《江湖长翁集》(论汉水之谋):皆可为法矣,彼皆大不得已,所谓出入生转败为功者。 郝经《续后汉书》:云忠缱绻御侮。始终不渝。为汉爪士。功烈志胆。曹樊之俦。云尤识虑经远。壮而不疏。每进忠益。辄中几会。
郑元佑《郑元佑集》:如赵云之安民于蜀,亦岂宜以有限之屋共无穷之求。 钟惺《史怀十七卷》:观云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独名将而已。
范光宙《史评》:然则云之本末,自有大臣局量也,岂名将云乎哉?
王士骐《诸葛忠武侯全书》:光明洞达,可为滥赏之戒。观云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但名将而已。
沈国元《二十一史论赞》:而赵云之辞田宅请灭魏,皆有古大臣识量,宁得仅以以名将律之。
李贤《明一统志》:智勇兼全。子龙可谓有古大臣之风。
万应隆《三峰史论》:赵云以汉贼不可不讨,故授以室而不顾,汉贼未灭一语,严于春秋,大哉即己溺天下之心也。
张溥《历代史论》(论赵云伐吴之言):其明大义,断大策,同于鲁肃,然度先主不能听也。
李纪《详注史略补遗大成》:(昭烈)用赵云而取汉中,遣关羽而攻樊城。
杨时伟《狂狷裁中》:子龙心贯金石,义薄云天,不减关张。
叶山:斯赵子龙所以艰难百战而求先主也。然则舜之于尧;禹之于舜;皋陶稷契之于禹;伊尹之于汤;太公之于武;幸之幸者也。孔明之于刘禅;陆贽之于唐德;李纲赵鼎之于宋高;其有良工之苦心乎。
徐奋鹏:子龙不特浑身是胆。殆浑身是智。为三分之完人欤。
王夫之《读通鉴论》:迨猇亭败矣,先主殂矣,国之精锐尽于夷陵,老将如赵云与公志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余民,承愚暗之冲主,以向北方,而事无可为矣。公故曰:鞠躬尽瘁,而后已。唯忘身以遂志,而成败固不能自必也。向令先主以笃信羽者信公,听赵云之言,辍东征之驾,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时,连吴好以问中原,力尚全,气尚锐,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而徒流于猇亭乎?
沈一贯:赵云遇曹瞒而开璧,李广值匈奴而反前,皆不足而虚示之有余者也,卒以疑敌人之心,一因以破虏,一因以全师,益胆略过人哉。 (《百大家评注史记》引)
方孝孺:“夫昭烈至仁厚,孔明之忠顺,固可以为君臣师表;而蒋琬、费祎、董允之治国,关、张、赵、马之用兵,与夫诸葛氏之有瞻、尚,关氏之有彝,张氏、赵氏之有遵及广,推其所由来,昭烈、孔明之事,盖有出乎区区功业之外、成败之表者。”
张萱《西园闻见录》:赵云,文鸯,出入万众,单枪匹马,所向无前。
宋徵璧《左氏兵法测要》:张辽、赵云出入敌垒,使敌披靡,以英风猛气自足慑敌,敌不敢害也,然非大将之道。 李光地:①赵云、张嶷不独有将畧,其见事明决持重老成,实古重臣之选。②蜀汉虽小,年数不多,却有可观。人物之盛,亦不止一武侯,即如关侯对张辽言:“吾极知曹公待我厚,但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不可悖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何等磊落。赵子龙不受第宅,曰:“霍去病尚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室未复,无所用此。”又谓“汉贼曹操,非孙权。”都中义理。张翼德释严颜,奉之上坐而受教,何等风谊,受刘子初之侮慢而不怒,何等气度,至后尚有蒋公琰、费文伟,即姜伯约亦有意思。朱子以正统归之,允当。“荧惑守心”之说,渺茫不可知,惟以人道大义为定,方是正理。
王复礼《季汉五志》:顺平真儒将哉。其律己也严。接人也慎。其见理也明。其去私也力。若夫当阳救主。奋不顾身。汉水立功。威还似虎。语云。胆欲大而心欲小。志欲圆而行欲方。其顺平之谓乎。
计大受《史林测义》(论赵云谏东征):时则不愧诸葛忠武之大节。而有古大臣之风烈已。
易佩绅《通鉴触绪》:云固武臣之有本末者,而兼有儒臣体用矣。
陈允锡《史纬》(论赵云谏东征):此策甚高,备不从以取败,天不祚汉也。
李景星《四史评议》: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皆为蜀之名将,故合传。
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使如赵云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汉事未必无成。
魏裔介《兼济堂文集》:倘用顺平之言,舍孙权而取关中,秦陇响应,汉室可兴矣。
赵作羹《季汉记》(评分田之谏):观云此议,得为治之本矣。
朱可亭:①《历代名臣录》:云与关张及马超黄忠。号五虎将。陈寿以其强挚壮猛。比于灌滕。②《史传三编》:故孙膑减灶而虞诩增灶,赵奢增垒而赵云开垒,虚实强弱之形,兵事固倏忽而异变也。
林畅园师:以孙夫人之横,但任赵云、法正二人便足以制之,贤者之有益于人国如此。
《同治桂阳直隶州记》:顺平虎臣,略地领镇。却婚辞宅,毅志弥奋。
严如熤《三省山内边防论》:褒中栈道栈阁,用赵云王平辈忠谨慎密,良将专司之。其意固有在也。
陈淡野《相理衡真》:人亦一器也,莫不各有其量。如天地之量,圣贤帝王之所效焉。山岳江海之量,公侯卿相之所则焉。古夷齐有容人之大量,孟夫子有浩然之气量,范文正公有济世之德量,郭子仪有福量,诸葛武侯有智量,欧阳永叔有才量,吕蒙正有度量,赵子龙有胆量,李德裕有力量,此皆远大之器。
牛运震《读史纠谬》:赵云别传载云从先主本末及辞赐田谏东征,皆卓然识大体。
卢弼《三国志集解》:樊氏国色,而子龙不取,贤于关羽之乞娶秦宜禄妻去远矣。
李澄宇《读三国志蠡述》:赵云于长阪一役,抱后主保护甘夫人皆得免难,又孙夫人还吴,云与张飞截江夺后主,此两事至今赫赫在目,卒与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同获美谥,有以哉。
黄彭年《选将论》:赵云以数十骑遇敌,开军门偃旗息鼓,勇在胆也。 吴云《两罍轩尺牍》:天性勇毅,身为大帅仍复亲冒矢石,为士卒先,此赵顺平,常开平之遗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