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找课文的点睛之笔

2.点睛之笔怎么造句子

如何找课文的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形容什么艺术-点睛之笔说明了什么

课文中的点睛之笔

“点睛”之说始用于绘画。传说东晋画家顾恺之为瓦棺寺作壁画时,其中的维摩诘象有眼无珠,他当着众多观赏者的面轻轻点抹两下,顿时神象栩栩如生,一举为寺庙捐得百万银两;南朝梁时画家张僧工于画龙,但是他画龙不点睛,点睛即飞去,于是有了“画龙点睛”的成语。后来“画龙点睛”比喻艺术的创作在紧要之处,着上关键的一笔,内容更加生动传神。因此,“点睛”又成了文章写作、艺术创作的一个术语,指的是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在生动叙述、形象描写的基础上采用抒情、议论等手段,或运用警句、哲理性语句,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深化和升华。

小学语文课文中每每出现点睛之笔。由于它含义深刻,形式巧妙,往往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它“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陆机《文赋》) ,又是教学中的重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真正“吃透”点睛之笔,才能讲清点睛之笔,教学生运用点睛之笔。

从类型上看,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点睛之笔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是显现课文主题的点旨之笔。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作者为了突出课文的主题,往往通过点旨之笔,或明确显示,或含蓄暗示,使学生明白、领悟。例:

①名可以丑,但实一定要美。 (《丑菊》:第八册96面)

②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 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落花生》:第8册92至93面 )

例①是明确地显示主题。作者通过观察“非但不丑,而且非常美丽、可爱”的丑菊,告诉人们,“实”比“名”更重要,为人要实实在在,不要追求虚名。 例②是含蓄地暗示主题。“父亲”表面上是赞颂花生,实际上是赞颂那种脚踏实地、乐于奉献、不图虚荣的精神, 教育子女做人要谦虚实在、名副其实。

二是再现标题词语的点“题”之笔。 对于揭示主题的标题,它点明主题,以提示学生; 对于关涉主题的标题,它折射主题,让学生思考。点“题”之笔应该也是点旨之笔,所不同的是它具有点“题”的标志。例:

③修一座友谊的大桥,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心愿》:第9册171面)

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 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金色的鱼钩》:第9册105面)

例③的标题《心愿》本来指一对法国中年夫妇让孩子来中国留学的美好心愿,此处点明了中法人民之间永远友好的共同心愿。例④中“金色的鱼钩”是表现红军老班长高贵品质的重要物品,它闪烁的正是老班长那种对革命高度负责、关心同志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和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的灿烂光芒。

三是体现人物感情的点情之笔。叙事性课文总是饱含着人物的感情,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作者常常通过点情之笔,或极力渲染,或直抒胸臆,使学生受到感染。例:

⑤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象在等待周总理回来。(《十里长街送总理》:第9册46面)

⑥我虽然练不出高粱的鹰爪般的脚,但它那坚韧不拔的品格却始终鼓励我顽强地生活着,跋涉着。(《高粱情》:第9册34面)

例⑤在表现人民群众送别周总理时那种依依不舍的沉痛之情的同时,又渲染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怀念之情、热爱之情。例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高粱坚韧不拔、顽强有力性格的敬佩之情,增强了课文的感染力。

从特点上看,小语课文中的点睛之笔一般有以下三点:

一是意义的表里相关。点睛之笔总是哲理性强,意味深长。表面意义和内在含义构成不同的层面,层层深入,息息相关。例:

⑦原来河水既不象老牛说的那么浅,也不象松鼠说的那样深。(《小马过河》:第3册74面)

⑧(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挑山工》:第9册27面)

例⑦表面上是说客观状况:河水比老牛说的深,比松鼠说的浅,实际上是说主观感受。深浅是相对的、因人而异的,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知道准确的结果。例⑧字面上是写作者需要那幅画,实际上是讲需要发扬挑山工那种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自信乐观的精神。

二是语言的超常组合。点睛之笔在词语搭配上时有超越常规的现象,乍一看好象意思不通,仔细品味却觉得生动、隽永。例:

⑨(离开非洲时,我总想带回一株旅行家树的幼苗,移植到自己的庭院里。但

是我没有这样做。) 我想;倒不如把旅行家树的品质移植在自己的心中。(《旅行家树》:第9册164面)

⑩于是,我挑熟透了的杏儿打下一些来,给乡亲们送去——给他们送去香甜,也给他们送去喜悦。(《杏儿熟了》:第6册58面)

例⑨的“品质”无法“移植”在“心中”,这里的意思是:学习旅行家树那种为造福于人而矢志不“移”的优秀品质。由 “移植”幼苗而顺拈过来说成“移植”品质,显得新奇动人。 例⑩中的“香甜”、“喜悦”代表我对乡亲们的一片心意,本来是不能作为有形之物直接送去的,这里随着“熟透了的杏儿”一道送去,显得亲切感人。

三是辞格的巧妙运用。点睛之笔的表达效果往往和修辞格的运用分不开。修辞格富有表现力,用得恰到好处,能给点睛之笔注入语言的美感,使之顿然生辉。例:

11多好的古井啊,她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古井》:第8册26面)

12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象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高大的皂荚树》:第7册57面)

例11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人们对古井的赞扬和热爱,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例12的“种子”比喻舍己为人的思想品质,“生根”、“发芽”是用拟物的手法,说明这种思想品质已经在“我”的心中生成、发展。 此外,例③用了比喻格,例⑧用了双关格,例⑨、例⑩用了拈连格,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点睛之笔怎么造句子

点睛之笔的造句如下:

1.点睛之笔要精练优美,要耐人寻味,要恰到好处。

2.在绘画作品中,点睛之笔是指能够突出重点、增添亮点的一笔使整幅画面更加生动活泼。例如,在一幅山水画中,一只小鸟栖息在树枝上,成为画面中的点睛之笔,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3.这一现象,长期以来为文人画家所重视,认为文艺作品要传之不朽,就要有点睛之笔。

4.在文学作品中,点睛之笔是指能够点明主题、概括全文的一笔例如,在一篇散文中,作者以一句发人深思的警句作为结尾,点出了整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成为点睛之笔。

5.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点睛之笔是指能够突出角色特点、增加形象深度的一个细节。例如,在一部**中,演员通过表情和动作中的一个细化,成为点睛之笔,使角色形象更加立体和鲜活。

6.在演讲中,点睛之笔是指能够引起听众共鸣、留下深刻印象的-句话或一个形象。例如,一位演讲者在结尾处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总结演讲内容,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点睛之笔。

7.在食物摆盘中,点睛之笔是指能够提升美感、增添食欲的一个装饰。例如,在一道菜品中,厨师巧妙地摆放一片鲜艳的蔬菜片,成为点睛之笔,使整道菜品更加精致和诱人。

8.在设计中,点睛之笔是指能够提升整体效果、突出设计特点的一个细节。例如,在一件服装设计中,设计师在领口处加上了一颗亮片,成为点睛之笔,使整件服装更加时尚与独特。

9.在服装搭配中,点睛之笔是指能够提升整体效果、增添个性的一个配饰。例如,在一套简约的装扮中,搭配一款别致的手表,成为点睛之笔,使整体造型更加时尚与个性。

10.在绘画中,点睛之笔是指能够凸显建筑特色、增添艺术感的一个细节。

11.他的这番话在他的演讲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12.在绘画中,点睛之笔是指能够突出主题、增强画面效果的一个元素。

13.这种结尾在文章收束处点明主旨,揭示中心,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14.在音乐演奏中,点睛之笔是指能够吸引听众注意力、展示演奏技巧的一个乐句或音符。

15.当画家做完点睛之笔,这条龙立刻栩栩如生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