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读《道德经》第十八章

2.道教《清净经》

3.世间存在的法则存在哪几种?

4.清净经原文和译文

5.带本和末的四字成语

6.“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解读《道德经》第十八章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意思末-降本流末而生万物的意思

《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 智慧出,有大伪;

? 六亲不和,有孝慈;

? 国家昏乱,有忠臣。

云淡风轻~张书云:

译文]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云淡风轻~张书云:

[注释]

1、大道:指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

2、智慧:聪明、智巧。

3、六亲:父子、兄弟、夫妇。

4、孝慈:一本作孝子。

Seven:

国君不行仁政,仁义的道德观就会出来与他斗争。大智慧诞生以后,就会有大虚伪的东西出来与它唱对台戏。家族不和睦,孝慈的道德观就会出来主持公道。国家混乱的时候,忠臣就会站出来力挽狂澜

Seven:

老子在本章里通过几种相互平衡制约的社会现象,阐述了一个中国人的重要哲学观点:任何事物都有其自由发展的空间,但是还要有制约条件。自由空间和制约条件,就是平衡和制约,是正反两个方面的关系,正是这对正反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才维系了事物的生存、进化、发展。这也和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

道中梅花:

听着大家,越读越有味道了[玫瑰]

道中梅花:

俺一会,也来一章[憨笑]一起乐

道中梅花:

自读的家人们[玫瑰][玫瑰][玫瑰]

道中梅花:

道德经第十八章:个人感悟

道中梅花:

有好一定有坏

道中梅花:

一切心里不和合的外境,只因为心里有分别

Seven:

道德经第十八章:个人感悟

大道之规则,便是平衡,平衡为静,不静则失衡。

Seven:

用这个思维看待世间一切,心也接受了。

Seven:

如同一个“二”字,先古圣人取字,也一样告诉我们,有一短必有一长。

Seven:

这样的视角,心会不会更加的容易平衡呢

普亨:

道德经第十八章个人感悟:

有好就有坏,

有善就有恶,

有白天就有黑夜,

这就是阴阳和合,大道自然。

不可能只有好没有坏,

也不可能只有白天没有黑夜,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玫瑰][玫瑰][玫瑰]

Seven:

静能生慧,遇到任何问题,静下来,便容易找到解决的法子

梧桐树:

报告,我有空就来紧追大家,可别把我给扔了哈

道法自然:

任何社会发展的现象都有相对应的社会现象应需而生

ilyKaren:

@道法自然[强]

Seven:

@ilyKaren

就这样简单的读,悟,每天一章节

Seven:

九九八十一章,大家一起读。

冬日暖阳:

本章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

冬日暖阳:

“大道”盛行时,仁义自然存在于人的行为中。

因不缺乏,就感觉不到它存在,也就没有强调的必要了。

冬日暖阳:

因为欲望膨胀,偏离大道越来越远,直接后果就是自取灭亡。

冬日暖阳:

所以人们制定一些行为规范加以约束。

冬日暖阳:

人有所作为,就有了好坏之分。

冬日暖阳:

老子主张回到道,回到人类的本始状态

冬日暖阳:

目的是实现社会安定,公平。

冬日暖阳:

解读完毕,大家都可说一下自己的认识[玫瑰]

云淡风轻~张书云: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道,德,仁,义,礼,智,信。

云淡风轻~张书云:

就像我们修行就是逆修返还道上!

云淡风轻~张书云:

要想回到道上,就要断七情六欲,财色名利是障碍我们的。

初心:

偏离了道就出来了后期的阴阳,对错,是非。应回到淳朴本质的道上。

云淡风轻~张书云:

道德经博大精深哦!其中就暗含一些修行的精髓

何义峰:

@云淡风轻~张书云[强][强][强]

冬日暖阳:

回到人的本始状态,按照自然规律去做,就是回归“道”

云淡风轻~张书云:

@何义峰哈哈不是教出来,是悟出来!

何义峰:

@云淡风轻~张书云没毛病

云淡风轻~张书云:

@何义峰[强][强][强]道还是要通过实修体悟,感受最深![呲牙]

何义峰:

这就是反者道之动弱智道之用

云淡风轻~张书云:

初级先致虚极守静笃,[呲牙]

何义峰:

一体智慧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

明亮:

@云淡风轻~张书云要想回到道上,就要断七情六欲,财色名利是障碍我们的。

没有经历过,何谈断,如何放下?都是纸上谈兵。

云淡风轻~张书云:

达到空性,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无,物无其物[呲牙]

云淡风轻~张书云:

@明亮哈哈有觉知,这是个过程!

云淡风轻~张书云: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云淡风轻~张书云:

这是一部清净经,跟道德经同属于修行的法门[呲牙]

云淡风轻~张书云:

这是悟道的一个过程,[呲牙]每天读一遍配合道德经,会有很大的收获[强][强][强]

Seven: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云淡风轻~张书云:

@何义峰慢慢来!不是着急的事,[呲牙]

云淡风轻~张书云:

@Seven嗯嗯!圣人行不言之教,都是自己悟,每个人都不一样[强][强][强]

Seven:

@云淡风轻~张书云

你悟道了[呲牙]

云淡风轻~张书云:

@Seven哈哈生活到老学到老,没有终点,清静无为,无为而为这就是道法自然!

何义峰:

@云淡风轻~张书云你真的在道上了,恭喜[拥抱]

云淡风轻~张书云:

三千年读史无非功名利禄,九千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呲牙]

云淡风轻~张书云:

道在我们每个人的身,每个人的心,我心即是道,道即是我心。

云淡风轻~张书云:

佛家讲,人人皆具如来智慧徳相,本自具足[呲牙]

云淡风轻~张书云:

如来就是不来不去,不生不灭,就是那个道,就是我们的灵魂[呲牙]

云淡风轻~张书云:

所以说学习道德经要学精髓,慢慢悟,慢慢觉知,慢慢改变,依道而行!

道法自然:

@云淡风轻~张书云[强][强][玫瑰][玫瑰]

云淡风轻~张书云:

道德经主要讲的是宇宙大道的运行规律,宇宙实相,和我们人的实相。我们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

Seven:

欢迎大家邀请身边喜欢读书的朋友入群,一起读书,甚至带着孩子一起读。

云淡风轻~张书云:

人的身体内五行,心肝脾肺肾,宇宙是外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保养好自己的身体是最重要的,性命双修,命很重要[强][强][强]

Seven:

群很简单,每天一读,自由依主题自由讨论,生发。

云淡风轻~张书云:

@Seven我离题了吧!今天的分享结束!不读道德经不足以为官,不读道德经不足以经商,不读道德经不足以成为大智慧[强][强][强]

Seven:

@云淡风轻~张书云

没事,自主生发。

云淡风轻~张书云:

@Seven还是大家共同的学习,共同的觉知,共同的提升[强][强][强]

铭诚:

个人感悟,万事万物遵循道。哪里出现问题,自然会有对应的解决方案,一切自然应运而出。终归平衡、合一

Seven:

[玫瑰][玫瑰][玫瑰]

铭诚:

@Seven随时随地在[强][强][强]

铭诚:

一起[握手][呲牙]

木怀山:

唯有德才能证道、育道

木怀山:

混沌中大道显化不了,才看见了仁义、巧智、孝慈、忠臣。

石家庄新生活化妆品诚招加盟(陈):

智慧出,有大伪

石家庄新生活化妆品诚招加盟(陈):

对于这一句有点感悟:

石家庄新生活化妆品诚招加盟(陈):

伪:人为就是伪。凡是走脑不走心的,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说的话,做的事都是虚伪的

石家庄新生活化妆品诚招加盟(陈):

以前去公司开会时,领导为了能够引领别人,就会选出优秀员工进行分享,分享没有什么。但是分享之前要被领导按着她想要的目的,对被分享人员进行框架式的雕刻,我一直都感觉假的,虚伪。今天明白了,因为是人为的,不是自然而然的,所以就是虚伪的,假的,自然就不能引起共鸣。

董超:

自然,则无分别。

道教《清净经》

百度百科就能查到清静经呀?

自己就能找到的,为什么要找别人做呢!自己能做到的,比问别人的记忆深刻哦!

百度有人问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天与地之间,看起来,好像就是空的,本来就没什么形体可言;可是天与地间,虽然是没有形体,却能生出天地之间的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植物,与无生命的沙土、石头,及许许多多的物体。〕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天与地的运转,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存在可言;虽然没有什么感情的存在,但是天与地之间,却好像是有感情的存在,才使它们不断的运转。〕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天与地的空间,它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所以,本来就没什么名字可以去称呼它;可是虽然没有名字,但是它却能养育万物,滋润万物,使它们的生命能够继续成长。〕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的确是一个很玄妙的问题,连我(老子)也不知道它的原因,所以也不知道要怎样去称呼它,那么干脆勉强给它取一个名字,叫做「道」吧!〕

夫道者。〔这个「道」的确太玄妙了,包涵也太广阔了,为什么呢?〕有清有浊。〔因为这个「道」;有时候,有些地方是清清净净的;有时候,有些地方就显得非常污浊。〕有动有静。〔有时候,有些地方就活动着;有时候,有些地方就静悄悄的。〕天清地浊。〔像天空是一片清净的,大地就显得一片混浊。〕天动地静。〔像天体的运转是属于流动之形,大地的本体是属于静止之物。〕男清女浊。〔男人是属于清阳之体,女人是属于浊阴之身。〕男动女静。〔男人是表现外在的、活动的;女人就表现内在的、静止的。〕降本流末。而生万物。〔因此,清阳之气是上升的,阴浊之气是下降的。如果万物清阳之气不能保守,那么万物的本来灵性便容易下降;万物本来的灵性如果下降,便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万物如果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便容易起了情欲之念,思想与行为便自然而然流于下体之末端;万物的思想与行为如果流于下体之末端,便有阴阳之交合;万物如果有了阴阳之交合,便自然而然生长出种种轮回之万物来。〕

清者浊之源。〔清净是污浊的源头,如水源在上游是清净的,在下游就显得污浊。〕动者静之基。〔活动的事物只是清静的基础,如一切的建筑物,都是由活动而来的,这就表示出——活动的力量只是静止的基础,只有清静才是万物的根本之道。〕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所以,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清清静静,一切天地万物,就全部归纳在人的本性之中了,这就是学道的根本,可是学道的根本,每个人都忽视了。〕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比如说,人的元神本来是喜好清静的,可是都被后天的识神给扰乱了。〕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的心性也是一样,本来也喜欢清静的,但是都被贪念的欲望牵引去了。〕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够遣除这些贪念的欲望,人的心性,自然就能够清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澄滤这个心性之后,我们的元神,自然能够清醒。〕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这样的话,六种「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所接触的欲望,自然不会带来干扰,三种「贪妄心,愚痴心,嗔怨心」之毒素也自然而然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但是有些人就是做不到,这就是这个人的心性,还没有澄清的关系,所以尚有一些欲望还没遣除。〕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如果人能够遣除这些欲望,达到清净的话,你去观察你自己的心,连你自己的心,都会感觉没有了。〕外观其形。形无其形。〔你再往外看一切形体,这些形体也不是形体了。〕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就是了望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也不是什么物体了。〕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这三种「心、形、物」都能了悟一切都是虚幻的话,心地就唯有一片空旷,毫无一物了。〕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能够这样的话,看到虚无的天空也是虚幻的,连这个虚幻,都能看破以及看空的话;〕所空既无。无无亦无。〔就是一切都没有了;既然知道一切都没有了,心性之中还有什么可以存在呢?本来都是一切假相而已。〕无无既无。湛然常寂。〔既然知道一切都是假相的,我们就要连这些假相都不要执着,连假相都不执着了,就是一片静止的状态。〕寂无所寂。欲岂能生。〔心性的静止达到连想要静止的心,都没有的时候,欲望怎么能够生出来呢?〕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能够达到贪念的欲望,完全不生出来的时候,就是达到真静的工夫了。〕

真常应物。〔心性达到真静的状态,然后去应用实行一切事物,自然就是自在自如了。〕真常得性。〔能够自在自如的人,就是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也就是已经得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常应常静。〔能够达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无论在纷扰的场所或是在清静的场所,他都能时时保持清静的心。〕常清静矣。〔能够经常保持清静心的人,才是真正清静之人。〕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达到真正清静之人,就是已经渐渐迈入真正的大道了;〕既入真道。名为得道。〔既然迈入真正的大道,就是修道人所称的「得道」这个名词。〕虽名得道。实无所得。〔可是虽然称为「得道」,实在是没有得到什么。〕为化众生。名为得道。〔但是为了度化天下迷昧的苍生,所以才举个「得道」的名称,作为他人修道已成的名词。〕能悟之者。可传圣道。〔现在我(老子)讲到这里,如果你们能够领悟的人,就可以普传这个至真至贵的圣贤大道了。〕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所以,吾(太上道祖)说:最上等有智慧的人,是没有争夺之心的,只有最下等没有智慧的人,才一天到晚产生贪妄的争夺心。〕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最上等有道德的人,是不说自己有德行的,只有最下等有道德的人,才说自己有德行,因为他是一位顽固执迷的人呀!〕执着之者。不明道德。〔所以,一个顽固执迷的人,会常常说自己有德行,但是依我看来反而是一位不知道什么叫做道德的人。〕

众生所以不能得真道者。为有妄心。〔为什么众生不能迈入真正的大道呢?就是因为他常常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然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就已经惊扰了他本身的元神了;〕。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然已经惊扰到他本身的元神,他的元神就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了;〕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然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贪求;〕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既然心性中产生不必要的贪求,心灵中就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既然心灵中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就会带来忧愁的痛苦,既然带来了忧愁的痛苦,就会扰乱到自己的身心;扰乱自己的身心,自然就会犯下错误的行为;〕便遭浊辱。〔既然犯下错误的行为,就会污辱自己的灵性,既然污辱了自己的灵性;〕流浪生。常沉苦海。〔就要流浪在生的轮回中,既然流浪在生的轮回中,便要沉沦于茫茫苦海;〕永失真道。〔既然沉沦于茫茫苦海,就要永远失去真正的大道了。〕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而真正长久的大道,是领悟的人,才能得到的呀!不是别人能够送给你的;〕得悟道者。常清静矣。〔所以,能够真正领悟大道的人,简单一句话来说,就是经常身心保持清静的人了!〕

世间存在的法则存在哪几种?

在万物初生的一刹那,法则应运而生,时间,空间法则也是之一,所以有了前后左右,上下四方,并赋之好坏美丑。阿赖耶识就是万物初生时的第一识,万变不离其踪的法则之源,世界万物都受制于它的约束,就像河流在岸的约束下流向大海,若没有岸边就不成河流。同样世界的运行也需要“岸"法则的约束,才能化生万物,山河大地,并不断向前演化发展。所以《清静经》里讲“降本流末,而生万物”。世界万物的化生发展不过是阿赖耶识的幻生幻灭。

构成人和万物的也不是实体,而是法则、约定或者说是心的意志,这是混沌初生时的嗔起一念,心之造作,万物就是由基本的约定构成的,而不是基本的粒子,因为基本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一种法则约定,这构成了粒子的全部,意识也是由约定构成的,这样,此种约定即力的表现,阴阳的吸引或排斥就是远古的最初的盟约,这个盟约于人的感觉来说表现为实体的表象.规则盟约其实就是一种虚无的心的意志。

清净经原文和译文

清净经原文和译文如下:

1、《清静经》原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

那是麻烦;烦恼和妄想,悲伤和身体;他们被羞辱,流浪和垂,经常沉入大海,并且总是歪曲。真正的方式,精明是自我满足,开明的人总是安静。

不朽的葛翁: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2、经文注解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或《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又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常清静经》。

主要阐述了“如何安静,逐步进入真相”。 “太上老君”,道家对“老子”的尊重。 “泰”是大的意思,“上”是尊重的意思;高真谟是第一个常见的面额,“太上”是道门的最高字,曾经称其为神仙系统中最高品质的神。旧的是生命,国王是荣誉,道是最好的,所以它叫君。

有必要“处置”和“成功”。在达到“无意”,“看不见”和“无”的境界后,我们也把詹兰的“空虚”,“无”和“沉默”视为名品。发送和忘记,以实现“真理”,“安静”,从而“走上路”。所谓的正义并不意味着有一个有形的形象,而是一种证明虚拟精神真实本质的方法。

得了此道之后,可以应物应事,玄同万物。妙合先天之炁,而运化于万物内外,绵绵无尽。

《清静经》在道教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历来为此作注者众多。《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把《清静经》放在众经之首,每日持诵,可知该经是道教徒修持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经典。

每每朗诵此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而然就能“清静”、“渐入真道”。

带本和末的四字成语

1. 本和末的四字成语

本末倒置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本末源流 源:水源。流:从水源向下游流去的水。比喻事物的主次、始末、先后。

本同末异 本:本原。末:末流。比喻事物同一本原,而派生出来的末流则有所不同。

本同末离 本旨相同而途径不同。

背本趋末 古代常以农业为本,手工、商贾为末。指背离主要部分,追求细微末节。

舍本求末 舍:舍弃;求: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舍本逐末 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背本就末 指背离根本,追逐末节。

崇本抑末 注重根本,轻视枝末。古代“本”多指农业,“末”多指工商业。

德本财末 指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故理财为末。

降本流末 犹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进本退末 本:根本;末:枝节。指重视根本、主要的东西,抑制直接、次要的。

捐本逐末 捐:抛弃;逐:追逐。指抛弃根本,追求末节。

强本弱末 犹强干弱枝。比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

离本徼末 犹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离本趣末 趣:通“趋”,趋向。丢掉根本,追逐末节。

离本依末 丢掉根本,追逐末节。同“离本趣末”。

弃本求末 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同“弃本逐末”。

弃本逐末 弃:舍弃;逐:追求。古指丢弃农桑从事工商等其他事业。现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去本就末 指弃农经商。

去本趋末 指弃农经商。同“去本就末”。

弱本强末 指中央权力削弱而地方势力强大。

损本逐末 犹舍本逐末。谓抛弃根本,专在枝节上用功夫。

务本抑末 从事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

张本继末 把事情的本末说明白。

2. 带末的四字成语

带末的四字成语有

细微末节

注音:xì wēi mò jié

释义:末节:小事情,小节。无关紧要的小事情,小问题。

出处:古立高《初恋》:“为这些细微末节的事,张志诚感到伤脑筋。”

桑榆末景

拼音:sāng yú mò jǐng

解释: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指傍晚。比喻晚年的时光。同“桑榆暮景”。

出处:清·顾炎武《与李霖瞻书》:“桑榆末景,或可回三舍之戈。”

始末缘由

拼音:shǐ mò yuán yóu

释义始末: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缘由:缘故由来。事情的经过和原因。亦作“始末原由”。

出处元·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你将始末缘由,细细说来,不可欺隐。”

降本流末

拼音jiàng běn liú mò

解释犹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出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捐本逐末

拼音: juān běn zhú mò

解释: 捐:抛弃;逐:追逐。指抛弃根本,追求末节。

出处: 《北史·李谔传》:“捐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3. 求个带“末”字的4字词语

首页 成语词典 成语谜语 歇后语 成语故事 成语文章 成语名称 出处 成语解释 成语简拼 近义词 反义词 所有 开头 结尾 按拼音索引 搜索“ 末 ”,找到 71 个成语 成语(点击查看详解) 解释 肤末支离 肤浅琐碎 进本退末 本:根本;末:枝节。

指重视根本、主要的东西,抑制直接、次要的 捐本逐末 捐:抛弃;逐:追逐。指抛弃根本,追求末节 离本趣末 趣:通“趋”,趋向。

丢掉根本,追逐末节 背本趋末 古代常以农业为本,手工、商贾为末。指背离主要部分,追求细微末节。

本末倒置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本同末异 本:本原。末:末流。

比喻事物同一本原,而派生出来的末流则有所不同。 叨陪末座 叨:谦词,受到(好处);陪:奉陪;末座:席中最后的座位。

这是受人宴请的客气话。 繁文末节 文:规定、仪式;节:礼节。

过分繁琐的仪式和礼节。比喻琐碎多余的事情。

封胡遏末 比喻优秀子弟。 末路之难 末路:最后的一段路程。

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比喻越到最后,工作越艰巨。

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 末学肤受 指学问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只学到一点皮毛。

强弩之末 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秋毫之末 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去末归本 去:弃;末:非根本的,古时称工商等业为末业;本:根本的,古称农业为本业。使人民离弃工商业,从事农业,以发展农业生产。

穷途末路 形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舍本求末 舍:舍弃;求:追求。

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舍本逐末 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

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头上末下 第一次,初次。

天末凉风 天末:天的尽头;凉风:特指初秋的西南风。原指杜甫因秋风起而想到流放在天末的挚友李白。

后常比喻触景生情,思念故人。 细微末节 末节:小事情,小节。

无关紧要的小事情,小问题。 细枝末节 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

凶终隙末 凶:;隙:嫌隙,仇恨;终、末:最后,结果。指彼此友谊不能始终保持,朋友变成了仇敌。

锥刀之末 末:梢,尖端。比喻微小的利益。

也比喻极小的事情。 背本就末 指背离根本,追逐末节。

本末源流 源:水源。流:从水源向下游流去的水。

比喻事物的主次、始末、先后。 本同末离 本旨相同而途径不同。

崇本抑末 注重根本,轻视枝末。古代“本”多指农业,“末”多指工商业。

德本财末 谓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故理财为末。语本《礼记·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孔颖达疏:“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 雕虫末伎 见“雕虫末技”。

雕虫末技 亦作“雕虫末伎”。犹言雕虫小技。

分寸之末 比喻微少、细小。 封胡羯末 《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谢道韫)初适凝之,还,甚不乐。

安曰:‘王郎,逸少子,不恶,汝何恨也?’答曰:‘一门叔父有阿大(谢尚)、中郎(谢据);群从兄弟复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封谓谢韶,胡谓谢朗,羯谓谢玄末谓谢川,皆小字也。”南朝宋 降本流末 犹言舍本逐末。

离本徼末 犹言舍本逐末。 离本依末 见“离本趣末”。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末大必折 谓树木枝端粗大,必折其干。喻下属权重,危及上级。

末大不掉 犹尾大不掉。比喻部属势力强大,难以驾驭。

末节细行 谓无关大体的细小行为。 末路穷途 穷途:处境困窘。

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末如之何 犹言无法对付,莫可奈何。 旁枝末节 喻不重要。

片长末技 见“片长薄技”。 弃本求末 见“弃本逐末”。

弃本逐末 弃:舍弃;逐:追求。古指丢弃农桑从事工商等其它事业。

现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弃末反本 亦作“弃末返本”。

古指弃工商而务农桑。 弃末返本 见“弃末反本”。

强本弱末 犹强干弱枝。 强弩末矢 同“强弩之末”。

去本就末 谓弃农经商。 去本趋末 见“去本就末”。

诠才末学 低下的才能与肤浅的学识。多用作自谦之词。

桑榆末景 同“桑榆暮景”。 务本抑末 从事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

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寻流逐末 犹舍本求末。 张本继末 把事情的本末说明白。

枝末生根 树木的枝梢上生根。比喻不合事理,不可能。

逐末弃本 见“逐末舍本”。 逐末舍本 追求细枝末节,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

逐末忘本 追求细枝末节,忘记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解释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

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示例故事 岑楼齐末 〖解释〗只比较末端,方寸的木头也可高过高楼。

比喻不从本着手,则无法认清事实。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解释〗比喻祸害萌生时若不重视。

4. 关于末本的四字成语

关于末本的四字成语 :

本末倒置、

舍本逐末、

本深末茂、

离本徼末、

降本流末、

舍本问末、

进本退末、

舍本事末、

弃末反本、

张本继末、

本同末离、

背本趋末、

原本穷末、

去本就末、

遵本舍末、

重本抑末、

逐本舍末、

崇本抑末、

德本财末、

本盛末荣、

本末源流、

去末归本、

忘本逐末、

本末终始

5. 含本字的四字成语

含本字的四字成语 :

一本正经、

舍本逐末、

本末倒置、

变本加厉、

追本溯源、

照本宣科、

本位主义、

源源本本、

小本经营、

英雄本色、

元元本本、

一本万利、

本固枝荣、

原原本本、

寻源讨本、

整本大套、

舍本问末、

本深末茂、

离本徼末、

本小利微、

本固邦宁、

反本溯源、

水源木本、

木本水源、

降本流末、

木本之谊、

木落归本、

正本清源、

进本退末、

反本修古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无极大道一本散而为万殊,成就万有.天地山河,日月星系,乃至一切的飞潜动植,胎卵湿化,无不是无极一本的显化和功用.〈清静经〉上说:“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物者:指的是有形有质的具体存在.在佛家称为色相.道家称作有为.而既然有形质,就必定有产生这形质的根本所在.

自然生人,人也不过是其中的一物而已.即然产生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事亦随之而始,而起.事小则可见之于人一身的诚伪直曲,中正偏私.事大可发之于一家的敦睦间疏,一国的兴衰更替,以及普天下的和平争战.无论事小事大,事微事繁,有开始则必有终结,有缘起则必有缘灭.这也是自然万物的一定法则.

所以,要研究物象必定要知道物象的根源和枝末.要通达事理,就必定要明白事理的先后得失.

追本求源的目的,在于尽万物之性.通达事理的目的,在于尽人之性.能通物性,能尽人性,无极真道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