睚眦之怨无不报复的人是谁-睚眦之怨无不报复
1.睚眦必报的意思解释
2.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军营中有一个叫法正和他具体事件
3.管中窥史刘备晚年为何最信任法正
睚眦必报的意思解释
睚眦必报的解释
[seek revenge for the smallest grievance]
睚眦:瞪眼, 比喻 极小 的 仇恨 。极小的仇恨也 一定 要 报复 , 形容 心胸极其狭窄 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 《后汉书?公孙瓒传》
词语分解
睚眦的解释 ∶发怒时瞪 眼睛 然于 世道 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红楼梦》 ∶借指极小的仇恨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史记;范雎蔡泽传》凡平日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 三国演义 》详细 报的解释 报 (报) à 传达,告知:报告。报喜。报捷。报考。报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报废。 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简报(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报。情报。晚报。画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军营中有一个叫法正和他具体事件
法正字孝直,生于176年,卒于220年。扶风郿人也。祖父真,有清节高名。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久之为新都令,后召署军议校尉。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松于荆州见曹公还,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璋曰:“谁可使者?”松乃举正,正辞让,不得已而往。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原共戴奉,而未有缘。后因璋闻曹公欲遣将征张鲁之有惧心也,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复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与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於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与璋会涪。北至葭萌,南还取璋。后刘备伐吴诸葛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止主上东行,不致夷陵之败。”
裴注《三辅决录》注曰:真字高卿,少明五经,兼通谶纬,学无常师,名有高才。常幅巾见扶风守,守曰:“哀公虽不肖,犹臣仲尼,柳下惠不去父母之邦,欲相屈为功曹何如?”真曰:“以明府见待有礼,故四时朝觐,若欲吏使之,真将在北山之北南山之南矣。”扶风守遂不敢以为吏。初,真年未弱冠,父在南郡,步往候父,已欲去,父留之待正旦,使观朝吏会。会者数百人,真于窗中闚其与父语。毕,问真“孰贤”?真曰:“曹掾胡广有公卿之量。”其后广果历九卿三公之位,世以服真之知人。前后徵辟,皆不就,友人郭正等美之,号曰玄德先生。年八十九,中平五年卒。正父衍,字季谋,司徒掾、廷尉左监。
郑度说璋曰:“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璋果如正言,谓其群下曰:“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於是黜度,不用其计。及军围雒城,正笺与璋曰:“正受性无术,盟好违损,惧左右不明本末,必并归咎,蒙耻没身,辱及执事,是以损身於外,不敢反命。恐圣听秽恶其声,故中间不有笺敬,顾念宿遇,瞻望悢々。然惟前后披露腹心,自从始初以至於终,实不藏情,有所不尽,但愚暗策薄,精诚不感,以致於此耳。今国事已危,祸害在速,虽捐放於外,言足憎尤,犹贪极所怀,以尽馀忠。明将军本心,正之所知也,实为区区不欲失左将军之意,而卒至于是者,左右不达英雄从事之道,谓可违信黩誓,而以意气相致,日月相迁,趋求顺耳悦目,随阿遂指,不图远虑为国深计故也。事变既成,又不量强弱之势,以为左将军县远之众,粮谷无储,欲得以多击少,旷日相持。而从关至此,所历辄破,离宫别屯,日自零落。雒下虽有万兵,皆坏陈之卒,破军之将,若欲争一旦之战,则兵将势力,实不相当。各欲远期计粮者,今此营守已固,谷米已积,而明将军土地日削,百姓日困,敌对遂多,所供远旷。愚意计之,谓必先竭,将不复以持久也。空尔相守,犹不相堪,今张益德数万之众,已定巴东,入犍为界,分平资中、德阳,三邈道侵,将何以御之?本为明将军计者,必谓此军县远无粮,馈运不及,兵少无继。今荆州道通,众数十倍,加孙车骑遣弟及李异、甘宁等为其后继。若争客主之势,以土地相胜者,今此全有巴东,广汉、犍为,过半已定,巴西一郡,复非明将军之有也。计益州所仰惟蜀,蜀亦破坏;三分亡二,吏民疲困,思为乱者十户而八;若敌远则百姓不能堪役,敌近则一旦易主矣。广汉诸县,是明比也。又鱼复与关头实为益州福祸之门,今二门悉开,坚城皆下,诸军并破,兵将俱尽,而敌家数道并进,已入心腹,坐守都、雒,存亡之势,昭然可见。斯乃大略,其外较耳,其馀屈曲,难以辞极也。以正下愚,犹知此事不可复成,况明将军左右明智用谋之士,岂当不见此数哉?旦夕偷幸,求容取媚,不虑远图,莫肯尽心献良计耳。若事穷势迫,将各索生,求济门户,展转反覆,与今计异,不为明将军尽难也。而尊门犹当受其忧。正虽获不忠之谤,然心自谓不负圣德,顾惟分义,实窃痛心。左将军从本举来,旧心依依,实无薄意。愚以为可图变化,以保尊门。”
裴注《华阳国志》曰:度,广汉人,为州从事。
十九年,进围成都,璋蜀郡太守许靖将逾城降,事觉,不果。璋以危亡在近,故不诛靖。璋既稽服,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正说曰:“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先主於是乃厚待靖。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初,孙权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馀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故言如此。
裴注孙盛曰:夫礼贤崇德,为邦之要道,封墓式闾,先王之令轨,故必以体行英邈,高义盖世,然后可以延视四海,振服群黎。苟非其人,道不虚行。靖处室则友于不穆,出身则受位非所,语信则夷险易心,论识则殆为衅首,安在其可宠先而有以感致者乎?若乃浮虚是崇,偷薄斯荣,则秉直仗义之士,将何以礼之?正务眩惑之术,违贵尚之风,譬之郭隗,非其伦矣。臣松之以为郭隗非贤,犹以权计蒙宠,况文休名声夙著,天下谓之英伟,虽末年有瑕,而事不彰彻,若不加礼,何以释远近之惑乎?法正以靖方隗,未为不当,而盛以封墓式闾为难,何其迂哉!然则燕昭亦非,岂唯刘翁?至於友于不穆,失由子将,寻蒋济之论,知非文休之尤。盛又讥其受(任)非所,将谓仕於董卓。卓初秉政,显擢贤俊,受其策爵者森然皆是。文休为选官。在卓未至之前,后迁中丞,不为超越。以此为贬,则荀爽、陈纪之俦皆应摈弃於世矣。
裴注孙盛曰:夫威福自下,亡家害国之道,刑纵於宠,毁政乱理之源,安可以功臣而极其陵肆,嬖幸而藉其国柄者哉?故颠颉虽勤,不免违命之刑,杨干虽亲,犹加乱行之戮,夫岂不爱,王宪故也。诸葛氏之言,於是乎失政刑矣。
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之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
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裴注臣松之以为蜀与汉中,其由唇齿也。刘主之智,岂不及此?将计略未展,正先发之耳。夫听用嘉谋以成功业,霸王之主,谁不皆然?魏武以为人所教,亦岂劣哉!此盖耻恨之馀辞,非测实之当言也。
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明年卒,时年四十五。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翼侯。赐子邈爵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裴注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评曰: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
管中窥史刘备晚年为何最信任法正
前几天看《三国志》,对于法正这个人物,有点感想。
先看《三国志》一段话,
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法正这个人,开始是蜀中刘璋属下,并无多少建树,不过也算的是怀才不遇吧。在帮助刘备铲平故主之后被委以重任。按照一般人的做法,这个时候就要收敛些在野时期的流氓手段,要以公正面貌以示天下,所谓道貌岸然是也。可是此公却超乎常人,超越了惯例,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若是报德大家自然无话,像韩信千金投江,成就千古美誉,而善待当日凌辱自己小屠夫,更是非大丈夫所不能。就算是心中有再多的不满意,至少也应该表面和气,然后找个事由,悄悄把活再做了吧,怎么能像法正同学一样,完全不顾及影响呢?
从诸葛孔明的回答中,我们或者可以看到一二缘由。
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下天得反。以自汙?上心乃安。”於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
历来臣下功高,必然引起君王猜忌,一如萧何,即便和刘邦是多年相识,一起出生入,刘邦前线拼杀,萧何后方发展,可以说对于汉朝的建立,萧何居功至伟。可是了解历史的都知道,改变汉朝命运的其实不是萧何,功劳最大的也不是萧何,而是那个一统天下之后就一贬再贬,最后只能委屈赴的淮阴侯韩信。韩信和萧何最大的不同,就是韩信再精明,不过是一个军事家,军事虽然讲究诡道,但是还脱不了实力相争,脱不了一些军人的耿直和迂腐,历来功勋和封赏就是不相等的。是以萧何故意把自己庸俗化,四处索取贿赂,然后买田置地,在一些中小官吏身上,已经是触犯律法,但是却获得了刘邦的欢心。当一个君王觉得自己欠了臣下的,而不是臣下对自己有所需的话,那臣子的脑袋就不稳了。一个满脑袋当官的人,自然让人看不起,而一个品行狷介,一无所求的硬骨头,也让人头疼,水至清则无鱼,一如明朝的海刚峰。
我以为法正也是如此。从法正向刘备分析蜀中形势可以看出,法正是何等精明,对时局的判断,对人物心理的揣摩,都很到位,这样一位人精似的人物,怎么会犯下这样的低级错误?这不过是像刘备表示,我帮助你刘备拿下了汉中,但是你刘备并没有欠我的,我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诸葛先生自然看出了法正苦心,是以严苛如诸葛,也并未深究。当然法正行为不可法,若是天下官员都群起效尤,那还了得,于是乎诸葛先生说,那个法正有资本如此啊,你看他当初的功劳多大啊,至于你们其他人,就别胡思乱想了,要也为私利而犯法,我定然不饶。这是其一。
其二,到底法正在蜀中掌权之后提拔了那些人,又打击了那些人呢?蜀中只说到刘璋将亡蜀郡太守许靖来降,但是却被刘璋发觉、拘禁。待刘璋归顺之后刘备便多少有些鄙薄许靖其人。可是法正说:“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大家可以仔细品味下法正的言辞。首先贬低许靖,并非是许靖真的很差劲,而是刘备对许靖没有好印象,于是乎就顺着刘备心意,但是之后却又赞许有加,但是这份称赞却是非常有分寸,既不会让刘备觉得自己心胸狭窄,没有识人之明,又让刘备觉得许靖却是还有褒奖的必要,其间利害,唯君王自取。刘备自然是明白人,于是厚待许靖。
那么是不是许靖和法正很有交情?错。两人虽然同在蜀中为官,但是法正只不过是撮而小吏,小小的新都令,而许靖是刘璋手下罪的信任的股肱大臣。真正对法正有恩的是益州别驾张松,就是那个出使曹营,却又献图于刘备的张松张大人。正是张松大人的提携,法正才能出使刘备军中,使之活跃于历史的前沿舞台。而张松最终却被刘璋所杀,法正则侥幸逃生。
因此对许靖的褒奖,是法正处于公心,从刘备政权的长远考虑而做出了这个推荐,刘备自然明白。因此我有第二个推测,法正在蜀中掌权时,奖赏的人不一定是对自己有恩的人,而是对蜀汉政权有利的人;而处罚的人不一定是得罪了自己的人,而是在刘备平定汉中时,做出了阻碍历史潮流发展的人。但是刘备初定蜀中,不能滥施杀伐,何况刘备不同曹操,向来以仁义号召天下,因此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这是法正揣摩上意,按照刘备和蜀汉政权的需要,以超越法律的方式对一些蜀中的异己分子进行捕杀。
政治屠杀从来都会有个道貌岸然的旗帜,清君侧是最常用的,不过此时刘璋已经归顺,百官也已降服,自然行不通。而暗杀表面容易却更容易削弱刘备脆弱的根基。所以,所有的恶名都让法正同学来承当吧。
关于法正,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当刘备执意伐吴,最终失败,诸葛先生曾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句话中包含了对法正才华的敬重,也说明法正和刘备关系是何等亲密,有可能超越刘备诸葛这个所谓的千古最佳搭档。我想,这也是法正善于分析时势,并且总是从有利于刘备的角度来办事情,从而才获得了刘备的最高信任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