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肖与成语(七)

2.以卵击石?诸葛亮明早魏国实力远强于蜀国,为何还主动选择北伐?

3.“以卵击石”常比喻人自不量力,用鸡蛋去碰石头,其中包含的物理道理是(  ) A.鸡蛋受到力的作用

4.提供一些关于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成语典故

生肖与成语(七)

以卵击石的俗语是什么?-以卵击石的道理

 闻鸡起舞

 "闻鸡起舞"的鸡是指鸡鸣,舞是舞剑、习武。它说的是晋朝人祖逖的故事。祖逖胸情开阔,不怎么讲究仪表,但却胸有大志。起初他不喜欢读书,后来发愤攻读,学问大有长进,他与刘琨一道担任过司州主簿,感情很好,夜里经常同盖一床被子谈论国家大事,谈到激动的地方,即使是半夜也要坐起来。一次半夜里忽然听到鸡叫,祖逖踢醒刘琨说:"这是吉祥的声音呀!"边说边下床,走到院子里舞起剑来。他们曾经相约:天下大乱,豪杰共想,他们就一道到中原去避难。晋元帝时,祖逖任豫州刺史,北伐渡江之际,他叩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而再渡江返回者,誓不为人!"渡江以后,他率领部下与石勒的军队相持,收复了不少失地,恢复了东晋黄河以南的许多领地。"闻鸡超舞",后来形容有志之士及时奋发自励。

 鸡犬升天

 通常是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晋朝葛洪《神仙传》中记述的一则故事。汉朝淮南王刘安爱好寻求仙方神术,有个名叫八公的仙翁,传授给他炼制仙丹的办法。刘安炼成吃下以后,就在大白天升天而去。他临去时,将剩余的仙药放在庭院中,鸡和狗也吃了,都升上了天,所以鸡在天上鸣,狗在云中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宙官,和他有关系的人都跟着得势;而那些依附权势而长官发财的人,也被讥为"淮南鸡犬"。

 鹤立鸡群

 鹤代表高雅,鸡意谓平庸。鹤立鸡群,当然超乎脱俗了。这说的是晋朝嵇绍的事。嵇绍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他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当时皇族争权夺利。互相攻杀,史称为"八王之乱",嵇绍对皇帝始终非常忠诚。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守卫宫门的侍卫张弓搭箭,准备射他。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仪青,连忙阻止侍卫,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不久京城又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将士伤逃亡无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敌方的飞箭,象雨点般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镁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绍就这样阵亡了。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惠帝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嵇绍在世时,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气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后来就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行很突出。

 鸡口年后

 鸡的嘴巴,牛的肛门。愿意当前者,还是后者?有一句成语就是"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简称"鸡口牛后"。这是战国时代苏秦的话。战国后期,秦国最为强大,各国围绕着与秦国的关系和态度,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连横就是以秦国为核心,联合各国为一体,这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合纵就是秦以外的各国结成联盟,共同对抗秦国。前都以张仪为代表,后者以苏秦为代表。张仪劝韩王倒向秦国,苏秦则劝韩王切不可上秦国的当。苏秦对韩王说:"韩国领土广大,地势险要,又有勇敢善战的军队,为什么要向秦国低头呢?韩国如果表示屈服,秦国一定首先要求割地给它。今年给这一块,明年它又会有背后的要求,韩国的领土有限而秦国的贪欲无限,您怎么也满足不了它。俗话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您要跟着秦国合作,那就是做牛后了,我真替大王您难为情啊!"韩王听了这一番话,又气又急,大叫道:"先生说的对,我也不能向秦国屈服!"苏秦是劝韩国宁可作一自由独立的小国,而不要当秦国的附庸。鸡口虽小却是进食的地方,牛后虽大,却是出粪的地方。也有人认为"鸡口牛后"应为"鸡尸牛从",鸡尸比喻独立作主,牛从比喻臣服于人。但"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已广为流传,并被人们以常使用。它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而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鸡鸣狗盗

 这也是战国时期的故事。那时的贵族都供养门客。孟尝君是齐国的贵族,普为齐国相,名声很大,他家的门客当然很多,号称"食客三千"。三千门客之中,有不少人有各种各样的本领和才学,为主人服务效劳。有一次,秦国国王昭王请孟尝君访问秦都咸阳。孟尝君到达秦国后,秦国的国相很嫉妒他,劝秦王把他杀掉,以免他在秦国了解情况回去后,对秦国不利。孟尝君得到这个消息后很着急,赶紧托人去向秦王的宠妃燕姬求救。燕姬提出条件,要孟尝君送她一件非常贵重的白狐裘。但孟尝君只有一件白狐裘,而且已送给秦王了。这时门客中有一个善于偷东西的人,象机灵。他在黑夜中潜入秦宫,偷出了那件白狐裘。孟尝君立刻把它献给了燕姬。燕姬向秦王求情,秦王答应放走孟尝君,让他们回国。孟尝君料知秦王事后会后悔,决定立即逃走。逃到函谷关时,正是半夜。关上规定,每天鸡鸣以后才能打开关门让商旅通过。这时门客中又有一个善于模仿鸡叫的人,模仿起鸡叫来,如同真鸡叫一样,引起附近村中的鸡都叫了。守关的人听到鸡叫,便打开关门,让孟尝君一行人过关,从而逃出了秦国。等到秦王反悔派兵追来时,他们早已离境很远了。这两个鸡鸣狗盗的门客,虽然救了主人,但其他的门客仍然瞧不起他们,认为他们既无高深的学问,也无堂皇的风度,只不过略施小技而已。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如果没有这两面三刀个略施小技的门客,孟尝群恐怕要在异乡做鬼了;而那些自恃学问高深、风度堂皇的人在危急时刻却一筹莫展,无计可施。相比之下,那两个鸡鸣狗盗的门客倒是不乏应急解危的能力。后来用"鸡鸣狗盗"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杀鸡焉用牛刀

 原话是"割鸡焉用牛刀"。从字面上就不难理解。杀牛的刀肯定很大,而宰鸡的刀自然是小刀。用杀牛的刀来宰鸡岂不是小题大做吗?这个典故出自懦家的经典之一《论语》。孔子到了鲁国的一个小邑武城,他的学生子游,名叫言偃,当时在武城做官,孔子听到了弹琴唱歌的声音,他微笑着说:"杀鸡何必要用杀牛的刀呢?"意思是说,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哪里用得着施行礼乐教育。但想不到子游却回答说:"从前我听到老师您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会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好使唤了"孔子听了便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话只是和他开个玩笑罢了。"《论语》中这句话已成为非常大众化的成语了,引申为办小事不必浪费大才。而杀鸡用牛刀,就是小题大做或者大材小用了。

 呆若木鸡

 这一成语与斗鸡有关,语出《庄子》和《列子》。据传,周宣王爱好斗鸡,纪子是一个有名的斗鸡专家,被命去负责饲养斗鸡。10天后,宣王催问道:"训练成了吗?"纪子说:"还不行,它一看见别的鸡,或听到别的鸡叫,就跃跃欲试。"又过了10天,宣王问训练好了没有,纪子说:"还不行,心神还相当活跃,火气还没有消退。"再过了10天,宣王又说道:"怎么样?难道还没训练好吗?"纪子说:"现在差不多了,骄气没有了,心神也安定了,虽然别的鸡叫,它也好名象没有听到似的,毫无所应,不论遇见什么突然的情况它都不动、不惊,看起来真象木鸡一样。这样的斗鸡,才算训练到家了,别的斗鸡一看见它,准会转身就逃,斗也不敢斗。"宣王于是去看鸡的情况,果然呆若木鸡,不为外面光亮声音所动,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内,别的鸡都不敢和它应战,看见它就走开了。呆若木鸡本来比喻精神内敛,修养到家。有人从中领司出人生的大道理,认为人的处世如不断绝竞争之心,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消除竞争的心理,自然滑挑战竞争的对手。后来"呆若木鸡"的意义演变为比喻人呆木不灵,失去知觉的样子,或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鸡零狗碎:比喻事物零碎,不片段。

 鸡犬不宁:鸡飞狗跳,形容很不安宁。

 鸡虫得失:比喻细微的得失,无关紧要。

 鸡犬不惊:形容行军等纪律严明。

 鸡犬不留:形容屠杀残酷。

 杀鸡儆猴:比喻惩罚一个人来警告别的人。

 杀鸡取卵: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的利益。

 狗肝鸡肠:比喻斤斤计较,心眼小。

 偷鸡摸狗:指小偷小摸,也比喻乱搞男女关系。

 鸡皮鹤发:形容老人的肤皱发白。

 鸡骨支床:鸡骨比喻瘦弱,支是支离,形容憔悴。意为哀伤过渡以至于瘦弱疲惫于庆席之上。

 鸡胸龟背:形容人突胸驼背。

 以卵击石: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鸡犬之声:语出《老子》,原话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于老,不相往为。"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状态。后来借指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不互相往来。

 牡鸡司晨:母鸡报晓,比喻女人干政。

 鸡争鸭斗:比喻为琐碎的事争吵。

 闻鸡起舞 《晋书·祖逖传》里说:祖逖立志为国家效力夜里听到鸡叫就起床舞剑,刻苦练武。后来用以比喻有志为国效力的人奋起行动。

 嫁鸡随鸡 旧时比喻女子出嫁后,无论丈夫好坏,都要永远跟从。

以卵击石?诸葛亮明早魏国实力远强于蜀国,为何还主动选择北伐?

众所周知,三国是一个群星荟萃的时代,这一时期涌现出无数名人志士,他们有的勇冠天下,有的算无遗策,因为所效忠的势力不同他们相互碰撞,擦出无数武力与智慧的火花,而蜀汉丞相'诸葛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为唯一一个入选武庙十哲的三国人物,诸葛亮的能力毋庸置疑,不过他给后世之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还是他的忠诚。哪怕后期蜀国渐趋衰弱,诸葛亮也不离不弃,鞠躬尽瘁而后已,实乃千古忠臣之楷模。

纵观诸葛亮一生,共发动了五次北伐,最后甚至抱憾病五丈原,可是当时魏国的实力明明远强于蜀国,为什么诸葛亮还要执意北伐呢?

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诸葛亮志向远大

我们知道诸葛亮是天纵之才,他当初选择加入刘备集团而非曹魏集团,不仅仅是因为被刘备的真诚所感动,更重要的是曹操麾下英才多如牛毛并且实力强大,即便辅助他夺得天下也毫无成就感,?宁头,无为牛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国志》这样记载诸葛亮的志向:

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可见诸葛亮心怀雄心壮志,往好的方向讲就是睥睨天下、横扫寰宇,往差的方向至少也是割据一方让人不敢心生染指之心。

所以说,诸葛亮一直坚持?以卵击石?,其实就是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志向。

二、为了完成先帝刘备的夙愿

古时候,君臣之间存在着极其强烈纽带关系,一旦君主成功将臣子折服,那后者甚至愿意用生命来回报知遇之恩,?君待我以国士,我必国士报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诸葛亮在《出师表》当中用最诚挚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先帝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所以才会如此心甘情愿地为蜀汉呕心沥血。

而与刘备共事这么多年,诸葛亮自然知道刘备最大的志向,后者白手起家创立蜀汉政权,一心想着匡扶汉室,可惜不幸中道崩殂。作为他的托孤重臣,诸葛亮自然要继承他的遗志扛起匡扶汉室的大旗,所以诸葛亮才会屡次选择北伐,这是为了完成刘备的夙愿。

三、搏一搏才有获胜的可能

其实现代有不少人认为诸葛亮应该以卵击石选择北伐,而应该采取李严休养生息的策略,与曹魏和平发育再伺机而动。

然而我们要明白,蜀汉与曹魏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实力差距,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

后主刘禅弃城投降之间蜀汉只有94万的人口,兵力也不过十万多一些;反观魏国,人口高达443万,是蜀汉人口五倍左右,兵力也至少有40万,完全不是蜀国能够媲美的。

人人都说天府之国富饶肥沃,可再肥沃能和被公认为正统的中原地区相媲美吗?人口、兵力、资源这方方面面都被魏国碾压,而且后期的蜀国人才已经青黄不接,一旦诸葛亮了就没人能抗大旗,所以要是蜀国坚持休养生息的策略无异于慢性自杀,时机一到魏国想要攻克蜀国就会容易很多。

与其如此,还不如搏一搏趁大家都没有发育起来与魏国硬碰硬,这样还有一线生机,这也是诸葛亮坚持北伐的重要原因。

四、为了转移内部矛盾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诸葛亮北伐本身就是一个逼不得已的行为。

我们知道刘备最初只是一个编制贩卖草鞋的底层老百姓,机缘巧合之下才结实了张飞、关羽,并且凭借超高的人格魅力笼络无数能人志士,最后一步步成为一方诸侯。

由于?创业?的时间太短,刘备集团内部的武将谋士并非铁板一块。蜀汉集团内部有三股势力,荆州派、东州派和益州派,因为刘备的存在,荆州派长期执掌大权,其他两派的人虽然有怨言也只能默默地忍受。

可后来刘备突然病逝,继位的刘禅能力平庸又不足以服众,东州派与益州派的人就开始蠢蠢欲动,准备乘机从荆州派人士手中夺取朝政大权,党派之争一触即发。

为了避免蜀汉率先倒在内乱之下,诸葛亮选择了发动对外战争来转移内部矛盾,让国内各大势力暂时团结起来应付实力强大的魏国,而不是将时间精力用于内斗,如此一来才能维持蜀汉政权的稳定。

综上所述,北方不仅仅是诸葛亮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途径,更是他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方式,而且如果不北伐,蜀汉很可能会深陷内乱的泥潭,同时被魏国远远甩在身后,到时候蜀汉灭亡就真的成了定局。

“以卵击石”常比喻人自不量力,用鸡蛋去碰石头,其中包含的物理道理是(  ) A.鸡蛋受到力的作用

鸡蛋和石头相碰,鸡蛋对石头的力和石头对鸡蛋的力是相互作用力,大小相同,鸡蛋承受力的能力差,石头承受力的能力强,所以鸡蛋碎了石头没什么变化.

故选C.

提供一些关于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 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并不是胡说,而是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该用心去做每一件事,要持之以恒!

我在一本书上读过一个关于石头的故事。说是有一块石头上滴的水要和汹涌的浪涛比比谁的力气大,看谁能把石头穿透。浪涛很自信,因为石头上滴的水和他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但是石头上滴的水毫不气馁,他们约定一个月后见分晓,然后便各自努力去了。石头上滴的水想:既然我没有浪涛的劲儿大,我就必须付出比他多的时间才能取得胜利!想完,他就开始不断的向下滴水,任滴下的水在石头上溅出美丽的小水花,他仍是不间断地滴着滴着……而浪涛呢?他想:石头上滴的水哪有什么力气呀,他实在太渺小了,跟我比,他真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等着吧,我只要使劲一涌,石头就会粉身碎骨了!想罢,他就开始玩耍了,他只等着在最后那天“发力”了……两个星期过去了,石头上滴得水已经把石头滴出了一个坑了;而浪涛却还在玩耍,似乎已经把比赛的事抛于九霄云外了。最后一天,石头上滴的水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将石头滴穿了;而浪涛使出全身的力气,最终却没能如愿以偿得将石头穿透,更别说是使石头粉身碎骨了!

这个故事无疑是为了说明:干事情除了有自信心外还必须有恒心,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把事情做好。其实,以上这个故事就被人们说成了一句谚语: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真的,在现时生活中,有些事情你是有能力做好的,但缺乏的正是这种恒心。

我有一位小学同学,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舞蹈学院。她靠的不是别的,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她从四岁就开始学舞蹈,一直到现在,已经有快十个年头了,她从未间断过。尽管冬天漫天飞雪,她依旧会骑着她的小自行车,在雪地上艰难地前进,就算滑倒了,仍会站起来,拍拍身上的雪,继续前进;尽管夏天蚊虫乱飞,烈日把大地烤得火辣辣的,她仍会骑着她的小自行车,带着太阳帽,在被烤得炙热的大路上前进……这就是她,一个为舞蹈坚持不懈的女孩。正是她的这种精神,使她取得了令人惊羡的成绩,让她成为了“人上人”。

是啊,勤奋+努力=成功。勤奋就是持之以恒,努力就是坚持不懈。所以还是那句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成语典故: 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并不是胡说,而是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该用心去做每一件事,要持之以恒!

我在一本书上读过一个关于石头的故事。说是有一块石头上滴的水要和汹涌的浪涛比比谁的力气大,看谁能把石头穿透。浪涛很自信,因为石头上滴的水和他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但是石头上滴的水毫不气馁,他们约定一个月后见分晓,然后便各自努力去了。石头上滴的水想:既然我没有浪涛的劲儿大,我就必须付出比他多的时间才能取得胜利!想完,他就开始不断的向下滴水,任滴下的水在石头上溅出美丽的小水花,他仍是不间断地滴着滴着……而浪涛呢?他想:石头上滴的水哪有什么力气呀,他实在太渺小了,跟我比,他真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等着吧,我只要使劲一涌,石头就会粉身碎骨了!想罢,他就开始玩耍了,他只等着在最后那天“发力”了……两个星期过去了,石头上滴得水已经把石头滴出了一个坑了;而浪涛却还在玩耍,似乎已经把比赛的事抛于九霄云外了。最后一天,石头上滴的水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将石头滴穿了;而浪涛使出全身的力气,最终却没能如愿以偿得将石头穿透,更别说是使石头粉身碎骨了!

这个故事无疑是为了说明:干事情除了有自信心外还必须有恒心,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把事情做好。其实,以上这个故事就被人们说成了一句谚语: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真的,在现时生活中,有些事情你是有能力做好的,但缺乏的正是这种恒心。

我有一位小学同学,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舞蹈学院。她靠的不是别的,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她从四岁就开始学舞蹈,一直到现在,已经有快十个年头了,她从未间断过。尽管冬天漫天飞雪,她依旧会骑着她的小自行车,在雪地上艰难地前进,就算滑倒了,仍会站起来,拍拍身上的雪,继续前进;尽管夏天蚊虫乱飞,烈日把大地烤得火辣辣的,她仍会骑着她的小自行车,带着太阳帽,在被烤得炙热的大路上前进……这就是她,一个为舞蹈坚持不懈的女孩。正是她的这种精神,使她取得了令人惊羡的成绩,让她成为了“人上人”。

是啊,勤奋+努力=成功。勤奋就是持之以恒,努力就是坚持不懈。所以还是那句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原是 王充《论衡》--《状留篇》中的句子:

“河冰结合,非一之日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