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散找到了吗-广陵散绝了吗
1.[资治通鉴365]4.4广陵散绝嵇康 青白眼作阮籍生
2.今流传的《广陵散》是否就是当年嵇康所奏之曲,如是那么为什么有“嵇康,广陵散从此绝矣”之说
3.影视剧中常出现《广陵散》,那么,嵇康的千古绝唱《广陵散》真的失传了吗?
4.流传至今的广陵散是不是嵇康那首广陵散?
5.广陵散的题解
6.广陵散流传至今,为何嵇康临前说“广陵散於今绝矣”?
[资治通鉴365]4.4广陵散绝嵇康 青白眼作阮籍生
4月4日
广陵散绝嵇康
青白眼作阮籍生
在魏、晋两朝交替时期,司马昭专权前后,中原大地上出现了批有才华有个性的人物,当时人们称为“竹林七贤”:就是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和刘伶。他们来自各个地方,在一个时期内都聚居在京城洛阳,气味相投,经常在竹林中饮酒谈天,议论政治,豪放不羁。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嵇康和阮籍。 262.8 谯郡 嵇康 ,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与陈留阮籍、籍兄子咸、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特相友善,号 竹林七贤 。皆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
嵇康 不愿做官,曾经靠打铁补助自己的生活,过得倒也自由自在。有个人叫钟会,是司马家族的忠实大臣,却仰慕嵇康的名声,很想结交他。
一天,钟会专程前来拜访,到了围墙外边,看见主人正在树下打铁,抢着大锤,光着膀子,“咳嗬,咳嗬”,一扬一落,很有节奏,像个老师傅的样子。钟会站了会儿,很有礼貌地招呼:“嵇康兄,你辛苦了。”可主人却头也没抬,毫无反应。262.8 钟会 方有宠于司马昭,闻嵇康名而造之,康箕踞而锻,不为之礼。
钟会感到没趣,转身便走。嵇康却停下锤子,抬起眼睛,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262.8会将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意思是说,你听到过我的什么闲话才来找我的?你现在就走,又看到了我的什么秘密呢?
钟会本是出于仰慕,特地来拉朋友关系的,反而碰了一鼻子灰,很不痛快,当即回答了两句幽默而叫人摸不着头脑的话:“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262.8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遂深衔之。
他是说,你问我听到了什么吗?我听到了那些我想听到的话;看到了什么秘密吗?秘密倒也没有,只不过看到了我已经看到过的事。
嵇康把很有权势的钟会得罪到家了!
不久, 山涛 推荐嵇康接替自己的官职, 嵇康 不答应也罢,却写了一封《绝交信》,大骂山涛好比猫头鹰,想吃老鼠,看见天空的大雁,以为要来抢这老鼠的,竟然张牙舞爪直哼哼,向大雁示威哩。信里把当官比作猫头鹰抢老鼠,影射朝廷掌权的官僚们。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己嗜臭腐,养鸳雏以鼠也”(鸳雏(chú):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庄子·秋水》中说: 惠子 做了梁国的相,害怕庄子来夺他的相位,便派人去搜寻庄子,于是庄子就往见惠子,并对他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鸳雏……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鸳雏过之,仰而视之,曰:'赫!'")262.8 山涛 为吏部郎,举康自代。康与涛书,自说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昭闻而怒之。
正巧他的朋友 吕安 ,被兄弟告发,说是不孝;嵇康出面作反证,说吕安很孝顺。吕安进了监狱,嵇康自然受到牵连。 景元 四年(公元263年,一作景元三年),嵇康的好友 吕安 的妻子徐氏被吕安的兄长 吕巽 。吕安愤恨之下,欲状告吕巽。嵇康与吕巽、吕安兄弟均有交往,故劝吕安不要揭发家丑,以保全门第清誉。但吕巽害怕报复,于是先发制人,反而诬告吕安不孝,使得吕安被官府收捕。262.8康与东平吕安亲善,安兄巽诬安不孝,康为证其不然。
钟会把这些事情罗织起来,告他一个“言论放荡,害时乱教”的罪名,也就是告他胡说八道,煽惑人心,对国家和政治有害,应该抓进监狱,判刑杀头。262.8会因谮“康尝欲助毌丘俭,且安、康有盛名于世,而言论放荡,害时乱教,宜因此除之。”昭遂杀安及康。
嵇康的才华极高,在当时影响很大。关进监牢后,成百成千的太学生到处呼吁,要求释放他。司马昭更加害怕了,下令马上处。临上刑场的时候,嵇康坐在地上,要场边的学生们把他心爱的五弦琴递过来,当着围观的士民百姓,弹起平素最爱弹的曲子《广陵散》。琴声琤琤琮琮,飘飘荡荡,回旋在刑场四周,直上浩渺的青天。他完全出神了,忘了身在刑场,忘了生和的界限,和琴声,和雁行,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满场的观者、听者、监斩者、以及临刑的人们,在这音乐世界里,都陶醉了。这悲凉优雅的琴声似乎把他们的灵魂给带走了。琴声嘎然而止,嵇康放下琴,仰天叹了口长气:“《广陵散》从此绝矣!”刑场内外的人,如梦方醒,扬起一片号哭之声。晋书·嵇康传: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
嵇康从容地了,一代文豪和音乐大师,竟在尔虞我诈的政治倾轧之中。
嵇康的是必然的。当时的大隐士 孙登 曾接见嵇康,直率地提醒他说:“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说他才学很高而不懂人情世故,是逃不脱这个污浊的社会的。可惜嵇康没有把话听进去。262.8康尝诣隐者汲郡 孙登 ,登曰:“ 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
阮籍 的才华跟嵇康差不多,名声也同样高,但生活和处世态度则有些不同,总算保住了一条性命。
他接受司马昭封的官,当上 步兵校尉 ,却百事不管。262.8 阮籍 为步兵校尉据说他要当这个校尉,是听说该部门的厨师很会酿造美酒。他最爱喝酒,酒是他的生命,有了酒就不顾别的事情。《晋书·阮籍传》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
他常常跟家人们一同饮酒。侄儿 阮咸 找来一个大木盆,装满酒,大家围坐一起,你一瓢,我一碗,大口大口地喝。一次,有头小猪把一张脏嘴伸进木盆,也“呼噜呼噜”的。可阮家人毫不在意,还和猪一起共饮呢。
司马昭很看重 阮籍 ,要跟他攀亲家,请人来求他的女儿做儿媳。可阮籍不愿攀高枝,但又不好推辞,怎么办?于是日日夜夜喝酒,一连醉了六十天。媒人没找到机会开口,只好作罢。《晋书·阮籍传》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阮籍最佩服嵇康,见他来家,便和颜悦色,用黑眼珠望着,表示欢迎;可最讨厌嵇喜,他刚进门,就横着白眼,不理睬。当时的人说他“好作青白眼”,爱憎态度都摆在眼睛里。《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邻居有位年轻女郎开酒馆。阮籍欣赏她的美貌,常常去喝酒。醉了就躺在酒店,呼呼大睡,绝不轻薄。那女郎从不介意,她的丈夫也不怀疑。《晋书·阮籍传》邻家**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
有位退伍军人的女儿,才貌双全,没出嫁就了。阮籍本不认识这家人,居然跑到者灵前痛哭失声,表达自己的哀悼感情。哭完了,转身出门,也不打招呼。阮籍就是这样坦然地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晋书·阮籍传》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有时候,他的行为很难使人理解,称得上惊世骇俗。
一天,他和友人下围棋,正在兴头上,家里来人告诉他,母亲了。他本是很孝顺的人,按情理马上就该走;朋友主动停手,请他快些出发。阮籍却一反常情,就是不起身,硬要决出胜负。262.8其母卒,籍方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
直到一盘棋完了,端起旁边的酒蛊,把酒咕噜咕噜倒进肚子里。接着又长嚎一声,眼泪像雨水般洒下,一口鲜血吐了出来。悲伤之际,人也瘦了,皮包着骨头。但在守丧期间,他还是喝酒吃肉,又像没事人一样。262.8 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毁瘠骨立。 居丧,饮酒无异平日。
他的一些话也非同寻常。部下曾经告诉他,有人杀了自己的母亲,他不冷不热地叹了口气:“杀父亲还差不多,怎么能杀母亲呢?”别人报告皇帝,说他不近人情,他慢条斯理地回答:“禽兽知道有母,不知道有父;杀父,跟禽兽一样;杀母呢,连禽兽也不如了。”皇帝得知,也佩服他的言论。《晋书·阮籍传》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他到荥阳的广武山游历,参观刘邦和项羽当日对峙的遗迹,别人都啧啧称赞,很是崇拜,他却谓然叹息:“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这话是说,只因为当时没有什么真正的英雄人物,才不得不让这两个小子冒尖,出头露脸,浪得虚名!可见阮籍开口说大话,到了何等惊人的程度。《晋书·阮籍传》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这种思想言行和作风,哪能不使世俗之人讨厌,官僚们憎恨呢?
司隶校尉 何曾 ,一个好奢侈享受的人物,每天的饭菜要花上一万钱,还说没地方下筷子,却不能容忍阮籍的言论和行动,攻击他“纵情背理,伤风败俗”,说他应该流放到老山沟里去!幸而司马昭鉴于各种人事关系,没有同意,才保住性命。262.8司隶校尉 何曾 恶之,面质 籍 于 司马昭 座曰:“卿纵情、背礼、败俗之人,今忠贤执政、综核名实,若卿之曹,不可长也!”因谓昭曰:“公方以孝治天下,而听阮籍以重哀饮酒食肉于公座,何以训人!宜摈之四裔,无令污染华夏。”昭爱籍才,常拥护之。
阮籍五十四岁去,留下了八十二首有名的《咏怀诗》,这是他人格的最好证明。《晋书·阮籍传》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比阮籍更爱喝酒的是 刘伶 。他常常乘着一驾小木头车,时人称作“鹿车”。车上挂着一壶酒,车后跟着一个小幢儿,扛着锄头,怪模怪样的。别人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醉了好埋呀!”262.8 刘伶 嗜酒,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曰:“便埋我。”当时士大夫皆以为贤,争慕效之,谓之放达。
一天,为点小事,刘伶得罪了人。那人气势汹汹,卷起衣袖,扬着拳头,在他脸上直晃。刘伶懒洋洋地笑道:“朋友,我这一把鸡骨头,当得起老兄的大拳头吗?”那人听了,觉得他太不是对手,一股雄气化作轻烟,摇摇头走了。《晋书·刘伶传》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徐曰:“鸡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
又有一次,在外面喝得大醉,回家本该躺下的。可他还要喝,大呼小叫,要妻儿拿酒来。妻子很厌烦,劝他说:“喝多了会短命的,何苦如此?”把酒壶也藏起来,逼他戒酒。刘伶笑嘻嘻地说:“你说得对。我就是没决心,今天我要当着鬼神赌咒发誓,一定戒掉。请夫人给准备些好的酒菜吧。”《晋书·刘伶传》尝渴甚,求酒于其妻。妻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善!吾不能自禁,惟当祝鬼神自誓耳。便可具酒肉。”妻从之。伶跪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儿之言,慎不可听。”仍引酒御肉,隗然复醉。
妻子十分高兴,很快就收拾出一桌鱼肉,提来一壶好酒,要他立誓。刘伶装模作样,跪在地上,一面磕头,一面大声地祝告: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
一饮一斛,五斗解酲。(解酲:过瘾的意思)
妇人之言,慎不可听。①
念罢,抱上酒壶,骨碌碌地一口气吸干了。
刘伶一生没作官,也没卷入政治风波,他离官僚们远远的,从不谈他们的是非好歹;有些人是“明哲保身”,他算得上是“醉酒保命”了。
①这首祝词载于唐欧阳询编《艺文类聚》。
今流传的《广陵散》是否就是当年嵇康所奏之曲,如是那么为什么有“嵇康,广陵散从此绝矣”之说
肯定不是。我没有音乐底蕴,只好抄,不过在央视听过权威介绍过这个谱子,学术界普遍的观点就是肯定不是嵇康弹奏的谱子。下面开始抄。
《广陵散》一曲,渊源已久。东汉末至三国时,《广陵散》已在流行。汉应璩(190~252)与刘孔才的书信中言及“听广陵之清散”。魏嵇康的《琴赋》中提到的琴曲亦有《广陵止息》。嵇康因善弹此曲而闻名一时,即使到了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隋唐以前,《广陵散》与《止息》尚为2曲。唐代始见有称《广陵散》为《广陵止息》之说。唐李良辅撰《广陵止息谱》一卷,为23段,见于《新唐书 · 乐志》;唐吕渭撰《广陵止息谱》一卷为36段;宋元时《广陵散》已增至44段。
《广陵散》与聂政故事相联系,始见于宋元人的诗文,乐曲的规模、调式、乐段的标题等,与今日所见的《广陵散》谱大抵一致。今所见《广陵散》谱重要者有三:一为明朱权《神奇秘谱》本;再,明汪芝《西麓堂琴统》有两个不同的谱本,称甲、乙谱。此3种不同谱本经琴家研究,以《神奇秘谱》的《广陵散》为最早,也较完整,是今日经常演奏的版本。全曲共45段,即开指1段、小序3段,大序5段、正声18段、乱声10段、后序8段,谱中有“刺韩”、“冲冠”、“发怒”、“投剑”等分段小标题。全曲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纷披灿烂,戈矛纵横”,以致朱熹指斥“其曲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
影视剧中常出现《广陵散》,那么,嵇康的千古绝唱《广陵散》真的失传了吗?
首先啊《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广陵、止息是一曲还是两曲,其实是有争议的)。它是中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国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另外九个,分别是《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广陵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曲子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了,目前大家公认的就是广陵散讲的是古代刺客聂政去刺杀韩王的然后歌颂的一个曲子吧, 这首曲子体现了那种不畏惧权势,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并且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宁不屈的复仇意志,所以这首曲子得气势还是十分磅礴强大得。
而到了后面,就有人传言说有隐士吧这一首名曲传给了嵇康,而嵇康这个人他非常得擅长乐器吧,他把广陵散其实是发扬得比较光大了,名气也是非常得大,但是到了后面他被司马昭判了罪,据说在临行前,他慷慨无惧,最后在行刑前得时候常叹一句,从此广陵散绝以,然后就广陵散就没了。
而且是广陵散其实并没有真的失传,现在得现代中就有流传出来得广陵散,据说是从古墓中所发现得,但是我觉得这无论是不是真的广陵散都不是那么得重要了。因为只要有一首乐曲能阐述得出当时广陵散想要代表得精神的话我觉得那它就是真正得广陵散!
流传至今的广陵散是不是嵇康那首广陵散?
“广陵散绝矣”,完全是音乐载体造成的结果。《广陵散》是一首琴曲,也就是现在说的“古琴”,注意,不是古筝啊。从古至今,古琴记谱方式比较特殊,大致有三种:
一,唐代以前,文字谱;
文字谱就是汉字文言文,手头上有本《碣石调·幽兰》琴谱,正文第一段是这样的:
耶卧中指十上半寸许案商。食指中指双牵宫商。中指急下与拘俱下十三下一寸许住末商起。食指散缓半扶宫商。食指挑商。又半扶宫商。纵容下无名於十三外一寸许案商角。於商角即作两半扶挟挑声。很明白易懂吧,就是用哪个指头,弹哪根线,按哪个徽位,全部是文字叙述。絮絮叨叨的,这曲子写了12页。
二,唐代发明了减字谱;就是将文字符号化了,内容依然是用哪个指头,弹哪根线,按哪个徽位。加上一些辅助字,记录弹奏的缓急程度。《笑傲江湖》中,令狐冲拿的那本琴谱应该就是这个样子。所以被误认为剑谱是不奇怪的。没弹过琴的人见到这样密码本一样的物事当然会想歪。
三,清末以后,减字谱加五线谱或简谱。
所以总结下,在西式记谱法被添加之前,古琴曲都是不记载旋律节奏的。
近代以前,琴曲的传承一直非常讲究传承与谱系,口传心授,未必是师长敝屣自珍,多半是因为记谱方式的缺陷不得不如此。时至今日,一些老先生授琴曲,开指前会言明,本曲采用哪家谱本,传承如何如何,然后是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的教授,然后是对弹。最后,学生得以完全copy老师的曲风。有兴趣的话,可以搜索下老琴家张子谦和刘少椿的琴曲,相同曲目的话,有些曲子两位先生弹得节奏是一模一样的。。因为他们师承相同。
最后,回到嵇中散的问题:
按照他生活的年代推论,应该是使用最原始的文字谱(或者不愿授人,没留下谱本,那之后借嵇康之名的广陵曲都是伪托)。
这部文字谱在中唐之后,被改成了减字谱,就是后来明代《神奇秘谱》中的那首广陵散。
现在能听到的版本,基本依据是管平湖先生依据《神奇秘谱》打谱演奏的版本。
总之,嵇先生挂了之后,他那个版本的广陵因为无法记录(没有完善的记谱方式),没有传承(没有口传心授的弟子),两条线都断了。
正确的说法是:嵇中散之广陵,绝矣,早在1752年之前。
广陵散的题解
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唤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神奇秘谱》:臞仙按琴史曰。“晋书载:广陵散者,嵇康,字叔夜,谯国之人也。尝游会稽,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辨,因索琴弹之,为广陵散曲,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时司马懿为大将军,康与钟会为长史。会每与康交,而康不为礼,会以此憾火,因谮康欲助毋丘俭。司马懿既昵信会,遂害之。康将刑东市,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已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於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悔焉”,又琴书曰“嵇康广陵散本四十一拍,不传於世。惟康之甥袁孝己能琴,每从康学靳惜不与,后康静夜鼓琴弹广陵散,孝己窃从户外听之。至乱声小息,康疑有人,推琴而止,出户果见孝己,止得三十三拍。后孝己会止息意,续成八拍,共四十一拍,序引在外。世亦罕知焉。”然广陵散曲,世有二谱。今予所取者,隋宫中所收之谱。隋亡而入於唐,唐亡流落於民间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间,复入於御府。经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谱为正。故取之。
《西麓堂琴统》:晋谯国嵇康善琴,尝游会稽宿华阳亭。有异人夜诣康,授以广陵散曲,使秘勿传。嵇康受而秘之。后司马懿将刑康东市,复取琴弹之曰,“广陵散绝矣。”先是,其甥袁孝己从康学琴,每叩是曲,辄靳不许。康夜弹琴,孝己窃从户外听之,至乱声小息,康觉而止。曲本四十一拍,去引外,孝己所闻止三十三拍,后续成八拍,总四十一拍。其名曰广陵散者,扬州本广陵地,言魏散亡,自广陵始也。韩皋闻鼓琴至止息,叹曰,“美哉,嵇康之为是曲!”即此。
《琴苑心传全编》:按琴史、晋书载,广陵散曲者,嵇康,字叔夜,谯国之人也。尝游会稽,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辨,因索琴弹之,为广陵散曲,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又琴书曰:“嵇康广陵散曲。本四十一拍,不传於世,惟康之甥袁孝己能琴,每从康学,靳惜不与。后康静夜鼓琴,弹广陵散,孝己窃从户外听之。至乱声小息,康疑有人,推琴而止,出户果见孝己,止得三十三拍。后孝己会止息意,续成八拍,共四十一拍,序引在外。世亦罕知焉”。臞仙曰:“广陵散曲有二谱,今予所取者,隋宫中所收之谱。隋亡而入於唐,唐亡流落於民间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间,复入於御府。经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谱为正。故取之”。
《希韶阁琴瑟合谱》:此操笛道人云:“得自神授”。按紫霞洞谱云:“嵇中散尝游洛西,暮宿华亭,夜分,引琴而弹,忽有客诣之,与康共谈音律,词致清辨,因索琴弹广陵散一曲,声调绝伦,遂以授中散,韩皋谓中散琴曲有广陵散者,以王陵、毋邱俭辈皆自广陵散败,言魏之散亡,自广陵始,故名其曲曰广陵散”。王幼学云:“散乃曲名,如操、弄、引、吟之类”。
《醒心琴谱》:据《晋书》所载,嵇康尝游于会稽,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谐之,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辨,因索而弹之,为《广陵散》曲。其声调绝伦,授之予康。康誓不传人。其客不言己姓名,只说为“古人”。时嵇康为司马氏所忌,借故害之,杀康于东市。康顾视日影,索琴弹《广陵散》。曰:昔袁孝己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又琴书曰:嵇康《广陵散》本四十一段,不传于世。唯康之甥袁孝己能琴。每从康学靳惜不与。康静夜鼓琴,弹《广陵散》。孝己窃从户外听之,后被康所觉,只得三十三段。后孝己会止息意,续成八段,共四十一段,序引在外。世亦罕知此曲。后至隋,此曲传于宫中。隋亡而入于唐宫。唐亡,其谱流落民间。至宋高宗时,御府复收此曲。明朱权《神奇秘谱》所载,即此谱本也。
《广陵散》者,叙事曲也。昔战国时,聂政之父为韩王铸剑,因误期被杀。聂政成年,誓报父仇,故入宫行刺,未遂而出逃。后于山中遇仙人授予琴艺。政不欲连累家人,漆面而变其形,吞炭而变其声,学习七年,欲往行刺。然路遇其妻,识得其齿。故政以石击碎牙齿,复学三年,而琴艺精绝。而后鼓琴于阙下,路人皆惊其艺。韩王闻之,招其入宫鼓琴。政藏剑于琴内,入于宫中,于鼓琴时刺韩王,而欲不露身份,遂自剥面皮而自尽。宫廷欲知其身份,故曝尸于市,悬赏识者。政姊闻之,念政为父报仇,已舍其身,自复何惜己之性命,使弟之名埋没,遂往相认,述政为父报仇之事,扬聂政之名,而后自尽。《广陵散》曲,即述此聂政刺韩王之事也。
此传谱者,全本共四十三段,分为《开指》一段,《小序》一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窃以为有过冗长,略嫌繁复,故重作节本,分为《开指》一段,《小序》一段,《大序》一段,《正声》十五段,《后序》三段,共二十一段。
《广陵散》后记
《琴学初津》:
原评:
(二段)平淡深远,缓缓弹去,细细审之,如元人一幅气运笔墨,若不细心领略,自觉无味。
(三段)操弦不谙斯曲,如入山阴道上,而不视其美也。
(五段)静中消遣,真是一大骨董。
(六段)几带起,几拨刺,臞仙作秋鸿,窃而用之。
(七段)妙在不疾不离,就入乱后,一收痛快。
(九段)轻描淡写,趣味无穷深远。
按是曲,嵇康於孤馆清夜弹琴,而遇神人世间所授,调用黄钟慢二,仍借林钟宫音,调亦神奇,意亦深远,音取宏厚,指取古劲。弹宜和缓,拨刺尤宜平静,抑扬顿挫,起伏虚灵,细心静作,自有神奇之韵,非泛曲与其比例也。至於用调,实法古而非立异也。古诗云:“侧商调里唱伊州”,又有侧楚,侧蜀,余以此语推之,而调之类此者,抑系侧调,诚不谬哉。然是调相传散失无存,今得之蕉庵谱中,是否原曲,莫能审辨,听其节奏,宫商从容高古,取用之奇,得示曾有,惜其原谱,指法徽分,错讹殊多,但他谱示经遇目,惟与古斋曲目之中,亦经收录,谱示行世,深为憾事,兹依蕉庵谱,细加厘正,聚其气韵,则不致逆指抗音疏散之弊。
《十一弦馆琴谱》:嵇叔夜广陵散绝传於世,固人人所得而知也。嵇叔夜广陵散实未绝传於世,则非人人所得而知也。晋书嵇康传:“临刑东市,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己当从吾学广陵散,吾固靳之,广陵散於今绝矣。’此广陵散绝传之证也。太平御览引文士传,嵇康临,颜色不变,谓其兄曰,‘以琴来否?’兄曰‘已至。’康取调之,为太平引。曲成,叹息曰,‘太平引绝於今日耶?’此绝传者是太平引,非广陵散之证也”。......唐以前各家琴书俱载有广陵散,其果未绝传之又一证也。......袁孝尼从中散学琴为一事、中散临刑鼓太平引为又一事。史书误合为一耳。
《琴学业书》:广陵散非嵇康所作也,聂政剌韩王曲也。
《桐乡冯水广陵散谱》
序:广陵散琴操,见晋书嵇叔夜传,叔夜东市临刑云,“悔不将此曲传袁孝己”。元耶律晋卿云,“此曲传自唐王遨”。是此曲之传皆在叔夜已之后,是否果为原作,不可考。然后世言琴家恒思见此曲而不得,他谱存者不过数段,盖伪托也。惟臞仙神奇秘谱列於道卷都,据云传自隋宫,明郎仁保(瑛)七修续稿曾叙其事,而列其词句。晋卿亦有弹广陵散诗序,其词名略有不同处,或臞仙时传抄之误。晋卿称栖严老人於此曲最擅长,栖严苗姓,名秀实,金泰和时供奉也。据此二端,虽不敢断为原作,要亦隋唐间之谱矣。顷见嘉靖本明藩徽邸风宣玄品为撰刻琴谱、列是曲於卷五中,其词名及拍,皆与七修续稿相同。是必藩徽邸采诸臞仙者也。风宣谱世亦不易观,爰照原本重梓,以广其传,予非矜“广陵散”之奇,实欲存隋唐间之声调耳。今世所传琴谱至古为明刊宋谱,且不数见,更遑论隋唐!臞仙谱作於永乐,既云传自隋宫,当必有据。更证以晋卿之诗,至近亦唐宋谱也。处今之世,能得唐宋之声,不亦大可实贵哉?原谱或有可疑,缺落处以及词名之异同,特为逐条辩正。并将晋卿序七修续稿附录於后以次参考。
后记:嵇叔夜能作广陵散,史氏谓嵇叔夜宿华阳亭,夜中有鬼神授之。韩皋以为“扬州者,广陵故地,魏氏之季,毋丘俭辈皆都督扬州,为司马懿父子所杀。叔夜悲愤之怀,写之於琴,以名其曲、言魏之忠臣散殄於广陵也。盖避当时之祸,乃托於鬼神耳。”叔夜自云,“靳固其曲,不以传袁孝己。”唐乾符间待诏王遨,为季山甫鼓之。近代大定间汴梁留后完颜光禄者命士人张研一弹之,因请中议大夫张崇为谱序。崇备叙此事,渠云,“验於琴谱,有井里、别姊、辞卿、报义、取韩相、投剑之类,皆剌客聂政为严仲子剌杀韩相侠累之事,特无与扬州事相近者。意其叔夜以广陵散名曲,微示其意,而终畏晋祸。其叙其声,假聂之事为名耳。韩皋徒知托於鬼物以避难,而不知其序其声皆有所托也。”崇敬之论似是而非。余以为叔夜作此曲也,晋尚未受禅,慢商与宫同声,臣行君道,指司马懿父子权侔人主,以悟时君也。又序聂政之事以讥权臣之罪,不侠累,安得仗义之士以诛君侧之恶?有所激也。不然,则远引聂政之事,甚无谓也。泰也间,待诏张器之亦弹此曲,每至沈思、峻迹二篇缓弹之;节奏支离,未尽其善。独栖严老人混而为一,士大夫期其精妙。其子阑亦得栖严之遗意焉。
《琴操》:聂政剌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政未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拨剑剌王,不得。逾城而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欲入韩,道逢其妻,从置栉,对妻而笑,妻对之泣下。政曰“夫人何故泣?”妻曰,“聂政出游,七年不归,吾尝梦想思见之。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悲而泣。”政曰,“天下人齿,尽政若耳。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仰天而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父仇当何时复报?”援石撃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操,持入韩国,人莫知政。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以闻韩王,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歌之。内刀在琴中,政於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剌韩王,杀之。曰,“乌有使者生不见其父,可得使乎?”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犂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乃枭磔政形体,市系金其侧,“有知此人者,赐金千斤。”遂有一妇人往而哭曰,“嗟乎!为父报仇邪?”顾谓市人曰,“此所谓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犂剥面。何爱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政尸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故曰聂政剌韩王。(作聂政剌韩王曲)
《北堂书钞》:广陵散:晋书,嵇康传云,“初,康尝游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后康将刑乐市,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
《太平御览》:聂政剌韩王都,聂政之所作也。聂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时不成,韩王杀之,时政未生。及壮问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拨剑剌韩王,不得志,政逾城而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欲入韩国。道逢其妻,妻对之泣下。对曰“夫人何故泣?”妻曰,“聂政出游七年不归,吾尝梦相思见。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我心悲而泣也。”政曰,“天下人齿,尽相似耳,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仰天而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父仇当何时复报?”援石撃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琴,持入韩国,人莫知政。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以闻韩王。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鼓之。内刀在琴中,政於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剌韩王,杀之。曰,“乌有使者生不见其父,可得乎?”政杀国君,罪当及母,即自犂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乃枭磔政形体,市,系金其侧,“有知此人者,赐金千斤。”遂有一妇人往而哭之曰,“嗟乎!为父报仇邪?”顾谓曰,“此所谓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犂剥面。何爱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政尸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故曰,聂政剌韩王。(作聂政剌韩王曲)
《琴史》:杜夔,字公良,河南人。邃於声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为魏太乐令,绍复先代古乐,皆自夔始。帝尝对宾客,欲使吹笙鼓琴,夔有难色。帝怒,以他事黜之。或云,夔妙於广陵散,嵇康就其子孟求得此声。(杜夔)
《琴史》:嵇康,字叔夜,谯国之人也。有冠偏之才,韬世之量。导生以存道,居正以待时,而卒不见容於衰世,古今所悼愍者也。博综技艺,特妙丝竹;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於音声也。尝著琴赋,......於琴德备矣,尝为中散大夫。时晋将篡魏,叔夜不乐仕近,钟会以康负德望,劝司马诛之。康临刑,顾日景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於今绝矣”。时年四十。或云,康游於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久,忽有客诣之,自云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亦不言姓字,此说已怪,不足据也。知叔夜之意者,惟唐之李勉乎。(嵇康)
《琴史》:袁准,字孝尼。陈郡人。少好琴,未尝一日彻去。尝学广陵散於嵇叔夜,叔夜靳而不传,临终悔之。官至给事中。或传孝尼乃叔夜之甥,尝窃传其曲,谓之止息,然据叔夜琴赋已有广陵止息,岂自古已立此名,而叔夜孝尼复润色之耶?(袁准)
《琴史》:广陵之作,叔夜寓深意於其间,故其将犹恨不传。后之人虽粗得其音,而不知其意,更历千载而后得韩皋,可以无憾矣。然叔夜知魏晋之祸,而不知身之祸,命矣夫!或云,叔夜传广陵於杜夔之子,盖与论乐耳,非授此曲也。(韩湟及其子皋)
《通志》:河间杂弄二十章:广陵散,嵇康后,此曲遂绝。往往后人本旧名而别新声也。
《潜确居类书》:广陵散:(晋书)嵇康尝游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曰,“君试以琴见与。”乃弹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后康临弄东市,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请学广陵,吾靳固不与,广陵散於今绝矣。谢灵运诗,“凄凄明月吹,恻恻广陵散。”明月吹,亦琴曲名,凄恻哀声也。
《广陵散》小标题
《神奇秘谱》:慢角调,开指;
小序:止息;
大序:井里第一,申诚第二,顺物第三,因时第四,干时第五;
正声:取韩第一,呼幽第二,亡身第三,作气第四,含志第五,沉思第六,返魂第七,徇物(一名移灯就座)第八,冲冠第九,长虹第十,寒风第十一,发怒第十二,烈妇第十三,收义第十四,扬名第十五,含光第十六,沉名第十七,投剑第十八;
乱声:峻迹第一,守质第二,归政第三,誓毕第四,终思第五,同志第六,用事第七,辞乡第八,气冲第九,微行第十;
后序:会止息意第一,意绝第二,悲志第三,叹息第四,长吁第五,伤感第六,恨愤第七,计亡第八。
《西麓堂琴统》第一谱:
一,无开指;二,小序分三段,“止息”注于第一段之下,三,余同《神奇秘谱》。
《西麓堂琴统》第二谱:
一,无“开指”,但曲前另加“慢商品”一段;
二,“小序”作“小引”,也是三段,但无“止息”的小标题;
三,“大序”五段的小标题与神奇,风宣同;
四,“正声”第一段“取韩”作“取韩相”,第十三段“烈妇”用“别秭”,第十四段“收义”作“报义”第十五段“扬名”作“扬明”;
五,“乱声”作“契声”,但“乱声”十段的十个小标题均与神奇,风宣同;
六,“后序”第五段“长吁”作“长呼”,余与神奇,风宣同。
《琴苑心传全编》:与《神奇秘谱》同。
《琴学业书》:与《风宣玄品》同。
广陵散流传至今,为何嵇康临前说“广陵散於今绝矣”?
因为嵇康觉得这首曲子是一曲很难弹唱的曲子,除了他自己很难有人会弹得如此有味道,所以他觉得自己后就不会再有人弹了。
根据传说,嵇康的《广陵散》非常精致。这首古老的歌曲与嵇康这个名称相关联,在世界各地都享有盛名。后来,在司马氏的力量威胁下,“ 竹林淇县”逐渐崩溃。 嵇康是个顽固的家伙,一直拒绝家族阿附司马。 嵇康 司马氏小组的不一致态度最终导致灾难,他们想平息罪行并杀他。 ?
在行刑的时候,他的徒弟们一起向朝廷请求,让皇帝不要杀嵇康,并敬拜嵇康为老师。在显示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对社会的社会地位时,这种“不合理”的权威将不会接受请求。此时嵇康认为他的生命将永无止境,但他是一位出色的音乐继承人。?
他在刑场上弹奏了广陵散,琴的声音在每个人的心中泛滥成灾。琴声充满激情和悲惨,人们被感动,都纷纷哭泣。他叹了口气,长叹了一句 “我不足惜《广陵散》要失传了!”当时嵇康只有三十九岁。
《广陵散》的曲谱在《神奇秘谱》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是与嵇康在世的时候是不同的。当他还活着时,并没有完美的记号或雄辩的门徒,因此会说嵇康演奏的《广陵散》在他去世后就完全灭绝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