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贤良方正-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宽正直不戴
1.《晋书·虞喜传》原文及翻译
2.后汉书《郑玄传》译文赏析
3.贤良方正的意思是什么
4.七绝·刘蕡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晋书·虞喜传》原文及翻译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下面是我整理的《晋书·虞喜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晋书·虞喜传》原文:
虞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人。喜少立操行,博学好古。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元帝初镇江左,上疏荐喜。怀帝即位,公车征拜博士,不就。喜邑人贺循为司空,先达贵显,每诣喜,信宿忘归,自云不能测也。
太宁中,与临海任旭俱以博士征,不就。复下诏曰:“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临海任旭、会稽虞喜并洁静其操,岁寒不移,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喜辞疾不赴。咸和末,诏公卿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太常华恒举喜为贤良。会国有军事,不行。咸康初,内史何充上疏曰:“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舆整驾,俟贤而动。伏见前贤良虞喜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束脩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综广深,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高枕柴门,怡然自足。宜使蒲轮纡衡,以旌殊操,一则翼赞大化,二则敦励薄俗。”疏奏,诏曰:“寻阳翟汤、会稽虞喜并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往虽征命而不降屈,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简乎!政道须贤,宜纳诸廊庙,其并以散骑常侍征之。”又不起。
永和初,有司奏称十月殷祭,京兆府君当迁祧室,征西、豫章、颍川三府君初毁主,内外博议不能决。时喜在会稽,朝廷遣就喜谘访焉。其见重如此。
喜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数十万言,行于世。年七十六卒,无子。
(节选自《晋书 虞喜传》)
《晋书·虞喜传》译文:
虞喜字仲宁,是会稽余姚人。虞喜年少时就很有操行,博览群书,喜欢古籍。诸葛恢治理会稽郡时,虞喜屈身为功曹。他被举荐为孝廉,州里举荐他为秀才,司徒来征召,虞喜全都不去。晋元帝开始统治江东时,有人上疏推荐虞喜。晋怀帝即位后,派公车征召并授虞喜为博士,虞喜不赴任。虞喜的同乡人贺循为司空,是显贵的老前辈,每次到虞喜家里,接连停宿一两天忘记回家,说虞喜高深莫测。
太宁年问,虞喜和临海郡人任旭都被征召为博士,都未去赴任。皇帝又下诏书说:“振兴教化致力国政,最好是尊崇道德教化,阐明谦抑质朴的道理。自丧乱以来,儒家学说衰落,每当我读到《子衿》这首诗,未尝不感慨万分。临海人任旭、会稽人虞喜操守高洁,在险恶的岁月里也不改变,精研古代经典,处在今天却能履行古人的道德,他们的志向操守足以激励世俗,广博的学识足以阐明道理,前些日子虽然不来应命,要再用博士之位去征召他们。”虞喜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赴任。咸和末年,皇帝韶令公卿举荐贤良方正敢于直言的人士,太常华恒举荐虞喜为贤良。适逢国家有战事,没有落实。咸康初年,内史何充上疏说:“我听说举荐有才干的人士以后,明堂四门就都能肃穆,任用具有治国才能的大臣,天下就会太平,美善之道能够彰明,这是有来历的。现在圣德钦明,想要光大万世的功业,应整肃好招贤用的车马,一旦有贤人马上就去招纳。听说前贤良虞喜天资卓越,贞纯朴实,高尚而在世人之上,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德行,直到年老也不厌倦,加上治学深广,博闻强记,钻研艰深玄妙的学问,他的勤奋没有人比得上,身在安静的地方体察道理,没有仕宦的`心意,在柴门内高枕安卧,怡然自得。最好是用蒲轮车去征召,用以表彰优异的操守,一方面可以发扬广远的教化,另一方面可以改变鄙薄的风俗。”疏奏上去,皇帝下诏说:“寻阳人翟汤、会稽人虞喜都恪守常道,清白坚贞,不营谋世务,专心读书,节操高尚可以和古人相媲美。从前虽然有征召他的诏令,但是他们不降身屈节,这难道是白丝布难染而求才的礼数怠慢吗!施政方略的实施需要贤才,应该把他们招纳到朝廷里来,这二人都用散骑常侍的职位来征召。”虞喜又不应命。
永和初年,有关官员上奏说十月大祭,京兆府君应当迁居祖庙,征西、豫章、颖川三府君刚缺社主,内外广泛商议也无法决断。当时虞喜在会稽,朝廷派人前往虞喜那里去询问。他就是如此被看重。
虞喜专心钻研经传,同时也研读谶书纬书,撰写《安天论》来诘难浑天和盖天这两种天体学说,又解释《毛诗略》,注释《孝经》,著《志林》三十篇。注述共有数十万字,流行于世。
后汉书《郑玄传》译文赏析
郑玄传
题解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着名经学大师。本传详细记述了郑玄潜心经学、淡泊名利、气节凛然的一生,显示他清醒的人生定位与恒久的价值追求。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传承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郑玄是东汉以来承先启后的经学家,卓越的古籍整理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
原文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八世祖崇,哀帝时尚书仆射。玄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1],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筭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筭,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2]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3],遂隐修经业[4],杜门[5]不出。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着《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绬及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
注释
[1]受业:跟从老师学习。
[2]喟然:叹气的样子。
[3]禁锢(gù):关押和监禁。东汉时,指朝廷规定不得在 *** 部门任职。
[4]经业:儒家经书之业。
[5]杜门:闭门。
译文
郑玄,字康成,他是北海郡高密县人。八世祖为郑崇,在汉哀帝的时候任尚书仆射。郑玄年轻时任乡啬夫,离任后,便常常到当地的学校去学习,不愿意做官为吏,他的父亲多次为此恼怒,也不能阻止他。后来就到太学跟随老师学习,尊奉京兆第五元先为师,开始通晓《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筭术》。又随从东郡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由于在崤山以东地区感到没有值得求问的人了,郑玄便西行进入关中,通过涿郡卢植的介绍,尊奉扶风郡马融为师。
马融的门徒有四百多人,登堂入室的有五十多位。马融素来对人怠慢而声望显赫,郑玄待在他的门庭之下,三年都不能见到他一面,马融指派他身边学业优秀的弟子给郑玄传授学问。郑玄日夜推求学理诵读经籍,不曾有丝毫松懈倦怠。有一次,正好马融召集门徒考查论证图谶和纬书,听说郑玄善于算学,便将郑玄召到楼上去见他,郑玄便趁机向他问询自己不能理解的疑难义理,问完之后就向他告辞回家去了。马融感慨地对门人说:“这位郑生现在离开了,我的教义就向东方传播了。”郑玄一个人去游学,十多年后才回到乡里。家庭贫困,便在东莱郡租种别人的田地,跟随他的学徒已有数百甚至上千人。
等到发生党争之事,郑玄竟和同郡孙嵩等四十多人一起被规定不能做官,于是就隐居起来,修习儒家经籍,关闭门户不再外出。当时任城何休正热衷于公羊经学,于是着述《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郑玄却针对这三本书都提出了辩驳。何休看到之后感叹地说:“郑康成走进了我的房室,操起了我的长矛,来讨伐我啊!”起初的时候,光武帝中兴汉朝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这些人为古文、今文经学争辩不休,后来马融回答了北地郡太守刘绬,加上郑玄与何休的对答,释义与考据都通达精深,从此古文经学便彻底兴盛起来了。
原文
灵帝末,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进为设几杖[6],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时年六十,弟子河内赵商等自远方至者数千。后将军袁隗表[7]为侍中,以父丧不行。
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告高密县为玄特立一乡,曰:“昔齐置‘士乡’,越有‘君子军’,皆异贤之意也。郑君好学,实怀明德。昔太史公、廷尉吴公、谒者仆射邓公,皆汉之名臣。又南山四皓有园公、夏黄公,潜光隐耀,世嘉其高,皆悉称公。然则公者仁德之正号,不必[8]三事大夫也。今郑君乡宜曰‘郑公乡’。昔东海于公仅有一节,犹或戒乡人侈其门闾,矧[9]乃郑公之德,而无驷牡[10]之路!可广开门衢,令容高车,号为‘通德门’。”
董卓迁都长安,公卿举玄为赵相,道断不至。会黄巾寇青州,乃避地徐州,徐州牧陶谦接以师友之礼。建安元年,自徐州还高密,道遇黄巾贼数万人,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
注释
[6]设几杖:配备坐几和拐杖,表示尊重。
[7]表:上表推荐。
[8]不必:不一定必须是。
[9]矧(shěn):也,也是。
[10]驷牡:指驾一车的四匹公马。牡:公马。
译文
灵帝末年,限制列名党籍人士做官的禁令解除后,大将军何进听说了郑玄的贤名便派人前去征召他。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极有权势的外戚,不敢违背他的意旨,于是就去迫胁郑玄,郑玄迫于无奈而去了朝廷。何进为他准备了坐几和手杖,对他以礼相待,待遇优厚。郑玄不接受何进所赐予的朝服,而是头裹整幅头巾去见何进。住了一宿便逃奔而去。此时郑玄已经六十岁,他的弟子河内郡赵商等从远道而来的有数千之多。后来将军袁隗上表推荐他担任侍中,郑玄也借父亲去世而不赴任。
北海国国相孔融深深敬佩郑玄,急匆匆地拖着鞋子上门拜访郑玄,并且告诉高密县要为郑玄特设一乡,说:“从前齐国设置了‘士乡’,越国建立了‘君子军’,都是敬重贤人的意思。郑君喜爱学问,实际上是心怀完美的德行。往昔的时候太史公、廷尉吴公、谒者仆射邓公,都是汉朝的名臣。此外,南山四位须眉皓齿的长者如有园公、夏黄公等,都隐藏光彩,隐居避世,世人赞赏他们高尚的节操,都全部称他们为‘公’。由此可见,所谓‘公’就是具有仁德之人的尊号,不一定是‘三事大夫’这类在朝中处于显位而有德之人。现如今郑君所在的乡应该称为‘郑公乡’。以前的时候,东海国于公只是凭判决狱讼知名就有人告诫乡里人去增扩他的门庭,何况郑公具有这样完美的品德,能没有一车四马通行的道路吗?可扩大他家门前的道路,让路面容纳高大的马车通过,并命名为‘通德门’。”
董卓将都城迁到长安之后,公卿大臣举荐郑玄任赵王的国相,因道路被阻断没能到达。正好遇上了黄巾军进犯青州,于是转道到徐州去躲避战祸,徐州牧陶谦以师友的礼节接待了他。建安元年,郑玄从徐州返回高密县的时候,在路上遇到了黄巾军数万人,他们见到了郑玄都一齐下拜,互相约定并表示不敢侵入高密县境内。
原文
玄后尝疾笃,自虑,以书戒子益恩曰:“吾家旧贫,不为父母群弟所容,去厮役[11]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获觐乎在位通人[12],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遂博稽六艺,粗览传记,时睹秘书纬术之奥。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13]播殖,以娱朝夕。遇阉尹擅势,坐锢,十有四年,而蒙赦令,举贤良方正有道,辟大将军三司府。公车再召,比牒并名,早为宰相。惟彼数公,懿德大雅,克堪王臣,故宜式序[14]。吾自忖度,无任于此,但念述先圣之元意[15],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而黄巾为害,萍浮南北,复归邦乡。入此岁来,已七十矣。宿素衰落,仍有失误,案之礼典,便合传家。今我告尔以老,归尔以事,将闲居以安性,覃思[16]以终业。自非拜国君之命,问族亲之忧,展敬坟墓,观省野物,胡尝扶杖出门乎!家事大小,汝一承之。咨尔茕茕[17]一夫,曾无同生相依。其勖[18]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若致声称,亦有荣于所生,可不深念邪!可不深念邪!吾虽无绂冕之绪,颇有让爵之高。自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末所愤愤者,徒以亡亲坟垄未成,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其人。日西方暮,其可图乎!家今差多[19]于昔,勤力务时,无恤饥寒。菲饮食,薄衣服,节夫二者,尚令吾寡恨。若忽忘不识,亦已焉哉!”
注释
[11]厮役:指卑贱冗繁的工作。
[12]获觐乎:得以觐见。在位通人:当时名声显赫学问通达之人。
[13]假田:租借耕地。
[14]宜式序:按照顺序被朝廷录用。
[15]元意:本意。
[16]覃(tán)思:深思熟虑。
[17]茕茕:孤苦伶仃。
[18]勖:勉力。
[19]差多:强于。
译文
郑玄后来曾病情危重,自己思前想后,便写信给儿子郑益恩,告诫他说:“我家以前比较贫困,不为自己的父母兄弟们所包容,离开了处理卑贱冗繁事务的吏职后,到周代、秦代的都城长安交游访学,往来于幽、并、兖、豫数州之间,才有机会去谒见那些为官而学识渊博的通达之人,和避世隐居的硕学大儒,只要有所领会都随从并拱手致敬,所以于学问之事有所领受。于是多方稽考六艺,略览经书注释,时常能够发现秘籍和纬书之学的奥妙。年过四十的时候,才回到家里赡养亲族,并租借田地进行耕作种植,以此来打发时光消磨岁月。遇到宦官专横跋扈独揽权势,因此被列为党人遭受禁锢,前后加起来一共14年,后蒙受朝廷的赦令,并被举荐为‘贤良方正有道’,受到大将军和三司府的征召。公车署两度征召,文牒相连姓名放在一起被争相召见的,都是宰相这一类。只有那些位居公相之位,德行美好、雅正大才,能够胜任志匡王室的大臣之职的人,才应该按照顺序被朝廷录用。我独自思量,不想在这方面担任职位,只想着陈述先世圣人孔子的本意,思考着整理百家不同的思想,也已经几乎竭尽我的才力,所以不愿意听从征召的任命,可是,没想到国家遭受黄巾军的祸害,而我南北漂泊,又回到家中。回到这里一年多了,现在已经七十岁了。家境向来衰落不振,又一再被耽误,按照礼法的要求,就应该将家事交付子孙。现如今我将年老的情形告诉你,将家事交付给你,我将闲居在家来安养身心,并将继续深思问学直到终了。如果不是拜谢国君的厚意,慰问烦忧的亲族,祭拜祖先的坟墓,观看野外的生物,又何曾拄着拐杖出门远行呢!家里的事情不管是大是小,你都一一承担下来吧。我感叹你孤独无依只有一人,竟然没有同胞兄弟可以依靠。一定要勉力追求君子的道义,深入细致地研究而不要荒废,恭敬慎重你的仪容和举止,去亲近有品有行之人。显赫的声誉是由你的同僚去成就的,而美好德行的树立在于自己的意愿。如果获得了美好的名声,对于你的生活也是无上荣耀的,又怎能不深思啊!怎么能不深思啊!我虽然没有为官造福的功业,也颇有辞官让爵的雅量。我自以为对经籍有研究和维护之功而感到快乐,差不多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羞耻。最后,如果说心中不平,只是因为亡亲的坟垄还没有修筑好,所喜欢的各类书籍都已经朽坏了,不能在礼堂上将它们写成定本,留传给志趣相同的后世好学之人。太阳已经偏西快要到黄昏了,哪里还能有更多的追求啊!家里现在比过去稍稍强盛了一些,希望你多劳费体力,及时耕作而不误农时,不要忧虑饥寒之事。少讲究些饮食,也不要讲究穿戴,这两个方面节省,还能让我少一点遗憾。如果你忘记而不能记住这些,那也就算了吧!”
原文
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邀)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身长八尺,饮酒一斛,秀眉明目,容仪温伟。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20]之,竞设异端[21],百家互起。玄依方[22]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23]曰:“故太(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24],以谶合之,知命当终,有顷寝疾[25]。时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度,令其子谭遣使逼玄随军。不得已,载病到元城县,疾笃不进,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遗令薄葬。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缞绖[26]赴会千余人。
门人相与撰玄答诸弟子问《五经》,依《论语》作《郑志》八篇。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着《天文七政论》《鲁礼禘袷[27]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凡百余万言。
注释
[20]通人:学问通达之人。许:认可。
[21]设异端:提出怪异的问题。
[22]依方:依据方正的儒家学说。
[23]自赞:自我推荐。
[24]寤:睡醒。
[25]寝疾:即卧病。
[26]缞绖(cuī dié):披麻戴孝。缞: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绖:古代丧服上的麻带子。
[27]禘袷(dì xiá):古代帝王祭祀始祖的一种隆重仪礼。
译文
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军队,派遣使者邀请郑玄,规模盛大地招待宾客,郑玄最后到达,袁绍便延请他就上座。他身高八尺,能饮酒一斛,眉毛秀美,眼睛明亮,颜容温和,仪表魁伟。袁绍的宾客有很多都是豪俊之士,都很善才辩,见到郑玄是儒者,并不认为他是学识渊博通达之人,竞相提出种种不经的见解,各人纷纷起身向他发难。郑玄依照儒家经籍进行申辩对答,每一对答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并且都是以前没有听说过的,座中没有谁不嗟叹心服。此时汝南郡应劭也归依袁绍,趁机自我引荐道:“我是以前的泰山郡太守应中远,愿北面拜师自称弟子行不行?”郑玄笑着说:“孔子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考查学生,颜回、子贡这些人不称引自己的官阶门第。”应劭听后感到很惭愧。袁绍于是便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他任左中郎将。但他都没有前去就任。公车署征召他任大司农,赐给他一辆四马安车,所经过地方的郡县都派长吏接送。到朝廷后,郑玄就以生病为由自求回家。
建安五年(200)的春天,郑玄梦见孔子对他说:“起来吧,起来吧,今年岁星在辰,来年岁星在巳。”郑玄醒来后,用谶书来验核梦境,知道自己寿命应当结束了,过了不久就卧病在床。这时袁绍正和曹操两军在官渡僵持不下,袁绍让他的儿子袁谭派遣使者逼迫郑玄随从军队。郑玄迫于无奈,带病赶到元城县,病情危重而无法继续行进,在这一年六月病逝,享年74岁,留下遗嘱要求薄葬。从郡守以下曾经跟随他学习的人中,披麻戴孝参加丧会的有一千多人。
门人在一起撰写郑玄回答诸位弟子问《五经》的语录,依照《论语》的体例编成《郑志》八篇。郑玄所有的注释有《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他又着述有《天文七政论》《鲁礼禘袷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所有加在一起共有一百多万字。
原文
玄质于辞训,通人颇讥其繁。至于经传洽孰(熟),称为纯儒,齐鲁间宗之。其门人山阳[28]郗虑至御史大夫,东莱王基、清河[29]崔琰着名于世。又乐安[30]国渊、任嘏,时并童幼,玄称渊为国器,嘏有道德,其余亦多所鉴拔,皆如其言。玄唯有一子益恩,孔融在北海,举为孝廉;及融为黄巾所围,益恩赴难陨身[31]。有遗腹子,玄以其手文似己,名之曰小同。
论曰: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汉兴,诸儒颇修艺文;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32],滞固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王父[33]豫章君每考先儒经训,而长于玄,常以为仲尼之门不能过也。及传授生徒,并专以郑氏家法云。赞曰:玄定义乖,褒修礼缺。孔书遂明,汉章中辍。
注释
[28]山阳:今山东邹城。
[29]清河:今河北清河。
[30]乐安:在今山东广饶。
[31]陨身:亡身。
[32]守文之徒:墨守旧说之辈。
[33]王父:祖父。对老人的尊称。
译文
郑玄在文辞注释方面比较质朴,渊博通达之人总是讥刺他注释过于繁多。另外经传的研究可以称得上是与事切合而详尽,被人称道为“纯儒”,齐鲁两地都很尊崇他。他的门人山阳郡郗虑官至御史大夫,东莱郡王基、清河郡崔琰在世上也很有名气。还有乐安县国渊、任嘏,当时都还是幼童,郑玄称赞国渊为国家的宝器,任嘏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其余的也有很多人被识别、选拔为有用的人才,都像郑玄所说的那样。郑玄只有一个儿子名叫郑益恩,孔融在北海郡国的时候,推荐他为“孝廉”;等到孔融被黄巾军所围困的时候,郑益恩赶去拯救危难的局势而献出了生命。郑益恩有个遗腹子,郑玄因为这孩子的手纹很像自己,就给他取名为“小同”。
史官评论说:自从秦朝焚毁六经以来,圣人的文典像尘埃一样漫灭。而从汉朝兴盛之后,儒者们对六艺群书进行了大量的修撰;到了东汉的时候,很多学者都是经籍研究方面的名家。而那些墨守旧说之辈,固执地坚守自己的学说,于是各种违背经籍的学说繁多而杂乱,彼此之间怪异偏激,导致了经籍分成了数家;而每家又有很多不同的学说,有的辨章析句甚至达到了一百多万字,致使学习起来白白地劳烦精力而极少有建树,后来即使疑虑重重却无法进行匡正。郑玄囊括了重要的典籍,搜求各家学说,删减了各种繁杂和捏造之言,修改订正了很多遗漏和失误之处,从此以后学者们大略知道了一些学问的指归。我(指《后汉书》作者范晔)的祖父豫章君(范宁)每每考校前代儒者们对经籍义理的解说,总是推崇郑玄,常常认为研究儒家的学问不能超过他了。等到豫章君传授门徒的时候,便全部集中用“郑氏家法”进行讲授了。赞曰:郑玄止住了经义乖悖的趋势,使得六经学问尽可能都兴盛起来。
贤良方正的意思是什么
贤良方正的意思是:贤良: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
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
详细解释:
1、解释:贤良: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
2、出自:《史记·平准书》:“当是之时,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公卿大夫。”
七绝·刘蕡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七绝·刘蕡
近现代:
千载长天起大云,中唐俊伟有刘蕡。
孤鸿铩羽悲鸣镝,万马齐喑叫一声。
译文:
千载长天起大云,中唐俊伟有刘蕡。
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诸多贤能隐士,中唐时期如果用刘蕡这样的贤人,也不会走向没落。
孤鸿铩羽悲鸣镝,万马齐喑叫一声。
他孤立无援总是被人打击中伤,毫无畏惧冒大胆攻击宦官,名动一时。
注释:
千载长天起大云,中唐俊伟有刘蕡(fén)。
千载长天起大云:大云,即庆云,古谓祥瑞之气,其下隐有贤人。刘蕡:字去华,幽州昌平(今北京市昌平)人。中唐大和二年(八二八年),举贤良方正。终因宦官诬陷,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他乡。在读《旧唐书·刘传》时,对刘蕡的策论很赞赏,旁批:起特奇。
孤鸿铩(shā)羽悲鸣镝(dí),万马齐喑叫一声。
孤鸿:孤单失群的大雁,喻指刘。铩羽羽毛摧落:这里比喻受挫、失意。鸣镝:也叫响箭,这里比喻宦官对刘的中伤和打击。万马齐喑(yīn)叫一声:万马齐喑,亦作(万马皆喑)。喑,哑。谓骏马抖动颈上的鬃毛嘶叫时,其他的马都鸦雀无声。后用来比喻一种沉闷的局面。叫一声,喻指刘冒大胆攻击宦官,名动一时。
赏析:
刘蕡是一个勇于直言,刚正不阿,绝不趋炎附势的忠良,他写得一手好文章,并且很有政治主张。在中唐大和二年(公元828年)的一次科举考试中,刘蕡秉笔直书,痛斥宦官专权,建议皇帝诛杀干涉朝政的宦官。考官虽然赞善刘蕡的才华,但是迫于宦官集团的权势,不敢录用他。所以刘蕡一生怀才不遇。官职只做到了秘书郎,最后还是被宦官诬陷,惨遭贬谪,客异乡。
在读到《新唐书·刘蕡传》时,很赞赏刘蕡犀利俊逸的文风,旁批“起特奇”。因此,在这首诗中赞扬刘蕡主张正义,敢于向黑暗势力挑战的斗争精神,抨击宦官专权的黑暗统治。
“千载长天起大云”,首句劈空而来,是起兴。因为起得突兀,也可以说是“起特奇”。古谚云:“云从龙,风从虎。”这一句的关键词是“起大云”,有点刘邦《大风歌》首句“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意思,是写天人感应。“大风起兮云飞扬”,是对“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感应。“千载长天起大云”,则是对“万马齐喑叫一声”的感应——这首诗首尾呼应,是一气贯注的。联想到1958年4月,在广州写的《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中引用了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一首诗,那首诗的开头两句是“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那么,“千载长天起大云”还有一重意思,就是出现了风雷、出现了生气,沉闷的空气被打破了。出现风雷、出现生气,又是因为出现了一个人!
“中唐俊伟有刘蕡”,次句对上句为承接。然而,如果把这两句掉个个儿读呢——“中唐俊伟有刘蕡,千载长天起大云”,前因后果,是不是更顺呢?顺则顺矣,却平了许多,觉得没劲。用书面语说,就是缺乏艺术张力。可见诗句的倒装有时是必须的。
全诗的一二句气势磅礴,力度恢弘,盛赞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诸多像刘蕡这样的“大云”,豪杰、斗士形象高大,令人敬仰和佩服。
“孤鸿铩羽悲鸣镝”,第三句是一转。刘蕡的遭遇是一个悲剧。按鲁迅的定义,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据唐人笔记记载:“刘蕡,杨嗣复门生也。对策以直言忤时,中官尤所妒忌。中尉仇士良谓嗣复曰:‘奈何以国家科第放此风(疯)汉耶?’嗣复惧而答曰:‘嗣复昔与刘蕡及第时,犹未风耳。’”(佚名《玉泉子》)又据史传记载,刘蕡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对策呈上后,三位考官叹服嗟叹,以为汉之晁(错)、董(仲舒)无以过也。当年登科者共二十二人,因为宦官当道,考官叹服归叹服,却不敢录取刘蕡。从这两件事,可以想见当时朝官对宦官怕成什么样子。用“万马齐喑”来形容当时的面,真不为过。总之,诗中用“孤鸿”来形容刘蕡孤立无援的处境,是恰当的;用“铩羽”来形容他的结局,是形象的;用“鸣镝”来象征宦官对刘蕡迫害的凶残,是生动的。
“万马齐喑叫一声”,末句回应首句,是合。悲剧美往往能提升到崇高美,崇高体现在何处呢?质言之,就是它表现了人的自尊意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宁为玉碎,不愿瓦全。这一句就表达了类似的抗争精神。三四两句的关系,仍有逆折的关系。如倒过来,作“万马齐喑叫一声,孤鸿铩羽悲鸣镝”,且不管韵字的平仄,虽然更觉可悲,悲剧美反而消失了。因为七绝的末句,乃是诗人的强调所在。强调“万马齐喑叫一声”(“叫一声”喻指刘蕡冒攻讦宦官),突出人的抗争精神,才能彰显悲剧美,彰显崇高美。“一声”,与“万马齐喑”在量上形成极大反差。然而,正是这种反差,才凸显了那“一声”的可贵——因为它打破了沉寂,因为它叫出了生气。《史记·商君列传》云“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就是这个道理。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这首诗在艺术上之富于张力,逆折的手法起了不小的作用。
全诗的三四句描述了刘蕡在封建统治的环境中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对刘蕡的深切同情和对宦官的切齿痛恨,对刘蕡在“万马齐喑”的沉闷境遇里敢于挺身而出,孤军奋战,大叫一声痛斥宦官的专横,表示由衷的敬慕和赞赏。“万马齐喑”借用清朝诗人龚自珍的名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