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还"字在古诗文中的读法:什么时候是hai,什么时候是huan?

2.“还”的读音?

3.论欣赏和创作

4.请问一下有没有关于四季的诗?

5.粤语与古诗词(一)

"还"字在古诗文中的读法:什么时候是hai,什么时候是huan?

乍暖还寒的读法-乍暖还寒全诗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末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刘禹锡《石头城》中“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李清照《声声慢》“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以上句中“还”的读音,是都应该读成"huan"呢还是“hai”?

如何确定古典诗词中“还”的读音?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的“还”读huan 是”退身,返回”的意思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读”hai 是”仍然”的意思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中的”还”读huan 是”回返”的意思

读hai 时,是副词

读huan时,是动词

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仍然(后起意义)”的义项,但读音仍在huan下,未标hai。这个字只有一个读音huan,没有读hai 。古代可能没有“hai”这个音,粤语里两字均读“huan”。

查巴蜀书社之《古汉语字典》,有三个读音。

huan(二声):返回;偿还;顾、回头;若还、如其;通“环”。

xuan(二声):旋、旋转;迅速;敏捷。

hai(二声):仍、尚;更。[旧音:huan(二声)]

“还”的读音?

“还”字在古诗里该读huán音。

说文解字:“还”字的读音

在戏曲——尤其是传统戏曲——中,“还”字一般都念huán,这是因为“还”字在古代一直就念做huán,而念做hái是很晚近的事,至少在宋代的《广韵》中,“还”字还没有hái这个音。这应该是后代的俗读。在汉语读音的演变过程中,将“还”读为hái才出现,并且成为副词“还”的正确读音;而huán这个音只保留在当动词用的时候。戏曲既然是古典艺术,当然要把“还”字读为huán啦。但念京白的小丑则可以将它念做hái。至于现代戏,因为已经不用韵白,所以也就不必都读huán,而可以根据这个字的不同词性区别对待。

“还”字的读音最早出现的可能是“还”(huan),是个实词,后来由于应用的需要,人们就将这个字逐渐虚化,也就有了作副词用的义项,为了表示“再或又”的意思。也就出现了另一个读音:hai ,以示二者的区分。再就是关于古代诗词中的有些字是不是读古音的问题。现在规定都用普通话的读法。因为在我国的古代没有汉语拼音,所以,到底当时读什么音,现在人只能去推测,而且我国地域广阔,方言甚多,究竟读什么音常常会因为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要现代人完全按古音来读是十分困难的事。

论欣赏和创作

欣赏和创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对任何艺术,想要得到较深的体会和理解,从而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做到推陈出新,首先必得钻了进去,逐一了解它的所有窍门,才能发现问题,取得经验,彻底明白它的利病所在。熟则生巧,自然从追琢中来。前人所谓先贵能入,后贵能出,一切继承和创作的关系都是如此。词为倚声之学,要掌握它的特殊规律,创作适宜于配合曲调的歌词,更非得深入钻研,并予以实践,否则很难谈到真正的欣赏,也就不能对创作上有多大的帮助。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集》卷二《移居》),这是晋代杰出诗人陶潜告诉我们的经验之谈。我们要想欣赏“奇文”,就得首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彻底理解它的“奇”在哪里,从而取得赏心悦目“欣然忘食”的精神享受。孟轲曾以“以意逆志”说诗,他所说的“志”也就是现在一般所说的思想感情。正确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是要靠巧妙的语言艺术表现出来的。用读者的思想感情去推测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得到感染,取得精神上的享受,是要通过语言艺术的媒介才能做到的。我们在前面已经谈过,词是最富于音乐性的文学形式,而这种特殊形式之美,得就“色”“香”“味”三方面去领会。正如刘熙载所说:

词之为物,色、香、味宜无所不具。以色论之,有借色、有真色。借色每为俗情所艳,不知必先将借色洗尽而后真色见也。

——《艺概》卷四《词曲概》王国维也有所谓“生香真色”的说法(见《人间词话》卷下)。刘氏又称:

司空表圣(图)云:“梅止于酸,盐止于咸,而美在酸咸之外。”严沧浪云:“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水中之月,镜中之像。”此皆论诗也,词亦以得此境为超诣。

——《艺概》卷四《词曲概》

像这类“水中之月,镜中之像”和“美在酸咸之外”的词境,以及所谓“色”“香”“味”等等,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我们要理解它,又非经过视觉、嗅觉、触觉等等的亲身体验,是很难把它说得明白的。

由于词的语言艺术最主要的一点是和音乐结着不解之缘,所以要想去欣赏它,首先得在“声”和“色”两方面去体味。“声”表现在“高下抑扬、参差相错”的基本法则上面,“色”表现在用字的准确上面。我们要初步理解和掌握这两方面的手法,就得先从读词做起。近人蒋兆兰说:

作词当以读词为权舆(始也)。声音之道,本乎天籁,协乎人心。词本名乐府,可被管弦。今虽音律失传,而善读者辄能锵洋和均,抑扬高下,极声调之美。其浏亮谐顺之调固然,即拗涩难读者亦无不然。及至声调熟极,操管自为,即声响随文字流出,自然合拍。

——《词说》

学填词必先善于读词。一调有一调的不同节奏,而这抑扬高下、错综变化的不同节奏,又必须和作者所抒写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恰相适应,才能取得内容和形式的密切结合,达到语言艺术的高峰。这一切,我在前面都已大致分析过了。关于四声平仄和韵位的安排,怎样通过发音部位而取得和谐悦耳,也非反复吟咏,细审于喉吻间,是很难做到声入心通,感受到作品的强烈感染力的。

谈到用字的准确,也得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炼声”,也就是张炎所说,“要字字敲打得响,歌诵妥溜”(见《词源》)。一方面是“侔色”,也就是陆辅之所说的“词眼”(见《词旨》)。这和《诗人玉屑》所称:“古人炼字,只于眼上炼,盖五字诗以第三字为眼,七字诗以第五字为眼”,有所不同。刘熙载说得好:

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若舍章法而专求字句,纵争奇竞巧,岂能开合变化,一动万随耶?

——《艺概》卷四《词曲概》

不论是通体的“眼”也好,数句的“眼”也好,这“眼”的所在,必得注意这一个字或一个句子的色彩,须特别显得光辉灿烂,四照玲珑,有如王国维所说:“‘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卷上)这一个“闹”字和一个“弄”字,能使一句生“色”,也使通体生“色”。又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可算是通体的“眼”,著此一句,而千种风情,万般惆怅,都隐现于字里行间,玲珑透彻,言有尽而意无穷。但这种境界,非得反复吟咏,心领神会,把每一个字分开来看,再把整体的结构综合起来看,着实用一番含咀工夫,是不容易理解的。

近代词家况周颐也曾以他数十年积累的经验告诉我们,使我们对这一方面有了了解。他说:

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所有而外物不能夺。

——《蕙风词话》卷一

像他这样的读法,确实有利于欣赏,同时也有利于创作。因为这样才能够把读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通过语言文字的艺术手法,使作者当时所感受到的真实情景,一一重现于读者的心目中,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更从而彻底了解各式各样的表现艺术,作为自己随物赋形、缘情发藻的有力手段。这在严羽叫作“妙悟”,而“妙悟”却由“熟读”中来。严羽教人学诗,又有所谓“三节”的说法:

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

——《沧浪诗话·诗法》

我们每一个有成就的卓越诗人或艺术家,都得经过这三个阶段。其实这也就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问题,继承和创作的关系问题,在我们上一辈的文学理论家却只把它叫作“能入”和“能出”。南宋诗人杨万里就曾把他写诗的亲身体验告诉我们。他在《荆溪集·自序》中说:

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学之愈力,作之愈寡。

这是说明他由第一阶段跨入第二阶段,经过不少艰苦的历程。对前人的表现艺术有了深切理解,从而感到这里面的甘苦,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恰如其分,不是那么容易。接着他又说:

其夏,之官荆溪,既抵官下,阅讼牒,理邦赋,唯朱墨之为亲。诗意时往日来于予怀,欲作未暇也。戊戌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忽若有悟,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试令儿辈操笔,予口占数首,则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自此,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前者未譍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盖诗人之病,去体将有日矣。方是时,不唯未觉作诗之难,亦未觉作州之难也。

这说明他的最后阶段,也就是严羽所说的“透彻”阶段。这在诗家叫作“妙悟”,词家叫作“浑化”,也就是陆游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再明白地说,也只是深入了解过前人积累的经验,融会贯通了各种语言艺术,“物来斯应”,从而解决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问题;只是把作者所要说的话,如实巧妙地表达得恰如其分而已。

王国维推演其说,把来谈词,也有所谓三种境界的说法。他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此第三境也。

——《人间词话》卷上

这第一境是说明未入之前,无从捕捉,颇使人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之感。第二境是说明既入之后,从艰苦探索中得到乐趣来。第三境是说明入而能出,豁然开朗。我们对于前人名作的欣赏,以及个人创作的构思,也都必须经过这三种境界,才能做到“真实为吾所有而外物不能夺”。

关于能入和能出的问题,周济在他所写的《宋四家词选·序论》中也曾谈到。他说:

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物一事,引而伸之,触类多通。驱心若游丝之罥飞英,含毫如郢斤之斫蝇翼,以无厚入有间,既习已,意感偶生,假类毕达,阅载千百,謦欬弗违,斯入矣。赋情独深,逐境必寤,酝酿日久,冥发妄中,虽铺叙平淡,摹缋浅近,而万感横集,五中无主。读其篇者,临渊窥鱼,意为鲂鲤,中宵惊电,罔识东西,赤子随母笑啼,乡人缘剧喜怒,抑可谓能出矣。

这能入和能出的两种境界,也是结合欣赏和创作来谈的。什么叫作“寄托”呢?也就是所谓“意内而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怎样去体会前人作品哪些是有“寄托”的呢?这就又得把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个人的特殊性格,与作品内容和表现方式紧密联系起来,予以反复钻研,而后所谓“弦外之音”,才能够使读者沁入心脾,动摇情志,达到“赤子随母笑啼,乡人缘剧喜怒”那般深厚强烈的感染力。例如李煜的后期作品,由于他所过的是“此间日夕唯以眼泪洗面”的囚虏生活,一种复仇雪耻的反抗情绪磅礴郁勃于胸臆间,而又处于不但不敢言而且不敢怒的环境压迫之下,却无心流露出“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相见欢》)这一类的无穷哀怨之音,那骨子里难道单是表达着林花受了风雨摧残而匆匆凋谢的身外闲愁而已吗?又如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中,几乎全部贯穿着“忧国”“忧谗”的两种思想感情,有如《摸鱼儿》的“斜阳烟柳”,《祝英台近》的“层楼风雨”,《汉宫春》的“薰梅染柳”,《瑞鹤仙》的“开遍南枝”等等,都得将他的整个身世和作品本身紧密联系起来看,把全副精神投入其中,乃能默契于心,会句意于两得。所谓“知人论世”,也是欣赏前人作品的主要条件。

所谓词的“生香真色”,又从什么地方去体会呢?我以为要理解这种境界,得向作品的意格和韵度上去求,要向整个结构的开合呼应上去求。至于“真色”和“借色”之分,最显著的一点,就是要像唐人咏虢国夫人诗所谓:“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要像李太白诗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生香真色”,我以为最好的例子要算李清照的《漱玉词》。譬如那阕最被人们传诵的《醉花阴》的结尾: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又如贺铸《青玉案》的结尾: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虽然上述两首词的结尾都是前一句呼起,接着融情于景,借相映带,而此中有人,唤之欲出。但两相比较,李词一种娇柔婀娜、惆怅自怜的天然标格,足使读者荡气回肠,而视贺作却更有深一层的韵味。初不假任何装饰,只是轻描淡写,而婉转缠绵,揭之无尽。这是李清照的前期作品,该和她所写《金石录后序》的下面一段对读: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读后就可想见作者的风流韵度和他俩的伉俪深情,以帮助我们对这些名句的欣赏。再看她在夫亡之后,遭乱流离,饱尝人生辛酸时所写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里面不曾使用一个故典,不曾抹上一点粉泽,只是一个历尽风霜、感怀今昔的女词人,把从早到晚所感受到的“忽忽如有所失”的怅惘情怀如实地描绘出来。看来都只寻常言语,却使后人惊其“遒逸之气,如生龙活虎”(万树《词律》卷十),能“创意出奇”(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达到语言艺术的最高峰。这和李煜的后期作品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只是由于情真语真,结合得恰如其分而已。

所谓“借色”,最常见的是用替代字,例如周邦彦《解语花》的“桂华流瓦”、吴文英《宴清都》的“嫠蟾冷落羞度”,用“桂华”和“嫠蟾”来代“月”,本意也只是为了声响和色彩的调匀,却使读者产生“隔雾看花”的感觉,反而要“损其真美”。但周、吴一系词人多爱玩弄这一手法。我们要理解他们的作品,也非得注意这一手法不可。沈义父曾经指出:

炼句下语,最是紧要。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如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又用事如曰“银钩空满”,便是“书”字了,不必更说“书”字。“玉筯双垂”,便是“泪”了,不必更说“泪”。如“绿云缭绕”,隐然髻发;“困便湘竹”,分明是簟。(所引例句皆见《清真集》)正不必分晓,如教初学小儿,说破这是甚物事,方见妙处。

——《乐府指迷》

原来使用种种譬喻,来形容某些事物的美,而使它更加形象化,也是在语言艺术上一种由来已久的手法。例如《诗经》上形容女人髻发的,就有“鬒发如云”(《鄘风·君子偕老》)、“首如飞蓬”(《卫风·伯兮》)。汉赋里形容女人眼睛的,就有“目流睇而横波”(傅毅《舞赋》)。后来进一步把“绿云”代发髻、“秋波”代眼神,有如《西厢记》的名句“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也并不感到“秋波”这两个代字的讨厌。但专门在这上面玩花样,不堕于纤巧,即落于陈套。像这样来“指迷”,只有使作者和读者更陷于迷惘中,确是要不得的。

词的另一种手法,就是要有开合跌宕。有些“暗转、暗接、暗提、暗顿”的地方,必须“有大气真力斡运其间”(《蕙风词话》卷一)。例如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直是盘空硬语,一片神行,而层层推进,笔笔逆挽,真称得上是“有大气真力斡运其间”,却又泯却转、接、提、顿的痕迹。又如他和刘仲达相逢泗上,同游南山话旧的《满庭芳》:

三十三年,漂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巉巉,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攕攕。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水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

这也极尽开合跌宕的能事,而那浩然胸次,洒脱襟怀,直如与我辈相接于苍茫云水间,不假刷色而自然高妙。刘熙载只欣赏他另一阕《满庭芳》中的“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以为“语诚慷慨,究不若《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尤觉空灵蕴藉”,而认为这些都是“词以不犯本位为高”(见《艺概》卷四《词曲概》)的极则,却不曾点出苏词都因有作者的“逸怀浩气”运转其间,恰如严羽所说:“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沧浪诗话·诗法》)要之,他所运用的手法,也只是开合跌宕,恰能随物赋形而已。

在开合跌宕中,又要“仰承”“俯注”,见出“针缕之密”。例如陈与义《临江仙》: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刘熙载曾拈出“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的好处,就是因为它仰承“忆昔”,俯注“一梦”,所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我们仔细体味这整篇所描摹的意境,上阕中间七字句于“豪酣”中已隐伏“怅悒”的根子,下阕七字句却又从“堪惊”二字宕开,仿佛“忧中有乐”。这样后先映带,构成一幅完美无缺的图景,就更值得反复吟玩。又如李煜《浪淘沙》的下阕: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到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这前面两句,是何等的衰飒悲凉。接着却把格局宕开,显出一种豁然开朗、光辉无际的高华气象。却又骤然跌入极度沉痛的深渊中,转高华为凄咽,于酸楚中见情恨。后来范仲淹的《御街行》,也是用的类似手法: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这种手法的特点是:前面尽力拓开,后面陡折收合,把绝壮丽语转化为绝悲凉的意境。我们理解了这些手法,进而予以灵活运用,那么,无论是对古代名篇的欣赏,还是对自己的创作,都会得到启发而渐入佳境的。

总之,欣赏和创作都得从反复吟诵入手。掌握声律的妙用和一切语言艺术,用来抒写高尚瑰伟的思想抱负,作出耐人寻味、移人情感的新词,我想,这是每个文艺工作者所日夕向往,同时也是广大人民所迫切要求的。

请问一下有没有关于四季的诗?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回答者:沸点设计 - 助理 三级 11-13 10:54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色陶醉了。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这是宋代诗人晁冲之的《春日》。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惜春诗。全诗四句四景,小溪明净,细雨翻萍,鹅鸭嬉戏,桃花逐水,画面十分鲜明,历历如在目前,令人悠然神往。诗人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夏天

夏天早就登门拜访了,总体的感觉是天气多变,忽凉忽热。

一大早,天还蒙蒙亮,东方露出了粉红色的一片,那云彩也是偏红色,小鸟们可不睡懒觉,早早地起来晨练了,我也是。没过多久,太阳露出了半个脑袋,好象在侦察的士兵,几分钟后,鲜红的太阳真可谓是旭日东升,这时的太阳,虽然火红,可一点也不耀眼,但热意已经由然而生。

近6点了,万物开始苏醒。人们爬起了床,上班族戴好帽子,批上披肩,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于是开始出发。早晨是农民的最佳时间段之一,趁着太阳没喝酒变烈之时多干点活。小孩子们也开始相聚,大家在竹园里准备开战。

到了中午,那太阳可以用一些词来说。如“烈日当头”、“骄阳似火”、“日高三尺”、“赤日炎炎”等。在这时到户外,还不变成烤人肉。那滋味可是不好受的。

渐渐地到了傍晚,夕阳西下,整个白天留下的余热久久不能散去,那残阳如血,那落日余晖,使上班族不得不顶着落日回家。

夏天的每一天都是火辣辣的吗?

是的,但不是全部,在雷雨来临前,太阳躲进了云屋里,慢慢地,天气变了,阴云密布,远处还有雷声,没过多久,雷来了,一闪一闪,怪可怕的。“下雨了!”人们高兴地欢呼着,很久没有相见的雨也特别兴奋,越下越大,几分钟后,雨的上司叫他回去了,人们又空欢喜一场,因为天还是很热。一会儿,那惹人爱又令人烦的太阳又出来了。

这或许就是夏天,令人捉摸不透。不过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冬天,人们向往夏天;可夏天一到,人们却追求冬天,所以,我们要珍惜此时,才能在冬天不后悔,因为我们没有错过夏天。

春季:

春眠不觉晓应该知道吧``

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是``

夏季:

小荷才露尖尖脚,早有蜻蜓立上头。

秋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唯有很多诗是写秋季的,可从他的诗歌里找。

冬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书梨花开。

这是岑参的诗``

回答者:音花名侦探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1-13 11:12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回答者:wohengzhangjin - 试用期 一级 11-13 11:55

《春》:茏堤绿柳弄春晴晓月明

读成:

茏堤绿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晓月明;

明月晓晴春弄柳,晴春弄柳绿堤茏。

以下三首读法相同:

《夏》: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冬》:红炉黑炭积残冬遇雪风

《春》:花枝弄影照窗纱映日斜

读法:花枝弄影照窗纱,影照窗纱映日斜;

斜日映纱窗照影,纱窗照影弄枝花。

以下皆仿此读法:

《夏》:莲新长水贴青钱数点圆

《秋》:悠云白雁过南楼半色秋

《冬》:梅枝几点雪花开春信来

参考资料:

非原创。

回答者:上大人孔已己 - 童生 一级 11-13 14:30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秋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唯有很多诗是写秋季的,可从他的诗歌里找。

冬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书梨花开。

这是岑参的诗``

描写春天的诗词: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蘩:白蒿。祁祁:众多。 《诗经·小雅·出车》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阳和:春天的暖气 《史记·秦始皇本纪》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 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盂珠》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秀:秀丽。屯:驻,聚集。 南朝宋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杂英;各种各样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梁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洛城:洛阳城。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唐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 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 李白《古风》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 刘昚虚《阙题》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唐 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意为:道路被白云遮断,春景与青青的流水一样绵延不断。 唐 刘昚虚《阙题》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 李华《春行即兴》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 唐 杜甫《春运》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唐 杜甫《曲江对雨》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 唐 杜甫《腊日》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唐 杜《远怀舍弟颖观等》

春城而色动微寒 唐 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朝:早晨。 唐 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 唐 钱起《春郊》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 戴叔伦《苏溪亭》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半;多数。未匀:参差不齐。 唐 杨巨源《城东早春》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唐 张籍《春别曲》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 唐 韩愈《春雪》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绝胜;远远胜过。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 韩愈《晚春》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感春五首》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唐 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一夜风:一夜春风。 唐 王涯《春游曲》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飒飒:风声。唐 李商隐《无题四首》

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 唐 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唐 丘为《题农父庐舍》

不觉春风换柳条 唐 韩滉《晦日呈诸判官》:“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唐 赵嘏《喜张沨及第》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若个:哪个? 唐·东方虬《春雪》

马踏春泥半是花 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见:显现。 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唐·刘方平《代春怨》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夜月》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 唐·令狐楚《春游曲三首》

落花满春光,疏柳映新塘 唐·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野渡:野外渡口。 唐·李嘉佑《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

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 两句写初春将近时的景色。 唐·卢僎《岁晚还交台望城阙成口号先赠交亲》

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 唐·杨凌《句》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唐·温庭范《题望苑驿》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渌:清澈。 五代前蜀·韦庄《菩萨蛮》

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 五代后蜀·魏承班《玉楼春》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宋·钱惟演《木兰花》

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冰笋:冰棱。意谓从冰棱的融化看到冬天已悄悄过去;从柳枝梢头看到春天已偷偷归来。 宋·张来《春日》

老树着花无丑枝 宋·梅尧臣《东溪》:“野岛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翠色:嫩绿的草色。和烟老:随着暮霭变成深绿。 宋·梅尧臣《苏幕遮》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春色恼人眼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宋·王安石《春夜》

恼人天气又春阴 宋·晏殊《浣溪沙》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形容春天的寒意。 宋·苏轼《定风波》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信:消息。露:显示。 宋·苏轼《一丛花》

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风自恨无情水,吹得东流竟日西 竟日:整日。 宋·苏轼《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诗录示民师》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意谓春雨为春天的路旁增添了更多的鲜花,花儿在春风中摇动,满山弥漫着春色。 宋·秦观《好事近》

芳菲消息到,杏梢红 芳菲:指春花季节。 宋·贺铸《小重山》

午睡渐多浓似酒,韶华已入东君手 韶华:美好的年华。东君:春神,这里指春天。 宋·周邦彦《蝶恋花》

二月风光浓似酒,小楼新湿青红 青:绿叶。红:红花。 宋·葛胜仲《临江仙》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宋·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将息:养护,调养。 宋·李清照《声声慢》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宋·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柳眼:柳叶。梅腮:指梅花。 宋·李清照懈恋花》

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宋·陈与义《虞美人》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杨柳句谓杨柳遮不断春大的景色。 宋·陆游《马上作》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 宋·陆游《豆叶黄》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枝枝不教花瘦 宋·辛弃疾《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

东风吹雨细于尘 宋·辛弃疾《浣溪沙》

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 杜宇:杜鹃。 宋·辛弃疾《浣溪沙》

满眼不堪三月喜,举头已觉千山绿 宋·辛弃疾《满江红》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春事:春景。十分花柳:花柳最盛之时。 宋·辛弃疾《感皇恩·为范倅寿》:“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唤得笙歌劝君酒。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旧。”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春阴:春天的阴云。幽花:清幽的花。明:绚丽。 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春在乱花深处鸟声中 宋·陈亮《南歌子》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荠麦:芥菜,麦子,泛指田间作物。 宋·姜夔《扬州慢》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宋·姜夔《淡黄柳》

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著物:春风润泽万物。 宋·程致道《过红梅阁一首》

春到人间草木知 宋·张栻《立春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微雨洒芳尘,酝造可人春色 酝造:酿造。可人:喜人。 宋·石孝友《好事近》

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 瘦雪:残雪。这里用以形容春花的飘零。青子:青青的小果于。 金·王庭筠《谒金门》

东风轻扇春寒 轻扇:轻轻地吹动。 金·段克己《望月婆罗门引》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飞红:花瓣飞舞。 元·白朴《天净沙·春》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觉来:醒来。 元·胡只遹《阳春曲·春景》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袅:飘浮不定。晴丝:虫类所吐的丝,春日常在空中飘游。 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春到人间万物鲜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娇写百年长恨》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清·卢道悦《迎春》

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 清·洪异《长生殿·禊游》

描写夏天的古诗和描写夏天的名句: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 《诗经·小雅·四月》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

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

唐·韩愈《送刘师服》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唐·贾弇《孟夏》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

唐·高骈《山亭夏日》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麦收时的气息。花时:花开之时。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树的美称。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红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描写秋天的诗词: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

粤语与古诗词(一)

公众号上《诗词学堂》的“入声字大全表及辨别巧记方法”一文中说:”现在很多人都搞不清楚怎么样区别平仄,有的网友也提到这个问题。因为现代汉语没有入声,把入声字分别转变成了一、二、三、四各个声调去了。大致说来,汉语的第一、二声,相当于平声,第三、四声,相当于仄声。但是,第一、二声当中,仍杂有不少的入声字,作诗的时候,仍旧要归到仄声里去的。所以我们只要把这部份入声字识别出来就可以了。”

我们现在作五言、七言诗时,可按照现代普通话四声法遵循平仄律和押韵。但如果我们在用普通话吟诵古诗词中,若觉得平仄律和押韵不对时,若转用粤语去读,则往往会通,因为粤语保留了不少古汉语的读音以及古汉语的“入”声读法。看来,更懂古人者,广府人也。

现在,不少的广州学生都不讲粤语了,认为讲粤语很“土”,没有文化,就象外省人所说的是“鸟语”。殊不知,会粤语才是有文化底蕴和内涵的体现。

公众号《诗评万象》上“一文读懂:广东人从哪里来?”中说:(古时候)偏于一隅的广东却是一直极少战乱,基本没受到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影响,所以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语言、文化。因此大量的唐诗宋词现在只有用粤语来读,才能符合诗词基本的‘韵律美’了。”

若我们真的是尊重传统文化,真的是要传承传统文化,不妨在传统的讲粤语的地域,让学生用粤语读古诗词,特别是那些用普通话读不押韵,而用粤语读则押韵的古诗词,以提高学生对粤语的文化自信。

以下列举一些这方面的诗词。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用普通话读,一、二、四句韵脚“平”、“声”、“睛”中“声”不押韵,用粤语读则押韵。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用普通话读,二、四句韵脚“流”、“楼”不太押韵,用粤语读则押韵。

《水口行舟二首》其二 宋朱熹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鴃两山相对鸣。

用粤语读,一、二、四句韵脚“青”、“声”、“鸣”非常押韵,用普通话则不太押韵。

《江宿》眀代汤显祖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

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

此诗用粤语读,则“稀”、“微”、“飞”十分之押韵,用普通话读,则“稀”不太押韵。

《山中雪后》清代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郑板桥这首诗从押韵的角度,第四句的“闲”应该是粤语的读法,也读“寒”。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清代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此诗用粤语读,“音”、“心”、“深”、“襟”非常押韵,用普通话读,则“深”不太押韵。

与诸子登岘山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此诗用粤语读,则“今”、“临”、“深”、“襟”非常押韵,用普通话读,则“深”不太押韵。

归嵩山作唐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此诗用普通话读,“闲”与“还”、“山”、“关”不押韵,用粤语读,则押韵。

春思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此诗用普通话读,“然”与“年”、“千”、“天”、“眠”不太押韵,用粤语读,则非常押韵。

送崔九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此是一首仄声韵诗,但用普通话读,则“去”、“美”、“里”一点都不押韵,用粤语读则押韵。在平仄律,“莫学武陵人”中的“学”在粤语是读入声,属古汉语中的仄声,符合此句的“仄仄仄平平”的律则,而第二句中的“壑”处应该是平声,第四句中的“源”处应该是仄声,作者这样用,可能也是绝句诗中的一种变法。

八阵图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此诗是二、四句押平声韵“图”、“吴”,按照五言绝句的平仄律,此诗第一句的第五字应该是仄声字,但按照普遍话的四声法,“国”是读2声阳平,似乎不符合平仄律,而实际上,古汉语的“国”是入声字,属仄声,故此诗是按五言绝句的平仄律写的。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此诗用普通话读,“新”、“人”不押韵,用粤语读则押韵。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千古绝句是一首仄声韵诗,其中“绝”虽然普通话读阳平音,但在古汉语中读入声属仄声。此诗用粤语读,“绝”、“灭”、“雪”非常押韵,用普通话读,则“灭”与“绝”、“雪”不太押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此诗用粤语读,“楼”、“州”、“流”非常押韵。用普通话读,则“流”与“楼”、“州”不太押韵。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这首几乎家喻户晓的诗,其实用普通话朗读,“间”与“还”、“山”不押韵,影响了诗的整体的“韵律美”,而用粤语读,则非常押韵,抑扬顿挫,一气呵成,非常有韵律感。如果在广东粤语地区,让学生们用粤语朗读这首诗,我相信直觉上会让学生加强对粤话的自信,增加对粤语传承意义的理解和兴趣!

赠孟浩然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这首五言律诗,是押二、四、六、八句平声韵,但用普通话读,“闻”、“芬”与“云”、“君”就听觉而言是不押韵的,可用粤语读,在听觉而言却是十分押韵的。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这首五律,押二、四、六、八句平声韵,但用普通话读,“流”与“游”、“楼”、“舟”就听觉而言不押韵,可用粤语读,在听觉上却是非常押韵的。此诗中的“国”、“结”用普通话朗诵是读阳平声,用粤语读则读入声属仄声,符合此诗的平仄律:第二句和第六句的“平平仄仄平”。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这首五言律诗,押二、四、六、八句平声韵,但用普通话读,“情”、“鸣”与“城”、“征”从听觉上不太押韵,而用粤语读则非常押韵。此诗第一句中的“郭”在普通话读阴平属平声,第三句中的“别”在普通话读阳平声属平声,不符合此诗的平仄律,而用粤语读,“郭”和“别”都读入声属仄声,符合此诗的平仄律。

夜泊牛渚怀古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李白这首五律,押二、四、六、八句平声韵,但用普通话读起来,在听觉上,“闻”、“纷”与“云”、“军”不押韵,而用粤语读则非常押韵。此诗的第七句的“席”普通话读为阳平声属平声,不符合此诗此句最后一字是仄声的平仄律,而粤语读则读为入声属古汉语的仄声,符合平仄律。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这首七言绝句诗是二、四句押平声韵,但用普通话读,“闻”和“君”并不押韵,而用粤语读则押韵。此诗的内容重点是最后一句的“落花时节又逢君”,用普通话读相当平淡,但用粤语读,通过重音读“落花”和“又”,读“逢”时延长些许,则有一种沧桑感。

赠花卿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杜甫这首七言绝句诗,是押一、二、四句平声韵,但其中的“云”与“纷”、“闻”,用普通话读则不押韵,而用粤语读则押韵。

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的这首七律诗,押一、二、四、六、八平声韵,但用普通话读,“寻”、“森”与“音”、“心”、“襟”并不押韵,但用粤语读,则非常押韵。

登岳阳楼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这首诗五言律诗押二、四、六、八句平声韵,用普通话读,“流”与“楼”、“浮”、“舟”在听觉上不太押韵,而用粤语读则非常押韵。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著名的七言绝句诗,是押一、二、四句韵,但用普通话读,“船”与“天”、“眠”不押韵,用粤语读则押韵。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当我们用粤语读到“到客船”时,首先从韵律感上,与“霜满天”、“对愁眠”浑然一体,而用普通话读,则有一种分离的感觉。

赠别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这首七言绝句诗,是押一、二、四句平声韵,但用普通话读,“成”与“情”、“明”不押韵,用粤语读则押韵。此诗用普通话读,由于“笑不成”的不押韵,读起来总觉别扭,用粤语读则一气呵成。此诗第三句按平仄律是“仄仄平(可仄)平平仄仄”,而此诗用普通话读,“烛”读阳平,“惜”读阴平,“别”读阳平,似乎违反了平仄律。但“烛”、“惜”、“别”用粤语读,则读入声,在古汉语中,入声属仄声,因此,第三句用粤语读,不违反平仄律。

瑶瑟怨唐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这首咏闺怨的七言绝句诗,押一、二、四句平声韵,但用普通话读,“成”与“轻”、“明”不押韵,用粤语读则押韵。此诗只有“梦不成”是写人的,其它的都写景物的,用普通话读时,由于不押韵,有一种人与景物分离的感觉,但用粤语读,由于押韵,则给人一种人与景物浑然一体的韵味。温庭筠是非常懂音律的,应该明晓押韵对于一首好诗的重要性。

嫦娥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这首七言绝句诗押一、二、四句平声韵。但用普通话读,“心”与“深”、“沉”不押韵,用粤语读则押韵。此诗第一句“烛影”的“烛”普通话读阳平音,粤语则读入声,古汉语的入声属仄声,所以,用粤语读第一句,符合“仄(可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平仄律,用普通话读则不符合。

春梦唐岑参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岺参这首七言绝句诗,押一、二、四句仄声韵,但用普通话读,“水”与“起”、“里”不押韵,用粤语读则押韵。

在狱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这首五言律诗,押二、四、六、八句平声韵,但用普通话读,“吟”、“心”与“深”、“沉”不押韵,用粤语读,则非常押韵。此诗的第七句的第五字按照平仄律,规定为一定是仄声字,但此诗的“无人信高洁”的“洁”用普通话读是阳平属平声,不符合平仄律。但用粤语读,则读入声,古汉语的入声属仄声,故用粤语读,此句符合平仄律。

竹枝词二首·其一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这首著名的借竹枝词格调写成的七言绝句,押一、二、四句平声韵,但用普通话读,听觉上“声”与“平”、“晴”不押韵,用粤语读则押韵。此诗第三句的“出”用普通话读是阴平声属平声,不符此诗的平仄律,用粤语读则是入声属仄声,符合此诗此句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平仄律。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唐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韦应物这首五言律诗押的是二、四、六、八句平声韵,但用普通话读,“间”与“还”、“斑”、“山”在听觉上并不押弱,而用粤语读则非常押韵。

杂诗唐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沈佺这首五言律诗押二、四、六、八句平声韵,但用普通话读,“城”与“兵”、“营”、“情”在听觉上不押韵,可用粤语读则非常押韵。

酬张少府唐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王维这首五言律诗押二、四、六、八句平声韵,但用普通话读,“深”与“心”、“林”、“琴”在听觉上不押韵,可用粤语读则非常押韵。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唐孟浩然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这首五言律诗押一、二、四、六、八句平声韵,但用普通话读,“流”与“愁”、“舟”、“游”、“头”在听觉上并不太押韵,可用粤语读则非常押韵。此诗第五句“建德非吾土”的“德”普通话读阳平音属平声,而粤语读入音属仄声,读入音才符合此诗此句中第二字要仄声字的平仄律。

送人东游唐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温庭筠这首五言律诗押二、四、六、八句平声韵,但用普通话读,“颜”与“关”、“山”、“还”在听觉上不押韵,可用粤语读则非常押韵。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刘长卿这首五言律诗押二、四、六、八句平声韵,但用普通话读,“深”与“心”、“林”、“今”在听觉上不押韵,可用粤语读则非常押韵。

金陵图唐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韦庄这首七言绝句诗,押一、二、四句平声韵,用普通话读,“情”与“成”、“城”在听觉上不押韵,但用粤语读则非常押韵。此诗第三句的“看”普通话和粤语均读阴平音属平声,第二句的“逐”和第三句的“幅”普通话读阳平音属平声,而粤语则读入音属仄声,用粤语读入音才符合本诗的平仄律:第二句的“平(可仄)平仄(可平)仄仄平平,第三句的“平平仄(可平)仄平平仄”。

风雨唐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李商隐这首五言律诗押一、二、四、六、八句平声韵,用普通话读,“缘”与“篇”、“年”、“弦”、“千”在听觉上不太押韵,用粤语读则押韵。此诗第二句的“泊”、第五句的“薄俗”普通话读阳平音属平声,不符合此诗此二句的平仄律,用粤语读则读入音属仄声,符合此诗此二句的平仄律:第二句的“仄(可平)仄仄平平”,第五句的“平平平仄仄”。

贼平后送人北归唐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司空曙这首五言律诗押二、四、六、八句平声韵,用普通话读,“颜”与“还”、“山”、“关”在听觉上不押韵,用粤语读,则非常押韵。此诗第三句的“白发”普通话发阳平音、阴平音属平声,不符合此诗此句的平仄律,用粤语读则都发入声属仄声,符合此句此诗的平仄律:平平平仄仄。此诗第二句的“国”普通话读阳平音属平声,不符合平仄律,粤语读则发入音属仄声,符合此诗此句的平仄律:仄仄仄平平。

声声慢·寻寻觅觅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这首著名的词用的是入声部的仄色韵:觅、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其中用普通话读,“息、积、摘、黑、滴”读阴平,“识、急、得”读阳平,但用粤语读则全部是发短促音的入声。用粤语读发出短促音的入声韵,更能体会到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所表现出的情绪爆发的意图。

《满江红》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这首不朽名作押的是属于仄声的入声韵:歇、烈、月、切、雪、灭、缺、血、阙。其中的歇、缺用普通话读是阴平,其它的用普通话读是上声或者去声,但用粤语读全是入声。由于入声发音缺促,岳飞这首词用粤语读,在听觉上,更能显现词的内容所表现出的豪放、壮烈。特别是最后一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以上只是小部分的例子,若我们在欣赏古诗词时留意一下,会发现不少的例子。

保护粤语,不仅是把广府文化的“根”留住,也是把中华民族文化的“根”留住!

传承一种语言,自然地也会传承与那种语言相关的文化;学习一种语言,自然地也会学习与那种语言相关的文化。无论是传承一种语言或是学习一种语言,对于拓展人的思维认知模式、丰富人的情感共通内涵、塑造人的行为融合方式,都是大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