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铁桶江山-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
1.曾国荃怎么灭的太平天国 怎么评价曾国荃
2.十一年不出门的洪秀全,其真正因究竟有多荒唐?
3.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下去了
4.定都南京,11年未踏出天王府一步,洪秀全说了什么?
5.多角度分析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原因
曾国荃怎么灭的太平天国 怎么评价曾国荃
曾国荃
曾国荃与哥哥曾国藩都是清朝末年政坛著名人物,两人在灭亡 太平天国 方面为清廷贡献巨大,而他们率领的湘军也功不可没,那么在灭亡 太平天国 方面,曾国荃做了什么?
曾国荃怎么灭的 太平天国
1862年5月底,总指挥曾国藩带着九弟曾国荃进围天京。曾国藩将自己的指挥部设置在雨花台,命令彭玉麟率水师驶进河口,堵天京城的水路出口。坐镇苏州的忠王李秀成会同侍王李世贤、护王陈坤书等十三王领军四十万,号称六十万,三路来救。天京城外,遂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绞肉机。几十万人互相厮杀,每日都有上千人离开人世。曾国藩的湘军极是凶悍,顶着太平军的如海如潮的攻势,血拼了五个多月。到了十一月,天气越来越寒冷。 诚如曾国藩的幕僚王运所说:“太平军向来罕打惨烈的肉搏战,平时不过倚仗大炮的声势震吓对手,等对手稍微恐惧,便发动冲锋。而且,太平军的将领骄横不得人心,自己又惜命怕,总体来说,后期的太平军没什么优秀将领,军队全是乌合之众,作战力远不能与金田起事之初相比!”果然,李秀成眼见解围无望,匆匆于26日下令撤军,转而进军长江北岸,希望借此调动湘军,以减轻天京的压力。 可是,李秀成所部太平军,经过天京城下长长几个月的厮杀,已成疲兵,竟然没能攻克一座安徽以北的城池,遑论牵制天京城下的湘军?而李秀成远离了自己的基地苏州,戈登的“常胜军”即从常熟杀出,连克昆山、太仓、阳新、江阴,于1862年底占领了苏州。
苏州既失,天京遂成孤城。李秀成只好停止北伐,杀入天京,苦劝洪秀全弃城远走,他日徐图再起。已经过惯了帝王生活的洪秀全拒绝接受现实,切责李秀成说:“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于水!” 洪秀全不走,等待他的将是坐困待毙的结局。但是,洪秀全命好,天京尚未失守,他已于该年6月1日寿终正寝离开人世。洪秀全已经升天拜会上帝,众人便于6月6日拥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登基”。洪天贵时年16岁,是为幼天王。 1864年7月19日,湘军一鼓作气,用炸药炸裂了天京城墙,汹涌而入。李秀成率千余将士护幼天王出逃。由于湘军的濠垒层层叠叠,在一连串的左冲右突过后,君臣走散。李秀成英雄失路,于一座破庙中被俘。幼天王则在将士护卫下辗转到达了浙江湖州,与堵王黄文金、辅王杨辅清、干王洪仁等人会合。这时候的太平军,已如晨晓残星,光景难再。清军进围湖州,太平军支撑不住,四散奔逃。这次,护卫幼天王出逃的是干王洪仁。 洪仁和幼天王一路窜遁,到了江西东南部石城的杨家排,中了清军的埋伏。洪仁和尊王刘庆汉、昭王黄文英等人被擒杀于南昌。幼天王孤身逃脱,在荒山老林中胡乱游走,最后,也于10月25日被清军擒获。
怎么评价曾国荃
送挽联称他:“易名兼胡、左两公,十六言天语殊褒,恩数更惊棠棣并;伤逝与彭、杨一岁,二三子辈流向尽,英才尤痛竹林贤。”清朱孔彰在《中兴将帅别传》中评议曰:“中兴拨乱,忠襄之勋烂焉。” 与彭玉麟的恩怨:彭玉麟、曾国荃,一个是湘军水师最重要的将领,一个是湘军陆师最重要的将领。在威名赫赫的湘军中,两人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按理说,两人在的领导下,应该和衷共济才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以刚直著称的彭玉麟曾经三次请求曾国藩诛杀其老弟,给曾国藩造成过巨大的苦恼。
十一年不出门的洪秀全,其真正因究竟有多荒唐?
提起太平天国,读过历史的朋友们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它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巨大的农民起义。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的起义军领袖,有关于他的历史自然受到了很多史学家的关注。
从1850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湘军攻破都城天京,这场历时十四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走向穷途末路。当时领袖洪秀全早已去世,被埋葬于宫殿之下。湘军在宫女的指引下,挖出了洪秀全的尸体,并且焚烧成骨灰,随后更是把骨灰装入冲天的炮弹,随着一声炮响,洪秀全的骨灰冲出了天际。
洪秀全
历史上对于洪秀全的因,充满了争议。根据满清的说法,洪秀全是于服毒自尽。最早提出这说法的是负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他在攻克天京以后,再给皇上的奏折中这样描述:
洪秀全生前经年不见臣僚,四月二十七日,因官军攻急,幅度深思,秘不发丧。
关于洪秀全服毒自尽的说法,流传极广。也就是说,早在天京陷落之前的三个多月,洪秀全就已经服毒自尽。甚至在后来的年轻将领李秀成的供状中也是说洪秀全是服毒自杀。
“见九帅之兵处处地道近城。天王焦急,日日烦燥,即于四月廿七日,服毒而亡。”
李秀成在天京突围时被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俘获,李秀成曾经自称“我心悔已迟,是以将国中一切供呈。”于是写下了七八万字的《供状》,希望能够免于一。曾国藩得到《供状》后,把里面谀颂的词句以及其他重复内容删除,只保留了三分之一。因为不是第一手的原始材料,因此洪秀全的服毒自尽的说法还是有一些人怀疑。
李秀成供状
首先一点,在他们看来,洪秀全服毒自尽的说法是对手对其的污蔑。很明显,所有关于其服毒自杀的说法都是来自于清廷,而真正目睹洪秀全逝世情况的太平天国内部的人,基本上不赞成天主自杀的观点。
其次,从天王洪秀全的性格特征分析,也绝不是会服毒自尽的人。
清廷之所以说他是服毒自杀,无非是为了扩大自己的战绩,这在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最有名的就是康熙年间的准噶尔,其实是病,被清廷说成是饮药而亡。
天京被围的时候,李秀成就曾经劝解洪秀全尽快出走,洪秀全并未同意,
“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者?”
言下之意是,我的江山如铁桶一般,你不愿守卫,自有人愿意守卫。你说没有兵马,我有天兵天将,还怕他曾老妖?
可见此时的洪秀全,与其说是狂妄自大,倒不如说是陷入到一种狂热的宗教主义情感中无法自拔。这种情况下,又怎么会突然自杀?
到了现代,随着史料的愈加丰富,人们对洪秀全的研究也逐渐细致。根据目前的资料推测,洪秀全的因和他长期以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
首先,洪秀全有个特殊的癖好,那就是吃蜈蚣,而且是油炸的。他的儿子洪天贵福曾经说过:
我父亲从来不吃猪肉,还不许大家饮酒。父亲平日里喜欢吃冷食,到了南京以后,喜欢蜈蚣的美味,常常炸着吃。
根据现代医学的论点,经常服用冷食以及油炸食品,很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再加上蜈蚣体内含有毒素,长期堆积在体内,对身体是极大的伤害。
其次,长期纵欲过度,耗干了体内精血。我们知道洪秀全在永安称王的时候,就有后宫嫔妃七十余人。到了天京,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整个天王府,除了洪秀全一个男性以外,全是肤白貌美的女性。在如此多的女性之中,洪秀全又有着怎样荒谬的*靡生活?长期的纵情声色,身体又怎么会好的起来?
再加上太平天国后期,随着对外军事的不断压力以及内部勾心斗角的权力争斗,早已消耗干了洪秀全的精力。最终,这些不利的因素加在一起,最终压垮了这位狂热的宗教主义者。至于清廷口中的服毒自杀,大概是不了解这位“传教士”吧
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下去了
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14年,烽火燃及18省,先后攻克城池600余座,建立了一个与清王朝相对峙10余年的农民政权。太平天国运动规模之宏伟、纲领之完备、影响之深远,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都无法比拟的。但如此轰轰烈烈、浩浩荡荡的农民战争,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值得深思。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总体来讲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其中最根本的还是主观原因。
一、客观原因
太平天国的失败,从客观上分析,主要由于太平天国发生在中国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时代,它所要对付的敌人,不但有掌握全国政权、作为封建势力中心的清朝统治者,而且还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因此,其所遇到的敌人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可以说,是湘军、淮军等清朝武装与“洋枪队”等西方武装共同绞杀了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的主要斗争对象是满清王朝,而满清王朝是一个正在衰败中的王朝,它之所以能在这场斗争中成为胜利者,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崛起了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儒生地主势力。在当时满汉统治者面对太平天国席卷全国之势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他们走上前来,成为团结整个地主阶级对抗太平天国的中坚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后期太平天国同清王朝的对抗,实际上就是太平天国同湘军、淮军的对抗,就是洪秀全与曾国藩的对抗。两者对比,洪秀全更具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是他的理想在现世中是一种异端,曾国藩则更懂得中国社会,代表了传统的势力。洪秀全用理想汇聚社会力量,曾国藩用传统汇聚社会力量,洪秀全和曾国藩周围集中了当时中国社会最优秀的有识之士。
奥古斯塔斯·弗雷德里克·呤唎是一名曾在香港服役的英国海军军官,1861年加入太平军,为其训练军队,采购武器粮食,参加战斗。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回国,1866年出版《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记述他参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
在呤唎的视角中,他认为清军并不是太平军的对手,而太平军在后期节节失败的原因是清军得到了外国人的帮助,特别是英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撕下了原先承诺的中立伪装,无耻地帮助腐朽的清军绞杀太平军。英国之所以从中立走向干涉,乃是英国国会中有人感到“我们是完全不可能跟太平军建立任何文明的关系的,他们既不能治理中国,也不能在唯一保证和平的友好立场上处理对外的关系问题。”英国人为了维护自己在华的利益,帮助清军进攻武器装备粗劣的太平军。太平军部队“大多均执长矛,仅有几门抬炮和少数劣等的欧洲火器”,这样的装备除非在肉搏战中还有用武之地,否则面对大炮、滑膛枪的英国士兵,太平军还是不免失败。
二、主观原因
太平天国的失败,从主观上分析,是由于农民革命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所决定的。农民阶级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们是劳动者,受剥削受压迫,具有反对剥削反对压迫,要求平等自由的愿望,因此,其具有革命性;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具有落后性、保守性、自私性和狭隘性,无法克服自身的种种弱点,从封建的旧的生产方式中走出来的农民,在自觉地反封建的过程中,又不自觉地回到封建的生产方式中去。这种两重性就决定了太平天国虽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但因为它不是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因此它不可能彻底摧毁封建制度,建立一个完全崭新的社会制度。太平天国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的种种弱点,为我们提供了它失败的经验教训。
第一,思想上,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无法摆脱宗教迷信和封建思想的束缚。洪秀全用以发动太平天国的唯一指导思想是他自己创立的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自己附会为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是接受上帝的天命下凡诛杀、拯救世人的,要人们信仰唯一真神———上帝。在洪秀全的拜上帝教中,上帝的存在除了具有精神的意义之外,更具有现世功利的意义:洪秀全在创立拜上帝教后,就从一个普普通通的私塾教师,一跃而成为上帝的儿子,用上帝的神威创造了自己的权威。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反复强调君权神授,并不断自我神化。1863年12月下旬,曾国藩的湘军已把天京团团围困,在天国形势万分危机之时,李秀成提出“让城别走”,洪秀全竟斥责说:“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稣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真主,何惧之有?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者乎?”但天父上帝是救不了太平天国的。
许多太平军将士参加革命都是出于生活所迫,希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经济地位。用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的话说,当时太平军将领号召“凡拜上帝之人不必畏逃”,可以“同家食饭”。这和旧式农民起义者的动机是一致的。许多太平军将士在参加革命队伍时,就是抱着当将军、当丞相、当夫人的目的来的。太平军将领也用这些来鼓动士兵英勇作战。如洪秀全在永安突围时,号召“男将女将尽持刀,同心放胆同杀妖”,因为这样做了,就能“脱尽凡情顶高天,金砖金屋光焕焕,高天享福极威风,最小最卑尽绸缎, 男着龙袍女插花”。这样的许愿在杨秀清发布的布告中也出现过。为了达到这些不太清晰的目标,他们作战非常勇敢,作出很大的牺牲。他们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但最终总是归于失败, 这是历史的规律,也是历史的局限。
太平天国在思想上号称反孔,但同时又吸收了许多封建的东西。太平天国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反孔运动。太平天国所过之处,焚书、毁庙,进入南京后又大规模搜书、烧书,规定“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在秦始皇之后,像这样践踏孔孟的事还没有先例。太平天国的反孔轰轰烈烈、声势浩大,但是对于生活在传统封建社会的农民来说,反孔并不等于反封建,践踏孔孟也并不等于能够摆脱孔孟。
首先,太平天国的反孔,并不是因为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它与孔夫子争夺的是天下唯一的神圣地位。唯一性具有排它性,因而其它一切权威和偶像必须被取缔,所以作为中国第一偶像的孔子首先必须被打掉。其次,太平天国的反孔,其呼声与深度不成比例。儒家思想是当时中国的社会思想,积两千年的浸润,已深藏于中国人的心中,其支配性并不是每一个被支配的人都能意识到的。洪秀全生长于这样的社会,并三番五次参加科举考试,向四书五经去讨生活,因此,洪秀全在接受西方上帝洗礼之前,孔子的儒学早就为它洗过礼了。所以,当洪秀全自觉地反孔的时候,又会不自觉地被孔子牵着鼻子走,造反可以不要儒学,但统治却终究以儒学更为得心应手。于是,定都天京后,三纲五常的封建思想都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天朝。《天父诗》中称“总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洪秀全用三纲五常的思想维护其政权,说明其无法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第二,在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虽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但前者是不能实现的空想,后者则根本没有实施。《资政新篇》虽然被颁布,但从洪秀全到太平天国将士、百姓,很少再有人问津,刚推出就被打入冷宫,说明这个先进的方案超越了“停滞社会’的认同,难以实行。
而作为太平天国施政纲领的《天朝田亩制度》,明显地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落后和空想的一面。一方面,《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农民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也是太平天国建设新世界的蓝图,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历代农民在革命斗争中提出的“均贫富”、“等贵贱”、“均田免粮”的思想,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摆脱剥削和压迫,要求消灭贫富差别,要求平等自由的愿望。太平天国把这种愿望用文件的形式完整地体现出来,是太平天国的一个成就,它所设计的理想社会,即“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是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种尝试,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另一方面,它也具有落后性和空想性。它把生产和生活框定在“通天下皆一式”的供给制模式,并且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完全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因此它具有落后性。小农经济只能造成贫富分化、阶级对立,要在个体劳动、小农生产的基础上,用绝对平均主义的办法,废除私有财产,只能是一种空想,在实践中也是完全行不同通的,因此它具有空想性。
太平天国在政权建设方面完全因袭封建等级制度,尊卑分明,君臣等级秩序森严,在继承封建的等级度的同时,还沿袭了封建的世袭制。随着洪秀全等***封建思想上的日益严重,太平天国的政权建设也日益封建化,太平天国以反封建开始却又以封建化终结。洪秀全的迷信、杨秀清的权术、韦昌辉的阴谋、石达开的出走、后期诸王彼此猜忌互不合作,都不仅仅是个人品质或野心的问题,而是更深刻地暴露了农民革命的根本弱点:争做皇帝、宫廷政变、武力火并、任人唯亲等等,这些都是封建主义的必然产物。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太平军最高指挥机构的6个王府,不仅行使政治、军事指挥权,而且也行使宗教权威的独特的权力机构。这种体制,在革命初期,是以兄弟关系和宗教的同质性所构成,因此在革命初期,具有强有力的内聚力。但是后来由于东王杨秀清妄图以宗教、政治、权力独食,连洪秀全也要受其操纵,不得不从名目上转落为君王。杨秀清的这种政治野心和过分的篡权谋私行为,不仅诸王为之不满,而且还产生许多敌对势力,终于爆发内讧,一发不可收拾。李秀成在他的《自述》里,这样写道:“东王自己威风张扬,不知自忌,一朝之大,是首一人。韦昌辉与石达开、秦日昌是大齐一心在家计议起首共事之人,后东王威逼太过,此三人积怨于心,口顺而心怒……”。
最高领导层的权力之争逐渐深化,杨秀清的独断专行愈演愈烈,甚至发展到连天王洪秀全的王位都受到威胁,于是爆发内讧,已成定局。1856年8月,杨秀清自称“天父下凡”,以前只能对洪秀全称呼的“万岁”,也要求用于自身,韦昌辉与石达开把杨秀成的行为,看作是阴谋篡权,犯上作乱,于是计划暗杀杨秀清。本来,天王东王的目的,只在于维护太平天国的王权。但是韦昌辉不仅把杨秀清杀了,还把杨秀清的弟弟给杀了,甚至连杨秀清的全家老小,全部,凡是与杨秀清有关联的人,无一幸免,诛灭九族,大开杀戒万多人命,涂炭于韦昌辉刀下
第三,军事上也犯了一系列错误,这些错误是由于太平天国***缺乏战略远见造成的,其中,攻打南京就是一个致命的错误。进入南京,预伏了太平天国的悲剧。在攻占武汉之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就北上攻取北京还是东下攻取南京进行讨论,北上的主张几度提出又几度被否决了,最终攻取南京的意见占了上峰。那时候太平天国***连石头城的外貌都没有见过,但江南富庶繁华、金陵城高池深,可以做“帝王之家”,则耳闻已久,心向神往。“富裕之地,帝王之家”对太平天国***的吸引力太大了,在这里小农安逸保守的意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定都天京,给太平天国事业上带来了巨大的转折。首先,对满清王朝在政治、军事上的攻势变成了守势。攻取南京是太平天国的一个重大胜利,但也由此使太平天国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牵制了太平天国的兵力,此后太平天国的首要任务便是守卫南京。这样就迫使太平天国收敛起金田起义以来的席卷之势,于是奔腾湍急的农民战争巨流一下子汇成了一片以南京为中心的浅滩。同时,由于南京是六朝古都,金粉倚罗之地,因此助长了太平天国内部贪图安逸享乐、追求荣华富贵的意识,随之而来的是人间天国的封建化。说,“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如果说洪秀全直捣南京的战略思想在占领南京以前是比较正确的话,那么这一战略思想在占领南京以后因革命形势的剧烈变化就显得很不正确了。“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力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来说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问题或动作上。”“在战争中,尤其是在革命战争中,在没有获得任何决定性的胜利之前,迅速行动是一个基本规则。”“反对战略方向的两个拳头主义,承认一个拳头主义。”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认为在总揽全局的时候,不可以平均使用力量,而必须把握关键,把握重点,只有抓住了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才能抓住全局,才能抓住成功,才能抓住胜利。可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并未熟谙此道,相反,他们认为,“有天下者,莫先于立天下之本,立天下之本,莫先于择天下之地”。在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1853 年 3 月,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后,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乘胜进击,而是定都天京,把大部分精力用来设关据守,把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变成固守城池。从此,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其次,战术运用不得当。在中国历代起义军所抉择的战略战术,不是以全国为对象,有效率、有体系的全面性对应策略。大都只是采用占据,或者占领局部地区,采用流动战略战术为多。太平军的战术就是这样,例如,太平军在占领湖北省的战略要地武汉和安徽省的安庆后,处理战后的时候,表现出极为浓郁的流动战略战术的意味。太平军在占领武汉、安庆之后,为了马上攻击南京,急速移动军队,调动兵力,重新部署。然武汉、安庆占领后的行政治安,民心安顿,完全顾及不上,让清军反攻,乘隙而入,太平军的战果得而复失。然而,这种战术不是长久之策。流动主义战略战术的问题表现在消耗战斗力、战败后战斗力恢复困难、民心向背。翼王石达开在西南地区战斗的过程,就能说明问题,他率军攻打武汉、安庆等地,用的就是不折不扣地流动主义战略战术。石达开用巨大的牺牲代价攻进了城,但是换取的代价只是清军丢掉的一部分粮食和军需品,仅此而已。太平军又要攻打新的目标,那么,在牺牲巨大战斗力之后,不仅来不及补充战斗力,还要移动军队消耗劳力,疲惫不堪。太平军一走,被占领的城,又被清军收复,前功尽弃。石达开虽然始终以进攻的势态东打西杀,但是始终也没有脱离清军包围的态势下进行的。因此,屡战屡败,直至全军覆灭。
定都南京,11年未踏出天王府一步,洪秀全说了什么?
道光年间,一位秀才在广州的院试中不幸落榜。此时,25岁的他已经参加了三届科举考试,无一中榜。接连遭遇打击的他,得了一场重病。
当天夜里,他在梦中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自称是上帝,并以上帝的名义,命他在人间斩妖除魔。
梦醒后,这位秀才像变了一个人,整日沉默寡言,举止怪异。他每天闭门看书,主要看的是基督教相关的书籍,并编写了《原道救世歌》一书。
出关后,他丢掉了家中所有的孔孟之书,立志不再做一名儒生,改信基督教。并将家中的孔子牌位撤掉,转而供奉上帝。
他结合西方的《圣经》和当地的跳大神,创造性的发明了“拜上帝教”。“拜上帝教”基本教义是什么?
他宣称上帝是我爹,耶稣是我哥,我哥在统治西方,我爹派我来统治东方,建万国之独一真主。
01立足广西,进军江南
这位“年轻有为”的秀才是何许人也?他就是日后席卷大江南北的太平天国一把手洪秀全。
他又劝说好友冯云山入拜上帝教,经他点化,将来可入神位。冯云山连连点头,洪天王说的对。
洪秀全带领着弟子冯云山开始在广东传教,但大家对他们所宣传的“拜上帝教”都不屑一顾。为何呢?
因为在晚清时期的广东,与外界的联系高度发达,人们的思想觉悟很高,谁能听他俩忽悠?这时,洪秀全心生一计:这地方的人不值得我们去救,我们去广西发展。
洪秀全之所以选择广西,是因为那里的经济落后,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思想比较落后,信奉鬼神一说,所以去广西更有利于教会发展。
在广西,洪秀全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没几天,信徒很快发展至上千人,并吸收了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等骨干成员。见教徒众多,洪秀全急忙创立太平天国,自封洪天王。
然后又敕封骨干成员,为南王、东王、北王等若干个王。整个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火速发展,后来席卷了半个中国,两年内将南京这样繁华都市打下。
1853年,在南京城外,洪天王端坐于十八抬**大轿中,住进了大清的两江总督府。第二天一早,洪天王下旨: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另外,此府如此破烂,天王怎能居住?
02建天王府,奢华无比
南王冯云山心领神会,将两江总督衙门扩建为天王府。洪秀全立志将天王府打造成为第二个紫禁城。
此次扩建,洪天王拆除了总督衙门周围的商铺和民房,雇佣了上万名劳动力。设计方面是由规划师宾福寿和张维昆二人担任,并在南方各省招募了数百名能工巧匠,日夜赶工,建造而成,很多的材料都是拆除朱元璋时期的应天府得来的。
天王府坐北朝南,宫殿华丽无比,因为洪秀全喜欢金色,所以室内也是金碧堂皇、侈丽无匹。整个天王府分内宫和外宫两部分,皆有数丈高的城墙环绕,内宫又称“金龙城”,外宫又称“”。
“金龙城”的正门为圣天门,东西两侧各有三层高的“朝房”,金龙大殿建于正中,金龙殿后有二殿、三殿、后宫林苑。殿内四壁有彩绘的龙虎狮像,威严耸立,金龙大殿两侧配有花园。对比之下,天王府无论从规模,还是豪华程度丝毫不亚于紫禁城。
在这座豪华的天王府中,洪秀全整整呆了十一年,未踏出王府半步,他在忙些什么呢?
03填充圣库,排除异己
入住天王府后,洪秀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换言之就是天平天国的土地制度。天朝田亩制度很好理解,他废除了原有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但还有一项最重要的规定:留足口粮,剩余产品交圣库。什么意思呢?
农民生产出的粮食,除了留给自己家吃的以外,剩余的粮食都要交给洪天王。举个例子,王老汉家今年丰收了,产出了2000斤粮食,按照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王老汉只能留600斤口粮自己吃,剩余的1400斤都要上交圣库。
换言之,洪秀全确实将封建王朝下的地主赶走了。他成了总地主,而且比古代老地主周扒皮还狠。
洪天王也没说圣库中的钱财是自己的,而是说替他爹上帝保管着。但这些钱财都被他花了,由此来满足洪天王骄横奢侈的糜烂生活。
在朝政上,洪天王下旨,天朝权力由天王掌控,生杀由天王,诸官莫得违。
天王确立后,洪秀全开始敕封百官,建立完善的职官制度。天王“临朝而不理政”,朝政交由东王杨秀清处理,杨秀清的职责是代天父传言,号称九千岁。
杨秀清频繁使用代天父传言的特权,大多都是排除异己,扩张自己手中的权力。
后来,功高盖主的杨秀清上书洪天王,请求将其“九千岁”的称号加封为“万岁”。这让洪天王深感不安,与杨秀清的矛盾加深。后来,内官统领陈承瑢直接上书,说杨秀清要谋朝篡位。
1856年,洪秀全传出密诏,令北王韦昌辉带兵回朝护驾,韦昌辉攻入东王府,屠戮了杨秀清及其家人,史称“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一天不如一天,开始走下坡路。
04广招妃子,充实后宫
洪天王在位期间,从不理会朝政,这十一年中,他只颁发过二十五圣旨,其余时间都在后宫中贪图享乐。他将天王府的后宫改成天上人间,并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在洪天王的儿子洪天贵福的供词中,曾这样描述洪天王的后宫:天王的后宫中有皇后一人,喊“母后”的有87人,正式的妃子一共是88人。
乍一看,洪天王妃子也就88人,也不算多。但洪天王的府上,不设太监,而是由女官和宫女代替,还有一些身份低微的妃子,这些女子共有一千多人。
据《江南春梦笔记》记载:
天王府有王后、爱娘、嬉娘、妙女、姣女等十六个名位,共计208人;二十四个身份较高的王妃名下管辖着姹女、元女等七个低等名位,共计960人。
无一例外,这些后宫佳丽三千全部服侍洪天王一人。由于后宫妃子太多,洪天王也记不住她们的名字,只能一一编号,按照编号进行统一管理。
在洪秀全所著的《天父诗》记录了他在后宫中的生活:
洗身穿袍梳理发,疏通扎好解主烦。主发尊严高正贵,永远威风坐江山!
早上起来,由女官为其穿衣、洗脸、梳头。然后接受后宫妃子的参拜,行礼过后,由宫女服侍其吃早餐,用膳完毕后,穿上龙袍,在钟锣声响中,由众妃子陪他去后花园中游玩。
苑内游行真快活,百鸟作乐和车声。
游玩途中,身边宫女应在后面端茶、捧痰盂。如果端茶姿势不对,洪天王决不轻饶!
如果有妃子不精心打扮,取悦于他,他便写诗讽刺道:跟主不上永不上,永远不得见太阳!
有的女子因服侍不当,触怒了洪天王,便会遭来一顿毒打,更有甚者忍受不了这样生活的,出言顶撞洪秀全,触怒龙颜之后,便是五马分尸。
到了晚上,洪秀全安排后宫女子载歌载舞,把酒言欢,开怀畅饮。睡觉前,洪天王按照编号招后宫女子侍寝,一般都不少于两个,数量具体多少,主要看洪天王的兴致如何。
在这样纸醉金迷的日子,洪秀全享受了11年,整个天平天国也伴随着洪天王的昏庸无道,就此由盛至衰。很多人表示非常疑惑,洪秀全刚开始是个很励志的小青年,为何后来这样的萎靡不振了呢?
其实与洪秀全自身有关。洪秀全是小农出身,他三次参加科举,全部落榜,由此说明封建思想和官僚主义在其内心已经根深蒂固。
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本质是灭掉原有的清地主,他成为更加封建专制的洪地主,没有任何的进步意义,所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05成也洪天王,败也洪天王
公元1864年,曾国藩率领湘军兵临南京城下,忠王李秀成上书洪天王:天王,别在后宫玩了,我们现在形势很严峻,南京城中已经无兵、无粮。我们让城别走,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洪天王呵呵一笑,怒斥道:
朕之铁桶江山,尔不服有人扶,尔说无兵,朕有天兵,多于洪水,何惧曾妖者乎!
城中没有粮食,可令百官食甘露。忠王啊,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然而事实是,当时城中仅剩一万余人。离城破之时,洪天王召集满朝文武于金殿之上,自信满满的说道:
众爱卿莫慌,朕去天父那,求得天兵,定能杀退曾妖!众爱卿稍等片刻,我去去就回。曾妖是谁?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是也。
众大臣没有等到洪天王回来,却等到了洪天王已的消息,很明显洪天王怕丢了脸面,自尽而亡。大概是天父看他没有能力,不值得救他。
人一,城就陷了。
多角度分析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14年,烽火燃及18省,先后攻克城池600余座,建立了一个与清王朝相对峙10余年的农民政权。太平天国运动规模之宏伟、纲领之完备、影响之深远,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都无法比拟的。但如此轰轰烈烈、浩浩荡荡的农民战争,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值得深思。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总体来讲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其中最根本的还是主观原因。
一、客观原因
太平天国的失败,从客观上分析,主要由于太平天国发生在中国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时代,它所要对付的敌人,不但有掌握全国政权、作为封建势力中心的清朝统治者,而且还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因此,其所遇到的敌人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可以说,是湘军、淮军等清朝武装与“洋枪队”等西方武装共同绞杀了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的主要斗争对象是满清王朝,而满清王朝是一个正在衰败中的王朝,它之所以能在这场斗争中成为胜利者,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崛起了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儒生地主势力。在当时满汉统治者面对太平天国席卷全国之势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他们走上前来,成为团结整个地主阶级对抗太平天国的中坚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后期太平天国同清王朝的对抗,实际上就是太平天国同湘军、淮军的对抗,就是洪秀全与曾国藩的对抗。两者对比,洪秀全更具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是他的理想在现世中是一种异端,曾国藩则更懂得中国社会,代表了传统的势力。洪秀全用理想汇聚社会力量,曾国藩用传统汇聚社会力量,洪秀全和曾国藩周围集中了当时中国社会最优秀的有识之士。
奥古斯塔斯·弗雷德里克·呤唎是一名曾在香港服役的英国海军军官,1861年加入太平军,为其训练军队,采购武器粮食,参加战斗。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回国,1866年出版《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记述他参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
在呤唎的视角中,他认为清军并不是太平军的对手,而太平军在后期节节失败的原因是清军得到了外国人的帮助,特别是英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撕下了原先承诺的中立伪装,无耻地帮助腐朽的清军绞杀太平军。英国之所以从中立走向干涉,乃是英国国会中有人感到“我们是完全不可能跟太平军建立任何文明的关系的,他们既不能治理中国,也不能在唯一保证和平的友好立场上处理对外的关系问题。”英国人为了维护自己在华的利益,帮助清军进攻武器装备粗劣的太平军。太平军部队“大多均执长矛,仅有几门抬炮和少数劣等的欧洲火器”,这样的装备除非在肉搏战中还有用武之地,否则面对大炮、滑膛枪的英国士兵,太平军还是不免失败。
二、主观原因
太平天国的失败,从主观上分析,是由于农民革命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所决定的。农民阶级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们是劳动者,受剥削受压迫,具有反对剥削反对压迫,要求平等自由的愿望,因此,其具有革命性;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具有落后性、保守性、自私性和狭隘性,无法克服自身的种种弱点,从封建的旧的生产方式中走出来的农民,在自觉地反封建的过程中,又不自觉地回到封建的生产方式中去。这种两重性就决定了太平天国虽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但因为它不是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因此它不可能彻底摧毁封建制度,建立一个完全崭新的社会制度。太平天国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的种种弱点,为我们提供了它失败的经验教训。
第一,思想上,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无法摆脱宗教迷信和封建思想的束缚。洪秀全用以发动太平天国的唯一指导思想是他自己创立的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自己附会为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是接受上帝的天命下凡诛杀、拯救世人的,要人们信仰唯一真神———上帝。在洪秀全的拜上帝教中,上帝的存在除了具有精神的意义之外,更具有现世功利的意义:洪秀全在创立拜上帝教后,就从一个普普通通的私塾教师,一跃而成为上帝的儿子,用上帝的神威创造了自己的权威。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反复强调君权神授,并不断自我神化。1863年12月下旬,曾国藩的湘军已把天京团团围困,在天国形势万分危机之时,李秀成提出“让城别走”,洪秀全竟斥责说:“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稣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真主,何惧之有?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者乎?”但天父上帝是救不了太平天国的。
许多太平军将士参加革命都是出于生活所迫,希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经济地位。用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的话说,当时太平军将领号召“凡拜上帝之人不必畏逃”,可以“同家食饭”。这和旧式农民起义者的动机是一致的。许多太平军将士在参加革命队伍时,就是抱着当将军、当丞相、当夫人的目的来的。太平军将领也用这些来鼓动士兵英勇作战。如洪秀全在永安突围时,号召“男将女将尽持刀,同心放胆同杀妖”,因为这样做了,就能“脱尽凡情顶高天,金砖金屋光焕焕,高天享福极威风,最小最卑尽绸缎, 男着龙袍女插花”。这样的许愿在杨秀清发布的布告中也出现过。为了达到这些不太清晰的目标,他们作战非常勇敢,作出很大的牺牲。他们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但最终总是归于失败, 这是历史的规律,也是历史的局限。
太平天国在思想上号称反孔,但同时又吸收了许多封建的东西。太平天国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反孔运动。太平天国所过之处,焚书、毁庙,进入南京后又大规模搜书、烧书,规定“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在秦始皇之后,像这样践踏孔孟的事还没有先例。太平天国的反孔轰轰烈烈、声势浩大,但是对于生活在传统封建社会的农民来说,反孔并不等于反封建,践踏孔孟也并不等于能够摆脱孔孟。
首先,太平天国的反孔,并不是因为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它与孔夫子争夺的是天下唯一的神圣地位。唯一性具有排它性,因而其它一切权威和偶像必须被取缔,所以作为中国第一偶像的孔子首先必须被打掉。其次,太平天国的反孔,其呼声与深度不成比例。儒家思想是当时中国的社会思想,积两千年的浸润,已深藏于中国人的心中,其支配性并不是每一个被支配的人都能意识到的。洪秀全生长于这样的社会,并三番五次参加科举考试,向四书五经去讨生活,因此,洪秀全在接受西方上帝洗礼之前,孔子的儒学早就为它洗过礼了。所以,当洪秀全自觉地反孔的时候,又会不自觉地被孔子牵着鼻子走,造反可以不要儒学,但统治却终究以儒学更为得心应手。于是,定都天京后,三纲五常的封建思想都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天朝。《天父诗》中称“总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洪秀全用三纲五常的思想维护其政权,说明其无法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第二,在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虽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但前者是不能实现的空想,后者则根本没有实施。《资政新篇》虽然被颁布,但从洪秀全到太平天国将士、百姓,很少再有人问津,刚推出就被打入冷宫,说明这个先进的方案超越了“停滞社会’的认同,难以实行。
而作为太平天国施政纲领的《天朝田亩制度》,明显地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落后和空想的一面。一方面,《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农民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也是太平天国建设新世界的蓝图,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历代农民在革命斗争中提出的“均贫富”、“等贵贱”、“均田免粮”的思想,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摆脱剥削和压迫,要求消灭贫富差别,要求平等自由的愿望。太平天国把这种愿望用文件的形式完整地体现出来,是太平天国的一个成就,它所设计的理想社会,即“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是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种尝试,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另一方面,它也具有落后性和空想性。它把生产和生活框定在“通天下皆一式”的供给制模式,并且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完全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因此它具有落后性。小农经济只能造成贫富分化、阶级对立,要在个体劳动、小农生产的基础上,用绝对平均主义的办法,废除私有财产,只能是一种空想,在实践中也是完全行不同通的,因此它具有空想性。
太平天国在政权建设方面完全因袭封建等级制度,尊卑分明,君臣等级秩序森严,在继承封建的等级度的同时,还沿袭了封建的世袭制。随着洪秀全等***封建思想上的日益严重,太平天国的政权建设也日益封建化,太平天国以反封建开始却又以封建化终结。洪秀全的迷信、杨秀清的权术、韦昌辉的阴谋、石达开的出走、后期诸王彼此猜忌互不合作,都不仅仅是个人品质或野心的问题,而是更深刻地暴露了农民革命的根本弱点:争做皇帝、宫廷政变、武力火并、任人唯亲等等,这些都是封建主义的必然产物。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太平军最高指挥机构的6个王府,不仅行使政治、军事指挥权,而且也行使宗教权威的独特的权力机构。这种体制,在革命初期,是以兄弟关系和宗教的同质性所构成,因此在革命初期,具有强有力的内聚力。但是后来由于东王杨秀清妄图以宗教、政治、权力独食,连洪秀全也要受其操纵,不得不从名目上转落为君王。杨秀清的这种政治野心和过分的篡权谋私行为,不仅诸王为之不满,而且还产生许多敌对势力,终于爆发内讧,一发不可收拾。李秀成在他的《自述》里,这样写道:“东王自己威风张扬,不知自忌,一朝之大,是首一人。韦昌辉与石达开、秦日昌是大齐一心在家计议起首共事之人,后东王威逼太过,此三人积怨于心,口顺而心怒……”。
最高领导层的权力之争逐渐深化,杨秀清的独断专行愈演愈烈,甚至发展到连天王洪秀全的王位都受到威胁,于是爆发内讧,已成定局。1856年8月,杨秀清自称“天父下凡”,以前只能对洪秀全称呼的“万岁”,也要求用于自身,韦昌辉与石达开把杨秀成的行为,看作是阴谋篡权,犯上作乱,于是计划暗杀杨秀清。本来,天王东王的目的,只在于维护太平天国的王权。但是韦昌辉不仅把杨秀清杀了,还把杨秀清的弟弟给杀了,甚至连杨秀清的全家老小,全部,凡是与杨秀清有关联的人,无一幸免,诛灭九族,大开杀戒万多人命,涂炭于韦昌辉刀下
第三,军事上也犯了一系列错误,这些错误是由于太平天国***缺乏战略远见造成的,其中,攻打南京就是一个致命的错误。进入南京,预伏了太平天国的悲剧。在攻占武汉之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就北上攻取北京还是东下攻取南京进行讨论,北上的主张几度提出又几度被否决了,最终攻取南京的意见占了上峰。那时候太平天国***连石头城的外貌都没有见过,但江南富庶繁华、金陵城高池深,可以做“帝王之家”,则耳闻已久,心向神往。“富裕之地,帝王之家”对太平天国***的吸引力太大了,在这里小农安逸保守的意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定都天京,给太平天国事业上带来了巨大的转折。首先,对满清王朝在政治、军事上的攻势变成了守势。攻取南京是太平天国的一个重大胜利,但也由此使太平天国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牵制了太平天国的兵力,此后太平天国的首要任务便是守卫南京。这样就迫使太平天国收敛起金田起义以来的席卷之势,于是奔腾湍急的农民战争巨流一下子汇成了一片以南京为中心的浅滩。同时,由于南京是六朝古都,金粉倚罗之地,因此助长了太平天国内部贪图安逸享乐、追求荣华富贵的意识,随之而来的是人间天国的封建化。说,“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如果说洪秀全直捣南京的战略思想在占领南京以前是比较正确的话,那么这一战略思想在占领南京以后因革命形势的剧烈变化就显得很不正确了。“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力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来说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问题或动作上。”“在战争中,尤其是在革命战争中,在没有获得任何决定性的胜利之前,迅速行动是一个基本规则。”“反对战略方向的两个拳头主义,承认一个拳头主义。”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认为在总揽全局的时候,不可以平均使用力量,而必须把握关键,把握重点,只有抓住了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才能抓住全局,才能抓住成功,才能抓住胜利。可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并未熟谙此道,相反,他们认为,“有天下者,莫先于立天下之本,立天下之本,莫先于择天下之地”。在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1853 年 3 月,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后,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乘胜进击,而是定都天京,把大部分精力用来设关据守,把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变成固守城池。从此,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其次,战术运用不得当。在中国历代起义军所抉择的战略战术,不是以全国为对象,有效率、有体系的全面性对应策略。大都只是采用占据,或者占领局部地区,采用流动战略战术为多。太平军的战术就是这样,例如,太平军在占领湖北省的战略要地武汉和安徽省的安庆后,处理战后的时候,表现出极为浓郁的流动战略战术的意味。太平军在占领武汉、安庆之后,为了马上攻击南京,急速移动军队,调动兵力,重新部署。然武汉、安庆占领后的行政治安,民心安顿,完全顾及不上,让清军反攻,乘隙而入,太平军的战果得而复失。然而,这种战术不是长久之策。流动主义战略战术的问题表现在消耗战斗力、战败后战斗力恢复困难、民心向背。翼王石达开在西南地区战斗的过程,就能说明问题,他率军攻打武汉、安庆等地,用的就是不折不扣地流动主义战略战术。石达开用巨大的牺牲代价攻进了城,但是换取的代价只是清军丢掉的一部分粮食和军需品,仅此而已。太平军又要攻打新的目标,那么,在牺牲巨大战斗力之后,不仅来不及补充战斗力,还要移动军队消耗劳力,疲惫不堪。太平军一走,被占领的城,又被清军收复,前功尽弃。石达开虽然始终以进攻的势态东打西杀,但是始终也没有脱离清军包围的态势下进行的。因此,屡战屡败,直至全军覆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