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反思简短-三顾草庐教学反思
1.中考总结作文
2.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三篇
4.高分请人写一篇关于“塑造自己”的高中作文
中考总结作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考总结作文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考总结作文 篇1考试!考试!
就像一场雷阵雨,很早地便乌云密布。教室里,同学们个个埋头写字,沙沙声不绝于耳;就像一场雷阵雨,猛烈地肆虐着,疯狂卷来,又悄然而去,留下一群呆若木鸡,手中还攥着留有口水的笔头的我们;又像一场雷阵雨,虽已过去,但人们已是草木皆兵,任何相关的字眼都会使全身细胞轻轻颤动起来。
数学
数学109分,看到分数时,暗暗舒了口气,同时也有点小小的患得患失——全部栽在了计算上,被整整扣了8分,看得我心直滴血。其中一道计算题尤为简单,估计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也能做对。我居然漏掉了一个加数——某某长辈怎么说的?“计算题一定要上下看看有没有遗漏再进行计算。”看来我是没太在意了。
另外的三分扣在了填空上,图形题“最多”看成了“最少”,这种题目就应该多画图,仔细看题,图形题的陷阱最多,变化也最多。
最后一道大题虽然结果对了,可是浪费太多时间,导致来不及检查。这也告诉我,要仔细对待每一道题,一遍做对,不要抱着“还能检查”的侥幸心理。其实那一题我想多了,根本不用做出这样那样的种种假设,究其根本还是概念不熟,尤其是平常做的各种习题,要多多留心了。
英语
英语119,错了一个单词,而且是一开始写对了,后来又改错了的单词。
这也侧面反映出了我记得不熟,平常老师总说记单词、记单词,可我有时也会有那么一点点小的侥幸心理,因为我的英语基础好。可能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种心态,倒是这次考试让我清醒了一下。
语文
语文96,阅读题被莫名其妙地扣了很多分,大部分我直到卷子发下来也不理解。甚至课内阅读,也被扣掉了整整4分,其中有两道题稍微简单,考试时也考虑了一下,终究放弃了。看来我考虑得还是不到位,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刻,对辅助教材也不够重视。
历史、地理与生物
历史算是考得不错了,36分。错得实在是具有戏剧性,其中有两道选择题,选对了,填答题卡时却不知道怎么鬼使神差地写错了。另外有一道解答题,问商鞅变法是否成功?我只填了成功的原因,而没有填意义。审题没审好,以后做题时要细看题了,不光历史,其他科也是如此。另外,多读书,对这几门学科也很有帮助。
地理就错在七大洋上,没有记住它们的轮廓形状,导致连着错了两题,
生物错的主要原因,是概念不熟。平时功夫不到,临时抱佛脚,终究是不那么有用的。
期中考试,是对前段时间学习的总结,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让我明白了很多东西,也清楚了初中的学习方法。
单论考试,我要更加细心,争取一遍做对,多动手计算,画图。认真审题,多读书,加深理解。
平时,认真对待每一科,提高效率,像郭老师说的:“做作业就是考试,考试时就会把它当做平常作业了。”基本的概念一定要记住,定期复习总结是很必要的。
另外,希望自己在接下来的半个学期中,多劳动,多运动。
加油吧。
中考总结作文 篇2考试时:11月15日,我们进行了期中考试。
当试卷发到我手上时,我顿时傻了眼,愣住了。试卷上第四、第五题都是一些历史人物,像第五题“写出与这些成语相关的人物: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负荆请罪、鞠躬尽瘁、三顾茅庐、完璧归赵”。
哎呀,这可怎么办?像这种东西我可是“听所未听,闻所未闻”,但是语文《每课一练》上好像做到过的。可是,我绞尽脑汁也一点想不出来呀!
我束手无策,只想:先把会做的做好吧,总不能为了这十多分而不要了后面的几十分吧!
发卷时:一天过去了,{介绍自己英语作文翻译},在这一天里,我心惊肉跳,很想知道自己的分数。有几次去问潘老师,却又停下脚步。终于发卷了,我默默地祈祷分数好一点,能够在前十名。“下面我报一下分数……”“周娉羽,82.5分。”听到这个分数,{家乡楚雄},我犹如晴天霹雳一样,那种感觉无法想像。我像没了魂一样地走上去拿下试卷,呆若木鸡的看着那个用红笔批的分数。
分析:这次考试,我失分主要在第四、第五、第六三个大题。主要原因:一是我课外知识不丰富,如第四题写出歇后语和谚语失去3分,第五题写历史人物6分全扣;二是我不够仔细,基础不扎实,如第六题的修改病句的第(3)句“星期二下午,全校师生和班主任老师去看了**”。这句话,全校师生已包括了老师,而我还要改成“全体师生”,扣了2.5分。
反思:通过这次考试,我不仅要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还要多阅读课外书,要带着学习、长知识的目的去阅读,不能光看一些无聊的课外书。学习还要持之以恒,才能读好书。
中考总结作文 篇3考试是检验学生近期学习成绩的一种手段,也是督促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期中考试已经结束,我所任教的五年级三个班考试成绩欠佳,但相对上学期期末而言,大部分学生已有了一定进步,不及格人数从19人变为8人。但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作为任课老师,我有着不可失掉的责任。为此,我对试卷进行了分析,下面是我结合了我的日常教学,对此次考试进行的具体而深入的分析总结
一、 情况分析
本学期五年级有三个班,共计学生123人,全年级有8人不及格,试卷分数是40至58分不等,其中60至70分的有18 人,70至80分的有29 人。优秀人数有 68 人。
二、期中试卷分析
本次五年级英语期中测试题和以往的单元评价测试题一样,试题采用Listening Test 和Writing Test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听力占30%,笔试占70%。此张试卷听力30分,重点针对学生对单词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所以第一,二,三题都做得不错,可是对于第四题选出相符的答语这种灵活运用题,部分学生稍微欠缺,能力有待提高。笔试有70分,针对学生对课文单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型的掌握能力,所以学生在第十题和第十二题失误比较大。
三. 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清,没有弄清楚试卷的做题要求,例如:最后一题要用√和 来判断,有的同学就用T和F来填写。
2.粗心,马虎,字母格式掌握不牢。 例如:明明单词就在列表中,只要抄写下来就好,有的学生P,Y,I的格式就错了。
3.认读写单词较薄弱。例如:选出不同类的单词,me,she,he,部分学生混淆。拼写单词失分较高。
4.读图能力要加强。
5.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取得优秀的成绩,但个别学生已出现了明显分化的半个学期,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努力。
(一)落实扎扎实的英语训练
1、抓实平时的教学工作,注重平时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培养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这是根本。在平时的复习上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每节课都抽出几分钟的时间来把以前相关的知识点复习一遍,做到温故知新。
2、继续加强学生的认读能力。在平时的早读课以及课堂上,让人人张开嘴,人人伸出手,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认读能力的加强团结。
3强化单词记忆,要求做到每个单元的单词学生都必需过关。有针对性的布置家庭作业。
4、精心设计每一次作业,让它起到实效性,真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作业全批全改,个别辅导,当面订正。
5、精心设计每一周的家庭作业,不仅让它起到巩固所学的知识的作用,也是考试的大练兵,让学生见识不同的题型,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中考总结作文 篇4期中考试在焦虑,喜悦,悲伤等种种复杂心情交织中,落下了帷幕。这次期中考试,我成绩并不好,原本我打算这次考试争取全班前八名,可由于我考试时失误,导致这一愿望落空。虽然成绩相比与去年失误时考得二十名略有提高,可我自己总实力并不只是停留在这一阶段,因此,我对这次成绩,深感自责和惭愧。
这次考试,总来说,每门都考得欠佳,其中社会和数学错误尤为突出。这次数学考试,我附加题部分虽拿了满分,可前半部分却只考了八十四分,主要原因在我动作慢加上自己从小养成粗心毛病。使我未对前半部分进行详细检查。以及自己平时做题时,总爱钻难题,对较为简单题目未提高境警戒,所以对一些简单而又容易出错题,导致考试时不容易留意难点,才做错题。这次考试我所以错误点全都是粗心,说明我做题不够谨慎,今后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任务,做好后要认真检查,尽力使今后不再犯同样错误。至于社会,是知识点没复习全,该背没背或背完后印象不深,考试时对一些题一知半解,所以才考得如此差劲。其他几门,考得不好也不差,平平淡淡。平淡有点不像平时我,要知道,每次考试我总会有一门超拔尖,可这次考试我算是栽了个大跟头。
对于这次考试这一“血”教训,我要从中吸取经验,上课认真听讲,作业按时完成,还要每天制定严密学习计划。我要重装旗鼓,卷土重来,争取在下次大考中,考出优异成绩,来回报父母,回报老师。Trust myself!I can!
中考总结作文 篇5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如流水般,一转眼就过去了半个学期。在经历了半个学期的学习生涯后,在品尝了半个学期的酸、甜、苦、辣后,免不了又要进行一场令人惊心动魄、紧张而又回味无穷的期中考试。
这一次我期中考试的成绩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语文考了95分、数学99分,英语98分。对于考试的成绩和错误原因我做了一些分析。
语文我的作文扣了两分,其它三分都扣在几个小错误上。其中有一分扣在填词语上、一分扣在填空题上,这都是我的粗心导致的。另外一分则是在回答问题时没有回答完整而扣了一分。可庆幸的是这次考试的阅读理解我竟然一分没扣,我想应该是妈妈给我买了一本阅读书,专门来练习阅读理解的,我一般一个星期做两三课。呵!这下可起到作用了。这本书可真有用,我以后可得多练练。
以前妈妈就经常说我粗心,可我却不以为然,心想又没有什么关系,这下可知道粗心带来的后果。本来这次数学考试我可以得一百分,可由于我的粗心大意,把一道计算题的“答”给漏答一个,因而白白地被扣去了一分。“真冤啊!”我不禁大叫,妈妈说:“以前说你粗心你总是不听,这下好了,总算知道粗心的坏处了吧,看你,下次还会不会粗心。”我今后一定要改正粗心这个坏毛病,让一百分重新回到我的手中。
英语是我考得最好的一门课。也许你会问我,为什么这学期的几次考试都考了班上第一名?我会告诉你,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当然也一样。告诉你一个秘诀:学好英语要多听、多读、多背。比如我每天学完英语课后就抄写当天学的单词和句子,然后写一课英语题目,最后的一项是最艰巨的:每天坚持听半小时磁带,把当天学的课文听到会背、会默为止。再预习下节课要学的内容,有不会的单词查字典,注上音标就会拼了。照我说的做,你的英语成绩一定会有进步!
虽然我这次期中考试考得不错,但是也不能骄傲,要再接再厉,再续辉煌,争取在期末考试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争取早日改掉粗心的坏毛病。
第二篇:小学期中考试总结——学生总结
考试成绩下来,令我大吃一惊!曾经认为考试一定会是全班甚至是年级第一名的我,在试卷发下来之后,第一反应是呆若木鸡!我的总分581分,全班第15名,年级53名!
我认真看试卷,英语,数学倒不错,可语文一言难尽。语文成绩没有上一次测试好,看了一下试卷,都是书本上的知识,我没有用心去记,没记牢!
我此时此刻站在黑暗中,只感到大人对我的希望和我自己的信心在消失,消失。回想起大人们对我的希望,回想起大人们对我遇到困难时帮助我度过难关的耐心,回想起大人们对我的关怀我脑袋“嗡”,一下子炸开了!整个世界用鄙视的眼光看着我,并且毫不客气地嘲笑我。世界突然沉寂了,恍然间,我的另一种信心战胜了我的绝望——这是一次期中考,还没到期末考试呢,我的机会还是很多很多的呀!!古人不是说过失败是成功之母吗?圣人千虑可有一失呢!我立刻茅塞顿开,心中的大门缓缓打开了,一丝明亮的光射入了我心中 人生道路不会一帆风顺的,人们难免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看法来对待他们!!面对困难与挫折,大致有三种人:第一种是胆怯懦弱的人。他们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就放弃目标,结果一事无成。第二种是意志不坚定的人,他们在困难面前拼搏一阵之后,取得一点点成绩之后便很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或者是在突发的困难面前屈服,不能克服新的困难,放弃目标,放任自流。第三种人意志坚强,有坚定的信念,他们勇敢面对挫折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们会将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从而经过努力到达成功的彼案!
经过这次遗憾的考试,我愿做第三种人,遇到困难毫不退缩,知难而上,对取得的成绩不骄傲,再接再厉,勇于攀登,直达我心中的梦想!总之,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要课前预习,课上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要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全心全意来学习!
中考总结作文 篇6生物试题的考查范围、难易度、题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理念。试题没有科学性错误,表述严谨,没有错漏。试题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和科技发展实际,符合初中教学实际。试题突出了对学生基本生物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考查的都是初中生物最基本的内容,没有偏题和难题题量适中,难度不大,但较灵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知识分布比较合理,且重点突出。知识覆盖面较广,突出了重点。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主干知识。试题以基础题为主,注重对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的考查;这些都是初中生物学的重要知识点。
2.符合学习规律,体现人文关怀近几年的中考题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坚持课改方向,稳中有变,体现了科学性,人文性、导向性,同时关注学生成长。
中考总结作文 篇7自从中考试卷中作文占半壁江山60分以来,如何进行中考作文复习指导成为初三老师的重中之重。而作为农村中学的我们,学生的视野比较狭窄,又迫使我们不断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此,我们备课组决定进行中考作文专题辅导。《让语言靓起来》就是其中的一个专题。
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采用比较法、归纳法让学生由感性材料归纳理性的写作知识点,运用赏析法和改写训练使方法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材料中,让学生能利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由品读到修改习作,又是由浅入深的运用方法。在实际的操作中,我发现由于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学生掌握方法时如鱼得水,修改作文时,精彩的语言时时从学生的嘴中蹦出,让我又惊又喜。可见只要我们找到突破点,找到引起学生共鸣的材料,作文指导是会有成效的。
这堂课也引发了我对作文指导的几点思考:
1、纯粹的向学生灌输写作方法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但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材料,从中归纳出方法,那效果就不同了。这样不但会让学生轻易的掌握知识,而且还能灵活运用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2、在指导学生作文过程中,要相信学生能行。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交流评价的话,学生的自信心会得到增强,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3、中考即将来临,如果此时再布置学生积累素材已经不再现实,但我们老师完全可以提供相关素材,这也会是帮助学生提高的一个途径。
在后期的作文指导中,我将一如既往的探索指导的有效性,希望能找到一条真正有用的中考作文指导之路。
中考总结作文 篇8时间如流水,过的真快,转眼间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自己是否努力了,问题是否解决了? 在周一的时候就盼望着期中考试快点过去,那个时候,同学们都在努力的巩固知识,解决问题,希望自己在其中考试之前多获得一些知识。转眼间,同学们已经坐在考场里认真的答题,平时积累的知识就会在一张张试卷中的问题来出现,如果平时积累的知识很牢固,很扎实,那么就不会怕每一个问题。
其实,每张试卷中涉及的问题,平时老师已讲过无数遍,只不过问题就是变了变形式,但是答案却是在回扣知识点中,而这时,我们却被这些问题给绕晕了。会使我们把送分的题把握不住扣分。导致我们分数一点点的降低,其实,我们可以从问题中查找线索寻找答案,这就是画关键词的好处,题虽简单但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不准哪个题就会把我们绕进去。我们自己要时时刻刻提防,不能在一个地方摔倒两次,要从中吸取教训。 在周五下午的时候,刚考完期中考试,就发下主科的试卷了,有很多同学怕自己接受不了,先捂住成绩,等做好心里准备的时候,在把手慢慢挪开,目光久久停留在自己的成绩上,流露出对成绩不满意的神情。
其实成绩只能代表你的这段时间努力了多少,重要的是在问题中是自己不会,还是粗心大意。不会是因为课堂听讲时没认真听到知识点,还是课下的家庭作业中没有解决到的问题。从中可以发现很多问题,也可以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中有许多小细节,如果自己发现不了这些细节问题,那么就可能会导致做题时出现错误,失分,老师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不要因小失大。 试卷发下来了,在分析试卷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有很多问题不应该出错,其实自己当时都会,却没有认认真真的思考,去做好每一道题,只因为自己的一时大意,导致失分。像数学试卷的规律题,可以从前面的条件中寻找规律,然后依照规律做出题,而自己却没有发现规律。在做题中只要自己静下心来,慢慢思考做题就不会出错失分,而且多的一些分数。
英语试卷中阅读理解,只要读懂文章意思就可以得到答案,填空理解就可以填上合适的单词等。这些都离不开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所有问题都来自于课本和课堂。 期中总结,是分析期中考试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哪些类型,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牢固,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应该制定学习计划和措施,将问题突破弄懂,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中考总结作文 篇9这次期中考试我考的非常不好,回家我反思了一晚上。
我语文错的'都不应该。我有一处错的地方是第二大题的第2小题的第二个,这个是邢老师反复强调了的,但是我还出错,我真想插上两只翅膀,飞到我的试卷那里把我的错全部改成正确的,但是邢老师说过,世界上什么药都有卖的,就是没有卖后悔药的。还有是阅读题和错别字,我的阅读题几乎没得分,不是因为阅读题难,而是我不用心思考,不好好地用心去想,所以才会丢了那么多分,我真想揍自己一顿。
数学错的那三道,都是不应该错的,一个是第一大题的第11小题,一个是第一大题的第13小题 ,还有一个是第四大题的第一小题估算的最后一个,我少添了一个 0 。
我觉得语文数学这些题我都不应该错,我总结出来一个方法就是以后我考试的时候我要认真读题,读懂题,瞪大眼睛,认真检查,这样才能取得优异的好成绩。
中考总结作文 篇10期中考试失利后的总结与反思
这次的语文考试令老师与父母大失所望,成绩令我也十分震惊,是的,考砸了。
总结了失败的原因,才发现有很多。首先,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前预习不充分,学完每一课后没有及时复习,导致考试时碰到以前课程的题目,失分过多。学习习惯不好,没有合理安排时间,作业的质量与效率不高,经常熬夜,上课没有精神。
其次,上课没有积极参与课堂,对于每一个问题没有仔细思考,以致思路不活跃,掌握的知识不具体、不全面,不会举一反三,思考问题所需时间很长,导致作文时间不充裕。做的练习很少,做题的经验较少。 再者,便是课外书的阅读,阅读量过少,导致写作文没有素材,词汇的积累也很少,语言没有逻辑性,文章显得十分杂乱,苍白无力。对历史与人文的理解也很少,对许多文章包括诗词都不能理解,导致考试中的课外文言文失分不少,阅读能力仍有待提高。
最后,则是我最大的弱点:粗心。总是“大意失荆州”,做题马马虎虎,没有审清题意便盲目做题,不知是语文,所有的科目都是这样,做完试卷后没有仔细检查,导致犯了许多不该错的失误,正确率较低。以后做题一定要仔细,不能因为题目简单而不去在意,学习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只有打牢了基础,才能在此之上再去提高,所以,对以前知识的掌握,是必要性的。
通过了对本次语文考试的总结,我了解了更多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了,自己的水平还差得很远,只有下苦功夫,才能取得成功。
初中期中考试后感想作文
我们就要考期中试了,我很想考一个好成绩报答辛苦的老师和妈妈。所以每天我都好好复习。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家及时完成作业,多做一些课外试卷。我想做了这么多准备,一定能取得一个好成绩。考试卷发下来了,数学是96加5、语文是88加5(满分是100加10)。我急忙将试卷合上,匆匆塞进书包,这时我的心里很难过,感觉眼睛里有什么东西湿湿的。
我放学回到家,看到妈妈就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妈妈安慰我说,这次考试不理想,还有下次。我心里想“我怎么考得这么差,以前成绩没我好的同学这次都考到我前面去了。他们都进步了,只有我退步了。”反思这次考试,我觉得没有打好的原因是语文题很活,我心里着急没有读明白题的要求;还有平时读得书很多,却用不上。我打算以后还要多看,把好词好句记到脑袋里;还要多做一些阅读题,我想下次一定能考个好成绩。我对自己说,只要坚持不懈,就会取得成功。
期中考试后的教学反思
期中考试结束了,面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都比以前略有进步,但我觉得还是不够理想,所以在教学中有一些经验教训还是需要认真反思,以便能针对性的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使其成为以后教学工作有效的指导。
本次考试试题量大,考查的知识点非常全面,范围也极其的广泛,侧重于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的考查,各占30%。学生在做的时候唯有细心、用心,并且知识面广,才有可能把题答好,取得高分。最让我意外的是解释字义这样的题又上演了,虽是重点词,上课也强调过,但从没复习,学生是很难得分的;更可气的是课本上没有,教参上却莫名其妙出现的“无可厚非”居然又一次被考;还有一些等到毕业前夕才要复习的一些诗句、名句也出现了。
本班的成绩:均分80。29,及格率98。46%,优生23。1(其中有一个分数少加了10分,靳松本应是90。5,误合为80。5)。根据我班学生的现状,能考出这样的成绩,我觉得大家都尽了最大的努力。毕业在即,深知责任、担子重大。通过分析学生的试卷,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要继续重视识字和句子训练
本次考试中,从卷面情况看基础知识学得比较扎实,对此不能有所松懈,而是必须继续重视识字和句子方面的训练,要鼓励学生多背精彩的语段。
2、要立足于课堂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部分历来失分严重,本次考试也不例外。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立足课堂,立足课本,而不是靠课外的大量的阅读短文的练习,这需引起足够重视。精读课的教学,老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指点学习方法;略读课的教学,老师要更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一是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二是体会重视词句含义的能力,三是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四是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问题的能力。
3、习作教学要提醒学生审清题目,在文从字顺上下功夫,绝大多数同学要达到的要求是“不少于400字的文从字顺的作文”。重点还是要写好记实文,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开阔思路,从多个角度选择材料,个性化地表达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而不应做统一的限制。另外,应一如既往地要求学生每星期坚持写课外作文,并自己学会修改作文,循序渐进,扎实提高写作水平。
4、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二是课外学生能主动读书、主动积累,完成作业和扩展学习。
5、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班有几个学生作业经常拖欠、回家作业时常不做,课外没做好预习、复习工作,学习被动,这是造成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剩下的阶段必须抓好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要强调学生认真书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从卷面上看,有的学生书写规范、端正,卷面整洁,令人赏心悦目;有的学生写字歪歪扭扭,糊涂潦草,多一笔或少一画现象比比皆是。因此,今后要特别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下面是我整理的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欢迎参考!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初次拿到课文《杨氏之子》,因为是古文,虽短,但我的反应是不会教。这第一次需要教学古文,而学生也是第一次学到古文。虽然如此,总也不能不教。那么我想,面对这第一次,该让孩子学到什么?
首先,我认为应当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习惯。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再让孩子去研读。也许有些教的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学生的?先学?很重要,但初学后仍未明白的,应当点拨。因为这是第一次。
其次,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再次,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拓展《世说新语》中另几个聪慧之语《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去。绕着看的当儿,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是非常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艺术。
学完此文,我自感牵引过甚。但是我转念一想,虽然教得多,可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变浓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心应足矣。
杨氏之子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文意。
教学重点:
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等理解句子意思。
教学流程:
一、导入,渗透?文言?
初次见面,首先做个自我介绍:鄙人姓金,二十八岁,乃会稽人士,好读书,乐教天下才俊也。
听了这段介绍,你对老师有了哪些了解?
(生交流)
引导:老师的这段介绍和平时说话有什么不同?(有点古文的味道)随机介绍?文言文?(板书)
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一篇文言文,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理解课题:
读了课题,你了解了课文的主人公是谁?
随机强调,点拨:?杨氏之子?就是?杨家的儿子?,指生交流:你贵姓?你是X家的孩子。可以叫你?(X氏之子)指以女生,强调该叫(X氏之女)从而强化?子?的意思。
带着理解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人?围绕着杨氏之子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一读(读好)
(一)读准字音
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三遍,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出示生字新词:
梁国、聪惠、诣、乃、曰、禽
随机指导:?惠?通?慧?
?诣?不要自读半边
?曰?与?日?的对比,并书写一遍
指读朗读课文,随机正音:为设果;应声答曰(均读第四声)
(二)把握好停顿节奏
出示三句重点句:
孔君平/诣/其父
生尝试停顿
理解?诣?(拜见)你是怎么知道的?(对照注释)
从这一拜中我们不难想到杨氏之子的父亲或许辈分,或许学识,或许地位比孔君平来得?(高)。拓展联系?三顾茅庐?,咱们就可以说刘备(诣)诸葛亮。(强化?诣?的用法)
根据意思再次尝试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生尝试停顿
?曰?什么意思?(说),谁对谁说?怎样对杨氏之子说?理解?指以示?的意思,强调?示?的意思(联系?示儿?强调)
再次尝试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根据意思再次尝试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生尝试停顿
理解?禽?的意思,并随机引入?飞禽走兽?予以强化。这是谁家的鸟?
根据意思再次尝试停顿
全文练读,把握好停顿节奏(注意做到音断意不断)
指读,齐读
三、二读(读懂)
自读自解
请大家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与同桌进行交流从而尝试理解课文意思。
出示课文(以句子为单位出示)
课文一共只有五句话,请同学们挑选一句你最有把握的句子来说说它的意思。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重点理解?甚?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重点理解?乃?孔君平本去见杨父,为何?乃呼儿出?(生想象交流,感悟文言文语言简洁的特点)
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摆出水果是为了?(招待),理解有很多水果,杨梅只是其中一种。想象杨氏子接待时的情景。
齐读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强调?此?指代杨梅,?君?为尊称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谁没有听说?(?我?)理解?夫子?,理解?应声答曰?(去提示语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
尝试说说全文的意思(同桌互说)
指说
带着理解再读全文。
四、结课留疑
读到这儿,我们已经了解了杨氏之子身上发生的这个小故事。谁来说说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人?
(甚聪慧)板书
究竟甚聪慧在何处,下节课继续学习(板书)
教学反思:
对于小古文的教学一直觉得没什么底气,也很少有过这方面的探索。虽然听过不少这方面的课,也曾经试着模仿着上过。可始终觉得未得其法。因此也宁可一厢情愿地认为一般赛课不会让咱上小古文的。
不过,那想法终究还是定格在了?一般?。于是,当周一收到周立琴老师短信,得知上这篇小古文的时候,心头还是不自觉地一紧。
周一上午三节空课,我必须定下一个大致的思路。我对自己说。
于是,我花一节课时间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相关的课例资料,然后找一处安静的所在,开始对文本的解读和思索。也正是这两节课的思考为这堂课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这八十分钟里,我反复思考着几个问题,并最终都明确了方向和取舍。
1、文本课时的价值观的确立。
这是一篇只有五句话的小古文,如果静下心来读读,要大致读懂它也并不是什么难事,所以,几乎所有的课例都是一课时时间完成了这篇小古文的`教学。那我该怎么做?我开始纠结于这个问题。但,当我想到这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小古文时,我的灵台开始逐渐清晰:第一次教小古文,我必须对孩子们充分负责。文言文的教学无非是三步:读通,读懂,读悟。但若要真正引领一个初学者在一课时之内扎实地走完这三步,怕是显得有些急促了。我想第一课时35分钟能走到第二步也是可以的。我就以这篇课文作为范例,老老实实带着孩子们读通读懂文言文,并教给他们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吧。
2、教学梯度的设置
确立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后,开始深入思考梯度的安排。一度也想将?甚聪慧?作为抓手展开教学,但是担心在35钟内很难做到教学内容的权衡。于是,咬一咬牙,决定索性一切?返璞归真?,回归传统吧:什么?抓手?都不要了。就这样按着?读通,读懂?一步步来:读通环节先读准字音,然后读通全文,接着从重点句突破把握好朗读节奏进而辐射全文的朗读。读懂环节也由句到文,以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完成。
3、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其然,不如教其所以然。?因此,指导停顿,我不愿意像有些老师的做法直接出示。而愿意让孩子们先尝试,在带着孩子们理解句意,从而让他们自己发现停顿的规律。不仅让学生明白如何停顿,并能牢牢记住这样停顿的原因。其次在理解意思方面也注意了对学习方法的渗透,并给了孩子们较为充分的时间予以自学,让孩子们能在我的点拨引领下学着自己读懂古文。
非常荣幸的是我的这些想法和做法都得到了评委专家肯定和鼓励。
同时,他们也肯定了我在教态和控课能力方面比以往也显得更为大气和洒脱了。听着这些,我的心里暖暖的。
评委们还对我不少细节设计和点拨上的亮点予以了比较高的评价。但我心中深知这许多锦上添花之处无不凝聚着师傅和教研组同仁的智慧和心血。在此必须对她们表示最为真诚的感谢。
当然,我一直深知我的这堂课扎实有余而精致还显不足。就像金明东老师说的那样:如何做到?精致?与?扎实?并存共融,还是值得我深深反思的一个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三篇
#教案# 导语《隆中对》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多媒体演示等
教材及学情分析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出师表》。试试能不能背诵一下其中的第六段:“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提示学生背诵之后,提问:这一段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哪一件事?学生很容易回答:三顾茅庐。教师接着明确:对,这是诸葛亮自己深情回顾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也都有所了解。那么,历史书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
(二)简介背景及题目: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三)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实行个别读,齐读与教师范读相结合。教师注意正音:
hàofǔsuìyìbǐngqīngtuíduóshēnchāngjué
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
kuàidàiyīnxùzhòuzhūróngdān
吴会殆民殷国富存恤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
(四)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特殊句式的翻译,如:
1时人莫之许也——(倒装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贤能为之用——(被动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反问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一一思考并回答:
本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段才华横溢的对策,那么是谁在问?问谁?问什么?为什么问?是谁在答?他答了些什么?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答?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评价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认真回答每一道题。
1是谁在问?——先主刘备。
2问谁?————问诸葛亮。
3问什么?——“君谓计将安出”中的“计”——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大计——消灭*贼,匡扶汉室的大计。
4为什么问?——A有徐庶的推荐。
B先主的话“汉室倾颓,*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5是谁在回答?——诸葛亮。
6他答了些什么?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
(1)分析对手的形势及应对的策略:曹操拥百万之众(军事上),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上)——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天险),已历三世(历史),国险而民附(民心),贤能为之用(人才)——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2)分析有利的地势及利用的策略:荆州用武之国,益州天府之土。——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分析刘备的优势:帝室之胄,信义著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4)确定霸业兴汉的策略:(A)做好准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等待时机:天下有变。
(C)起兵出伐: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7他为什么要这样答?也就是他答话的依据是什么?
诸葛亮其实是在分析天下大势的基础上为刘备做了一系列精心的谋划
(1)看清对手——曹操抢占天时,孙权坐拥地势,因此应把握好“人和”,即“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联吴抗曹)
(2)在人和的基础上也要占有地利: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看清自己:“将军既帝室……”因为看清自己才能增强自信,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相时而动,准确用兵:天下有变……
8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目光长远。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有注重实际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2)还能从其他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非凡之处?
A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自比管仲,乐毅。——胸怀大志,有自信有抱负。
B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避世待时而飞.
C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矜持自重。
D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见解高明,令人折服。
E关张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治国之栋梁。
(六)对人物的刻划可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看看以上对诸葛亮的性格刻划,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烘托?
诸葛亮的答话和A属正面描写,而BCDE属侧面烘托。
(七)文中的刘备是怎样一个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刘备是一个有雄心有抱负有号召力有威望,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A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B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C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
D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E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八)印发资料,让学生快速阅读《三国演义》第37,38回,试比较分析文学笔法和史家笔法有什么不同之处?试举一例说明。
史家笔法叙事简约,“唯书其事”,通过记事记言,客观公正的记录历史,文中一般没有褒贬评论。而文学笔法则讲究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往往在历史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传说和作者的想像等。所以读起来往往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比如刘备在拜访诸葛亮时,《三国志》中的叙述非常简练,只有“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三国演义》中叙述的就非常细致生动,每一次都祥细描写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对话,并且人物的语言非常符合各自的性格特点。
(九)拓展:欣赏《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书法和歌曲。
(十)内容回顾,课堂小结。
(十一)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亮自比: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庶推荐: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备三顾:凡三往,乃见。
曹孙记
分析政治形势荆益事
中将军优势
亮对策: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记
对制定战略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言
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
备推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教学反思:《隆中对》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考虑到这一课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有利于初三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所以我设计了以上的教学思路,总体来说效果很好。因为有七年级上册学过《出师表》做基础,所以我有意识的把教学设计进行了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通过教学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如果能让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会随之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本文从客观实际出发,摆事实,讲道理,提出充足理由,得出明确结论的说理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应该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对隆中对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怎样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分析当时形势,推断未来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帝业的政策和策略,从而认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教学过程 中注意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导入 新课
1.出示预先准备的《三国形势图》。
2.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纷纷举行起义。其中声势的是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3.东汉统治者利用地方豪强武装镇压农民起义军,因此各地豪强武装扩大了势力,各据一方,互相混战。当时袁绍占有现在的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北部一带,势力。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以几万兵力打败袁绍几十万大军之后,到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成为势力大的军阀,整个黄河流域,几乎都在他的控制范围。
孙权占有长江下游一带,包括现在的江苏江以南部分和浙省北部,以及安徽省的宣城、江西省的吉安等地。刘表据有现在的湖北省荆州二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省。张鲁占据了现在四川省北面的汉中一带。
刘备在公元186年靠镇压黄巾军起家,只有几千人马,没有地盘,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绍等人。曹操袁绍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到汝南活动,扰乱曹操的后方。公元201年被曹操赶到荆州投奔刘表,屯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次亲自到现在湖北省襄阳县城西20里的隆中访问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板书课题,解题
对,对策。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三、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准确
1.学生默读。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陇亩(lǒng) 倾颓(tuí) 猖獗(chāngjué)
存恤(xù) 夷越(yí)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
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四、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五、师生共同分析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人物和身份。
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明确:“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二、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1. 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明确:“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3.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4.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5.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6.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7.建立根据地以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应该怎么办?
明确: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应该如何行动。
谈如何北伐曹操可从三个方面分析:
(1)条件如何?
①有政治资本;②深得人心;③人才荟集。
(2)怎样准备?
①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②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③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④内政上革新政治。
(3)如何行动?
①等待时机,兵分两路;②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先主曰:‘善’!”则含蓄地流露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在这段对策里,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具体分析了敌我情况和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具体周详。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这就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
这一段不仅内容精辟,而且论证严密,层层深人,摆事实,讲道理,有根有据,结论明确。这种说理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三、教师评点第四段。
最后写“关羽、张飞等不悦”,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是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第4段。
2.把下面的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硅,字君贡,汉末为泰山郡丞。亮少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
2、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
2、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3、解题
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三、诵读,思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
4、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说明了什么?
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
5、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说明了什么?
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6、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一是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
二是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四、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高分请人写一篇关于“塑造自己”的高中作文
人潮人海中,有你有我,为了生活,我们努力拼搏,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欢乐,有人悲哀,成功者沾沾自喜,失败者仰天长叹:上天为何对我如此不公!殊不知,宇宙的秩序,按照它自己的规律运行着,无声而威严,不容商量,不可改变,它是不会顾及其中一个小星球上的一个生命种类中最小单元的悲喜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塑造者!一个人不管自觉不自觉,心里都有一张自画像,这张蓝图一旦形成,就会不自觉地为为自己的看法找根据,如果自认为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就会不断强化自己的判断,把自己逼进痛苦的深渊!试想想,世界上哪有绝对公平呢?同一件事物从不同 角度或不同时期看可能迥然不同!也就是说,应该换一种思想来考虑,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总会带着同样或更大的有利的种子,只要认真寻找,仔细品味,迟早会有收获的!何必抱怨路的坎坷呢?人的脚不也是凸凹不平的吗?人的一切行为情感甚至才能永远和自我意向相吻合,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在心里把自己想成这个角色,个性也会因之而改变,大部分人都低估了自己 !生活的快乐与否,完全取决于个人对人和事物的看法如何,不是吗?
成功,是一个人追求的目标!我认为,学会在不失志向的同时保持一颗平常心,学会从生活中摄取养分和热力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地说,是培养自我广延能力,扩大交友和活动范围,同时容忍别人和自己在价值上有差别,不是根据自己希望的那样来看待周围,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所有和所缺都比较清楚,也知道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差别,为此,你应积极地去体验生活,无论哪一种体验,只要积累它、感悟它,总会在某一瞬间打开心门 !就象风华正茂的人体会不到老人那缓慢而仔细的步伐是为了尽力挽留岁月或者没有真正爱过的人不会了解失恋者的痛苦一样,经历是一笔财富!只有经历,才能领悟,只有领悟,才会珍惜!大可不必在意别人的议论,把是非功过留给历史去评说吧!另外,要想朋友越来越多,就要学会主动伸出自己的手!有人在你失意或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你,那种难于言表的感激之情你肯定有过,那何不主动伸出自己的手呢?你也许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顾不了那么多,其实人的能力在社会上是呈正态分布的,绝大多数人处在中间状态,只要你尽己所能帮人一把,哪怕微乎其微,你赢得的可能不止是一位知心朋友,而且有同样的一双手!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快乐的人,需学会淡忘,淡忘是一种明智的清醒,是洒脱的表现,品性的完善,淡忘并不一定可惜,忘却逝去的昨天,忘却令人不堪回首的经历都是令自己重新快乐的希望 !但也不要沉浸在对未来的幻想中,明天的风明天才吹起,每一个今天都是无价之宝,因为它是今生不能再逢的!努力把握今天吧,在全力以赴中你的寂寞与孤独自然会得 以排遣,因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充实与完善!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不断给自己自信心。成功的人生来自成功的自信。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么还怎能奢侈别人相信自己呢?自卑是因为太在乎自己,太害怕被伤害了,却往往先将自己的情绪伤了!所谓的可望而不可及,有时是你毫无根据地强加于自己的,一旦享受到“一览众山小”的愉快,过去的高不可攀之感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自信不仅是勇气的来源,而且可以改变你的观点,假如你自信、乐观,你能够多发现别人的友善!去积极地理解、关心他们,就会走出烦恼的局面!
朋友,请记住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句话吧:“谁如命运似的推着我向前走呢?”“那就是我自己在身背后大跨步走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