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中各选四个故事,并写出主要内容

2.给你力量的三句诗句

3.喜欢诸葛亮的理由

4.八年级作文

5.过程与结果,哪个更重要?

从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中各选四个故事,并写出主要内容

胜败乃兵家常事下一句搞笑-胜败乃兵家常事西游记中

答案

唐僧:俗家姓陈,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僧。西行取经时,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赐法名三藏。事迹:西天取经孙悟空: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事迹: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收服红孩儿,熄灭火焰山猪八戒: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逐出天界,到人间投胎,却又错投猪胎,嘴脸与猪相似。他会变身术,能腾云驾雾,使用的兵器是九齿钉钯。事迹:猪八戒背媳妇沙和尚:法名悟净,原是天宫玉帝的卷帘大将,因触犯天条,被贬出天界,在人间流沙河兴风作浪。他使用的兵器是一柄月牙铲,武艺高强,不畏强敌。事迹:挑担 小儿心肝为药引 唐僧师徒路过比丘国,见到每户人家门前都放一个鹅笼,笼里藏着小男孩,非常奇怪。一打听才知,此处的国王贪爱一位道士所献美女,以致身体衰弱,又听道士之言,欲以1,111个小儿的心肝为药引。 降伏妖怪 孙悟空识得那道士是妖怪,令土地、社令等诸神先将小儿藏起。而道士对国王说唐僧的心肝强过丢失的小儿,孙悟空又化作唐僧,自己将胸腹剖开,滚出一堆心来,但并无道士所言的黑心,接着孙悟空现出原形,与妖道苦战20馀回合,妖道不敌化作一道寒光投东而走,却被寿星在空中罩住,现出寿星坐骑白鹿的本相。孙悟空又将化为美女的狐狸精打,回城令诸神送归小儿。

猪八戒形象突出 在这个故事中,猪八戒的形象表现得很突出,作者具体描写了他丰富的生活常识与劳动经验,如用稻草包裹马足以防冰滑等,这是猪八戒平时不为人知的长处。 首尾呼应 在这一段故事的结尾,作者又描写一个老鼋自告奋勇负载唐僧师徒渡河,并请唐僧到西天后帮他问寿,但在取经完成时,唐僧却忘了询问此事,老鼋怒将取经归来的唐僧再次沉入水中,因而凑足了八十一难。由于作者前有铺垫,后有照应,相互映衬,使结构显得十分完整。

给你力量的三句诗句

1. 关于挫折中成长的诗句

关于挫折中成长的诗句 1.关于“逆境中成长”的诗句有哪些

1.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佚名:《警世贤文·勤奋篇》

译文: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

2. 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文: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3.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代:李白《行路难·其一》

译文: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4.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两汉:佚名《长歌行》

译文: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5.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译文: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

6.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明代:于谦《石灰吟》

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7.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代:郑燮《竹石》

译文: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8.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

译文: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9.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代: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译文: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10.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唐代:杜牧《题乌江亭》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2.关于 挫折的诗句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3,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5,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9,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1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13,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1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1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16,生于优患,于安乐。(《孟子?告于下》)17,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1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1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2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2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间训》)2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2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2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2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冯异传))26,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2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范晔《后汉书》)2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2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3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晋?傅玄〈太子不少傅箴》)31,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新五代史?晋书》)3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膝王阁序〉)3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3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36,出师未捷身先,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杜甫〈蜀相》)3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3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3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4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唐刘禹锡〈陋室铭〉)41,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4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43,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僧云览诗中之句)4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4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4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47,生当作人杰,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4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4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50,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5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5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5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54,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宋岳飞《满江红》)55,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阴。(元?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56,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元?虞韶《日记故事》)57,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元?李开先《宝剑记》)5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无名氏《争报恩》)59,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60,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刘基《卖柑者言》)6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东林书院门前对联)62,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63,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古今小说》)64,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65,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明?兰陵笑笑生《》)66,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增广昔时贤文》)67,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罗贯中《三国演义?卷首词》)68,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吴承恩(西游记))69,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吴承恩(西游记))70,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吴承恩(西游记))71,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

(蒲松龄《聊斋志异》)72,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73,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红楼梦))74。

3.关于“战胜挫折,逆境中成长”的名言有哪些

关于“战胜挫折,逆境中成长”的名言:

1、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加能力的好机会。——邹韬奋

2、困难带来阅历,阅历给人智慧。逆境这是天赋其人的可贵考验,在逆境中受过锻炼而走过来的人,可谓坚韧不拔。——松下幸之助

3、天若无霜雪,青松不如草。地若无山川,何人重平道。——《诗人玉屑》

4、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人生在世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

5、败而不馁,就是胜利。

6、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奥斯特洛夫斯基

7、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时候,有多少轻如一叶的小舟,敢在宁谧的海面上行驶,和那些载重的大船并驾齐驱!可是一等到风涛怒作的时候,你就可以看见那坚固的大船像一区凌空的天马,从如山的雪浪里腾跃疾进;那凭着自己单薄脆弱的船身,便想和有力者竞胜的不自量力的小舟呢,不是逃进港口,便是葬身在海神的腹中。——莎士比亚

8、焦虑与磨难才能使人耳聪目明,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罗布莱斯

9、这世界除了心理上的失败,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失败,只要不是一败涂地,你一定会取得胜利的。

10、谁经历的苦难多,谁懂得的东西也就多。——荷马

11、我们关心的,不是你是否失败了,而是你对失败能否无怨。——林肯

12、一个人在生活中受到一次重创,并不意味着世界末日的到来,人生绝不因此而完成。——穆尼尔·纳素夫

13、凡作事,自发端以迄成功,不论其间有何等之困难,均当竭力为之。——管绿荫

14、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歌德大自然既然在人间造成不同程度的强弱,也常用破釜沉舟的斗争,使弱者不亚于强者。——孟德斯鸠

15、通过苦难而变得明智并非坏事。——埃斯库罗斯

4.关于挫折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5.有关在逆境中成才的诗词名言语

不琢磨,不成器.

吃一堑,长一智.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失败是成功之母.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挫折是为成功而缴的学费.

含泪播种的人将含笑收获.

没摔过跤的人,就像没开过刃的刀.

是铁与火的锤炼使剑趋于完美.

只有千锤百炼,才能成为好钢.

人的才华就如海绵的水,没有外力的挤压,它是绝对流不出来的.

未遭拒绝的成功决不会长久.

没有哪种教育能及得上逆境.

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就是向上攀登的踏脚石.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裴休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

诗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咏竹》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亦足!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在逆境中成才”的诗词名言语句有哪些

名言语句:

1 不琢磨,不成器.

2 吃一堑,长一智.

3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4 失败是成功之母.

5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6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7 挫折是为成功而缴的学费.

8 含泪播种的人将含笑收获.

9 没摔过跤的人,就像没开过刃的刀.

10 是铁与火的锤炼使剑趋于完美.

诗词:

1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2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3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咏竹》

4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5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

6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亦足!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喜欢诸葛亮的理由

《三国演义》《西游记》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称帝后,任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励精图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图中原,未能如愿。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勉县境内)军中。

诸葛亮后,后人为了缅怀他的功绩,曾在他居住过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武侯祠堂,以示追念。自西晋以来,历代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来此凭吊,留下了一副副脍炙人口的名楹佳联。在这些楹联中有一些对联巧妙地将数字嵌入其中,别出心裁,独具匠心。

位于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相传是诸葛亮当年躬耕之地,这里景色幽雅,建筑别致。武侯祠内有这样一副对联:“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从这副楹联中不难看出,上联嵌入了数字一至十,下联嵌入了“五方”和“五行”,对诸葛孔明的一生作出了高度概括。

四川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是西晋末年十六国李雄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的。祠内古柏苍郁,殿宇雄伟,这里也有一副对联,是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此外,“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而后已的一生功绩。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还“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

陕西省勉县定军山有“武乡侯”诸葛亮的陵墓,当年诸葛亮出川伐魏病五丈原后就埋葬于此,这里的武侯祠有这样一副对联,可谓对诸葛亮一生盖棺论定了。该联曰:“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摘自《大众科技报》作者:吴学安)

我看诸葛亮之“鞠躬尽瘁,而后已”?

作者:岛津义和 转贴自:一统三国历史文化社区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年,南阳人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留给后人了“智慧”、“节操高尚“的光辉形象,是东亚地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留下了不少流传千古的故事和脍炙人口的名言。这里,就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而后已“谈一下自己的管窥之见。

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亡于蜀汉后主建立十二年(公元234年),享年54岁。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是年27岁,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鼎足三分,联孙抗曹,进而统一天下之路,即著名的“隆中对”:

“自董卓造逆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 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 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含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里引用“隆中对”,主要为本文作证。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诸葛亮为什么会为刘备“鞠躬尽瘁,而后已”。诸葛亮原本“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据查资料,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之襄阳后,叔父去世后,与公元197年至公元207年,已经隐居十年了。已是毫无出仕之心了,徐庶走马荐诸葛时,诸葛亮闻言,做色道“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呼”,因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随许先帝以驰骋”。可见,诸葛亮原本不愿入仕,因被刘备三顾赤诚感动而出仕,鞠躬尽瘁,而后已。刘备“三回请,两行泪,一张嘴,赚的诸葛把命赔”。

刘备一个势单力薄的寒族人士,先后投靠公孙赞、陶谦、袁绍、曹操、刘表,居无定所,到处流浪,惶惶如丧家之犬,自得到诸葛亮后,依靠红宝书“隆中对”的政策,方才建国。查三国史料,蜀汉在当时三国之中,面积最小,国力最弱,地薄民少。蜀汉地处荒蛮,只有四川平原和江汉平因是粮仓,可资国力。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蜀汉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可见,诸葛亮的计划是两路兵马,克复中原。

依照诸葛亮的计划第一步占有益州、荆州,进而建国。然后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可惜这一计划被关羽的大意失荆州打破,由此,诸葛亮只好“鞠躬尽瘁,而后已”了。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没有夺取韩中,却东出与东吴争江南三郡,与孙权发生矛盾,后又头脑发热,令关羽北伐,结果关羽守土,贪而弃义,刚愎自用,小看东吴,又逞匹夫之勇,终于败走麦城。使刘备为一时之意气而与孙权交恶。失去荆州,失去与东吴的联盟关系。与东吴交恶,就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之地;失去荆州,就失去了一个粮仓,失去东线力克中原之途。结果,兵疲民乏,元气大伤,蜀汉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诸葛亮这时当退归桑,梓颐养终年。然,刘备白帝城临终托孤,可怜汪汪,又提出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明知刘禅师昏庸浑恶之徒,假惺惺的先提出来,赚的诸葛亮尽忠。结果,诸葛亮听后,寒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呼”,刘禅昏弱无能,以当世的情况,只能是退守川中,以求自保,但诸葛亮即以答应刘备一定要统一中原,就只好不断的北伐、北伐。

诸葛亮深知“补缀天地,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然感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深知自己往后刘禅必亡国,自己在一日就尽一日的忠,所谓“鞠躬尽瘁,而后已“,况且,与其坐以待毙,不若拼一搏,或有一线生机。只好蚕食魏境,可起到挑起事端,瓦解敌人阵线的作用。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而后已”还表现在临终杀魏延上。有的人说,魏延又大才,诸葛亮杀之无理,莫须有。我觉得诸葛亮是宁可错杀,也不漏杀。魏延又大才不假,但是他太有大志,诸葛亮后必然会威胁到昏庸的刘禅的统治地位,为刘禅好,诸葛亮只好借口杀了魏延完事。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谓“士为知己者”。人人都说关羽是古今中外“义”的化身,我看诸葛亮的 “鞠躬尽瘁,而后已”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义”的化身,诸葛孔明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我眼中的诸葛亮——由孔明的“三哭”谈起

作者:杨芳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 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 。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 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而后已。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后世有评诸葛亮云: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表身先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

我看诸葛亮

作者:张文祥

诸葛亮北伐历来争议较大,至目前为止,无论学者还是广大业余爱好者,其主流看法是持赞赏态度的。但目前,网络上有些有新意的朋友提出种种看法,主要归纳有两点:一、将蜀汉的国力拖垮;二、诸葛亮拥兵自重。

MQ不才,讲几点个人看法

首先说说第二种看法——诸葛亮拥兵自重的问题。我认为这话对一半。诸葛亮本来就拥兵(掌握天下兵权,不是现代说的“拥军拥属”),他不但拥兵而且拥权,但我认为说到“自重”,则肯定不是,无论从诸葛亮为人及实际历史看,诸葛亮并没有割裂政权,称霸一方。

谈到第一个问题,我认为持上述观点的朋友可能把姜维的账记到了诸葛亮的身上,因为有朋友写帖子时常会这么说“姜维九伐中原,把蜀汉国力彻底拖垮,其实他只是走诸葛亮的老路而已,蜀汉灭亡的原因从诸葛亮时就已经开始了。” 对此,我的观点是不同意这种类似的说法。因为判断一个国家的国力是否被拖垮,要看几个硬指标,比如:1.政府或内阁(并非政权)是否垮台;2.经济是否崩溃;3.老百姓生活水平是否低下;4.国家是否分裂。于此对应,落实到古代社会,就是1.内阁被罢黜;2.财政支不敷出;3.哀鸿遍野、饿殍满地;4.农民起义,政权分割。用这些指标衡量诸葛亮治下,显然都不是。理由如下:

1. 诸葛亮至未遭弹劾下台,其内阁主要成员蒋琬、费祎、董允等皆延续掌权,延续诸葛旧制;军队方面,姜维、廖化、董厥等依然是蜀汉军队主要指挥官。政治清明,没有出现忠臣在外避祸,小人当朝的局面。在与奸佞代表黄皓的斗争中,董相依然占据明显上风,不是姜相后时的朝政。

2. “四英相”时期,蜀汉财政没有出现支不敷出的记载,依然能维持国家运行。

3. “四英相”中如蒋相、费相治下,老百姓还没有面有菜色。刘备章武年间的人口统计与刘禅投降时的造册人口大体相当。

4. 农民起义还没有记载。

由此可见,诸葛亮北伐(至少到姜维前期)并没有对蜀汉国力产生严重削弱。不能将姜维后期的混乱面追究到诸葛亮头上。另外,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兵退基本上是因为粮草后继不上而退,其中二伐围城不过二十来天就主动撤围,说明诸葛亮的军事行动是以后方实际支持力为主的,一旦后勤补给出现问题,诸葛亮便主动撤兵,他有全盘经济考虑在内,不会不计后果,一味追加军费开支,这与姜维的北伐有质量上的不同,姜维基本上是穷兵黩武,兵败乃归。

我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是为蜀汉在争取国际地位(三国鼎峙及部分少数民族政权)做斗争,是以国际舞台中的政治、外交上的得分为一定目标的军事行动。

诸葛亮恢复汉朝的口号其实不具备任何影响力,汉朝末年的天下大乱使中原老百姓对这个腐朽王朝恨之入骨。曹魏从文帝曹丕起开始削弱王室,扶植大地主,使地主阶级拥护其政权。老百姓也期盼安宁,对他们而言,诸葛亮并非什么正义之师,曹魏也不是什么贼逆,双方都是从汉朝这一合法政权消亡后分裂出来的对峙政权,所以无所谓正义与邪恶。谁最后一统天下使百姓休养生息,谁就会被百姓拥戴并接受的政权。因此诸葛亮北伐并不是正义的,当然也不是邪恶的。

众所周知,蜀汉是三国中最弱小的政权,除蜀中平原外,大部分疆土没有开发,十分贫瘠落后,因此曹魏和孙吴都想吞并它然后两国一较高下。蜀汉若想从三流国家中跃起,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必须扩大其国际影响力,于是加强与二流国家孙吴的联盟便是其确保二弱抗一强的国际局势,赢得一席之地的基本国策。

在与东吴的外交中,诸葛亮必须保证盟友东吴没有二心,协力抗曹。因此他必须拿出“振奋友邦、威慑敌庭”的姿态,所以要威武自强,以攻图存。如果示弱,则必是弱肉强食的第一牺牲品。因此蜀汉尽管弱小,但没有出现“弱国无外交”的局面。

另外还有重要一点,就是诸葛亮北伐是与曹魏争夺大中亚区域的影响力。

在曹魏设立西域长史府的形势下,蜀汉作为汉的继承国(其实历史上蜀汉就叫汉),在争夺对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上必须先发制人,从中亚获得利益,补充国力与中原王朝一战。因此从这个战略方向考虑,诸葛亮也必须北伐,这也就是诸葛亮、姜维争夺陇上,切断曹魏陇右与中原之联系的原因。

五伐时,诸葛亮西上五丈原,司马懿料定诸葛亮出五丈原而率先占据渭水东岸地形,手下将校欢欣鼓舞时,惟独郭淮明查孔明之心,认为诸葛亮此举有真实的远大意图,汉军是谋图北上而非东进,在五丈原以西的陈仓、天水、祁山等地,推进其作战基地,因此汉军必攻北原(今陕西眉县北、渭水北岸)。郭淮对司马懿说:“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家之利也。”(《三国志·卷二十六》)。请大家注意这句话中,郭淮明确指出诸葛亮切断陇道,分裂曹魏治下之“民、夷”的战略意图,诸葛亮就是要让西域都户府一带的少数民族政权和当地汉人脱离曹魏而附庸蜀汉,以此动摇曹魏在西方利益。后来双方确实在北原发生了激战。结果先期陈兵北原的郭淮军击败了抢夺北原的蜀汉先头部队,而诸葛亮也箭退司马懿一万骑兵(详见《水经注》载诸葛亮上武功事),双方形成了战略相持。不久,诸葛亮辞世,雄才大略却不得其时的他饮恨渭水,从此蜀汉再无翻盘机会。司马懿也由衷感叹其“天下奇才”。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诸葛亮空城计的合理性?

单纯视为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未免太小看空城计的合理性。

事先的安排与事后的变化不多考虑,断章取义仅凭焚香弹琴的从容悠情,以管窥天或坐井观天,见识有如瞎人摸象,难以得见全貌。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前后文仔细端详,把时间背景及细节过程娓娓道来,方可探知究竟,事实胜于雄辩,而不是猜想可能,或是感觉应该如何。

诸葛亮在得知街亭及列柳城尽失时,正着手安排北伐军撤兵事宜:所以一开始就安排关兴及张苞各引精兵三千人投往武功山,又令张翼先遣剑阁以备妥归路,再命马岱及姜维殿后准备埋伏,最后移民天水、南安及安定等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而诸葛亮亲率五千兵马运粮,这些分拨安排,正是打算撒兵的序列开始。

可惜总有人错认为诸葛亮只用一座空城打算对抗司马懿,或是讹言成毫无准备之下被迫迎战,事实上诸葛亮在事前的分拨安排,却鲜少人知。事前已有埋伏,才敢布局示疑,这与事前没有准备,赌运气冒险一博的情形迥然不同。老是往司马懿「养敌自保」,或是诸葛亮「冒汗走险」等方面猜测,不如仔细落实事件的「前因后果」,还比较具体根据而不沦于幻想迷惑。

从火烧新野及博望用水开始,屡被吓得惨败的魏军官兵,在其心目中,诸葛亮是个善用诱兵的奇兵专家。而且魏军亦向来善用诱兵,从早年的濮阳之役诱取吕布,以及官渡之战诱斩文丑等,魏军早知贪饵受诱的下场——壮烈牺牲地重创负伤。诸葛亮高举北伐大旗,集结大军来袭,不管是移动三郡居民或是节度蜀兵诸将的行动,都不会是小活动而不为人所知,纵使司马懿不知蜀兵虚实,也能知悉蜀兵曾有大规模的移动。但是司马懿等魏军在西城跟前所看到的蜀军,却无任何大规规重兵,这些蜀军怎会消失不见呢?移防的蜀军人在何方呢?会不会是埋伏准备袭击呢?是不是诸葛亮打算用少人的诱兵引导魏军入城受,以诸葛亮为蜀军的最高领导,谁敢掉以轻心看扁?

司马懿再冒失也要盘算诸葛亮的麾下大将,像关兴、张苞、马岱及魏延等蜀兵诸将,是不是全都聚集在西城等,还是隐匿在旁,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或是研判蜀兵诸将悉数逃亡,仅剩诸葛亮一人落单,眼中没有蜀兵诸将存在,除非司马懿得意豪赌,自认逮到没有护卫兵团的集团主帅,这若不是运气太好,就是诸葛亮设下陷阱,以诱兵请君入瓮。 司马懿原本不信哨兵报情,亲自探敌求证后,于是采取谨慎的措施。先行后退,再缓徐图:若有埋伏,则顺势引退;若无埋伏,则再兴战事。从司马懿不久又重回西城,盘问当地居民有关蜀军虚实,便可得知司马懿的确有卷土重来的军事行动,并非像有人所说的「魏兵一路吓回长安」。先退一步,保持安全距离,再另谋主意,而非惊吓大逃。

后来就在武功山的小路,关兴及张苞杀声盈谷,更兼魏军心疑,岂敢久停。曹真本想贪功追杀,不意却半途中伏,被诸葛亮事前所分拨安排的姜维及马岱拦截,不得不引兵鼠窜而还。司马懿若不早退,差点就落得曹真的下场。随着司马懿撤兵暂退,诸葛亮趁机撤回汉中。事先有「分拨安排」,事后有「埋伏交战」,遂使诸葛亮以风声鹤唳的静肃,巧设空城疑计而圈套司马懿。

正史在裴注引有郭冲三事,谈论诸葛亮空城计。

裴松之已经就空城计的发生时间、地理位置、攻守形势及礼节尊卑不分等加以驳斥,所以郭冲所言并非事实。光是司马懿人仍为荆州都督(就是周瑜一辈当不到的职位),人在宛城,没空北上街亭与诸葛亮对阵,时空已经不符。 郭冲说司马懿带兵二十万,诸葛亮仅留蜀兵万人,其它余军则交给魏延,司马懿以二十比一的优势,根本不用惧怕。而《三国演义》却说魏军仅有十五万,诸葛亮自身有兵二千五百名,另二千五百名蜀兵暂出,而关兴及张苞各领三千,这里已有一万一千名,还有张翼、姜维及马岱各军未计,若再把街亭战场的王平、魏延、高翔、申耽及申仪等残军计入,还有赵云及邓芝的箕谷疑军合并计算,恐怕兵少的人不是蜀兵。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当初诸葛亮率领大兵三十余万,蜀兵北伐军当初还能惊动魏明帝亲征,军队的规模及实力仍不容小觑。

按《汉晋春秋》诸葛亮自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也就是蜀兵多于魏兵,而非魏兵多于蜀兵。若是司马懿大军以众凌寡,又何需在意区区万名蜀兵呢?事实上诸葛亮也不是仅带万人就敢北伐,连南征南蛮都不只动用万人,北伐又怎只用万人。司马懿的对象不仅是诸葛亮的直属本队,更应考虑全体北伐大军。 人数再多并非不怕陷阱,战国时长平之役,赵卒虽以四十余万人之众,仍落入秦军包围而挨饿,最后还被迫投降坑杀。汉中一带的山岳地形,满布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及天隙等险要,以石穴丛林等障碍,最怕身陷地而无逃生余地。山林还不利于魏军骑兵的奔驰,山谷中的关隘其中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险要,兵卒虽多,忽略地形的限制,岂不大意。

诸葛亮已有大军,兼有地利,司马懿如郭冲所称,虽有二十万,但仍未必占尽上风。而且郭冲最大的失误,就是忽略蜀兵诸将的存在,司马懿屈指可算出北伐诸将的所在,面对面对只剩诸葛亮一人的军队,除非司马懿目中无人,看不见魏延、高翔、赵云及王平等蜀将。否则司马懿则应推敲这些蜀兵诸将是否正埋伏有以待之,诸葛亮在后来善用诱兵斩杀张合及王双等人,更证明魏兵冒进的下场,自食轻敌的恶果,恐将遭身败亡之途。

诸葛亮的空城计,最早不是出现于明清以后的《三国演义》,反而出现于来自于正史陈寿所著《三国志》的附注(郭冲三事),而且后者还比前者不合理。这很讽刺,来自正史的附注不可信,反而虚构的演义面面俱到。

孙悟空:西游记的灵魂人物应该是孙悟空。孙悟空本来是仙山上一块灵石,变化而成的猴子。因为胆识过人,受到群猴的推举为王。但是有一天他忽然感悟到生命有限,美猴王虽然在水帘洞中过著「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快乐生活,但是不能够天长地久。於是他抛下了一切,离家拜师学习仙道,从此就叫做「孙悟空」。

孙悟空他天资聪敏,思想跟行动都敏捷如风,学得一身高强的法术,吹一口气,就能够七十二变,并且有法宝金箍棒,缩小如针,放大如铜棒,筋斗云一驾,就能够上天下地。悟空仍有猴性,他精明顽皮,爱作弄。他故意叫猪八戒去巡山探路,自己则变作小虫,暗中监视爱偷懒的八戒。可见他心思细密和不减顽皮的本性。

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敢一闹海龙王,二闹地狱府,三闹天宫,并且还和佛祖打赌。由此可见他叛逆、不愿受拘束、不墨守成规的个性。充沛的生命力、大无畏的精神、笃实的性格和乐观的个性,使得他不怕吃苦,勇於面对挑战。他这一种冒险犯难的精神,充份显现了英雄的特质。但是争强好胜,心高气傲以及性急如火却是他的弱点

八年级作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作文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作文 篇1

 “快乐是你们的,我什麽也没有。”曾老师微笑着说。也许,快乐是我们的,然而高三的枯燥,高三的残酷,似乎并不允许我们快乐。但因为有了曾老师,我们的心满怀淡淡的愉悦,正如曾老师所说“你们的心,应该是愉悦的”。可是老师,您为什麽说自己什麽也没有呢?後来,我才明白,原来曾老师的快乐已化成脸上最真诚、最温暖的笑容送给了他的学生。

 事实上,曾速老师的确很爱笑。语文课上,因为有了他那浑厚的嗓音和淡淡的笑容,枯燥的语文变得引人入胜;下课的铃声传来,他的笑容又给热闹的课堂增添了一份春意。那份笑容饱含着天真,那麽亲切,又让人感动。时间在他的额头上刻下了岁月的痕迹,在他的鬓角留下了些许银丝,但老师的心仍如孩童般天真、纯净。

 因为这份笑容,曾老师便有了几分可爱的孩子气,有了几分颇吸引人的幽默。下课後的讲台前,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曾老师会因想不起某句诗词而频繁地眨眼蹙眉,并不时用课本轻拍前额,直到问题得到解决,笑容便又重新挂起。当和学生的意见不谋而合时,便会得意地轻呼“英雄所见略同”,或蹦出一句“OK”!顿时,讲台成了一个笑意盎然的舞台。

 在曾老师的语文课上,我们是一群饥饿的孩子,贪婪地享受着老师带来的精神食粮。而可爱的曾老师,总在引申课外知识後,用这样一句话结尾:“噢,不好意思,又讲多了!”随即,便是一个腼腆的微笑。我们用最灿烂的笑容告诉他,“老师,您讲的我们永远不嫌多,您讲的,我们都爱听!”

 曾老师很爱思考,而且总是用智慧的火花将我们的思维点亮。课上的曾老师喜欢用诗歌点评生活中的事物,喜欢用成语概括生活中的点滴——这,正是他教给我们的探索语文魅力的工具。每天,看着曾老师在黑板上满怀激情地写下那些充满力度的字眼时,我知道,老师是年轻的,他有一颗炽热的心!

 而这位有着炽热之心的育树人,又是儒雅的,风度翩跹的,宛如一株淡雅的兰花。每一节语文课,每谈论完一个问题,曾老师都不忘提醒他的学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要实践这句话,也许很难,但曾老师和我们都努力地践行着。同学们都说“曾老师就是一块温润的玉”。是的,这颗玉晶莹剔透,毫无淩人的气势,总是那麽朴实圆润、安祥平和。

 偶而,曾老师会有点儿怀旧。我常想,他的心房该装满了我的学兄学姐。因为,他常会翻出学生赠与的洋溢着祝福与感激的卡片、短信,然後细细品味,也毫不吝啬地与我们分享。这时的老师,是那样的幸福,那样的满足。

 我知道,每一个老师都是令人感动的,这次,我又被曾老师的可爱的深深地感动了!

八年级作文 篇2

 最触动心灵的往往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而是身边的小事。

 那年我五岁,收获触动心灵感动的温暖。

 窗外大雪纷飞,我蜷缩在沙发上,妈妈看到后问我你怎么了“我冷”妈妈放下手上的活来摸我的额头,额头十分烫,爸爸干活去了骑着家里唯一的自行车,妈妈见此之后立刻抱起我到医疗室,突然妈妈被一块石头踫倒了,我被狠狠地摔了下来,妈妈起来问我有没有事,接着又把我抱了起来,那白雪纷纷的雪飘在了妈妈的鼻子上,脸,耳朵,嘴巴上。使妈妈冻的全身僵硬,但她并没有放弃直到把我送医疗室她才放下她那坦然的心……

 那年我十岁,收获触动心灵感动的温暖。

 我下课在学校玩,突然,一个小女孩过来对我说“你个***””我听到后很生气,我以为他不是故意的就没理他,可他似乎骂上了劲,我气了一下打了他。老师告诉了家长,我回家后妈妈罚我跪着,然后便拿来了扫把“啪啪”的打在了我的身上,“为什么打架?“他说我我才打他的,难道我就让他骂吗?妈妈真是翻脸比翻书还快。立刻问我痛不痛。唉,大人的心思真难搞,一下严肃,一下温柔……

 那年我十二岁,收获触动心灵最好的温暖。

 我十二岁时上六年级,我懒得不想做饭但这次我不得不做饭了。今天爸爸回来了,我以为爸爸今天中午会做好吃的饭,一想到就很高兴,中午放学时我进屋没看见爸爸,只看见一张纸,上面写着:我今天要去你奶奶家,冰箱里有饺子你自己煮,照顾你弟弟出门时锁好门,茶壶里是我才烧的,中午喝一点茶,我下午就回来了。20xx年4月15日

 我看后立马做饭了。如果不做就只有饿着,没办法了只有自己动手了。过一会爸爸回来了,“你不是去奶奶家吗?咋又回来了”我放不下你就回来了。过几天我才知道爸爸放不下我,就立马回来了,这么远的路他居然会要回来,这一举动触动了我的心灵……

 看吧!这几件事虽然很小但是他触动了我的心灵,所以说触动心灵不一定是什么大事,而是身边的小事。

八年级作文 篇3

 口渴的时候,并不渴望饮料所带来的美味,却极度向往茶的清香。那种味道,淡淡的,略微苦涩,却沁人心脾。

 淡淡的苦涩,浓浓的甜蜜。

 为何?为何?

 莫非,源于茶的清香、涩味?莫非,是那份坦然占据心头?谓之然也?

 细思量,以“喝”一字形容饮茶之举,未免太过不适合。茶是用来品的,若以“喝”这等举止较大、马虎的行为岂不太糟蹋了这一杯香茗?!扑鼻而来的清香,携带着大自然的气息,通过鼻腔直沁心脾。心,如面临大海般惬意、坦然。

 一年,两年……甚至十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弹指一瞬。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上,两岸各人各态。再回首,路无边界,飘渺神秘,若有若无,记忆犹新的唯有心中的珍藏——那份回忆。而再转身一瞬,则有千百条大道纠纷,纵横交错,是否令你徘徊?是否令你踌躇?是否令你怅然?

 蓦然回首,顿觉自六年级起开始忙碌的升学生活至如今已升初二的年纪,无奈地埋头书海,放弃我所热爱的绘画,不舍的抛弃手握数年的画笔,以堆山的作业为伴,同深夜的灯火为友,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与目标失之交臂,总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耕耘没有收获》为什么付出没有回报?为什么努力没有结果?

 ……

 单位不至于埋怨、颓废、消沉。因为我知道,思想一旦进入了误区,便难以自拔。因为我知道一切皆由心生,行为总受内心的影响。因为,那些日子,坦然,你我一起走过。

 秋雨潇潇,写出秋的悲凉。窗外,数棵银杏树显得惨白无力,束手无策地放任银杏叶飘落。素来不爱花草的我,却是对这银杏叶情有独钟。如今,目睹其飘零,心中不免凄凉。但我并不会强求地咒骂老天延长它的寿命,我知道,这是无用功;亦不会为此而痛苦流泪。这些,源于自然,源于对银杏的理解:

 飘零固然悲惨,“凡物之成毁,皆有定数”,但当一切皆成定数,银杏叶已必定要从树上落下,地面到树梢的距离成为它们最闪耀的舞台,炫舞于空中,是它们最自信的舞步。这一切,唯有坦然、理解方能体会。

 总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让思绪翻飞,尤其钟爱雨夜的思绪。整座城市依然沉浸在繁弦急管之中,面对红尘琐事,能耐几何?怎个“烦”字了得?倒不如以坦然相待,区区二字,却足以静对花谢花开,云舒云卷。品一杯香茗,思绪插上了翅膀……

 年少的轻狂,随童年的逝去而飘散,遗留的是内心的回味。

 那次体育比赛的失利,刻骨铭心。挫败地伫立在运动场上,感伤地低头。我,一个失败的运动员,那时滋味,怎是一般人可以体味?当心之疲惫,你成为我坚持的动力。

 坦然!坦然!坦然!

 果其然也!

 何苦为这一次的失败而沮丧!一次并不代表全部,绝不!伫立于十字路口,条条大路通罗马!既然希望翠在,就不会因为一次的错误而幻灭。西风吹不落东庭花!尽管遭遇了挫折,放手错失了此时的机会,但是,夕阳西下终有月,错过了今日的太阳,何必哭泣?明日的太阳,依旧会从东方升起……

 竞技场上,哪有常胜英雄?胜败乃兵家常事。毕竟,世间无第一,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坦然面对失败,以平常心对待,反而让心灵放松,更易取得成功。

 那些日子,有坦然相伴。坦然,你我一起走过的日子,平淡享受,只因你而生!

八年级作文 篇4

 五月的康乃馨,虽然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玫瑰的妩媚娇嫩,只有沁人心脾的芳香,这不正像平凡而无私的母爱吗?

 母爱像这个季节的风,轻轻柔柔,拂去孩子的烦恼;母爱像这个季节的雨,丝丝缕缕,滋润着孩子的心田;母爱像这个季节的暖阳,温温煦煦,给孩子传递着慈爱的光芒。

 每当看见茫茫的'大雨,我仿佛听见了母亲声声亲切的呼唤,我就会想起我亲爱的老妈。

 记得一个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的星期天,突然倾盆大雨直泻而下,把在空地玩耍的我淋成了“落汤鸡”,当我不知所措时,从远方传来了一声声急切的呼唤,原来是老妈下班会来,找不到我了,便打着伞出来找我。回家后,老妈赶紧帮我脱下湿漉漉的衣服,发现我有点不对劲,就拿出体温计给我量体温一看39度,就给喂退烧药。过了几分钟,烧还是没退。老妈索性背起我,奔向医院。雨还是不停地下着,无情得浇在母亲瘦弱的身子上,虽然母亲气喘吁吁,却没有耽搁任何时间。好不容易到了医院,医生打了针,开了药,说:“你的孩子很快就会没事了。”老妈这才松了一口气,又背起我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夜里,母亲怕我旧病复发,整夜守在床边,照顾我,替我换额头上的毛巾,我舒服多了,不知不觉地睡了。一觉醒来,看见母亲斜靠在床边的椅子上,手上还拿着块湿毛巾,这一幕,让我感动不已,泪水夺眶而出,心里千遍万遍地呼唤着:老妈,老妈,我的好老妈!

 母爱多么无私,多么伟大,我们应该为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老妈累了;给老妈捶捶背。老妈渴了,给老妈一杯茶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八年级作文 篇5

 生活会给我们每个人无数次馈赠,而每一次馈赠,我都会在记忆深处珍藏,它让我深受启发,使我在人生思想道路上一步步前进,它随同着我快乐生长。

 拉开记忆的帷幕,老奶奶和蔼的笑声依旧在我耳边荡漾着……

 那次中午,天气比较闷热,阳光很是充分,几乎家家户户都将被子拿出来晒,绝不错过这大好时机。我刚吃完午饭,懒散的样子,却突然听见“啪”的几声,像是有人在拍被子,我感到大事不妙,赶忙冲到阳台上,“啊,我的花!”我惊叫起来。早晨,这盆花还好好地,我特意让它晒晒太阳,可现在……那刚结了花苞,还未绽放的花朵上在一瞬间落满了污絮,那嫩绿的叶片也几乎垂了下来,与先前的枝条繁茂形成强烈对比,像在向我诉苦。我气不打一处来,便破口大骂。哪知那拍打声依旧不时。我无可奈何,只好给花盆来个空中淋浴……“哎呀”,我又惊叫起来,眼看着花盆上的大水滴一滴一滴地掉落在楼下老奶奶的干净被子上,碰巧,老奶奶正探出头向上张望着。我感到眼前一黑,想躲也来不和了,只是呆呆地站着不动,汗珠从我的脸孔一滴滴地惨落出来,不知如何是好。老奶奶似乎看明白了一切,我等待着她的严声呵斥,就像我刚才呵斥楼上的一样。

 谁知,老奶奶对我和蔼地笑了笑,那笑容让我平静了许多,我觉得她对我有一种不可磨灭的亲切,只听她对我说:“天气这么暖,是该给花浇浇水了。”她又将被子挪了挪。我原来以为她会和我一样恼羞成怒,甚至破口大骂,没想到她却给我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理解的举动。我呆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等我反应过来,她已走了。

 我无法掩饰自身心中的感动,老奶奶给了我珍贵的馈赠——宽容,使我似乎明白了许多。想到这里,我感到十分愧疚刚才不应大骂楼上的阿姨。于是,我探出头,与拍被子的阿姨的眼光碰了个正着。我连忙说:“阿姨,今天天气这么好,是该晒晒被子了。”我微笑着,带着羞愧。那位阿姨也尴尬地笑了笑,拍了两下就回去了。我今天的心情格外舒畅,因为我不只收到了老奶奶给我的珍贵的馈赠,也赠予了他人一份宽容。

 老奶奶赐予了我珍贵的馈赠——一份宽容,我也从中学到了她广博的胸怀,它永远随同我生长,我又在人生的思想的道路上进步了。

八年级作文 篇6

 潇潇秋风凉,摇落了黄叶,摇枯了百草。柔细秋雨飘洒于悠悠天地间,似俪影轻歌曼舞,似佳人轻吟低唱,雨敲宽叶浑若胡琴漫响,又若古筝轻拨,轻灵曼妙的声音听在耳中是最美的享受。细雨飘扬下,染黄了树叶,淋湿了大地,挥洒着跃动的音符,散在各个角落,游人零散的思绪也在密密细雨中潜滋暗长了……

 “秋风秋雨愁煞人”,是这样吗?

 怀着莫名的复杂感觉,兴奋?躁动?在如斯密集雨丝下,踏上列车去寻访久违的梦境吗?或许是吧?u

 静坐在车窗前闲看雨线飘飘洒洒,密细的雨丝下,行人有的沿路步履匆匆,有的立于廊檐下躲雨,偶尔可以看到对对情侣撑着小伞,携手漫步听雨声淅沥,于静谧中细品浪漫情趣。

 夜幕渐渐拉下,风声也逐渐响起,风声,雨声,人声,传入耳中,别有一番滋味。黑的雨夜中,不时闪过的盏盏路灯给人增添了无限的暖意。

 秋月

 秋是灵动的,承接着春的清新,夏的火热,冬的冰洁。

 在雨夜思秋,宛如品尝一杯清浓相宜的热茶,醇厚温婉,轻尝一口,立时有了薄薄的暖意冲上心头。在漆若墨染的夜色中,内心涌动着的是无比复杂的感情。

 一丝细雨,一缕清风,便会轻易敲开心中那扇虚掩着的门扉,牵起一种浓重的情愫。

 不自禁低头暗思,当后主黯然叹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时,当白居易昂然吟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时,到底是谁触动了诗人心底那根细细的弦呢?

 秋诗

 秋是容易引发诗人无穷诗意的,色彩斑斓的词汇在秋日诞生,源源不断的灵感孕于秋季。

 秋到底有着何种的魅力呢,何以引起如此众多的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是它的萧瑟?清冷?还是它的累累硕果?萧萧黄叶?柔漫细雨……

 孟浩然轻吟“秋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日落西山勾起他藏于心间的淡淡轻愁,清秋佳节却又让他意兴盎然,格外兴致勃发,在他看来,秋是淡愁浓兴的。在王维眼中,秋景却是无比轻灵冲淡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如画的景况,皎洁明月静静倾泻在松林中,清澈的山泉潺潺流过山石,他在山林中寻找空灵的梦幻。山水月松交相辉映,明净洁灵。

 秋,是性灵清寂的。

 羁旅生涯中,愁绪自然涌上诗人心头,不管是“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碧萝”的清郁沉冷,还是“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的郁结沉闷,或是“夕阳依旧事,寒磐满空林”的萧瑟凄寒,都蕴涵了诗人在秋的凉意中所思所想。

 秋,是悲冷凄迷的。

 在风流才子小杜眼里,秋是“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好时候,正是美好爱情产生的时令;同样不甘寂寞的柳三变也醉眼惺忪到举杯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才华横溢的李后主也道“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秋,是浪漫多情的。

 也许正是由于秋的性灵清寂,悲冷凄迷,浪漫多情,才引发诗人如许的诗情吧。

八年级作文 篇7

 扇子是人人爱好的玩物。扇子的应用始于很早的时候,大约在晋代之前就使用了。传至今日,它的形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最普通的有纨扇、折扇、葵扇、芭蕉扇等。其制作也很有讲究,纨扇制作之精致,与粗俗的蒲扇实在是有天壤之别,纨扇好比北平的少奶奶,蒲扇则好比山村里淳朴的山民。

 在古代,扇子为女子所喜爱,她们使用扇子绝不仅仅用来扇风除汗。她们或装饰,或蔽丑,或撒娇,或嬉戏,或寄情。

 扇子在我国古代的诗词中常有提及。唐代诗人王昌龄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俳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之诗。是写宫廷妇女不见王之苦,拿着团扇怅望徘徊。杜牧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有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水浒传》中有:“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是用扇子来表示贵族们生活之安逸。

 在我国古典戏曲中,有许多故事情节与扇子有关,如《西游记》《红楼梦》《包公案》等;还有许多就以扇子为戏名的,如《桃花扇》《买花扇》《檀香扇》等。西洋戏剧也有以扇子为戏名的,如话剧《少奶奶的扇子》,就用珍贵的羽扇来表示女主人的性情。

 挥扇,显得有儒雅之气(譬如诸葛亮)。古代文人还喜欢在扇子上题字画画,既避免了扇面的单调,又增加了雅趣。唐寅、郑板桥就留下大量的作品。

 扇子还有其他的用处。交际时做礼物,恋爱时来寄情,商店中做广告,大热天遮太阳……《南齐书》中记载:“渊人南,以腰扇障日。”唐宋之问诗曰:“且握青纨扇,时将日影遮。”

 小小的扇子,却蕴藏着深厚的东方文化的精蕾,正应了那句“一粒沙里看世界”的哲语。

八年级作文 篇8

 朋友,这个词有很多意思。朋友是生活中的帮手;是学习上的对手;是事业上的助手;总之,朋友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 ——题记

 我在小学时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她叫小兰,是我家的邻居。她和我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同桌。我们俩关系时好时坏。每次吵架总是我的错,可每次都是她向我道歉。

 有一次,我爸爸从北京带来了一雕塑,是一石猴,那东西非常珍贵,很少见。爸爸把它送给了我,我非常高兴。那天她来了,一看见那石猴,就爱不释手。我就送给她了(那时我不知道那东西很珍贵)。她也给了我一把小蒙古弯刀。

 过了几天,妈妈问我石猴吗?我说不知道,“是不是要打你才说吗?”“我送人了。”“快去要回来。”我只好去要了。

 可我想到每次在我被人欺负的时候,都是她来帮我;每次我在学校犯错的时候,都是她来帮我隐瞒;每次在我没有写完作业的时候,都是拿她的作业抄。我就不好意思。

 我刚要敲门的时候,她妈妈出来了,问我有什么事,我把前因后果说了。她妈妈非常生气,到她的房间,把石猴抢了出来,拿给我了。她也跑了出来。

 此时,天空忽然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我冒雨也追了出去。在公园的凉亭里找到了她。她说:“你这个傻瓜,谁让你来的。”“对不起,这把刀还给你。”“不用,以后咱俩还是好朋友”。我们俩望着外面的雨,想起了小时的趣事。

 那天,我和她在山上玩耍,突然下起雨来,我们俩便去找个躲雨的地方。忽然,我发现一个山洞,我们俩就跑了过去。一进去,里面黑糊糊的。我们发现了一些骨头,又有一些人的足迹。我们俩脑子里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野人”我们吓了,因为我听说野人吃人的。我们俩连滚带爬的逃了出去。一路走,一路在担心野人。

 我们跑到家,向爷爷请教,说:“爷爷,山上有野人吗?为什么山洞里有骨头吗?是不是野人吃人留下的骨头。”爷爷大笑:“快去换衣服,那没野人,那个山洞是因为爷爷这样大的人上山砍木时休息的地方。”之后,我们俩一想起就笑,不是你嘲笑我,就是我嘲笑你的笑来笑去。

 之后,我搬走了,她也来送我。我把我的照片给了她,她也把她的照片我了。

 一年过去了。她的照片我留着,刀也在,可就不知道她怎么样了,会不会出事。

 3个月之后,是9月5号,这个日子我这辈子永远都不会忘记。因为,这天是她的生日,也是她的忌日,这天,她出车祸了,更让我心疼的是,她时,手里还紧紧握着我的照片。这天,她是要来我家叫我去参加她的生日晚会的。

 “朋友一生一辈子,那些日子不在有,一句话,一辈子。”只要一听到这句歌词,我就默默留泪。

 今天是她的忌日,我来到她的墓前,和她说我现在的生活和我新的朋友。并和她说了一句话:“虽然,冬天你的枝条以今枯萎,可是,到了春天,你的枝条就会开的更毛盛,因为你的心灵是纯净的。”

过程与结果,哪个更重要?

我认为,过程更重要。其实只要尊重过程,努力把握过程,结果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因为享受过程,争取好的结果,才是人生意义。过程就是自己的经历,里面的辛酸和喜悦只有自己知道,而结果是世人看到的成败。对自己而言过程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