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1.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2.诸葛亮描写作文素材
3.诸葛亮有哪些功绩?
4.!!!!!!!!有急问:贤相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主要是从哪些事例中得以展现的?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有关诸葛亮的故事:锦囊妙计。
孙权为了控制挟持刘备,接受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计”,假意要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刚刚了妻子的刘备,骗刘备到南徐招亲,然后打算将他软禁,作为人质,再派人去夺回荆州。
刘备接见了孙权的使者,心存疑虑,诸葛亮却叫他放心大胆前往,满有把握地表示会“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并叫赵子龙护送刘备。临行,诸葛亮把赵子龙叫到跟前,交给他三个锦囊,跟他耳语道:“你保主公入吴,应该领受这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可以依照顺序施行。”
赵子龙依计而行,迫使孙权嫁妹弄假成真,后来又护卫刘备和孙夫人安全地离开吴地,逃出虎口。“锦囊妙计”现在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妥善办法。
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时瑜亮。
周瑜一直要置刘备与诸葛亮於地,但是他的计谋却一个一个地被诸葛亮破坏,《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至五十六回描述了“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
周瑜心胸狭窄,身上本来带有箭疮还末痊愈,气怒之下,终於去,他临终时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出了个周瑜,为甚麽又还要再有个诸葛亮呢!”由这个故事引出“一时瑜亮”这个成语,指同时存在的才干能力相当而又相抗衡对峙的两个人。
诸葛亮描写作文素材
1. 关于诸葛亮的写作素材
陈寿: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於未夷。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军机之略其亦可代为。
曹操:刘备不足为惧,吾实惧诸葛亮耳。
孙权:诸葛亮具异人之略,若效于江东,吾不愁大事不成也。
刘晔: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实为国之栋梁也!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司马懿:天下奇才也!
司马炎:朕闻卿(陈寿) 之言,晓诸葛亮之能也!今天下已定,朕立武侯伺,乃为祭其忠贞。
杜甫:出师未捷身先,长使英雄泪满襟。
刘伯温:军在于治。诸葛亮连年征战而兵无厌言,乃至于此。
康熙:史上鞠躬尽瘁、而后已者,唯诸葛亮能为之。
乾隆:端推诸葛是完人!
*** :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我是推崇的。依照诸葛亮的计划第一步占有益州、荆州,进而建国。然后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可惜这一计划被关羽的大意失荆州打破,由此,诸葛亮只好“鞠躬尽瘁,而后已”了。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没有夺取韩中,却东出与东吴争江南三郡,与孙权发生矛盾,后又头脑发热,令关羽北伐,结果关羽守土,贪而弃义,刚愎自用,小看东吴,又逞匹夫之勇,终于败走麦城。使刘备为一时之意气而与孙权交恶。失去荆州,失去与东吴的联盟关系。与东吴交恶,就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之地;失去荆州,就失去了一个粮仓,失去东线力克中原之途。结果,兵疲民乏,元气大伤,蜀汉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诸葛亮这时当退归桑,梓颐养终年。然,刘备白帝城临终托孤,可怜汪汪,又提出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明知刘禅师昏庸浑恶之徒,假惺惺的先提出来,赚的诸葛亮尽忠。结果,诸葛亮听后,寒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呼”,刘禅昏弱无能,以当世的情况,只能是退守川中,以求自保,但诸葛亮即以答应刘备一定要统一中原,就只好不断的北伐、北伐。
诸葛亮深知“补缀天地,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然感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深知自己往后刘禅必亡国,自己在一日就尽一日的忠,所谓“鞠躬尽瘁,而后已“,况且,与其坐以待毙,不若拼一搏,或有一线生机。只好蚕食魏境,可起到挑起事端,瓦解敌人阵线的作用。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而后已”还表现在临终杀魏延上。有的人说,魏延又大才,诸葛亮杀之无理,莫须有。我觉得诸葛亮是宁可错杀,也不漏杀。魏延又大才不假,但是他太有大志,诸葛亮后必然会威胁到昏庸的刘禅的统治地位,为刘禅好,诸葛亮只好借口杀了魏延完事。
2. 写一篇介绍诸葛亮人物的材料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即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从百度词条上搜的。
3. 描写诸葛亮的文章 记叙文叹 卧 龙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
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
如共存盛德,应叹古今无! 元微之的一首五绝诗又将我带回了那个曾令我魂牵梦萦的三国时代。遥望刀光剑影,倾听鼓角铮鸣,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鼎足之战”似乎展现在了我的面前。
遥望数里之外,一辆小车在众将的簇拥下缓缓驶来,细观车中端坐之人:面如冠玉,头带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他面露微笑地望着硝烟弥漫的战场,一副运筹帷幄的姿态。
我惊喜交集,不禁脱口而呼到:“是你,孔明!” 也许是《三国》看得太多,也许是我对于那个大江东去、英雄辈出的时代的向往,也许是这个故事本身就很精彩,而罗贯中的一枝生花妙笔,令我记住了一位绝世奇才,那就是你——孔明! 在我的心中,你是智慧的化身,是天上的神!不仅因为你清雅的气质、你广博的学识、你博大的胸怀、你卓识的远见,更因为你无论何时总露出那仿佛一切皆了解于胸的微笑。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你并非寻常凡人的明证。
还记得你初出茅庐第一战吗!“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初出茅庐”的你竟将能征善战的曹军大将夏侯敦 杀得大败而归,令十万曹兵“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就是现在想起仍觉得荡气回肠!还记得那场妇孺皆知的赤壁之战吗?你智算华容道,放走了曹操。
这需要怎样的机智,又需要怎样的高瞻远瞩啊!还记得那场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七擒孟获”之战吗?你将已擒到手的孟获一放再放,惹来众将的狐疑猜忌。只有你成竹在胸:“吾捉此人如探囊取物,只须降伏其心,自然平矣。”
一番话道出了你胸中之所想,也令我们这些几千年后的读者为你的深谋远虑而钦佩不已! 你的才智是勿庸置疑的。不用说“舌战群儒”,不用说“三气周瑜”,不用说“计捉张任”,不用说“陈仓大胜”,单是“空城退敌”一役,便充分显示了你高超的智谋与少见的镇定,处惊不乱的你以一首瑶琴曲退去司马懿的百万雄兵,只那份卓越的胆识就称得起“举世无双”! 然而你终究是人不是神,你虽是“智慧的化身”,但毕竟还是个“凡夫俗子”,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对你来说,留关羽守荆州和书传姜维实属无奈之举,而派马谡镇守要道街亭和“上方谷司马逃生”却正是你一时的大意所致。也许上天注定了你和司马懿的斗智斗勇不会那样轻易的就是结束,也许蜀汉的命运就是失败吧?对于这些,任你竭尽全力也无法挽回。
你最终还是失败了。多年的鞍马劳顿、事无巨细皆亲理之,以致积劳成疾。
伴随着五丈原的萧萧秋风,伴随着你的是无力统一汉室的绵绵长恨,而非对于后主与百姓们的悠悠挂牵,你不情愿地走完了人生的54个春秋。我相信,每一个看过《三国》的人都会被这悲壮的一幕所感动。
我为你惋惜,惋惜你“出师未捷身先”,惋惜你“悠悠苍天,曷此其极”的感叹。但更令我们这些后人心痛的,却是你的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而勉力辅佐后主刘禅是的无可奈何。
封建思想的束缚使你根本不敢产生“自立为帝”的念头。可也许那样做会比当时的状况好的多。
为了做一个忠臣,你强拖疲惫的病弱之驱征战在战场上,只为了哪个遥远的几乎已看不见的梦。 孔明,我想问你,我要问你,你本是一朵悠来悠去的闲云,一只自由自在的野鹤,为什么要卷入这场争斗当中呢?难道三顾之恩真的有那么重的分量,要让你穷毕生之功来报偿吗? 你走了,带着许许多多未完成的遗愿走了。
只给后世留下了“孔明灯”、“锦囊妙计”、“八阵图”和那份感天动地的《出师表》,留下了忠贞的报国之志和一段段传奇的故事,使“上至公卿大夫,下至山林百姓,无不落泪,声震十里”,使我们这些“后辈子孙”们亦为之潸然泪下。对此,你满足吗?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你已成为了忠贞的典范、智慧的化身,成为了一座不倒的丰碑,对此,你有满足吗?孔明,你回答我…… 你的一生是美而悲壮的一生;你的失败是一个真正撼人身心的悲剧。
它为历史留下了一位真正的英雄! 巨星虽殒,英名犹在! 孔明,我心中的神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记得诸葛亮第一次出场时吟的就是这首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听了,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或许是我太喜欢雍正了,而我知道扮演诸葛亮的正是雍正的扮演者唐国强,所以,我内心深处有着一份期待,我和别人不同,我是先看了“雍正王朝”之后才看“三国演义”的,唐国强的雍正太令我震撼了,乃至我以为他本来就是那么威严冷峻、阴沉内敛的,但是他的诸葛亮给了我全新的感觉,那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在我眼中渐渐幻化为眼前这个儒雅俊逸的一代名相,我惊叹了:完全两个不同的人,唐国强竟能挥洒自如地演绎,并把人物性格刻画得如此细致深刻、淋漓尽致! 最爱看诸葛亮胸有成竹的样子!一股如同阳光般绚烂的自信洋溢在他的脸上,让人不由得对他信任、对他崇敬,仿佛有诸葛亮在的地方就不会有失败,我喜欢这种感觉。记得看“雍正王朝”的时候,我那颗本来就“脆弱不已”的心为着雍正时上时下,时紧时松,时悲时喜的几乎要裂开了。
当看到八爷党的人存心要伤害他、而处在高位的他却浑然不。
4. 关于写诸葛亮的作文的素材.不要作文,就素材,比如诗句,名言,人物陈寿: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於未夷.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贾诩:诸葛亮善治国,军机之略其亦可代为.曹操:刘备不足为惧,吾实惧诸葛亮耳.孙权:诸葛亮具异人之略,若效于江东,吾不愁大事不成也.刘晔: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实为国之栋梁也!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司马懿:天下奇才也!司马炎:朕闻卿(陈寿) 之言,晓诸葛亮之能也!今天下已定,朕立武侯伺,乃为祭其忠贞.杜甫:出师未捷身先,长使英雄泪满襟.刘伯温:军在于治.诸葛亮连年征战而兵无厌言,乃至于此.康熙:史上鞠躬尽瘁、而后已者,唯诸葛亮能为之.乾隆:端推诸葛是完人! *** :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我是推崇的.依照诸葛亮的计划第一步占有益州、荆州,进而建国.然后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可惜这一计划被关羽的大意失荆州打破,由此,诸葛亮只好“鞠躬尽瘁,而后已”了.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没有夺取韩中,却东出与东吴争江南三郡,与孙权发生矛盾,后又头脑发热,令关羽北伐,结果关羽守土,贪而弃义,刚愎自用,小看东吴,又逞匹夫之勇,终于败走麦城.使刘备为一时之意气而与孙权交恶.失去荆州,失去与东吴的联盟关系.与东吴交恶,就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之地;失去荆州,就失去了一个粮仓,失去东线力克中原之途.结果,兵疲民乏,元气大伤,蜀汉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诸葛亮这时当退归桑,梓颐养终年.然,刘备白帝城临终托孤,可怜汪汪,又提出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明知刘禅师昏庸浑恶之徒,假惺惺的先提出来,赚的诸葛亮尽忠.结果,诸葛亮听后,寒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呼”,刘禅昏弱无能,以当世的情况,只能是退守川中,以求自保,但诸葛亮即以答应刘备一定要统一中原,就只好不断的北伐、北伐.诸葛亮深知“补缀天地,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然感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深知自己往后刘禅必亡国,自己在一日就尽一日的忠,所谓“鞠躬尽瘁,而后已“,况且,与其坐以待毙,不若拼一搏,或有一线生机.只好蚕食魏境,可起到挑起事端,瓦解敌人阵线的作用.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而后已”还表现在临终杀魏延上.有的人说,魏延又大才,诸葛亮杀之无理,莫须有.我觉得诸葛亮是宁可错杀,也不漏杀.魏延又大才不假,但是他太有大志,诸葛亮后必然会威胁到昏庸的刘禅的统治地位,为刘禅好,诸葛亮只好借口杀了魏延完事.。
5. 话说诸葛亮的议论文刚学了隆中对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议周瑜与诸葛亮 提起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通天文,晓地理,神机妙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同时,人们也知道周瑜气量狭窄、不能容人,以至于英年早逝.“既生瑜,何生亮”的典故广为流传,然而这一切都是出自罗贯中小说的文笔,历史上的二人真是如此吗? 就《三国演义》来说吧,周瑜身为东吴大都督,统领吴国兵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下的许多将领如:黄盖、程普、韩当等,都是跟随过孙坚出生入的老将,如他真无才能无胸襟,岂能服众?《三国演义》中第一个不服他的便是程普,可周瑜不但不气恼,不报复,反而恭敬有加,气度非凡,使程普在自传中写下了:与公瑾交,如饮佳酿,不觉令人陶醉…… 诸葛亮对降将魏延早有成见,平时不重用他,后来在数次伐魏战中也不听他的计策,足见他把私人偏见看得比国家大事还重,以至“统一大业”的高远计划以失败而告终.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两人斗智的最高巅峰,别的不说,就说周瑜的美人计吧,刘备入赘东吴周瑜想借此机会软困,可每次使出的计谋均被诸葛亮的三个锦囊妙计所破,人常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前提是必须有了政策,才能产生对策,而人家诸葛亮却是在连周瑜还不知道自己的下一个政策是什么内容的情况下,他的对策就已经出来了,也许诸葛亮真能神机妙算吧,那么后来的挥泪斩马谡,火烧连营七百里,以及走麦城却和他的神机妙算甚不吻合呀!鲁迅曾说过:“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难道他真是妖人? 再看他的军事才能:周瑜二十岁便跟随孙策统兵打仗,三年内出兵帮孙策攻下了十余个县,孙策后,周瑜更是重担在挑,重权在握,他先讨伐邓龙,击败来犯的曹操,攻下了南郡、夷陵后在征讨西川途中不幸病故… 诸葛亮出山时二十六岁,初期,刘备得他并非是如鱼得水,而是节节败退.赤壁战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助下羽翼渐渐丰满,刘备称帝,封诸葛亮为相,“鞠躬尽瘁,而后已”使后人对他的评价,然心有余而力不足,诸葛亮亲自率兵连年伐魏,却徒劳无功,最后还被司马懿拖军中… 光阴荏苒,眨眼瞬间,一千八百多年过去了,岁月的长河起伏变幻,有的人被埋没了真面目,有的人被升华了真形象,有的人被霉变或发酵了其功绩,而史册则永远是斩新的,洁白的,永远,永远都是……。
6.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我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我也十分佩服他。
诸葛亮,字孔明,南阳人氏,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他辅佐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岁。 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占有这么大的位置,是因为他是位足智多谋的天才军事家。
“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 、“七擒孟获”和“空城计”等,充分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善于发现敌将的弱点,攻其不备。
他根据自然现象,巧用大雾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范例。他利用司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计”,吓退了追赶蜀兵的魏军。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为了使农民更方便地灌溉农田,发明了脚踏水车。
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发明了“木牛流马”。据说木牛流马的肚子装粮草,把舌头一扭就会走动或停止。
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身在茅庐”以知“三分天下”,使刘备能有安身之处。
他的“联吴攻魏”的策略,使蜀兵节节胜利。他采取“抚民生息”的方针,让蜀国一步步走向强盛。
诸葛亮有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刘备在“三顾茅庐”时,听到农夫唱的歌词,就是诸葛亮写的。
可惜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 诸葛亮,这位有杰出成就的军事家、发明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
7. 一篇描写诸葛亮的文章已解决问题 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一篇关于评价诸葛亮的文章,700~800字,初一水品 [ 标签:评价 诸葛亮,评价,文章 ] 匿名 回答:2 人气:13 解决时间:2009-08-26 15:46 网友完善的答案诸葛亮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智的化身。
虽说诸葛亮用兵如神,但他毕竟不是神,他也有缺点,而最主要的缺点是出在人事问题上。尤其是他对魏延的看法。魏延向刘备投降,诸葛亮居然根据骨相说他久后必反,这多么荒唐。虽然孔明未能杀魏延,却对魏延抱有成见,认为他不忠不义。然而魏延是否如此呢?其实不是。虽然魏延不断被孔明排斥,却仍中心地效劳与蜀国,屡建奇功:斩王双,战张颌等都足以证明魏延是个不可忽视的人才。孔明最错的是在毫无根据证据之下,留下锦囊杀了魏延。诸葛亮在人事上的失误还有让马谡守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中原失败、关羽守荆州的失误,从某种意义上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在识人方面,刘备明显比孔明胜一筹.
大家公认的智慧者也有许多优点。刘备三顾茅庐后,说“如鱼得水”。这说明诸葛亮的确是个奇才。诸葛亮能严守军事机密,攻其不备。而且他办事很具有深谋远虑。诸葛亮让刘琦守江夏,其实是为了实施自己的战略思想。因为诸葛亮知道,新野小城,终不能长驻。他让刘琦守江夏,其目的不但要救刘琦,而且为后来躲避曹军奠定了退守的路。还有在安排刘备去东吴招亲时,孔明留下的三个锦囊,使刘备平安回到了荆州。
有人也许对诸葛亮让关羽去华容道劫曹操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关羽放走曹操诸葛亮没有预测到,其实我认为诸葛亮是故意让关羽去华容道放走曹操,因为杀掉曹操不是很好,假如在关羽在华容道上杀了曹操,孙权就回趁机占领北方,孙权势力大了,刘备就没有了安身之地,更别谈什么三国鼎立,复兴汉室了。因此孔明一方面让关羽放走曹操,落个人情,另一个方面就是让曹操抑制孙权,这一点更说明孔明真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诸葛亮不打无准备之战,他知己知彼,能巧妙对对方心理及天气季节的情况做出不同的计策,对天时地理了如指掌,因此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少有的人才。
诸葛亮有哪些功绩?
主要的功绩有:隆中对策,联吴抗曹,治理荆州,治理蜀国,平定南蛮,六出祁山
隆中对,三分天下;
联孙吴,巧取荆州。
治蜀国,夜不闭户;
平南蛮,心悦诚服。
出师未捷身先,长使英雄泪满襟。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3(百度百科)
陈寿在他给晋武帝所上《诸葛氏集表》中说:
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
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
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
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
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
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无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陈寿以上一段文字,似乎难以令人理解,寿既然对亮的将略发生了疑问,然而为
什么后面又归结为“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呢?况且,亮在“众寡不侔、攻
守异体”的不利条件下,加上所遇敌帅又是“人杰”,因而战争六年余,未能成
功,这样看来,也不能说亮将略为短啊!陈寿素以“有良史之才”著称,可是,
他在这里的文笔为什么这样模糊不清呢?实际上,我们只要把陈寿当时自身所处
的环境考察一下,就可以得到解答。我早在年我曾撰文申述个年前就已经对此提
出了自己的看法,人的理解,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今再述之如下:
陈寿原为蜀人,他曾仕于蜀,蜀亡,寿转为晋臣,因之他撰《三国志》,忌讳很
多,且亮原是他故国的元帅,系武帝祖父司马的劲敌,故寿对亮与懿交战的一些
对懿不体面情况并不敢秉笔直书,如亮给懿送巾帼之服及“诸葛走生仲达”等
事,寿均不敢提。寿以上一段论亮将略的文字,正是寿用曲折隐晦的笔调,以表
示他的良史笔法。今再演述一下寿的本意,因为亮出师未捷身先,所以当时未
免没有人说亮将略为短的话,因之陈寿也提出亮奇谋非长的同类话,可是寿接着
又举出亮未能成功的原因,乃由于众寡不侔、攻守异体及对手或为人杰三个原
因:前两个原因自系客观事实,无可置疑,问题是亮处于此两个不利条件下未能
将此人杰彻底打垮,而自己先病军中,寿的结论终归只能是:“盖天命有归,
不可以智力争也。”所谓“智力”不是将略或智谋是什么呢?假如寿若真以为亮
将略非长,为什么不说亮所以功业陵迟,盖将略非长或奇谋为短,而说是“ 天
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呢?寿以上所提出的“众寡不侔”、“攻守异体”及
“不可以智力争,”都是寿为亮开脱将略非长的指责与为之辩护的用心良苦的良
史之笔。寿所
说“或值人杰”的话,只能说明寿并未把司马懿视为真正的人杰,所以用“或”
字,假如寿真以为懿的将才高过或等同于亮,他也就不会最后说“天命有归,不
可以智力争”了。
以上的解释,并非仅是我个人的意见,前人如赵翼和吕思勉都有类似的看法(赵
说见《廿二史札记》,吕说见《中国古代名人传记迭》)。只是他们没有详细解
释罢了。
陈寿在《亮传》
中说过:“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亮卒于军,宣
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
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可见寿并无亮缺乏“策”、
“奇才”及“巧思”的意思。寿所叙述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伸”的话,虽
系叙述亮壮志未成的心意,同时也带有对亮有才能而缺乏客观条件的惋惜,所以
才如此出口。陈寿曾称曹操能“该韩白之奇策”(《魏志 武帝纪》)。然而曹
操用兵亦常有败时,且未能统一中国,当亮初出辅佐刘备时,操已占有中原,而
备尚无尺寸之土。这种客观情况,寿岂不知,而只以成败论亮的道理。寿评吕蒙
说:“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评陆逊说:“予
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然而吕蒙、陆逊在军功上也没有什么高于诸葛
亮的成就,足证寿评论将略的标准并非很苛,恐怕他也不会认为亮的将略不及
吕、陆二人!
我们可以把陈寿所说有奇才的白起和韩信看一看:当秦以优势兵力与赵将廉颇作
战时,颇用坚壁不战的办法以抵御,秦不能取胜,直到秦相范睢给赵王用反间之
计得逞以后,赵王另派赵括为将,来代替廉颇,然后秦才用白起,获得胜利,赵
括不过是同马一样只会口头谈兵的人,白起纵然打败了他,也不足为奇,秦自商
鞅变法以后,国富兵强,除白起以外,其他将帅如商鞅、张仪、庶长疾、司马
错、樗里疾、甘茂、向寿等多人,都能攻城略地,“战未尝屈”;六国中的名将
如赵国的廉颇、赵奢、李牧等虽都是第一流的将帅,都不能挽回秦开疆辟土的优
势,凡此都说明光靠将帅的智谋还是不成的,主要也看君明臣贤及其国的综合力
量,清代史家赵翼有诗曰:“运去卧龙空伐敌,时来屠狗亦封侯……历
历古今成局在,兴衰不尽系人谋”(《瓯北集读史》),这种讲法确符合历史的
实际,非熟于史事者,固不能见及此。
我们再看看韩信其人的大事宣扬,后代学者对之评价至高,如宋人陈亮曰:“信
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明代茅坤亦言:“古今兵家者流,当以韩信为最。”
我以为论信的将才,不能不谈他所遇到的对手到底怎样?项羽固极勇悍善斗,但
他的缺陷却更大而多,如不能用人选将,缺乏政治头脑及战略眼光、开历史倒
车、只图为诸侯霸主等等,都是制命弱点;至于被信打败过的魏豹、陈余、龙且
等,更谈不上什么将才,从信的战争事迹来看,信和刘邦以数十万大军被项羽三
万兵力击溃于彭城外围。信与刘邦及张良、陈平等在荥阳、成皋战场打不过项羽
的进攻,所以韩信才另引兵将去到河北开辟第二战场,这样怎能说信“战必胜、
攻必取”呢?且韩信本人的缺乏政治头脑,也和项羽差不了多少,我曾写过一篇
《韩信新论》的文稿,见本书。这里就不再多说,我们可以拿《孙子兵法 始
计》篇所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五个衡量将的标准来把韩信和诸葛亮比较一下;先说“严”,从信两次被刘
邦驰入信营中夺军之事就可看出:信驭军不够严谨,假若信治军如同周亚夫细柳
营那样严密,恐怕刘邦就不能诈称使者而驰入了;次说“信”
,更是韩信明显的弱点,比如当刘邦与信约定会击项羽时,信到时失约而按兵不
动,必到刘邦满足了他增加领地意愿后,才领兵到达,这样,
既无“信”,又无“智”,虽然暂时得到了一点好处,却为己埋下了兔狗烹的
祸根,可说是无“智”之甚,从信早就要挟刘邦立己为齐王和
不堪与樊哙等为伍等问题来看,信也不够“仁”的准则,从信不能与项羽打硬仗
之事看,信也谈不上“勇”。由此可见《孙子兵法》中所要求
的五个为将标准,韩信只能占得“智”一条,然而所谓“智”,也非只指谋诈,
也宜包括对人处事的识见,信上不能取忠信于刘邦,中不善与
群僚谦虚相处,那里称得上有大谋大智的名将呢?而诸葛亮在所有为将的五个条
件中不但都具备而且全做到了好处。因之我可以完全自信地说
:亮是卓越的第一流的全能军事家!
!!!!!!!!有急问:贤相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主要是从哪些事例中得以展现的?
三国志
诸葛亮传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
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
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
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
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
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
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
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
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
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
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
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
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
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
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
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
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
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
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
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不?”亮答曰:
“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字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黄祖,得出,
遂为江夏太守。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
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霸之业
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
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
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
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
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
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
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
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
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
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
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
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
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
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
邺。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
军实。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先主,使击张鲁。亮与关羽镇荆州。先主自葭萌
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
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二十六年,群下劝先主
称尊号,先主未许,亮说曰:“昔吴汉、耿掩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
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
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
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先主于是
即帝位,策亮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取康宁,思靖百姓,
惧未能绥。於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
哉!”亮以丞相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
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
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
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
与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
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
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
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
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
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禅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
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
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
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
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
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
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
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败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败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
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
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于沔阳。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
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
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
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
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
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
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
破之,斩双。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
威,淮退还,遂平二郡。诏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
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
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绝
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十二年春,
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
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
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
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诏策曰:“惟
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联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
不征,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
遘疾陨丧!联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
令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
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之日,不使
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
云。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
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秋,魏征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
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亮弟均,官至长水校尉。亮子瞻,嗣爵。
诸葛氏集目录:开府作牧第一 权制第二 南征第三 北出第四 计算第五 训厉第六
综核上第七 综核下第八 杂言上第九杂言第十 贵和第十一 兵要第十二 传运第十三 与
孙权书第十四与诸葛谨书第十五 与孟达书第十六 废李平第十七 法检上第十八法检下
第十九 科令上第二十 科令下第二十一 军令上第二十二军令中第二十三 军令下第二十
四右二十四篇,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臣寿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领中书监及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
使臣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
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有之伦也。辄删除复重,随类相从,凡为二十
四篇。篇名如右。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造汉
末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
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
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权既宿服备,又观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
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
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
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
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
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
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
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
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
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
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
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虽不忿。”信矣!论者
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
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
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
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
大通之道也。谨录写上诣著作。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罪罪。泰始十年二月一
日癸巳,平阳侯相臣陈寿上。
乔字伯松,亮兄瑾之第二子也,本字仲慎。与兄元逊俱有名于时,论者以为乔才不
及兄,而性业过之。初,亮未有子,求乔为嗣,瑾启孙权遣乔来西,亮以乔为己适子,
故易其字焉。拜为驸马都尉,随亮至汉中。〔一〕年二十五,建兴(元)[六]年卒。子
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亦早卒。诸葛恪见诛于吴,子孙皆尽,而亮自有胄裔,故攀
远复为瑾后。
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
成,恐不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
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
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
誉,有过其实。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六
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
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
阵,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次子京及攀子显
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
董厥者,丞相亮时为府令史,亮称之曰:“董令史,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
适。”徙为主薄。亮卒后,稍迁至尚书仆射,代陈祗为尚书令,迁大将军,平台事,而
义阳樊建代焉。延熙(二)十四年,以校尉使吴,值孙权病笃,不自见建。权问诸葛恪
曰:“樊建何如宗预也?”恪对曰:“才识不及预,而雅性过之。”后为侍中,守中书
令。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
然建特不与皓好往来。蜀破之明年春,厥、建俱诣京都,同为相国参军,其秋并兼散骑
常侍,使蜀使慰劳。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
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
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
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