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磨砺以须,问倭酋头颅有几。及锋而弑,看公爵手段如何"何意?

2.及文言文解释

3.及在文言文有什么意思

4.“及”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5.及其文言文

"磨砺以须,问倭酋头颅有几。及锋而弑,看公爵手段如何"何意?

及锋而试是什么意思-及锋而试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太平天国领袖翼王石达开曾为广西桂平县一理发店题过一联,曰"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石达开出身于小地主家庭,受过一些私塾教育,从这副对联中可见一斑. 这个理发店实际上是太平天国在县里设的一个秘密联络站,联系天下的志同道合之人.当时好象杨秀清先题了一副,但远不及翼王修改后的这副联(我记不清杨联了,如有缘,以后网上告知答案).

"磨砺以须,问倭酋头颅有几。及锋而弑,看公爵手段如何"好似后人改写,若究出处,余实不知,惭愧!!!

及文言文解释

1. “及”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基本解释

1、从后头跟上:来得及。赶不及。

2、达到:及格、合格。及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及。过犹不及。

3、趁着,乘:及时。及早。及锋而试。

4、连词,和,跟:阳光、空气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1]

详细解释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2、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东汉·许慎《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

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3.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来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贾谊《论积贮疏》

及是,愈以为诚有。——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祸且及汝。——明·魏禧《大铁椎传》

廷益抱诚,噬膻曷及?——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4.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其日中如探汤。

(袁可立)及长,数有异兆。——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及敌枪再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记》

如:及夫(等到)。

5、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6、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又如:我不及他。

7、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8、通“给”。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国蓄》

9.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为北徐州,时有势族请姻者。——《梁书· 韦放传》

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明·宋濂《看松庵记》

10.遍及。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大宗师》

推恩海内,泽及鸟兽。——《东坡先生墓志铭》

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袁(袁可立子袁枢)出家刻十余种及王觉斯法书以示。——――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

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又如:孔子及门徒。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姓。及姓。[1]

2. 及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及,jí

1、动词 ①比得上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赶得上您呢? ②等到 及其所之既倦(《兰亭集序》)③追赶上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 ——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④到,到达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肴之战》) ——到来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将要到周去做买卖,遇到了他们。 ⑤涉及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触龙说赵太后》) ——这些人当中离得近的祸及自身,隔得远的祸害就会落到他的子孙身上。

2、连词,表并列,和,与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荆轲刺秦王》)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送他。

3、介词 ①和,同,跟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宋公和楚国人在泓地作战。 ②趁着……之时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触龙说赵太后》) ——却不趁着现在让他为国立功。

3. 及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详细字义

〈名〉

1. (间是后起字,本字作闲,本义见间 jiàn)

2. 中间;内 [beeen;among]

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闲也。——《礼记·乐记》

而独闲数百千里。——《汉书·严助传》。注:“中间也。”

攘臂于其闲。——《庄子·人间世》。司马注:“犹里也。”

黄河远上白云间。—— 唐· 王之涣《凉州词》

林间窥之。——唐· 柳宗元《三戒》

草木之间。——明·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满井游记》

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出于其间。——蔡元培《图画》

3. 又如:两地之间;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半中间;两个高楼间的小弄;两个电极间的真空

4. 一会儿,顷刻 [a moment]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庄子·大宗师》

乃留止闲曰。——《战国策·秦策》

5. 又如:间不容息(其时间不容喘息。比喻时间短促)

6. 近来 [recent]

帝间颜色瘦黑。——《汉书·叙传上》

7. 姓(闲)

〈量〉

1. 表示房屋的量词

安得广厦千万间。——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又如:一间卧室;三间门面

3. 另见 jiàn;

4. “间”另见 xián

4. 关于 “与”的文言文解释

与 yǔ

〈动〉

1. (会意。

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与”,从与,从舁( yú),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2. 同本义

与,

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名〉

1. 党与;朋党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东汉·许慎《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2. 盟国,友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介〉

1. 跟;和;及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为,替

如:与我想想

<;连>

1. 和;同

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助〉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与 yù

〈动〉

1. 参与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 文言文翻译

原文: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

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没有县令,你认为谁可以胜任?”祁黄羊说:解狐可以。 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他回答说:您是问我谁能胜任而不是谁是我的仇人。

晋平公说:好。就用他做县令了,全国的百姓都称赞祁黄羊。

过了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太尉,你认为谁可以胜任?”祁黄羊说:午可以。晋平公说: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他回答说:您是问谁可以胜任而不是谁是我的儿子,晋文公说好。

又任用了。全国的百姓都称赞祁黄羊。

孔子听说后,感叹道:“唉,祁黄羊做的是对的,他荐举别人,大公无私啊!” 原文:孟子曰:“舜发于畎亩①之中,傅说②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4)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⑤,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9)于虑,而后作;征(10)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则无法家拂士(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于安乐也。” 译文: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 选 *** ,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

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狼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才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 *** 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原文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①。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②。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③,二儿可得全不。”

儿徐④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⑤?”寻亦收至⑥。 注释 ①孔融被收,中外惶怖:这里叙述孔融被曹操逮捕一事。

收:捉捕。中外:指朝廷内外。

惶怖:指惊恐 ②琢钉戏:一种小孩玩的游戏。了:完全。

遽(jù)容:恐惧的脸色。 ③冀:希望 。

只:通“只”。 ④徐:慢慢的,缓慢的 ⑤大人:对父亲的敬称。

完:完整,按:这句话比喻主体倾覆,依附的东西不能幸免,必受株连。 ⑥寻亦收至:不久(来拘捕两个儿子的)差役也到了。

寻:不久。收:差役。

译文 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

6. 文言文解释

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

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将要出征,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

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事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统统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

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统统收藏起来;况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国王您认为他象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不同,居心有着差异。

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越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不称大将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

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

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

赵括既已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终于没有加罪于她。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武昌九曲亭记 宋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

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

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

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

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

7. 文言文翻译

原发布者:nilupar2002

151.狐猪争功,文言文翻译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班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译文:狐狸笑猪说:“你是一个大蠢物,哪能和我相比呢?”猪说:“你就不必讥笑我了,你也不见得在世界上有什么功劳。”狐狸说:“我的毛皮,能作衣服、被子造福百姓,怎么说我没有功劳呢?如果是你则没有功劳了。”猪说:“我的肉,能让人吃饱肚子,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这时一只羊莽莽撞撞地走过来了,说:“你们就不用再争了,我兼有你们两个的长处,你们觉得呢?”话还没说完,一只狼突然来到,将它们全部扑杀了。然后笑着说:“这一帮只适合做奴隶的动物,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功劳,只能做我的食物罢了!”152.文言文《沈沌子多忧》的翻译沈屯子生性多虑,整日忧心忡忡。一天,他与朋友一块来到集市上,听说书人说到“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外无援”时,他立时紧皱眉头,站在一旁唏嘘不已。朋友把他拉回家中,他竟日夜不忘此事,口中不住地念叨着:“文广被困在那里,怎么才能解脱呢?”竟因此忧愁得生了一场大玻家里人劝他到外面走走,散散心,他就走了出来。途中正好看见有人扛着一捆竹竿

8. 及在文言文中有几个意思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9. 古文翻译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 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矢,复得。”其母引刀裂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 矣。

译文:孟子小时侯,倍数的时候。她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背书有时会中断下来,过一会就又会背诵下去,她的母亲知道他是遗忘了,就叫他过来说,:“背书怎么会停下来呢?”孟子回答说:“有的地方忘记了,过一会又记起来了。”他的母亲没有说什么,便拿起剪刀八织成的布剪断了,用这来告戒孟子。从此以后,孟子背书,不再遗忘了。

-----------

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

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好学但家贫无烛。邻家有灯烛但烛光穿不过墙来。匡衡在墙上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翻开书本就着烛光读书。同乡有个姓文的大户、不识字,家中富有并且有很多书。于是,匡衡自愿到他家去做帮工,但不求报酬。主人奇怪地问他为何不求报酬。匡衡说:“我希望能把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大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苦学多年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及在文言文有什么意思

1. 〞及〞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你好

基本解释

1、从后头跟上:来得及。赶不及。

2、达到:及格、合格。及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及。过犹不及。

3、趁着,乘:及时。及早。及锋而试。

4、连词,和,跟:阳光、空气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1]

详细解释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2、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东汉·许慎《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3.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来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贾谊《论积贮疏》

及是,愈以为诚有。——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祸且及汝。——明·魏禧《大铁椎传》

廷益抱诚,噬膻曷及?——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4.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其日中如探汤。

(袁可立)及长,数有异兆。——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及敌枪再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记》

如:及夫(等到)。

5、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6、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又如:我不及他。

7、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8、通“给”。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国蓄》

9.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为北徐州,时有势族请姻者。——《梁书· 韦放传》

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明·宋濂《看松庵记》

10.遍及。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大宗师》

推恩海内,泽及鸟兽。——《东坡先生墓志铭》

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袁(袁可立子袁枢)出家刻十余种及王觉斯法书以示。——――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

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又如:孔子及门徒。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姓。及姓。[1]

2. 及字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1、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东汉·许慎《说文》

2、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3、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4、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5、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6、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7、通“给”。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囯蓄》

介 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连 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又如:孔子及门徒。 副 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3. 及在文言文中有几个意思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4. “及”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基本解释

1、从后头跟上:来得及。赶不及。

2、达到:及格、合格。及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及。过犹不及。

3、趁着,乘:及时。及早。及锋而试。

4、连词,和,跟:阳光、空气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1]

详细解释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2、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东汉·许慎《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

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3.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来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贾谊《论积贮疏》

及是,愈以为诚有。——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祸且及汝。——明·魏禧《大铁椎传》

廷益抱诚,噬膻曷及?——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4.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其日中如探汤。

(袁可立)及长,数有异兆。——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及敌枪再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记》

如:及夫(等到)。

5、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6、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又如:我不及他。

7、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8、通“给”。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国蓄》

9.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为北徐州,时有势族请姻者。——《梁书· 韦放传》

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明·宋濂《看松庵记》

10.遍及。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大宗师》

推恩海内,泽及鸟兽。——《东坡先生墓志铭》

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袁(袁可立子袁枢)出家刻十余种及王觉斯法书以示。——――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

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又如:孔子及门徒。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姓。及姓。[1]

5. 与 在文言文中有那些意思

与在文言文中作动词:赐与

例: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与在文言文中作名词:

例: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东汉·许慎《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与在文言文中作介词:跟、和、及

例: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参与的意思

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作助词: 和、同

例: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6. “所以”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红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 黄河 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3.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宋 苏洵 《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 舜 冠,所以不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 鲁 人谓 孔子 为‘东家 丘 ’。”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 是一日,他所以记得。” 赵树理 《三里湾·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先到的,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

5.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记·魏公子列传》:“ 胜 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异日, 种 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 吴 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李自成 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 罗汝才 到 潼关 接应。”

6.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前蜀 贯休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只缘 支遁 谈经妙,所以 许询 都讲来。”《老残游记》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 白李 的事儿也略知一二。”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庄子·知北游》:“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言可以相齿也。”《文子·上仁》:“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8.所作,所为。《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为 注:“以,为也。”

“及”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基本解释

1、从后头跟上:来得及。赶不及。

2、达到:及格、合格。及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及。过犹不及。

3、趁着,乘:及时。及早。及锋而试。

4、连词,和,跟:阳光、空气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1]?

详细解释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2、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东汉·许慎《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

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3.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来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贾谊《论积贮疏》

及是,愈以为诚有。——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祸且及汝。——明·魏禧《大铁椎传》

廷益抱诚,噬膻曷及?——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4.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其日中如探汤。

(袁可立)及长,数有异兆。——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及敌枪再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记》

如:及夫(等到)。

5、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6、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又如:我不及他。

7、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8、通“给”。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国蓄》

9.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为北徐州,时有势族请姻者。——《梁书· 韦放传》

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明·宋濂《看松庵记》

10.遍及。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大宗师》

推恩海内,泽及鸟兽。——《东坡先生墓志铭》

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袁(袁可立子袁枢)出家刻十余种及王觉斯法书以示。——――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

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又如:孔子及门徒。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姓。及姓。[1]

及其文言文

1. 10篇文言文和翻译

5.掩耳盗铃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6.请君入瓮 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 原 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鞠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与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来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兴惶恐叩头伏罪。 译 文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

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 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了许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 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 来俊臣严查此事。

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 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 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 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 劝我喝,边喝边聊。

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不认罪,不知老 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 说:“哦,请快快指教。”

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进到瓮里,你 想想,还有什么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 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 进瓮里吧。”

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7.高山流水 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8.唇亡齿寒 出 处 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 原文(《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 (肙力)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

3.望梅止渴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这话,。

2. “及”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基本解释

1、从后头跟上:来得及。赶不及。

2、达到:及格、合格。及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及。过犹不及。

3、趁着,乘:及时。及早。及锋而试。

4、连词,和,跟:阳光、空气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1]

详细解释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2、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东汉·许慎《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

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3.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来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贾谊《论积贮疏》

及是,愈以为诚有。——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祸且及汝。——明·魏禧《大铁椎传》

廷益抱诚,噬膻曷及?——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4.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其日中如探汤。

(袁可立)及长,数有异兆。——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及敌枪再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记》

如:及夫(等到)。

5、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6、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又如:我不及他。

7、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8、通“给”。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国蓄》

9.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为北徐州,时有势族请姻者。——《梁书· 韦放传》

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明·宋濂《看松庵记》

10.遍及。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大宗师》

推恩海内,泽及鸟兽。——《东坡先生墓志铭》

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袁(袁可立子袁枢)出家刻十余种及王觉斯法书以示。——――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

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又如:孔子及门徒。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姓。及姓。[1]

3. 文言文及其翻译

总结一些经典名篇 捕蛇者说 原文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以啮(niè)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xī)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luán wǎn)、瘘(lòu )、疠(lì),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dàng)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于是,吾父于是。今吾嗣(sì)为之十二年,几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lì)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xǐ),饥渴而顿踣(bó),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者相藉(jiè)也。曩(nǎng)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xún xún)而起,视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sì)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乎此,比吾乡邻之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sì)夫(fú)观人风者得焉。 译文 永州的野外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御的。

然而捉到它后,把它晾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风、手脚弯曲不能伸展、脖子肿、恶疮等疾病;还可以去除坏的肌肉,体内的寄生虫。那时开始,太医奉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这种蛇的人,(用蛇来)抵他们的赋税。

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干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独自享有捕蛇抵税这种好处已经有三代了。

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有好几次险些掉。”

他说这番话时,神情像是很悲伤。 我很同情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打算告诉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 蒋氏(听了),大为悲伤,满眼含泪的样子说:“您是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那么 *** 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祖父遭受的不幸那么厉害呀。

假使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东西,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迁徙,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往往是人的尸体一具压着一具。

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了就是逃走了。

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叫喊,到处骚扰,那种喧闹着惊扰乡间的气势,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

这时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

回家后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一年当中冒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是快快乐乐地过日子。

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有这样的事情呢!现在我即使在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们的已经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它(捕蛇这件事)呢?”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更加同情他。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还真是可信的。

唉!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厉害呢!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等待那些(朝廷派来)考察民情的人获得这篇文章。 ==== 岳阳楼记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yín)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4. "及"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哪些

拼音: jí, 笔划: 3 笔顺编号:354

部首: 又 五笔输入法: eyi

释义 ①到;达到:涉及|波及|由近及远。②够得上;比得上:在社交方面我不及他。

③赶上;追上:来得及|望尘莫及。④趁着;趁:及早|及时。⑤和;跟:足球、篮球及其它运动器材。

及格 #jígé 考试成绩达到规定的最低标准。

〖例句〗期中考试我们班数学成绩的及格率为98?#8218;

及时 #jíshí ①正赶上时候,适合需要:及时雨。②马上;立刻。

〖例句〗多亏他及时报告林火险情,才避免了火势的大范围蔓延。

及早 #jízǎo 趁早。

〖例句〗有病最好及早去接受治疗,越拖病会越严重。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同本义

及,逮也。――《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及jí

⒈到,至,达到:自古~今。由此~彼。〈引〉牵扯:波~。涉~。邪行不~于己。

⒉赶上,追上:还来得~。赶不~了。

⒊乘,趁着:~时。~早出发。

⒋如,比得上:我不~她。

⒌连词。和、与、跟:报、刊、杂志~其它出版物。我、你~几个同班同学一道去公园。

相关词语: 阿尔及尔 阿尔及利亚 埃及 埃及艺术 爱屋及乌 自及 追驷不及 追悔莫及 走及奔马 追悔何及 骤不及防 泽及枯骨 诈奸不及 愚不可及 有过之无不及 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及 有过之,无不及 由近及远 又及 因乌及屋 预及 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一继一及 殃及 央及 殃及池鱼 言不及义

5.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修改:2007-10-18 21:50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

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6. 郑人买履的古文及其翻译

典故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注释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译文: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