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话《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

2.三国志诸葛亮传的翻译

3.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孔明的评价是出于私心还是事实如此?

4.拿了主角剧本的窦建德为何失败,奈何有挂逼

白话《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

天命有所归-天命有归人谋不及

却说蔡瑁正要回城时,赵云领军赶出城来。原来赵云正在饮酒间,忽然看到人马调动,急忙进入察看,席间却唯独不见了刘备。赵云大惊,急忙赶回馆舍,听到军兵说:“蔡瑁领军朝西赶去了。”

赵云火速绰枪上马,领着带来的三百名军士奔出西门,正迎着蔡瑁,急忙问道:“我的主公去哪里了?”蔡瑁说:“使君逃席而去,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去哪儿了。”赵云一向是做事谨慎心细之人,从来不肯造次,立即策马前行。

他遥望大溪后,看到并没有其他路可以通过,这才圈回马喝问蔡瑁:“你请来我主公赴宴,为什么带领着军马追赶?”蔡瑁说:“九郡四十二州县官僚全都在此,我作为上将,怎么不可以带兵防护?”赵云问:“我只问你,你威逼我的主公去哪儿了?”蔡瑁说:“我听说使君匹马出了西门,到了这里却没有看到。”

赵云惊疑不定,再次来到溪边看时,只见对岸隐约有一带水迹。赵云暗自寻思道:“难道连人带马跳过了溪去?”下令军士四散观望,却是不见踪迹。赵云再回马时,蔡瑁早回城去了。赵云抓着守门的军士追问,都回答说:“刘使君飞马奔出西门而去。”赵云想再进入城中,又恐怕中了埋伏,只好领军回了新野。

却说刘备跃马过檀溪后,感觉不可思议。他暗自想道:“这么宽的深涧我竟然一跃而过,这难道是天意?”于是打马朝南漳方向策马而行,太阳慢慢就要落山。

正行间,看见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口吹短笛而来。刘备叹道:“我的境地还不如这个牧童!”于是停马观看,也想顺便问一下路。牧童也停牛罢笛,打量了刘备许久问:“将军难道就是破黄巾军的刘备吗?”刘备惊问道:“你只是偏远村落的小童,怎么也知道我的名字?”牧童说:“我是不知道,但我听我师父和他的朋友们常常提起。说有个人叫做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垂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是当世的大英雄。现在我看到将军您就是这个模样,所以就猜测是您了。”

刘备问:“你的师父是谁?”牧童回答:“我的师父复姓司马,名徽,字德操,他是颍川人。他还有个道号叫做水镜先生。”刘备说:“你的师父和谁是好朋友?”小童说:“和襄阳庞德公、庞统为好友。”刘备又问:“庞德公和庞统又是什么人?”童子说:“他们是亲叔侄。庞德公字山民,比我师父大十岁,庞统字士元,比我师父小五岁。有一天,我师父在树上采桑,看到庞统来访,就坐到树下。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整整一天都没有厌倦。我的师父十分喜爱庞统,直接称呼他为兄弟。”刘备问:“你的师父在哪里居住?”牧童用笛遥指说:“前面林中便是我师父的庄院。”刘备说:“我就是刘备。麻烦小童领着我前去拜见你师父。”

童子便领着刘备,走了大约二里多路后到庄前下马,进入中门,忽然听见传来悠扬琴声。刘备让童子先去通报,他在外侧耳倾听。琴声忽然停下不弹,有一人笑着出来说道:“琴韵清幽,音中忽然起高亢之调,想必定有英雄窃听。”童子指着这人对刘备说:“这就是我的师父水镜先生。”刘备观其人,松形鹤骨,器宇不凡,慌忙上前施礼,衣襟却还是湿的。水镜先生说:“今天看来你是刚刚幸免大难!”刘备惊讶不已。小童对师父说:“这人就是刘备。”

水镜先生请刘备进入草堂,分宾主坐定。刘备看到架上堆满书卷,窗外盛栽松竹,横琴在石床之上,清气飘然。水镜先生问:“明公这是从哪里来?”刘备说:“我是偶尔经过这里。因为小童指引,才得拜尊颜,不胜万幸!”水镜先生笑道:“你不要隐讳,想来你是逃难至此。”刘备于是把襄阳发生的事情说出。水镜先生说:“我观察你的气色,早已猜到了。”就问刘备:“我久闻明公大名,为什么还是这么落魄不堪?”刘备答:“我一生命运多难,所以到了这个地步。”

水镜先生说:“这话不对。我说大概是因为将军左右没有得力之人。”刘备说:“我虽然才干不济,但现在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羽、张飞、赵云之流,他们全都殚精竭虑,出生入,我也很依赖他们出力。”水镜先生说:“关、张、赵云,都是万人难敌的猛将,只可惜你还缺少善于调度使用他们的智能之人。像孙乾、糜竺等辈,都是白面书生,绝非经纶济世之才。”刘备说:“我也曾经去寻求山谷中的隐居大贤,只可惜从来没有机会遇到!”水镜先生说:“难道你没有听说孔子讲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怎么说是没有能人?”刘备说:“我愚昧不识人,愿请先生赐教。”水镜先生说:“你听说过荆襄诸郡有民谣吗?谣中说:‘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这句民谣最早出现在建安初年:建安八年,刘景升丧却前妻后生出家乱,这里是说的刘表将要衰败;无孑遗者,说的是不久刘景升将要去世,文武零落无处投靠;天命有归,龙向天飞,我看是应验在将军身上。”刘备听完惊异地谢道:“我怎么能当此重任!”水镜先生说:“现在天下的奇才,全都在这里聚集,你应当前去寻访聘请。”

刘备急问道:“奇才在哪里?他们都是些什么人?”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两人得其一可安天下。”刘备说:“伏龙、凤雏又是什么人?”水镜先生抚掌大笑道:“好!好!”刘备再追问时,水镜先生说:“天色已晚,将军可以在这里暂宿一夜,明天我再告诉你。”立即安排小童准备饮食酒菜款待,战马牵到后院中喂养。

刘备吃完饭后,就住宿在草堂偏房之中。他想起水镜先生的话,翻来覆去不能入睡。折腾到半夜三更,忽然听到外面有一人叩门而入,水镜先生问:“元直怎么这么晚了还来?”刘备起床侧耳倾听,那人答道:“我很早就听说刘景升礼贤下士,善恶分明,就前去拜谒。等见到后一看,却是徒有虚名。善良有才之人他不能使用,险恶狡诈之人他不能赶走。所以我写下一封辞别信后来到了这里。”水镜先生说:“公怀王佐之才,应当择人而侍,怎么能够轻易去投奔了刘景升?况且英雄豪杰就在眼前,只是你不识罢了。”那人说:“先生说得对极了。”刘备听完后大喜,暗自寻思这人必定是伏龙、凤雏,想要立即出外相见,又恐怕造次,迷迷糊糊睡过去了。

到了天明,刘备见过水镜先生问:“昨夜来的人是谁?”水镜先生说:“是我的一个朋友。”刘备要求和他一见。水镜先生说:“这人想要投奔明主,已去了其他地方。”刘备问那人姓名,水镜只是笑道:“好!好!”刘备再问:“伏龙、凤雏,他们都是谁?”水镜也只笑道:“好!好!”水镜先生口头语就是“好好好”,所以后世称其为“好好先生”,也就是现代“老好人”的鼻祖。

刘备拜请水镜先生出山相助,同扶汉室。水镜先生说:“我是山野闲散之人,不堪重用。现在能力胜我十倍之人会前去辅佐你,公应当赶紧访察。”

正谈论间,忽然听到庄外人喊马嘶,小童进来报告:“有一位将军领着数百人赶到庄上来了。”刘备大惊,急忙出庄察看,见是赵云,刘备大喜。赵云下马进来见礼道:“我昨夜里回到新野县,找寻不见主公,连夜访察到了这里。主公速速回县中,只恐怕有人到县中去厮杀。”

刘备辞别了水镜先生,和赵云上马奔新野而去。行不到数里,一彪人马来到,正是关羽、张飞兄弟,彼此相见后大喜。刘备讲述了跃马檀溪之事,大家都惊讶不已。到县中后和孙乾等商议。孙乾说:“可先写书信送给刘景升,说清楚这件事情。”刘备立即命令孙乾带书信赶到荆州。

刘表召唤孙乾进入问:“我专门请刘备到襄阳主持宴会,他为什么不辞而别逃席而去?”孙乾呈上书信,说明蔡瑁设计加害,全靠跃马檀溪得以逃脱。刘表大怒,急忙召唤蔡瑁进来责骂道:“你胆敢加害我的兄弟!”命令左右武士推出斩首。蔡夫人出来哭求免,刘表余怒未息。孙乾禀告说:“如果杀了蔡瑁,恐怕皇叔再也不能安居在这里了。”刘表于是训斥蔡瑁一顿就释放了,派长子刘琦随同孙乾前去赔罪。

刘琦奉命赶赴新野,刘备接着后设宴相待。酒到半酣,刘琦忽然流泪,刘备问其中缘故。刘琦说:“我的继母蔡氏常有谋害我之心。侄儿没有什么计谋免祸,特地向叔父指教。”刘备劝他只要小心尽孝,自然无祸。第二天,刘琦流泪而别。刘备乘马送刘琦出郭,指着坐骑对刘琦说:“如果不是这匹马,我早在九泉之下。”刘琦说:“这并不是马力,而是叔父自有洪福。”说罢相别,刘琦流泪而去。

刘备回马入城时,忽然看到大街上有一人,葛巾布袍,皂绦乌履,长歌而来。歌曰:

刘备听到歌后暗自寻思:“这人难道是水镜先生所说的伏龙、凤雏吗?”于是下马相见,邀请进入县衙。问那人其姓名,那人答道:“我是颍上人氏,姓单名福。久闻使君招贤纳士,想来投奔,却又不敢造次。所以在街市上行歌,以引您来倾听。”刘备大喜,待为上宾。

单福说:“刚才使君所骑乘的战马,再让我来看一看。”刘备命人去牵马到堂下。单福说:“这不是‘的卢’马吗?虽然是千里马,却只是妨主人,不可骑乘。”刘备说:“已经应验了一回。”于是把马跃檀溪之事说出。单福说:“这是救主,不是妨主,但却必定再妨一主,我有一法可破解。”刘备说:“我想听听破解之法。”单福说:“你如果有什么仇怨之人,可以把这匹马送给他。等到妨了这人后,然后再来骑乘,自然就无事了,这叫做一举两得。”刘备听完这话勃然变色说:“你刚刚来到这里,不教我正道,却教我损人利己妨人的事,我不敢领教。”单福笑着道歉说:“我早就听说使君仁德,不敢全信,所以故意用这话来试探。”

刘备也收起怒容起身说:“我哪里像外界所说的那么有仁德,只希望先生教我。”单福说:“我从颍上来到这里,听到新野的人们歌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可见使君的确仁德宽厚。”刘备于是拜单福为军师,负责训练指挥本部人马。

却说曹操从冀州回师许昌后,常有取荆州的意图,特地派曹仁、李典带降将吕旷、吕翔等人率军兵三万,屯驻樊城,虎视荆襄,不时探看虚实。这时吕旷、吕翔禀报曹仁说:“现在刘备屯兵新野后招军买马,积草储粮,其志向不小,不能不早早图谋。我们两人自从投降丞相之后,没有立下寸功,愿意请求拨付五千精兵,前去取来刘备之头献给丞相。”曹仁大喜,拨给二吕五千名军兵,前往新野厮杀。

探马飞报给刘备,刘备请来单福商议。单福说:“既然有敌兵而来,就不能放他们入境。可派关羽带领一支军马从左路杀出,以敌住来军中路,张飞带领另一支军马从右路杀出,以敌住来军后路。使君亲自率领赵云出兵前路相迎击,敌军可破。”刘备听从单福之计,立即派关羽、张飞两人前去埋伏,然后和单福、赵云等众将,共带领两千人马出关迎敌。

行不到数里,只见山后尘头大起,吕旷、吕翔领军来到。两边各射住阵角,刘备出马在旗门之下,大呼道:“来者是什么人,胆敢进犯我边境?”吕旷出马说:“我是大将吕旷。奉丞相命令,特地前来擒你!”刘备大怒,命赵云出马。两将交战不到数合,赵云一枪刺吕旷于马下。刘备指挥军兵掩杀,吕翔抵敌不住,领军便退。

正败退间,路旁一支军马杀出,为首大将正是关羽,冲杀一阵后吕翔折兵大半,夺路逃脱。行了不到十里,又有一支军马拦住去路,为首大将挺矛大叫:“张翼德在此!”直取吕翔。吕翔措手不及,被张飞一矛刺中,翻身落马而,其余众军士四散奔逃。刘备兵合一处紧紧追赶,曹军大半都被擒获。刘备班师回县里,重待单福,犒赏三军。

却说败军回去见到曹仁,报告说:“二吕被杀,军士大多被捉。”曹仁大惊,和李典商议。李典说:“二将轻敌身亡,我们现在应当按兵不动,抓紧时间申报丞相,让丞相起大兵前来征剿,这是上策。”曹仁说:“你说得不对。现在二将阵亡,伤了很多军马,此仇不可不报。新野区区弹丸之地,何用劳驾丞相大军?”李典说:“刘备是人中之杰,不能轻视。”曹仁说:“你怎么这么怯战!”李典说:“兵法说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我不是怯战,只是预料不能取胜。”曹仁大怒说道:“你是怀了二心吧?我现在就去生擒刘备!”李典说:“如果将军前去,我负责守卫樊城。”曹仁说:“你如果不跟我一起前去,那就是真怀了二心!”李典没有办法,只好和曹仁点起两万五千军马,渡河杀奔新野而来。

黄其军

? 作于2018年7月24日(古历六月十二)

白话《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三十回

三国志诸葛亮传的翻译

然而诸葛亮的才能在治军方面有所擅长,但不擅长使用奇谋,他治理人民的才干要比他的将才更为优秀。而与他对敌的人有的是当时的人杰,再加上双方人数众寡不敌,攻守的优势不同,因此诸葛亮虽然连年出兵,也不能有所攻克。当初萧何推荐韩信,管仲推荐王子城父,都是考虑到自己的长处不能兼顾到任何方面的原因。诸葛亮的能力可以治理政事,大概也算是与管仲、萧何相当了,但是当时的名将没有城父、韩信那样的将才,所以诸葛亮的功业不能建立,难道是他在大义上有所不及吗?大概还是天命有归,不能凭借智慧和力量来抗争吧。

自己翻译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孔明的评价是出于私心还是事实如此?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评价诸葛亮:?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他认为诸葛亮的优势在于治军理民,短处便是不善于领兵对战。那么陈寿的评价是否公允呢?

现代对《诸葛亮传》的看法

现代对《诸葛亮传》有两种看法,差别主要集中于陈寿对诸葛亮的态度。

一、有人认为陈寿在黑诸葛亮,理由有以下两点:

1. 私怨

陈寿的父亲曾是马谡参军。在街亭之战中,受马谡影响被惩罚。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晋书?陈寿传》

陈寿自己也与诸葛亮有仇怨,不过这里有两个说法:

其一是陈寿曾在诸葛亮麾下做事,被诸葛亮打过。

寿曾为诸葛亮门下书佐,被挞百下,故其论武侯云? 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魏书?毛修之传》

其二是陈寿与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有仇怨。

《孙盛异同记》记载:陈寿尝为瞻吏,为瞻所辱。

不过诸葛亮于234年,那个时候陈寿不过一周岁,如何替诸葛亮做事。因此第二种说法比较可信些,陈寿曾在诸葛瑾手下做事。

到了唐代,《晋书?陈寿传》更是将其盖棺定论,将陈寿与诸葛家族的恩怨记了下来: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2.政治抹黑

《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司马炎时期,司马懿与诸葛亮之间?仇恨?很大。因此陈寿受晋朝?委托?来抹黑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二、陈寿对诸葛亮是?真爱?,理由有如下两点:

1.《诸葛亮》是《三国志》中少有的大传(6000多字)而且是独立传记。《三国志》中臣子独自立传的只有诸葛亮与陆逊,《诸葛亮传》的地位之高可见一斑。而且在二十四史中,臣子独自立传的也很少。

2.《诸葛亮中》有不少对诸葛亮的赞美之词。比如对诸葛亮的介绍?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等等,都是很高的赞美与评价。

在二十四史中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伟人必有奇貌。

比如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等等。仿佛这些人,没有令人惊奇的相貌就当不了帝王一样。

诸葛亮的八尺就符合?伟人?的特征。

那么陈寿究竟属于?黑?还是?粉?呢?我们先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看《诸葛亮传》。

司马炎心中的诸葛亮

我们从《三国志》中可以看出,陈寿写《诸葛亮传》是受了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的命令。

中书监、中书令是中书省的正副长官。魏晋时期的中书省权势颇重,负责接收大臣上书,草拟皇帝诏令,参与国家机要,以及兼管修史。因此可见,陈寿写《诸葛亮传》并非为自己写,而是为了朝廷所写。

知道了陈寿的写作背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诸葛亮传》的政治风向了?它肯定是为晋室皇权所服务的。

二十四史又被成为国史。这个国史有两个意思:为?国?所写,即古代建立国号的各种朝代;由?国?所写,即这些史书都有所写。(当然《史记》例外)

史书是不能乱修乱写的,否则很有可能引来灾祸。东汉班固因私修史书,便被抓入大狱,若不是弟弟班超的营救,估计我们就看不到《后汉书》了。

北魏崔浩更因为修史被诛杀全族,甚至连累了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

这在晋朝同样适用,从上文对中书省职权介绍就可以看出对修史的重要性。晋朝将修史放到了与国家机要等同的地位。

若晋朝当权者仇恨蜀汉,那么陈寿哪怕再?粉?诸葛亮,也不敢冒着杀头的危险来美化诸葛。事实上却恰恰相反,晋武帝司马炎却十分推崇诸葛亮。

在《晋书?职官志》中?令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遂以勰为殿中典兵中郎将,迁将军。?

陈勰因孰知诸葛亮?兵法?而别司马炎重用。

《汉晋春秋》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樊建(蜀汉降臣)为给事中,晋武帝问诸葛亮之治国,建对曰:"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帝曰:"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汉晋春秋》是东晋习凿齿所编撰,更是多次被裴松之引用,注解到《三国志》中,可信度比较 高。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司马炎是十分推崇诸葛亮,甚至说出自己若有诸葛亮的辅助,自己就能多休息了。

司马炎这句话不仅对诸葛亮治国才能的肯定,更是透露出对诸葛亮掌权?放心?。司马氏是权臣篡位登基的,会对诸葛亮这样的权臣会放心?因为诸葛亮确实是如此做的,掌权一生,却不曾弄权。

这便是司马炎让陈寿写的《诸葛亮传》的根本目的了?为后世立一个?忠君?的榜样。

陈寿在《诸葛亮传》写到: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罪罪。可见这篇传记最后肯定会让司马炎看。陈寿不敢也不能拿出一个不符合司马炎价值的诸葛亮出来。

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鞠躬尽瘁而后已的形象,正是西晋皇权所需要的。曹篡汉、晋篡曹都是权臣踢走主君,自立为帝。?忠君?思想是魏晋时代大臣们最为缺少的东西。

司马炎为了晋朝统治,必须大力宣扬忠君思想,以此来杜绝权臣篡位。这个忠臣标杆便需要被立起来,还有比权倾蜀汉,却始终以臣子自居的诸葛亮更好的人选吗?

晋朝需要的是一个既忠君,关键时刻又能挽天倾的人物。

诸葛亮受命于?危急存亡之秋?,为了蜀汉数次北伐曹魏,希望以己之力来拯救蜀汉。晋朝统治需要诸葛亮式的人才,他的才能足以治理国家,他的性格足以让君主放心。诸葛亮简直就是历朝历代君主心目中的完美人才。

陈寿笔下的诸葛亮

如何了解一个人,我们一般是通过他做过的事情,来定论他的才能、性格等等。但陈寿《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很少有具体事情的描写。

诸葛亮政治才能很强,这是普遍都认可的,?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但都没有提到具体的举措。

对诸葛亮的军事行动的描写,则更是能省则省。比如数次伐魏就可以概括为:诸葛亮出兵,诸葛亮退兵,诸葛亮去世。这些都是十分空洞的描写。

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若没有对哈姆雷特的生活、经历的描写,我们从哪里寻找我们自己的哈姆雷特?

陈寿笔下的诸葛亮就是如此,将其具体的经历舍去,只剩下空洞的结果与结论,不给后人评判的机会。陈寿笔下的诸葛亮便是忠君、善于治民练兵、尤其不擅长军事。

因为君主们需要的是诸葛亮治国之才,军事才能是不需要的。陈寿自然把握住了司马炎的这一考虑,因此舍去了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肯定,只保留了政治才能,也就有了最后的评价。

这也是符合历代帝王需要的?诸葛亮?。

陈寿对诸葛亮的结局也早写明了原因:?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天命归于谁?自然是司马氏。关于这一点,陈寿也有所暗示。

司马懿在《诸葛亮传》中的唯一出场,便是诸葛亮的时候,这就是天命有归的原因。否则让魏国头疼无比的诸葛亮,为何一碰到我们的司马宣王便了,这不是天命什么是天命?

当然陈寿的《诸葛亮传》是比较符合事实的。因为他不敢糊弄司马炎。

司马炎若仅仅是为了塑造一个忠臣形象,可供选择的人就多了,不一定非得选诸葛亮。司马炎如此做只因为诸葛亮确实才能非凡,司马炎自己也确实推崇诸葛亮。

但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评价,我们就需要跳出陈寿的《诸葛亮传》,去全方面了解了。毕竟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是修史的晋朝所需要的,那么便用春秋笔法,一笔带过吧。

陈寿笔下的诸葛亮是出于政治需求,基本符合诸葛亮的实际情况,这是肯定。那么陈寿本人是不是不带任何偏见呢?我倒是认为陈寿对诸葛亮还是有点想法的。

为何如此说?《三国志》蜀书卷十记载着七个人,分别是刘封、彭羕、廖立、李严、刘琰、魏延、杨仪。这七人都是蜀汉失意人,而且或多或少都因诸葛亮而, 陈寿将其归为一传之中,其居心如何,大致也明了了。

拿了主角剧本的窦建德为何失败,奈何有挂逼

隋唐之际,其实真正拿了主角剧本的,是 窦建德 窦建德的出身是里长,这总让我想起另外一个亭长,叫刘邦。

窦建德是个仁主,他自身待人非常好

尝有乡人丧亲,家贫无以葬,时建德耕于田中,闻而叹息,遽辍耕牛,往给丧事

作为一方领袖,他生活简朴

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

非常仁慈

得隋文武官及骁果尚且一万,亦放散

在他的治下,河北出现了短暂的安宁

唯夏氏为国,只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凶于己,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

直至唐末,河北依然传颂着他的仁德

圣唐大和三年,魏州书佐殷侔过其庙下,见父老群祭,骏奔有仪,夏王之称,犹绍于昔。

武功部分,他也有很牛叉的战绩

他刷过贞观薛家四子的亲爹薛世雄

会云雾昼晦,两军不辨,隋军大溃,自相踏藉,者万余,世雄以数百骑而遁,余军悉陷。

他刷过杀隋炀帝的宇文化及

化及保聊城,建德纵撞车抛石,机巧绝妙,四面攻城,陷之。

他刷过初唐双李之一的李世绩

又进攻卫州,陷黎阳,左武卫大将军李世勣、皇妹同安长公主及神通并为所虏。

从一个里长起身,到打下河北那么大的地盘,妥妥的刘邦剧本

,那个时代的韩信在他对面

2

窦建德插手洛阳之战,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这时候的局势是这样的,李世民举倾国之力和王世充互相消耗,王世充的情况肯定不会好,李世民这边的情况是远来之师,从七月打到次年二月,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怎么看怎么都是一场打包kill

吃下李世民就是吃下李唐主力,加上王世充的势力,天下可定

3、

其实双方都看出了对面的弱点

李世民吐槽窦建德军队不行

贼起山东,未尝见大敌,今度险而嚣,是无纪律,逼城而陈,有轻我心

窦建德知道李世民粮草不多

谍者告曰:“建德伺唐军刍尽,牧马于河北,将袭武牢。”

但是问题来了,窦建德并没能来得及精准针对李世民的弱点,而李世民做到了

一场漂亮的闪击战,当李世民率领3500铁骑插入本阵的时候,窦建德正在开会,根本没法反应

建德群臣方朝谒,唐骑猝来,朝臣趋就建德,建德召骑兵使拒唐兵,骑兵阻朝臣不得过,建德挥朝臣令却,进退之间,唐兵已至,建德窘迫,退依东陂。

其实李世民这波斩首就3000人,问题就在于窦建德的军队素质实在太差,没能组织有效反击,于是溃散了,窦建德被擒

4、

李世民并不希望跟窦建德打起来,窦建德都跑他门口了,他一轮小胜展现实力后,遣使对窦建德说兄弟,你之前对我叔叔我兄弟很好,我真不想打你,为了爱与和平您能回去吗?

足下乃以三军之众,仰哺他人,千金之资,坐供外费,良非上策。今前茅相遇,彼遽崩摧,郊劳未通,能无怀愧!故抑止锋锐,冀闻择善;若不获命,恐虽悔难追。”

后来捉住他后,李世民还很委屈

“我自讨王世充,何预汝事,而来越境,犯我兵锋!”

窦建德说我就喜欢千里送人头,咋地?

“今不自来,恐烦远取。”

事实上李世民未必喜欢这个人头,一战两王直接使得他到了封无可封的危险境地,从此走上了一条不是反就是的道路,差一点就走了韩信老路

综上,这就是个主角剧本惨遭挂逼制裁的故事,用史官的说法就是

天命有归,人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