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亦复如是前一句
1.有一句佛经,我想请教是出自哪部经
2.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出自哪里.完整的内容是什么?典故又是什么?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4.请问大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什么意思 ?
5.李渊临去世前对李世民说的几句话。李世民当耳旁风,他说的是什么呢?
有一句佛经,我想请教是出自哪部经
《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凯译本),合十祝愿吉祥,阿弥陀佛。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佛刹。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曜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焉。不但我今称其光明,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咸共叹誉,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为诸菩萨、声闻之众,所共叹誉,称其功德。至其最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今也。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出自哪里.完整的内容是什么?典故又是什么?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段话为后人改编 ,出处如下:
1、《法苑珠林》卷六五:有人耕田,被蛇咬而,其妇对人曰:"譬如飞鸟,暮宿高树,同止共宿,伺明早起,各自飞去,行求饮食,有缘即合,无缘即离,我等夫妇,亦复如是。"
2、(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夫妻本是同林鸟,巴到天明各自飞 。
3、《增广贤文》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句“老话”,一方面确实反映了历朝历代以及现实生活中不能同甘共苦、共渡患难、情浅义薄的夫妻们的本来面目,但另一方面,这句话也不知误导了人,它给的印象就会使父母与孩子、丈夫与妻子在遭遇重大的或不怎么重大的人生变故时,以为人们都是这样想是合乎情理的,从而为自己“迫不得已”或不负责任的“各自飞”找到“理论根据”。
扩展资料:
日常人们所说的“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句“民间的老话”的意思,应该与古代圣贤的本意有些偏差,《增广贤文》中有 “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重义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这样一句话,在《现代汉语词典》第257页,“大限”意寿数已尽、注定亡的期限。
由此,上述说法可理解为:父母恩情再深,夫妻情义再重,人生就象同宿林中的鸟一样,到生命结束时也就自然分离开了。如此看来,这也应该是这句话的本意,因为劝人向善的先贤,是绝对不会教导夫妻们在“大难临头”时,撇下同甘共苦、恩深义重、一路携手走来的夫或妻,说声“拜拜”然后“各自飞”的。
百度百科-夫妻本是同林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LV.2 推荐于?2018-10-25
色即世间万象 空就是不实际,不得永恒
此是佛祖教化我等放下对世间形象的执着,放弃对‘有’
的追求。而从‘无’中求永恒。所谓万象皆空是成佛的必备条件
此句是对佛教原教义的领会,后世宗派林立 修法 教义大有变化
而印度原土佛教已经消失 统一的标准也随之消失
对佛经佛意也多有不同 你这一句 亦是
其实不必强求 过多追求经文 正是一种执着 你若有心开化无限大智 进入永恒境地 确实 要做到万象皆空 谨记色即是空 但这又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不必太过执着经文 其实按经文说法 佛陀圆寂之后 人间佛性受阻
难有大成者了 不像佛陀在世时有那么多修成者
佛陀再降要等到万年之后了 不过好在阿弥陀佛创立西方世界 我等只要不犯罪恶 一心像佛 按阿弥陀佛所说 前只要说一句 ‘南无阿弥陀佛’即可被接引至西方世界 亦可得永恒
至于‘色即是空’ 现在看来 就是参禅领悟之诀了 你若无意研究佛理 参悟禅道的话。如果你是一般信徒 委实没必要 研究这句话的意义
佛即开悟 经文只是已悟之前辈启蒙我等缘分低浅繁简世人 你若然已定修悟之决心 切勿执着
请问大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什么意思 ?
这是我转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段经文,是上承"五蕴皆空"而来的,五蕴可摄入色,心二法,所以前四句是色法,后四字——受,想,行,识四者是心法,在我人的执著中,"色身"最难破,因为明明有一个实在的我,要说它不异於空,难免使人困惑,所以破五蕴,特别於色蕴加重语气.
色蕴不仅指我人的色身,同时也包括宇宙万有的种种色法——宇宙间所有的物质现象在内,因此本文在此所谈的色空问题,是以宇宙间的物质现象为主,自然也包括了我人的色身在内.
原来"空"之一字,义理甚深,要说到空的性体,就到了真如实相——涅盘境界,涅盘是圣者所证的境界,是无以用语言文字所可诠解表达的,所以我们只能就空义中最粗浅部分——"缘起性空"部分加以说明.
要说"空",先要知道这个空字的来源,佛经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所以这个空字也是由梵文译过来.那麼,在梵文中这个空字是什麼意思呢 多年前的中央日报上,有一篇澹思先生"论空即是色"的文章,把这个空字的来源和意义说得很清楚,现在摘录一段如下:
"空,在梵文里叫Sunyata(音舜若多) ,实际上,Sunyata不能简称为空,而应称为"空性",ta在此是一个接尾词,Sunya是一个语根,当然我们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这句话里,原文并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词的ta字,在梵文里与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区别了,ta的意思有性质,实在,形态等义,空与空性是有著不同的意义,这特别在龙树的思想里,单讲空Sunya,梵文里本也有虚无,非有等义,但同时也可解做空寂,空净等义.就境界说,空寂并非"虚无",空净也不是"非有"的,讲到空性Sunyata,这问题就更大了.空性这句话,在龙树的中论观Madhyamaka-sastra里,原是指缘起性Paratitya Samupadata的实义而言……."
澹思先生的这段文字,把空与空性分析得很清楚.事实上,在"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的心经上,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下一句,译的就是"五蕴性空",而不是五蕴皆空,唐法月的译本则是:"照见五蕴自性皆空".而玄奘法师的译本,却是"五蕴皆空".当然,玄奘法师这样译,一定有他的见解,只是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根器暗钝,只就字面的意义来看,以致千载以下,引起了多少误解.
佛法中说的空,是"缘起性空"的空,是"因缘所生法",本身无"自性"的空,不是空无所有的顽空,也不是拨无因果的断灭空,我们先自一个小故事说起:
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在王舍城外竹林精舍说法,这时有两个修习外道的沙门,一个名叫舍利弗——就是本经文中的舍利子,另一个名目犍连,他二人智慧超群,名望素著,每人座下都有上百名弟子.
有一天,舍利弗途遇释迦世尊的弟子马胜比丘,他见马胜比丘威仪殊胜,举止安详,心生敬羡,便问马胜比丘道:
"请问令师是谁,他平常说些什麼教法呢 "
马胜比丘答曰:"我师释迦世尊,他的智慧神通,无人可比,我年纪幼小,受学日浅,尚领会不了我师说的妙法."
舍利弗一再请求说:"请慈悲方便,略说一二."
马胜比丘说偈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舍利弗听了此偈,当下大悟,他返回住所,约同目犍连和他们的弟子,一同皈依释迦牟尼世尊.
为什麼舍利弗听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两句话,就舍弃自己修习多年的道法,而皈依到释迦世尊的座下呢 实是因为他多年参不透的真理,在这两句偈中得到了解答.舍利弗在佛弟子中号称智慧第一,未皈依世尊前已修道多年,所以听到妙理,一言开悟,而皈依世尊.
照佛法说,世间万有的生成与还灭,皆由於"因缘"二字——具足说是"因缘果报".因是主因,缘是助缘,由因缘和合所产生的事物叫果,此果对造因来说称报.这是,心二法,包括宇宙万有的法则,佛法中为说明此一法则,曾立有六因,四缘,五果之说.为篇幅所限,此处未能一一细述.
因与缘,佛法上不曾有严格的界说,但自相对的差别言,因约指特性说,缘约指力用说.因是指一件事物生灭的主要条件,缘则为辅助条件,若以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一切事物生灭的条件及关系.也就是说,每一件事物的生成或还灭,必须具备其生灭的条件,每一件事物的存在,必须具备与其他事物互相关连的关系.四阿含经对因缘二字的解释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任何事物,不能无因生灭.但有因无缘,亦不能生灭.例如一粒种子,若不埋在土壤中,再加上阳光雨露等助缘,则种子就不会萌芽生长;一堆砖瓦木石,若不经泥工木工等助缘,也不会变成房屋.
因此可知,世间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既是"因缘所生法",未生之前本无此物,既灭之后亦无此物,在生后灭前存在期间,不过是因缘和合下一时的假相,没有其本体和自性.譬如以砖瓦木石,加以人工建成的房舍,自我们凡夫观之,房舍是存在的实体.但在智者眼中,砖瓦自砖瓦,木石自木石,房舍只是众缘和合的假相,没有房舍的自性本体.这叫做"即色明空".因此,中论偈中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至於说,房舍内外的空间,那是"色外之空",叫做顽空,房舍毁灭之空,是断灭空,都不是性空的本义,明乎此,则可知佛法上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这种空,佛法上叫做"缘起性空".
在佛法中,对於色蕴的"色",还另有一种解释,叫做"众微聚".照佛经中说,把一粒羊毛尘分做七分,其七分之一的单位称兔毛尘,兔毛尘再七分,称水尘,水尘再七分,称金尘(金尘,意谓其可游行於金—— 金属物的空隙中,这是不是相当於金属原子中的质子)金尘再七分为实极微,实极微再七分称色聚微……,这些极微存在於空中,称"空界色",而"色"又称"众微聚",所以宇宙间的物质现象,是众微积聚而成的
心经经文,说"五蕴皆空",说"色不异空",说"色即是空",意思是说宇宙万有,由根身到器界,皆是因缘和合而有,没有绝对的本质——自性,实体,要我人认清字宙人生的真象,破除我人的"我执"与"法执",并不是说"空"即是一切没有,如果我们会错意,当真认为一切皆空,那就又成为一种执著——空执.执有固然是病,执空也是病,所以经文中在"色不异空"之后,接著说:"空不异色";在"色即是空"之后,又说"空即是色".前者是破除迷界的旧执著,后者是建立悟界的新观念;前者是否定,后者是承认.这话看似矛盾,而实并行不悖.中论上说: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宇宙万法,诚然没有"实体",皆是"性空",但我人不能不承认它有"假名",有"相用",性空相有,立以假名,这就是中道.
我们放眼看世间,何者不是"假名" 五蕴和合,而有人我;四大积聚,而有万法,万法因假名而立,毕竟没有实体,譬如我们说一所学校,学校是由土地房舍,教师学生,教具设备所组成的,学校只是一个"假名",何尝有"学校"的实体 我们说一个公司,公司是资金,经理,职员,业务所组成,公司只是一个"假名",又何尝有公司的实体
我们把一个陶土加彩釉烧成腹大口小的筒状物,叫做花瓶,如果我们不拿它插花,而用以装水,它就成了水瓶;如果用以装酒装醋,它岂不成了酒瓶醋瓶 我们把砖瓦木石所建的房舍,叫店面,叫住宅,叫公寓,叫别墅,可是如果换换用途,它可能就成了工厂,仓库,办公室,停车间,同一样东西而有这麼多名称,它何尝有自己的实体 这些名称,岂不都是假名
除掉教师学生就不成学校,除掉资金业务就没有公司;除掉陶土彩釉就没有花瓶,除掉砖瓦木石也没有房舍,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有,没有"自性",没有"实体",所以说它是空——缘起性空.
可是,这些东西虽然没有实体,但不能说它没有相用,房舍中布置教具,就有学校,可以教育子弟;店面上招牌,就是公司,可以经营贸易;陶士彩釉制成的瓶可以插花,可以装酒;砖瓦木石建成的屋可以住人,可以开店,它们各有其"相",各有其"用",虽然"缘起性空",一切法是"自性空",但因"性空缘起",一切法又是"假名有".
因此,"色不异空","色即是空",是因缘所生之法,毕竟是"自性空";而"空不异色","空即是色",是因缘所生之法,有相有用,到底是"假名有".由自性空利假名有,是要我人不著空有二边,而求合乎中道.
李渊临去世前对李世民说的几句话。李世民当耳旁风,他说的是什么呢?
公元626年7月22日,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与大哥李建成同为李渊的儿子,按照李渊当初的设想,李建成主内,李世民主外,一文一武,方可保整个大唐王朝千秋万代,万世安宁,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真正涉及利益,欲望终究会吞噬理智!何况我们纵观整个古代王朝史,就不难发现,越是皇室贵族,家族之间的竞争也越激烈,不然历史上也就不会留下曹植的千古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玄武门兵变发生之后,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就为李世民提前设好的关卡,安排得明明白白,不仅当场丧命,而且失去了皇位的继承权,当这一切发生之时,身在皇宫之中的李渊,冥冥之中感到心神不定,当尉迟敬德满身是血出现在李渊面前,李渊显然已经明白了什么,同样也明白了自己已经被安排的命运,。
真实上演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再一次向世人证明,绝对的利益面前,根本毫无感情可言,弱肉强食也就是这个世界的强者生存法则,随着李世民的成功登基上位,李渊退居太上皇,也算是,无欲无求了,只能安心地接受这个惨痛的结果,无论是哪个皇帝,肯定都不想看着自己的孩子们,为了一个皇位,自相残杀,但是在其位就得谋其政,你若对他人仁慈,那他人却不一定会记得你的善良!
退休后的李渊,经历了丧子之痛,即使对李世民有诸多的不满,也没有办法宣泄了,所以只能听之任之,当然李世民也很会来事,知道自己有愧于自己的兄长,有愧于自己的父亲,所以对于退休后的李媛还是挺照顾的,物质生活自然不必说,各种该安排的都给安排上,而且当时的李世民还相当的有情调,为了缓解自己老父亲的孤独寂寞,还特地重新给他拿了貌美如花的妾,竟然也没有办法改变什么,李渊也就只能这样心安理得的接受了,还不如好好地颐养天年,生几个白白胖胖的儿子来得实在。当然确实也得佩服李渊,尽管当时年事已高,但是身体素质可以一点也不差,所以生孩子这事儿一点也没耽误。
人之将,一般都会吐露真言,69岁的李渊在临终之前,究竟有没有给李世民说那样几句话?相信明白人还是有自己答案的,如果真那样说了,也足见李渊对于李世民的怨恨!咱们暂且不论这句话的真假,我们来看看李世民的子孙后代结局究竟如何吧?
成为皇帝的李世民,自然也有权利和义务把自己的优秀基因传播下去,所以李世民这一生总共生了14个儿子,不得不说,这个历史上还真有惊人的巧合,按照正常的皇位嫡长子继承制,李世民本来不具备皇帝的继承资格,但是因为自己的实力强悍,拳头硬,再加上用了一点谋略,轻松将皇位收入囊中,按理说也就这样了,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其实也很明显,那就是李世民也会生儿子,假如他的儿子们如果对嫡长子继承制不满意呢?是不是又会做出和当时父亲一样的选择?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为正统的长孙皇后所生,被立为太子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但是李承乾能不能够胜任太子之位呢?按照品德来说,李承乾可比当年的李建成差远了,即使当时的李世民为他操碎了心,专门聘请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老师教化他,但是此人就是不为所动,也或许是认为自己的太子之位稳了,喜欢各种乱搞,不安分守己,以至于后来连老师的话都听烦了,有一次老师给他的老爸打了小报告,他居然派刺客去刺杀老师,这未免有点太过于小心眼了,怎么说都不是一个即将当皇帝的人之所为。
李承乾品德不行也就算了,关键是这个人生活作风还有问题,放着好好的美女不闻不问,非喜欢能歌善舞的美少年,不得不说,他的这个癖好确实是太子中少有的存在,李世民对于这个儿子也真的是又爱又恨,但是再怎么说他依旧是嫡长子,真的让李世民一点办法都没有。
众人看太子不上道,李世民的其他儿子们自然开始骚动了,老四李泰就是其中之一,他想方设法在李世民面前展现自己,而且善于拉拢人才,对比那个不成器的太子,李世民对于这个儿子倒是很上心,以至于他为了让太子有所醒悟,给李太的赏赐,甚至比给太子的要多,这样的激将法确实有用,但是李世民哪想到自己的这个混蛋儿子,和自己当年如出一辙,刺杀老师不算,还要对自己的四弟下手,可惜当时的刺客水平不够,又失手了,眼看父亲对自己越来越不满意,李承乾太子,就伙同自己的手下们,打算密谋逼宫,只可惜他的运气不太好,他在准备阶段就已经被泄密了,忍无可忍的李世民,将其贬为庶人,眼看当皇帝无望,郁郁寡欢的李承乾,第2年就病了,而当时很活跃的李泰,也因为表现的太过于张扬,最终也招致李世民的反感,直接给流放了,最终便宜了李治!
当然不论李渊给李世民当年所说的那句话,究竟是真是假,但是就从李世民子孙们的结局来看,基本上都没有善终的,有被陷害的,有被刺的,还有被被贬为庶人的,服毒的自杀的,唯一善终的,就李世民的十三子李福了,或许也是因为他的名字中占了这个福字,可能相对比较安全!
其实我们可以换位思考,即使李渊对于李世民再痛恨不过,但是同样是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能说偏袒哪一个吗?怪就怪在那个近乎无情的制度,要想得到什么?相对应的,你必须失去什么来弥补,李世民确实得到了心仪已久的皇位,但是他也失去了与兄长之间最基本的信任,与父亲之间最基本的感情,要说李渊对李世民有恨是真的,但要说真的,让一位父亲对儿子说出那样的话,我觉得还是有点不太可能,但是从历史来看,李世民的子孙后代们结局确实又不太好,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