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得仁的意思解释-求仁得仁是褒义吗
1.马奇谈「求仁得仁」
2.迈仁的成语迈仁的成语是什么
3.幸福就是求仁得仁?我想有个正解
4.每人都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求仁得仁《六经注我 我注六经之论语7.15》
5.形容事情如人所愿的成语
马奇谈「求仁得仁」
理性(rationality)/结果神话的反主题是身份。本篇讨论决策的两个驱动因素——结果或身份
1
「求仁得仁」这句古话讲两件事,一,你行为的决策依据是仁,那你可以期待的结果是仁;二,不要搞错目标,以为你可以得到仁以外的回报,而徒留神伤或愤世嫉俗了。
2
马奇(James Gardner March,1928-2018)以现代用语解释「求仁得仁」这句话。决策发生在不同层面,有些决策的判准是结果逻辑,而有些是身份逻辑。一般我们说,我们做某事是因为期望它会带来好的后果,那就是强调结果逻辑作为判准。当下比较少听到的是,我们之所以做这些事情是因为它符合我们的身份和我们的感觉,即,强调身份逻辑的行为标准。
两类分析框架各自都有为行动带来好处及坏处的潜力,不过身份逻辑下的决策,可预见的后果是,指标不清晰、没效率、成效难考核,有显而易见的缺点。
举例来说,在用指标来考核学习成效的环境下,取得好成绩的方法讲究逻辑和效率,不是爱与好奇,那譬如选择题,用背的也可以答对,如果你真的探究背后的学问,可能反而你的考核绩效下降。
用到成人世界也是一样的,赚快钱逻辑和效率最佳的方法,可能是不择手段,但你考虑到身份逻辑,你就不愿意这样,而导致速度下降。
3
身份逻辑下的决策,可预见带来效率不佳的缺点,但它赋予人的好处却太多了。它让人的决策更前后一贯,例如始终追求诚实;它让人更不计较后果,毕竟从一开始就不是结果导向;连带地,看淡得失心,它也让人更能忍受失败或损失;它重视内在动机,所以个人更能有兴致的一直走下去,不会因为利益中断终止(我相信很少人会因为选择题做对而保持读书的兴趣,但因为喜欢思辨本身而终身阅读的大有人在)。
身份逻辑作为决策标准助益个人身心发展,我们甚至可以简单说成,基于身份逻辑的决策,使人更像一个人。但是我们经常在商业环境和学校中做选择时往往会忘记身份逻辑,忘记我们之所以为人的重要元素。
4
理想世界中,「求仁」应该是义利两全的事,你认真探索知识点,应该能帮你提高选择题分数,你坚守商业信用,应该能帮助你财源广进;但现实世界——套用宗教界修辞——是个原罪世界,你遇到时限的挑战,明天就要小考了,下周就要发员工薪资了,你发现义利未必能够两全,两者(在短时间周期内)是冲突的决策基准。
所以这是古话「求仁得仁」用以劝慰人心的涵义。要知道求仁可以期待的结果是仁,不要搞错目标了。有人做了好事却遭受社会质疑而忿忿不平,其实,在现实社会中,由于有营销、判断者短视、因果结构不明等干扰项存在,好的名声与怎样广告可能有更直接的关系,跟好的初衷与行为则未必有明确的逻辑联系。如果求仁,心中想的却是仁以外的回报,因而变得愤世嫉俗,那就太可惜了。
其实,仁作为回报一点不亚于利益,人展现复杂的身份认同,而不是活成一只回应计算的机器,可能本身就是最好的回报。
5
当代决策取向偏废一方,需要拨乱反正,马奇建议的措施是阅读诗歌。马奇说,「诗歌是表达、审视怀疑、悖论和矛盾的天然媒介」;马奇说,「大多数时候,诗歌透过两个镜头看世界,一个清晰的,一个模糊的。因为生活既清晰又模糊,人既可敬又卑鄙。两方面同时存在,你必须同时看到它们,不要妄图调和它们之间的冲突,而要把它们都看作人生的本质」。
2003年马奇拍了一部**《激情与纪律——堂吉诃德的领导力》,**中马奇有这样一句旁白:
天人交战永远存在,善无善报总是可能,不用想着去调和正义与利益,更好的是,肯定正义的价值,因为求仁得仁而满意就好。
6
马奇很可能离开教职,以赚得超额财富。引用阳志平的整理:
按理说,马奇完全可以担任巨头公司的顾问,但马奇没有,平生只以私人身份给当时任职花旗银行总裁的好友支招。
马奇晚年退休时,在斯坦福大学晚宴上致辞:
马奇又说:
仁者求仁得仁,共勉!
2021-07-25
迈仁的成语迈仁的成语是什么
迈仁的成语有:仁心仁术,豪迈不群,求仁得仁。
迈仁的成语有:求仁得仁,迈古超今,豪迈不群。2:结构是、迈(半包围结构)仁(左右结构)。3:注音是、ㄇㄞ_ㄖㄣ_。4:拼音是、màirén。
迈仁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勉力实行仁政。
二、引证解释
⒈勉力实行仁政。引《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亮上言於后主曰:‘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_无疆。’”
三、网络解释
迈仁迈仁,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màirén,意思是勉力实行仁政。
关于迈仁的词语
迈古超今星奔电迈日征月迈超迈绝伦迈越常流高情迈俗迈四方步高节迈俗豪迈不羁豪迈不群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迈仁的详细信息
幸福就是求仁得仁?我想有个正解
范德彪西叔对什么是幸福如是说:“幸福就是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也有网友说:“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关于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爱情也是一样。每个人的爱情都是一部**,自己是这部**的主角兼导演,自己诠释的这部**到底是艺术片?悲情片?无声片?商业片?灾难片还是片?都取决于自己对待人生的态度!
愿您在2010年,天天开心,时时快乐,分分精彩,秒秒幸福。呵呵``~☆⌒_⌒☆
相信自己,只要有爱,幸福就一定存在? 真诚的祝福你在以后?生
活
路 上:一帆风顺,开心甜蜜好,永远幸福每人都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求仁得仁《六经注我 我注六经之论语7.15》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冰雪译文
冉有说:“夫子会帮助卫君吗?”
子贡说:“好,我去问问他老人家呗。”
子贡走进屋子,问:“伯夷、叔齐是什么人呢?”
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啊。”
子贡说:“那他们怨悔自己的行为吗?”
孔子说:“他们所求的是仁,得到的也是仁,还怨悔什么呢?”
子贡走出来,回说:“夫子是不会帮助卫君的。”
这两段话直接看解释似乎没什么直接联系,其实是有关两个血腥和香艳的故事。
第一 :“ 父子争国”。
当年卫国卫灵公,宠爱天下可谓是美艳第一的夫人南子,南子年青无子,欲扶持太子蒯聩的儿子“辄”为国君。太子蒯聩欲杀南子而不成,于是被逐,逃于国外晋。
卫君,即后来的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灵公卒后,卫人立蒯聩之子辄,即卫出公。晋人挟(卫出公父)蒯聩来侵卫国,以太子复国名义杀返,但卫人怒刷众人齐拒之。于是,卫国局面就有了所谓的“父子争国”。
当时孔子奔袭流浪十几国传道授业,适逢居卫,还曾万般无奈下拜访过香艳夫人南子,气的弟子子路脾气暴躁、烈震雷迷对着老师一顿发火哦。故弟子们不知孔子是否会助卫君“辄”拒其父,故请子贡委婉打听,子贡情商最高,常常一曲十八弯,所以钱穆曰:“子贡不欲直问卫君事,故借问伯夷叔齐是何等人。”
第二:? 伯夷、叔齐让贤,不食周粟的故事。
伯夷叔齐是孔子心中少有的几位贤人之二,也是以互让位阶为后来者所尊崇。郑汝谐有书中云:“孤竹君欲立叔齐,叔齐以伯夷为长而逊之,伯夷以非父命也而逃之。二人俱不立,国人立其中子。”伯夷、叔齐曾拦马周武王不要杀伐,可后看来没有用啊——二人拦马劝谏未果,周朝建立后,伯夷叔齐都不愿食用周粟,逃往首阳山,采薇为食,直至饿。宁可逃到深山老林无野菜断绝食物,也为坚持的底线而献身,“仁义”二字可谓滴滴血泪书。
程子曰:“伯夷、叔齐逊国而逃,谏伐而饿,终无怨悔,夫子以为贤。” 李炳南曰:“求仁得仁者,伯夷能顺乎亲,孝也;叔齐能恭其兄,弟也。孝弟乃仁之本,仁者天爵,国君人爵耳。”夫子赞许伯夷叔齐,子贡情商智商双高,又善于变通和言辞,举一反二,也可推知孔子其不赞成父子争国。郑康成曰:“父子争国恶行,孔子以伯夷叔齐为贤且仁,故知不助卫君明矣。”
其实,整个故事讲的就是孔子欣赏伯夷叔齐之德,不会给卫国不德之君卖命。士可杀不可辱,真的知识分子的底线不能踏吧。
附录文献参考
《论语注疏》曰:此章记孔子崇仁让也。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兄弟让国远去,终于饿,今卫乃父子争国,争、让正反。君子杀身以成仁,夷齐虽终于饿,得成于仁,岂有怨乎?
李炳南曰: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孔子赞为求仁得仁。可知孔子讲求相让,而非相争。不去卫,而又不助卫君,为卫国计,息争免祸而已。
《论语正义》曰:引夷齐者,借二子以正卫事也。盖辄之立及拒蒯聩,是“以王父命辞父命”;然叔齐亦是父命立之,及父,不复拘执父命而让国伯夷,与卫辄之坚执王父命而辞父命者相反。若伯夷则又遵守父命,而终让国不受,与卫蒯聩之弃父命而争国者相反。
朱子曰:盖伯夷以父命为尊(孝),叔齐以天伦为重(悌)。其逊国也,皆求所以合乎天理之正,而即乎人心之安。既而各得其志焉,则视弃其国犹敝蹝(xǐ)尔,何怨之有?若卫辄之据国拒父而惟恐失之,其不可同年而语,明矣。
郑汝谐曰:(夷齐)二人俱不立,国人立其中子。使当时无中子可立,则二子必不使宗国绝嗣也。苟国中有主,二子可以各行其志矣。夷齐之奔,饿不恤,一则存君父之命,一则念天伦之叙,此求仁而得仁也。子贡以其穷也,而疑其怨。夫仁者之心,循乎天理;天理所安,何怨之有?
张栻曰:夫子告之以求仁而得仁,谓二人者求夫天理之安而已,夫岂利害之计乎?明乎此,而后知古人所以处身谋国之宜矣。
陈祥道曰:盖兄弟之让则仁,父子之争则不仁。孔子善夷齐之仁,而恶卫君之不仁。
《群经识小》曰:以灵公而废蒯瞆,蒯瞆无辞;以辄而拒蒯瞆,则辄将何以为心矣?
云门隐者按:蒯瞆与卫君辄之争,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无论卫君辄是否站在正义的立场上,“父子争国”之实已成。而成之者,卫灵公也。孔子对于“父子争国”之事是不会参与的。助其骨肉相争,是乱人伦,夫子不为也。
?
本章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集注》《论语注疏》《论语正义》《论语讲要》《论语新解》《论语集释》《癸巳论语解》《论语意原》《论语偶谈》《论语全解》《群经识小》
形容事情如人所愿的成语
如愿以偿、正中下怀、天从人愿、从心所欲、求仁得仁
一、如愿以偿 [ rú yuàn yǐ cháng ]
解释:偿:实现、满足。按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一回:“况且他家里人既然有心弄他,等如愿以偿之后,贼人心虚,怕人议论,岂有不尽力推在医生身上之理?”
翻译:而且他的家里人既然有心想弄他,等愿望实现,坏人心虚,害怕别人议论,哪有不尽力推在医生身上的道理?
二、正中下怀 [ zhèng zhòng xià huái ]
解释:正合自己的心意。
出自:明·兰陵笑笑生《词话》第五十回:不想他那里来请,正中下怀。
翻译:没想到他那里来请,正合自己的心意。
三、天从人愿 [ tiān cóng rén yuàn ]
解释:上天顺从人的意愿。指事物的发展正合自己的心愿。
出自: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谁知天从人愿,到得我家,不上三日,添了一个满抱儿小厮。”
翻译:谁知天随人愿,到我的家,不到三天,添加了一个满抱着儿子小家伙。
四、从心所欲 [ cóng xīn suǒ yù ]
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出自:邹韬奋《患难余生记·进步文化的遭难》:从此可以高枕而卧,从心所欲了。
五、求仁得仁 [ qiú rén dé rén ]
解释: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翻译:求仁德便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可怨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