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味相投是褒义还是贬义-气味相投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1.下列哪个成语不是贬义词
2.物以类聚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3.形容双方思想相同的成语
4.沆瀣一气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下列哪个成语不是贬义词
都是
亡羊补牢:成语,释义:羊因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另有同名歌曲。
狼狈为奸:解 释 狼狈:指狼与狈两种动物。比喻互相勾结起来干坏事。 图:《成语 狼狈为奸》王建峰
出 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诗翁画客狼狈为奸,怨女痴男鸳鸯并命。” 用 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 例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永远是互相勾结,~的。 ★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 近义词 同流合污、气味相投 反义词 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同心协力 故事内容: 源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据说狼和狈是一类动物。狼的前腿长,后腿短;狈则相反,前腿短,后腿长。狈每次出去都必须依靠狼,把它的前腿搭在狼的后腿上才能行动,否则就会寸步难行。狈是很狡猾的动物,其聪明的程度远超过了狼和狐狸,可以很容易的逃脱人类的追击。于是狼依靠狈的头脑,狈依靠狼的体能,组成搭档做坏事。 感想: 狼和狈虽然很聪明,但他们的做法不可取,我们不要学他们。 原意: 是比喻狼和狈勾结起来干坏事。 现意: 比喻坏人和坏人联手做坏事。
妒贤嫉能:解 释 妒:嫉妒;忌:怨恨。妒忌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 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妒贤忌能,御下蔽之。”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指妒忌。 示 例 鲁迅《书信集·致翟永坤》:“我将他最好的几篇都选掉了,因为我~,怕他出名。” 此人只怀~之心,但恐众豪杰势力相压。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九回 近义词 嫉贤妒能 反义词 任人唯贤
恶贯满盈:解释
贯:穿钱的绳子;盈:满。罪恶之多,犹如穿钱一般已穿满一根绳子。形容罪恶极多,已到末日。
出处
《尚书·泰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用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很坏。
示例
1 这个坏事做尽、~的歹徒,终于受到法律的制裁。 2 你今日~,有何理说。(元·无名氏《朱砂担》第四折)。
词性
贬义成语;古代成语。
近义词
罪大恶极、罄竹难书[1]、罪恶滔天
反义词
功德无量、乐善好施
物以类聚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贬义词。形容不好的聚集。
物以类聚,拼音:?wù yǐ lèi jù,意思是: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指坏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结在一起。
出自《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意思是:原指各种方术因种类相同聚在一起,各种事物因种类不同而区分开。后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质分门别类。
示例:他们是臭气相投,物以类聚,整天就凑在一起为非作歹。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臭味相投
臭味相投,汉语成语。拼音:xiu wèi xiāng tóu,臭味:气味;相投:互相投合。多指有坏思想,坏作风的人在志趣、习惯等各方面都相同,彼此合得来。比喻有同样坏毛病、恶嗜(shi 四声)好的人投合在一起。
出自:清 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刘大侉子也是最爱结交朋友的,便也来回拜。自此二人臭味相投,相与很厚。
示例:他们两个臭味相投,一拍即合。
2、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后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出自: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四回:“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
示例:他们这些游手好闲的人沆瀣一气,臭味相投。
3、狼狈为奸
狼狈为奸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láng bèi wéi jiān,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出自: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永远是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的,所以两种斗争永远得双管齐下。”
示例:徐慧珠和孙凯娟故意以关心同事之名,狼狈为奸,合伙欺负温文尔雅的小帅哥钱仓颉。
反义词:
1、格格不入
格格不入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gé gé bú rù,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出自:清 袁枚《寄房师邓逊斋先生》:“以前辈之典型,合后来之花样,自然格格不入。”
示例:他太过沉静了,和周遭的热闹气氛显得格格不入。
2、誓不两立
誓不两立,汉语成语,拼音shì bù liǎng lì ,意思是发誓不跟对方同时存在,形容双方矛盾或仇恨很深,无法化解或调解。
出自: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回:“这饮马川贼人这等可恶!几番来搅扰,与他势不两立!”
示例:我的生命,如果有一个不可妥协、誓不两立的敌人,不会是别人,恰恰就是我自己呀!
形容双方思想相同的成语
心有灵犀、不谋而合、气味相投、心心相印、一拍即合等。
1、心有灵犀
拼音:xīn yǒu líng xī
解释:灵犀:旧说犀牛是灵兽,它的角中有白纹如线,贯通两端,感应灵异。指双方心意相通,对于彼此的意蕴都心领神会。比喻恋爱着的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2、不谋而合
解释: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出自:晋·干宝《搜神记》卷二:“二人之言,不谋而合。”
译文:
3、气味相投
解释:气味:比喻性格和志趣;投:投合。指人思想作风相同,彼此很合得来。
出自:明·冯惟敏《天香引·送陈震南》:“气味相投,风情迥别,议论通玄。”
译文:性格志趣一样风格情调没有什么不同,聊天很合的来。
4、心心相印
解释: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出自:《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译文:我传心于佛经,怎么敢违背佛经。
5、一拍即合
解释:拍:乐曲的段落,也称打拍子。一打拍子就合于乐曲的节奏。比喻困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
出自: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十八回:“古人云:‘君子之交,定而后求;小人之交,一拍即合。’”
译文:古人说:君子之交,确定然后要求;小人之交,一拍即合。
沆瀣一气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原来为褒义词,现如今为贬义词。原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后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此成语出自出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属于主谓式短语,在句子中作谓语、宾语。
沆瀣一气成语典故
唐代盛行科举制度,当时的读书人都争着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就能做官。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在京城长安举行一次规模很大的考试,许多读书人纷纷来到长安应考。考生中有个人名叫崔瀣,颇有才学。
主考官崔沆连日批阅考卷,批到崔瀣的卷子,大为赞赏,连声叫好。发榜那天,许多人围榜观看,有的还高声地念着名单。突然,有个人向站在他身旁的崔瀣连声道喜,原来崔瀣榜上有名,考中了。按当时规矩,科举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崔瀣不免要以门生的身份,郑重其事地前去拜谒“恩师”崔沆。
真是巧得很,主考官叫崔沆,门生叫崔瀣,这“沆瀣”二字,本意是指夜间的水气、雾露,如今刚好在两人的名字上合到一块,实在难得。一时,许多人聚在崔府门前,看个热闹。人们指指点点,津津乐道,于是,爱凑趣的人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像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
本来这是一句玩笑话,并不含贬义,崔沆、崔瀣也不存在营私舞弊的情况,不过后来有人听说崔瀣中举后很快就得到很好的官职,遭到他人质疑,于是便把“沆瀣一气”的说法暗指他们俩有私人关系。渐渐地,"沆瀣一气“从一句玩笑话变成了一个含贬义词的成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