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文山西王老爷子的酒诗

2.勤学好问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3.《学与问》课文中的问题

4.初唐“三王”的故事

5.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九大酒鬼分别是谁

说文山西王老爷子的酒诗

斗酒学士的故事-斗酒学士的故事在线观看

? 把喝酒写成诗,一定是很好玩儿的事,初唐的王绩老爷子就是酒诗高手。

?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称他为“老爷子”,并非他有多老(他仅活了56岁),而是因为他在唐朝著名诗人里辈分最高,名为“初唐诗人”,但比“初唐四杰”里的王勃足足大了65岁,属于祖孙的差距。

? 王绩现存的诗不过才40余首,专写喝酒的就有十几首,足见他与酒之亲密。

1,诗中酒

? 王绩的酒诗大都是五言绝句,通俗易懂,还尽显天真,读来亲切。

? 比如这首《独酌》:

? 浮生知几日,

? 无状逐空名。

? 不如多酿酒,

? 时向竹林倾。

? 再如《看酿酒》:

? 六月调神曲,

? 正朝汲美泉。

? 从来作春酒,

? 未省不经年。

? 如果白天夜里连轴转地喝,喝美了,会是什么结果?放心,王绩不会耍酒疯,也就是在酒馆墙壁上写首诗而已:

? 昨夜瓶始尽,

? 今朝瓮即开。

? 梦中占梦罢,

? 还向酒家来。

(《题酒店壁》)

? 这诗浅显如白话,一个酒鬼形象跃然而出,告诉你什么叫嗜酒如命。

? 把酒写到诗里,超然物外,这种淡然与放达,非隐者不能有。《尝春酒》如此,《醉后》亦如此:

? 野觞浮郑酌,

? 山酒漉陶巾。

? 但令千日醉,

? 何惜两三春。

(《尝春酒》)

? 阮籍醒时少,

? 陶潜醉日多。

? 百年何足度,

? 乘兴且长歌。

(《醉后》)

? 一次,王绩路过一酒家,一连写了五首《过酒家》,酒态憨肆,看来挺过瘾:

? 竹叶连糟翠,

? 蒲萄带曲红。

? 相逢不令尽,

? 别后为谁空。

(其三)

? 对酒但知饮,

? 逢人莫强牵。

? 倚炉便得睡,

? 横瓮足堪眠。

(其四)

? 有客须教饮,

? 无钱可别沽。

? 来时长道贳,

? 惭愧酒家胡。

(其五)

? 表面看,几首诗都是酒乐之作,但也含内心之苦,像第二首:

? 此日长昏饮,

? 非关养性灵。

? 眼看人尽醉,

? 何忍独为醒。

? 整日与酒为伴,但并不是为了陶冶性情,实是一种无奈。诗人真正要说的是“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这两句,化用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之意,但不忍独醒,却又无能为力,也是很难受的。

? 历数王绩的酒诗,我最喜欢《初春》:

春来日渐长,

醉客喜年光。

稍觉池亭好,

偏宜酒瓮香。

? 春天来了,春暖花开,正是喝酒的好时光。柳下长亭,有人边赏春边赏酒。天高地远,恬静悠然,池亭好,酒瓮香,正是诗人追求的生活。

2,酒与诗

? 似乎古代诗人都离不开酒,王绩尤甚,号称五斗不醉,为此自赋《五斗先生传》。他不止喜欢喝酒,还会酿酒,曾撰 《酒经》 《酒谱》 ,但都没流传下来,太可惜了。

? 唐高祖武德八年,王绩待诏门下省。当时门下省的规矩,每天可领三升好酒。他弟弟王静问他当这个官快不快乐,他说:“待遇差,又寂寞,但每天有三升好酒,倒是让人留恋。”这话传到侍中(门下官)陈叔达耳朵里,于是把他的配给量由三升提高到一斗,他也有了“斗酒学士”的雅号。

? 唐太宗贞观年间,当时的太乐署史焦革善酿酒,王绩听说后就到吏部自荐,要求去太乐署当差。吏部开始没同意,但王绩很执着,终被任命为大乐丞(从八品下,在朝廷负责礼乐事宜,后来王维也当过这个官)。但好景不长,焦革没多久就就去世了,好在焦革的夫人仍一直给王绩送酒。一年多以后,焦革的夫人也去世了,王绩叹道:“难道是苍天不许我畅饮美酒吗?”于是弃官而去,从此再未涉足官场。

? 王绩在官场没有业绩,但于山野却成就了他的诗。

? 隋末唐初延续了南朝的浮糜文风,王绩以一己之力,为初唐诗坛带来一股清爽之风,开大唐三百年诗坛盛世。他的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至于五言律诗,定型于唐初,王绩更是功不可没。

3,

? 王绩由隋入唐,在隋朝当过小官(县丞),唐朝建立时他已经29岁了。按理,这年龄正是“往上走”的关键时刻,他也确实在唐高祖、唐太宗时两度入朝为官,但都是无足轻重的小官,也都没当多久。后来,他干脆当起了隐士,是真隐,不似王维的“亦官亦隐”。“不用功名喧一世,直取烟霞送百年”(王绩《解六合丞还》)似乎是他的人生观,“但愿朝朝常得醉,何辞夜夜瓮间眠”(同上)是他追求的生活。

? 王绩出身儒学世家,哥哥王通(王勃的爷爷)是当时大儒。王绩少年时有大志,11岁时在京都被公卿称为“神童仙子”。史书说入唐后,王绩自我审视,觉得自己成不了宰辅,于是渐渐失去了经世之心。

? 其实,经历隋末大乱,谁都会心有余悸,王绩索性逃离社会,也很正常,不一定如史书所说。

? 不追求建功立业,但也不失品格。王绩有首问答式的小诗《春桂问答》,借桂花明志:

? 问春桂,

? 桃李正芬华。

? 年光随处满,

? 何事独无花。

? 春桂答,

? 春华讵能久。

? 风霜摇落时,

? 独秀君知不。

? 春天百花齐放,但桂树不开花。待到秋来,风霜摇落,桂花独秀。

? 王绩最有名的诗是《野望》,开唐代田园诗之先河,唐诗选本大都入选:

? 东皋薄暮望,

? 徙倚欲何依。

? 树树皆秋色,

? 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

? 猎马带禽归。

? 相顾无相识,

? 长歌怀采薇。

? 此诗是他辞官隐居家乡时写的。山野、秋色、落晖,安静却萧索;心境则是“相顾无相识”,孤独惆怅。落日余晖下,牧者归家,猎人满载,和谐乡野,景美人乐。但诗人却只有孤寂,身边没有一个朋友能够分担这份寂寥。无奈之下,他只好向伯夷、叔齐看齐,唱着《采薇》,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 这首诗,闲适上不输陶渊明,但孤冷了许多,没有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暖意。

? 隐逸是快乐的,但难免孤独,接触的人也都是处士(隐者),虽然自得其乐,但看着挺单调。《山中别李处士》就写这种快乐:

? 为向东溪道,

? 人来路渐赊。

? 山中春酒熟,

? 何处得停家。

? 天天访友也不可能,那就和志同道合的古人做伴吧。阮籍和嵇康都好酒,也都有归隐生活。王绩追随他们,乐在其中:

? 散腰追阮籍,

? 招手唤刘伶。

? 隔架窥前空,

? 未馀几小瓶。

(《春园兴后》)

? 阮籍生涯懒,

? 嵇康意气疏。

? 相逢一醉饱,

? 独坐数行书。

(《田家三首》之一)

? 王绩曾写诗征婚(《未婚山中叙志》),后来还真找到了知己。他夫人和他一样,也爱好杯中物。他们一起去酿酒大会,田野天涯,夫妻对饮,快乐的生活:

? 郊扉乘晓辟,

? 山酝及年开。

? 柏叶投新酿,

? 松花泼旧醅。

? 野妻临瓮倚,

? 村竖捧瓶来。

? 竹瘤还作杓,

? 树瘿即成杯。

? ……

(《春庄酒后》)

? 王绩夫人喝多了就倚着酒瓮,完全没有名士夫人的风范,但王绩就喜欢这样。

? 王绩晚年喝酒更没分寸,乡里邻朋劝他适可而止,他却说人家不懂自己。

? 时当大唐初建,百废待兴,正是读书人大展宏图之际。王绩毕竟是名士,在社会上有影响,本该为朝廷效力,但他却直接“躺平”,自然让世人不解,也受了不少嘲讽。王绩太绝了,临前编了一个故事作为回应:

? 古代勇士飞廉有两匹马,一匹长得“龙骼凤臆”,善奔跑,速度快,结果一天到晚不得安歇,最后活活累;另一匹丑陋难看,“驼颈貉膝”,还不听话、爱尥蹶子,结果天天没啥事,安逸终老。

? 王绩说,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做哪匹马呢?

? 不愧是高人。

勤学好问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勤学好问的成语故事有:

1、凿壁偷光

西汉匡衡,借用壁缝里透过来的邻居的灯光读书。

2、囊萤映雪

晋代车胤,没钱买灯油,便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

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3、悬梁刺股

东汉孙敬,用绳子把头发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

战国苏秦,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4、断齑画粥

范仲淹小时家贫,他只好住在庙里读书,昼夜不息,每日生活十分清苦,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5、韦编三绝

孔丘读《易》,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

6、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7、随月读书

江泌就拿着书随着月光一边移动一边看书,直到月光不见为止。

8、不耻下问

孔圉非常勤奋好学,非常聪明,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而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

《学与问》课文中的问题

学如登山 〖解释〗学习象登山一样。比喻要努力攀登,逐步提高。

宿学旧儒 〖解释〗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力学笃行 〖解释〗力学:努力学习。笃行:切实地实行。勤勉学习且确切实践所学。

力学不倦 〖解释〗力学:努力学习。倦:疲倦。勤勉学习而不知疲倦。

钝学累功 〖解释〗钝:迟钝,笨拙;累:积聚。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

道学先生 〖解释〗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出处《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解释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示例故事

敩学相长 谓教与学相互促进。

幼学壮行 幼时勤于学习,壮年施展报负。

用非所学 使用中需要的本领,与学习中得到的东西不一致。

鹦鹉学语 鹦鹉:一种能学人发音的鸟。鹦鹉模仿人学习讲话。比喻没有主见,人云亦云。亦作“鹦鹉学舌”。

鹦鹉学舌 鹦鹉学人说话。比喻人家怎幺说,他也跟着怎幺说。

以学愈愚 谓用学习改变愚昧的秉性。

一家之学 自成一家的学派。

学无常师 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即凡有点长处、学问的人都是老师。

学书学剑 学文练武。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学书不成,去,学剑。”

学疏才浅 同“学浅才疏”。

学识渊博 指学识深而且广

学如穿井 穿:凿通。求学如同凿井。比喻在学习当中,学到的知识越深也就越难,因此为了获得更深的学问,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学海无涯 学海:知识。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

学富才高 学识渊博,才能高强。

学非所用 所学的不是所应用的,所应用的不是所学的。比喻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新学小生 指治学时间不长,见闻浅陋、经验不足的后生晚辈。

效颦学步 比喻盲目模仿而弄巧成拙。亦作“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下学上达 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文宗学府 文章的宗伯,学问的渊府。比喻学问渊博的人。

文人学士 泛指文人、文士。

文江学海 比喻文章和学问似长江、大海般深广博大。

枉辔学步 比喻错误地模仿别人。

晚生后学 泛指学习同一技艺或同一学问的后生晚辈。

通儒硕学 犹言通儒达士。

通才硕学 学识通达渊博的人。

市民文学 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

上当学乖 吃过亏下次就不会上当

诠才末学 低下的才能与肤浅的学识。多用作自谦之词。

曲学诐行 做学问不入正道,行为奸邪不正。

曲学阿世 歪曲自己的学术,以投世俗之好。

青钱学士 《新唐书·张荐传》:“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鷟(张鷟)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鷟‘青钱学士’。”后因以“青钱学士”誉称才学之士。

青藜学士 指博学之士。

贫不学俭 谓穷人不必学俭而不得不俭。

敏而好学 敏:聪明。天姿聪明而且喜好学习。

宏儒硕学 指学问渊博的人

孤学坠绪 将要失传的学问典籍。

高斋学士 南朝梁庾肩吾等十人的别号。

高才绝学 ①犹言才学高超。②指才学高超的人。

高才大学 高才:才能杰出。大学:学识渊博。才能高超,学识渊博。亦作“高才博学”、“高才硕学”。

笃志好学 笃志:专心一志,立志不变。专心致志,勤奋好学。

独学寡闻 独学:指自学而无以指导切磋。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孤陋寡闻。形容孤偏鄙陋,见闻不多。

村学究语 谓迂腐浅陋的言辞。

虫鱼之学 指繁琐的考据订正。

长材茂学 指才能高学问大的人。

才学兼优 才能和学问都优秀。

不学无识 指没有学问,缺乏见识。

不愧下学 犹言不耻下问。

博学洽闻 博学:广博。学问广博,见识丰富。

勤学好问 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真才实学 真正的才能和学识。

学而时习之 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学无止境 指学业上是没有尽头的,应奋进不息。

学而优则仕 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学富五车 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学步邯郸 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机械地模仿,不但学不互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丢掉。

学以致用 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 学习书法没学好,学习剑术也没学到手。指学习一无所成。

学而不厌 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学老于年 指青年人的博学。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牙牙学语 形容婴儿咿咿呀呀地学大人说话的神情。

学贯中西 形容中文、外语都十分好。

学究天人 有关天道人事方面的知识都通晓。形容学问渊博。

学浅才疏 才能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硕学通儒 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勤学苦练 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末学肤受 指学问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只学到一点皮毛。

临池学书 临:靠近,挨着。指刻苦练习书法。

困而学之 困:困惑。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学习。

困而不学 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

款学寡闻 形容学问浅、见识少。

口耳之学 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

教学相长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家学渊源 家世学问的传授有根源。

记问之学 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

好学不倦 喜欢学习,不知疲倦。

邯郸学步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鸿儒硕学 鸿儒:大儒;硕学:有很多学问的人。泛指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学者。

顿学累功 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

断织劝学 原指东汉时乐羊子妻借切断织机上的线,来讽喻丈夫不可中途废学。后比喻劝勉学习。

笃学好古 笃学:专心好学。指专心致至地学习古代曲籍。

笃学不倦 笃学:专心好学;倦:疲倦。专心好学,不知疲倦。

笃信好学 笃信:忠实地信仰。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勤学好问。

笃实好学 笃实:踏实,实在。认真踏实,爱好学问。

斗酒学士 指酒量大的文士或名臣。

调嘴学舌 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道山学海 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学识渊博。

才疏学浅 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不学无术 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博学多闻 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博学多才 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饱学之士 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品学兼优 兼:都。思想品德和学业都很优秀

钜学鸿生 学识渊博的人

绩学之士 学者,学问渊博的人

不愧下学 愧:惭愧。不耻下问,虚心向地位低的人学习

-------------------------------------------------------

成语(点击查看详解) 解释

问鼎轻重 〖解释〗问鼎的大小轻重。指妄图夺取天下。

盘根问底 〖解释〗盘:仔细查问;问:寻问。盘问、追究事情的根由。

打破砂锅问到底 〖解释〗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追根问底 见“追根究底”。

有问必答 有什么问题都给以解答。

音问两绝 书信与消息都断绝。亦作“音问杳然”。

以心问心 在心中自问自盘算。

以口问心 一面口中自问,一面心中盘算。

询根问底 谓询问事情的详细原委,问个水落石出。

寻根问底 见“寻根究底”。

问一答十 形容所知甚多或口齿伶俐。

问天买卦 求问上天以卜吉凶。

问十道百 犹言问一答十。

问寝视膳 见“问安视膳”。

问柳寻花 ①玩赏春景。②后人以“花”、“柳”比喻,故以“问柳寻花”谓狎妓。

问柳评花 比喻狎妓。

问官答花 谓答非所问。

问鼎中原 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问安视寝 见“问安视膳”。

望闻问切 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

投石问路 原指夜间潜入某处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无反应,借以探测情况。后用以比喻进行试探。

十不问 谓即使犯十次罪也予宽恕。

入乡问俗 进入一个地方,先要问清那里的习俗,以求适应当地的情况。

入境问俗 进入别的国家,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及风俗习惯,以免违犯。

入竟问禁 竟:境的古字;禁:禁忌。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以免触犯。

入邦问俗 见“入国问俗”。

攀花问柳 见“攀花折柳”。

六问三推 谓反复审讯。

访贫问苦 访问贫苦的老百姓。

反身自问 见“反躬自问”。

东捱西问 谓四处探问、打听。

此问彼难 这个诘问,那个责难。

不相问闻 指没有联系或断绝往来。

不问皂白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勤学好问 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执经问难 手捧经书,质疑问难。后多指弟子从师受业。

质疑问难 质疑:请人解答疑难;癌难:对于疑问反复讨论、分析或辩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

载酒问字 指人有学问,常有人登门求教。也比喻勤学好问。

寻花问柳 花、柳:原指春景,旧时亦指。原指赏玩春天的景色。后旧小说用来指宿娼。

悬壶问世 在社会上挂牌行医。原只作“悬壶”,意即行医。

一问三不知 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

寻消问息 寻、问:打听。打听消息。

兴师问罪 发动军队,声讨对方罪过。也指大闹意见,集合一伙人去上门责问。

嘘寒问暖 嘘寒:呵出热气使寒冷的人感到温暖;问暖:指问寒问暖。形容对人的生活十分关切。

问罪之师 比喻前来提出严厉责问的人。

问长问短 仔细地问,表示关心。

问道于盲 向瞎子问路。比喻向什么也不懂的人请教,不解决问题。

问寒问暖 形容对别人的生活很关心。

无人问津 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问安视膳 每日必问安,每餐必在左。指古代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

问牛知马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问诸水滨 滨:水边。比喻不承担责任或两者不相干。

问舍求田 只知道置产业。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问羊知马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问心无愧 问心:问问自己。扪心自问,毫无愧色。

入国问俗 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

入门问讳 古代去拜访人,先问清楚他父祖的名,以便谈话时避讳。也泛指问清楚有什么忌讳。

入境问禁 境:国境;禁:禁止,指法令或习俗所不欢物事项。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

求神问卜 迷信的人遇有疑难,求神鬼帮助,或靠卜卦解决。

三推六问 推:推究;问:审问。旧时指反复审训。

求田问舍 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介。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刨根问底 比喻追究底细。

明知故问 明明知道,还故意问人。

扪心自问 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怎么样。指自己反省。

记问之学 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

好问则裕 好:喜欢;裕:富裕。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

含蓼问疾 蓼:一种苦味水草。不顾辛苦,慰问疾病。旧时比喻君主安抚军民,跟百姓同甘共苦。

好问决疑 喜欢向别人请教,以解决自己的疑问。

呵壁问天 呵:大声呵斥;问天:向天发问。形容文人不得志而发牢骚。

耕当问奴 比喻办事应该向内行请教。

抚心自问 摸着自己的胸口问问自己。表示自我反省。

反躬自问 躬:自身;问: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吊问疾 吊祭者,慰问病人。形容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打破沙锅问到底 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答非所问 回答的不是所问的内容。

不相闻问 闻问:通消息,通音讯。指没有联系或断绝往来。

不问青红皂白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不敢问津 问津:询问渡口,问路。指高贵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或尝试。

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抚躬自问 反躬自问,指自我反省

访亲问友 访:拜访;问:问候。指拜访亲朋好友

采风问俗 风:歌谣;俗:风俗。采集歌谣,访问风俗

不问不闻 闻:听。不问也不听。形容对事情不关心,很冷淡

不闻不问 闻:听。不听也不问。形容对事情不关心,不过问

号码和力进看了几方面看, 浪费人口哦你积分ij不能就你 喝咖啡吗很快

初唐“三王”的故事

导语:初唐的“三王”是指王通、王绩、王勃,他们都是有名的诗人,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们吧!

王通(584-617),字仲淹,隋绛州龙门通化(今山西万荣县通化镇)人。祖籍太原祁邑,北魏孝文帝时迁居河汾。隋末唐初大儒,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

其父王隆,历任隋太仆国子博士,昌乐令;兄王度,大业中任御史,后又兼芮城令;弟王凝,唐贞观中任监察御史,曾任胡苏令、太原令;弟王绩,诗人,号东皋子。王通出生于书香门弟的官宦之家,自幼聪颖,勤奋好学,"10岁,其父王隆告以《元经》之事,通再拜受之",遵父意仿孔子《春秋》而作《元经》。稍长,远出拜东海李育学《书经》、拜会稽夏典学《易经》,拜北平霍极学《乐》,笃学六载,造诣颇深,慨然有苍生之意,树四方之志。19岁赴长安在太极殿向隋文帝献《太平十二策》,主旨是"尊王道 ,推霸业,稽古验今",阐明治国纲要。隋文帝大悦,谓"得生几晚,天以赐朕也。"不意遭到群臣的反对,失望而退居家乡,遂作《东征》之歌。其词曰:"我思国家兮,远游京畿。忽逢帝王兮,降礼布衣,遂怀故人之心兮,将兴太平之基。吁嗟道 之不行兮,垂翅东归。皇之不断兮,劳身而飞"。后隋文帝闻歌,召返,他推辞说:"通有先人之敝庐,足以庇风雨;薄田足以供粥;读书谈道,足以自乐。愿明公正身以治天下,使时和年丰,通亦受赐多矣"。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召通,仍不往。至北山白牛溪潜心著述,至九年写成《礼论》25篇,《续诗》360篇,《元经》31篇,《易赞》70篇。又作《中说》以寄抱负。他又聚徒讲学于龙门,声望日高。受业者千余人。门人中最著名的有:河南董常、太山姚义、京兆杜淹、南阳程元、扶风窦威、河东薛收、中山贾琼。王通倡导佛、儒、道 三教结合,在文学上强调文以载道,重行轻文,反对六朝以来只偏重形式的文风,对中唐古文运动有较大影响。重视民歌,主张采诗以观民风,知政以教得失。门人认为他虽生命短促但比孔孟无愧。王通写的《王氏六经》,至贞观年间散失,有录无篇。唐末只存《中说》18卷,亦名《文中子》,杂记他的言行,体例类似孔子《论语》,历经薛收、姚义、弟王凝、子王畴、孙王勃等辑增面成,迄今尚有部分木版存于王氏族中。

人物简介: 王绩(585-644),字无功,王通弟,隋绛州龙门通化(今山西万荣县通化)人。

隋文帝开皇20年(600)王绩16岁,游历长安,拜见大臣杨素,在座公卿称其为"神童仙子"。隋大业元年(605),举孝廉,授 秘书省正字。后任地六合(今江苏六合县)县丞,因他嗜酒不任事、遭劾,回家务农养鸡,常登北山,游东皋,自号"东皋子"。唐 武德八年(625),待诏门下省,每日供酒3升,侍中陈叔达令日给酒一斗,时人称为"斗酒学士"。品尝各家名酒,"饮至五斗不乱",足见酒量之大。终因嗜酒失职,弃官还乡,隐居东皋,潜学《周易》、《老子》、《庄子》等。因此老庄思想对其影响很大。王绩仰慕阮籍、陶潜。"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他追求个性解放,期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写道:"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不如高枕上,时取酒消愁"。他不满社会现实直言不讳地指出:"豺狼塞衢路,桑梓成丘墟"(《赠薛收》)。这些都 反映出王绩思想积极的一面。他的`代表作《野望》在形式上已经是成熟的律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不仅生动地写出了田园景色和他的闲适生活,而且格调清新,脱尽了六朝风习。但他的诗中也有消极的情绪。如"此日长昏饮,非关养灵性。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不醒?"(《过酒家》)。晚年曾在《自撰墓志》中写道:"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足见他厌恶 仕途,不求闻达的思想。王绩诗集多已失散,后人辑有《东皋子集》。

人物简介: 王勃(650-676),唐降州龙门(今山西万荣县通化镇)人。字子安,王通孙,唐 初著名诗人。

其父福畦精于撰述,历官太常博士,齐州长史。勃自幼成长于书香之家,6岁善诗会文,9岁读颜师古《汉书注》,发现书中误失,著成《指瑕》一书。10多岁精通六经。14岁时,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陈论朝政得失,对当朝穷兵黩武、重商轻农、执法不严、用人不当之处,多有指责,其情痛切,其言中肯,被赞为神童,推荐于朝廷,遂对策高第,授朝散郎,后又任为沛王府修撰,当时宫廷盛行斗鸡,一次沛王与英王斗鸡嬉戏,勃远游蜀中,每每登山临水,寻朋访友,多有记游抒情之诗,借以寄托抒发他坚贞不屈、愤世忧时的感慨。此时正是他一生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咸亨三年(672),他由蜀中回到长安,吏部侍郎裴行俭早闻其名,意欲召用。勃在《上吏部裴侍郎启》中指出朝迁以诗赋取士,未必能真正选 用英才,竭力主张从"激扬正道,大庇生人"的实际本领上物色"骏首"、"真龙"。颇有逆世树新精神。后被补为虢州(今河南灵宝)参军。勃恢复公职后,官奴曹法,藏匿其家,勃惧事泄而擅自杀之,犯罪当斩,恰遇大赦而免,俣官职已丢,其父受牵连,被贬为交趾令。勃曾到达交趾探望父亲。后又随父迁回江南,归隐农居。此期间,勃潜心著述,修撰了《续书》16篇,以及《周易发挥》、《唐家千岁历》、《百里昌言》、《黄帝八十一难经注》等。内容涵哲学、历史、训诂、历法以至医学诸方面。勃所做诗赋文章,突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文浮艳、颓靡的内容,改变争构纤巧、竞为雕琢的习气,抒发了政治感慨与进取精神,颇具健康倾向。其代表有文《滕王阁序》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尤其对推动五律的发展,改造拘泥"四六"的骈,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海内,人称"初唐四杰",勃居其首。勃后,诗文由杨炯收集编为《王子安集》20卷。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九大酒鬼分别是谁

1.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人人都知道,可是孔融是个酒鬼的事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话说汉朝以前,酒是随便喝的,直到刘邦开国后,萧何立法禁酒,此后历朝历代每到收成不好的时候,就开始禁酒来节省粮食。不禁酒的时候,大家放开了喝,也看不出谁是酒鬼。这禁酒令一颁发,别人都不喝了,唯独酒鬼还在那喝,就显得鹤立鸡群了。曹操有点粮食恐慌症,一到粮食缺乏的时候,颁发禁酒令。一般人这个时候再怎么想喝,也得收敛一下,可是孔融不这样,他直接上书给曹操,文采飞扬的写了好大一段。孔融嘴巴毒,终于惹火了曹操,把孔融全家都杀掉了。孔融的时候感叹说;“言多令事败啊”,可见他一直没明白,要不是喝酒太多嘴巴不受脑神经控制,怎么能说那么多胡话呢?

2.郑泉

人们普遍认为北方人的酒量比南方人要好上一些,不过三国时代的酒鬼,北方有孔融,南方却有一个更胜他一筹的,那就是吴国人郑泉。

郑泉人称“酒中奇人”。郑泉老兄希望自己有一艘装载着五百斛美酒的船,船的两边都放着最喜欢的下酒菜,自己随时随地可以放怀畅饮,而且这些酒还不会减少,喝一斗补一斗,喝一升添一升,自动给他加满,永远保持五百斛的最佳状态。郑泉说话的水平比孔融高上一截,他在孙权手下做到郎中,经常给孙权提意见。他活着的时候天天喝酒还不算,还期盼后尸骨化成泥土,能够幸运的被制作成酒壶,永永远远泡在酒里,生生与酒不分离!他对酒的执著真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

3.陶渊明

我醉欲眠卿且去是大酒鬼陶渊明的名言,陶渊明平生好酒,最喜欢把别人拉到自己家里喝酒,一旦自己先喝醉了,就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陶渊明在做彭泽令时,来了一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之后愤然辞官归隐,再也没有复出过。陶渊明有酒可喝时,他就和一帮朋友到两里外的庐山南麓虎爪崖下饮酒作乐。日复一日,石头的中间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了枕痕。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为醉石。陶渊明一辈子喝酒太多,自己没什么事,五个儿子却都有些呆傻,可能是陶渊明喝酒留下的后遗症。

4.刘伶

杜康造酒刘伶醉,谈酒鬼就不能不谈刘伶,刘伶是安徽人,竹林七贤之一,崇尚的是老庄思想。刘伶经常坐着鹿车,车上放着酒,车走到哪里就和到哪里,后面还跟着一个人扛把铁锨,职责是等刘伶喝的时候把他埋了。刘伶最喜欢脱光衣服,一边喝酒一边裸奔。

刘伶以诗文著称,不过没有什么作品传世,只有一篇酒德颂很出名。刘伶老先生活着声名不响,后称了名人,有人赞扬他:“一生浑是醉,万古复何悲”。世人爱酒,也许是现实过于残酷,所以只有酒中才有乐土吧。可是一醉纵能无悲,醒了又怎么办?

5.阮籍

阮籍听说步兵营的地窖里有美酒三百桶,就主动申请去当步兵校尉,每天喝酒,喝完走人,因此大家都称他为阮步兵。阮籍家附近酒店的老板娘是远近闻名的大美女,阮籍没事干就去喝酒,喝完还不走,老板娘坐在哪里,他就往身边一躺,倒头就睡。阮籍也和刘伶一样,喜欢坐车喝酒,走到哪里算哪里,喝到感情上来了就下车大哭。尽管阮籍当官不做事,又不遵礼法,仍然安安稳稳的得享天年,做了个快乐的酒鬼。

6.王绩

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唐朝山西人,王绩的五言诗非常出名,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而且王绩颇为博学,他善于弹琴,曾经改编琴曲《山水操》,还会占卜算卦。是个很全面发展的酒鬼。

王绩家有田十六顷,奴婢数人,他和家人种粮食酿酒,还养家畜、采草药,小日子过得很滋润。隋灭亡后,他的上司陈叔达听说他工作变为酒时,把三升给他加到一斗。王绩不说话了,每天闷头喝酒,大家都很佩服他对酒的执著,就叫他:“斗酒学士”。

7.毕卓

晋毕卓公开宣布自己的人生理想是“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因为这一句话,毕卓就成了名人,

毕卓作吏部郎的时候,晚上跑邻居家去偷喝,用一绳子捆在那里,到了天亮,邻居一看,放了他,连声道歉。毕卓说:让我闻了一夜的酒香,多谢了,你要是觉得不好意思,就让我打点酒回去喝吧。至今民间还有“瓮边醉倒毕吏部,马上扶归李太白”的劝酒对联。毕卓盗酒也成了民间故事之一。

8.怀素

怀素是个和尚,从来不坐禅,吃肉、醉酒、云游、草书。一辈子都在做这四件事,就连睡觉,那也是因为喝醉酒才睡的。怀素颇好书法。既不念经,又污染大家的水源,很快就被开除了。

怀素回到家中,开始练习书法,怀素喜欢写草书,买不起纸,就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终于写出了成绩,笔也写秃了,怀素把这些东西埋在一起,名为“笔冢”。

人请他写字,就要请他喝酒,怀素自称“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当时几乎所有的大家名门,纷纷置办上好的酒席,请怀素到自己家中热情款待。怀素别无他求,也不用什么下酒菜,几杯酒一下肚

怀素最后成为狂草的代表人物,醉僧怀素,也因此在书坛和酒坛名垂千古。

9.李白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在历史上,李白被称为酒仙,这不是李白的酒量有多大,而是李白的诗歌太过出名。传说李白和县令吟诗联句。忽然从上游漂过来一具女尸,岸上的人都大声惊呼起来。县令手捻胡须,大笑着吟出一首诗来:

二八谁家女?漂来倚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

县令认为自己终于赢了李白一次,回头一看,李白早走了。后来,李白了解了事情经过,找到那个恶霸,为那名少女报仇雪恨。史传李白曾手刃数人,这就是其中一个。李白从此,仗剑去国,壮游天下。

东游西逛十几年,终于闯出了名声,李白喝起酒来谁都不放在眼里,敢让高力士给他脱靴。被唐玄宗破格录取为翰林。可是这份工作名义好听,实际就是做诗供皇帝取乐的,李白索性每天大醉,狂态毕露,终于被炒了鱿鱼,回复了平民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