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三十六计的故事

2.36计偶是什么计,每个计策都是什么意思?

3.关于36计的故事

关于三十六计的故事

擒贼擒王的含义-擒贼擒王出自哪首古诗

1、瞒天过海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

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

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

2、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

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

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国救援。

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所以大败。

3、以逸待劳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

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战略退却,以观其变。

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

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4、声东击西

魏王豹是秦亡之后项羽封王时所立,以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金殿)为都城,管辖河东郡。刘邦还定三秦之后,自临晋(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东南)渡黄河向东扩展,魏王豹顺应大势,不战而降,归顺汉王,并带兵随汉王东进讨伐项羽。

后来,汉王东征受挫,魏王豹托词亲属有病要回去探视,便离开汉王。回魏之后,他立刻关闭黄河东岸渡口,断绝与汉的来往,重新投向楚霸王。刘邦看到魏王豹所控制的地区十分重要,从魏国西进可以威胁关中,南下可以截断汉军粮道,与楚军形成对汉军的夹击之势。

为了解除这一威胁,刘邦先派郦食其前去劝说魏王豹归顺汉王,并许诺封以万户之邑,却遭到魏王豹的断然拒绝。刘邦见劝说无效,准备向魏王豹发兵,便向郦食其了解魏将领的情况。刘邦问:“魏大将是谁?”郦食其回答:“是柏直。”

刘邦说:“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怎么能抵挡韩信!”又问:“骑兵将领是谁?”回答:“冯敬。”刘邦说:“是秦将冯无择之子,虽然贤能,也不能抵挡灌婴。”又问:“步兵将领是谁?”回答:“项它。”刘邦说:“不能抵挡曹参。我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于是,任用韩信为左丞相,与灌婴、曹参一起伐魏。

韩信在出兵之前,也找来郦食其了解魏将领情况。他听说魏王豹不用有战斗经验的周叔为大将,却用没有经验的柏直,心里就有了对敌之策。

他分析魏必然凭借黄河天险,扼守黄河主要渡口,采取固守的战略,进行持久作战。所以,他审时度势,针锋相对地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决定用奇袭的战术一举击破魏军的防线。汉高祖二年(前205)八月,韩信率军从关中出发,兵临黄河岸边。

魏王豹闻讯,把重兵调集到蒲坂,封锁了黄河渡口临晋关。韩信来到临晋关,派人一侦察,对岸全是魏兵,只有上游夏阳地方魏兵不多。于是就决定在夏阳渡河。渡河需要木船,但他们只有100 多只,不够用。韩信就派人砍伐木材,并去收买小口大肚子的瓶子。

灌婴和曹参为明白韩信买罂的用意,请他解释。韩信说:“把几十只口小肚大的瓶子封住口,排成长方形,口朝下,底朝上,用绳子绑在一起,再用木头夹住,叫作‘木罂’,用它做成筏子可以比一般筏子多载人啊。”

灌婴和曹参好不佩服,就各自去忙着伐木购瓶了。几天功夫,一一准备齐全。

这一天,韩信命令灌婴带领一万兵马和100 多只船,在临晋关黄河的对岸排开阵势,假装要渡河的样子。魏王豹率领重兵虎视眈眈,严阵以待。谁料想,韩信仰曹参却偷偷地带领大军连夜把木罂运到了夏阳。

魏王豹等了几天。并不见临晋关对岸发兵,以为汉军一时不敢渡河。正在这时,安邑守军来报,韩信已攻下安邑,向平阳方向杀将过来。

魏王大惊:上游的夏阳向来没有船只,难道汉军是飞过河的?仓促之间领兵去阻挡,但是以木罂渡河的汉军在安邑得手后,士气更旺,一路势如破竹,魏军哪里抵抗得住?魏王豹正想往临晋关退去,灌婴的兵马却趁临晋关空虚之机,挥师渡过河来攻占了关口,也向平阳冲来。

两路夹击,腹背受敌的魏王豹只得下马投降。韩信很快平定了魏地。

魏王豹闻讯大惊,急忙回师救援,但军心已经大乱,难敌汉军的冲击,全军遭重创后被迫向东退却,韩信率领汉军乘胜追击。九月,汉军在东垣俘虏了魏王豹,韩信兵不血刃进入魏都平阳。随后,韩信又分兵平定了河东52县,在黄河以东置河东郡。

韩信木罂渡军克魏王豹后,消除了魏对关中和黄河以南地区的威胁,取得了汉军开辟北方战场的第一个胜利,对减轻刘邦主力在中原战场作战的压力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著名战例。

5、借刀

当年,刘秀兄弟在昆阳一战成名,受到其他将领的妒忌与排挤。在之后的战役中刘秀之兄刘演功高震主,更是招来了刘玄的猜忌。刘演不听刘秀的劝告,依然我行我素。刘玄在李铁等人的唆使下,将刘演。

当刘秀听到这个噩耗的时候,犹如万箭穿心,悲痛不已。但是他强忍悲痛,取信于刘玄。借着抚北的机会积聚力量,登基称帝,向长安进军。此时,李铁奉命前来阻挡刘秀。

刘秀身边的大将冯异就前来劝降李铁。李铁知道刘玄不是刘秀的对手,又担心刘秀记恨杀兄之仇,左思右想,就给冯异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提出了一个条件:必须保证他归顺之后的安全与富贵。

果然,在冯异攻打洛阳时,李铁果然按兵不动。于是冯异写信将这个情况告诉给了刘秀,刘秀深知李铁的为人,此人定不可用,但又不好回绝他,以免招来李铁的反抗,思虑再三想出了一招借刀之计。

刘秀故意将冯异写的信公开,让大家都知道了李铁有意要归顺他。一时之间,众将士议论纷纷。

没过多久,刘玄的人就听到了这个消息,知道了李铁意欲归顺刘秀。刘玄得知后大为震怒,立即派人将李铁处了。洛阳的军队失去了主帅,群龙无首,军心大论,不战自败,读多人都纷纷前来归顺刘秀。到了这时,大家才真正明白了刘秀的用心。

扩展资料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

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

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

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

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

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

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十六计之胜战计

36计偶是什么计,每个计策都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第一套〖胜战计〗 第01计 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一计。原文为:“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此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和处理事物里,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以为常而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令对方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现在这个词语则引申至比喻欺骗的手法很高明。第02计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二计。原文为:“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此计的意思是:攻打正面强大集中的敌人,不如退到敌人虚弱的后方;然后利用敌人的精锐正在攻打别的国家,并且两军相持不下时,趁机攻占敌方的本土,迫使敌人退兵或分兵;然后寻找机会,消灭敌人。 第03计 借刀 借刀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三计。原文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此计的含义是借用一方的力量来消灭另一方的力量。这个计谋被古今中外很多政客、江湖人士、小人等等不断的使用与演义,历史上有很多与这个成语相关的故事和典故。即使在今天,很多非常吸引人的,高潮迭起的**也是贯穿着这样的情节。第04计 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四计。原文为:“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此计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方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在作战中,“以逸待劳”就表现在自己养精蓄锐,待敌疲劳混乱时,乘机出击取胜。第05计 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五计。原文为:“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夬柔也。”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遇到困境,面临麻烦时,我方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从而制服对手。“趁火打劫”也可以用作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乘人之危,大捞便宜。第06计 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六计。原文为:“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此计在古今中外战争中的运用十分广泛。顾名思义,声音在东面,而打击在西面。我军的行动时东时西,或攻或守,飘忽不定,引诱敌人做出错误判断,不能自控,我则抓住敌人这一混乱局面,出其不意地进攻,一举取得胜利。第二套〖敌战计〗 第07计 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七计。原文为:“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无中生有”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把没有的说成有的,意为胡说八道,是个贬义词。此计用在军事上的则非贬义,是指:先通过假的、虚的行动,使敌人放松警惕,受到迷惑,然后我方再利用这一有利的时机,迅速采取真的、实的行动,以迅猛的速度,攻击敌人,从而将其击溃。这个计的关键就在于真假变化,虚实结合,让敌人捉摸不透。第08计 暗渡陈仓 暗渡陈仓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八计。原文为:“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此计是我方利用敌人被我方佯攻、佯动的迷惑手段所蒙蔽,乘虚而入,以达到军事上的出奇制胜。“暗渡陈仓”后来成为成语,指利用以明显、不相干的行动,吸引对方的注意,再暗自采取其他行动,以达成目的。第09计 隔岸观火 隔岸观火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九计。原文为:“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敌方内部矛盾区域激化和表面化,秩序混乱。这时,我方一定要静静等待敌人发生。等敌人反目成仇,穷凶恶及,势必自取灭亡。这就是豫卦的原理:能够顺应实际而行动,就会得到好的结果。第10计 笑里藏刀 原文为:“信而安之,阴而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使敌人相信我方的“友好诚意”而麻痹松懈;我则借机暗中谋划,积极准备,待机行动切不要让它发生变化。这就是暗藏杀机、外事和好的谋略。 第11计 李代桃僵 李代桃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一计。原文为:“势必有损,损阴则益阳。”当战局发展必然会有损失时,要舍得局部的损失,以换取全局的胜利。第12计 顺手牵羊 顺手牵羊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二计。原文为:“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出现微小的漏洞,也必须及时利用;发现微小的利益,也要力争获得。变敌方小的疏忽为我方小的胜利。第三套〖攻战计〗 第13计 打草惊蛇 第14计 借尸还魂 第15计 调虎离山 第16计 欲擒故纵 第17计 抛砖引玉 第18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 第19计 釜底抽薪 第20计 混水摸鱼 第21计 金蝉脱壳 第22计 关门捉贼 第23计 远交近攻 第24计 假道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 第25计 偷梁换柱 第26计 指桑骂槐 第27计 假痴不癫 第28计 上屋抽梯 第29计 树上开花 第30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 第31计 美人计 第32计 空城计 第33计 反间计 第34计 苦肉计 第35计 连环计 第36计 走为上计

关于36计的故事

1、金朝脱壳

宋朝开禧年间,宋朝与金国进行战争,宋朝许多将领都吃了败仗,只有毕再遇不止一次打胜了。

曾经有一次与敌人交战时,毕再遇考虑敌兵来的一天比一天多,自己的兵少,很难与敌人较劲。为了保存实力,便在一天夜里率领军队撤退了。

毕再遇担心敌人知道宋军撤退,会来追杀,于是命令兵士将旗帜留在营寨,并将数十只活羊的后腿捆好绑在树上,让倒挂着的羊的前腿放在鼓上,羊腿拼命蹬踢鼓面,鼓声隆隆不断。

敌军并没有感觉到宋营是空营。又再相持了一整天。等到敌人发觉,再要追击时,毕再遇的军队已经跑远了。

2、抛砖引玉

公元690年,契丹攻占营州。武则天派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麻仁节四员大将西征,想夺回营州,平定契丹。契丹先锋孙万荣熟读兵书,颇有机谋。

他想到唐军声势浩大,正面交锋,与己不利。他首先在营州制造缺粮的舆论,并故意让被俘的唐军逃跑,唐军统帅曹仁师见—路上逃回的唐兵面黄肌瘦,并从他们那里得知营州严重缺粮,营州城内契丹将士军心不稳。曹仁师心中大喜,认为契丹不堪一击,攻占营州指日可待。

唐军先头部队张玄遇和麻仁节部,想夺头功,向营州火速前进,一路上,还见到从营州逃出的契丹老弱士卒,他们自称营州严重缺粮,士兵纷纷逃跑,并表示愿意归降唐军。

张、麻二将更加相信营州缺粮、契丹军心不稳了。他们率部日夜兼程,赶到西硖石谷,只见道路狭窄,两边悬崖绝壁。

按照用兵之法,这里正是设埋伏的险地。可是,张、麻二人误以为契丹士卒早已饿得不堪一击了,加上夺取头功的心情驱使,下令部队继续前进。

唐军络绎不绝,进入谷中,艰难行进。黄昏时分,只听—声炮响,绝壁之上,箭如雨下,唐军人马践踏,伤无数。孙万荣亲自率领人马从四面八方进击唐军。

唐军进退不得,前有伏兵,后有骑兵截杀,不战自乱。张、麻二人被契丹军生擒。孙万荣利用搜出的将印,立即写信报告曹仁师,谎报已经攻克营州,要曹仁师迅速到营州处理契丹头人。

曹仁师早就轻视契丹,接信后,深信不疑,马上率部奔往营州。大部队急速前进,准备穿过峡谷,赶往营州。不用说,这支目无敌情的部队重蹈覆辙,在西峡石谷,遭到契丹伏兵围追堵截,全军覆没。

3、借刀

努尔哈赤父子亲率十数万满兵,声势浩大,锐不可当,进犯明朝,志在必得。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亲自率部攻打宁远,以十三万之众围攻宁远守兵万余人。十三比一,力量悬殊。

宁远守将袁崇焕,身先士卒,奋勇抗敌,击退满兵三次大规模进攻。明军的奋勇抵抗,力挫骄横的满兵。袁崇焕乘满军气馁之时,开城反攻,追杀数十里,击伤努尔哈赤,满军惨败。

怒尔哈赤遭此败绩,身体负伤,攻占明朝的壮志难酬,羞愧愤懑而。皇太极继位,第二年,又率师攻打辽定。袁崇焕早有准备,皇太极又兵败而回。

又经过几年的准备,皇太极再次攻打明朝。崇祯三年,他为避开袁崇焕守地,由内蒙越长城,攻山海关的后方,气势汹汹,长驱而入。

袁崇焕闻报,立即率部入京勤王,日夜兼程,比满兵早三天抵达京城的广渠门外,作好迎敌准备。满兵刚到,即遭迎头痛击,满兵先锋巴添狼狈而逃。

皇太极视袁崇焕为从未有过的劲敌,又忌又恨又害怕,袁成了他的心病。皇太极为了除掉袁崇焕,绞尽脑汁,定下借刀之计,他深知崇祯帝猜忌心特重,难以容人。

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廷的宦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和满洲订下密约,故此满兵才有可能深入内地。

崇祯勃然大怒,将袁崇焕下狱问罪,并不顾将士吏民的请求,将袁崇焕斩首。皇太极借崇祯之刀,除掉心腹之患,从此肆无忌惮,再也没有遇到袁崇焕这样的劲敌了。

4、以逸待劳

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嚣,结果反被隗嚣打败。

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栒邑。隗嚣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栒邑抢占有利地形。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

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栒邑‘以逸待劳’。”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栒邑。冯异严密封锁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

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冯异打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军。

5、擒贼擒王

刘备通过鲁肃“借得”荆州却不肯归还,派关羽镇守荆州。东吴这边,周瑜后,鲁肃继任大都督,向关羽索讨荆州不成,于是,打算骗关羽过江,先好言相劝,若关羽执意不肯,便拿下关羽,然后攻打失去主将的荆州。

鲁肃摆下酒宴,假意款待关羽,暗中令吕蒙等设下伏兵。

关羽知晓鲁肃意思,故意只带周仓等少数人马过江赴宴,席间,鲁肃几次或明或暗的向关羽索讨荆州,但是关羽以酒宴谈公务伤感情等理由敷衍鲁肃。

酒过三巡,关羽见时间差不多了,就要告别,此时,鲁肃准备伏兵活捉关羽,但是关羽却一把挽住鲁肃的手,拉着他一起到江边。

鲁肃怕事情败露,不敢推辞。而吕蒙等人怕伤害鲁肃,不敢动手,就这样,关羽安全到了江边,上了自己的船回到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