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神问卜指什么生肖-求神问卜是什么意思
1.成语求什么什么成语有哪些
2.寺庙的僧人求神问卜和符咒厌怪是否违背了佛教的主张?
3.什么什么什么求的成语?
成语求什么什么成语有哪些
成语求什么什么成语有哪些
求浆得酒qiú jiāng dé jiǔ
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岁在申酉,求浆得酒。”
意思:浆:饮料。比喻所得过于所求。
求马唐肆qiú mǎ táng sì
出处:《庄子·田子方》:“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
意思:唐:原指无壁之屋,引伸为空的;肆:铺子,这里指卖马的地方。到不是停马处去找马。比喻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寻求自己所需的东西。
求亲靠友qiú qīn kào yǒu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二回:“或者做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再别求亲靠友的。”
意思:向亲友乞求帮助。
求全责备qiú quán zé bèi
出处:《论语·微子》:“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意思: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求全之毁qiú quán zhī huǐ
出处:《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意思:毁:毁谤。一心想保全声誉,反而受到了毁谤。
求人不如求己qiú rén bù rú qiú jǐ
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文子·上德》:“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之己。”
意思:仰求别人,不如自己努力。
求仁得仁qiú rén dé rén
出处:《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意思: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求神问卜qiú shén wèn bǔ
出处:
意思:迷信的人遇有疑难,求神鬼帮助,或靠卜卦解决。
求田问舍qiú tián wèn shě
出处:《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意思: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介。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求同存异qiú tóng cún yì
出处:
意思:求:寻求;存:保留;异:不同的。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求贤若渴qiú xián ruò kě
出处:《后汉书·周举传》:“昔在前世,求贤如渴。”
意思:象口渴思饮那样访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迫切。
求之不得qiú zhī bù dé
出处:《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意思:想找都找不到。原指急切企求,但不能得到。后多形容迫切希望得到。
平什么什么什么成语有哪些成语平安无事 平平安安,没出什么事故。
平白无辜 指清白无罪。
平白无故 平白:凭空;故:缘故。指无缘无故。
平步登天 比喻一下子就达到很高的地位或境界。
平步青霄 指人一下子升到很高的地位上去。同“平步青云”。
平步青云 平:平稳;步:行走;青云:高空。指人一下子升到很高的地位上去。
平淡无奇 奇:特殊的。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
平澹无奇 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同“平淡无奇”。
平地登云 比喻境遇突然变好,顺利无阻地一下子达到很高的地位。同“平地青云”。
平地风波 平地上起风浪。比喻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纠纷或事故。
平地风雷 犹言平地一声雷。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
平地楼台 比喻原来没有底子而白手建立起来的事业。
什么什么什么燕成语有哪些成语鼎鱼幕燕
宛如鼎中游动的鱼,帷幕上筑巢的燕子。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
东劳西燕
劳:伯劳。比喻情侣、朋友离别。
歌莺舞燕
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
五雀六燕
比喻双方轻重相差不多。
伯劳飞燕
借指离别的亲人或朋友。
池鱼幕燕
比喻处境危险极易遭殃的人。
池鱼堂燕
比喻无辜受祸。
釜鱼幕燕
生活在锅里的鱼、筑巢在帷幕上的燕。比喻处境极不完全。
来鸿去燕
比喻行踪漂泊不定的人。
柳莺花燕
指柳上莺歌,花间燕语。指美好的春景。
什么什么一身成语有哪些成语有哪些一身都是胆 [ yī shēn dōu shì dǎn ]
基本释义
极言胆大勇敢。
出 处
《三国志·蜀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鸡什么什么成语有哪些成语鸡骨支床
发音 jī gǔ zhī chuáng
释义 原意是因亲丧悲痛过度而消瘦疲惫在床席之上。后用来比喻在父母丧中能尽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
示例 积数日,鸡骨支床,较前尤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寄生》)
什么什么眼成语成语有哪些
贼眉鼠眼、
大开眼界、
望眼欲穿、
眼花缭乱、
火眼金睛、
情人眼里出西施、
低眉顺眼、
过眼云烟、
眼高手低、
睡眼惺忪、
浓眉大眼、
另眼相看、
眉开眼笑、
以眼还眼、
眼疾手快、
有板有眼、
有眼不识泰山、
冷眼旁观、
头晕眼花、
有色眼镜、
开阔眼界、
一板一眼、
眼不见为净、
正法眼藏、
眉来眼去、
见钱眼开、
豹头环眼、
头昏眼花、
过眼烟云
奔走什么什么成语有哪些成语奔走相告
拼音是bēn zǒu xiāng gào,意思是指有重大的消息时,人们奔跑着相互转告。出自《国语·鲁语下》。
腾云什么什么成语有哪些成语成语:腾云驾雾。
腾云驾雾词语解释:神话描写神仙、妖魔或得道的人可以乘着云雾在空中飞行。也形容人在身体、精神处于不正常状态的举止。还形容有超自然的能力或技能等。
出自: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四章:“道 *** 在凳子上,头脑昏昏沉沉,好像在腾云驾雾。”
示例: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这简直不是马,是一条腾云驾雾的白龙!一条白龙。”
扩展资料:
腾云驾雾的近义词:
驾雾腾云
驾雾腾云,读音为 jià wù téng yún,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是传说中指会法术的人乘云雾飞行,后形容奔驰迅速或头脑发昏。
出自:《负曝闲谈》第19回:马夫把鞭一晃,那车便如驾雾腾云一般的快。
示例:唤雨呼风振山撼地驾雾腾云划江成陆。
腾云驾雾的反义词:
落地生根
落地生根是一句成语,比喻长期安家落户或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
出自:《人民日报》1969.12.18:“他们纷纷表示,要在农村落地生根,干一辈子革命。”
示例:让更多"顶天立地"项目落地生根,就要拿出一股锲而不舍的劲头。
什么什么回什么成语成语有哪些意转心回
意转心回 [yì zhuǎn xīn huí]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心、意:心思;回、转:掉转。改变想法,不再坚持过去的意见。
出 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训门人·五》:“且人一日间,此心是起多少私意,起多少计较,都不会略略回心转意去看。”
成语接龙
回肠伤气 气愤填膺 膺箓受图 图穷匕见 见事风生 生肉骨 骨寒毛竖 竖起脊梁 梁上君子子曰诗云 云舒霞卷 卷帙浩繁 繁华损枝 枝分叶散 散带衡门 门墙桃李 李白斗酒 酒池肉林林寒涧肃 肃然起敬 敬老恤贫 贫嘴恶舌 舌尖口快 快人快语 语妙天下 下气怡声 声泪俱发发蒙振落 落纸云烟 烟波浩渺 渺无音信 信口开河 河同水密 密锣紧鼓 鼓馁旗靡 靡颜腻理理不胜辞 辞严气正 正理平治 治郭安邦 邦家之光 光天化日 日薄西山 山河表里 里外夹攻攻城掠地 地瘠民贫 贫而无谄 谄上抑下 下车之始 始终不易 易于反手 手下留情 情有独钟钟皷之色 色厉胆薄 薄寒中人 人非物是 是非之心 心粗胆大 大放厥词 词约指明 明赏不费费尽心机 机不旋踵 踵趾相接 接二连三 三人成虎 虎头蛇尾 尾大难掉 掉舌鼓唇 唇枪舌剑剑树刀山 山栖谷饮 饮泣吞声 声色并厉 厉行节约 约定俗成 成己成物
︾查看更多
百科释义
意转心回,成语,出自宋·朱熹《朱子语类·训门人·五》,指改变想法,不再坚持过去的意见。 查看百科
英文翻译
change one's mind
什么什么野史成语有哪些成语稗官野史
拼音: bài guān yě shǐ 简拼: bgys
近义词: 稗官小说、奇文轶事 反义词: 官修正史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旧时小说、杂史的统称
解释: 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7卷:“话说世间稗官野史中,多有记载那遇神、遇仙、遇鬼、遇怪,情欲相感之事。”
例子: 如今我要将这碑记付给文人墨士,做为~,流传海内。(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回)
寺庙的僧人求神问卜和符咒厌怪是否违背了佛教的主张?
在大陆有的寺院的确这样,但是这样做不是佛法的本意,是不如法的。我们正信的佛教徒应该正信。
生活与信仰
每一种宗教都劝人要有信仰,但是究竟要信仰什么呢?古人说:就有道而正焉。良禽也知道择木而栖,忠臣也知道就明君而仕,何况信仰,也要选择好的对象。那么,我们所信仰的对象,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这个问题不能不去探讨。
(一)信仰实在有的
我们选择信仰的对象,应该审察它是否真实存在。譬如我们选择信仰佛教,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确实存在。佛陀有出生的国家,诞生的年月日,养育他的父母,他有兄弟亲族,他更有出家、修行、成道的经过记载,佛陀的事迹,历史上是明明确确载录的。释迦牟尼佛不是子虚乌有人物,凭空杜撰的上帝;也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换句话说,我们佛教徒所信仰的对象,他在历史上是经得起考据证明的。因此,我们要信仰什么?我们要信仰实实在在存有的对象。
(二)信仰道德高的
我们交朋友,要结交品德高尚、人格圣洁的人,因为他可以引导我们向善向上,古人说:「无友不如己者。」又说:「水往下流,人往上爬。」如果我们所信仰的对象,要我们去杀生害人,超向下流,那么,信仰他不但没有助益,反而有害。我们必须了解,我所信仰的对象,他的德行有没有清净?他的慈悲有没有具足?他的人格有没有完美?如果他具备了,那么这样的对象,才值得我们去信仰、去皈依。释迦牟尼佛是功行圆满的觉者,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他的道德是圆满清净的,跟随这位人天的导师,可以使我们的道德更崇高,人格更完美。
(三)信仰能力强的
我们爬山需要拐杖做支柱,我们的人生也需要一枝强而有力的拐杖做我们的依怙。从小我们接受师长们博学多能的提携,才能渐渐的免于童呆;我们信仰的对象,也必须是具有能够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善知识,以引导我们走向正道。《佛遗教经》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我如良医,应病与药。」相信善导的指津,可以走上光明的道路,到达目的地;相信良医的诊治,可以获得阿伽陀药,治疗烦恼疾病。历代仁君贤者,英雄好汉,一般民众,为什么愿意接受他的领导?主要就是因为他的能力很强。狮子可以做兽中之王,大鹏可以作鸟中强者,都是因为它们有特殊的能力。人也是一样,如果信仰的对象具有强大的力量,彷佛人生有了后盾,我们才能因他而获致幸福。
(四)信仰戒行净的
戒行清净的人,一切的行止都合乎戒规,我们依从他,言行自然合乎正道,不会出轨。如果我们信仰的对象戒行不清净的话,好比违反交通规则的汽车,随时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我们跟随他也就太危险了。我们所信仰的对象——伟大佛陀,是戒行最严谨清净的觉者,他不仅自持严格,并且制定许多的戒法来摄化弟子们的身心。经上记载:佛陀的一位弟子向果园主人托钵水果,园主人请他自己摘取,这位尊者回答说:「佛戒上说比人高的树,不可以爬上去。」园主人请他用手把果子摇下来,他又说:「佛戒上说不可以摇树取果子。」园主人为了表示诚意,只得亲自攀下树枝请他采摘。那知道他还是坚持说:「佛戒上说不可以自己动手取果子。」园主人不得已只好双手捧著果子献给他说:「我供养您!」这段故事是说明「不予而取」而犯戒,佛陀的弟子为了坚守此戒,宁可不要果子。以现代来说,没有得到他人同意而拿了人家任何的东西,那怕是一针一线,都是犯法的。如果人人能遵守,社会上就没有抢劫偷盗的行为了。如果我们能遵奉佛陀的教法,所修的戒行才能清净无瑕!
(五)信仰正法圆的
我们信仰的对象,要具有圆满的正法。佛法的道理,不偏不倚,因此叫正法。佛法的道理,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任何的时、空、人、事,而不是用在此人身上很适合,用在那人的身上就不适合。或者用在此时很恰当,用在另外一件事上就不恰当。因为佛法超越时空,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它是圆满的。社会的学问五花八门,我们要选择最正确、最圆融的为我们的指南。春秋时代黔娄之妻的「宁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余」名言,几千年来一直为世人所赞美与运用。信仰了圆满的正法,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上,不但可以得到许多正确的指示,并且能够建立圆满的人生。
(六)信仰智能满的
「成佛之道」一书中有两句话:「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平常我们看到案桌上供奉的佛像,就误以为是佛陀的身体,或者以为佛陀在世时,那种庄严相好的色身是佛陀的真身,其实佛陀是以正法为身的;佛陀的寿命也不是住世八十年的人间岁月,佛陀是以无尽智能为生命的。世俗的知识是有漏的,人间的寿命是有限的。而正法为身体,正法是遍一切时处,无穷无尽;智能为寿命,智能是清净永恒,无量无限的。我们信仰的对象,他的智能完满无缺,我们跟随他学习,将来可以获得充满智能的生命,以此而贡献社会大众。
俗话常说:「交友不慎」、「遇人不淑」,一个人交错了朋友,毁了一生的前途;我们对于对象的选择,怎么能不小心谨慎?更何况是信仰的对象,更应该仔细抉择!
正信的生活与正信的信仰
社会上有一些人虽然也说有某种信仰,其实,实际上却都是迷信的多,甚至于有的更是邪信。那么什么才是正信呢?又如何获得正信的生活与信仰呢?
(一)从伪装的信仰到真实的信仰
一般社会大众,由于没有获得真实的信仰而趋于迷信、邪信,因此,民智不开,便胡里胡涂的做出很多愚昧的事情来。比如看风水、时辰、算命、占相、卜卦、烧锡箔金银纸时,都是迷信的行为,都为佛法所不容许。
佛光山有一个万寿花园公墓,常有人因亲友故世,想将他葬在公墓上,如果我遇到了,我常对他们说:「最好不要带地理先生来看风水。」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因为找地理先生看风水,必须要管理公墓的人先送红包给他,如果不送,他在看了墓地后,即使丧家主事者觉得满意,他也会借故说:「这块地方向不好,如果你的父母安葬于此,对子孙犯冲。」听了这话,你一定认为那还得了,为了安葬父母,却冲犯了小儿小女,绝对不能要这块地。又如盖一栋房子,即使你已看好一块地,如果地理先生说:「房子的方向朝这边不好,因为朝这一个方向对你的父母不利。」试想你能冒这个大忌吗?迷信,就是用一种恐怖的方法,抓住人性的弱点,使得你不敢违抗他的信仰,一个人如果没有正信的智能,就不能从迷信中解脱出来。佛陀在《遗教经》中一再指示我们:「不得占相吉凶,仰观星宿。」因此,我自己一生所奉行的是「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的至理名言。只要我们存心公正,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只要大家感到方便,每一个时辰都吉祥。真正的佛教徒绝不迷信,迷信的绝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另外有一种是邪信,譬如一贯道,究竟什么是一贯道?恐怕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了解;可是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相信它呢?或许是它那一份神秘的色彩,以及那扣牢你的誓言,不敢违反,只得一直相信下去。然而,信仰不应该这样轻率的,只因人情,或为自私,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因此,我们要把伪装的邪教的迷信舍弃,而选择真正佛教的信仰。
(二)从天命的信仰到自主的信仰
一般人通常都欢喜相信天命,任何事物,都归于天的安排。饭食,是上天给我们吃的;利益,是靠天得来的。当然,这种思想并非有什么罪恶可言,只是,把自己的主权,毫无条件的送给了神明,让神来作主宰,来统治我们,这种不知道自己有主权可以主宰自己的人,实在是世间上最愚痴、最可怜愍的人。一个人人生的幸福、生活的快乐、精神的愉快,前途的光明,为何要让神明来支配、来施予呢?佛教讲「人人有佛性」,就是在提高我们每一个人的主权。让我们警觉到原来我们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黑暗的,可以改变为光明;悲惨的可以化为幸福;崎岖不平的,可以铺成坦荡荡的人生大道。信佛,说得透彻一点,就是信自己。凡事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比依赖神明的支配不是更有意义吗?
(三)从人情的信仰到正信的信仰
有许多人的信仰,往往因为这个庙也去应酬,那个庙也去走动,到最后终于被众多人情包围,而不能选择真正的信仰。其实,信仰应该是依法不依人。佛陀说有「四依止」,即一、「依法不依人」:信仰佛教的人,依据佛陀的教法而求「信解行证」,不要因人(说法的人)的优劣而放弃信仰;或只做某一个寺庙、某一个僧众的信徒,而置整个佛法于不顾。
二、「依智不依识」:智是智能,如光明朗照,可以看到本来面目;识是差别、分别。学佛的人,不以分别的知识去追求佛法,才能得到佛法的真髓;学佛的人,应该运用智能去内证真理,才能获得解脱。
三、「依义不依语」:信佛的人,应该从义理上去了解佛法,不应该在语言上推敲、计较。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不了义的佛法,只是劝诱初信或根基浅薄的人的方便法门;信仰真理,应该相信那究竟的一乘解脱之道。
「四依止」是我们每一个信佛的人都应该知道的道理,并且要切实去施行。
(四)从寺庙的信仰到僧团的信仰
我们信仰佛教,不要只做一个寺庙的信徒,应该要做整个佛教僧团的信徒;不要只做某一个人的弟子,应该要做全僧团的弟子。做为一个佛教徒,对任何一个寺院,都应该要护持;凡僧团的任何事情,只要能力所及,都应该尽心协助,应该爱护僧团如爱护自己的家园一样。本省各地寺庙林立,信徒众多,常常看到一些在家信徒,走动于每一个寺庙之间,比较僧众待他的热忱程度,有些甚至于拨弄是非,使寺庙与寺庙之间感情不和,这种情形都不是一个正信佛教徒所应有的行为。信仰僧团,护持僧团,才是佛弟子应有的责任。
(五)从杂乱的信仰到纯正的信仰
现在的信仰太复杂了,也不管礼拜的对象是什么,他就这儿也烧香,那里也拜拜,其实杂乱信仰就不能获得信仰的利益。所以,我们不要杂信,这个也信,那个也信,心力不能集中,真正困难时就得不到帮助。倒不如把身心归向三宝,让三宝统一我们的信仰,不必见神就叩拜,逢庙就烧香,应该要清化我们的信仰。
下面贴一篇皈依的意义给你参照:
皈依三宝的人有下列问题不能不知:
第一、皈依不是素食,不是受戒,更不是出家,皈依三宝只是宣誓终身信奉三宝,誓愿不再改变信仰。
第二、皈依三宝可以敬神,敬祖先,敬异教徒,但应知道尊敬不同於皈依,尊敬是礼貌,皈依则是将身心思想信仰完全投入三宝。
第三、皈依三宝不是一时、一次、一皈,皈依是尽形寿的。瑜伽戒本云:一日不皈依便是犯戒,皈依是皈依佛法以外,更皈依僧伽大众,不是皈依个人。
故知皈依后,要以佛法来规范身心,坚固信仰,变化气质,把过去的贪心化为喜舍,把瞋恨化为慈悲、把懒惰懈怠化为勇猛精进,把消极悲观化为积极乐观,并进而求受在家五戒、八关斋戒等,来提升自己的信仰层次,并植下趣向菩提的种子。
皈依的意义
皈依是「皈」投「依」靠的意思,也含有救济、救护之义。三皈依是指归投三宝、依靠佛、法、僧三宝,藉著三宝功德威力的加持、摄护,能止息无边的生苦轮,以及能远离一切怖畏,而得呵护、解脱一切忧悲苦恼。
世间的人,依靠金银财「宝」,就能获得物质生活;若能依靠佛法僧「宝」,就能得到精神升华的安稳。
《成佛之道》一书说:「众生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在一生又一世的时间推移过程中,流转升沉於苦海中,亟需依靠三宝的舟航,才能到达彼岸。但众生愚痴,不知皈依,有的知道求皈依,却误信邪师外道,甚或迷恋世间的财宝、权位、眷属、生命……等,殊不知财产为五家所共有,逢到大水、大火,遇到盗贼、恶王,或生了不肖儿女,财富随即就转眼成空,而崇高的权位也将落空。如《顶生王经》记载:顶生转轮王统一四大洲,上升忉利天,与帝释共同治理天宫,终不免坠落人间,忧愁而。亲爱的眷属,一旦无常来时,也要分离;再者,有生必有,故生命不足恃,而国家、社会,也总在治乱之中,流转不已。因此,这一切均不是究竟的皈依处,故有『皈依处处求,三宝最吉祥』之谓。」
《阿毘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载道:「众人怖所逼,多皈依诸山、园苑及丛林、孤树制多等。此皈依非胜,此皈依非尊,不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诸有归依佛,及归依法僧,於四圣谛中,恒以慧观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众苦,知八支圣道,趣安隐涅盘。此归依最胜,此归依最尊,必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
此之皈依,即由深切之信心,深信佛、法、僧三宝确为真正的皈依处,能因之而得种种功德;既知三宝有此等功德,乃立愿做一名佛弟子,信受奉行,恳求三宝的威德加持摄受,将一己的身心归属於三宝,从此不再信奉天魔外道。
《大乘义章》卷十说:「归投依伏,故曰归依。归投之相,如子归父;依伏之义,如民依王,如怯依勇。」
一般而言,皈依是信仰。希愿领受外在的助力,从他力而得到救助,这是他力的宗教,佛教皈依固然有此意义,而除此之外,更有不共外教的地方,因为皈依的最深意义、最终目的,乃是皈向自己的自心、自性。即如佛陀在涅盘会上教诫弟子的「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的皈依真义。这明示了弟子应依仗自力,依正法修学,依自己的佛性,自己能成佛故。因此自己身心之当体,即为正法涅盘。能够有这样的认识,这才是皈依的真正意义。
皈依三宝者,如得灵丹妙药,能够医治贪瞋痴的心病;如灯烛星月,能够指引我们的迷途;如苦海舟航,能够脱离生的苦海;如贫人得宝,能够庄严我们的身心。
《俱舍论》卷十四说:「皈依三宝能究竟解脱众苦。」
《大乘义章》卷十也举出三点皈依三宝的旨趣:
1、为远离生之恶、不善。
2、为求出世涅盘。
3、为利益众生。
《优婆塞戒经》说:「为破诸苦,除烦恼,受於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皈依三宝。」
《般若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无为即无漏之别因也。由此三宝常住在世,不为世法之所欺慢,因此称为宝,如世间的珍宝为众生所重。今此三宝为诸群生,三乘七众所归仰。」
《善生经》说:「若人受三自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全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皈依三宝者,其福过彼,不可胜计。」
《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说:「假使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佛如来,譬如竹苇甘蔗稻麻,彼等诸佛世尊至真等正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万岁中,常以一切娱乐之具,衣服饮食床卧汤药,种种奉施,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宝塔皆以香华伎乐缯盖幢幡香烛油灯,种种所须,悉皆供养,实得无量无边不可算不可数福德之聚。佛言:阿难!犹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倍千倍万倍,不可算数,譬喻言辞所不能知及。」
《杂阿含经》云:「与须达令受三皈,终生天上。有怀妊者为其胎子,受三自归;生已后有知见,复教三皈。设有奴婢客人怀妊生子,亦如是教。若买奴婢,能受三皈、五戒者,然后买之,不能者不买。乃至乞贷举息,要受三皈,然后与之。若有施三宝物者,从世尊闻,称名咒愿乃得生天。佛言:善哉!如来有无上知见,审知方便,皆得生天,故知皈依三宝,功德最大,不得不受。」
《法句譬喻经》中有一段记载:「从前帝释天五德离身,五衰相现,自知命尽,当下要堕入畜生,在一个以冶陶为业的人家受驴胎。帝释天立刻驰往佛所,稽首作礼,伏地三自皈命佛法僧众。未起之间,其神识已至陶家驴腹之中。当时,驴因没有绳索系缚,行动之间,破坏坯器,主人用鞭责打,驴腹痛,即时伤胎,其神识即刻又还入原来身中,五德还备,复为天帝。当时,佛陀为其说法,帝释天即知无常之要,明白罪福的变化,了解兴衰的根本,从此欢喜信受三宝,故再进而得须陀洹道。
又,《旧杂譬喻》卷上记载:「从前佛陀至忉利天为母说法的时候,有一天人,寿命垂尽,他寿终之后,当下生拘夷那竭国,受疥癞母猪腹中作子。当时忉利天人愁忧无计可施,有另一天人告诉他,当往求救於佛陀,天人听后,即刻往佛所稽礼。佛告天人:『欲脱猪身,应当皈依三宝。』如是三日,天人依从佛陀的指教,朝暮归依。七日之后,天人寿命已尽,因为已自皈的缘,生维耶离国作长者子。」
从以上所说,我们可以知道,皈依的功德其大无比,所以众生皆当皈依三宝。藉由三宝的威德加持,净化身心,感召善因好缘,成办诸事,并且找回生命的价值,重新认识自我宝贵的清净本性,开发每个众生本具的如来佛性、平等的法性以及清净的真心。
皈依三宝的利益
一、皈依三宝可以使人生更多彩多姿,更踏实安全。
二、你要丰富人生,必须先要皈依三宝。
三、人生不能没有信仰,踏出信仰的第一步-皈依三宝!
四、一生的转捩点,转迷为悟、转邪为正、转恶为善,就是要皈依三宝。
五、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就是皈依三宝。
六、皈依三宝是心灵的依靠;皈依三宝是永恒的宝藏。
七、皈依三宝是迈入幸福的捷径!
八、皈依三宝是走向真理的道路,是认识了自己。
九、皈依三宝,一入佛门即进入佛法的堂奥。
十、皈依三宝是受戒的基础,是成佛的根本。
十一、想不受苦报,便应皈依三宝,相信因果轮回之理,勿造恶业。
十二、好信仰,要向好朋友推荐-皈依三宝大家一起来。
十三、慎重推荐,究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
十四、真正的故乡-来自三宝;真正的依靠-来自三宝。
十五、趋向真理大道-皈依三宝。
十六、打开心灵之窗-皈依三宝。
十七、重建幸福人生-皈依三宝。
十八、找回本来面目-皈依三宝。
十九、点亮一盏永恒的心灯-皈依三宝。
二十、人间净土的建立-人人皈依三宝。
二一、心灵起回生的开始-皈依三宝。
二二、生命的导航-皈依三宝。
二三、放下人生的重担-现在正是皈依三宝的时候。
二四、佛陀亲切的呼唤,您还要犹豫多久?赶快回到三宝的怀抱里。
二五、一盏夜路明灯,一艘苦海慈航,一块上好福田,一位智慧明师。
二六、心灵的环保,生命的清流,病患的良医,那就要皈依三宝。
二七、来自两千五百年佛陀的诚挚呼唤-皈依三宝。
二八、以慈悲来代替怨恨,以般若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帮助吝啬,以皈依三宝来净化自我,净化社会。
二九、您皈依三宝,三宝就会与您同在!
三十、圆满人生,就要从皈依三宝开始!
什么什么什么求的成语?
去什么求什么的成语有哪些
求备一人
求端讯末
求大同,存小异
求道于盲
求爹爹告奶奶
求福禳灾
求过于供
求浆得酒
求马唐肆
求马于唐市
求马于唐肆
求民病利
求名夺利
求名求利
求名责实
求其友声
求签问卜
求亲告友
求亲靠友
求全责备
求全之毁
求人不如求己
求仁得仁
求荣反辱
求荣卖国
求容取媚
求三拜四
求神拜佛
求神问卜
求生不得
求生不得,求不能
求生不能,
什么什么求什么成语
什么什么求什么成语
解答
井中求火_成语解释
拼音:jǐng zhōng qiú huǒ
释义:在水井里去寻求火。比喻方法或方向不对,根本达不到目的。
成语求什么什么成语有哪些
求浆得酒qiú jiāng dé jiǔ
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岁在申酉,求浆得酒。”
意思:浆:饮料。比喻所得过于所求。
求马唐肆qiú mǎ táng sì
出处:《庄子·田子方》:“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
意思:唐:原指无壁之屋,引伸为空的;肆:铺子,这里指卖马的地方。到不是停马处去找马。比喻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寻求自己所需的东西。
求亲靠友qiú qīn kào yǒu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二回:“或者做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再别求亲靠友的。”
意思:向亲友乞求帮助。
求全责备qiú quán zé bèi
出处:《论语·微子》:“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意思: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求全之毁qiú quán zhī huǐ
出处:《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意思:毁:毁谤。一心想保全声誉,反而受到了毁谤。
求人不如求己qiú rén bù rú qiú jǐ
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文子·上德》:“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之己。”
意思:仰求别人,不如自己努力。
求仁得仁qiú rén dé rén
出处:《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意思: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求神问卜qiú shén wèn bǔ
出处:
意思:迷信的人遇有疑难,求神鬼帮助,或靠卜卦解决。
求田问舍qiú tián wèn shě
出处:《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意思: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介。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求同存异qiú tóng cún yì
出处:
意思:求:寻求;存:保留;异:不同的。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求贤若渴qiú xián ruò kě
出处:《后汉书·周举传》:“昔在前世,求贤如渴。”
意思:象口渴思饮那样访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迫切。
求之不得qiú zhī bù dé
出处:《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意思:想找都找不到。原指急切企求,但不能得到。后多形容迫切希望得到。
成语:什么什么以求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去寻求。梦寐以求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海。孜孜以求孜孜:勤勉的样子。不知疲倦地探求。
含什么求什么成语
舍近求远 [shě jìn qiú yuǎn]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舍去近处的,追求远处的。形容做事走弯路。
贬义
出 处
《后汉书·臧宫传》:“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
舍什么的求什么的四字成语
舍近求远
[解释]舍去近处的,追求远处的。形容做事走弯路。
[出自]《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而求诸远。”《后汉书·臧宫传》:“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
参考百度词典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