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知道华表是什么意思?

2.上古五帝是哪五个人呢?结局如何?

3.为什么古代宫殿前要立“华表”?

谁知道华表是什么意思?

舜有诽谤之木-传说尧舜时代的诽谤之木

当你第一次来到北京的时候,一定会到天安门前去游览一番,尽情欣赏那古老宫殿与现代化建筑交相辉映的壮丽风光。也许,你会对天安门前那一对汉白玉雕刻的华表产生兴趣吧。你看,它那挺拔笔直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柱的上部横插着一块云形长石片,一头大、一头小,远远望去,似柱身直插云间,给人以美的享受。它已经成为我们中华的标志。不是吗?那些用“中华”作为商品牌号的,哪一个不是用华表作商标?

深受人们喜爱的华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原始社会的尧舜禹时代就出现了。最早,可能是人们用木桩作为标记。《尚书·禹贡》说“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史记·夏本纪》说是禹“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这都是说禹带领众人砍伐树木,留下树干,作为测量山川形势的标记;此外,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因此叫它“华表木”或“桓表”。表者,标也,就是标示道路的木柱,相当于现在的指路标;另外,也让人们在木柱上刻写意见,因此又叫“诽谤木”。这在历史典籍中是有记载的。《淮南子·主术训》:“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后汉书·杨震传》:“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诽谤这个词在古代是指议论是非,指责过失,即现代的提意见,并不是指造谣污蔑、恶意中伤。例如《汉书·贾山传》就有“(秦)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是以道谀偷合苟安”的话,“退诽谤之人”就是指的斥退提意见的人。所以“诽谤木”类似现在的“意见箱”。这在晚近的少数民族中也有实例。清入关前的努尔哈赤时期,就曾于天命五年(1620)六月“树二木于门外,有欲诉者,书而悬之木,览其颠末而按问焉”(蒋良骥《东华录》卷一),这当是“诽谤木”的遗风。

远古时代的诽谤木是个什么样子呢?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载:“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今天,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以横木交柱头”、“形似桔槔”的基本形制。

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制、封建制度的确立,广大人民群众议论政治是非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诽谤木”上,再也不能刻写“谏言”了,而被作为皇权象征的云龙纹所代替。它被置于皇宫或帝王陵寝的前面,作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它作为道路标志的职能,也大大退化了,偶尔设于桥梁之头,城垣之外,作为标识,但大都在京城,一般地方就很难见到了。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天安门前的一对华表,每个柱头上都有一个蹲兽,头向宫外;天安门后面还有一对华表,上面的蹲兽是头朝宫内。据北京故老传说:华表柱头上的蹲兽,名叫犼,性好望。犼头向内是希望帝王不要沉湎于纸醉金迷的宫廷生活,它好像在对帝王说,经常出来看看你的臣民吧,因而名叫“望帝出”;犼头向外,是希望帝王不要耽恋山水,废弃政务,它好像在对出游的皇帝说,快些回来治理朝政吧,因而名叫“望帝归”。当然,这只是古人对君王的一种虚幻的期望。我们在观赏这精心雕琢的艺术珍品时,这类传说不是正可增加游人的兴味吗?

上古五帝是哪五个人呢?结局如何?

 上古五帝其实是上古时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五位部落首领,因为是传说,记载的也不清楚,到底是哪五帝,众说纷纭,我我选了最常见的一种:即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

 黄帝是五帝之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他的出生也颇具神话色彩。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晚上,黄帝的母亲附宝正颇有情趣地看星星银河,突然看见一道电光围绕着北斗七星之首的天枢星。一转眼,那颗星星就掉下来了,附宝由此怀孕生下了黄帝。

 人们都说黄帝是化星而生,异常聪明。生下来没多久就会说话,长大之后无所不通、无所不能。后来大战蚩尤,一同华夏,成为天下共主。

 有一本医术叫做《黄帝内经》,相传是黄帝退休之后所作,影响深远,被称为“医学始祖”。

 颛顼是昌意之子,黄帝之孙。既然同为“五帝”,出生同样很是神奇。相传是颛顼的母亲睡觉时梦见一条直贯日月的长虹飞入腹中,这才有了颛顼。而且颛顼生下来就头戴干戈(指古代兵器),上面还刻着“圣德”二字。

 这样看来,黄帝和颛顼都是自然力量孕育出的天子之子,难怪个个都不得了,位列“五帝”。

 颛顼在位的时候,还干了一件大事,征伐共工。他们打起来的原因是黄河,那时黄河水灾泛滥,共工的部落为了避开水灾祸患,在西边修了一个堤岸。结果,把水给引去了东边,东边正好是颛顼的部落联盟,他们可就遭了殃,于是,两个部落联盟就打起来了。最后还是颛顼更为英勇一下,共工在逃跑的路上撞到了不周山上,也就有了“共工怒撞不周山”这一说。

 帝喾是黄帝的曾孙,是颛顼父亲昌意的大哥的孙子,也是颛顼的堂房侄儿。相传是帝喾的母亲踏了巨人的足迹才生下了他,出身不凡。帝喾小小就很聪明,等到十五岁的时候,颛顼就选了他来佐政。帝喾也没辜负伯父的期望,于政事上常有献言,讲出了不少好办法。

 系心于民,敢于同玉皇大帝争论,希望他的子民能免于水患,过的好一点。人民也很爱戴他,颛顼后,帝喾就继承了帝位。

 第四位是尧,尧是帝喾的儿子。尧是一个贤明的君主,时刻注意希望能听到百姓们的意见,于是在空门前立了一个“欲谏之鼓”,要是有人来反映什么,就可以击鼓,他就可以立刻接见,听取来人的意见。同样的,为方便民众找到朝廷,他还让人在交通要道设立"诽谤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 木柱旁有人看守,民众有意见,可以向看守人陈述,如来人愿去朝廷,看守人会给予指引。更为人称道的是,他在立继承人的时候,也是考虑的立贤而非立长,最后禅位给了考察了很久的舜。

 舜出身贫寒之家,父母对他都不好,但他还是坚持孝顺父母,被人称颂。后被推举给尧当继承人,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二女共侍一夫,传为佳话。

 在考察期的时候,舜总是能以自身高尚的品格感化他人,带动周围的人认认真真做事,还精益求精。人们都愿意追随这样的人。

 在继承帝位之后,尽心治理水患,事必躬亲,修建水利,疏通河道,终于治理了洪水,使天下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为什么古代宫殿前要立“华表”?

为什么古代宫殿前要立“华表”?

 相信曾到过北京的人都看到,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华表。天安门的华表是用汉白玉石柱雕制,雕刻精美,以圆柱形为主体,柱身雕有云龙纹饰,上部还横插一块长形云片,柱顶雕有瑞兽。此外,在明十三陵、卢沟桥等地,也都可以见到矗立着类似天安门的华表,只是造型稍异,瑞兽略有不同。

 华表,又称为“华表柱”,是古人设置在宫殿、陵墓等大建筑物前的大石柱,柱身大多雕刻龙凤等图案,柱顶横插着雕花的长石片,顶上有蹲兽。那么,为什么古代宫殿前要立“华表”呢?

 据载,华表源于上古尧舜时期设置的诽谤之木。如《吕氏春秋。自知》记载︰“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又《史记。孝文本纪》上载︰“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及《淮南子。主术》:“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诽谤之木,即指木牌。

 这些古籍记载是说,上古时代,尧舜两位君王治理天下时,在四通八达的路口树立了旌旗、木牌、鼓,要进善言的人就站在旌旗下畅所欲言,要批评朝政的就把谏言写在木牌上或击鼓以申。如此就能使治国途径通畅,招来进谏的贤才。

 在古代,“诽谤”不是现在我们用的毁谤的意思,而是进谏之意。如《周书。柳虬传》上载︰“伏惟陛下则天稽古,劳心庶政。开诽谤之路,纳忠谠之言。”及《汉书。贾山传》曰︰“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

 华表最早的形状、作用是什么样?为什么叫华表?据晋朝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上载︰“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诽谤之木就是华表木、表木。华表的外形是顶端横木相交,有如花形的巨大木柱,而“华”字在古代同“花”字,如《说文解字》曰︰“花,本作华。”故这是“华”字的由来。另华表最早的作用,是古人用来表示王者纳谏,或路径标示。表,有标识之意,这是“表”字的由来。

 华表通常分为底座、柱身、柱顶三部分。柱顶上的部分又称为“承露盘”,据传汉武帝因迷于仙术,曾在建章宫筑神明台,立铜仙人舒展双掌捧铜盘承接甘露,希望喝了可以延年不。后来盘上不立仙人改置瑞兽,有祈福辟邪作用。柱身大多雕有蟠龙等图案,上方横插一长形石板,上面雕满祥云。底座是须弥座或莲花座,底方盘圆,象征天圆地方。

 华表上的蹲兽(网络)

 古代的华表是用来上达民意,有监督作用,皆为木制,而使用石柱作华表,则盛行于东汉时期。后来,华表的作用消失了,只是竖立在宫殿、桥梁、陵墓、城门等前的大柱,作为纪功、装饰、标识等作用,近代更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装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