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挥霍无度是成语吗?
1.商汤是个怎样的帝王?商武王伐纣,对奴隶的统治非常残暴
2.请翻译张珪的元史,这段文字怎样翻译?如何翻译为白话文
3.重读《阿房宫赋》有感
商汤是个怎样的帝王?商武王伐纣,对奴隶的统治非常残暴
商汤是个怎样的帝王?商武王伐纣,对奴隶的统治非常残暴 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商汤,即商武王,又作商汤、武汤,姓子,名履。因甲骨卜辞作唐、成、大乙,又称高祖乙。继其父癸而为商族领袖,夏之方伯。后联合诸侯推翻夏朝,被诸侯推为天子,建立商朝。13年后病卒。
桀即位时,夏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王畿以内的民众怨声载道,那些原来与夏氏结盟的部落也纷纷叛离。面对这样的情形,夏桀不但不修明政治,施恩于民,相反,却赋敛无度,竭尽民力物力,修筑宫室台榭,劳民伤财。
夏桀的残暴统治,也使王畿以内的民众更加离心离德。百姓指着太阳咒骂说:“时日曷丧?予汝偕亡。”
夏王朝有一个大夫叫关龙逄,他见终古劝谏桀无效,就手捧“皇图”来到倾宫求见桀。“皇图”也是古代王朝绘制有帝王祖先们功绩的图,给后代帝王们看,以便效法祖先们治理国家。
关龙逄对夏桀说:“古时君王爱民节用,因此立国长久。大王挥霍无度,乱杀无辜,这可是亡国的征兆啊!”夏桀听了暴跳如雷,立刻烧了皇图,杀了关龙逄。
这时,夏朝的商部落逐渐强大起来。
商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属东夷的一支。据《史记》记载,约在公元前21世纪,帝喾次妃简狄,洗浴时见到玄鸟堕下的蛋,吞食后怀孕,生子名契。这一传说反映简狄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属群婚状态,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简狄应该是商的始祖母。至契时,已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开始注重男性世系,所以奉契为商的始祖。
契与禹生在同一时代,曾助禹治水,被舜封于商,其活动区域大概在现在的河南、河北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商族自契至汤传14代,迁居8次,延续700年左右,相当于与夏并存的一个小国。
契的孙子相土发明了马车,把商民族的活动范围扩展到了海滨,加强了和海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往。契的第七代继承人王亥发明了牛车,开始了畜牧业,和各部落之间有了商贸往来,并以贝作为货币,活动范围已经达到黄河北岸。
王亥在一次与有易部落的首领的宴饮中发生冲突,被有易部落酋长绵臣当场杀。王亥之子上甲微即位后,决心为父报仇,便联合方国大败有易部落,杀绵臣。
上甲微的这次胜利,是商族发展史上一次不小的转折。商族从此开始过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其后世追祀先王时,都是由上甲微开始,商王用天干纪名,也从他而始,可见后世对他的崇敬。上甲微后又传7世,至汤。
到汤接任商部落首领时,不论从土地控制面积、经济、军事实力,还是从政治制度,都达到了与夏桀匹敌的程度。但要推翻夏桀的统治,还是力量不足。
这时,仲虺和伊尹来到了商汤的身边,使商汤如虎添翼,商部落迅速强大起来。
相传仲虺的祖先叫奚仲,是夏禹时候的车正,就是管理制造车子的长官。自奚仲以后,子孙都在夏王朝作官,为夏监制车子。到了仲虺时,他看见夏桀暴虐,人民怨恨,诸侯叛离,就从薛带了族人来到了商。
汤见到仲虺以后非常高兴,向仲虺请教了治国之道。仲虺根据当时天下的形势,分析了夏桀如此下去,必然会自取灭亡,人心所向是商。他鼓动商汤蓄集力量,先伐与商为敌的诸侯,翦除夏桀的势力,然后灭夏建商。汤很受启发,于是任命他为左相,参预国政。
被封为右相的伊尹相传是出生在伊水边(有说在今河南伊川),长大后流落到有莘氏(在河南开封县陈留镇)。有莘氏姓姒,是夏禹后裔建立的一个诸侯国。伊尹到有莘氏以后,在郊外耕种田地以自食。他是一个有抱负的人,想接近有莘国王获得重用,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他自愿沦为奴隶,来到了有莘国君身边当了一名厨子。不久有莘国君发现他很有才干,就升他为管理膳食的小头目。
商与有莘氏经常往来,伊尹见汤是一个有德行、有作为的人,就想去投奔商。这时,商汤要娶有莘氏的姑娘为妃。伊尹看见机会来到,就向有莘国君请求,愿作陪嫁跟随至商。有莘国君于是派伊尹为“媵臣”跟随有莘女嫁到商。
伊尹跟随有莘氏女来到商汤身边以后,仍然给汤作厨子,他利用每天侍俸汤进食的机会,分析天下的形势,数说夏桀的暴政,劝汤蓄积力量灭夏桀。汤发现伊尹的想法正合自己的主张,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就破格免去伊尹的奴隶身份,任命为右相。
仲虺和伊尹两人给商汤出主意,要他先治理好内部,鼓励人民安心农耕、畜牧,打好经济基础,同时树立仁德的形象,以团结、吸纳各诸侯国到自己的一方来。
商汤的势力越来越大,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出兵伐夏,仲虺也同意,但伊尹力谏不可,他认为,出兵好比箭在弦上,非百发百中不可轻易拉动,否则,将会惹出大麻烦。他准备亲自去夏国住一段时间,观察夏的动静,然后再做决定。汤就准备了方物(土特产)、贡品,派伊尹为使臣去夏王都朝贡。
伊尹在夏王都一住三年,而夏桀整天只知饮酒作乐,把朝政弃之不理。伊尹将夏桀及王朝的情况观察清楚之后,回到了商,但他还是不同意立即出兵。说:“夏自禹建国以来,已经历400多年,夏王是天下尊崇的共主,虽桀暴虐无道,民有怨恨,但在诸侯中仍有威信,故不能很快伐桀,只有等待时机再行动。”商汤接受了伊尹的建议,继续做伐夏的准备。
这时,在夏王朝的众多诸侯国中,虽然叛离者很多,三心二意的也不少,但依然有一大批忠诚追随者,其中尤以东部的三国最具代表。
一个是豕韦(今河南滑县东),一个是顾(今山东鄄城东北),一个是昆吾(今河南濮阳境内)。这三个夏属国的势力都不小,他们所处的地区又与商较近。三个方国执意以商为敌,他们监视着商汤的活动,还经常向夏桀报告。汤和伊尹、仲虺决心除掉这三个夏桀的羽翼。就在准备进征豕韦时,夏桀得知汤还在继续征伐诸侯,扩大商的势力,派使臣至商召汤入朝。天子召见诸侯是经常的事,汤也没有拒绝就带领随从来到夏王都。然而,汤刚到,夏桀立即下令将他囚禁在夏台(也就是钧台,在今河南禹县,这里是夏王朝设立的监狱)。
伊尹和仲虺得知夏桀将汤囚禁起来以后,就搜集了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给夏桀,请求释放汤回商。
夏桀见了宝物眉开眼笑,就让汤回去了。商汤回去以后,又经过一番谋划和准备,和伊尹率领了军队,对豕韦展开进攻。汤率大兵压境,豕韦连求援都来不及,很快就被商军消灭。豕韦被灭,顾国势单,汤接着又挥师东进,乘胜也将顾国灭了。韦、顾二国的土地、财产、人民尽归商所有。
昆吾国自知商汤随后便会来攻打,便提前向夏桀报告,要求其增援,夏桀非常恼怒,下令起“九夷之师”,准备征商。汤本想率军去灭昆吾,然后征东夷,进而灭夏桀。伊尹阻止了汤:“东夷之民还服从桀的调遣,听夏的号令,此时去征伐不会取得胜利,灭夏时机尚未成熟,不如遣使向桀入贡请罪,臣服供职,以待机而动。”汤采纳了伊尹之谋,暂时收兵。备办了入贡方物,写了请罪称臣的奏章,派使臣带到夏王都,向夏桀请罪,同时贿赂其亲信的近臣,为自己说好话,夏桀果然转怒为喜,下令罢兵。此事不了了之。
夏桀出尔反尔,昆吾国的夏伯很是恼怒,又见商汤主动退兵,认为是怕了自己,居然不自量力地举兵攻商。结果夏伯被杀,昆吾国被纳入商的势力范围。
到了这时,伊尹仍然不主张出兵伐夏,他还在等待时机。伊尹为商汤出谋说:“今年本应向桀入贡,且先不入贡以观桀的动静。”汤用其谋不再向夏桀入贡。当夏桀得知商汤又灭了昆吾,而不再入贡,又下令调东夷的军队征伐商汤,但因桀反复无常,昆吾又是助桀为虐,与商为敌,东夷的首领们也看出夏桀不会长久,就不听调遣。伊尹看见九夷之师不起,灭夏的时机成熟了,就请汤率军伐桀。
汤和仲虺、伊尹率领由70辆战车和5000步卒组成的军队西进伐夏桀。夏桀调集了夏王朝军队,开出王都。夏商两军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之野相遇,展开大会战。此会战约于公元前17世纪。
会战前,汤发表誓师词,据说,这就是保存在《尚书》里面的《汤誓》(译文):“你们大家听我说,并不是我敢于以臣伐君,乃是由于夏王桀有许多罪恶,上帝命我去诛伐他。桀的罪在于他不顾我们稼穑之事,和他的一些奸谀臣子侵夺人民的农事生产成果。他们为了*逸享乐,还聚敛诸侯的财物,供他们挥霍。害得夏朝的人都不得安居,天怒人怨。桀的罪如此之多,上帝命我征伐,我怕上帝惩罚我,不得不率领大家征伐他。大家辅助我征伐,如果上帝要惩罚,由我一人去领受,而我将给大家很大的赏赐。如果你们有不听我誓言的,我就要杀戮不赦,希望你们不要受罚。”
两军交战后,商军个个奋勇,人人当先,而夏军则士气低落,勉强抵挡一阵,便呼啦一下溃逃下去。
商汤战败了夏朝军队后,乘胜进军,没费多大气力便攻入夏都城,他在那里祭祀了天地,便带兵回到自己原来的驻地。
这时商的声威已达于四方,各地的诸侯、方伯以及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的酋长们都纷纷携带方物、贡品来朝贺,表示臣服于汤。
汤对来朝贺的诸侯皆以礼相待,汤自己也只居于诸侯之位,表示谦逊。其后,他在各诸侯的拥戴下登上天子之位,宣告商王朝的成立。经过20年征伐战争,汤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影响达于上游,统治区域空前辽阔。
商汤在位17年,约100多岁去世。在他的17年天子生涯中,又继续向四方征伐,扩大了统治区域,各诸侯更加尊崇他了。但商汤对奴隶的统治非常残暴,制定了纣王制,如砍头、断足等酷刑,动不动就有数十、数百人被处。
请翻译张珪的元史,这段文字怎样翻译?如何翻译为白话文
张珪字公端,张弘范之子.年少时能挽强弓,百发百中.有一次,与其父打猎于林中,遇猛虎.珪抽箭往前,虎如人一样站起来扑向张珪,珪一箭射穿虎喉,全军无不为之欢腾,其勇敢如此.至元十六年(1279),弘范平定广东海南,宋礼部侍郎邓光荐赴水自尽,弘范救起并以礼相待,命珪以光荐为师.光荐给珪一书,名《相业》,对他说:“熟读此书,后必有用.”元军北还,经江淮,命珪摄管军万户,这时年十六岁.
十七年,拜珪为昭勇大将军、管军万户,有实权,佩其父虎符,治理所统辖的元军,镇守建康(南京).不久,其父弘范卒,丧事办完后,世祖召见张珪,亲加抚慰.珪奏称:“臣年幼肩此军务重任,诚恐能力不足.聂祯随我祖父、父亲久经征战,希望任命他为臣之辅佐.”世祖称赞道“:求老成者来辅佐自己,一般年青人还想不到这点.”至元十九年,太平、宣城、徽州群盗竞起,行省传令张珪出兵讨伐,其士卒为贼所败,有士卒杀民家牲畜并殴伤其主人.珪宣称:“这就是我军打败仗的原因.”斩杀这些抢掠百姓的士卒,严肃军纪,诸盗悉平.
至元二十九年(1292),张珪回到朝廷.当时朝廷认为天下大局已定,行枢密院可以撤销,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张王宣也这样说.枢密副使暗问珪有何意见,珪说:“见皇上当陈述我的看法.”一日皇帝召问,珪回答说“:即使行院可撤销,也不应由张王宣出面提出.”结果不仅未撤,而且任命张珪为枢密副使.太傅月儿鲁那演对皇帝说:“珪年纪尚轻,姑且任为佥书,果可大用,日后再任命为枢密副使不迟.”皇帝说:“不然,他家祖孙三代为我朝灭金灭宋,誓效力,还要吝惜此枢密副使之一官职么!”拜珪为镇国上将军,江淮行枢密副使.
成宗即位,废行枢密院.大德三年(1299),遣使巡行天下,珪奉命巡行川陕,访问民间疾苦,赈恤孤贫,罢黜冗官贪吏.还京后升为江南行御史台侍御史,换为文官阶中奉大夫,又转任浙西肃政廉访使.在任此职期间,弹劾罢免郡县地方长官以下三十余人,府史胥徒数百人,没收赃款巨万.珪得悉盐司奸诈图利的事,打算揭发.此事涉及行省,有人为之不安,极力中伤张珪,同时贿赂皇帝近臣,妄言张珪以巫术制人,并阻碍盐法的施行.成宗遣官员共同审理此案,结果查出了行省大小官吏及盐官欺下罔上的许多罪状,对他们均按律治罪.帝召珪回京,拜为佥枢密院事,辞不受命.又拜为江南行台御史中丞.因上疏,详细论述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及灾异发生的原因,其内容包括:修德行,广言路,进君子,退小人,信赏必罚,裁减不必要的官员,节制浪费,遵行祖宗的成法,共数百言.他还弹劾一些大官的不法行为,以及迷惑皇帝的左右小人.他的这些奏章都被扣压,不上报皇帝,珪因而称病辞官归家.许久之后,拜为陕西行台中丞,而他辞不赴任.
武宗即位,召拜张珪为太子谕德,几天后又相继拜为宾客、詹事,均辞不就任.朝廷设立尚书省,全国上下议论纷纷.中丞之位久已空缺,正考虑适当人选.当时仁宗为太子,他提出:“要想得到一位才德兼备的中丞,非张珪莫属.”于是当即拜珪为中丞.至大四年(1311),武宗崩,仁宗即位,召张珪入宫面谕“:朕本想赐卿宝玉,但这不是卿所希望的东西.”说毕,用手巾擦擦额上的汗,然后将汗巾送到珪怀中言道:“朕的汗水在哪里,朕的心也就在哪里.”
皇庆元年(1312),拜珪为荣禄大夫、枢密副使.徽政院使失列门奏请将洪城军隶属于兴圣宫,而由他自己统领.此事以皇帝的名义发文给枢密院,枢密院官员惧怕失列门的权势,只得承命照办,而张珪坚决不同意,致使此事未能实现.皇庆二年拜为中书平章政事.教坊使曹咬住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张珪认为“让乐师为礼部尚书,对后人将如何交代”,极力劝阻了.皇太后任命右丞相铁木迭儿为太师,万户别薛为参知行省政事.张珪奏道:“太师必须能经邦治国,而铁木迭儿不是这样的人才;别薛无功,不可为外官.”珪随皇帝出居庸关,一天失列门传皇太后懿旨,谴责张珪反对任铁木迭儿为太师、别薛为参知行省政事,还对他施以杖刑.珪受伤甚重,被抬回京师,第二天就离开了京都.珪之子景元掌管皇帝符印,平时一天也未离开宿卫,这时因父病重,立即告假回家.仁宗大惊,问其原因,景元只是顿首哭泣,不敢讲明实情,仁宗忧郁好久,遣参议中书省事换住去赐张珪酒宴,并拜为大司徒.珪托病推辞,居家调养.后因母亲去世,在墓旁守丧三年.至治二年(1322),英宗召珪于易水,对他说“:卿为四朝老臣,朕想请你执掌朝政.”珪辞谢返乡,帝命侍臣设酒宴饯行.丞相拜住问珪:“作为宰相,首先应干什么?”珪回答说:“莫先于纠正君王的过失,莫急于广开言路.”这年冬,起任珪为集贤大学士.在此之前,铁木迭儿复为丞相,为报私怨而杀平章萧拜住、御史中丞杨朵儿只、上都留守贺伯颜,弄得大小官员惶恐不安,不能自保.这时发生地震飓风,皇帝命廷臣商议消灾的办法,张珪直言不讳地说:“消灾,当追究灾异发生的原因.昔汉代杀孝妇,以致三年不雨;萧、杨、贺冤,难道不是导致灾祸发生吗?者固然不可复生,但公正的评论却可使沉冤昭雪,切不可使朝廷失去公正评论.”英宗拜珪为中书平章政事,命侍宴于万寿山.
至治三年八月,御史大夫铁失谋反,刺杀英宗,夜入京城,夺中书省符印.珪密奏朝廷“:贼党罪不可逃.”铁失等皆处刑,唯独要把铁木迭儿之子治书侍御史锁南流放,珪抗争道“:按照法律,强盗不分首恶胁从,凡掘墓伤尸者,均应处.锁南随从铁失皇上,且砍断丞相拜住胳臂,还让他活着吗?”终于治锁南罪.仁宗的灵位牌被盗,当时参知政事马剌正兼领太常礼仪使,却拟升为左丞.珪上书说:“以参政升左丞可算为循序迁升,然而太常管宗庙不谨严,以致神位被盗,应当治罪,为何反而升官,这样怎能答谢仁宗在天之灵?”于是,迁升马剌的诏令停止下达.
泰定元年(1324)六月,泰定帝到上都.此前,帝为灾异事,诏令百官商议办法.珪与枢密院、御史台、翰林院、集贤院等各衙官员,详细讨论了当前政务之得失,与左右司员外郎宋文瓒至上都陈奏,其奏议如下:
“国之安危,在于相得其人.昔唐玄宗前用姚崇、宋王景则治,后用李林甫、杨国忠,天下骚动,几致亡国.虽赖郭子仪诸将效忠竭力,恢复江山,然从此以后藩镇专横跋扈,纪纲不振,实由李林甫之流忌害忠良,布置奸党,蒙蔽圣听,保禄养祸所致,真有余辜.我朝前宰相铁木迭儿,奸狡巨猾,老谋深算,阴谋丛出.其专政十年内,凡宗戚有忤他意者,巧言离间,阴谋中伤,忠直之士被诛杀流窜者不知多少人.当其贪赃枉法之罪恶败露之时,又谄媚权奸失列门及为皇上宠爱的也里失班之徒,苟全其性命,且不久又任太子太师.仁宗升天后,他又得到英宗宠信,再任中书令,与失列门等相互勾结为奸,诬杀萧、杨等以报私怨.幸失列门之党徒被诛,而铁木迭儿又摇身一变,竟邀功请赏,获得信任,其诸子分布于宿卫,掌显要之职,欺上蒙下,杜绝言路,卖官鬻爵,作威作福,一令发出,上下恐惧不安,稍有不附和于他,大祸立至.其权势日炽,中外寒心.因此一时群邪并进,如逆贼铁失之徒,名为义子,实为腹心.忠良之士逃避不迭,或坐以待捕.先皇帝已察其奸恶,夺其官爵,没其家产,但终因未做严厉处置,留下遗患,以致他敢于刺杀皇帝.其子锁南,参与逆谋,罪恶昭彰,虽开棺戮其尸,灭其家族,还不足以抵其罪.但如今却交还其所收家产,诸子尚在京师,攀附权贵,再入宿卫.世祖时,阿合马贪残之罪败露,人虽但仍宣判其罪,何况如铁木迭儿这样的奸恶.臣等认为:应遵循祖宗法制,仍没收铁木迭儿家产,将其子孙流放于外郡,以昭示惩此国家之大恶大奸.
“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其所以如此,是要明纲常伦理,别上下之分.铁失之流结党谋反,皇帝丞相均遭毒害,天下之人,痛心疾首,皆不忍闻.近奉朝旨‘:铁失之徒既然伏罪,诸王按梯不花、孛罗、月鲁铁木儿、曲吕不花、兀鲁思不花,亦已流放.逆党胁从众多,怎可尽诛.关于这件事,以后不必追问了.’臣等认为,按古法,凡官吏谋叛,均应杀无赦.我圣朝立法,强盗劫杀百姓,同案犯无论首恶胁从,一并治罪,何况杀君谋反之党,天地不容,应该诛杀按梯不花之徒,以安民心.
“《书》曰:‘只有君王能作福,只有君王能作威.’臣子不能作威作福,若有作威作福者,必有害于家,有危于国.生杀予夺之权操于天子,臣下不得盗用.辽王脱脱,居宗室之首位,镇守辽东,其任不轻,然当国家不幸,有非常变故之时,非但不能讨贼,反而期望赦免,为报仇泄忿,杀亲王妃主百余人,瓜分羊马畜产.如此残害骨肉,盗窃君主权力,闻者莫不切齿.如今不仅不问罪,而且厚赐放还,让他仍守其爵土.臣恐国家纪纲,从此不振,如有效尤,将何以对付?且辽东地广,素为重镇,若彼脱脱久居,彼更将肆无忌惮,何况令者含冤九泉,有伤天地和祥之气.臣等以为:我历朝法典规定,如赦免了犯,其罪不可原谅.对于脱脱,应削夺其爵土,放到别处去,以显扬皇上之威严.
“刑以惩恶,国有常法.武备卿即烈、前太尉不花,我历代皇帝待他们至厚,均至高位.但他们不思报恩,专务奸欺,诈称奉旨,令鹰师强收郑国宝妻古哈,贪其家人畜产,自恃权贵,谁敢将他奈何.刑部衙门审讯,如实供认,结果仍原谅其罪行.在皇帝宫阙之下,尚敢肆行无忌,远在外郡者,是什么事也会干得出来的.京师为天下之根本所在,纵恶如此,将何以为政?古人有言,一妇含冤,三年不雨,由此看来,以上诸事确非寻常政务.臣等以为:宜将即烈、不花交付刑部衙门收审.
“官府收买宝物,世祖时不知有其事,自成宗以后,始有此弊.分珠寸石,价值数万,所付巨款,都是百姓膏血,而且是用鞭子棍棒强行搜括来的,挥霍无度,民怨沸腾,监察官员也交口阻止.以国家有用之宝钞,买此不济饥寒之物,大抵都非官府所需,而是一些达官权贵,假借呈献、回赐之名,将国家财钱私下瓜分.如沙不丁之徒就是这样,其败露事迹,有案可查.陛下即位之初,首知其弊,下令禁止,天下为之欢欣.臣等近闻中书省仍奏请朝廷支付自成宗以来收买珠宝而未付价之款四十余万锭,比原来价值高出数倍.其中三十余万锭系应支付给市舶番货多年来所欠之款.如今国家每年所征金银,总计不过十一万锭,上述四十余万锭,相当于四年全国所征之金银.如今因国家经费不足,急于向民间征派.臣等以为:番舶之货,应用为国用,以减轻人民负担,所欠之价款,等国家财政充足后再说.
“太庙中的君王牌位,是祖宗神灵之所在.国家以孝治天下,四时祭祀,成为重典.近来仁宗皇帝、皇后的金质灵牌被盗,至今尚未破案.这样非常之事,捕盗官兵却不受惩罚.臣等认为:百姓被盗,应捕官兵,尚有三限不获之罪;监察官吏和主管官员,若失官物,也有失于检点之罪.今帝后灵牌被盗,应治太常之罪,对于他们的属吏请予赦免.
“国家财赋,皆出于民,官府应量入为出.近来建立西山寺,损军害民,费财以亿万计.所用刺绣旗幡,系逼迫江浙郡县男女数年赶制而成,人民怨声载道.近虽已有明诏罢去,但仍闻奸人乘机奏请恢复,谣言四起,群情惊骇.臣等以为:仍须遵行前诏,取信于民,凡建造、刺绣等事,不是日常所需者,一概罢除.
“人有冤情,必当昭雪,事有曲直,尤当明辨.平章政事萧拜住、中丞杨朵儿只等,横遭铁木迭儿诬陷,没收其家产以分赐别人,闻者叹息.近奉明诏,归还原来财产.子孙奉祀的家庙修理草草完工,还未及安顿,却又以其家财仍赐予原来那些人,只给予物主少数钱,实与再度没收无异.臣等以为:应如前诏,将家财归还原主,只给那些受赐者适当的赏钱,则必人无怨言.
“国家以德治天下,以刑防奸邪.若刑罚不立,犯上作乱之人日多,虽有智士能人,亦不能禁止.近来也先铁木儿之徒,遇朱太医妻女,强行与之奸宿馆所.被揭发后,有关衙门以他们正扈从皇帝至上都为辞,不加追究.宫阙之下竟如此肆无忌惮,京师百姓又惊又愤.像这样京师何能为四方榜样?臣等认为:应遵行世祖成法,令有关衙门将也先铁木儿之徒,以罪审判处治.臣等还以为:天下被囚禁的中,难免有受冤屈者,方今盛夏之时,应命省台选官去逐一审查,重刑正法,轻者开导,疑案则评审上报.边镇利病,宜命行省、行台查究,兴利除害.广东、海南守边士卒,病者给粥给药,为国捐躯者,每人给钞二十五贯,责令所在官府及同乡将其尸骨送回家乡.
“每年各地岁贡有一定的制度.广州东莞县大步海及惠州珠池,自大德元年(1297),在奸民刘进、程连花言巧语蒙骗下,分派..户七百余家采珠,由官府给粮,三年一采,仅获小珠五两六两,而入水为虫鱼伤者甚多,于是罢珠户为民户.其后同知广州路事塔塔儿等,又怂恿失列门创设提举司监采,廉访司极称此举扰民,复罢提举司,仍由各地官府监采.不久,内正少卿魏暗都剌假传圣旨,驰令广州督采,费财疲民.臣等建议:若非原来规定,请一概停止,遣民归家.
“善良者于非命,国法当为昭雪,铁失杀帝谋反,学士不花、指挥不颜忽里、院使秃古思,皆无罪而被处,至今未受表彰及追赠官爵;铁木迭儿专权之时,御史徐元素及贾秃坚不花之属,惨遭,其冤屈均未为之申辩昭雪.臣等以为:对者应追赠官爵,对其子孙加以优待,且命刑部及监察御史调查其他受冤屈者,如实上报.
“政出多门,自古以来都是要防备的,如今朝廷内外增设官署,官多俸多.本一介平民,突然成为官吏,这样的事日益加多,军民俱受其害.治国首先在于安民,安民的办法,最紧要的是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裁汰多余的官员.世祖设官分职,俱有定制.自至元三十年(1293)以后,官员的迁升,官衙的创设,越来越多,虽曾奉旨审查,该减则减,该降则降,然侍卫各私设官署,攀附权贵以保俸禄,圣上旨令无端中止不行.至英宗时决心裁撤崇祥院、寿福院所属之十三署,徽政院断事官及江淮财赋机构六十余署.不幸英宗被害,其他地方和部门未能按诏令裁撤减员.近又奉诏:一切均遵行世祖成法,若虚文敷衍,延误岁月,必无实效,有违圣旨.臣等建议:应明令朝廷内外军民,凡添增官员不合世祖规定者,及至元三十年以后迁升增加的冗员,自诏书送到之日起,一律裁并罢除;近侍之臣不得巧言奏免,不该升迁者不得随便升迁.历朝斡耳朵(行宫)所设之长秋、承徽、长宁寺及边镇屯守机构及其官员,当另行议处.
“自古圣君,只要全心全意致力于国事,便可感动天地鬼神,最初未曾求福于僧道,因为这样会有害于人民和国家.以至元三十年为例,打醮拜佛的事只有一百零二起;大德七年(1303),再设功德使司,打醮拜佛达五百余次,今年又有增加,明年又援为例,共计已增至四倍以上.僧徒买通皇宫卫侍,举行佛事、算卦,欺蒙皇上,奏请增修庙宇,施舍财物,他们还自称侍奉、传奉,官府不敢过问,且争先向他们供给一切.佛教以清净为本,不追求世间财物,而僧徒贪图利益,自违教义,每办一件佛事,所费金银钞币不可数计,为此每年花费钞数千万锭,比至元时期增加数倍.凡所供之物,僧徒悉为己有,所施舍的钱钞,均为民脂民膏.而这些僧徒纵其所欲,用以畜养妻子,行为不正,亵渎天神,如何求福?近年来佛事日繁,而历朝皇帝在位不久,以致灾祸连年,求佛不灵于此可见.臣等以为:应罢除功德使司,凡在至元三十年以前,及历朝忌日打醮求佛的事,除宣政院主持者外,其余一概减免;皇帝侍卫之臣,不得巧言奏请,妄增名目,若有特奉、传奉,随中书省奏准后施行.
“古今帝王治国理财,首先要讲求节用.侈用则必有损财政,财政损则必有害于民;国用不足则必多向人民征派,如盐课增价之类,皆为害民的措施.近年来许多游手好闲之徒,任意投身于京师警卫,有当宦官的,有做纺织刺绣的,有做太医的,有做阴阳先生的,不可胜数.一人投身于官府,全家免除徭役.这些人一年所花费的财物,向数十户征收的赋税还不足以供给,可见其耗国财损民利之甚.臣等建议:宫廷宿卫所养的女婢,应按照世祖时所规定的人数,多余的全数裁汰.
“阔端赤牧养马驼,每年有规定,其分布于郡县亦各有定数.但宫廷宿卫近侍委交养马官役使百姓放牧,这帮人无所拘束,强占百姓房屋,令百姓供饮食,还残伤桑果,私卖饲料,以致瘠损马驼.大德中始责令州县正官监视,盖暖棚,建马槽饲养.至治初又散于民间畜养,其害如前.监察御史及河间守臣多次报告下情.臣等认为:应实行大德年间的设槽饲养之制,仍令州县正官监视,拘束宿卫所属之养马官,成为定制.
“兴兵打仗,不是好事,特别是擅开边衅,非国之福;蛮夷无知,缺乏圣王教化,得之无益,失之无损.至治三年(1323),参卜郎为盗,其初不过是劫杀使臣,夺其财物而已,朝廷派大军征讨,为期整整一年,伤亡士卒,耗费资粮.臣等认为:好生恶,人之常情.最好令宣政院一面督促守将严防边关,一面遣使招抚,裁减多余士兵,明令边吏守御疆土,勿生事端,如此则蛮夷必然臣服.
“天下官田的每年收入,用以赡养宫廷卫士,边关戍卒.但自至元三十一年(1294)以后,历朝皇帝将官田分赐给诸王、公主、驸马及百官、太监、寺观等,令中书省将自南方海运而来的粮食供赡养卫士戍卒之用,耗费国家储备.受赐田产之家,各任土著奸吏为庄官.这些征收租税的人称为催甲斗级,他们巧立名目向人民搜括;还差人向州县索取每月的俸禄,而自己应交纳而未交纳的国赋,不肯交纳,变卖归己,官府无不愤慨,农民被迫逃亡.臣等建议:诸王、公主、驸马、寺观等,均按照公主桑哥剌吉及普安等三寺所行的制度,将田地收入交付政府归仓,由官府计月折钞作为俸禄支给,其余由地方政府送交省部,输送于大都.所赐百官及太监的田地,一律还官,定为法令,永远执行.
“国家经费皆取于民.世祖时,淮北内地只纳丁税,铁木迭儿为相,专务搜括,遣使丈量两淮、河南田地,重定赋税.又将两淮、荆襄的沙石地作为熟田征收赋税.致使农民逃亡.臣等认为:应按旧制只征丁税,其勘察田亩而重定的税粮,以及沙石田地的税粮,一律取消.
“世祖之制:凡有田者均服劳役,土地买卖,随土地征发劳役.铁木迭儿为相,受江南诸寺的贿赂,奏请令僧人买民田者,不服里正等职役,流毒至今.臣等建议:除历朝所赐僧寺田产及亡宋旧业按旧制不征外,其他僧道所买民田及民间所施各产业,一律征派劳役,定为法令.
“僧道出家,别妻离子,是想超出红尘,所以受国家优待,不派劳役.出家僧道本应净绝凡俗之欲,一心诵经祝寿.但近年来,僧道往往娶妻养子,无异常人,至于像蔡道泰、班讲主之徒,纵欲伤人,败坏风教,冒犯刑法者,不可胜数,让他们掌管祭祀大典,岂不亵渎神灵!臣等认为:僧道凡娶妻育子者,均按律治罪,并令还俗为民.
“赏功劝善,君王之大权,岂能轻易与人.世祖在位三十五年,左右之臣虽甚受宠爱,但未闻有一人无功而给赏者.近年来赏赐泛滥,是因为近侍之人,乘皇上喜悦之时,或诈称贫困,或说要嫁女娶妇,或以物呈献,全无寸功善行,一个个都奏请赏赐,拥有国家金银珠玉及没收的奴婢、牲畜、田产.像这样无功而受赏,又何能激励那些真正为国效力为民行善的人,既损国家财力,又开侥幸之门.臣等认为:非有明显的功勋劳绩的人,不宜赏赐,请定为法令.
“总之,臣等提出的:杀君谋反之贼未讨,奸恶未除,忠君忧国之士未得到昭雪,冤案未加审理,政令不信,赏罚不公,赋役不均,财用不节,民怨神怒,皆足以伤和祥之气,望陛下裁择,以答谢天意,消灭灾祸.”
以上这些建议,泰定帝不加采纳,张珪又上书说:“臣闻日蚀应修德,月蚀应修刑,回报上天应求实在,不求表面,要以行为而不是以言论来感动人民.因刑政失平,故上天示警.望陛下明察,准允臣等建议,请求全部施行.”泰定帝始终不肯听从.
不久,张珪病重,只能由别人搀扶行走.皇上诏令常见免行跪拜礼,赐小车乘坐至殿门下.帝开经筵,令左丞相与珪主持其事.珪荐举翰林学士吴澄等人为顾问.从此以后,珪虽极力辞去职位,但还是封为蔡国公,主持经筵事,赐蔡国公印.泰定二年(1325)夏,获准暂归故里.
泰定三年,皇上遣使召见张珪.珪奉召至朝廷,帝问:“卿来时民间情形如何?”珪回答说:“臣年老,宾客不多,离家很远的情形不能了解,真定、保定、河间是臣的故乡,这些地方民间饥荒严重,朝廷虽赈以金帛,但受惠者仅十之五六,望陛下垂怜.”帝为之忧伤,令官府完全赈济.拜珪为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仍为蔡国公,主持经筵如故.帝知其真正有病,令在西山调养,接着又准予还家.
不久,召珪商议中书省事,珪因病不能奉召.泰定四年(1327)十二月逝世,遗嘱家人奉还蔡国公印.珪曾自号“澹庵”.有子六人.
重读《阿房宫赋》有感
品读《阿房宫赋》,不能不佩服 文章 的语言美和艺术美,不能不佩服杜牧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文字驾驭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重读《阿房宫赋》有感,希望大家喜欢!
重读《阿房宫赋》有感篇一
杜牧是晚唐杰出诗人和 散文 家,其文学主张是"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比较正确地认识了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唐朝是个诗歌盛世,最为著名的诗人是"大李杜",即李白和杜甫;很著名的诗人是"小李杜",即李商隐和杜牧。由此可见杜牧诗名及其在唐诗中的地位。杜牧擅长于七言绝句,诗作画面优美、语言清丽,情韵绵长、风格悠扬,艺术上别具特色。春花秋月、春雨秋叶,是诗人们十分喜欢的意象,杜牧就留下了两首千古绝唱。一首是描写春天,带着淡淡的忧伤:" 清明 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另一首是描写秋天,勾画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的散文也很有名,代表作是《阿房宫赋》。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 总结 了秦王朝骄奢亡国的历史 经验 ,向晚唐统治者发出警告,既体现了作者出众的政治才华,又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无论讽喻特色,还是写作技巧,《阿房宫赋》都不愧是一篇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古典文学作品。后人评价"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有人给予"诗人之赋"的美誉。汉朝辞赋大家扬雄认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意思是,诗人写的赋不仅文词优美,而且意义严正;而辞人写的赋,不过是徒具外表的华丽而已。显然,《阿房宫赋》思想艺术俱佳,全文五百一十三字,分为四个自然段。前两段是描写阿房宫的富丽堂皇,后两段是议论秦王朝的灭亡教训,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夸张而不*靡,议论而不干枯。第一段浓墨重笔描写阿房宫的气势,尤其开篇四句,写阿房宫之由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是气势雄健、含义无穷,音节紧凑、撼动人心。其中前两句,只有六个字就写出六国相继灭亡,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历史;后两句是写兴建营造阿房宫的浩大声势,一"兀"一"出"对比鲜明,用意极深,暗示砍光了秦陇一带的树木和四川的树木,才建造了阿房宫。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第二段是着力描写阿房宫宫女的美丽和珍宝的繁多,指明这些宫女和珍宝是从六国来的,揭露秦王朝的荒*靡费。写宫女,既夸张地写她们的美丽和化妆的讲究,又写出这些宫女的悲惨命运,其中"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即有的宫女在秦始皇在位的三十六年中从来没有见到过他,更谈不上宠幸了。写珍宝,既言其贵重和六国 收藏 之不易,又言秦王朝挥金如土,不知珍重和爱惜。第三段用"嗟乎"一词转折,由前两段夸张描写转为后两段正面议论,揭示文章的主旨。在议论中,作者对秦王朝的残暴奢靡,满怀悲愤之意;对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充满同情之心。第四段是总结六国和秦王朝的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王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骄奢*逸、民不堪命,才被起而"族"之,目的是警告晚唐统治者。
品读《阿房宫赋》,不能不佩服文章的语言美和艺术美,不能不佩服杜牧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文字驾驭能力。首先表现为繁简适当,恰到好处。文章繁处,不惜笔墨描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读来非但不觉冗长,反而觉得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简处,则是惜墨如金,只用六个字概括秦灭六国的历史,读来不仅没有淡乎寡味、瘦硬枯燥的感觉,反而能获得言约意丰、尽得风流的意象。其次表现为比喻新奇,夸张大胆。比喻和夸张,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形象、勾人心魄的重要修辞手法。文章以拟人的手法比喻阿房宫亭台楼阁的形状,即"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其中腰、牙、心、角都是动物身体的组成部分,用来描写亭台楼阁,生动逼真、情趣盎然。文章的夸张更是大胆而奇崛,如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则说"覆压三百余里";绘阿房宫之高,则云"隔离天日".再次表现为骈散交织,韵白兼行。《阿房宫赋》既状物叙事、抒情言志,又重视音韵节奏、辞章优美。总体分析,铺叙、描绘以骈偶句为主,议论、抒情以散文句居多,用韵不拘骈散,而是随意造词、因词就韵。具体而言,第一、二段错落有致地运用骈偶句和散文句;第三段则是散文句中间插骈偶句;第四段都是散文句。全文语言风格看似骈散杂用,实则和谐协调,令人感到新鲜和耐读。最后表现为用语凝练,珠圆玉润。《阿房宫赋》多用叠字、双声和叠韵来描摹事物,叠字如"溶溶"、"盘盘",双声如"檐牙"、"蜂房",叠韵如"独夫"、"戍卒",不仅读来朗朗上口、悠扬动听,而是能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同时,注意声调平仄的搭配,如"各抱地势"是四个仄声连用,继之为"钩心斗角",则转为"平平仄仄";又如"歌台暖响"是"平平仄仄",继之为"春光融融",则转为四个平声。这种四连平、四连仄的用法是极其大胆的,从效果上看,音调变得抑扬顿挫,节奏更加流畅明快。
《阿房宫赋》直接抨击了秦王朝的骄奢*逸。《史记》记载,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对照《阿房宫赋》的描写,历史事实与文学描写有着很大差别,其中一个差别是秦始皇修阿房宫的原因主要是咸阳人口不断增加,原有的宫殿不能满足扩张需要,而杜牧却将兴建阿房宫归因于"秦爱纷奢".第二个差别是秦始皇只建了阿房宫前殿,并没有完成全部工程。即使完工,也不像杜牧所说的有"覆压三百余里"的规模。后来的考古发现,秦王朝并没有建成阿房宫,仅完成地基而已。第三个差别是秦始皇修建阿房宫只有两年时间就去世了,这与杜牧所说的宫女"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差距甚大。指明以上差别,并不是想掩饰秦王朝的骄奢*逸,而是想说明《阿房宫赋》是文艺作品,想象和夸张势在必然,我们不能据之考证阿房宫的规模,进而线性地评论秦始皇的历史功过。但是,《阿房宫赋》批判秦王朝的纸醉金迷、腐败堕落,却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文章写阿房宫的高大气派,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咸阳是指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川指渭水,发源于甘肃省境内,樊川为渭水支流灞水。这是概述阿房宫的全貌,具体描写了阿房宫的形势、规模和气魄,让人想象这座宫殿的高度和幅员之广大。写阿房宫建筑之堂皇,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从而对亭台楼阁极尽描绘之能事,把楼阁之众、走廊之曲、檐牙之奇写得精妙如画。写阿房宫中人的梦幻感觉,是"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意思是,盘旋而上,曲折而下,天井像蜂房排布,瓦沟如旋涡相绕,层层叠叠矗立而起,真不知有几千万处院落。长桥飞渡水面,天上万里无云,为何有蛟龙横卧?复道高架空中,并非雨后放晴,怎么会有彩虹辉映?身在宫中,只觉此高彼低;扑朔迷离,不辨东南西北。写阿房宫的歌舞升平和醉生梦,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意思是,台上歌声悠扬,歌喉吐暖,温暖如春光融融;殿中舞袖舒展,徐徐生风,清凉似风雨凄凄。在一天的时间内和一个宫殿里,竟然有不同的气候冷暖。虽然文学想象不能代替真实历史,但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却是不争的史实。还是《史记》记载:"隐宫徒刑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当时,全国人口只有两千万,动用七十万人修建阿房宫,如此巨大工程,如此浩繁靡贵,必然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政治压力。《史记》就不止一次提道:"天下苦秦久矣,此其一端。"
《阿房宫赋》间接抨击了六国和晚唐王朝的骄奢*逸。杜牧在文章中既写秦国又写六国,主批秦王朝,次批六国统治者。文章写阿房宫美人之多,因为这些美人是从六国掠夺来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意思是,六国帝王之妻妾及其宫女和王子皇孙,告别故宫楼阁,乘车来到秦国。早晨献歌,晚上奏乐,成为秦国宫人。那么,这些美人在阿房宫怎样生活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一连用六个"也"字状写这些美人的奢华生活,即美女洗漱倒掉的残脂剩粉,使渭河水面泛起层层油腻,焚烧的椒兰香料,使骊山山坡烟雾弥漫。其实,这既是在批判秦王朝的奢靡,也是在批判六国的奢靡,秦王朝奢靡不过是六国奢靡的继续和延伸。同时,文章写阿房宫珍宝之富,因为这些珍宝也是从六国掠夺来的,而六国的珍宝是经过多少代、多少人,从老百姓手中掠夺得到的,即"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这些珍宝到了秦国之后,秦人并不珍惜,"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意思是,宝鼎被视为铁锅,美玉被当作石头,黄金被看成土块,珍珠被认为砂砾,随意丢弃,遍地可见。秦人见此情景,并不觉得可惜。《阿房宫赋》批判秦人对待珍宝的态度,实则也是批判六国对待珍宝的态度。六国统治者与秦王朝一样,都是挥金如土,弃之如敝屣。应当指出,杜牧写《阿房宫赋》,主要目的是警示晚唐统治者,拿他自己的话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宝历就是杜牧其时的皇帝唐敬宗李湛的年号,因而文章明批秦王朝,暗批晚唐王朝。史料记载,李湛十六岁即位,昏聩失德,荒*无耻,不可一世,既"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命令度支员外郎卢贞,"修东都宫殿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李湛在位不到一年就病亡了,继任者文宗清算时,就将"内庭宫人非职掌者放三千人",还废了"教坊乐官、翰林待诏、伎术官并总监诸色职掌内冗员者共一千二百七十人".这说明晚唐统治者的荒.唐行为绝不比秦王朝逊色。杜牧年轻时就怀抱"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志向;《阿房宫赋》运用委婉的言辞表达作者观点和题旨,对晚唐统治者进行暗示、告勉和劝诫,以期能够幡然醒悟、重新振作。文章所写秦王朝的宫殿、美女、珍宝,字字句句实则锋芒所指是晚唐统治者。当然,杜牧的批判不是希望唐王朝的覆灭,而是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重振大唐盛世。而史实恰恰与杜牧的愿望相反,在他后数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大唐王朝就在风雨飘摇中轰然倒塌。
《阿房宫赋》指明了骄奢*逸必然亡国的道理。杜牧在前两自然段中极力铺陈描绘阿房宫之雄伟、宫女之奢华、珍宝之繁荣,其实是为第三、四自然段的正面议论造势和作铺垫,目的是说明骄奢*逸必然亡国的道理,给封建统治者敲响警钟。《古文观止》在编选《阿房宫赋》时评论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所以一炬之后,回视向来瑰丽,亦复何有!以下因尽情痛悼之,为隋广、叔宝等人炯戒,尤有关治体。"隋广指隋炀帝杨广,叔宝指魏晋南北朝陈后主。这是很有道理和见地的。围绕骄奢*逸必然亡国,《阿房宫赋》全面议论了秦王朝的灭亡过程。首先批评秦王朝统治者不懂民心、不知节俭,掠夺财物时是锱铢必较,使用财物时是挥霍无度,"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其次用比喻手法,评论秦王朝的横征暴敛、劳民伤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意思是,修建阿房宫的结果是,使支撑栋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使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妇女还多;使闪亮的钉头,比谷仓中的粟粒还多;使参差不齐的瓦缝,比全身上下的线缕还多;使纵横交错的栏杆,比全国土地上的城郭还多;使嘈杂的乐器声音,比市场上嘈杂的人声还乱。再次是指出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使得民心背离,揭示统治者与劳动人民的尖锐矛盾。"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最后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用了三个 典故 ,概括了秦国的灭亡和阿房宫被毁。一是戍卒出身的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发动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二是刘邦率兵首先攻入函谷关,使秦王朝灭亡;三是楚人项羽领兵来到咸阳后,焚毁阿房宫。围绕骄奢*逸必然亡国,《阿房宫赋》对六国和秦王朝的灭亡发出了深深的叹息。"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文章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不能爱护体恤人民,挥霍无度、骄横敛怨。否则,六国可以抗秦而不致以灭亡,秦可传位于万世而不致以二世而亡。"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围绕骄奢*逸必然亡国,《阿房宫赋》直抒胸臆、情绪激愤,警示晚唐统治者以及后来的统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意思是,亡国的教训,秦人是来不及为自己哀痛了,后人可以为秦人哀痛;后人如果仅仅哀痛却不引以为鉴,那也会使后人的后人再来哀痛后人呀。《阿房宫赋》这最后一段话,诚如子规啼血,一叫一回肠欲断,谁能不为杜牧的忠诚之心感动呢!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纵观中国二十四个封建王朝,由于骄奢*逸亡国的例子不胜枚举。一般而言,封建王朝都经历了由盛入衰的历程,其转折点就是骄奢*逸。开国者环境艰辛,尚能做到节俭,与民休养生息;继任者则是条件优渥,容易不惜民力、恣意挥霍,逐步走上亡国之路。因此,《阿房宫赋》以讽喻手法,极尽比喻和夸张,启示执政者要崇尚节俭、反对奢侈,顺应民心、珍惜民力。因为骄奢*逸,必然搜刮民脂民膏。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公权力、公共机关是不创造财富的,其收入和消耗只能由纳税人承担和老百姓付费。执政者挥霍越多,老百姓负担越重。一旦老百姓不堪其负,忍无可忍,就会揭竿而起,执政者就会丧失民心,国家就会风雨飘摇。因为骄奢*逸,必然加剧贫富分化。即如法国启蒙学者孟德斯鸠所言:"奢侈与财富不均永远成正比。一个国家里,财富分配如果均匀,就不会有奢侈。"骄奢*逸与生活贫困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些人骄奢*逸,另一些人肯定是生计无着、艰难度日。这不仅损害社会公平正义,而且加剧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裂痕,造成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因为骄奢*逸,必然败坏社会风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执政者对于社会风气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如果骄奢*逸,就会使社会物欲横流,民德趋薄,败坏风气;如果节俭朴素,社会风气就会淳朴清正,民心就会平和顺畅,国家就会长治久安。长治久安,这不正是执政者梦寐以求的目标吗?!杜牧作《阿房宫赋》,执政者鉴之鉴之。
重读《阿房宫赋》有感篇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