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气连枝各自荣,一会相见一回少-同气连枝各自荣
1.印祖对青少年的教诲
2.人与人的关系(三):长幼有序
3.红楼梦 写兄妹情的诗句 有么? 或者其他古典诗词里!
4.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5.如何做“善文化小报”? 关键在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比如诗歌之类的。 希望各位发或资料,谢谢!
印祖对青少年的教诲
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当此轻年,精力强壮,宜努力读书。凡过读之书,当思其书所说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读了就算数了。书中所说,或不易领会。而《阴骘文》,《感应篇》等皆直说,好领会。宜常读常思,改过迁善。于暇时尤宜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切勿以为辛苦。
古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此时若错过光阴,后来纵然努力,亦难成就。以年时已过,记性退半,所学皆用力多而得效少耳。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报应。一举一动,勿任情任意。必须想及此事,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动念,亦当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坏心,即有罪过。要想得好报,必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有利于人物,无害于自他方可。倘不如此,何好报之可得。譬如以丑像置之于明镜之前,决定莫有好像现出。所现者,与此丑像了无有异。汝果深知此义,则将来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爱慕之也。祈审慎思察,则幸甚幸甚。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与周法利童子书》
印光祖师一生端以文字般若阐扬净土法门,诲人不倦,利济众生。这一篇《与周法利童子书》,是印祖专门给周法利居士写的开示。古人男子年满十五岁,就要行「成童」礼——将头发盘成发髻,称为「成童」、「束发」;男子年满二十岁就可于发髻上加冠行「冠礼」,称为「弱冠」。如此可知,周法利居士当在十五岁至二十岁之间,那么这一封信就是印祖对一名青少年的教诲了。
在信的开端,印祖就陈以利害,指出「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当中最关键的时期,就像一棵树苗成长的好与坏,直接关系这棵树将来是否能长成可用之材,因此要对它进行规范、引导,不可任其放逸,应使之正而直。人的教育也是如此,青少年往往有 *** 无理性,对事物的善恶缺乏辨别能力,而社会是充满诱惑的,比起印祖所生活的时代,现在的社会更是如此,传统的价值观念被抛弃,青少年往往在所谓的「流行」、「时尚」中迷失自己,一步踏错,即便不悔恨终生,也必然错过了学习和成长的黄金时光。那么「不可学时派」该学些什么呢?
印祖首先指出「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孝」是儒佛两家的根本,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教化产生的基础。佛教亦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也。」「弟」即「悌」,是兄弟手足之间的关系,所谓「兄友弟恭」。「骨肉」、「手足」是中国向来用以形容兄弟间亲切的名词,这实在是最适当不过的形容。能够把这两个名词表示得恰好的,无过于法昭禅师的诗:「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若心中常怀兄长、弟妹之情,则敬亲爱亲之情油然而生。由此扩大,亦极易与身边的人融为一体,如此上下和睦,一片祥和之气,此亦佛教之道。「忠厚诚实」是个人品质,要通过具体的行为来培养,如能持五戒十善,自然「忠厚诚实」。
佛法是与生活相应的,所以基本的做人道理必须具备,才能入道。儒家重视孝道,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为政的人以孝子之心为政,所以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也一定是忠臣。也就是说,是否成为有用的人,观察他居家行止如法与否,就知道答案了。
因此,印祖认为: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能于家庭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印祖所强调的力行伦常,尽谊尽分,广行众善。这一切都成为做个堂堂正正的人所必备的条件。
故我们修持要注意言行的相应,既然想念佛求生净土,世间善不能忽略不做。这与《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异曲同工的意思。由此可知,净土法门的修持,不是只要一心求生西方,对于现实人间的世事,就不闻不问。印祖并不教人废弃世事,相反的,常常勉人居尘学道,善尽做人的义务。
接下来,印祖指出应该当此年轻之时,精力旺盛,要努力读书。读书要讲方法,不能走马观花,读过就忘。要思考书中所说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依之实践。尤其像《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这样易读易懂的书籍,更是要常读常思,并依之改过迁善。读书之外,尤其要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圣号,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最后,印祖将对青少年的教育总结为两个方面。
「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这是《论语·里仁》里的一句话,说的是为人修身就是要向品德优良的人看齐,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而看到没有品德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与其相同。其实这里的贤,可以扩大到一切优秀的事物。社会如同大染缸,人在社会之中,岂会不受影响?社会上形形 *** 的人,社会价值观念、社会道德标准各人所持不同,在这样的世界里,如何才能守住自己的一方净土呢?唯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看见别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学习,哪怕同他相差甚远,只要坚持下去,慢慢的总会赶上他。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只要有这样的心,有这样的毅力,何愁事不成?曾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想如果为人能做到此,那为人的品行一定会更完美。
「第二要知因果报应。」 事实上,佛教注重的伦常日用之道与儒教所说大致一样;所不同的是:佛教说明三世因果,善恶报应。使人心存敬畏,不敢随心所欲而胡作非为,即使在暗室独处之中,常如面对佛天。故纵属下愚者,也喜欢听闻做善事可得到好的果报。俗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假如每个人行事之前都先考虑到这种观念,消极上阻吓著坏人的作奸犯科,积极上鼓舞著大家去行善,因此使社会上坏事因而减少,好事因而增多。或许一开始无法做得很完美,但渐渐的,常受佛法因果报应实事的薰陶,而勉励自己「尽义尽分」的做好。此即印祖融合儒佛思想之所在。
因果的事理,是通三世,重叠无尽的,很可能此善因种下去还未得善果,以前的恶果先成熟而获恶报,怎可因而断定无因果之报应呢?犹如种植稻谷一样,早种者早收成;如欠债一般,力强者先牵。基于因果法则,知今生之幸与不幸都有其来由,倘能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痛改前非,努力行善,就是「转变由心之奥旨」。所以说:极力提倡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可以改变社会不好的风气,使人人臻于真善美之境。
总的来说,印祖指导青少年学佛的方法次第分明,有真知灼见。先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将基本的伦常教育巩固住,就是「本立而道生」。接着示以深信因果,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由虔诚心念佛,及信愿行坚固之后,行有余力,再研究大乘经论和儒家经典。这样循序而进,努力修持,则不但实际生活上可跻入圣贤的境界,临终也必可往生极乐净土。可以说,将儒家伦理思想和佛教的净土信仰,做了最完美的结合。
在我们这样的末法时代,发心学佛尤为不易。印祖的这篇开示,不惟于青少年有益,实是现今学佛之人的渡世慈航。
人与人的关系(三):长幼有序
长幼有序是说兄弟姐妹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关系,那就是年龄的大小。年龄大的要照顾小的,而年龄较小的要尊敬年龄大的,正所谓兄友弟恭也。这样子大家相处就会比较和谐。因为在古代,我们的先辈就在考虑,如果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想怎样就怎样的话,那大家就都无所顾忌了,就很容易引起许多不必要的争斗和纠纷。这样子下去社会就乱套了,那大家还怎么做事呢?如果社会上的三百六十行都没办法运行下去的话,就没法生产百姓们的生活日用所需了。而且大家如果天天都在闹别扭的话,那就只会是大家相互伤害了。于是先辈们就在想有什么办法能让社会井然有序呢?又该建立怎么样的秩序才能让大家都谦恭有礼,而又让大家都心服口服的呢?
如果以每个人的才华与能力来立秩序的话,那能力小的人必定要吃亏不服气了,那不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了吗?那我们跟动物不就没什么差别了吗?于是放弃了这个思路。想来想去,先辈们就发现,还是以年龄的大小和父子、夫妇这些天然的关系来建立一套秩序最好,因为这个是每个人都有的,又是天然产生的关系,不是谁强加上去的,这样子大家自然就心服口服了。况且一个人只要出生在这个世间,必定有夫妇、父子、长幼、君臣、朋友这几种关系,这是每个人都有的,而且跟能力与才华没关系,只是跟年龄大小和德行有关。比如我们尊重一个人只是因为他是长辈领导,或者他比较有德行,这样子大家就都能心服口服了。
古代之所以选择一个君主来治理国家,是因为如果大家遇到事的时候,如果有一个有德行的人来主持的话会好很多。比如洪水等天灾人祸啊,生活用品交换啊,邻里纠纷啊等等。如果没有一个大家都信得过的人来带领和决断的话,那再多人也是一盘散沙,最终大家都得受到伤害和不便。所以选择一个君主出来,是因为这个君主是最有德行的人,最大公无私的人,就像包青天一样,心心念念都在为百姓着想,那么他自然被人尊敬了。而长幼有序的关系呢,因为是按年龄大小来的,所以大家自然也没什么意见了。而且大的对小有照顾之恩,小的不就自然会对大的有敬重之情了吗?这大概就是兄友弟恭的内在含义了吧。(姐妹之情其实跟兄弟之情是一样的)
古时候,有一个讲兄弟之情的故事叫田真叹荆,非常感人,对我们理解兄友弟恭之道非常有意义,故事摘录如下:
隋朝时候,有一户人家姓田的,他家里同胞弟兄们一共有三个,大的名叫田真,老二名叫田庆,小的名叫田广。弟兄三个想分家了,家里的钱财产业,都议定平均分派。但是堂前有一棵紫荆花树,长得本来非常茂盛,兄弟三人就议定把这棵紫荆花树,也均匀分做三份。哪里晓得这棵紫荆树,还没有等他们来分,就顷刻间枯了。大哥田真见此异变了,不禁悲从中来,叹声说道:“树木原来是同株连根的,一知道将要被分成三份,竟然顷刻之间就憔悴枯萎了,照这样看来,那么我们人,还比不上这棵树木呢。兄弟三人因此触景生情,悲伤不已。经此一事,兄弟三人便决定停止分家,仍旧同住,大家因此更加珍惜兄弟之情,相处的也更加和睦了。而那棵紫荆树呢,第二天竟然又奇迹般的枝繁叶茂起来了。
兄弟三人见此情景都惊呆了,不仅感叹到:“神树啊,真是神树啊!”大哥田真双手抱着紫荆树,兄弟三人都深深被紫荆树的浓厚的生命感应所震撼着。于是兄弟三人不约而同的感叹到:“兄弟骨肉之间,还有什么理由不团结一心呢?难怪古人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啊!”最终田真、田庆、田广三兄弟,烧掉了兄弟分家的契约,大家快乐和睦的生活在一起,终老不分家,并以此告诫后世的子孙要珍惜兄弟之情,上以安父母之心,下以传诸后世子孙,当知天地万物皆有情,应谨守孝道。
一棵大树,树根生树干,树干生树枝,树枝生出叶片和花果。我们都知道,一棵大树如果要长得枝繁叶茂,就得往根部浇水施肥。而在人间,我们的更早的祖先,生了我们高祖曾祖,曾祖生祖父,祖父生父母,父母生儿女,儿女生子孙,如此一看,这两者是何其相似。如此取象比类的话,那一个家族不就相当于一棵树吗。如果两者要一一对应起来的话,那么祖先是树根,父母是枝干,子子孙孙不就是枝叶花果吗?根据大树枝繁叶茂的原理,我们都知道要往根部浇水施肥。那要想子孙好,要想家族繁荣昌盛的话,不就是要往先辈祖先们和父母身上用力吗?因此,尊敬祖先,缅怀祖德,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不就是在往家族这颗大树上浇水施肥吗?所以我们中华文化为什么是孝道文化?相信这个比喻可能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所以不管是夫妇有别、父子有亲还是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实都是在告诉我们孝道的重要,因为这是自自然然存在的天道,而并非古人刻意搞出来的一套,只不过是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和道理而已。所以如果人们违背了这个道理,不孝父母,不敬祖先,子孙就难免因树根去而枝叶枯萎了。由此就不难看出,社会之所以混乱的根本原因了。如今我们社会的孝道衰落了,我们的祖先和父母,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这棵大树的根和干,已经有些干渴难受了,所以我们这些后世的炎黄子孙们,如果不恢复孝道的话,我们这些子孙又怎么能够繁荣昌盛的起来呢?将来又怎么有颜面去见我们的祖先呢?而且如果我们追根溯源的话,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其实都是同一个人,我们都是人皇伏羲的后代,都是炎黄子孙,我们这些后世子孙,如果不敬祖先,不团结起来,不和睦相处的话,那受伤害的必然是我们自己,因为根如果坏了,整棵树都将枯萎。
而且如果我们在仔细深究的话,会发现,不但中国人是同一个祖先,其实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是同一个祖先,因为我们同为天地之子,我们都是靠着天地养着,都是靠地球在养活着,我们生活在同一个蓝天下。因此如果我们不爱护地球生态,不敬奉天地的话,不就是自己在断自己的根吗?地球之所以灾难连连,不就是因为我们心中不敬天地,也不管地球的活,任意放纵人类的欲望,肆意破坏地球的生态所造成的吗?所以这么看的话,我们才知道孝道的重要。原来敬奉天地,爱护自然万物也是在行孝道啊,由此才知道孝道是如此的广大而无有边际了。因此我们国家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理念等,都是有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在里面。因此善待一切人事物,保护一切自然万物,其实就是在善待我们自己,保护我们自己。
而长幼有序,兄友弟恭,为什么很重要?古时候就有兄弟姐妹之间因为财产或者各种利益而发生纠纷争吵的,这其实不仅是非常丢脸的事,还会对父母造成很大的伤害。因为兄弟姐妹争吵,其实最难过的就是父母了。因为站在父母的角度看的话,儿女们都是自己生的,都是一家人,结果还争来争去,父母看着该是怎样的心酸与难过呢。所以古人讲,兄弟睦,孝在中,就是说,兄弟姐妹和睦,其实就是在孝敬父母啊!
唐朝的高僧法照禅师,曾经写下一首关于手足之情的诗,以此来劝诫世间人要谨守兄友弟恭之道:
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红楼梦 写兄妹情的诗句 有么? 或者其他古典诗词里!
弟妹二首
唐王维
两妹日成长,双鬟将及人。已能持宝瑟,自解掩罗巾。
念昔别时小,未知疏与亲。今来始离恨,拭泪方殷勤。
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同居虽渐惯,见人犹未觅。
宛作越人语,殊甘水乡食。别此最为难,泪尽有馀忆。
除夜寄弟妹
唐白居易
感时思弟妹,不寐百忧生。
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
病容非旧日,归思逼新正。
早晚重欢会,羁离各长成。
感怀弟妹
唐沈千运
今日春气暖,东风杏花拆。筋力久不如,却羡涧中石。
神仙杳难准,中寿稀满百。近世多夭伤,喜见鬓发白。
杖藜竹树间,宛宛旧行迹。岂知林园主,却是林园客。
兄弟可存半,空为亡者惜。冥冥无再期,哀哀望松柏。
骨肉能几人,年大自疏隔。性情谁免此,与我不相易。
唯念得尔辈,时看慰朝夕。平生兹已矣,此外尽非适。
寄江上弟妹
唐许棠
无成归未得,不是不谋归。垂老登云路,犹胜守钓矶。
大荒身去数,穷海信来稀。孤立皆难进,非关命独违。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孔怀兄弟 (kǒng huái xiōng dì), 同气连枝 (tóng qì lián zhī)。
翻译: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因为同受父母血气,如同树枝相连。
解析:这两句话谈的是五伦中的兄弟之道。兄弟之间要相互关爱,彼此气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孔怀兄弟”四个字,出自《诗经.小雅.常棣》一篇,其中有“丧之畏,兄弟孔怀”的诗句。“孔”是程度副词,有非常、最如何之意。“怀”是关爱、关怀。“孔怀”就是非常关怀、关爱的意思。兄弟之间的关系是血缘关系,亲近无比,是朋友关系不能相比的。故此,后世多用“孔怀”二字,指代兄弟手足之情。
兄弟之道在五常之中属于礼德,原则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兄弟反目最悲伤的是父母,所以《弟子规》中才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古人有一首叙述兄弟之情的诗,讲得很有味道。诗中说:
兄弟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做样看。
兄弟不和,总是因为“争”“贪”而起的争端,其中各自的妻室往往没有起到好作用。想想古人的兄弟之情、姊妹之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见贤思齐,处处约束自己,为兄弟姐妹提供方便。兄弟本是同气连枝,一母所生,各自的后代又都叶茂枝繁,成为新一伦的弟兄。父一辈如果能做出“兄友弟恭”的好样板,后代的兄弟姊妹以至于堂兄弟、堂姊妹之间也一定会效法。这是真正的“荣业所基”,比遗财给子孙重要得多,所以孔子才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如何做“善文化小报”? 关键在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比如诗歌之类的。 希望各位发或资料,谢谢!
茹素戒杀 (一)谁道群生性命微,哺雏觅食故飞飞。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二) 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且听屠门夜半声。 (三) 血肉淋淋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 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 (四)肉字里边两个人,外边人吃里边人, 众生还吃众生肉,仔细思量人吃人。
和善兴隆 (一) 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二) 百岁光阴如水流,兄兄弟弟几春秋。 从前彩服曾同戏,时日几何并白头。 (三)举家度日要同心,夫唱妻和种德深。 万贯家财如粪土,一分仁义值千金。 (四) 钱财由命古来闻,理欲关头一念分。识破此中原有数,自然一笑等浮云。 (五) 无端糜费太猖狂,用了银钱造孽忙。 何不将来做善事,保君后代子孙昌。 (六)酒肉之朋不可亲,结交须近老成人。 善良自有芝兰气,缓急相依见性真。 (七) 结党成群西又东,自称好汉逞英雄。梁山到底为强盗,几个当年得善终。 (八) 但行刻薄人皆怨,能布恩施虎亦亲。 劝人常行方便事,得饶人处且饶人。 (九)风水田园莫认真,劝君且做吃亏人。 果能心地栽培好,自有神明保尔身。 (十) 世事翻腾似转轮,眼前吉凶未为真。请看久久分明应,天道何曾负善人。 (十一) 人生碌碌饮贪泉,不畏官司不顾天。 何必广斋多忏悔,让人一着最为先。 (十二)逢人患难要施仁,望报之时亦小人。 不吝施仁不望报,分明天地布阳春。
天理人心 (一) 官居极品富千金,享用无多白发侵。惟有存仁并积善,千秋不朽在人心。 (二) 自古机深祸亦深,休贪富贵昧良心。 檐前滴水毫无错,报应昭昭在古今。 (三)一片青山一片金,百年人有万年心。 鸿沟未必常为限,倏而浮云变古今。 (四) 剖开顽石方知玉,淘尽泥沙始见金。不是世人仙气少,仙人不似世人心。 (五) 世人开口说神仙,眼见何人上九天。 不是仙家尽虚妄,从来难得道心坚。 (六)心不明来点何灯,意不明来诵何经; 大斗小秤吃何素,不孝父母斋何僧。 (七) 刻薄成家不久享,吃亏总有好收场。放宽一分无穷乐,好护心头一点良。 (八) 春时耕种夏时耘,粒粒颗颗费心勤。 舂去细糠如剖玉,炊成香饭似堆银。三餐饱食无余事,饥时一口可疗贫; 堪叹沟中浪迹溅,可怜天下有穷人。
透析人生 (一) 独立高峰望八都,黑云散后月还孤。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 (二) 朝闻夕性天真,圣域贤关万古春。 莫到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三)船中人被名利牵,岸上人牵名利船。 滔滔江水流不尽,问君辛苦到何年。 (四) 青山绿水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了莫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五) 人到公门正好修,留些阴德在后头。 为人何必争高下,一旦无命万事休。 (六)今日不知明日事,相争斗气一场空。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七) 梦时光景醒时因,醒若真时梦亦真。莫怪痴人频做梦,怪他说梦亦痴人。 (八) 一船西去一船东,顺逆风波势不同。 寄语顺风船上客,明朝未必是东风。 (九)广知世事休开口,纵会人前只点头。 假若连头俱不点,一生无恼亦无愁。 (十)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十一) 富贵若能智力求,仲尼年少合封侯。 时人不解苍天意,空使身心半夜愁。 (十二)三通鼓角四更鸡,日色高升月色低。 时序秋冬又春夏,舟车南北复东西。 镜中次第人颜老,世上参差事不齐。 若向其间寻稳便,一壶浊酒一餐齑。(十三) 举世茫茫无了休,寄身谁识等蜉蝣。 谋生尽做千年计,公道还当万古流。 西下夕阳谁把手,东流逝水绝回头。世人不解苍天意,恐使身心半夜愁。 (十四)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走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因愁衣食多劳碌,不怕阎王把命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人早回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