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原文及翻译赏析

2.画龙点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3.荀巨伯探友文言文重点字翻译

4.荀巨伯探友文言文翻译

5.柳宗元《古东门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原文及翻译赏析

点睛之笔的翻译-点睛之笔的翻译成英文

望海潮·东南形胜原文: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东南形胜翻译及注释

翻译 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著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著巡察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著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注释 1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2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3烟柳:雾气笼罩着的柳树。画桥:装饰华美的桥。风帘:挡风用的帘子。翠幕:青绿色的帷幕。参差:参音此跟反,差音此衣反。近似;高下不齐貌。4云树:树木如云,极言其多。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5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巘(yǎn):大山上之小山。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峦。此指西湖周围的山。巘:小山峰。清嘉:清秀佳丽。6三秋:1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2三季,即九月。《诗经·王风·采葛》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亦指三年。李白《江夏行》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7羌管(qiāng):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弄:吹奏。菱歌泛夜:采菱夜归的船上一片歌声。菱:菱角。泛:漂流。8高牙:高矗之牙旗。牙旗,将军之旌,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这里指高官孙何。吟赏烟霞:歌咏和观赏湖光山色。烟霞:此指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色。9异日图将好景:有朝一日把这番景致描绘出来。异日:他日,指日后。图:描绘。凤池: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此处指朝廷。

望海潮·东南形胜翻译二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著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著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著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望海潮·东南形胜创作背景

 柳永一直不得志,便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提拔。根据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载,柳永到杭州后,得知老朋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便去拜会孙何。无奈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无法见到。于是柳永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东南形胜》。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这首词,孙何被吸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所作(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请柳永吃了一顿饭,就把他打发走了,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二

 此词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它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著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著一「泛」字,表示那是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著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 魏晋 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

 《望海潮》是描绘 北宋 时期杭州景象的。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要谈杭州,首先把杭州的情况做个总的、概括的介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但又另有新意。如果说前两句是从横的方面来写,写杭州的现状的话,那第三句则是从纵的方面来写,交代出它「自古繁华」的历史。三句词,从纵、横两个方面勾画出杭州的粗略面貌,以横为主,以纵为宾,实写杭州的现状,对其历史,则是虚写,一笔带过,作为陪衬。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繁华」这三个方面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就「三吴都会」一句进行铺展的描写。「十万」,乃约略之词,只言人口之多,并不是确切的人口统计。杭州在当时就有「池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宋仁宗诗)的美誉。

 宋南渡以后,就有了更大的发展。宋人吴自牧《梦粱录》云:「柳永咏钱塘词曰:『参差十万人家』,此元丰(宋神宗年号)前语也。自高庙(宋高宗)车驾自建康幸杭驻跸,几近二百余年,户口蕃息,近百万余家。杭城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耳。」

 (卷十九)「参差」二字,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景象;「风帘翠幕」,把「人家」具体化了,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一派宁静安详的气氛;而这大大小小的楼阁、张帘挂幕的人家,错落在「烟柳画桥」之中,这就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户户人家的具体景象,也看到了整个城市的风貌。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一句做铺展的描写。这里只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钱塘江岸,绿树如云,写出了郁郁葱葱的景象;钱塘江水是「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杭州位于钱塘江畔。钱塘潮的壮观景像是很有名的。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浙江(即钱塘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十六日)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 南宋 诗人杨万里)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怒涛」,写江潮来势之猛,犹如鏖战的貔虎,不就是「震撼激射」的景像吗?「卷霜雪」,写「怒涛」的具体形象,也就是「玉城雪岭」的景象。「霜雪」,不仅写出了怒涛如雪的白色,也写出了江潮带来的森森寒气,正如孟浩然《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所云:「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只是柳永在这里对人的感受没有明言而已。「天堑无涯」,写出了江面的宽阔,也暗示出江潮「吞天沃日」的气势。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是就「繁华」二字进一步铺展,写杭州的繁华。杭州,在 宋代 就有「销金锅儿」之号(见《武林旧事》),这是说,不管有多少金钱,都能在那里挥霍净尽。诗人在这里又深入一步,透过那重重帘幕,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著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一个「竞」字,写出了杭州富民比豪华、斗阔气的情景,在诗人的笔下,杭州真是民殷财阜,繁华得不得了。

 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和水两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外湖;「叠」,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杭州的桂花自来有名,据说是月中的桂树种所生。《南部新书》说:「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十五日夜),往往子坠,寺僧亦尝拾得。」这种传说,给杭州桂花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对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宋之问《灵隐寺》诗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词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杭州山中的桂子是让人向往的。「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芰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苏轼说那里「无主荷花到处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南宋 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为秋季开花,莲为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任何天气,都是美的,因而游人不绝。《武林旧事》曰:「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下面便开始描述杭人游乐的情景。

 先写杭州民的游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白天,写笛声。「弄晴」二字,写出了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菱歌泛夜」,写夜晚,写歌声。「泛夜」二字,写出了采菱女的歌声,在宁静的夜晚,在水面上轻轻飘荡的情景。「嬉嬉钓叟莲娃」是就前面二句总而言之,说明这是杭州百姓在游湖,是民人之乐。

 「千骑拥高牙」以下,写杭州官员的游乐。「千骑拥高牙」,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写了出游时随从的众多,表现出官员的威势。下面从两个方面写官员的乐趣。「乘醉听箫鼓」,写宴酣之乐。统治阶级经常携带酒宴游湖。开怀畅饮,酩酊大醉,已经写出了饮宴的欢乐,醉后还要听音乐,把饮宴之乐推向了极点。「吟赏烟霞」,写山水之乐。前面写了山,写了水,这里以「烟霞」二字来表现景物之美,体现出山川灵秀的一面。不仅欣赏湖山之美,情不可遏还要形之吟咏。这既表现出官员的儒雅风流,更衬托出了山水的美丽。词的最后两句是对官员的祝愿,说日后把杭州美好的景色描画下来,等到去朝廷任职的时候,就可以向同僚们夸耀一番了。

 这首词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 北宋 结束 五代 分裂割据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所呈现的繁荣太平景象。当然,这种景象还只是生活的表面现象,没有能像他做杭州附近的定海晓峰盐场监督官时那样,揭示出「官租未了私租逼」所造成的广大盐民「虽作人形俱菜色」(《煮海歌》)的苦况。这首词是写给当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的(见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虽为赠献之作,有一定的奉承成分,却不能说就是粉饰升平的歌功颂德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一定的社会现实。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天,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这虽然是记录都城汴京的景象,但也可以看出当时国内确有「太平气象」,因而纸醉金迷、竞尚豪奢,成为各地统治阶级的普遍风气。

 《望海潮》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现实。据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近时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鹤林玉露》)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并不正确。诱使金兵入侵,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阶级「竞豪奢」,醉生梦的腐朽本质所造成的;引起金兵南下,给 南宋 王朝带来威胁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的腐朽本质造成的,与柳词本无关系。不过,从这个传说中却可以说明,《望海潮》的写作是很成功的,读了这首词,不由得会使人对杭州心向往之。

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三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著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著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著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 魏晋 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四

 《望海潮》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

 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点言。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人的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下句紧接著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

 接下来,词人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下三句分别就首句中的「都会」、「形胜」、「繁华」,作出形象的说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是确数。「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视线从城内转到钱塘江边,来写「形胜」。高耸入云的古树围绕着江堤,汹涌的江涛象发了怒一样奔腾而来,激起如霜如雪的白色浪花,壮阔的钱塘江就像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镜头移近,来街市上走走看看。珠玉宝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鲜丽豪华,竞相斗艳。「列」、「盈」、「竞」把经济繁荣、生活富庶奢华落到了实处。

 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嬉嬉钓叟莲娃」,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音,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至此,才彰显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虽然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经为自己作了明证,不信就请到杭州来眼见为实吧!

诗词作品: 望海潮·东南形胜 诗词作者: 宋代 柳永 诗词归类: 宋词三百首、景点、写景、生活

画龙点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画龙点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如下:

原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在。

翻译: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会飞走。”人们认为很荒谬,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电闪雷鸣,雷电穿透墙壁,一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注释:张僧繇:南北朝时期梁朝著名的画家。金陵:古地名,今江苏南京。安乐寺:寺庙名。于:在。壁:墙壁。点:点上眼睛。去:离开。诞:荒诞。

画龙点睛比喻艺术创作在关键处着墨或写作、说话时在关键处加上精辟词语,可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多用于说话写作。现代一般指的是在写作过程中,增添一句总结的话,可以用“画龙点睛”来评价。经常与“点铁成金”连用。

寓意

画龙点睛后龙便破壁飞去的神话传说固然不可信,但点睛传神在艺术上的重要性,却是毋庸置疑的。做任何一件事情,无论之前做得如何出色,但是关键的那一步没有做好,可能一切都会等于零。

所以要专注于事物的关键点,画好最后的点睛之笔,事物才能变得圆满。如果事物缺少了最美好的点缀,可能会黯淡无光,失去光彩。

荀巨伯探友文言文重点字翻译

1. 《荀巨伯探友》重点字词的读音和翻译

原文

荀巨伯(1)远看友人疾,值(2)胡贼(3)攻郡,友人语(4)巨伯曰:“吾今矣,子 (5)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6)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荀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7)何男子,而敢独止 (8)?”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9)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10)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11)而还,一郡并获 全(12)。(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注释

(1) 荀巨伯:汉桓帝时颖川(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一带)人,生平不可考。

(2) 值:适逢。

(3) 胡贼:指北方异族入侵中原的流寇。古时我国西、北部一带少数民族统称为“胡”。

(4) 语:对……说。

(5) 子:尊称,相当于“您”。

(6) 败义:败坏道义。

(7) 汝:你。

(8) 止:停留不走。

(9) 委:抛弃。

(10) 相谓:相互议论。

(11) 班军:调军队回去。

(12) 获全:得到保全,免受侵害。

(13) 相视:看望你。

(14) 一:整个。

(15) 独止:一个人留下。

(16) 无义:不懂道义。

语译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这种 为了贪生怕而败坏道义的行径,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 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2. 《荀巨伯探友》重点字词的读音和翻译

原文 荀巨伯(1)远看友人疾,值(2)胡贼(3)攻郡,友人语(4)巨伯曰:“吾今矣,子 (5)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6)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荀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7)何男子,而敢独止 (8)?”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9)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10)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11)而还,一郡并获 全(12)。(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注释 (1) 荀巨伯:汉桓帝时颖川(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一带)人,生平不可考。

(2) 值:适逢。 (3) 胡贼:指北方异族入侵中原的流寇。

古时我国西、北部一带少数民族统称为“胡”。 (4) 语:对……说。

(5) 子:尊称,相当于“您”。 (6) 败义:败坏道义。

(7) 汝:你。 (8) 止:停留不走。

(9) 委:抛弃。 (10) 相谓:相互议论。

(11) 班军:调军队回去。 (12) 获全:得到保全,免受侵害。

(13) 相视:看望你。 (14) 一:整个。

(15) 独止:一个人留下。 (16) 无义:不懂道义。

语译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这种 为了贪生怕而败坏道义的行径,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 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3. 荀巨伯探友 古文翻译

《荀巨伯探友》译文

荀巨伯(1)远看友人疾,值(2)胡贼(3)攻郡,友人语(4)巨伯曰:“吾今矣,子(5)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6)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荀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7)何男子,而敢独止(8)?”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9)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10)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11)而还,一郡并获全(12)。(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注释

(1) 荀巨伯:汉桓帝时颖川(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一带)人,生平不可考。

(2) 值:适逢。

(3) 胡贼:指北方异族入侵中原的流寇。古时我国西、北部一带少数民族统称为“胡”。

(4) 语:告诫,对人说。

(5) 子:尊称,相当于“您”。

(6) 败义:败坏道义。

(7) 汝:你。

(8) 止:停留不走。

(9) 委:抛弃。

(10) 相谓:相互议论。

(11) 班军:调军队回去。

(12) 获全:得到保全,免受侵害。

(13) 相视:看望你。

(14) 一:整个。

(15) 独止:一个人留下。

(16) 无义:不懂道义。

译文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这种为了贪生怕而败坏道义的行径,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整个军队撤离小城,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点睛之笔: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4. 《荀巨伯探友》的文言文解释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世说新语》)

荀巨伯探友译文

他远道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人攻打城池。朋友对他说,“我今天就要了,你可以离开了。”荀巨伯说,“我远道来是看你的,你让我离开,败义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胡人来了问他,“整个城市都空了,你是什么人,敢独自留下?”他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宁可用我的生命来代替我朋友的。”胡人说:“我们无义之人进入了有义之国。”于是退兵了。全城都得以保全。

5. 《荀巨伯探友》古文翻译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

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6. 荀巨伯探友 文言文译文

荀巨伯探友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听了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荀巨伯探友选自 《世说新语·德行》。这本书是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荀巨伯大老远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了战乱。荀巨伯不肯舍朋友而去,并且愿意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入侵者被感动,撤兵而去,他的义举使得全郡得以保全。本文颂扬了荀巨伯重视友情、先人后己、舍身取义的高尚品质。

7. 创业与守成 荀巨伯探友 的文言文翻译,急用,快额

原文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③,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

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③及此言:说到这个道理。

译文: “贞观年间,唐太宗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一天,他问房玄龄、魏征等人:‘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回答说:‘天下大乱时,群雄四起, 攻城略地,战争激烈,创业的艰难是显而易见的。

’魏征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说:‘君主 打天下,是在混乱中歼灭敌人,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护,因此创业并不太难;得到天下后, 容易骄傲自满、享乐腐化,国家的衰败由此开始。所以,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 ,而失之于安逸。

’太宗说:‘玄龄与朕共定天下,出百,得一生,故深知创业之难。魏 征与朕共定天下,深知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故知守业之难。

但创业的艰难时期已 过,眼下守业的困难,正是诸公必须谨慎对待的!’”原文 荀巨伯(1)远看友人疾,值(2)胡贼(3)攻郡,友人语(4)巨伯曰:“吾今矣,子(5)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6)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7)何男子,而敢独止(8)?”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9)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10)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11)而还,一郡并获全(12)。(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注释1) 荀巨伯:汉桓帝时颖川(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一带)人,生平不可考。

(2) 值:适逢。(3) 胡贼:指北方异族入侵中原的流寇。

古时我国西、北部一带少数民族统称为“胡”。(4) 语:告诫,对人说。

(5) 子:尊称,相当于“您”。(6) 败义:败坏道义。

(7) 汝:你。(8) 止:停留不走。

(9) 委:抛弃。(10) 相谓:相互议论。

(11) 班军:调军队回去。(12) 获全:得到保全,免受侵害。

(13) 相视:看望你。(14) 一:整个。

(15) 独止:一个人留下。(16) 无义:不懂道义。

译文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这种为了贪生怕而败坏道义的行径,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身体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整个军队撤离小城,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荀巨伯探友文言文翻译

1. 荀巨伯探友 古文翻译

《荀巨伯探友》译文

荀巨伯(1)远看友人疾,值(2)胡贼(3)攻郡,友人语(4)巨伯曰:“吾今矣,子(5)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6)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荀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7)何男子,而敢独止(8)?”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9)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10)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11)而还,一郡并获全(12)。(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注释

(1) 荀巨伯:汉桓帝时颖川(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一带)人,生平不可考。

(2) 值:适逢。

(3) 胡贼:指北方异族入侵中原的流寇。古时我国西、北部一带少数民族统称为“胡”。

(4) 语:告诫,对人说。

(5) 子:尊称,相当于“您”。

(6) 败义:败坏道义。

(7) 汝:你。

(8) 止:停留不走。

(9) 委:抛弃。

(10) 相谓:相互议论。

(11) 班军:调军队回去。

(12) 获全:得到保全,免受侵害。

(13) 相视:看望你。

(14) 一:整个。

(15) 独止:一个人留下。

(16) 无义:不懂道义。

译文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这种为了贪生怕而败坏道义的行径,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整个军队撤离小城,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点睛之笔: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2. 荀巨伯探友 文言文译文

荀巨伯探友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听了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荀巨伯探友选自 《世说新语·德行》。这本书是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荀巨伯大老远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了战乱。荀巨伯不肯舍朋友而去,并且愿意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入侵者被感动,撤兵而去,他的义举使得全郡得以保全。本文颂扬了荀巨伯重视友情、先人后己、舍身取义的高尚品质。

3. < >文言翻译

荀巨伯探友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世说新语》)荀巨伯探友译文他远道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人攻打城池。朋友对他说,“我今天就要了,你可以离开了。”

荀巨伯说,“我远道来是看你的,你让我离开,败义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胡人来了问他,“整个城市都空了,你是什么人,敢独自留下?”他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宁可用我的生命来代替我朋友的。”胡人说:“我们无义之人进入了有义之国。”

于是退兵了。全城都得以保全。

4. 荀巨伯探友 文言文译文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世说新语》)

荀巨伯探友译文

他远道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人攻打城池。朋友对他说,“我今天就要了,你可以离开了。”荀巨伯说,“我远道来是看你的,你让我离开,败义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胡人来了问他,“整个城市都空了,你是什么人,敢独自留下?”他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宁可用我的生命来代替我朋友的。”胡人说:“我们无义之人进入了有义之国。”于是退兵了。全城都得以保全。

5. 《荀巨伯探友》的翻译

一、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

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就要去了,你赶紧离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 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二、注释 ①荀巨伯:东汉颍州(今属河南)人,生平不详 ,汉桓帝的义士。(荀:发音:xún); ②远:从远方; ③值:恰逢,赶上; ④胡:中国古代泛指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秦汉时一般指匈奴; ⑤语:动词,对。

说,告诉; ⑥子可去:您可以离开这里。

子,第二人称代词“您”的尊称。去,离开 ⑦令:使,让; ⑧吾:第一人称,我; ⑨败义以求生:败坏道义而苟且偷生; ⑩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 ?无义之人:不懂道义的人; ?获全:得到保全; 扩展资料 一、原文:南朝 刘义庆等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二、人物简介 荀巨伯,东汉颍州(今属河南)人,生平不详 。《世说新语》载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矣,子可去! 《荀巨伯》出自南北朝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讲了荀巨伯去看望生病的友人,胡人打进友人所在的城,他也不离开,对友人忠心耿耿,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代替友人的性命。

6. 《荀巨伯探友》古文翻译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

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7. 《荀巨伯探友》原文

荀巨伯探病友原文作者刘义庆 朝代南北朝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译文 注释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

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后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地方!”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留。

8. 《荀巨伯探友》的文言文解释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世说新语》)

荀巨伯探友译文

他远道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人攻打城池。朋友对他说,“我今天就要了,你可以离开了。”荀巨伯说,“我远道来是看你的,你让我离开,败义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胡人来了问他,“整个城市都空了,你是什么人,敢独自留下?”他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宁可用我的生命来代替我朋友的。”胡人说:“我们无义之人进入了有义之国。”于是退兵了。全城都得以保全。

柳宗元《古东门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东门行原文:

汉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雷动横阵云。鸡鸣函谷客如雾,貌同心异不可数。赤丸夜语飞电光,徼巡司隶眠如羊。当街一叱百吏走,冯敬胸中函匕首。凶徒侧耳潜惬心,悍臣破胆皆杜口。魏王卧内藏兵符,子西掩袂真无辜。羌胡毂下一朝起,敌国舟中非所拟。安陵谁辨削砺功,韩国讵明深井里。绝胭断骨那下补,万金宠赠不如土。

古东门行翻译及注释

翻译 亚夫平叛,天兵发威;横扫千里,所向披靡。鸡鸣狗盗,雕虫小技;如蚁门客,貌合神离。少年刺客,无忌;官兵捕快,丧失警惕。歹徒一吼,护卫逃逸;可怜冯敬,遇刺归西。凶手得逞,狞笑窃喜;文武噤声,惊若木鸡。魏王救赵,虚情假意;子西被害,可痛可惜。相如讽喻,车轼防断;吴起劝谏,修德第一。袁盎枉,真凶难辨;聂政行侠,深井认尸。忠良殉国,人头落地;厚葬犹可,宠赠予谁?

注释 1古东门行:乐府旧题,多写时事。2汉家三十六将军:汉景帝三年(前154),吴王刘濞纠合六个诸侯王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景帝命太尉周亚夫率领三十六位将军前往讨伐。东方:本指吴楚等国,这里是藉以暗指叛将吴元济盘踞的淮西地区。吴元济叛乱后,朝廷下令削去其官爵,命令宣武等十六道进军讨伐,一时战云密布,形势紧张。3鸡鸣函谷:《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战国时齐人孟尝君到秦为客卿,受到秦王的猜忌和扣留,后设法逃出,半夜潜至函谷关。按关法规定,要等鸡叫后才能开关放行。孟尝君的门客中有善为鸡鸣的,他一学鸡叫,引得周围的鸡跟着大叫起来,关吏打开关门,让孟尝君逃出了关口。客如雾:指当时过关的人很多。4貌同心异:指人群中的人虽然貌同常人,但各自怀有心事,有的心怀鬼胎。数:计算,这里转意为识别的意思。5赤丸:据《汉书·尹赏传》记载,长安城里有谋杀官吏为人报仇的组织,雇用少年当刺客。行动前摸取弹丸分派任务,摸得红色弹丸者杀武官,摸得黑色弹丸者杀文官。夜语:指刺客夜间联系的暗号。飞电光:形容凶器闪闪发光。6徼(jiao)巡司隶:掌管京城巡逻和缉捕盗贼的官吏及其手下。7一叱(chi):一声大吼。百吏走:护卫们四散逃跑。8冯敬:汉文帝时的御史大夫,因奏议淮南厉王谋叛,被刺客杀。函:剑匣,这里用作动词,刺进的意思。这两句是暗指武元衡被害事件。9凶徒:指王承宗、李师道派出的刺客。侧耳:躲在一旁探听。潜惬心:心里暗暗高兴。十悍臣:强悍的大臣,指朝中有权势的文武官员。杜口:不敢开口说话。⑾「魏王」句:据《史记·信陵君列传》载,公元前257年,秦国攻打赵国,魏王应赵国请求派晋鄙率十万兵马救赵,但魏王和晋鄙并不真心相救,屯兵不前。魏王之弟信陵君应赵国平原君的请求,听从侯嬴的计策,说动魏王的宠姬如姬,从魏王卧室窃得兵符,锥杀晋鄙,夺得魏军的指挥大权,解了赵围。⑿「子西」句:《左传·哀公十六年》载,楚平王太子建为郑国所杀,其子胜为白公,数次向令尹(相当于宰相)子西请求伐郑,未行。后晋人伐郑,梦国前往相救,白公怒,遂于哀公十六年作乱攻打楚惠王,「杀子西、子期于朝,而劫惠王。子西以袂(mei,衣袖)掩面而」。⒀羌胡毂(gǔ)下:羌胡,是中国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的泛称,统治者往往把他们看作威胁自己的危险势力。毂:车轮。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向皇帝上《谏猎疏》说,陛下喜欢打猎,难免遇上特殊的野兽,就会像胡人出现在车轮之下,羌人接触到车后的横木一样危险。一朝起:突然出现。⒁敌国舟中: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吴起曾在同魏武侯乘舟游览时,在舟中劝说魏武侯:「君若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拟:比拟。⒂「安陵」句:据《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和《史记·梁孝王世家》载,汉景帝时,大臣袁盎向窦太后进言,不宜立景帝的弟弟梁王为储君,以免发生祸端。梁王便派刺客把袁盎杀在安陵门外。事后,经磨制刀剑的工匠辨认刺客丢下的剑,查出了刺客及其幕后指使者。但景帝碍于窦太后的面子,不得不将梁王解脱,杀其宠臣羊胜、公孙诡等了事。削砺功:磨制刀剑的工匠。⒃「韩国」句:《史记·刺客列传》载,战国时期,韩国的刺客聂政,刺杀了相国侠累,为免累及亲人,毁面自杀,韩国的人分辨不出是谁,便暴尸于市。结果,刺客的姐姐前来认尸,才查出刺客是家住河内轵县(今河南济源县)深井里的聂政。讵(ju):哪里。⒄绝胭断骨:割断咽喉,砍断骨头。胭,一作「咽」。那下补:哪能补救。下,一作「可」。

古东门行创作背景

 元和九年(814)闰八月,割据淮西的藩镇军阀吴少阳,其子吴元济匿丧四十余日,自领军务。元和十年(815)正月,朝廷发兵征讨。吴元济纵叛军侵扰,直到东都洛阳郊外。河北承德节度使王承宗、山东淄青节度使李师道遥相呼应,上表请赦吴元济不果,便暗中派遣刺客,于六月三日清晨在靖安坊东门将力主平叛的宰相武元衡杀于上朝途中,力主讨藩的御史中丞裴度也在通化坊被歹徒刺成重伤。事件发生后,朝野哗然,一些当权的朝官畏惧强藩势力,不敢追捕凶犯,有的竟上疏请求不予穷究,只以宠赠厚葬了事。而另一些主战的官员如许孟容、白居易等,则坚决要求缉捕罪犯,追查首恶。主战、主和两派针锋相对,斗争激烈。唐宪宗则首鼠两端,莫衷一是。刚到柳州上任的柳宗元得知这一情况,无比悲愤。他一向反对藩镇割据,但由于此时诗人身处逆境,官微言轻,不能直抒己见,于是用乐府旧题《古东门行》的形式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

古东门行鉴赏

 此诗从某种意义上看,也只是发发牢骚而已。诗中多典故,皆隐语,借古讽今,隐而有指,十分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众所周知,封建王朝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历朝历代,臣下对皇上进谏,必须投其所好,只能用前朝故事或看似不相干的生活趣闻引喻取譬,转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皇上才有可能恩准采纳。无人敢触龙鳞,逆圣听。否则,轻者丢掉乌纱,为民为奴;重者人头落地,甚至九族遭诛。所以,自古以来,文武百官讽谏启奏都很讲究,唯恐龙颜大怒。柳宗元自然深谙此理,故其乐府《古东门行》几乎句句有典,并无锋芒。表面看来,所引者皆前朝之事;但细细琢磨,所射者乃当朝之政,言在此而意在彼也。试举之则有:

 一、二句明叙周亚夫奉命率领三十六位将军前往讨伐刘濞等吴楚七国乱贼之事,暗指朝廷命令宣武等十六道进军讨伐吴元济等叛逆之功,歌颂了这场战争的正义性。

 三、四句明写孟尝君赖门客「鸡鸣函谷」之力出关逃逸之怪事,暗射王承宗之流居心叵测,意浑水摸鱼,刺杀忠良之歹心。柳宗元不怎么赞成鸡鸣狗盗,因为「客如雾」,因为「貌同心异」,潜伏著的危险多,因而酿成了武元衡被刺的悲剧。用「鸡鸣」之典便有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既是一种否定,又是一次警策。

 第十一、十二两句明赞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暗刺唐宪宗平叛不力之实;援子西「以袂掩面而」的故事,喻武元衡无辜殉国的悲剧。这两句话写得大胆,却也极有讲究:魏王不下令,救赵乃是一句空话;唐王犹豫不决,吴元济等益发猖狂,这是明摆着的道理。子西固得无辜,武元衡也非其所。说的是春秋故事,为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却又不露痕迹,可谓妙绝。

 又如第十三、十四两句,引司马相如《谏猎疏》之意,谈吴起舟中劝谏武侯之语,目的是提醒宪宗:「潜伏在您身边的危险远比当年大得多,稍有懈怠,便有车翻舟覆的悲剧发生。所幸的是,现在这些危险已暴露无遗,皇上您该采取措施了吧!」这两句话,语重心长,言外有意,弦外有音。

 基于上面数例的分析,柳宗元完全可以将《古东门行》写成另一首内容与之对应而不用一典的乐府诗。在这首新的《古东门行》中,所有的典故均可改为现实,所有的历史人物都将被换成吴元济、王承宗、李师道、武元衡、裴度、唐宪宗等,春秋战国时代自然也化作中唐社会,这应该是柳宗元的本意。但是,柳宗元胆子再大也不敢写这样一首《古东门行》。从另一角度审视,倘若柳氏写的真是此诗,他的官位可否保住,有无生命之虞,姑且不谈,而其艺术效果也只能差强人意,很难满足读者二度创造的审美愉悦,故这种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非常可取。

 章培恒、骆玉明对柳宗元的诗作有一个评价:「柳宗元诗确如苏轼所说,兼有简洁、靖深、温丽、含蓄之长,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含了幽远的情思。」读《古东门行》,的确令人有这种感觉。此诗语言简洁晓畅,不奥僻,少雕琢,通俗易懂,意味深长。读者可以在这自然朴素的语境中体会到含蓄,领悟到靖深,感受到诗人炽烈的爱国之情和深沉的悲愤之意。如透过「徼巡司隶眠如羊」,读者可感受到诗人痛惜哀叹之情。刺客们行凶之前,官府捕快只要稍加防备,多点警惕,叛逆们决不可能轻易得手,只可惜官兵百姓均松懈,故汉代恐怖活动频繁, 唐代 刺客杀手不绝。善良的人们,太麻痹了,太大意了,真是可叹。读「子西掩袂真无辜」一句,读者分明体会到诗人既惋惜 「掩袂而」的子西,也同样悲叹武元衡的殉国,而更深一层的意蕴和情思是,诗人用不完全归纳法昭示人们:忠君报国者未必有好下场,子西、武元衡如此,「二王八司马」如此,古往今来,几概莫能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柳宗元分明是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垒块。

 此诗最后两句「绝胭断骨那下补,万金宠赠不如土」,更是通俗易懂。其字面意思是,头已断,骨已碎,无法起回生,再多的赠予和恩宠都已毫无意义;实际上是为武元衡鸣不平,对主和派的妥协表示强烈愤慨,对「宠赠厚葬」的建议嗤之以鼻,对唐宪宗的首鼠两端表示不满,对时政进行了嘲讽和鞭挞。这卒章之句极观柳宗元的爱憎之情,为此诗点睛之笔。

诗词作品: 古东门行 诗词作者: 唐代 柳宗元 诗词归类: 借古讽今、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