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柳宗元《三戒》的寓意是?

2.历史相关成语故事手抄报

柳宗元《三戒》的寓意是?

步人后尘指什么生肖呢-步人后尘指什么生肖

柳宗元的《三戒》是其寓言的代表作,题目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寓有警戒之意。戒:既劝戒自己,也劝戒别人;由此,我们应对其寓意予以分析、评价,之后,我们方能听其告诫,以防步人后尘。在《三戒》之中,尤以《黔之驴》广为后世所知,而对其余两篇知之甚少,对《黔之驴》的理解认识也无非就是“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其实,作者的真实寓意往往不在其字面,而是将作者的人生体验、生活哲理蕴涵其中,正所谓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评柳氏寓言之语:“手写本事,神注言外”。结合柳宗元的生平,读其《三戒》,我们便能品味出:麋之可怜,驴之可悲,永鼠之可憎!

柳宗元主张“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将文章与现实结合起来。他虽“精敏绝伦”(《新唐书》卷一六八)却不为世用,他的抑郁愤懑是非常强烈的。被贬后,他处在罪谤交加之中,无由自解,身处逆境,所以设喻引譬,为文隐晦;而强烈的感情难以自已,所以文章言辞犀利,锋芒毕露。他的寓言是对社会人生进行细致观察与深刻思考的结果,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深刻的哲理。

在《三戒》文首有一小序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世人。常安认为:“麋不知彼,驴不知己,窃时肆暴,斯为鼠辈也”(《古文披金》卷 十四)。

然而,在通读《临江之麋》后,我们很难把麋看成是“干非其类”的动物,而是“以为犬良我友”的天真、幼稚、思想单纯的形象。它幼小之时便被“临江之人”收养,且与家犬为友日久,稍大,“忘己之麋”乃情理之中,未经教化之麋如何知晓敌友?故而是缺少善恶意识、不辩敌友、是非不分的糊涂虫。同时,它是一个十分奴性的形象,唯主人是从。它与犬相处,完全是一种友善的表现,我们看不到它“干”(干,犯也。——《说文》)的行为,而是一个被主人愚弄的化身。我们很难将麋与“依势以干非其类”相联系,如果说其“不知推己之本”是再恰当不过了。“不悟”,可见其主题。也就是说,它的行为是由于主人的袒护造成的,以至于使自己的防患意识淡漠了,不知道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正如林纾所言:“麋之恃宠,稚耳。”(《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总之,麋给我们的形象就是一个既不知彼、也不知己的无知的白痴,它的,让我们感到它是可怜的。

在《黔之驴》一文中,“好事者”也真好事,把一头很好的力畜,以为“无可用”搁置在山下,使这头立志于田间耕作的驴有才不能施展,使驴子成为“废物”,真乃英雄无用武之地也!“好事者”其用“驴”之道可见一斑。我想,在此,黔驴的悲哀不亚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于槽枥之间”(《杂说》韩愈)的千里马,不知道柳宗元有否自喻,但我们依稀看到了柳宗元的影子,“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柳子厚墓志铭》韩愈)。没有人赏识千里马的才能,是别人的无知,“好事者”认为驴子无用是“好事者”的无知。驴子初次见到虎时,想必它也一样不了解对手:它过去的环境或许是一片祥和的田园生活环境,没有争斗和角逐,这个善良的毛驴无从知道这个世界上竟有不事农活的食肉野兽。毛驴一鸣,亦如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杂说》韩愈),或许也像柳宗元一样,因“以生人为己任”,而锐意改革弊政吧?我们知道:毛驴的本性是善良的、勤劳的;其志不是动物之间尔虞我诈的角逐,其志在于田野,在农耕,在运输。如果我们说:“黔驴技穷”,也只不过是黔驴的斗技穷已。而柳宗元笔下的虎多代表君权、宦官势力、黑暗的社会制度等,如《捕蛇者说》。柳宗元“不知愚陋不可以强……年少气锐,不识几微,不知当否,但欲一心直遂,果陷刑法”(《寄许京兆孟容书》)的情景与黔驴无异。文尾:“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这句话与“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如出一辙。宦官的势力是强大的,出技以怒“宦”使他触罪被贬乃至终身不赦;也许,这恰恰表现了他在政治斗争失败之后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沮丧、懊悔、乃至绝望。《愚溪对》有:智者“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以生育天下”,愚者“触罪摈辱愚陋黜伏”。这些深曲的反语潜藏着牢骚与讥讽,是对那个是非不分、贤愚颠倒的世道的谴责;谁又能说《黔之驴》没有反意哪?

“悲夫!” 黔驴。它的悲惨是因为它还不曾学会“格斗”,而如果驴子学会格斗就不称其为驴了;黔驴是可悲的,因为它不能归田。如果“好事者”将“驴”归田,那么驴一定是农夫的得力助手;至于可悲,则为“好事者”的无知且无聊。“黔驴”:前有古人——屈原,后有来者——岳飞,他们志在报国,而君主以为“无可用”将他们“置于山下”;屈原尚有《离骚》一鸣;而岳飞不曾“出技”,便以“莫须有”之罪,最终被“虎”所害。其不悲吗?

可见,驴虎相见,若无“有人力能举之”(《柳子厚墓志铭》)则驴必无疑。

对一篇文章的解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林纾认为《黔之驴》:“驴果安其驴,尚无法。惟其妄怒而蹄之,去始近……故君子身居乱世,终以不出其技为佳”(《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在此我不能苟同:“向不出技”,何时出技?难道遇到弱者时再出技吗?面对强大的恶势力,坐以待毙吗?我们应推崇“行天下之大道……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初生牛犊不怕虎”毕竟是一种精神。

《永某氏之鼠》成功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鼠辈:

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哪一个人为“忌日”而豢养老鼠;但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有太多的有权有势的人,出于种种缘故,宠爱、任用一些无能无德的“鼠辈”为官,致使鼠辈的势力越来越大,可谓“小人得志”。宦官专权,是非颠倒,正气不树,正是柳宗元等铲除弊政的目标。

永某氏完全是一个病态人格的形象,“畏日,拘忌异甚”,其错误的世界观,其齐家之道必定也是错误的。一个“禁”字,表现其权甚大;虽然他昏庸无才,但他仍然是一家之“主”,或许他就是我们中间的一人。在他权力的辖区内,“因爱鼠,不畜猫犬”,他良莠不分,敌友不辩,远君子,亲小人,足见主人的昏庸。所以他的用人之道必定是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在永某氏看来,鼠的行为都是正常的,他为老鼠提供了很好的社会环境。于是它们有了地位,有了特权。老鼠得此机缘便肆意暴行,惟利是图,巧取豪夺,恰似一群贪官污吏的行为, 真是祸国殃民。“昼累累与人兼行”,白天他们前呼后拥,大摇大摆,招摇过市;甚至夜间还要“窃啮斗暴”骚扰百姓,而永某氏“不厌” ,故“僮”无权击鼠。现实也是如此,百姓是无权责打贪官的。想来鼠洞内已经积聚了大量的财物,其财物无一不是“民脂民膏”,但由于主人的庇护,他们便“饱食而无祸”,用一丘之貉来形容永某氏及老鼠是比较相宜的。

历史已经过去一千余年了,但现在我们仍可以看见“永某氏之鼠”。社会上的种种腐败现象,都浓缩在作者的笔端。作者寥寥几笔,便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千古不变的贪官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

通读全文我们看到,一个迂腐、蛮横、糊涂无知的典型的心理变态人物,由于掌握了一家的权利,便构成了特定的典型环境,人鼠共生,乌烟瘴气。永某氏病态心理是老鼠为患的前提,可以说老鼠的存在有其偶然性,同时也有其必然性。归根结底,是永某氏用人的腐败。令人鼓舞的是明智的“后人来居”假猫,购僮,杀鼠。

在《永某氏之鼠》中,作者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结尾略点一笔,着墨不多,但揭示人生哲理:物极则必反、福祸相依。示意人们不要逞一时之威,窃时以肆暴。总之,《永某氏之鼠》象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社会上的腐败现象,精警深刻,对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也仍然具有讽刺意味。

寓言的精髓是其寓意,而寓意应具有教化意义,读后使人的灵魂受到震慑,如梦方醒,引以为戒,其主旨应是积极向上的。

《黔之驴》虽广为流传,但读后,总会使人产生压抑感,或许是用驴作比喻有些欠佳吧,不知道农夫读罢有何感想?取喻动物应恰如其分,使人读其事即明其理。如将永某氏之“鼠”换成象征和平的鸽子,势必产生歧义,可见设喻的重要性。而作者对于“鼠”的形容,形神兼备的形象,恰如其分,让人不由得产生憎恶之情。麋、驴都是一些与人为善的动物,很难让人产生恶意,这可能是我们不能完全领会其真正寓意的障碍。而鼠让人一见便嗤之以鼻,令人厌恶,同时“鼠辈”本身的就有不光彩的寓意;这里,我们不禁想起《硕鼠》,“硕鼠”已成为贪官代号。所以永某氏的“鼠”设喻可谓贴切。总之,读完三则寓言,我们看到:麋是可怜的,驴是可悲的,而鼠是可恶的。

三则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生动刻画了六种动物各具特异的形态,仿佛使人身临其境。

文章通过夸张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人格化的描写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完全是人格化的心理活动;又如:“虎因喜,计之曰:‘计止此耳’”,仿佛老虎在那里自言自语一般;“由是鼠相告(永某氏勿击鼠)”,好象老鼠明白了人类的语言。

总之,柳宗元的这三则寓言,以叙述故事为主,在结尾出有一句议论,以发挥其寓意,如《临江之麋》的“麋至不悟”,领悟什么,让读者自己去思考,或引出其寓意:“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语言简洁犀利,“然时啖其舌”,一个“啖”字把犬的形象写活,既表现出犬的贪婪,又表现出犬的无奈。“蔽林间窥之”的“窥”便表现出虎的怯弱,同时也表现出虎的谨慎。“禁僮勿击鼠”一个“禁”字表现出主人的权力。“昼累累与人兼行”,短短一句话,就让我们看到:鼠头鼠脑、上窜下跳的过街老鼠们在人群中游哉乐哉。贪官们若读到此处,想必该是自惭形秽的吧?

无疑,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决于内容和形式,而内容在二者之中占有主要地位,对作为中心思想的内容的评价应该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黔之驴》警戒我们不要“出技以怒强”,以免招祸。事实上出技不出技,都可能是一样的结果,而关键是应有一种精神,不能恃强凌弱。屈原和岳飞不一直是我们的楷模吗?《黔之驴》因其取喻动物不甚贴切,其主旨稍逊一筹。所以,就其思想内容和警世明理而言,我比较尊崇《永某氏之鼠》这篇文章的警戒,它寓意深刻,具有针砭时弊的尖锐性,揭示福祸相依,相互转化的客观规律,警戒世人不要肆机恣意干坏事,以免招致灾祸;《永某氏之鼠》不失为我们修身崇德之警钟。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柳宗元的生平对其寓言作品《三戒》予以分析评价:麋的行为不曾“干非其类”,它是一个既不知彼、也不知己的白痴;驴乃是志在田野的力畜,俨然就是柳宗元的化身,“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黔驴之悲不亚于千里马;“鼠”乃怙恶不悛的贪官污吏的形象。总之,麋之可怜,驴之可悲,鼠之可憎!就其思想内容、警世明理而言《永某氏之鼠》位居三则寓言之首,而《黔之驴》、《临江之麋》因设喻不妥,稍逊一筹。

关键词 柳宗元 《三戒》 寓意

柳宗元的《三戒》是其寓言的代表作,题目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寓有警戒之意。戒:既劝戒自己,也劝戒别人;由此,我们应对其寓意予以分析、评价,之后,我们方能听其告诫,以防步人后尘。在《三戒》之中,尤以《黔之驴》广为后世所知,而对其余两篇知之甚少,对《黔之驴》的理解认识也无非就是“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其实,作者的真实寓意往往不在其字面,而是将作者的人生体验、生活哲理蕴涵其中,正所谓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评柳氏寓言之语:“手写本事,神注言外”。结合柳宗元的生平,读其《三戒》,我们便能品味出:麋之可怜,驴之可悲,永鼠之可憎!

柳宗元主张“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将文章与现实结合起来。他虽“精敏绝伦”(《新唐书》卷一六八)却不为世用,他的抑郁愤懑是非常强烈的。被贬后,他处在罪谤交加之中,无由自解,身处逆境,所以设喻引譬,为文隐晦;而强烈的感情难以自已,所以文章言辞犀利,锋芒毕露。他的寓言是对社会人生进行细致观察与深刻思考的结果,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深刻的哲理。

在《三戒》文首有一小序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世人。常安认为:“麋不知彼,驴不知己,窃时肆暴,斯为鼠辈也”(《古文披金》卷 十四)。

然而,在通读《临江之麋》后,我们很难把麋看成是“干非其类”的动物,而是“以为犬良我友”的天真、幼稚、思想单纯的形象。它幼小之时便被“临江之人”收养,且与家犬为友日久,稍大,“忘己之麋”乃情理之中,未经教化之麋如何知晓敌友?故而是缺少善恶意识、不辩敌友、是非不分的糊涂虫。同时,它是一个十分奴性的形象,唯主人是从。它与犬相处,完全是一种友善的表现,我们看不到它“干”(干,犯也。——《说文》)的行为,而是一个被主人愚弄的化身。我们很难将麋与“依势以干非其类”相联系,如果说其“不知推己之本”是再恰当不过了。“不悟”,可见其主题。也就是说,它的行为是由于主人的袒护造成的,以至于使自己的防患意识淡漠了,不知道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正如林纾所言:“麋之恃宠,稚耳。”(《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总之,麋给我们的形象就是一个既不知彼、也不知己的无知的白痴,它的,让我们感到它是可怜的。

在《黔之驴》一文中,“好事者”也真好事,把一头很好的力畜,以为“无可用”搁置在山下,使这头立志于田间耕作的驴有才不能施展,使驴子成为“废物”,真乃英雄无用武之地也!“好事者”其用“驴”之道可见一斑。我想,在此,黔驴的悲哀不亚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于槽枥之间”(《杂说》韩愈)的千里马,不知道柳宗元有否自喻,但我们依稀看到了柳宗元的影子,“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柳子厚墓志铭》韩愈)。没有人赏识千里马的才能,是别人的无知,“好事者”认为驴子无用是“好事者”的无知。驴子初次见到虎时,想必它也一样不了解对手:它过去的环境或许是一片祥和的田园生活环境,没有争斗和角逐,这个善良的毛驴无从知道这个世界上竟有不事农活的食肉野兽。毛驴一鸣,亦如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杂说》韩愈),或许也像柳宗元一样,因“以生人为己任”,而锐意改革弊政吧?我们知道:毛驴的本性是善良的、勤劳的;其志不是动物之间尔虞我诈的角逐,其志在于田野,在农耕,在运输。如果我们说:“黔驴技穷”,也只不过是黔驴的斗技穷已。而柳宗元笔下的虎多代表君权、宦官势力、黑暗的社会制度等,如《捕蛇者说》。柳宗元“不知愚陋不可以强……年少气锐,不识几微,不知当否,但欲一心直遂,果陷刑法”(《寄许京兆孟容书》)的情景与黔驴无异。文尾:“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这句话与“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如出一辙。宦官的势力是强大的,出技以怒“宦”使他触罪被贬乃至终身不赦;也许,这恰恰表现了他在政治斗争失败之后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沮丧、懊悔、乃至绝望。《愚溪对》有:智者“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以生育天下”,愚者“触罪摈辱愚陋黜伏”。这些深曲的反语潜藏着牢骚与讥讽,是对那个是非不分、贤愚颠倒的世道的谴责;谁又能说《黔之驴》没有反意哪?

“悲夫!” 黔驴。它的悲惨是因为它还不曾学会“格斗”,而如果驴子学会格斗就不称其为驴了;黔驴是可悲的,因为它不能归田。如果“好事者”将“驴”归田,那么驴一定是农夫的得力助手;至于可悲,则为“好事者”的无知且无聊。“黔驴”:前有古人——屈原,后有来者——岳飞,他们志在报国,而君主以为“无可用”将他们“置于山下”;屈原尚有《离骚》一鸣;而岳飞不曾“出技”,便以“莫须有”之罪,最终被“虎”所害。其不悲吗?

可见,驴虎相见,若无“有人力能举之”(《柳子厚墓志铭》)则驴必无疑。

对一篇文章的解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林纾认为《黔之驴》:“驴果安其驴,尚无法。惟其妄怒而蹄之,去始近……故君子身居乱世,终以不出其技为佳”(《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在此我不能苟同:“向不出技”,何时出技?难道遇到弱者时再出技吗?面对强大的恶势力,坐以待毙吗?我们应推崇“行天下之大道……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初生牛犊不怕虎”毕竟是一种精神。

《永某氏之鼠》成功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鼠辈:

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哪一个人为“忌日”而豢养老鼠;但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有太多的有权有势的人,出于种种缘故,宠爱、任用一些无能无德的“鼠辈”为官,致使鼠辈的势力越来越大,可谓“小人得志”。宦官专权,是非颠倒,正气不树,正是柳宗元等铲除弊政的目标。

永某氏完全是一个病态人格的形象,“畏日,拘忌异甚”,其错误的世界观,其齐家之道必定也是错误的。一个“禁”字,表现其权甚大;虽然他昏庸无才,但他仍然是一家之“主”,或许他就是我们中间的一人。在他权力的辖区内,“因爱鼠,不畜猫犬”,他良莠不分,敌友不辩,远君子,亲小人,足见主人的昏庸。所以他的用人之道必定是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在永某氏看来,鼠的行为都是正常的,他为老鼠提供了很好的社会环境。于是它们有了地位,有了特权。老鼠得此机缘便肆意暴行,惟利是图,巧取豪夺,恰似一群贪官污吏的行为, 真是祸国殃民。“昼累累与人兼行”,白天他们前呼后拥,大摇大摆,招摇过市;甚至夜间还要“窃啮斗暴”骚扰百姓,而永某氏“不厌” ,故“僮”无权击鼠。现实也是如此,百姓是无权责打贪官的。想来鼠洞内已经积聚了大量的财物,其财物无一不是“民脂民膏”,但由于主人的庇护,他们便“饱食而无祸”,用一丘之貉来形容永某氏及老鼠是比较相宜的。

历史已经过去一千余年了,但现在我们仍可以看见“永某氏之鼠”。社会上的种种腐败现象,都浓缩在作者的笔端。作者寥寥几笔,便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千古不变的贪官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

通读全文我们看到,一个迂腐、蛮横、糊涂无知的典型的心理变态人物,由于掌握了一家的权利,便构成了特定的典型环境,人鼠共生,乌烟瘴气。永某氏病态心理是老鼠为患的前提,可以说老鼠的存在有其偶然性,同时也有其必然性。归根结底,是永某氏用人的腐败。令人鼓舞的是明智的“后人来居”假猫,购僮,杀鼠。

在《永某氏之鼠》中,作者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结尾略点一笔,着墨不多,但揭示人生哲理:物极则必反、福祸相依。示意人们不要逞一时之威,窃时以肆暴。总之,《永某氏之鼠》象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社会上的腐败现象,精警深刻,对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也仍然具有讽刺意味。

寓言的精髓是其寓意,而寓意应具有教化意义,读后使人的灵魂受到震慑,如梦方醒,引以为戒,其主旨应是积极向上的。

《黔之驴》虽广为流传,但读后,总会使人产生压抑感,或许是用驴作比喻有些欠佳吧,不知道农夫读罢有何感想?取喻动物应恰如其分,使人读其事即明其理。如将永某氏之“鼠”换成象征和平的鸽子,势必产生歧义,可见设喻的重要性。而作者对于“鼠”的形容,形神兼备的形象,恰如其分,让人不由得产生憎恶之情。麋、驴都是一些与人为善的动物,很难让人产生恶意,这可能是我们不能完全领会其真正寓意的障碍。而鼠让人一见便嗤之以鼻,令人厌恶,同时“鼠辈”本身的就有不光彩的寓意;这里,我们不禁想起《硕鼠》,“硕鼠”已成为贪官代号。所以永某氏的“鼠”设喻可谓贴切。总之,读完三则寓言,我们看到:麋是可怜的,驴是可悲的,而鼠是可恶的。

三则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生动刻画了六种动物各具特异的形态,仿佛使人身临其境。

文章通过夸张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人格化的描写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完全是人格化的心理活动;又如:“虎因喜,计之曰:‘计止此耳’”,仿佛老虎在那里自言自语一般;“由是鼠相告(永某氏勿击鼠)”,好象老鼠明白了人类的语言。

总之,柳宗元的这三则寓言,以叙述故事为主,在结尾出有一句议论,以发挥其寓意,如《临江之麋》的“麋至不悟”,领悟什么,让读者自己去思考,或引出其寓意:“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语言简洁犀利,“然时啖其舌”,一个“啖”字把犬的形象写活,既表现出犬的贪婪,又表现出犬的无奈。“蔽林间窥之”的“窥”便表现出虎的怯弱,同时也表现出虎的谨慎。“禁僮勿击鼠”一个“禁”字表现出主人的权力。“昼累累与人兼行”,短短一句话,就让我们看到:鼠头鼠脑、上窜下跳的过街老鼠们在人群中游哉乐哉。贪官们若读到此处,想必该是自惭形秽的吧?

无疑,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决于内容和形式,而内容在二者之中占有主要地位,对作为中心思想的内容的评价应该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黔之驴》警戒我们不要“出技以怒强”,以免招祸。事实上出技不出技,都可能是一样的结果,而关键是应有一种精神,不能恃强凌弱。屈原和岳飞不一直是我们的楷模吗?《黔之驴》因其取喻动物不甚贴切,其主旨稍逊一筹。所以,就其思想内容和警世明理而言,我比较尊崇《永某氏之鼠》这篇文章的警戒,它寓意深刻,具有针砭时弊的尖锐性,揭示福祸相依,相互转化的客观规律,警戒世人不要肆机恣意干坏事,以免招致灾祸;《永某氏之鼠》不失为我们修身崇德之警钟。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柳宗元的生平对其寓言作品《三戒》予以分析评价:麋的行为不曾“干非其类”,它是一个既不知彼、也不知己的白痴;驴乃是志在田野的力畜,俨然就是柳宗元的化身,“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黔驴之悲不亚于千里马;“鼠”乃怙恶不悛的贪官污吏的形象。总之,麋之可怜,驴之可悲,鼠之可憎!就其思想内容、警世明理而言《永某氏之鼠》位居三则寓言之首,而《黔之驴》、《临江之麋》因设喻不妥,稍逊一筹。

关键词 柳宗元 《三戒》 寓意

柳宗元的《三戒》是其寓言的代表作,题目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寓有警戒之意。戒:既劝戒自己,也劝戒别人;由此,我们应对其寓意予以分析、评价,之后,我们方能听其告诫,以防步人后尘。在《三戒》之中,尤以《黔之驴》广为后世所知,而对其余两篇知之甚少,对《黔之驴》的理解认识也无非就是“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其实,作者的真实寓意往往不在其字面,而是将作者的人生体验、生活哲理蕴涵其中,正所谓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评柳氏寓言之语:“手写本事,神注言外”。结合柳宗元的生平,读其《三戒》,我们便能品味出:麋之可怜,驴之可悲,永鼠之可憎!

柳宗元主张“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将文章与现实结合起来。他虽“精敏绝伦”(《新唐书》卷一六八)却不为世用,他的抑郁愤懑是非常强烈的。被贬后,他处在罪谤交加之中,无由自解,身处逆境,所以设喻引譬,为文隐晦;而强烈的感情难以自已,所以文章言辞犀利,锋芒毕露。他的寓言是对社会人生进行细致观察与深刻思考的结果,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深刻的哲理。

在《三戒》文首有一小序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世人。常安认为:“麋不知彼,驴不知己,窃时肆暴,斯为鼠辈也”(《古文披金》卷 十四)。

然而,在通读《临江之麋》后,我们很难把麋看成是“干非其类”的动物,而是“以为犬良我友”的天真、幼稚、思想单纯的形象。它幼小之时便被“临江之人”收养,且与家犬为友日久,稍大,“忘己之麋”乃情理之中,未经教化之麋如何知晓敌友?故而是缺少善恶意识、不辩敌友、是非不分的糊涂虫。同时,它是一个十分奴性的形象,唯主人是从。它与犬相处,完全是一种友善的表现,我们看不到它“干”(干,犯也。——《说文》)的行为,而是一个被主人愚弄的化身。我们很难将麋与“依势以干非其类”相联系,如果说其“不知推己之本”是再恰当不过了。“不悟”,可见其主题。也就是说,它的行为是由于主人的袒护造成的,以至于使自己的防患意识淡漠了,不知道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正如林纾所言:“麋之恃宠,稚耳。”(《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总之,麋给我们的形象就是一个既不知彼、也不知己的无知的白痴,它的,让我们感到它是可怜的。

在《黔之驴》一文中,“好事者”也真好事,把一头很好的力畜,以为“无可用”搁置在山下,使这头立志于田间耕作的驴有才不能施展,使驴子成为“废物”,真乃英雄无用武之地也!“好事者”其用“驴”之道可见一斑。我想,在此,黔驴的悲哀不亚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于槽枥之间”(《杂说》韩愈)的千里马,不知道柳宗元有否自喻,但我们依稀看到了柳宗元的影子,“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柳子厚墓志铭》韩愈)。没有人赏识千里马的才能,是别人的无知,“好事者”认为驴子无用是“好事者”的无知。驴子初次见到虎时,想必它也一样不了解对手:它过去的环境或许是一片祥和的田园生活环境,没有争斗和角逐,这个善良的毛驴无从知道这个世界上竟有不事农活的食肉野兽。毛驴一鸣,亦如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杂说》韩愈),或许也像柳宗元一样,因“以生人为己任”,而锐意改革弊政吧?我们知道:毛驴的本性是善良的、勤劳的;其志不是动物之间尔虞我诈的角逐,其

历史相关成语故事手抄报

A. 成语故事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如图

B.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手抄报

成语故事:九牛一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 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 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 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 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 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 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一 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 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C. 成语故事经典手抄报大全

拼音: àn yǔ cán yún

解释: 比喻男女的爱情被阻隔或断绝。

出处: 宋·刘克庄《西楼》诗:“短松明月易陈迹,断雨残云难觅踪。”

举例造句: 孤帏再把重门掩,不堪离恨寄冰弦,断雨残云思黯然。 明·徐霖《绣孺记·剔目劝学》

拼音代码: dycy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D. 成语故事手抄报 大全 二年级 一年级

成语: 朝云暮雨

拼音: zhāo yún mù yǔ

解释: 暮:傍晚。早上是云,晚上是雨。原指神女的早晚变化,旧时用以喻指男女的欢会。

出处: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举例造句: 我想着香闺少女,但生的嫩色娇颜,都只爱朝云暮雨,那个肯凤只鸾单。 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

拼音代码: zymy

近义词:巫山云雨

用法: 作谓语、宾语;比喻男女的情爱与欢会

故事: 传说古代襄王游览高唐地区,十分疲倦就在白天小睡了一会,在梦中看见一个仙女说:“我是高唐人,听说你来了,愿意给你当枕席。”襄王临幸了她。临别她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E. 谁知道有关成语故事的资料我们学校要做一份以中国历史故事为题的手抄报!

F. 成语故事手抄报二年级

杀鸡吓猴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虚有其表:猕猴,形容行动浮躁尖嘴猴腮 形容人版相貌丑陋粗俗。沐猴权而冠 沐猴。也比喻白费力气;冠。猴子穿衣戴帽猴年马月 猴。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马。泛指未来的岁月猴头猴脑 像猴子那样好动。猿猴取月 比喻愚昧无知。猕猴骑土牛 比喻职位提升很慢:戴帽子。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弄鬼掉猴 比喻调皮捣蛋。杀鸡儆猴 杀鸡给猴子看,究竟不是真人,形同傀儡:十二生肖之一。沐猴衣冠 同“沐猴而冠”。杀鸡哧猴 见“杀鸡骇猴”

G.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手抄报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手抄报

拔苗助长这个成语,我们平常会用到,大家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吗?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

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了。

H. 关于成语故事的手抄报

带有的成语故事: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便观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不久后,他(丢斧子的人)在挖他的山谷的时候发现了斧子,第二天又见到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言行举止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含义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寓意

做人处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凭空猜想。

I. 成语故事手抄报邯郸学步

邯郸学步 [hán dān xué bù]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解释: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出自:《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示例:半臂添寒尚书醉,屏后金钗楚楚,齐俯首~。

◎清·梁绍任《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一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出 处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例 句

1. 不管学什么,都不能~,生搬硬套。

近反义词

近义词

东施效颦 鹦鹉学舌 哎哟东施 寿陵匍匐 寿陵失步 枉辔学步 步人后尘衣冠优孟 西颦东效 邯郸匍匐 鸲鹆效言

反义词

独辟蹊径 标新立异

典 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