歃血为盟是割自己手吗-歃血为盟有用人血的吗
1.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誓师大会上,为何要手指蘸血抹在脸上?
2.从歃血为盟到义结金兰,结盟到结拜,中间有啥关系?
3.执牛耳是什么意思?
4.《三国演义》第五话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的白话文翻译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誓师大会上,为何要手指蘸血抹在脸上?
实际上这种做法就是歃血为盟,之所以要这么做,就是想要告知神明自己的决心,而且在古代一旦歃血为盟以后,如果有一方违背了誓言或者是违背了当初的约定,那么最终肯定会受到神明的处罚。要知道当时十八路诸侯虽然力量比较的大,但毕竟是一盘散沙,如果没有一些形式感,是很难把这些人聚集在一起的。
煞血为盟其实最早的时候并不是出现在三国时期,而是要追溯到周朝。在《礼记》当中就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在周朝的时候,诸侯国如果没有经过约定就碰到了一起,那么这种现象叫做?遇?,诸侯之间如果是经过约定在某一处集会,那么这种现象叫做?会?,诸侯之间如果能够共同喊出一段口号,那么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誓?,诸侯之间如果聚在一起,并且杀了牲口祭拜神明,那么这种现象叫做?歃?。所以在三国时期,十八路诸侯聚在一起的时候,有歃血为盟的情况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歃血为盟实际上也是有很多的小步骤的。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本身歃血为盟也是一种仪式,既然是一种仪式,那么就必须要有很多的步骤。第一步必须要先念出誓词,也就是说必须要先祭拜神明,要告知神明自己的决心。接下来第二步就是宰杀牲口,用牲口来进行祭祀。第三步就是把牲口的血抹在自己脸上,而且参与的诸侯每个人都要这么做。
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虽然有了歃血为盟的仪式,但是却不能够做到团结。其实这十八路诸侯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一些小想法,在讨伐董卓之时都不能够全心全意的去攻伐董卓,虽然有了这样的一个仪式,但是并不能把这些人紧紧的团结在一起,所以最终所谓的讨伐董卓之战也是无疾而终。
从歃血为盟到义结金兰,结盟到结拜,中间有啥关系?
其实结拜这个事情,就是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通过一定的仪式,建立起一种类似有血缘的关系。
简而言之,就是显得亲。
从周朝开始,就是从血缘关系定亲疏。
到了周朝后期,当初大家都是亲戚兄弟的诸侯国,已经搞不清谁和谁是什么关系了。
大家为了寻求安全,就产生了另一种形式“结盟”。
这是结拜兄弟的前奏啊,因为结拜兄弟又叫“盟兄弟”。
怎么结盟呢?
有个成语叫“歃血为盟”说得就是这个事。
孔颖达《春秋正义》说:
凡盟礼杀牲歃血,告警神明,若有背违,欲令神加殃咎,使如此牲也
也就是说,结盟的时候杀掉牲口,把血涂抹在嘴唇上,表示今后如果没有遵守誓言,就让上天来惩罚我,就如同宰杀的这只牲口一样。
用什么牲口呢?
《毛诗注疏》里说:
君以豕,臣以犬,民以鸡
帝王用猪,大臣用狗,老百姓用鸡。
不过这种血似乎不固定,《史记》里毛遂逼迫楚王的时候就说“取鸡狗马之血来”然后让楚王歃血为盟。
一下子拿了三种。
后来又发展成了“执牛耳”
铁扇公主:我是执牛耳者
《礼记》的注解上就解释了结盟的法子:
盟之法,先凿地为方坎,杀牲于坎上,割牲左耳,盛以珠盘,又取血,盛以玉敦,用血为盟,书成,乃歃血而读书
也就是说结盟的时候,在地上挖坑,在坑上杀一只牛,割掉牛耳朵,放到盘子里,然后盛血,然后涂抹在嘴唇上,开始发誓。
这就是结盟。
刘邦玩这一招玩的就很溜。
他当年打不过项羽的时候,就曾经和项羽“约为兄弟。”
当初项羽抓了刘邦老爹,要煮了吃。
刘邦就说: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咱们拜把子过,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愿意煮你爹,记得分我一杯羹。
这无赖的法子,弄得项羽没脾气。
因为项羽是贵族,刘邦不当回事,他必须当回事。
这说明大家这个时候的约为兄弟,就是后世的结拜。
后来刘邦不是匈奴的对手,也跟单于一度“约为兄弟”。
这所谓的约为兄弟,不就是两国的一个盟约吗?
只不过具体到国君个人行为上就成了兄弟。
这一招看来屡试不爽。
后来刘邦还玩过一次,这倒不是结拜,而是定下誓言。
这就是著名的白马之盟。
刘邦为了维护他刘家血缘在汉朝的统治,在太庙杀白马盟誓。
“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
这次专门提到了白马,可见刘邦对这次的盟约非常重视。
一直到后来三国时期,大家干大事之前结盟都用白马。
《三国志·袁绍传》里袁绍的部下张南准备起事投靠曹操的时候,就杀白马盟誓。
后来,除了白马又出现了青牛。
有一个说法是,白马是属阳,是天神坐骑,而青牛属阴,是地神所乘。
这样有阴有阳,上天后土都照顾到了。
元杂剧里《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就说他们仨结义的时候,“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
作者的思路是对的。
当然光杀动物是不行的,还要写下契约。
这份契约就叫金兰契。
之所以叫这么美丽的一个名字,是因为《易经》上说: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世说新语》上说:
“山公与嵇、阮一面, 契若金兰
山涛一见嵇康和阮籍,关系就贴得很,不过没说他们结拜。
西晋周处《风土记》记载 :
“越俗性率朴,初与人交有礼,封土为坛,祭以鸡、犬,祝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虽步行卿乘马,后日相逢卿当下”
翻译一下就是:越地的人,性格淳朴,他们筑土为坛,杀鸡狗来祭拜,发誓说:“你虽然有马车,我是带着笠帽的,如果以后相遇,你要下车和我相互行礼;我虽然走路你驾着快马,后会有期时你应当下马”
这不就是结拜的形式,他们的乘车骑马之言,不就是共富贵吗?
稍后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里一段话,让我们看到当时结拜兄弟有多流行,有多随便,以至于颜之推都开始警告自己的后人:
四海之人,结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义敌,令终如始者,方可议之。一尔之后,命子拜伏,呼为丈人,申父友之敬;身事彼亲,亦宜加礼。比见北人,甚轻此节,行路相逢,便定昆季,望年观貌,不择是非,至有结父为兄,托子为弟者。
他给自己孩子说的就是:
我常常见到一些北方人,很轻率地对待此事,两个人陌路相逢,便结为兄弟,只问问年龄看看外貌,也不斟酌一下是否妥当,以致还有与自己父辈的人结拜为兄长,与自己子侄辈的人结拜为弟弟的事情。
因此他要求自己的孩子:
来自五湖四海的异姓之人想要结拜为兄弟,这谈何容易?必须是志向、道义都相匹配,对朋友始终如一的人,才可加以考虑。一旦与人结为兄弟,就要让自己的孩子伏地向他下拜,称他为丈人,表达孩子对父亲朋友的尊敬。自己对结拜兄弟的父母亲,也应该施礼。
可见当时人们结拜兄弟已经到了很随便的地步。
唐宋之际就更流行了。
不光男子结拜,女子也结拜。
崔令钦 《教坊记 》里说: “坊中诸女气类相似, 约为香火之兄弟。”
这个兄弟显然是个象征,应该是姐妹。
所以,假如历史上的刘关张真的要结拜。
他们可能也是挖个坑,会杀一只牛或者马,把血涂抹在嘴唇上发誓,然后订立金兰契约。
其实这些形势压根不重要,历史上那么多结拜,为什么大家就记住了他们仨,还不是因为他们仨在故事里真正做到了仁至义尽。
执牛耳是什么意思?
古时诸侯结盟,割牛耳而饮其血,因由主盟者拿着盛牛耳的盘子,所以称主盟者为执牛耳。后用以比喻在某一方面居于最有权威的地位。
具体的结盟程序是:此次结盟的次盟者先将一头活牛的牛耳割下来,取血,盛于敦(音对)中,由次盟者执盘和敦,主盟者莅之,尝一口牛血,与盟者于是相继歃血,表示彼此之间有天地神灵为鉴,要坚守盟约,倘若有违约者,必将遭受神灵的惩罚,最终将像牛一样亡。
近义词
领头羊
拼音:lǐng tóu yáng。
解释:羊群中领头的羊,借指带领大家前进的领头人或单位。
例句:他是全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也说带头羊。
《三国演义》第五话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的白话文翻译
曹操行刺董卓未成,逃回陈留,尽散家财,召募乡勇。他联络袁绍,并向各州郡遍发讨董檄文,得到天下响应。
公元190年正月,十八路诸侯为匡扶汉室,歃血为盟,共同起兵讨伐董卓。袁绍命其弟南阳太守袁术总督粮草,令长沙太守孙坚为先锋进兵汜水关,大军克日起程,兵发洛阳。
十八路人马进兵洛阳,董卓派勇将华雄迎战。袁术怕孙坚夺了头功,便故意不发粮草,致使孙坚大败。关羽自告奋勇出战,因地位低下,遭到袁绍、袁术轻视。
曹操赞赏关羽的勇气,命斟热酒一杯为关羽壮胆。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而去。只听帐外鼓声大振,喊声大起,各路诸侯正惊疑不定,关羽已提着华雄的人头回帐。
华雄被斩,董卓便杀了袁绍的叔父太傅袁隗,起二十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李傕、郭汜把守汜水关;他自己则率领李儒、吕布等带十五万主力屯虎牢关。
袁绍派出八路诸侯前往虎牢关迎敌,曹操引军于两关之间接应。吕布出战英勇无敌,张飞按捺不住,与吕布酣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
关羽见了,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未能战败吕布。刘备举着双股剑,也来助战,兄弟三个围住吕布,四匹马就像走马灯一样厮杀在一起,吕布终于抵挡不住,败回虎牢关。
十八路诸侯,各怀心事,互相猜忌。曹操见董卓西去长安,要袁绍乘势追袭。袁绍拒不发兵。曹操生气的离开了。
扩展资料
创作目的
“三英战吕布”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情节,为民间创作,史无所载。
吕布背负天下无敌之名,且河内名将方悦、北海猛将武安国、白马将军公孙瓒先后败于吕布之手,既表现吕布的强大,又表现出时刻的危急。
而在此时面对无敌的吕布,当时几近乎无名之辈的心系天下苍生、意欲匡扶汉室的刘、关、张三人挺身而出,并击败了吕布,可谓难能可贵。
心系苍生是大仁,挺身而出是大勇,匡扶汉室是大忠,奋而击贼是大义,如此一来,虽然因此夸大了反派(吕布),但刘、关、张三人大仁、大义、大忠、大勇之姿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