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的诗句的诗句是什么

2.吊书袋是什么意思

3.辛弃疾词中大量使用典故,那到底算不算是“”?

4.辛弃疾历史典故

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辛弃疾引用了哪些典故?

的诗句的诗句是什么

掉书袋的历史典故-是褒义还是贬义

的诗句有:不是。

的诗句有:不是。注音是:ㄉ一ㄠ_ㄕㄨㄉㄞ_。结构是:掉(左右结构)书(独体结构)袋(上下结构)。拼音是:diàoshūdài。

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diàoshūdài。(1)比喻说话、写文章爱引用古书词句,以显示有学问。

二、引证解释

⒈亦作“掉书语”、“掉书囊”。引宋马令《南唐书·彭利用传》:“_利用_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宋刘克庄《跋刘叔安<感秋八词>》:“近岁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高则高矣,但时时,要是一癖。”夏衍《谈做文章》:“搞文艺文化工作的人当然要尽可能的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书,但是不择对象地子反而会显出作者的浅薄。”宋洪迈《夷坚三志·南城毛道人》:“吾藜_之肠,何能陪膏粱之腹,与读书人掉书语哉!”清钱谦益《舟发潞河书事感怀》诗之四:“老去惟应思帝力,穷来只合掉书囊。”

三、国语词典

讥笑人喜欢引经据典,咬文嚼字的毛病。《十国春秋.卷三二.南唐.彭利用传》:「对家人稚子,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谭,俗谓之。」也作「调书袋」。

四、成语解释

解释掉:摆动,摇动。指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用古书言词来卖弄自己的学识渊博。出处《南唐书·彭利用传》:“利用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言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旗人,有时不伦不类,王有龄倒真的好笑了。”近义词掉文袋语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显示自己。查看更多网络解释:,读音diàoshūdài,是一个汉语词语,指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

关于的成语

掉三寸舌弄鬼掉猴掉以轻心末大不掉掉头鼠窜掉舌鼓唇

关于的词语

掉头不顾掉舌鼓唇酒囊饭袋弄鬼掉猴运掉自如摇嘴掉舌掉以轻心末大不掉掉三寸舌掉头鼠窜

关于的造句

1、深厚的学养为“四洪”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也带来“”的不良影响。

2、因此,理清我们关于艺术的概念,不仅仅是一桩干巴巴的的事情。

3、我发现有些典故有的嫌疑,有些诗有文过其辞的地方。

4、一枝红杏出墙来,愿你周末更精彩;两个黄鹂鸣翠柳,愿你周末逍遥游;三军过后尽开颜,愿你周末乐无限;不是我想,惟愿朋友人自在。

5、假如相信鬼魂听起来未免过时或迷信,换个子的说法,就是相信潜意识的自主特性。两者是相同的。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的详细信息

吊书袋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什么叫"吊书袋子"? “吊书袋子”是指在文章中运用引用的写作手法,大量列举一些书名、人名、经典故事等,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仿佛学识钉博,有个大书袋子,里面装满了书,用的时候就往出倒。

问题二:吊书袋正确写法是什么? :掉:摆动,摇动。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

希望能帮到你!

问题三:“子”是什么意思 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

问题四:什么意思 就是卖弄自己的学问,本身很简单的问题,非要给你引经据典,显示自己学问高深。

问题五:辛弃疾写词常用典故,被称作是“”还是“吊书袋 是“”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

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

这个称呼的来历:

我国明末清初时的文学家张岱在他著的《陶庵梦忆》中记载道,有一次他到一个读书人家去做客,天黑时,他要告辞回家,主人挽留他道:“请宽心再坐会儿,等看了‘少焉’再走吧!”张岱不明白‘少焉’是什么意思,便请主人解释。主人说:“我们这儿有位官宦先生喜欢,因为苏东坡的《赤辟赋》里面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句子,于是就把月亮叫做‘少焉’。刚才我讲的‘少焉’,就是指月亮。” 从此,“”的称号就流传下来。

问题六:不是什么意思

掉:摆动,摇动。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

出处:宋马令《南唐书.彭利用传》:“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

辛弃疾词中大量使用典故,那到底算不算是“”?

辛弃疾词中大量使用典故不算是??,使用典故的原因有二:其一是用典表意抒情;其二是当时风气影响。

一、用典表意抒情

运用典故可以说是一个具体且简练的方式来表达写作的意图,来抒发自身的情感,每一个典故都有自身独特的故事,也表达着独特的情感,短短二三字,就可以让众人感受到这一浓郁的情感。此外,??的意思是故意卖弄,而且是生搬硬套,而辛弃疾的用典必然是与自身的情感相契合,并且往往可以达到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比如《摸鱼儿》中?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以此表达出自身的愁苦,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二、当时风气影响

在宋朝,本就有一种追寻前人的风气,强调着?无一字无来处?的想法。黄庭坚曾提出过?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技巧,其中?夺胎?就是需要化用前人的典故以及艺术技巧。这种想法的提出,可以说是影响到了一大批人,或许在有意无意之间,辛弃疾也认同或契合了这一种想法,化用前人的典故,同时进行巧妙地组织与创新,让之前的情感、含义得到进一步的阐发,让文章内涵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所以说,他们的创作不是循规蹈矩的,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在汲取前人精华的过程中,再进行自身创作的过程。

三、辛弃疾的影响

辛弃疾在宋朝可以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大家所在,他对词的发展有着大力推动之功,开拓了词的题材,开创了?以文为词?等等技巧,同时刚柔并济,在豪放之余又有曲折之感。可以说,辛弃疾在宋朝影响了一大批的后继诗人,而他们也被称为?辛派?,从中可以看出辛弃疾影响深远。

辛弃疾历史典故

辛弃疾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1140 - 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济南)人。出生时,家乡沦陷于金已十余年。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济南农民耿京起义抗金。22岁的辛弃疾聚众2000人,加人义军。

次年,奉命朝见宋高宗,被授承务郎。 北归途中获悉叛徒张安国耿足,投降金朝,他立即率50名轻骑驰人金营,生擒张安国,率众投奔朝廷,此举使南宋朝野震惊。

开禧三年秋,朝廷再次对金用兵,请辛弃疾出山,诏命到达之日,他病已沉重, 不久去世。辛弃疾第一次把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活写到词里来,如《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青玉案元夕》等亦是传世佳作。农村题材词描绘了优美如画的农村风光,表现恬静闲适的情趣,如《丑奴儿近效李易安体》、《清平乐村居》等。

《稼轩长短句》在中国词的发展史上是一座高峰,对后代词的发展影响深远。 现传辛弃疾词为629首。

辛弃疾的永遇乐中的历史典故都有哪几个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上片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用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事,他重用周瑜等能人而建功立业;另一个是用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字寄奴)事,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词的下片,也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为其年号)事,他想学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误听王玄谟之言,派王玄谟率兵草率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得狼狈不堪;另一个是用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廉颇的故实,他曾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赵王以为他年老而不再用他.辛弃疾在此词中运用这些典故,恰到好处,有助于词人怀古伤今,表现其收复中原失地的强烈愿望与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而使之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辛弃疾的永遇乐中的历史典故

1.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00年孙策早逝,临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2.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3.“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4.“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5.“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6.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7.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他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8.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即屎)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辛弃疾生平典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 *** 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

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圆滑、又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

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

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

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

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激昂慷慨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

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 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

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

辛弃疾之典故

1.马上琵琶关塞黑

化自“欲饮琵琶马上摧”——王翰《凉州词》

2.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可能是写霍去病的!

见“霍去病吧”:://post.baidu/f?kz=129464483

3.易水萧萧西风冷

化用“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刺秦王

4.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典故:望帝啼鹃

望帝啼鹃的注释:“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啼到出血才停止。”

5.谁共我,醉明月?

李白《月下独酌》

看燕燕,送归妾。

应该也是典故,却不知出自何处。

辛弃疾的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讲有哪些历史典故

先看原文——1、原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2、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3、历史典故:1)“孙仲谋处”:出自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生的孩子应该像孙权)。孙权,三国时的吴王,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说的是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这里说的是刘义隆好大喜功,想学霍去病当年远征匈奴,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4)”封狼居胥“: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说的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辛弃疾的故事

://baidu/s?tn=jxsd&ie=gb2312&bs=%D0%C1%C6%FA%BC%B2%B5%C4%C3%FB%D1%D4&sr=&z=&cl=3&f=8&wd=%D0%C1%C6%FA%BC%B2%B5%C4%B9%CA%CA%C2&ct=0

辛弃疾活捉叛徒

现在我们讲的是南宋时一位叫辛弃疾的抗金英雄,他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诗人。

那时候,我国北部在金国的统治下,人民生活非常痛苦。山东有个农民叫耿京,他带领了一支起义军,经常打击金兵。辛弃疾也是山东人,他非常敬佩耿京,就组织了两千多人,加入了耿京的队伍。

起义军在耿京和辛弃疾的领导下,常常打胜仗,参加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久有了二十几万人。耿京就派辛弃疾到南方去和南宋联系,好联合起来把金兵赶走。谁知道起义军里面出了一个叛徒,叫张安国。他乘辛弃疾不在的时候,暗杀了耿京。起义军没有了领袖,就这样散掉了。

辛弃疾从南方回来,叛徒张安国已经逃到金国的兵营里去了。辛弃疾心里又悲痛又愤怒。他对同伴说:“我们一定要活捉张安国,为耿京报仇!”

同伴中有人说:“张安国躲在敌人的兵营里,那儿驻扎了五万金兵。咱们只有几十个人,怎么去捉他呢?”

辛弃疾叫道:“五万!就是五十万,我们也要闯进金营,杀了这个叛徒,为耿京报仇,为老百姓报仇!”

当天晚上,辛弃疾挑选了五十名勇士,个个骑了快马,带着刀剑,向金营直奔而去。快到金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们都下了马,把马拴在树上,然后乘黑悄悄地摸进了金营。

金营里灯火辉煌,张安国正在跟两个金将喝酒猜拳。他们看见辛弃疾和勇士们拿着刀剑冲进来,吓得魂都没了。张安国赶紧钻到桌子底下,两个金将急忙举起椅子来抵挡。勇士们一拥而上,把两个金将连人带椅子砍翻了。辛弃疾一个箭步上前,把张安国从桌子底下揪了出来。

张安国抱着个脑袋,直喊饶命。辛弃疾用剑指着张安国骂道:“你这个叛徒!耿京哪点对不住你?”

张安国吓得浑身打颤,说:“我……我错了!”

辛弃疾冷笑一声说:“错了?来,绑起来,带回去办罪!”

大伙儿一拥而上,把张安国绑得结结实实,拉出了营帐。

营帐外面站了好些金兵,看辛弃疾他们威风凛凛,谁也不敢上前。辛弃疾把叛徒绑在马后头,不慌不忙地跨上了马,喝道:“谁敢上来,就要他的狗命!告诉你们,我们的十万大军就要开到。想活命的就早点投降!”说完就带着勇士们冲了出去。等金国将领派兵来追的时候,他们早就跑得没影儿了。

叛徒张安国终于得到了他应得的下场:给砍掉了脑袋。

辛弃疾活捉叛徒张安国的时候,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的历史功绩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及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扩大词的题材,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以入词的地步。

为了充分发挥词的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各种功能,他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艺形式的优长,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从而形成辛词独特的风格,“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四库提要》)。 辛词艺术上的独特成就首先表现在雄奇阔大的意境的创造上。

决定于辛弃疾战斗的经历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他词里所表现的常是阔大的场景,战斗的雄姿,以及那些具有坚强性格的事物。他爱不怕霜欺雪压的梅花,而不喜欢那经不起风雨的桃李;爱磊落的长松,堂堂直节的劲竹,而不喜欢那瑟缩在寒风里的秋瓜与冻芋。

他写长剑是“倚天万里”,写长桥是“千丈晴虹”(〈沁园春〉《期思卜筑》),甚至写水仙花的盆景也是“汤沐烟波万顷”(〈贺新郎〉《赋水仙》)。突兀的坚定的青山,在他的想象之中,不但妩媚可爱,而且奔腾驰骤,象万马的回旋,象巨犀的拔海而出(注:参看〈贺新郎〉《用韵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及〈沁园春〉《灵山齐庵赋》等词。)

。他词里不仅出现“红旗清夜,千骑月临关”(〈水调歌头〉《三山用赵丞相韵》),“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等战斗场景,就是对着水边的鸥鸟,眼前的酒杯,拦路的松树,也会发出军令似的约束;看到红红白白的花朵,也会想起吴宫的训练女兵;在幽静的小窗里听到外面的棋声,也会想起重重围城的被突破(注:〈念奴娇〉《赋白牡丹,和范廓之韵》:“对花何似,似吴宫初教,翠围红阵。”

又〈新荷叶〉《再和前韵》:“小窗人静,棋声似解重围。”)。

这些生动而夸张的描绘与想象,构成辛词豪放风格的特征。比之苏轼,辛词是更生动,更突兀,有时笔酣墨饱,气势飞舞,那是苏词里所没有的意境。

而由于他一直处在南北分裂时期,又经常受到妥协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词里也不可能有苏轼那种空旷、洒脱的表现。 其次表现在比兴寄托的手法上。

由于辛弃疾是从北方“归正”来的军人(注:南宋王朝歧视那些从北方归来的人物,称他们为“归正人”。),他的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政治抱负既和偷安江南的小朝廷不相容,他政治上的孤危地位和屡遭毁谤的身世又警戒他不能肆意逞辞;这就使他有时不能不采取幽隐曲折的比兴手法,表现他百折不回的战斗精神。

这部分词有时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在芬芳悱恻之中,露磊落不平之气。它象伏流千里遇隙激射的清泉,又象密云不雨时闪现的电光,透露了这倾斜欲倒的百年大厦将要在暴风雨里崩坍的消息。

下面这首他从湖北转官湖南时写的〈摸鱼儿〉词,是在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词上半主要在通过作品主人公的惜春而又怨春,表现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

下半更托为蛾眉遭妒表现他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是对当权的妥协投降派的诅咒,说他们总有一天要断送了国家也葬送了自己。

至于斜阳烟柳的讽刺昏暗王朝,就更明显。《鹤林玉露》说宋孝宗“见此词颇不悦”,是相当可信的。

辛词这种手法继承了《离骚》香草美人的传统,同时接受了婉约派词人的影响。由于作者还只能把恢复中原的希望寄托于腐朽的南宋王朝,在他对这王朝表示绝望的同时,就不能不给作品带来了悲观的色彩。

词到了辛弃疾,开始运用大量的典故,因此前人有的认为他“”。所谓“”是指滥用书本材料来炫耀自己的渊博。

辛弃疾的部分作品如选用和某一个朋友同姓的古人古事来对他颂扬,或全词集经语,都表现了这种封建文人的习气。但是必须看到,辛词更多地方的用典是为了托古喻今,象上举〈永遇乐〉、〈水龙吟〉等词所表现的,那实际上和他的比兴、寄托手法有其相通之处。

上述两方面的艺术成就,表现了作家的爱国热情、政治理想与丑恶现实的尖锐矛盾,同时形成了辛词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千古离骚文字,芳至今犹未歇”(〈喜迁莺〉《谢赵晋臣敷文赋芙蓉词见寿,用韵为谢》),在精神上它正和《离骚》一脉相通。

最后还要谈一谈辛弃疾驾御语言的能力。前人说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

比之苏轼,他不仅运用古近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入词。不论经、史、诸子、楚辞以至李杜诗、韩柳文,往往拈来便是,达到了刘勰说的“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文心雕龙·事类》)的地步。

如他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词上片结句用杜诗,下片结句用《三国志》注引《吴历》,。

辛弃疾的故事

1161年,辛弃疾自22岁率领2000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便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20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是,他中年却屡屡蒙受谗劾,赋闲20年,直至忧愤而。从1181年到1207年,他基本上是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过着闲居的生活,其间有6年时间被起用又被罢官,来往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任上和带湖、瓢泉之间;而居带湖亦时往瓢泉小住。瓢泉,是这位爱国词人南渡后的最后归宿地。

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1181年春,辛弃疾来到上饶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当年农历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第一次鹅湖之会)。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晴的夕阳,纵谈国是,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

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将这次会晤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将期思村前的石桥称为“斩马桥”,并在桥旁建了斩马亭。至今,当地还流传辛弃疾和陈亮“斩马盟誓”的故事。斩马亭还在,虽经历风雨,仍有不少刻有“斩马亭”字样的釉瓦覆盖其上,为铅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1194年夏,辛弃疾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1195年春,瓢泉“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瓢泉园林式庄园建成。

辛弃疾的故事有哪些

辛弃疾是南宋抗金名将,大词人,本片所讲述的是他青年时期的一段逸闻传奇。

1150年,年轻骁勇的金将粘得力率金兵闯入南宋城池山东历城烧杀劫掠。辛文郁率众家丁力抗金寇,并掩护父亲辛赞与lO岁的儿子辛弃疾远遁。

战火中,辛文郁背中粘得力斧劈,含恨而逝,辛弃疾挣脱祖父,抚尸痛哭。粘得力以全城大宋百姓生命相胁,迫辛赞归降。

辛赞身在金营,心中仍眷念祖国山河,他指导孙子辛弃疾阅读汉室书籍、令他拜师学艺,以待重返祖国收复失地。1161年,文武兼备的辛弃疾拜别已辞官的爷爷,与同伴党怀英以应考为名,进京探查金人军情。

长城下,辛弃疾绘图时被金兵察觉,迅速隐蔽。粘得力得知,嘱部将土德彪监视赶考举子。

党怀英满腹经纶,高中状元;而辛弃疾则人追缉,被岳飞旧将、乔装成说书艺人的铁嘴岳所营。党怀英贪慕功名,出卖辛弃疾,带金兵追至,铁嘴岳为掩护辛弃疾以身殉国。

辛弃疾带伤逃入范府花园。身着金人官服的范邦彦与女儿范如玉演习武艺,辛弃疾不知就里,持剑疾刺范邦彦。

粘得力与党怀英寻迹而来,范邦彦连忙出迎,见未来女婿党怀英如此人品,面露不愉。辛弃疾被擒,粘得力将军情图交党怀英保存。

范如玉目睹,深慕辛弃疾之忠义,不耻党怀英所为,她与父亲合力,终助辛弃疾逃出樊笼。灵岩寺方丈义端留辛弃疾养伤,引辛赞前来,令他祖孙相见。

金兵围住寺院,辛赞见一手养大的党怀英竞卖国求荣,痛心疾首,怒斥金人后含愤而逝。范如玉拉辛弃疾杀出庙门,得百姓相助火烧金兵。

历城辛文郁墓前,辛弃疾跪拜立誓:身许抗金大业,誓将胡虏逐出中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辛弃疾引用了哪些典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是辛弃疾豪放词的代表作,集中体现其豪放性格与壮怀报国的热情。辛弃疾素有“”之称,这首词中也有大量的典故引用。起首两句,以景物描写烘托出秋高气爽,“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辽阔景象,将一个豪迈的诗人形象烘托出来。“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运用韩愈、皮日休、周邦彦等人的典故,将情景交融在一起。“落日楼头”数句则由情及人,将词的本意表达出来。这数句全是短句连用,一气呵成,给人以气势磅A之感,诗人那渴求建功立业却报国无门的惆怅跃然纸上。下阙又连用数典,表明心志。虽然壮志难酬,虽然报国无门,但词人仍满怀一腔热忱,不愿作“求田问舍”的富家翁。但细思量现实的处境,却仍然矛盾重重,“可惜流年”,心头郁抑,却得不到丝毫慰藉,只能暗自落下“英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