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董狐执笔的故事是怎样的?董狐执笔是什么意思?

2.关于名人的读书故事 要长篇的

3.赵盾为何不把让他背上“弑君”罪名的董狐杀?

4.董狐执笔的故事是怎样的?董狐执笔又是什么意思?

5.秉笔直书的意思是什么?

6.司马迁成功的故事

董狐执笔的故事是怎样的?董狐执笔是什么意思?

秉笔直书的故事-秉笔直书的述史

董狐执笔的意思就是夸那些刚正不阿的史官,他们尊重历史,一是一二是二,不为任何的强权震慑,秉公办事,刚直不阿的精神。执笔就是说严格遵照历史的真实事件记录,不因被记录着是位高权重的皇帝或是大臣就篡改历史。

董狐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史官,当时晋国先王驾崩了,他的儿子夷皋登基成为晋灵公。晋灵公生性非常残暴,荒*无道还总是滥杀无辜,搞的晋国生灵涂炭,所以老百姓都非常恨他。当时晋朝有一个忠臣叫赵盾,他直言觐见历数晋灵公的残暴,希望晋灵公能够改过自新。

对于直言觐见的赵盾,晋灵公是恨之入骨,总想把他杀,但总找不到机会。有一次他和奸臣屠岸贾一起商量准备找刺客把赵盾杀。但此刻到赵府后看赵盾早早的就起来准备上朝,所以他实在不忍下手,告诉赵盾有人想杀他之后就自尽了。

后来晋灵公发现没有杀赵盾,就又以鸿门宴的形式把他招到宫里,想用野兽咬他。但赵盾的侍卫发现了,所以就把赵盾救了下来。但这个时候晋灵公没放弃继续派兵追杀赵盾,这个时候赵盾的儿子来了带着赵盾一起往城外跑去。而就在逃跑的时候遇到了赵盾的弟弟赵穿,赵穿知道之后就没有让赵盾跑走。

赵穿先用美色让晋灵公相信自己,然后伺机把晋灵公杀。然后让赵盾用力晋文公的小儿子里臀当皇帝。所有的这些过程都被董狐记录在史册里,而赵盾觉得自己是忠臣之后,如果背着一个弑君的罪名,对于家族来讲是一种耻辱,所以他想让董狐把记录销毁。但董狐说:宁可被处也不能改,因为历史就是历史不可任意妄为。

关于名人的读书故事 要长篇的

1、囊萤映雪

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2、牛角挂书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

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3、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

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4、映月读书

南朝人江泌小时家贫,白天要帮助家里做些杂活维持生计,晚上他抓紧时间来学习,由于买不起烛火,就只有站在月光底下读书,月亮西坠。他爬上接着读,经常因困倦从上摔下,爬起来后接着读书

5、焚膏继晷

韩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尚儒术,以提倡古文为职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如同中国其它读书人一般,韩愈也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负与长才。他在年少时便中进士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一辈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

文中叙述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因曾十载之间,浮沉于国子博士之职)训诲他的学生说:“你们要勤奋努力的学习,才能有成就。学问和品德都好,未来也不怕被埋没。”

话都还没说完,就有一位学生质疑的说:“老师,您不要骗我们了!这么久以来,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艺,每天仍是手不释卷,连夜晚都点灯接着白天来读书。结果呢?只因思想不符合当政者,便遭当权者排挤,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您自己有这样的遭遇,居然还要我们专心做学问!”

赵盾为何不把让他背上“弑君”罪名的董狐杀?

春秋时期的晋国史官董狐秉笔直书的故事大家是非常熟悉的,请允许笔者在此再叨唠一遍。

公元前612年,昏君晋灵公在同正卿(执政大臣兼最高军事统帅)赵盾饮酒时,忽然把酒杯摔到地上,于是他预先埋伏下的铁甲武士汹涌而出,赵盾命悬一线,多亏提弥明拼相救,才得以逃出晋国都城。不久,赵盾族人赵穿设计在桃园将晋灵公杀,把赵盾迎回都城,继而,赵盾扶立了新君晋成公。

太史董狐在记载此次政变时,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赵盾弑其君夷皋(即晋灵公)。”赵盾辩解说晋灵公不是他杀的,董狐回答说:“你身为执政大臣,在逃亡未出国境时国君被杀,回到朝中又不讨伐乱臣,难道弑君之罪不应该由你承担吗?”赵盾见事已至此,就没有再说什么,也没有再做什么。

在董狐直笔这个故事中,我们往往只看到董狐不畏权势、忠于职守的品格,却往往忽略赵盾宽容大度、权不滥用的胸怀。而齐庄公时齐国太史兄弟的惨烈遭遇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赵盾对史官的包容,对生命的敬畏。

齐庄公是个色迷心窍的君主,竟然迷恋上了权臣崔杼的妻子棠姜,而且“挟国君之势”强迫棠姜跟他私通。崔杼乃是曹操一样的人物,甚至比曹操还牛气,怎么会忍受这样的耻辱,从发现自己戴了绿帽子那天起,他就一直在找机会除掉齐庄公。

一天,莒国贵宾前来齐国访问,齐庄公设宴招待,崔杼本该出席这场宴会,但他却假装生病没去,而是在家里布下天罗地网等待齐庄公上钩。齐庄公听说崔杼病了,不由色心大动,宴席一结束就带着几个侍卫急匆匆赶到崔杼府中幽会佳人。可是,他等到的不是华装丽服的棠姜,而是崔杼埋伏下的众多杀手。虽然齐庄公在侍卫的保护下逃到了一个高台上,但最终还是为他的无耻好色付出了生命的惨重代价。

齐国的太史听到齐庄公被杀的噩耗,匆忙赶来,在竹简上庄重写下“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崔杼要求太史把庄公写成暴病而,但齐太史不肯屈服,崔杼一怒之下杀了太史。太史的二弟不畏崔杼*威,依旧提笔写下“崔杼弑其君”,不幸又被崔杼。太史的小弟弟面对哥哥们的热血和崔杼的亡威胁,还是选择了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终于被齐太史兄弟的正气震撼了,这才放下鲜血淋漓的屠刀……

晋灵公之和齐庄公之都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但此后赵盾和崔杼在面对史官“弑其君”的记录时却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崔杼丧心病狂,滥用威权,接连夺走了两位史官的宝贵生命,同时也把自己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赵盾则控制住了内心的怒气,把冲动和权力的魔鬼锁在了理智的铁笼之内,从而既保全了太史董狐的性命,又保住了自己的青史美名,这正是赵盾的可贵之处。

董狐执笔的故事是怎样的?董狐执笔又是什么意思?

董狐直笔这一成语是指作为史官,一定要不要畏惧权威,一定要按照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予以客观的记载,秉笔直书,不能因为来自帝王或者其他任何一方面势力的压迫而将客观的事实进行篡改或者带有自己的主观臆断对事实进行评论。历史原来什么样,就要保留什么样,保证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是史官的最重要的职责。董狐便是这样优秀史官的代表。

董狐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他可谓是史官的标杆,他真正做到了不畏惧权威,秉笔直书,可以说是董狐是司马迁的前辈和老师。董狐直笔这一成语典故起源于春秋中后期晋国的统治者晋灵公被赵氏家族所杀的大背景。晋文公称霸时期,其大臣赵衰为晋文公的复出以及称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赵衰成为了赵氏家族的鼻祖,是赵氏家族开始兴盛,权倾朝野。赵衰后,他的儿子赵盾掌权,继续辅佐晋文公的后代晋灵公。晋灵公尽管比较昏庸,贪图享乐,但是他不能容忍权力颇大的赵盾,便起了杀心。

但又一时找不到赵盾的把柄,不能将其公然杀掉,所以说就开始派杀手对其进行暗杀。两度失败之后,晋灵公公然在大殿上,安排了数百兵士,邀请赵盾过来商量事务,但是这一次晋灵公仍然没有得手,赵盾被他手下的门客给救走了。但晋灵公并没有就此罢手,还在寻找机会杀掉赵盾。而赵盾的势力也是非常大的,赵盾的堂弟赵穿得知此事之后,率领手下一直杀到了晋灵公所在的桃园,最终晋灵公被赵穿所杀。

而这个事件发生时候,当时晋国的史官正是董狐,董狐在记载这一件事情的时候写的是晋灵公被赵盾所杀。赵墩看到这样的记载之后非常气愤,要求董狐立即改正,但董狐是振振有词,赵穿是你赵盾的同门兄弟,你纵容你的兄弟主公,自然要背负历史骂名,我只能按事实这么写,所以就留下了董狐直笔的典故。

秉笔直书的意思是什么?

问题一:秉笔直书的意思是什么 秉笔直书,连动式成语,指写文章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语出清?曾朴《孽海花》。

问题二:关于秉笔直书的意思 秉笔直书 [bǐng bǐ zhí shū]

基本释义

秉:持,握住。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出 处

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问题三:秉笔直书是什么意思 释义

秉:持,握住。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详细释义

解释:秉:持,握住。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出自: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出处

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如果满意,请采纳,谢谢!

问题四:秉笔直书是什么意思 [秉笔直书]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秉:持、握。书:写。拿起笔来径直写出。指写文章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如实写下历史事实。

问题五:秉笔直书的秉是什么意思 秉:持、握。

问题六:秉笔直书中,直书是什么意思 史实记录。

词目

秉笔直书

拼音

bǐng bǐ zhí shū

释义

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示例

我是~,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

问题七:历史故事《秉笔直书》题目中的直是什么意思 真实的。

秉笔直书,连动式成语,指写文章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语出清?曾朴《孽海花》。

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秉笔直书。”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司马迁成功的故事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 文化 遗产。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司马迁成功的 故事 ,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司马迁

司马迁的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龙门人(今陕西韩城南),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正是汉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十岁时,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后因为李陵辩护,身体和心灵遭受巨大的折磨。

 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史记》。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成功的故事:

 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贰师将军李陵同匈奴一次战争中,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

 受型之后,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终于写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共526500字。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鲁迅曾以极概括的语言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童年故事:

 司马迁(约前145~前87),陕西韩城人。他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写的《史记》,计130篇,约50万字,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元年约三千年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杰出的历史人物,是中国古代历史的 总结 ,也是光耀千古的文学着作。

 司马迁幼年是在韩城龙门度过的。龙门在黄河边上,山岳起伏,河流奔腾,风景十分壮丽。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马迁。他常常帮助家里耕种庄稼,放牧牛羊,从小就积累了一定的农牧知识,养成了勤劳艰苦的习惯。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司马迁10岁就阅读古代的史书。他一边读一边做摘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父亲。由于他格外的勤奋和绝顶的聪颖,有影响的史书都读过了,中国三千年的古代历史在头脑中有了大致轮廓。后来,他又拜大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等人为师。他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立志做一名历史学家。

 一天,快吃晚饭了,父亲把司马迁叫到跟前,指着一本书说:?孩子,近几个月,你一直在外面放羊,没工夫学习。我也公务缠身,抽不出空来教你。现在趁饭还不熟,我教你读书吧。?司马迁看了看那本书,又感激地望了望父亲,说:?爸爸,这本书我读过了,请你检查一下,看我读得对不对?

 说完把书从头至尾背诵了一遍。

 听完司马迁的背诵,父亲感到非常奇怪。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相信无师自通,也不相信 传说 中的神人点化。可是,司马迁是怎么会背诵的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马迁赶着羊群在前面走,父亲在后边偷偷地跟着。羊群翻过村东的小山,过了山下的溪水,来到一片洼地。洼地上水草丰美,绿油油的惹人喜爱。司马迁把羊群赶到草地中央,等羊开始吃草后,他就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读,那朗朗的读书声不时地在草地上索绕回荡。看着这一切,父亲全明白了。他高兴地点点头,说:?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从20岁起,司马迁开始到各地游历,考察历史和风土人情,为他日后编写史书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做太史令后,他常有机会随从皇帝在全国巡游,又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了解到统治集团的许多内幕。他还如饥似渴地阅读宫廷 收藏 的大量书籍,收集了各种重要的史料。就在他写《史记》的时候,为李陵说情触犯了汉武帝,被关入监狱,判处了重刑。

 司马迁出狱后继续写作,经过前后10年艰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史记》。这部巨着,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学认字故事:

 司马迁小的时候,是个爱静不爱动的孩子,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着爸爸。白天,小朋友们都在外边玩儿,司马迁却搬个小板凳坐到爸爸身边,听他读书,看他写字、画画。?爸爸的大笔可真神奇!?小司马迁心里想。晚上,吃过饭,司马迁蹦着跳着扑到爸爸怀里,?爸爸,今天讲什么故事呀?

 随着司马迁一天一天长大,他有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爸爸知道那么多的事情,会讲那么多的故事呢?

 原来爸爸都是从书上看到的,可司马迁翻了翻,他一点儿都看不懂,急得都要哭了。

 从那天开始,司马迁跟着爸爸学认字了。

 司马迁的故事::子承父业著《史记》千秋传颂太史公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的太史令,是专门负责管理天文历法、记载史事的官员。

 司马谈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他精通天文学、《易》学、黄老学等,以黄老学为主,批判地吸收儒、墨、名、法、阴阳各家学说,家有丰富的藏书,是当时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司马谈很爱儿子,要他劳动,读书,到各地调查,著书立说,?

 司马谈很钟爱自己的儿子,一心一意要把司马迁培养成为一个有志有才之士。司马迁自幼勤勉好学,年幼时就常聚精会神地聆听父亲讲述诸子百家学派的学术观点和所见所闻的历史趣事。司马迁读书非常用功,也很聪慧,童年时就学会了当时所通行的文字。为了使他更好地体会社会生活,司马迁10岁前还遵照父命去学习耕地和牧畜,?耕牧河山之阳?,即帮助人家做些农活。后来他对儿时这段耕牧生活一直念念不忘,可见感受之深。他10岁开始阅读古文典籍,什么《左传》《国语》《世本》等等,他都广泛涉猎。

 为了开阔眼界,打下学问的基础,司马谈还要儿子拜有名的学者为师,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司马迁曾向孔安国学习《尚书》,向董仲舒请教孔子作《春秋》的 事迹 。

 司马迁20岁的时候,父亲又安排他到祖国各地去考察游历,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有胆识的举动。因为那时候崇尚的是?父母在,不远游?的信条,而司马谈为了儿子成才,毅然打破了世俗观念的束缚。

 在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下,司马迁离开长安舒适优越的生活环境,踏上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的艰苦历程,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峰,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南略邛、笮、昆明?。后又游了许多地方,前后20年,行程数万里,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对当地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轶闻趣事,都作了深入的调查和详细的记录,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史料,这对他以后作《史记》,在构思、取材和词藻、气势等诸多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他在湘水流域,重读了屈原的《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著作,并亲自到屈原投水殉节的汨罗江去进行凭吊和实地考察,为他后来写好《屈原贾生列传》作了充分的准备。

 司马谈早就有心写一部通史,并作了长期的准备,但由于年老体弱,无法完成这项浩繁的工程,于是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司马谈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深情地说:?我身为国家的史官,却没能写出一部像样的史书,想起来就痛心。自从孔子以来,已经400多年,由于诸侯兼并,战火连绵,历史的记载也放松了,甚至可以说中断了。现在,海内一统,国家强盛,是到了续写这段史书的时候了。我作为汉太史令没有对这一段历史作出完备的记载,心中不安,真是不瞑目啊!你要继承父志,千万不要忘记了著书立说这件大事,千万不能让国家史书中断了,千万不要忘记我还没有完成的大事啊!?说到这里,司马谈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司马迁伏在父亲的床边,立誓道:?就是有天大的磨难,我也要完成您的嘱托,请父亲放心!?

 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后,发愤治史。虽受宫刑,忍辱负重,终于写成了千古之绝唱?《史记》。

 父亲后三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的官职,这使他有了更多的机会阅读国家收藏的各种书籍,进一步熟悉和整理列国的历史过程及重大事件、代表人物等,从而大大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在长期的史料收集和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五年的准备,司马迁开始着手《史记》的编纂工作,实现他父亲?记载天下之文?的遗志。42岁的司马迁深深懂得,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荣辱的重要,他牢记父亲的期望和临终教诲,废寝忘食,全力以赴投入这一伟大而艰苦的工作。

 但是,正当司马迁昼夜为撰写《史记》紧张工作的时候,一个不幸的事件发生了。前99年,汉朝大将李陵在一次战斗中惨败,投降了匈奴。司马迁在谈到处理此事意见时,只因说了几句客观的公道话,便触怒了汉武帝,被关进牢狱,并被处以宫刑。这对司马迁是一次极大的侮辱和打击。他曾痛不欲生,但想到父亲留给他的事业,又顽强地坚持活下来了。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道:我受了这样可耻的腐刑,所以要隐忍苟活,是因为我多年来收集了大量史料,要撰写一个阐述从古至今发展的历史书,建立一家之言,不让国家的历史断绝。假如书已写完,并传布于世,即使要我立刻去,也是绝不后悔的。司马迁写《史记》不是为了阿世,所以敢于秉笔直书;他是为了?成一家之言?,与经传比高低,所以竭尽他的才力与心血,以高度严肃郑重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终于用生命和血汗完成了一部划时代的光辉巨著?《史记》。

 《史记》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总括了3000余年的史事,计130篇,52.6万余字,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类,语言形象鲜明,史料丰富可靠,被人们作为 散文 的典范,誉之为?千古之圣文?。鲁迅先生曾经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两千年来,有无数的中国历史学家、文学家向他学习。

 《史记》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司马谈两代人心血的结晶。由此可见,父亲的志趣和品格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多么重要,何等深刻!父亲对孩子从小的诱导、激励和培养,又是多么不可缺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