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若金汤真的有效果吗-固若金汤出自哪里
1.固若金汤和金刚护体哪个好
2.如果阳顶天没有的话,六大派是否能打的过明教?
3.魏延据守汉中10年,防卫固若金汤,为何姜维连30天都守不住?
固若金汤和金刚护体哪个好
金刚护体好。
金刚护体是指攻击力高而且准确,还有防御也很强。固若金汤是指别人伤不了你最上面的一条血。
现在的游戏上的类型、风格之类的各有不同,产生的效果不一样,有的是培养美感、有的是激发活力、有的是开发智力、有的仅仅是消闲还有的可以交流和“相亲”,可谓是多种多样,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缓解了我们的压力。。
如果阳顶天没有的话,六大派是否能打的过明教?
在倚天屠龙记中,明教的教主已经传了三十三代,第三十三代的教主便是阳顶天,阳顶天的武功非凡,在当时的时代中除了张三丰之外,并没有其他人是他对手。他不仅仅武功高明,管理能力也很出色,在他的统御之下,明教上下齐心,固若金汤。如果他当时还在世,六大派是不敢进攻明教的,没有任何胜算。
其实即便阳顶天故去,只要明教能够按照他临终的部署,让金毛狮王暂时做副教主,然后等新教主上位,在此期间,所有人都听从金毛狮王的号令,明教一样固若金汤,六大派不会有取胜的机会。
只可惜金毛狮王中了他师父成昆的算计,已经离开了明教,在江湖上到处作恶,阳顶天的临终部署全然落空。教众不知阳顶天的部署,甚至都不知道阳顶天在哪里,结果人心惶惶。其结果是好几个高手争做教主,争斗不休,明教四分五裂,这就给了六大派进攻的机会。
明教高手如云,单说武功,有能力做教主有好几个,比如白眉鹰王殷天正,武功不在金毛狮王之下,还有光明左使者杨逍,右使者范瑶,还有青翼蝠王以及五行旗的几位旗主。他们相互不服气,相互拼杀,甚至白眉鹰王直接分裂出去,成立了天鹰教,自己做教主,这种局面之下,明教已经谈不到什么战斗力。
即便如此,如果杨逍、五散人、青翼蝠王等人没有受伤,那么六大派进攻明教也会大费周章,可偏偏杨逍等人被成昆算计,全都身受重伤,瘫痪在地,明教没有人统领,一盘散沙,让六大派直接攻入了光明顶,只能说六大派的运气太好。
六大派的运气比不上张无忌的运气,张无忌机缘巧合之下练成了神功,又机缘巧合救下了明教众人,做了明教教主,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魏延据守汉中10年,防卫固若金汤,为何姜维连30天都守不住?
魏延是刘备所看中的将领,当年以部曲的身份跟随刘备入蜀,由于作战勇猛,多有战功,被升任为“牙门将军”。
魏延更像是刘备的心腹……
姜维是诸葛亮所看重的将领,品德兼备,有战略远见,战术思想奇特,深得诸葛亮所喜爱。姜维投蜀之后,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被诸葛亮提拔为了“征西将军”。
姜维更像是诸葛亮的心腹……
而这两人,都曾提领过汉中的边防重任,前者一守就是十年,寸土不失,而后者,仅仅一个月时间,便丢掉了城池。
两种不同的战略方向,在效果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刘备平定汉中,进位为汉中王之后。当时讨论到一个问题,就是镇守汉中的边防大任,应该由谁来担任?
汉中的战略地位,相对于蜀汉来说,足可媲美荆州大地。
据《三国志》记载“汉中俯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乃北地之保障,进取蜀中之咽喉要道。
换句话说!汉中亡,则蜀汉危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驻守汉中的边防将领,必须是一位有战略远见,有大局观,有格局,能独当一面的将才。
刘备在甄选良将的时候,肯定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
关羽是最佳人选,但是!他没有分身术,他已经提领了与汉中同等战略地位的荆州。赵云不适合做独当一面的大将,黄忠年纪一大把了,更加不适合。至于益州的一些大将,以及西凉猛将马超,这些都是初降者,不足以信任。
剩下的,就只有张飞了……
而且呼声最高的也是张飞,甚至张飞自己也是这么以为的,以为非他莫属……
结果却大跌眼镜,刘备选的,竟然是一员牙门小将。刘备升任魏延为镇远将军,提领了汉中太守这一边防重任。
刘备在识人用人方面,不用怀疑,大概可以媲美曹老板……
曾经的“三顾茅庐”可见一斑。对于一个表面看上去目中无人的年轻小伙子,刘备甚至多次的卑躬屈膝,导致一旁的关羽、张飞都看不下去了。
可事实证明刘备是对的……
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不以为然。
数年之后,验证了刘备的一双慧眼……
他深知张飞有鞭打士卒,无故邢杀的性格,治军之道存在很大的问题,故不敢以张飞为汉中太守。后来对于张飞的结局,刘备多少也有些预言……
所以,他不可能选择以张飞为汉中太守!
反观魏延,虽然有些性格孤傲,但也算知根知底,而且足够忠诚。况且常年以部曲的身份陪侍于刘备的左右,刘备深知其才。
破格提拔魏延,完全在情理之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提拔,绝非一时脑热。
魏延一守汉中就是十年,十年之内不失分毫,同样验证了刘备的识人之明。
那么?魏延是怎么守住这十年的呢?
简单的说,就是“拒敌于国门之外”在汉中的外围,魏延布置很多营寨,分重兵把守,使之犬牙交错,互成掎角之势。
后来王平的三万军马,抵御曹爽的十万大军,也是沿用了魏延的这一战略方针。
且看原文:
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悍拒曹爽,皆承此制。很多人认为,魏延镇守汉中的时候,没有爆发过比较大型的战役,认为魏延的成就,跟军事能力没多大关系,仅仅是运气好而已。
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的……
比如王平的兴势之战,正是沿用了魏延的这一战略方针。王平只有三万军马,而曹爽足有十万大军,部将劝说王平,应该固守汉、岳二城,以待援军,但遭到了王平的否定。王平认为,一定不能放敌军入关,于是遣刘敏等为先锋,拒敌于兴势,自己统军殿后,互成掎角之势。
简单的说“拒敌于国门之外,避免敌军兵临城下”……
魏延的这一战略蓝图,是值得肯定的……
等到姜维提领汉中后。他认为,魏延这样的叠叠关卡,虽然符合周易《重门》的道理,但顶多只能防御敌军的进攻,得不到更多的好处。
姜维认为,应该“放敌入关,使之疲弊,围而歼之”。
于是下令,不要与钟会交兵,各营寨迅速收兵积粮,退守于汉、岳二城。并以重兵把守层层关隘,使敌军入不了平川。
一旦有敌军来攻,便使一支游击队伍从侧翼攻击,使敌军难以破关。况兼之前卷走了粮草,敌军粮草押运不济,使敌军疲弊之后,各城举大军出击,配合游击队伍,一举歼灭敌军的主力部队。
可惜可惜……钟会大军开至,非常轻松的就击破了关城,收取了关城的粮草。姜维压根就没反应过来,完全来不及回防。
原定的歼灭计划,反而成了想灭灭不了,想赶赶不走,被钟会打了一个大胜仗。
可以说!请魏入关,姜维应该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