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诚挚奉师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有的领导总是偏听偏信?

3.怎么看出一个人的人格

4.与其被迫讨好别人,不如心甘情愿享受孤独,独自成长

5.历史上真有包青天这个人么

诚挚奉师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偏听偏信打一个字-偏听偏信的人称为什么

有一次,孔夫子与众弟子们在陈、蔡的地方被围困,连续困了七天,没有食物可以吃。

弟子们被饿了七天,个个面黄肌瘦,有的弟子,心中因此而忧虑。但此时,孔夫子依然每天不断地学习,弦歌不绝,没有一丝毫的埋怨与担忧。

子贡见同学们如此饥饿困顿,便用自己身上的财物,突破重围,到外面换了少许的米回来,希望给大家解解饥。

人多米少,颜回与子路便找了一口大锅,在一间破屋子里,开始为大家煮稀粥。

子路有事离开了一会儿,恰好此时,子贡从井边经过,一扭头,正好看到颜回拿了一小勺的粥往嘴里送。子贡看了有些不高兴,但他没有上前质问颜回,而是走到了夫子的房间。

子贡见了夫子,行礼后,问夫子:「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回答道:「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如果在穷困的时候,就改变了气节,那怎么还能算是仁人廉士呢?

子贡就接着问夫子:「像颜回这样的人,该不会改变他的气节吧?」夫子很明确地回答子贡:「当然不会。」子贡便将看到颜回偷吃粥的事,告诉了夫子。

夫子听后,并没有很惊讶,说道:「我相信颜回的人品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么说,但我还是不能因为这一件事就怀疑他,可能其中有什么缘故吧,你不要讲了,我先问问他。」

于是,夫子便召了颜回来,对他说:「我前几天梦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是要护佑我们吧?你粥做好了之后,我准备先祭祀祖先。」

颜回听了,马上恭敬地对夫子说:「夫子,这粥已经不可以用来祭祀先祖了。」

孔子问:「为什么呢?」

颜回答道:「学生刚才在煮粥的时候,粥的热气散到了屋顶,屋顶被熏后,掉了一小块黑色的尘土到粥里。它在粥里,就不干净了,学生就用勺子舀起来。要把它倒掉,又觉得可惜,于是便吃了它。吃过的粥再来祭祀先祖,是不恭敬的啊!」

孔子听后说:「原来如此,如果是我,那我也一样会吃了它的。」

颜回退出了之后,孔子回头对着几位在场的弟子们说:「我对颜回的信任,是不用等到今天才来证实的。」几位弟子由此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非常信服。

启示:亲眼所见的也可能不是事实的真相,对于道听途说的事情,我们更没有理由去轻信。所以,面对传闻或未经证实的事情,管理者应该明辨是非,切莫武断地下结论、作决策。

孔子就是一个明辨是非、不偏听偏信的人。

为什么有的领导总是偏听偏信?

珍珠相思

今天,李晴和一把手进行了深度的交流,但交流之后还是充满了无奈。人啊,能力和水平确实是固定的,怎么都无法改变。江山不易改,本性易难移嘛。

像李晴,虽然只是副总经理,但是,如果有人来自己面前反映自己分管的部门经理哪些事情没有做好时,李晴从来不会偏听偏信。

李晴会先判断反映的这种事情的轻重程度如何,如果是鸡毛蒜皮的事,李晴摇一摇头,把这些小事都摇开了,绝对不会记起。

如果反映的是比较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涉及到原则性的事情,那么李晴也绝对不会完全相信。李晴会向被反映的部门经理了解事情的经过,但绝对不会先带着主管意识去批评部门经理,绝对不会潜意识就认为自己的部门经理做错了。如果了解清楚事情的经过后,确实经理这边存在不合适的行为,那么自己也会委婉地提醒他。

但是现在的一把手,只要有人来反映,就会认为被反映的人肯定是做错了。肯定是哪一个环节错了,所以才会有人来反映你。

这种思维的一把手,让李晴很是郁闷。因为李晴分管的是利益部门,涉及到多方利益,肯定不能各方都满意的。所以,针对李晴分管的部门或者李晴自己,总会有那么几个会跑去和一把手反映哪里做得不好。

然后,一把手就会揪住不放,直接对李晴说:”你肯定是没有协调好,你说话不圆滑,让人心里不自在,所以人家才会反映。“

像一个专项申报的工作,红利公分公司明显不符合条件,经理王腾当然将申请资料退了回去。然后,红利分公司的经理就拿着申报材料,跑到一把手那里直接投诉李晴:”李总不同意!“而一把手也够奇葩,为了哄这位分公司的经理,直接拿起电话狠狠批评了李晴,并要李晴接下这个材料。

李晴当时都要晕了。就是接下红利分公司的申报材料,总公司那边也不可能通过审批的啊!但没有办法,既然一把手坚持,自己的建议他又不听,只得让经理王腾接下红利分公司的申报材料,先搁置着呗。

这事情也就这么过去了。但是没有想到,一把手还在纠缠这件事。今天又拿出来教育李晴,说李晴不圆滑处理事情,让很多人有意见。李晴忍不住回了句:”当时红利分公司从来就没有和我说过他要申报。“没有想到,一把手的回答就更精彩了:”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家就是要说你不同意呢?肯定是你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才造成这样的!“

李晴真的已经说不出话来了。真的,作为一把手,作为一个领导,一定要有容人之量,要有海纳百川之心胸。这个世界上,哪有人不被人说的啊?再说,他们反映的这些事,是自己违背了哪些法律法规,以至于让一把手念念不忘呢?

领导啊,您真的不能偏听偏信啊,那会造成单位的混乱的!

怎么看出一个人的人格

小心以下的人 1.不孝双亲不恤子女的人 ——如果一个人连最亲近的人都不爱,就别指望他会真在乎谁。 2.嫉妒心极强的人 ——当你比他好时,或许就是你倒霉之时。 3.只看到别人缺点、总把人往坏处想的人 ——与他在一起,永远别想有好心情。 4.对人和事悲观消极的 ——和这种人在一起,你只能变得越来越差。 5.痴迷情感,遇到问题容易走极端的人 ——你一生的幸福可能被这种人彻底毁掉。 6.睚眦必报、心狠手黑的人 ——不早点规避,财产生命均会受到威胁。 7.择偶时,没有家庭责任感的异性 ——你一生的幸福会毁在这种人手中。 8.怀有不良目的企图破坏你家庭的人 ——这种异性通常是感情骗子 9.当着你面说自己朋友坏话的人 ——相信那人当着朋友的面肯定也会贬低你。 10.借钱不还的人 ——看穿这种人会让你避免很多损失。 11、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 ——跟他在一起,你也就变成了这样的人。 12、从事等灰色职业的人 ——早些避而远之,这些人为你准备好了陷阱。 13、有、、酗酒等恶习的人 ——这种人是罪恶之源。 14.有复杂社会背景的人 ——这种人可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15.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人 ——除了受伤,你在这种人那里什么也不会得到。 16.蛮不讲理“滚刀肉”般的人 ——这种人人格上有缺陷,还是远离为好。 17、不珍惜自己和他人时间的人 ——和他在一起只能浪费你的生命。 18.用小恩小惠想拉你做非法行为的人 ——与这种人在一起,离监狱的大门也就不远了。 19.鼓吹高利诱惑你合伙投资的人 ——诱你上悬崖、背后有深渊。 20、经常说谎的人 ——这种人没有任何信用。 21.颇有能量的小人 ——这种人是附骨之蛆,和他认识只能自认倒霉。 22.不切实际的狂热的理想主义者 ——丧失了理智,一切可怕的后果都可能发生。 23.见风使舵、顺风倒的人 ——这种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24、热衷于传播飞短流长的人 ——你若不想卷入是非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是非人。 25、爱慕虚荣贪小便宜意志薄弱的人 ——这是你身边毁掉千里大堤的蚁穴。 26.从未见与他人合作愉快的人 ——与这种人共事,成就不了什么大事。 27.为个人利益出卖他人或集体利益的人 ——与这种人交往下去,那么你离被出卖也不远了。 28.拉山头、搞分裂的人 ——他(她)是极具破坏力的极端利己主义者。 29.将商业秘密泄露给对手的人 ——商业秘密被对手掌握可置企业于地。 30.里外讨好耍“两面派”的人 ——没有立场也就没有人格。 31.斤斤计较容不得半点委屈的人 ——稍有风吹草动这种人马上就会和你翻脸而且毫不留情面。 32.和人随便称兄道弟乱讲义气的人 ——“义气”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好多时候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33.投你所好、动机不轨的异性 ——这种人肯定别有用心。 34.花言巧语、口蜜腹剑的人 ——当面一套背地一套的人太可怕。 35.偏听偏信心胸狭窄的人 ——这种人生性多疑小肚鸡肠,实在躲不开也要异常谨慎待之。 36.搞迷信活动和个人崇拜的人 ——这种人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37.自认谁都不如他的人 ——这种人自我膨胀,不会很开心地任由你在某方面超越他。 38、没有远大目标的老板 ——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跟着他的步伐很难迈上辉煌之途。 39、只顾贪图利益违法经营的领导 ——你的心血和前途很容易随他一起毁灭。 40、与你芥蒂难融的上司 ——对你成见很深,很难改变看法不再给你“小鞋”穿。 41.教唆你去做坏事、做违法事情的人 ——这是把你当枪使,然后往火坑里推。 42.和单位多数同事格格不入的人 ——既然多数人都碰了钉子你最好也别惹火烧身。 43.习惯阳奉阴违的下属 ——这样的下属终有一天会背着你捅出大娄子来。 44.习惯为错误辩解找借口的下属 ——这种人不会有什么进步和出息,时间长了难免害己累人。 45.总拆你台不配合工作的人 ——说不准何时给你一记“闷棍”令你前功尽弃。 46.将你视作自己事业发达“绊脚石”的人 ——小心,这种人每天都在想着怎样“踢”开你。 47.喜欢打越级报告的下属 ——此种人不是目中无人自命不凡就是心怀叵测。 48.商务交往中缺少信誉的合作者 ——缺少信誉者有时会带给你麻烦,有时还会带给你灾难。 49.只顾蝇头小利缺乏大局观的合作者 ——只捡芝麻而丢西瓜。注定你们的合作是不牢靠和危险的。 50.想白送你“馅饼”的陌生人 ——切记一句话:“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

与其被迫讨好别人,不如心甘情愿享受孤独,独自成长

你觉得什么是孤独?是形单影只,还是站在人群中,却格格不入?我想这两者都是“孤独”,也就是从观感上来划分,“孤独”有两种形式:

(一)有形的孤独 ,即身边没有可以说话,没有可以陪伴自己的人;

(二)无形的孤独 ,看似有一堆朋友,可以叽叽喳喳、玩玩闹闹,聊个不停,但内心却充斥着一种疏离感。

不管是有形的孤独,还是无形的孤独,都会 给我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学会与“孤独”相处,不仅可以为我们的精神、人格带来好处,还是影响人生成就的重要一环。

《孤独修心课:与孤独共处的9个习惯》 这本书从 停止从众、交友宁缺毋滥、构筑避风港、勇于暴露弱点 等9个方面,帮助我们正视“孤独”这件事,知道“孤独”并不可怕,相反还会为我们创造独立的思考空间,增强个人价值。本书的作者 和田秀树 ,曾经是一位精神科医师,目前开设了自己的“田秀树身心 健康 诊所”,致力于为更多人解决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

在研究和不断的临床实践中,他对“孤独”这个课题的兴趣日渐浓厚。于是,试着从专业的精神心理学角度,深入解析了 内心产生孤独的原因 ,并 提出了9个简单有效慰藉内心的方法 ,帮助人们认识孤独,爱上孤独,让内心获得幸福和喜悦的同时,从孤独中收获成长。

产生孤独感和疏离感的根源,在于对“自我”存在的不确定性。当我们能 充分认清“自我” 时,就会从容面对他人的指责,偶尔的犹豫、彷徨,也不会妨碍 选择属于自己的路

在书中,作者和田秀树提出了一个“ 他本位 ”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将“他人”放在了“自我”的前面,产生的一种错位现象。具体表现为没有主见,从众、一味地盲从盲动,不去思考,这样的人常常患得患失,习惯依赖他人, 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疏离感

精神医学 将“我本位”置换为“他本位” 的情况,称之为 “应激反应”, 是人们面对孤独时,下意识产生的。根据具体的表现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一)从众型;

(二)网络交际型;

(三)沉迷网络及 游戏 的与世隔离型;

比如,在玩网络 游戏 的过程中,我们面对的大多是陌生人,不必担心被人认出来、被人指责,所以可以 肆意发泄内心的愤懑 ,将现实中的“面具”脱下,把不为人知的一面,毫无顾忌的展现出来。可这样做真的就不孤独了吗?

实际上并不是,看似规避孤独的应激反应,从根本上是 加剧了我们自身的孤独感 。这样做的结果,只是将自己的注意力从“A”转移到了“B”身上,从表层上是削弱了孤独感,给人以摆脱孤独的错觉,实际上孤独感还在。那么,到底该 如何直面孤独 呢?

(一)抛弃“孤独=坏事”的定式思维

我们对于“孤独”这件事产生恐惧,或者心生厌烦,是因为觉得“ 孤独了,就是被人讨厌了 ”,把孤独当作是一件坏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法国作家司汤达说:“ 天才不会让自身思想局限于凡人铺就的道路 。”用这句话来解释孤独,恰如其分。很多天才科学家们,都是“孤独”的宠儿,比如爱因斯坦、牛顿,他们都是在“享受孤独”的过程中,创造出了非凡的价值。

虽然,我们无法成为牛顿、爱因斯坦那样顶尖的科学人才,但我们也要不逃避孤独,勇敢直面孤独,享受孤独, 把孤独的时间,作为一个可以充分思考的时间 ,作为培养独创性与独立人格的契机,没准你我也可以 变成自己圈子里的“天才”

(二)摆脱从众,强化个人性

当大多数人的观点、说法、决定……与你内心的答案产生冲突时, 你会选择从众,还是表明真实观点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面一种做法,毕竟没有人愿意去跟“大多数”作对,那样明显会被孤立、排斥。

鲁迅在《狂人日记》里也发出了类似的质疑——“ 从来如此,便对吗? ”那么,大多数人的观点,就一定对吗?答案显然是不一定。

有研究表明,盲目地偏听偏信,不积极思考,不仅会弱化我们的思维能力,还会加深我们的孤独感。所以,积极思考,培养个性化意识,也是摆脱 孤独的有效手段 。与此同时,积极表明自己的真实观点, 即使是错了,也没关系,因为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个人信心,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孤独。

(三)学会正确依靠“他人”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 善于借助他人之力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 。作者和田秀树说:“我们大可不必凡事都自己扛,很多时候尽可以求助他人。”从这点来看,我们感到孤独,是因为我们没有其他人可以依靠。

比如,身在他乡,朋友、亲人都不在身边, 孤独感就会表现出来,或者加重 ,而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可替代的依赖对象,我们可以尝试结交新的朋友、参加同城的老乡会、加入兴趣班等。

战胜孤独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 拥有多个依赖对象与选项 。这就像备用牙刷、备用轮胎一样,当其中一个没办法使用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其他的。人是群居动物,即使能够很好地与孤独共处,但也不妨碍我们与他人进行互相支撑,共同进步。

在看完了《孤独修心课》—— 为孤独者准备的9堂课 以后,让我最有共鸣的是用“阅读”来摆脱孤独这部分内容。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的一个“孤独者”,或者曾经是一个“孤独者”——害怕孤独、将希望寄托给别人、不愿被指责、一味听从……甚至活成了别人,活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有好长一段时间, 我就处于这种“孤独”的状态 。整体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干什么,工作、生活完全没有条理性,还变得爱发脾气。打开聊天软件,也不知道跟谁聊,有什么事情,也不知道找谁说——跟亲近的人说,怕他们担心;跟陌生人说,又觉得说不着,毕竟, 没有人愿意做情绪的垃圾桶

后来,强制自己 坚持每天读书 。在这之前也有在读,但只是断断续续的。开始坚持以后, 收获很多 。比如,没时间胡思乱想了,因为想做的事有好多;思维能力提升了,即使是完全不熟悉的领域,也能一下子理清逻辑;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知道别人说的不一定都对,不一定适合自己,要有选择……最重要的是, 再也没有孤独感了

在《孤独修心课》中这样写到: 懂得越多,不了解的东西也越多 。读书是了解自己最有效的途径。所以,与其依靠别人,担心随时而来的孤独感和疏离感,不如努力让自己成长起来,直面孤独,与孤独为友,携手看遍风景,走完人生之路。

我是书不白读,每天分享好书。愿你和我一起,书不白读,皆有所获!感谢遇见!

历史上真有包青天这个人么

有这个人,但很多是“传说”

包拯(999年4月11日—1062年5月24日)名文正,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今安徽肥东);为中国北宋著名清廉官员。

包拯为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申科进士甲科,初任建昌知县,官至开封府尹及龙图阁大学士。因为他进入“二府”成为北宋最高决策机关成员后,其衣著饮食和器具依然“如衣布时”,是古代中国清官的典型代表,民间谚语有云:“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后世包括朱熹、欧阳修、刘敞、司马光对包拯皆有正面评价。

包公庙宇

在中国合肥市现存新修葺之包公祠,现存之包公墓于1987年10月1日重修对外开放(见图);并成立合肥市包公研究会。而中国各地均有大小之包公庙,如台湾南投县埔里的青天堂、大寮村高雄县开封宫、香港湾仔坚尼地道的包公庙、澳门镜湖医院附近的包公庙、湖南省郴州市宜章镇的包公庙等等。

包氏家族与遗迹

据墓志铭载:包拯先有三妻张氏、董氏(有一子包繶但他婚后两年染病身亡),并后与随嫁之待婢孙氏纳为妾室并生下一子包綖(1058年,包綖由包繶之妻崔氏取名包授),妻被包拯遗送回家,因为包綖,家族得以繁衍;包公另还有两位女儿。另董氏于1068年病逝于合肥,与包拯合葬;崔氏则于1094年去世,享年62岁。

他于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病殁于开封,谥号孝肃,妻子董氏把生前奏议底稿交付至门生张田辑录成《孝肃包公奏议》即《包拯集》传世,次年归葬合肥并由宋枢密副使吴奎立下墓志铭(现存安徽省博物馆),墓地曾于1199年由淮西路官员重修,但于时期1973年3月因当时革命委员会征地被强行“迁坟”破坏,而另一相关古迹“包公井”原址亦抢救未果,于1986年成为在合肥四中的一幢五层楼宿舍。

传说形象

包拯以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著称,故民间称其包青天及包公,就任开封府尹期间,得到“四大名捕”(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与有“御猫”之誉的御前四品带刀护卫之南侠展昭协助,办案既明查又暗访,执法既严谨又不失人情,令正义得以顺利伸张之余亦导人向善。因为开审考上状元成为驸马爷的陈世美不认妻一案前,其妻子秦香莲向王丞相拦路喊冤(而不是向包青天拦路,但现在借用拦路喊冤来引申有冤无路诉,迫于无奈出此下策之义)。

开封府公堂门前右边前有一鼓,逄有重大冤情之时,不论大小人物一经击鼓鸣冤,包青天定必升堂开审,喊冤者可直接向包大人陈述冤情;而传说包拯审案不分昼夜:日审阳间,夜审阴间;并流传多个审案故事传颂后世,著名的有《铡美案》、《狸猫换太子》、《乌盆案》等。另古代小说《七侠五义》亦以其为主人公。因其大公无私,拥有一副铁面如墨的脸孔以镇慑佞臣,额上挂有一弯苍白明月,故亦有“包黑子”称号,坊间传说中包拯后成了神明“马国公”,故现在称的“马国公”就是包公本人。

改篇电视剧

1974年起,台湾中华电视台将包青天审案故事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包青天》,由仪铭主演,总共跨年播出350集,创下台湾电视连续剧播映集数最高纪录。由蒋光超主唱的主题曲亦随之成为在台湾家喻户晓的名曲。1993年2月23日华视再度推出新版《包青天》,由金超群担纲主演,原计划制作15集,但播出后收视成绩出乎意料之佳,制作单位乃不断延长故事,结果总共跨年制播236集,至1994年1月18日方告下档。

本剧海外播映成绩亦极亮眼,例如香港两个免费电视台(无线电视与亚洲电视)均购入此剧,作为同时段收视争夺之对憾武器(无线所用之主题曲为林子祥主唱、黄霑词的《愿世间有青天》,而亚视则以华视原版,胡瓜主唱之《包青天》)。其后前述两电视台又分别以包青天为题材,各自拍摄电视剧(无线电视由狄龙饰演包青天,亚洲电视则邀请台湾华视《包青天》原演员班底赴港拍摄),往后相继出现以包青天为背景的电视剧,如《七侠五义》(台湾)、《碧血青天杨家将》与《五鼠斗御猫》(2005年,香港)等。

包拯与海瑞,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青天大老爷,刚正不阿,深受老百姓的爱戴。

但是,为什么同样的人,却有不同的命运,一个青云直上,一个被罢官,这里的关键是什么呢?

也许有人会说,两个人所生的年代不同,或者是两人所处的皇帝不同,是皇帝的性格决定了两人的命运。然而,最关键的一点是一个只对下,而另一个既对下又对上。对下,皇帝是可以容忍的;对上,把矛头指向皇帝,让他不舒服,皇帝会让你继续爽下去吗?

历史上有一出戏叫“打龙袍”,正反映出了包拯的智慧。李娘娘碍于情势,下旨要打皇帝,包拯找来皇帝的龙袍代替刑罚,保全了皇帝的面子,当然皇帝也会对包拯另眼相看拉。试想一下,李娘娘哪会真心打自己的孩子,万一包拯真的严格执法,估计皇帝会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