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之木的故事-诽谤出处
1.谁知道尧帝的故事
2.谁有三字经故事的具体内容?
3.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分别是谁
4.第三个字是之的成语精选
谁知道尧帝的故事
尧:
(一)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二)
尧,我国古代帝王,五帝之一。名叫放勋,尧是他的谥号,《谥法》上说:“翼善传圣曰尧”。尧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伊侯之国,后来迁于祁地,所以称尧为伊祁氏,尧以祁为姓。
尧父乃帝喾,名蟜极,号高辛氏。帝喾在位七十年崩,传位给儿子挚。尧十三岁辅佐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所以尧号曰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都于蒲阪。《通典》记载:“尧旧都在蒲”,《水经注》记载:“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尧城”,《阚骃十三州记》记载:“蒲阪,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
《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车驾以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尧在位,天下洪水汤汤,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访于民间,有一位老人含着食,鼓着腹,敲着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古诗称作《击壤歌》。
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于是,尧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阔神敏,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拱手以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尧与舜在田间扯起话题,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凡人之见。尧又走访了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作虞官,试舜三年后,让舜在尧的文庙拜了尧的先祖,尧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去。
(三) 尧帝陵
[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尧冢也有好几处,一般认为在山西临汾,历代也多以这里为主进行祭祀活动。]
尧帝陵位于今中国山西临汾市东北35公里郭村里隅涝河北侧。
相传尧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因而临汾城南有尧庙,城东筑有尧帝陵。尧帝陵周土崖环峙,河水经陵前南泄,松柏苍翠,陵丘耸峙。尧陵高50米,绕周80米。陵前筑有祠宇, 相传为唐初所建。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记载:唐太宗征辽曾驻跸于此,因谒尧陵,遂塑其像。元中统年间,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筑尧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间,都曾重修。现陵丘如故,松柏依旧。祠内有山门(门上为乐楼)、牌坊、厢房、献殿、寝殿、 碑亭等建筑。布局紧凑,木雕精细,红墙绿瓦,围以清流古柏,相映成画。陵前祠内立有元代以来碑碣十余座,记述陵宇沿革和帝尧功绩。其中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尧陵碑上刻有尧陵全图,保存完好。
(四) 尧帝庙
尧庙位于临汾市区南3公里处。相传尧建都平阳(今临汾市),有功于民,庙是后人为祭祀尧王所建。创建年代已无可考。现存建筑原为清代遗物。前有山门,内有围廊、牌坊、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建筑。尧王及其四大臣被喻为“五凤”。“一凤升天,四凤共鸣”,五凤楼就因此得名。尧井相传为尧所掘,为记其功,上筑一亭。广运殿是供奉尧王的主殿,高达27米,殿宇四周设环廊,42根石柱,柱础雕刻工精,殿内金柱子肥硕,直通上层檐下,础石上云龙盘绕。龛内塑有尧王像及其侍从。庙内存在碑碣10余通,记载尧王功绩及庙宇建造经过。广运殿1998年毁于大火,后于1999年重建。
舜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后,禅位于禹。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yao2)、舜(shun4)和禹(yu3)。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尧年纪大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正合适。"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另一个叫灌兜(huan dou)的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用这号人,我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到会的一致推荐舜。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到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大家便把舜的情况说开了: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gu sou,就是瞎老头的意思)。舜的生母早了,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说,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有,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那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悉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你呀!"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尧听了大家介绍的舜的事迹,又经过考察,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做"禅(shan)让"。其实,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过了几年,尧了,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也是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
九疑山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在九疑这块神奇而美丽之土地上,留下了舜帝众多的为民服务的动人故事,留下了不少文人骚客仰游九疑山的幽怨、怀念和美好的赞誉,一代伟人曾挥笔写下了"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壮丽诗篇。
(二)[舜帝陵]
舜帝陵位于舜陵景区,是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疑山风景区的目标人文景观,是九疑山风景的目标人文景观。是我国最古老的陵墓。
舜帝陵陵区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庙、神道及陵园组成,占地600余亩。陵山舜源峰上小下大,呈覆斗状,海拔600余亩,气势恢宏。山北麓建有陵庙,陵庙坐南向北,规模宏大,占地24644平方米。分为前后两重院落,五进建筑。陵庙内建有庄严肃穆的山门、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厢房。陵庙外有长200米的神道。
舜陵是中国五大古帝陵之一,是中国唯一的舜帝陵墓,乃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而葬于九疑山。陵庙祭碑廓内保存的历代祭碑36方,它们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在古木参天的陵区内,陵庙建筑上的石雕、楹联、壁绘栩栩如生,令人流连忘返。附近有娥皇峰、女英峰、美大峰、梳子峰、舜峰(三分石)、箫韶峰、斑竹岩、舜池、舜溪皆与舜帝奏九韶之乐及二妃挥泪斑竹的传说有关。
谁有三字经故事的具体内容?
《三字经》中的故事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 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著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扌卑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佑集》十五卷。
《三字经》学习资源1、嘉嘉玩三字经有声教学软件:
收录了三字经有声朗读、三字经有声释义、三字经歌曲等内容,适合儿童自学及家长、教师教学用。软件操作界面友好,
2、三字经学习网:
介绍最完整的三字经全文阅读和最全的新三字经,详细讲述三字经的起源和作者,以及三字经解释等相关文章。
3、刘宏毅《三字经讲记》
刘宏毅教授讲于奥克兰,《三字经》讲座是直剖经义,辅以文字,以经义为纲,文理为目,纲举目张,文义也就自然现前了。
三字经的意义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在传统教育中,小孩子们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那么一共才一千五百字左右的《三字经》,都包含了哪些内容?在看似浅显的词句中,都蕴含了哪些深刻的道理?为什么古人认为,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而对于现代人来说,《三字经》还有什么教育意义吗? 《百家讲坛》特聘请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用风趣幽默的讲述,告诉我们《三字经[1]》背后的故事,阐释《三字经》内含的道理,并通过《三字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次详细的梳理,帮助我们认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何为需要继承的精华,何为应该摒弃的糟粕。因为《三字经》这样一本小册子,所以能够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一定具有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它深深地吸引我,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诤友。不论是在道德、历史、地理……文化上内外都会受益非浅。虽然,在这本书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这些不足之处,不正是要我们这些现代化开放意识的中国人去改变、探索吗? 每看一篇,我都会被陶醉在经文的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 嬴政,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但在许多人心中他同时也是个暴君。可我觉得他只不过是一个顺应了“弱肉强食,胜者王,败者寇”的生活逻辑的人物。 他为了统一中国,加强训练精兵。虽然,每一个训练,对于士兵来说都是一次生决择,但这么残酷的训练却为日后,统一中国做了奠基。 统一中国后,他虽然残暴,但从此国泰民安。我们现在身处这个美好的社会主义,不是要感谢秦始皇吗?中国古代文明所做的切是无可抹灭的,这为中国古文明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字经》,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了它,让我们继承这些美德,发扬它吧!
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分别是谁
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燧人
燧人氏(生卒年不详),风姓,又称燧人,尊称“燧皇”、“天皇”,位列“三皇”之首。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出生于商丘,为华胥氏之夫、伏羲与女娲的父亲。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燧人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奉为“火祖”。商丘因此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火文化之乡”称号。
华夏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燧人氏,燧人氏是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先。
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被尊为“三皇”之首,奉为“火祖”。火的发明使人类有了可以创造的温暖,对远古人类的聚集提供了武器和条件,是人类群居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根源。火的发明创造了中国家文化的妊娠期。燧人氏被称为“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伏羲
伏羲(生卒年不详),风姓,燧人氏之子。《史记》中称伏牺,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又称青帝,是五天帝之一。传说其生于成纪,一说生于仇夷。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
伏羲是古代传说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之一,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和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神农(炎帝)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尚有争议,也有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说是今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一说是今宝鸡市岐山县的岐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华人(不仅汉族)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黄帝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颛顼
颛顼(生卒年月不详),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本名乾荒,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又称黑帝或玄帝,在流传下来的上古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颛顼始自穷桑,而迁都于商丘,后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国语·楚语》说颛顼是继少昊之后主政。《列子·汤问》说法亦同:“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山海经·大荒东经》神话中说少昊育颛顼于东海。后来的虞(舜)、夏、秦、楚都成了他的子孙,成为黄帝系下与帝喾并列两系中的一系,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颛顼生子穷蝉,是舜的高祖。据说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葬于濮阳。
帝喾
帝喾,姬姓,名俊(一作夋),五帝之一。出生于高辛,黄帝的曾孙,中国上古时期一位着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山海经》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就是帝喾。15岁受封为辛侯,30岁受禅即位,号高辛氏。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喾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商族认为是其第一位先祖。
其祖父玄嚣,是黄帝次妃女节的大儿子;父亲名蟜极,颛顼是其伯父。帝颛顼后,他继承帝位,时年三十岁。帝喾继为天下共主后,以亳为都城,以木德为帝,深受百姓爱戴,后葬于故地辛,建有帝喾陵。
尧
尧,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五帝”之一。十三岁辅佐兄长帝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去。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开创了“禅让制”的先河。尧传位给舜。
他命羲和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
帝尧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得到人民的广泛爱戴。被后世儒家奉为圣明君主的典型。
舜
舜,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姓姚又姓妫,名重华,字都君。出生地在诸冯(诸城)或者姚墟,为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禅让”为有虞氏首领。治都蒲阪(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尊号有:帝舜(舜帝)、大舜、虞舜。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
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着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第三个字是之的成语精选
暧昧之情——行为不光明,内有不可告人的隐情。也指男女互相爱悦可能的私事。
安身之处——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
安身之地——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
鞍马之劳——鞍马:鞍子和马,指长途跋涉或打仗。形容旅途或战斗的劳苦。
暗昧之事——指见不得人的丑事。
八拜之交——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交:友谊。旧时朋友结为兄弟的关系。
八斗之才——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八荒之外——八面荒远的地方以外。形容极其旷远。
白圭之玷——白玉上的一个斑点。比喻人或物大体很好,只是有些小缺点。
白华之怨——指女子失宠之哀怨。
白首之心——老年时的壮志。
百年之柄——柄:权柄。形容长久的大权。
百年之好——永久的好合。指男女结为夫妇。
百年之后——的讳称。
百舌之声——比喻唠叨、多嘴。
百足之虫,而不僵——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
败鼓之皮——败:破旧。破鼓皮可作药材。比喻虽微贱,却是有用的东西。
败军之将——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半面之交——同别人只见过一面的交情。意谓交情不深。
半面之旧——意指只见过一面的人。
饱学之士——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比喻坏人成堆的地方。
北斗之尊——北斗星的位置近于天的中心。比喻地位非常尊贵。
北风之恋——比喻对故土的怀念之情。
必由之路——由:经由。必定要经过的道路。泛指事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或做事必须遵守的法则。
必争之地——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
变色之言——使脸色改变的话。多指为争论是非曲直而冲动发怒时说的话。
摽梅之年——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兵车之会——春秋时齐桓公争霸,屡次与诸侯会盟,其中在鲁僖公年间的四次,齐国带有军队,你为“兵车之会”。
剥肤之痛——剥:剥去。肤:皮肤。指受害极深而引起的痛苦。
搏牛之虻——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败。后来比喻其志在...
伯仲之间——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间:中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
逋逃之臣——逃亡的罪臣。
不拔之志——比喻意志坚决,不可动摇。
不白之冤——白:搞清楚。没有得到辩白或洗刷的冤屈。
不臣之心——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会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想。后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
不逞之徒——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不次之迁——次:顺序,等第;迁:官位升迁。比喻超出常规的提升官级。
不根之论——根:根据;论:言论。没有根据的言论。
不轨之徒——不守法纪或图谋作乱的人。
不讳之门——讳:忌讳。指说话可以直言不讳的地方。
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不羁之才——非凡的、不可拘束的才能。
不羁之民——不受束缚的百姓。指不甘就范的人民群众。
不及之法——指不适用的法规。
不急之务——急:急迫,要紧;务:事情。无关紧要的或不急于做的事情。
不教之教——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
不解之缘——缘:缘分。不可分解的缘分。比喻不能解脱的联系或关系。
不经之谈——不经:不合道理。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不牧之地——不能牧养牛马的地。指荒地。
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称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
不赏之功——形容功劳极大。
不识之无——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不时之需——不时:不是预定的时间。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出现的需要。
不食之地——不食:不生产粮食。指不能耕种的土地。
不世之功——不世:不是每代都有的,即非常、非凡。形容功劳极大。
不速之客——速:邀请。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
不腆之仪——腆:丰厚;仪:礼物。不丰厚的礼物。旧时送礼的谦辞。
不祧之祖——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不迁入祧庙的祖先。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
不舞之鹤——舞:舞蹈。不舞蹈的鹤。比喻名不副实的人。也用来讥讽人无能。
不祥之兆——兆:预兆。不吉利的预兆。
不易之典——不变的法则。
不易之论——易:改变。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
不义之财——不义:不正当,不合理。不应该得到的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钱财。
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不正之风——不正当的社会风气。
不治之症——医治不好的病。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
布衣之交——布衣:平民。旧指贫寒老友。
采薪之忧——采薪:打柴。病了不能打柴。自称有病的婉辞。
菜蔬之色——比喻人们在饥荒年景度日所显现的营养不良的脸色。
粲花之论——粲花:鲜艳的花朵;论:言论。称赞言论的典雅隽妙。
仓卒之际——仓卒:仓促,匆忙。匆忙之间。
恻隐之心——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豺狼之吻——比喻残酷贪婪的官吏。
长舌之妇——常用来指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事非的女人。
长夜之饮——指通宵宴饮。
车笠之盟——笠:斗笠。比喻不因为富贵而改变贫贱之交。
趁人之危——利用别人危险的境况图利。
成人之美——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
城下之盟——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乘人之危——乘人家危难的时候去威胁损害。
承天之佑——承:受;佑:保佑。蒙受老天的保佑。
迟暮之年——迟暮:黄昏,比喻晚年。指人至老年。
持平之论——持平:主持公道,没有偏向。指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
池鱼之殃——比喻受牵连而遭到的祸害。
尺寸之地——尺寸:形容数量少。面积狭小的封地。
尺寸之功——尺寸:形容数量少。微末的功劳。
尺泽之鲵——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赤子之心——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充闾之庆——充闾:光大门楣;庆:喜庆。能使门第光大的喜庆事。
虫鱼之学——指繁琐的考据订正。
出头之日——出头:摆脱困境等。指从困厄、冤屈、压抑的处境中摆脱出来的日子。
刍荛之见——刍荛:割草打柴的人。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
杵臼之交——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比喻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分。
穿窬之盗——穿:指穿壁;窬:通“逾”,从墙上爬过去。从墙上爬过去。指钻洞和爬墙的盗贼。
喘息之间——喘一口气的功夫。比喻时间短。
床笫之私——笫:竹编的床席。床笫:床铺。指闺房之内或夫妇间的私话、私事。
吹灰之力——比喻极轻微的力量。
垂暮之年——垂:将,快要。暮:晚,老年。快要到老年。
唇齿之邦——嘴唇与牙齿互相储存依存。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与共。
莼鲈之思——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
踔绝之能——踔绝:高超。高超的本领、才能。
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弹丸之地——弹丸:弹弓所用的铁丸或泥丸。弹丸那么大的地方。形容地方非常狭小。
旦夕之间——旦:早晨。夕:晚上。早晚之间,形容在很短时间内。
旦夕之危——旦夕:比喻短时间内。危:危险。形容危险逼近。
当立之年——指三十岁。
当务之急——当务:指应当办理的事。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
蹈厉之志——蹈厉:踏地猛烈。本形容舞蹈的动作威武有力。比喻奋发向上的志向。
盗跖之物——跖:人名,传说是先秦时起义军领袖,封建社会称之为盗跖,代指坏人;物:物品。指盗贼抢劫来的东西。
道傍之筑——比喻无法成功的事。
道义之交——交:交情,友谊。有道德有正义感的交往和友情。指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朋友。
倒悬之急——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倒悬之危——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得意之色——得意:称心如意。因非常称心如意而露出傲慢的神色。
得意之作——指自己认为非常满意的作品。
地主之谊——地主:当地的主人;谊:义务。住在本地的人对外地客人的招待义务。
点睛之笔——笔:文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
阽危之域——阽危:危险;域:境地。危险的境地。
钓游之地——童年生活的地方,一般指故乡。
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东道之谊——东道:主人。谊:情谊。指主人的情谊。
栋梁之材——栋:脊檩,正梁。能做房屋大梁的木材。比喻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
斗筲之器——筲:仅容一斗二升的竹器。比喻气量狭窄的人。
斗升之水——比喻微薄的资助。
独到之处——指与众不同的特殊的地方或见解。含褒意。
独得之见——与众不同的创造性的见解。
度外之人——度外:心在计度之外。指与某人或某集团没有关系或关系不近的人。即局外人。
断袖之癖——指男子搞同性恋的丑恶行径。
断织之诫——孟子的母亲用割断织布机上的纱,使机上的纱不能成布的损失来告诫中途放弃学业的儿子。后用这个故事告诫中途...
对症之药——针对病根下的药。比喻纠正缺点错误所用的相应办法。
多故之秋——多故:多变乱多患难;秋:指某个时期。指多事故多患难的时期。
多事之秋——多事:事故或事变多;秋:时期。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
饿虎之蹊——比喻非常危险的处所。
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耳食之谈——耳食:以耳吃食,指不加审察,轻信传闻。指听来的没有根据的话。
二姓之好——指两家困婚姻关系而成为亲戚。
发棠之请——发:发放;棠:齐国地名,积谷之处;请:请求。原指孟轲劝请齐王发放棠邑粮食赈济饥民。后指请示赈济。
伐性之斧——伐:砍伐;性:性命,生机。砍毁人性的斧头。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
反哺之情——比喻子女长大奉养父母,报答恩情。
反间之计——间:离间。原意为利用敌人的间谍把假情况告知敌人使之失误的计策。后来指离间敌人内部,使之不团结的计策。
返哺之恩——返哺:雏鸟长大,衔食哺其母。比喻报答亲恩。
泛泛之交——交情不深的朋友。
泛泛之人——泛泛:平常,一般。一般的人。指不是什么有所作为有才干的人物。
方便之门——原是佛教指引人入教的门径,后指给人方便的门路。
方寸之地——指心。
方外之人——方外:世外。原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阻止;甚:超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非常之谋——非常:不平常。不是一般的阴谋。指阴谋篡夺帝位。
非分之财——不是自己应得的钱财。指本身不应该拿的钱财。
非分之想——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
诽谤之木——诽谤:引以为谏言;木:木牌。在交通要塞竖立木牌,让人们写上谏言。
肺腑之言——肺腑:指内心。出于内心的真诚的话。
分寸之末——比喻微少、细小。
分内之事——分内:自己,本分。本分之内的事情。指自己应负责任的事情。
葑菲之采——不可因葑菲根茎味苦而连叶也不采。原比喻夫妻相处,应发德为重,不可因女子容颜衰退而遗弃。后常用作请人有...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
风云之志——像风云那样雄大高远的志向。
风中之烛——在风里晃动的烛光。比喻随时可能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随时可能消灭的事物。
风烛之年——比喻人到了接近亡的晚年。
逢君之恶——执迎合昏庸的执政者,引他去干坏事。
肤受之诉——比喻被人说了有关切身利益的坏话。
肤受之言——肤:肤浅;受:感受。指肤浅的,使人感受不深的言论。也指不切合实际的言辞。
斧钺之诛——钺:古代兵器,像大斧;诛:杀戮,杀。用斧、钺的刑罚。泛指刑。
俯仰之间——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形容时间极短。
负薪之忧——意指背柴劳累,体力还未恢复。有病的谦词。
父母之邦——指祖国。
缚鸡之力——捆鸡的力量。比喻体弱无力。
腹背之毛——比喻无足轻重的事物。
腹心之疾——腹心:比喻要害处;疾:疾患。比喻要害处的祸患。
覆车之轨——轨:车辙。翻车的辙迹。比喻失败的教训。
覆车之鉴——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作为以后的教训。
覆车之戒——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作为以后的教训。
覆盆之冤——翻过来放的盆子,阳光照不到里面。形容无处申诉的冤枉。
覆舟之戒——推翻船的教训。比喻失败的教训。
妇人之仁——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盖世之才——盖世:压倒当世,超出世上所有的;才:才能。形容超出当代、无与伦比的才能。
干城之将——干城:盾牌和城墙,比喻扞卫者。指保卫国家的大将。
感旧之哀——感念旧人旧事的哀叹。表示怀旧。
干父之蛊——干:承担,从事;蛊:事、事业。继承并能胜任父亲曾从事的事业。
膏肓之疾——指不可医治的绝症。
膏火之费——膏:点灯的油;膏火:灯火。借指求学的费用。
膏腴之地——指肥美的土地或肥沃富饶的地区。
缟纻之交——缟纻:缟带和纻衣。缟带指用白色绢制成的大带。纻衣指用苎麻纤维织成的衣服。指交情笃深。
割臂之盟——割臂:刺破胳臂;盟:盟约。原指春秋战国时鲁庄公与孟任割破胳臂,订下婚约。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宁约(指...
割襟之盟——割襟:指腹为婚时,各自割下衣襟,彼此珍藏作为信物。指男女在未出生前就由其父母订立下婚约。
隔世之感——指因人事或景物变化大而引起的、象隔了一个时代似的感觉。
庚癸之呼——庚、癸:军粮的隐语。原是军中乞粮的隐语。后指向人借钱。
苟且之心——苟且:得过且过。指得过且过、只顾眼前思想。亦指想做不正当事情的念头。一般多指男女关系。
狗吠之警——比喻轻微的惊动或扰乱。
鼓盆之戚——旧指了妻子。
古稀之年——稀:少。指人到七十岁。
股肱之力——股肱:大腿和胳膊。自己的所有力量。形容做事已竭尽全力。
股掌之上——在大腿和手掌上面。比喻在操纵、控制的范围之内。
骨鲠之臣——骨鲠:比喻刚直。刚正忠直的官员。
顾复之恩——顾:回头看;复:反复。比喻父母养育的恩德。
瓜李之嫌——瓜李:瓜田李下。比喻处在嫌疑的地位。
寡人之疾——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疾:病,毛病。古代君王的通病——好色。
zhl201704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