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中有细的前一句是什么?-粗中有细的意思是啥
1.“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嫌男人丑”,猪八戒这句话什么意思?
2.关于搞笑的歇后语
3.九年级上册《差半车麦秸》课文
4.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哪些地方表现出了鲁达的细?
“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嫌男人丑”,猪八戒这句话什么意思?
《西游记》中不但有精彩的神魔故事,其中也保留了大量的宋明时期的俗谚,很多都包含着丰富的哲理。
在唐僧师徒来到女儿国时,女王听闻唐僧是大唐御弟,大为心动,就想让孙悟空等离开,单单留下唐僧。她命令驿站驿丞先把自己的意思告诉唐僧师徒,之后再派太师去当面提亲。
见到驿丞只是选择唐僧留下,唐僧又一副不情愿的样子,猪八戒很不甘心,他笑笑说:“你甚不通变,常言道,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
这“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是什么意思?
古人常用柳枝来编制各种器具,在柳枝中,会分出粗柳枝和细柳枝两种。粗柳枝比较粗大、壮硕,可以用来编制簸萁。细柳枝比较细嫩、柔软,适合编制量米谷的斗。无论是粗柳枝还是细柳枝,各有其功用,对于编制的人来说,一样重要。
猪八戒的意思是,世上的人对于男人从来都是更看重才能,对于容貌,并不在意。
古语所谓:“男才女貌。”选老婆的时候才以容貌当成第一标准,选丈夫的时候,当以才能为第一标准。
在《四圣试禅心》的故事中,猪八戒也表示过类似观念。在他看来,唐僧除了一张白面皮,手不能提,肩不能挑,根本不是做事的人。何况,猪八戒不但力气十足,能挣家财,并且精通熬战之法,那方面工夫很好。在猪八戒看来,他的条件比唐僧优越太多。
猪八戒条件这么优越,女儿国王为何不选他?
女儿国国王乃是一国之君,她岂会像一般小儿女一般看重相貌?她在下定决心迎娶唐僧的时候,根本连唐僧的面都没有见过,根本不知道唐僧的美丑——女王也不介意唐僧的美丑。
原文女王初闻唐僧到来,就对百官说:“东土男人,乃唐朝御弟。我国中自混沌开辟之时,累代帝王,更不曾见个男人至此。幸今唐王御弟下降,想是天赐来的。”
唐僧真正打动女王的地方,不是他白白净净的面皮,而是大唐御弟的身份!
女 王在见了唐僧后,一口一个“御弟哥哥”。她娶唐僧,不但是希望传宗接代, 更希望借助唐僧的特殊身份,震慑周边国家——我西梁女国和大唐联姻了!
央视版电视剧把女王改编成一个痴情少女,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故事很浪漫,却不符合原著。原著中的女王极度强势,几次要霸王硬上弓,其*威把唐僧吓得半!
八戒在女儿国说了这句酸不溜秋的话 。
女王得知大唐御弟到来,心动不已,打算支开仨徒弟,单独留下唐哥哥。驿丞就把意思告知唐僧师徒。 唐僧不情愿,八戒不甘心。
猪八戒尬笑说:"你甚不通变,常言道, 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 。"
大家都知道,猪八戒粗中有细,粗人常讲细理,时有惊人之语。簸箕、斗、男儿丑",到底啥情况呢?
过去时, 农村人常用柳条和藤类,编制簸箕、斗、框等生活用品。柳条有粗有细,各有用途。 这些都是熟悉的日常,所以,八戒就用此表达自己的不甘心,顺便打趣师父。
粗柳簸箕丨
簸箕属于框类一种,铲形,手端两边,可以簸粮食,去除皮壳杂物等,又如筛子,大家熟悉些。 簸箕另个重要用途是端粮食,倒入粮仓或袋子中。在收货季节,簸箕经常用来端运粮食 。
所以簸箕要够承重 ,尤其左右和后方三边。因此,编织簸箕的柳条要粗一些。人们去集市买簸箕,首先看簸箕够不够扎实,关键就是柳条。如果太细,簸箕会发软,不堪大用。
细柳斗丨
斗,属于度量衡,也等于临时盛粮 。一种是木制斗,四锥形,上粗下细。另一种是藤条类编织的斗。相比木板,藤条多了柔韧性,所以这种斗形状多种可选,比如圆形或方形等。
①斗不用像簸箕那样端来簸去,主要是围仓和度量作用而不是承重。
②柳藤条粗大意味缝隙越大,谷物就容易漏出。对于斗来说,细柳条最好不过了。
无论簸箕或斗,都是过去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各有其用,且不能相互替代。 簸箕和斗形状不同、柳条粗细不同、功能不同,但都重要,老百姓看重的是簸箕和斗的实用性 。
八戒借用簸箕和斗比喻,是说男人如簸箕斗。形高矮胖瘦,貌丑俊普通,这些并非那么重要,世人向来更看重男人的才能才华。
我就说了, 猪八戒时不时闪耀着智慧光芒。二师兄从来都不会白白委屈自己,若不得不承受,那也要表达出自己的态度。
"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 一句俗中带雅的比喻,诙谐、含蓄、形象、有理地表达了自己不服,顺便调侃映射下师父 。
郎才女貌,是古代择偶最理想标准。 对男人的要求,历来强调才能指标。 "七尺男儿","顶天立地",男人必须有担当。
没有才能拿什么担当?靠双手合十念着"妈咪妈咪哄" ?妖精管你妈咪哄还是爹地哄,直接扯腿给拉走了。八戒也是实在人。
话说回来,男人才能如簸箕斗之功能,各有各用。扯半天又回到簸箕斗,不带跑题的。
武功好,可保家卫国;文才好,可文泽社稷。身怀技能,有力在身,只要实用于生活,再普通都是一种本事。你很会做生意,家里盖房,你砌个墙看看?可能歪倒邻家还不知。所以 社会 需要各个领域的大小本事。
八戒:男人有本事在身,谁还那么在意丑俊 ?
八戒曾贵为天蓬元帅,落草亦未为寇,并一路保护唐僧,妖精打的没猴哥多,但化缘、探路可最多。八戒精通精通熬战之法,水路比猴哥强多了,担柴养家,也有的是力气。
唐僧除一张白面皮,一身宝贝肉又兑现不了,还能干啥?上个马都费事!女王要不是考虑和大唐关系,说不定会爱上八戒哥哥。
在八戒眼里,说不定唐和尚是编簸箕和斗都用不上的柳条,怎么能和自己比呢 ?
这次我站队八戒,女儿国国王我也不给面子。我是有原则的人 。
"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嫌男人丑",猪八戒这话是什么意思!
因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明朝,现今江苏淮安市涟水县人,连云港有花果山,我们这个地区 历史 以来的笆斗是柳条去皮洗净利用有韧性的白骨编制的,笆斗有大有小,大的可当箩使用装粮食,小的也能装二三十斤大米。
百姓们从这柳条的粗细编织出各种生活用具,还有再细的用于编织簸箕,就是老百姓用于清理谷壳和草茎等异物的。
再有粗大的柳条就编织成大箩筐,为装泥土的簸箕,柳条的韧性和拉力不亚于竹篾。
你知道这些地方特色就知道吴承恩写《西游记》中的道白还是从我们老家俗话中来的顺口溜,,这叫艺术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什么演员,作家都要体验生活,就是离不开生活的语言更能感染读者。
你问猪八戒说这个"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嫌男人丑"其含义是:大材大用,小材小用,我猪八戒就是粗牢的大材可以胜任当女婿,而细好看的小柳斗不耐用,他自荐自已虽丑,但比白面书生的唐僧能干,世上哪个女人喜欢嫁个好看不中用的男人呢!
小孩子都喜欢看猪八戒的故事,他在剧中相当于京戏中的丑角,常用些通俗的话语斗趣让人取乐。
谢谢你的阅读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柳条不能按粗细来评判,男人不能以美丑来论断。
粗柳可以做成撮米的簸箕,细柳可以做成量米的斗,簸箕和斗之间没有可比性,各有各的用处;
猪八戒在天上是掌管十万天兵的大元帅,下界可以当吃人的妖怪,跟着师父坚持走下去也许能成佛,天神、妖怪和佛之间也没有可比性,各有各的境界。
这句话,初听十分接地气,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味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师父好看,你们也没看出他是十世好人,金禅子出世;
我老猪丑陋,你们更看不出我曾身居高位,接触过高端资源,你女儿国国王怎知嫦娥之美?
细想这句话,却有着豁达、洒脱的智慧和哲理: 柳条的价值不在柳条自身的形态,而在于巧手编织的人;男人的价值不在当下的形象,而在是否有欣赏他的人给予机遇,成就他以后的境遇。
无意间,这句话还暗合了“不着于相”的佛教本义。
佛教中的“相”是指某一事物在脑中形成的认识,都是偏离了本质的虚妄假相。
柳条的粗细是人的虚妄之想,簸箕和斗如柳之境遇,柳树是没有妄想的,也不因成了簸箕、成了斗的境遇变换心境,达到了如如不动的佛的标准;
男人的美丑是虚妄的,成神、成妖、成佛的境遇都不放在猪八戒的心上,他也趋于一种自知的萌芽状态中。
以前一直想不通,一头在取经路上贪吃、贪睡、贪财、埋怨、状况不断的臭猪,为什么成就了净坛使者的地位,高过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沙和尚?
通过这句话,终于明白老猪所具有的悟性和佛性,本身高于沙和尚,成就自然高过沙和尚。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嫌男人丑”出处小说《西游记》。本来柳枝是人们用来编制各种器具的,而在这句话中,猪八戒却用来形容化了,古时候的人以‘男才女貌’的标准来选取男人或女人。猪八戒本来长的丑,可他有些能力,所以他就用这句话来说他,对于男人的丑并不重要,要看重一个人,有才能才是最重要的,管什么美丑之分,各有各的长处。
小说《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是好吃懒做,胆小且爱占小便宜,但他又是富有喜剧色彩的,而且也是立过不少功劳的。
《男人的价值》丑俊主要在比较,从男人和与女人的相貌比较而言,大部分男人的长相逊色于女人。
其主要原因是人体激素所决定的。女性雌激素占主导地位,雌激素能使人皮肤细腻,光滑,神态赋有妩媚感。给人感觉可爱,漂亮。
同样的长相,如龙凤胎,或女儿长相如父亲。女儿身就招人喜欢。这是自然属性所决定的,是令人无法改变的现象。
同样是激素的原因,赋予男人力大,胆大的特征。决定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分工。
男主外必须要为家庭的经济负责。
必须展现自身的才华,创造生存空间。
必须具备获得经济资源的能力,才能创造更好的生活。
所以没有人特别注重男人的相貌如何,只看重他在 社会 的生存能力,和对 社会 ,对家庭所创造的价值。
无论男人长相如何,只要能体现男人在事业中的成就,那么这个男人就完成了他所肩负的使命。
至于说男人的长相如何,人们就无从计较了。
所以猪八戒说,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有谁嫌弃男人丑这样的话!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即英俊又有才华,但世事两难全,只能自我幽默,化解尴尬,表现男人的英雄气概了!
这句话在你的介绍里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你是装着不理解罢了。
正因为朱八戒生的丑,他才为自己找找借口,希望人家也会青睐于他。簸箕和斗都有各自的用途,编织的材料都是柳条,只不过分了粗细。这并不影响它们发挥各自的功用。这就像人那样,长的丑俊总是各有所长的。
客观来说,猪八戒的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毛主席也说过,什么阶级说什么话。朱八戒不回避自己长得丑这个事实,但为了求得女人的欢心,极力进行辩解,这也是合乎情理的事情。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何况人呢。人除了外表更有复杂的思想,所以再简单的人也有其独到之处,别人无法替代,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生活中不能一味只以貌取人,还要看人的本质。仪表堂堂,内心却十分晦暗,这样的人也是徒有其表。相反一些身残志不残的榜样,却会让正常的人都肃然起敬。这就是我对朱八戒这句话的理解。倒不是要鼓励人们去向丑,而是要实事求是看待问题。从本质上认识人和事物。正如朱八戒本来的面貌丑陋,但西天取经的路上他也是有功劳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善良的女人认为自己的爱人只要能承担起自己在家庭应刻承担的一切事务,关爱自己的家庭。至于外表的高与低,美与丑,甚至出外面对 社会 ,有些不法的行为,她都能够包容。不歉弃你。
这句话 的意思很简单:男人不能凭借外表来判断
女儿国的国王一眼看中了唐三藏,猪八戒就以为:人家是以貌取人,这样不公平,故此说了这句话。
这句话听起来很俗,可是却表达了当时的文化传统。
咱们看传统戏剧的时候,有个词叫做:郎才女貌。
啥意思呢?就是男女婚嫁的标准:男人需要养家糊口,故此才能比外貌重要;
女人在家洗衣煮饭,故此容貌比较重要,说白了,古时候的择偶标准就这么来的。
那个时代,男人立世的根本是什么?能力。
只要有能力养家的男人就能娶到老婆。
这个道理对,但猪八戒说话的对象却错了猪八戒在高老庄遇到高翠兰,人家不嫌弃他黑,不嫌他丑,那是因为高家没有男丁,缺少劳动力,故此,踏实能做活儿才是高老太爷选拔女婿的标准。
这也是大部分普通人的标准:只要男人能赚钱养家就可以了,外貌是次要的。
那个时代,女人不能出门,没有能力养活自己,有人肯娶回家都不错了,还挑人家相貌不就是作吗?
但是,女儿国的国王跟高翠兰一样吗?
跟大部分普通女人一样吗?肯定大大的不一样啊。
普通女人需要依靠男人才能生存,女儿国国王拥有一个国家,她缺啥?
她缺的不是劳动力,不是养家糊口的男人,而是一个情投意合可以恩爱缠绵的情郎。
唐僧的确没啥本事,遇到妖精只会说一句话:悟空救我。
可若是谈情说爱,哄女人,几个徒弟都比不上他。
所以说,女儿国的国王眼力真好,没选错。
现代 社会 的闹剧:大龄剩女和猪八戒男人的真理猪八戒的想法非常具有代表性,广大男性至今奉为无上的真理:只要我能上班,有一份工作,我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娶个老婆。千百年来, 社会 不都是这么运转吗?
的确,这是真理,只不过是部分真理:对高翠兰是真理,对女儿国国王不是。
猪八戒的闹剧不仅仅发生在女儿国,还发生在现代 社会 。
若是高翠兰,当然只能挑能力无法挑相貌,但女儿国国王却相貌能力都能挑。
很多单身大龄剩女,其实人家的地位已经不再是高翠兰了。
人家经济独立,有学历有能力早就是女儿国的国王了。
人家有能力赚钱养活自己,生活里缺的无非是个谈情说爱的知心人。
可是,偏偏有些猪八戒不识趣,非要说: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嫌男人丑?
真理,也要看对谁说不是?
你觉得呢?
我们下个问题再见。
关于搞笑的歇后语
棒子面做蛋糕——不是正经材料
抱在怀里的西瓜——十拿九稳(比喻办事非常准确或有把握。)
抱着孩子拜天地——双喜临门
抱着铁耙子亲嘴——自找钉子碰
鼻孔里灌米汤——够戗(够受的)
冰库里点蜡——洞(冻)房花烛
城隍奶奶怀孕——出了鬼胎
庵庙里的尼姑——没福(夫)
按下葫芦起了瓢——顾了这头丢那头;此起彼落;此起彼伏;顾此失彼
八十岁的阿婆——老掉牙了
疤瘌眼照镜子——自找难看
半夜做梦娶新娘——想得倒美
穿拖鞋跳芭蕾舞——洋不洋土不土
穿西装戴草帽——不土不洋;半土半洋
船板做棺材——漂流了半辈子,老来才成(盛)人
拔了毛的狮子——惹你笑
把牛角安在驴头上——四不像
扳不倒盖被子——人小辈(被)大
搬家丢了老婆——粗心极了
恶心他妈给恶心开门--恶心到家了
飞机上点灯--高明
光屁股坐板凳--有板有眼
玉皇大帝放屁--神气
男人比女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馆开张--欢迎来稿(搞)
十个裸男看五个女人洗澡--五光十色
的半身标准照片--狮(失)身人面像
老两口上床--说了就了
女人戴胸罩--包二奶
手雷弹炸厕所--激起民愤(粪)
王八的屁股--这是规定(龟腚)
神仙放屁--不同凡响
馆客满--井井有条
棺材店里的棺材--目(木)中无人
新婚之夜--开封
镰刀刮丝瓜--路数很多
女人上冰山--逼(B)上梁山
断柄的锄头--没把握
水仙不开花--装蒜
洞穴里雕花--深刻
同性恋--开后门
女人生孩子--吓(下)人
最彻底的美容--面目全非
又住一起--难
两点钟--冲
最繁忙的机场--日理万机
最小的邮筒--难以置信
裤裆里着火--当然(裆燃)
电线杆上挂暖壶--水平(瓶)很高
坟地改菜园子--扯平
狗拱门帘--全凭这张嘴
放屁脱裤--多此一举
指屁吹灯--没有希望
盲人做拉面--瞎扯
裤裆里点灯--英(阴)明
寡妇睡觉--上头没人
太监座谈会--无稽(鸡)之谈
八百年前立的旗杆--老光棍
鳖下的卵--
苍蝇采蜜--装疯(蜂)
擦粉进棺材--要面子
鼻孔喝水--够呛
爱克斯(X)光照人--算看透你了
冰块掉进醋缸里--寒酸
胸前挂钥匙--开心
飞机上分娩--高中生
二奶回娘家--无功(公)而还
飞机上作爱--空“钟”
女人多次离婚--前功(公)尽弃
最搞笑的经典歇后语-搞笑歇后语老虎念经--假正经;口是心非
老虎上吊--没人敢救
老虎头上的苍蝇--拍不得
老舅舅拉破二胡--陈词滥调
老猫上锅台--熟路;道熟
老母牛上场--屎尿多
老母猪吃破鞋--心里有底
老母猪打喷嚏(pen ti)--笨嘴拙舌
老母猪下棋--瞧你那笨脑瓜
老牛打滚--大翻身
老牛反刍--吞吞吐吐
老牛喝水--不抬头
老牛踏垡子(fa zi翻耕过的土地)--一步一个脚印
老牛脱了磨--空转一遭
老牛走老路--照旧
老牌子钢针--宁折不弯
老婆婆跳皮筋--非同儿戏
老鼠掉进面缸里--翻白眼
老鼠跌进米囤里--因祸得福
老鼠给大象指路--越走越窄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老鼠进棺材--咬人
老鼠闹洞房--唧唧喳喳
老鼠娶妻遇老猫--又喜又悲;悲喜交加
老鼠尾巴熬汤--没多大油水
老鼠尾巴--大不了
老鼠咬牛--大干一场
老鼠咬石柱--攻不倒
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老太太的金莲(旧时指缠足妇女的脚)--窝囊一辈子;委屈一辈子
老太太过溜冰场--走险
老套子卷珍珠--内中有宝
老天爷拄拐杖--一竿子插到底
老头吃麻糖--越拉越长;越扯越长
老头子坐摇篮--装孙子
老鸦唱山歌--不入调
老鸭公唱戏--喉咙不争气
老鹰追兔子--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老玉米里搀白面--粗中有细
老子偷瓜儿盗果,老子儿放火--辈更比一辈坏
雷公劈城隍--以上压下
雷婆找龙王谈心--天涯海角觅知音
冷水烫鸡--一毛不拔
离了水晶宫的龙--寸步难行
理发师教徒弟--从头来;从头学起
鲤鱼护窝--不会走多远
鲤鱼找鲤鱼,鲫鱼找鲫鱼--物以类聚
利剑斩乱麻--一刀两断
笼里的斑鸠--不知春秋
聋子戴耳机--充耳不闻
聋子放炮--充耳不闻;听而不闻
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
芦柴秆做门闩--难撑
芦沟桥上石狮子--数不清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卤煮寒鸭子--肉烂嘴不烂
鲁班门前问斧子--讨学问来了
鲁智深出家--无牵无挂
落水的桃花--随波逐流
落雪天过冰大坂(ban山坡;斜坡)--从头凉到脚
蜡人玩火——自顾不暇
蜡烛点火——一条心
马蜂蜇蝎子——以毒攻毒
筐中捉鳖——十拿九稳
狂犬吠日——空汪汪
马蜂蜇秃子——头痛;没遮没盖
葵花的盘子——老转向
马高镫短——上下两难;上下为难
拉不出屎怨茅坑——错怪
拉车拉到路边边——使偏劲
拉肚子吃泻药——胡摆治
拉直狗腿——办不到;没法办
拉着拖车卖豆腐——架子不小;好大的架子
拉着状元喊姐夫——想高攀
腊月里借扇子——火气太大;冷不防
腊月卖凉粉——不是时候
癞蛤蟆打伞——怪事一桩;怪事
癞子头上抓痒——求之不得
蓝天上的白云——自由自在
懒厨子做席——不想给你吵(炒)
烂麻里搀猪毛——一团糟
烂伞遮日——半边阴
烂透的毒疮——不可救药
郎中(中医医生)卖棺材——活都要钱
狼头上戴斗笠——假充好人
浪子回头——金不换;弃恶从善
老鳖咬人——叼住不放;不丢
老掉牙的虎——雄心在
老公公吹笛子——气力不足
老公鸡着火——官僚(冠燎)
老鸹爪子——黑手
老和尚讲佛经——说的说,听的听
老虎扮和尚——人面兽心
老虎吃田螺——无从下口;难下口;无法下口
老虎出山——浑身是胆;横冲直撞
老虎近身——开口是祸
歇后语搞笑_经典歇后语大全
歇后语搞笑_经典歇后语大全
1、 拿着鸡毛当令箭令箭,古时发布命令的凭证。谓把小 事当成重大的事情。成语:小题大做。香港唐人《金陵春 梦》:他太着急,拿来这份东西,真是拿着鸡毛当令箭!
2、 揭疮疤(惯)比喻揭露别人过去的错误或隐私。 也作揭痛疮。 揭伤疤。
3、 吃了一包回形针肚子委屈(曲)
4、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一处待不下去,可以到别处去, 不在乎。人,也说:爷。台湾琼瑶《窗外》:走就走吧,此地 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又何必一定待在这个学校!
5、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谚)浮屠:也作浮图,梵语,即佛塔。能救活一条人命,那功德比建造一座七层高的佛塔还大。指救活人命是功德无量的事。 也作救人一命,胜过造佛七尊。 救人一命,胜造一座宝塔。
6、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蚍蜉,蚂蚁。比喻做事不自量 力。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近有文僧,勾结小报,竟也作 文奚落先生以自鸣得意,真可谓小人不欲成人之美,而且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了。
7、 猪板油挂在颈上腻了
8、 一车多碍辙,船多擦边数量太多,互相妨碍。李准《冰化雪 消》:我没有什么说的!反正车多碍辙,船多擦边。
9、 妈妈叫我把盆子拿到铺子里修,而我自己却把盆子补好了。妈妈风趣地说:现在黄鼠狼能拉磨,驴子也不值钱了。(四川成都)
10、 无林无木,山区不富(谚)山区如果没有树林,就不会富足。指发展林业,是山民致富之道。
11、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惯)取不尽,用不完。形容资源丰富。
12、 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惯)不管对方有理没理,都打一顿。指不问是非曲直,有理的没理的都一样惩处。 也作有理没理三扁担。
13、 不爬山的不知山高,不下海的不知水深释义:说明亲身经历过才有体会。例句:这六十一户一成立起家属小组,样样事都走在前头。不爬山的不知山高,不下海的不知水深。他们受过大苦,翻过身来也懂得今天的甜,就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
14、 疑心生暗鬼(谚)怀有疑心,看什么都似乎有鬼附身一样。指疑心重的人,对一切都疑神疑鬼。
15、 一位阿姨要买衣服,连喊了售货员几声也没喊应。旁边有位顾客说:别喊了,那是个模特,她听不见。(河北邢台)
16、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17、 妈妈生病了。我问爸爸:爸爸,我做一件什么事才能让妈妈高兴啊?爸爸说:你把你的成绩单装在口袋里,别让妈妈看见,妈妈就高兴了!(河北新乐)
18、 求生不生,求不(惯)想活活不好,想又不成。形容人备受折磨,痛苦不堪。 也作求生不得,求不能。 求生不能,求不得。
19、 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恩怨分明。类似的:有恩不报非君 子,有仇不报是小人。老舍《离婚》:咱小赵是有恩报恩,有 仇报仇,男子汉大丈夫!
20、 好账不如无(谚)好账:别人不讨还的债。借人家的债,即使人家不讨还,也总归是个负担。指不负债是最轻松自在的。
21、 船大好压浪指大了显得稳当。《北京日报》(1986,1. 24):中国十亿人,是艘大船,不如船小好调头,所以改革是 害不得急的。但是还有一条,是船大好压浪,这一年的 事实就证明了这点。几股不正之风,几排横里来的浪,是不 容易摇动这条大船朝着改革方向开进的。
22、 吃了一肚子账本心中有数;肚里有数
23、 朝廷不打送礼人(谚)指送礼与人,只要不是贿赂,原是无可厚非的。
24、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原为商店谨防假冒的用语,引申为 唯一的意思。成语:独一无二、绝无仅有。老舍《四世同 堂》:说真的,她的咖啡,点心,和招待的殷勤,到底是只此 一家,并无分号,在咱们这条胡同里!
25、 深不对,浅不是(惯)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对。指不知怎么做才能使人满意。
26、 邻居李大婶家被盗,损失不小。妈妈安慰伤心的李大婶:蛤蟆再跳,跳不出水塘;坏人再躲,也躲不过法网。你宽宽心,坏人终会被绳之以法的!(湖南醴陵)
27、 一块香饽饽八下抢到处被喜爱,受欢迎。邓刚《阵痛》: 车间工段请他下去画决心栏、批判栏、学习栏,真是一块香 饽饽八下抢,郭大柱红遍全厂。
28、 见凡人不睁眼态度傲慢,瞧不起普通人。《人民日报》 ( 1981,8,22):当顾客走近柜台时,瞠目仰视,见凡人不睁 眼;当顾客询问商品情况时,金口玉言,朱唇难启。
29、 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旧时用葫芦装药。指弄不清真相。 台湾琼瑶《彩云飞》:涵妮瞪大了眼睛,惊异地瞧着,不知道 云楼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30、 听哑巴唱戏莫名其妙
31、 百能百巧百受穷(谚)在技艺上样样能样样巧的工匠,没有不受穷困的。指技艺贵在精一,不在多能。
32、 狗皮糊墙不像话(画);不成话(画)
33、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以天空有无乌云推测阴晴。李准 《大河奔流》:长松喊着:早看东南,晚看西北。你们看, 他指着西北天空一块乌云说,要下雨!割下的麦子赶快收 拾起来!先不要割了!
34、 三魂掉了二魄形容人害怕,发呆,精神恍惚。类似的:. 失了三魂,丧了七魄。成语:魂不守舍、魂飞魄散。菡子《纠 纷》:她已经怀了身子了呀!她少不得怨恨自己,怨恨刘 二,每天担着一笔心事,三魂掉了二魄似的。
35、 一路哭不如一家哭使多数人受损失,不如让一家人受损 失。海外传记图书:他的一路哭不如一家哭,曾成为传 诵一时的政治格言。
36、 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惯)比喻各干各的,各行其是。也比喻说法各不相同。 也作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 各打各的锣,各唱各的调。 各敲各的磬,各行各的令。 磬:古代打击乐器,用石或玉制成。
37、 两国交锋,各为其主(谚)指双方争斗交战,都是为了各自的国君。 也作两国相争,各为其主。 两国相争,各保其主。
38、 有的同学,平时做作业拖拖拉拉,到收作业时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老师说:你们现在慌了、忙了,手也摸不着墙了。以后可要抓紧时间哪!(河南济源)
39、 冬瓜推在葫芦账上(惯)本指在账目上搞鬼做手脚。比喻把应当承担的责任或承受的损失等推到别人身上。
40、 王健因被派出所抓去了,他爹去讲情,说他儿子并没干。没干?没干去干啥?既然江边站,就有望景心。(安徽利辛)
41、 吊鬼要账活该
42、 喂脑袋(惯)指吃饭。
43、 小菲的字写得歪歪扭扭的,奶奶不是说它们像蚂蚁爪子,钩钩巴巴的,就是说它们像老太太打太极拳,伸胳膊撩腿的。(浙江绍兴)
44、 原始森林自高自大
45、 三个核桃两个枣见仨核桃俩枣。
46、 是金子,放在哪里都闪光(谚)只要是真金,无论放在什么地方都隐藏不住闪闪的光辉。比喻只要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到哪里都会显现出自己的才华,赢得人们的赞誉。
47、 光棍不吃眼前亏(谚)光棍:识时务、头脑清醒的人。指聪明人能够审时度势,不使自己在处境不利的情况下吃亏受辱。 也作好汉不吃眼前亏。 明人不吃眼前亏。
48、 破车之马,可致千里(谚)指有狂力能把车拉破的马,就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比喻有魄力冲破旧规矩的年轻人,往往有异乎寻常的能力。
49、 顾前不顾后|顾头不顾尾只想到眼前的事情,考虑不周 到。类似的:顾一不顾二/野鸡钻头不顾尾/山公鸡躲头不 躲尾。台湾林语堂《京华烟云》:他就是做事顾前不顾后 的,再加上脾气暴躁,其实人并不见得坏。 拉着黄牛当马骑牛马不分,胡乱顶替。牛,也说:驴。 明代《二刻拍案惊奇》:只为这一路人,众恶所归,官打见 在,正所谓张公吃酒李公醉,拿着黄牛便当马。
50、 弟弟考试得了第一名,就骄傲起来。爷爷看他不认真学习的样子语重心长地说:骄傲的人只会跌进门槛,谦虚的人才能走遍天下啊!(广东龙门)
51、 话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谚)话不说清,别人就不明白根柢;木不钻孔,就不能穿透底层。指和人说话,一定要有透明度,不可含糊不清。 也作人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
52、 挖耳勺掏灶炕小抠
53、 搂草打兔子捎带(歇)指做某件事时顺便做另一件事。 也作搂草打兔子捎带手。
54、 舌头比刀子厉害(惯)指人嘴厉害,说话不让人。
55、 弟弟对做好的饭菜很挑剔,这不吃那不要的,当过老红军的爷爷生气地说:想当年我们是渴饮雪,饥吞毡。现如今你们是冬有棉、夏穿单,菜有油、饭有肉,出门不用走、回家电视看,就这还把饭菜嫌。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河南辉县)
56、 多个香炉多个鬼(谚)比喻多一个人就多一份麻烦或支出。
57、 男子无妻财无主,妇女无夫身落空(谚)男子不娶妻,财产就无人掌管;妇女不嫁丈夫,自身就没依靠。指男女婚配,才能建立家庭。 也作男无妇,家无主;妇无夫,身无主。 男无妇,家无主。
58、 扣子对扣门,歪把跟歪瓢(惯)指脾气、秉性相投的人容易聚在一起。讥讽不好的人喜欢聚在一起。
59、 掰不开镊子夹得紧,松不开多指忙不过来。相关的: 掰不开蒜。浩然《山水情》:就是眼下的活儿正紧得掰不开 镊子,出去太多的人,社员有意见,我在班子里也不好说 话。
60、 石子扔到河里,听个响声指应该有反应,有回音,有反 馈。张抗抗《北极光》:白耽误你的时间,写了多少张申请, 没有答复。石头扔到水里还听个响,唉!
61、 拿银子当铜钱花(惯)铜钱:古代铜质辅币,圆形,中有方孔。比喻花钱没有节制,任意挥霍。
62、 舅舅给我家送来了几包棉籽壳,叫种蘑菇。爸爸看着棉籽壳,皱皱眉头说:种,没有时间;不种,棉籽壳又浪费了。怎么办呢?妈妈说:你遇事总是心问口,口问心。种!我包了。说完就笑起来,我和爸爸也笑了。(山东临沂)
63、 拍马屁(惯)旧时称赞马好时常拍马的屁股。比喻极力讨好、奉承人。
64、 说书的嘴,唱戏的腿(谚)指说书的人,凭着过硬的嘴功;唱戏的人,凭着过硬的腿功。也泛指各个行业的人,都有自己独到的专业功夫。
65、 等到黄河清黄河水夹带泥沙,浑浊。借指等待时间太 长,没有指望。成语:遥遥无期。姚雪垠《李自成》:如此世 界,我们负屈衔冤,实在无路昭雪。要想等到是非水落石 出,你就等吧,等到黄河清,日头从西边出来。
66、 地板擦子刷地拖拖拉拉
67、 韩信墓前一声叹埋没了英才
68、 玻璃掉在镜子上明打明
69、 男儿当自强(谚)指好男儿应努力奋进,自强不息。
70、 抓条岔道跑到底(惯)比喻坚持走错误的道路而不悔改。
71、 老鹰见小鸡个喜来一个忧
72、 此一时,彼一时释义:指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不能同样看待或一概而论。例句:此一时,彼一时。那时他要不装装过激派的样子,怎么能成得了名,怎么能当得上今天的大使。
73、 年老莫娶年少妻(谚)老年男子不要娶年轻女郎。指男女婚配,贵在年龄相当。
74、 铁嘴钢牙,柏木舌头形容嘴厉害,会说话。类似的:铁嘴 钢牙,橡皮腮帮子。成语:伶牙俐齿。袁静孔厥《新儿女英 雄传》:你小子好啊!铁嘴钢牙,柏木舌头;到了我手里,看 你还厉害不厉害!
75、 救急不救穷(谚)指救济人,只能帮忙解决其一时的窘困,难以使之摆脱长久的贫穷状态。也指救助者只救急,不救穷,这是救助的原则。 也作救急救不了穷。 救急容易救穷难。
76、 肚脐上长茵子心花儿都开了(歇)茵子:茵陈蒿,别称茵陈,多年生草本,秋季开黄花。指开心,高兴。
77、 染缸里拿不出白布染缸为布上色。借指被污染。染,也 说:靛。类似的:掉进染缸里。刘绍棠《鹧鸪天》:大学是个 大染缸,染缸里拉不出白布;近墨者黑,所以柳岸划了右 派。
78、 老道吃荤开戒了
79、 裱褙店里的钩虫嚼别人的画(话)
80、 弟弟很调皮,爸爸让他喊妈妈回来吃饭,他跑到别人家去看电视;让他做作业,他却手不识闲儿地玩玩具。爸爸生气地说:叫你去东你去西,叫你打狗你撵鸡。你这是前襟穿在后背上,尽跟我反着板儿,别筋儿哩!(河南汝南)
81、 只要苦干,事成一半(谚)做事只要肯下苦功,成功就有一半把握。指无论做什么事,勤奋苦干总是成功的基础。
82、 横插一杠子见插杠子。
83、 父子无隔宿之仇(谚)指父子之间的仇怨很容易消除。
84、 你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自己有主见,不受他人影 响。或说: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古华《姐姐寨》:他这 叫做你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以不变应万变。自成 门户,自成体系。
85、 老鼠出门撞着豹恶心人碰着恶心人
86、 有家难奔,有国难投不得安身,无处效劳。成语:走投无 路。明代《警世通言》:今日不想我闪得有家难奔,有国难 投,如何是好?
87、 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支蜡烛多一分光多少也算一分 力量。成语:多多益善。韩志君等《篱笆女人和狗》:当 然,我去说,这事儿也不一定就成,但有我总比没有我强。 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支蜡烛多分光。香草,你说呢?
88、 老虎入山,蛟龙下海见龙归沧海,虎入深山。
89、 小叔要当新郎了,可他不愿意大操大办自己的婚事。同院的王阿姨来到我家,向奶奶打听小叔什么时候办喜事,奶奶不告诉她。王阿姨着急地说:就告诉我一人吧,我不会告诉别人!奶奶说:坛口好扎,人口难塞。我就不告诉你了。(河南固始)
90、 老母猪啃砖头嘴硬(歇)嘴:本指嘴巴,转指说话。硬:本指坚硬,转指强硬。指说话语气强硬。常含责骂意。
91、 甘罗拜相小人得志
92、 为鼓励我坚持练字,奶奶说:练字不能怕麻烦。字怕习,马怕骑,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再说,不怕慢,就怕站,坚持练下去总会有收获的!(内蒙古开鲁)
93、 炒熟的虾仁儿从嘴里蹦了(惯)比喻本来已经到手的利益又意外失去了。
94、 一滴水见大海/一粒沙见世界指个别表现一般。成语:窥 豹一斑。海外梁容若《故乡集》:古人说:一粒沙里见世界。 在极细微极琐碎的事物里,也仍然可以反映社会、批评人 生。
95、 拉不出屎怨茅房(惯)茅房:厕所。比喻自己不能干,却埋怨客观条件差。 也作拉不出屎来怨毛厕。 拉不出屎来,怪马桶不好。
96、 人凭志气虎凭威人有志气,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秦牧《愤怒的海》:现在要摩拳擦掌和鬼子拼,你说这些泄 气的话,有什么好处?人凭志气虎凭威。人一没志气,就什 么也不用谈了。
97、 跌到茅坑就不怕屎臭(谚)人跌进屎尿坑里,也就顾不得屎尿的臭气了。比喻人既然已经陷入险恶的境地,也就豁出去了。
98、 眼皮也不眨一下(惯)形容人满不在乎的样子。 也作眼也不眨。
99、 给三分颜色就开染坊事情做得过分。成语:大肆渲染。 台湾电视剧《含羞草》:这种人就得给他点脸色看,不然给 他三分颜色就会开染坊了。
100、 没三顿饱饭,有三顿饱气谓净生气,过不了好日子。西 戎《赖大嫂》:唉,着实年岁大了,要是年轻二十年,我也得 和你离婚。跟上你,整天没三顿饱饭,有三顿饱气。
九年级上册《差半车麦秸》课文
差半车麦秸一词来自姚雪垠(1910--1999)的作品中,是战争时期的一个邋遢乡下人的外号。这个人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优点在于他热爱土地、对战友们很关心;缺点是愚昧无知而又落后。下面是其课文原文:
《差半车麦秸》
“瞧,这家伙,又是一个‘差半车麦秸’!”
在我们的工人游击队里边,近来最喜欢把别人叫做“差半车麦秸”。有时我们问队长要烟吸,如果队长把烟卷藏在腰里不拿出来,我们就向他叫道:“喂,队长,‘差半车麦秸’!”在别人面前猛不防打了个喷嚏,鼻涕从鼻孔里蹿出来,你随手把鼻涕抹在袖子上,或擤下来抹在鞋底上,别人也会向你取笑道:“差半车麦秸!”我们全队的人,没有一个不长虱子。平常不论虱子在身上怎样地爬呀,咬呀,我们只隔着衣服,用手搓一搓,搔一搔,至多伸手到衣服里边捏一个两个。到我们真正休息的时候,也就是说到我们能够安心睡一觉的时候,我们决不放弃歼灭敌人的机会。我们的两大敌人是:鬼子和虱子。在歼灭战开始的时候,我们照例围绕着一堆烈火,把内衣脱下来在火头上烤着,抖着。我们的敌人像炒焦的芝麻似的一个个肚子膨胀起来,落到火里。火里边哔哔剥剥地响着爆裂声,腾起来一种难闻的气息。这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为胜利而快活得乱蹦乱跳,互相打着,推着,还互相叫着:“‘差半车麦秸’,格崩,格崩,用牙咬呀!”总之,我们用“差半车麦秸”这个词儿来取笑别人的机会非常多,几乎任何人都可以被我们称作“差半车麦秸”。我们把“差半车麦秸”这词广泛地引用着,并不顾及到它是否恰当。当我们叫出这个词儿的时候,并不含有一点恶意,只不过觉得这样一叫就怪开心罢了。假若在我们队里没有这个宝贝词儿,生活也许会像冬天的山色一样地枯燥无味!
虽然我们把“差半车麦秸”这绰号互相叫着,但真正的“差半车麦秸”他本人却早就离开我们的队伍了。
他是一个顶有趣的庄稼人。从他入伍的时候起,他就做了我们最有趣的好同伴,一直到他昏昏迷迷地躺在担架床上离开我们的时候。他走了以后我们不断地谈着他,想念着他。队长保存着他的那支小烟袋,像保存着爱人的情书似的,珍惜得不肯让别人拿去。“差半车麦秸”还没有挂彩的时候,一天到晚总在噙着他的小烟袋,也不管烟袋锅里有烟没有烟。有时候他一个人离开了屋子,慢吞吞地走到村子边,蹲在一棵小树下面,皱着眉头,眼睛茫然地望着原野,噙着他的小烟袋,隔很长时间,把两片嘴唇心不在焉地吧嗒一咂,随即有两缕灰色的轻烟从他的鼻孔里呼了出来。同志们有谁走到他的跟前,问他道:“‘差半车麦秸’,你是不是在想你的黄脸婆哩?”“差半车麦秸”的脸皮微微地红了起来,“怎么不是呢?”他说,“没有听队长说俺的‘屋里人’跟小孩到哪儿啦?”在“差半车麦秸”看来,我们的队长是一个万能人物,无论什么事情都知道,不肯把女人和小孩子的下落告诉他,不过是怕他偷跑罢了。有时候“差半车麦秸”并不是想他的女人和孩子,他用一种抱怨的口气望着地里说:
“你看这地里的草呀,唉!”他大大地吸了一口烟,然后再把下边的话和着烟雾吐出来。“平稳年头人能安安生生地做活,好好的地里哪会长这么深的草!”
他拭去了大眼角上的白色分泌物,向前挪了几步,从地里捏起来一小块坷垃,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坷垃捻碎,细细地看了一看,拿近鼻尖闻闻,再放一点到舌头尖上品品滋味,然后把头垂下去轻轻地点几点,喃喃地说道:
“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
“差半车麦秸”在游击队里始终连一句救亡歌子也没有学会。有一次他只跟着唱了一句,惹得一个同志把眼泪都笑出来,以后他就永远不再开口了。当我们大家唱歌的时候,他噙着他的小烟袋,微笑着,两只生满血丝的眼睛滴溜溜地跟着我们的嘴巴乱动。他无论在高兴或苦闷的时候,在平常的行军或放心休息的时候,最爱用悲凉的声调反复地唱着两句简单的戏词,这戏词是他从小孩子时候就学会了的:
“有寡人出京多不幸,
不是啊下雨使刮风……”
他的小烟袋正同他本人一样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我看见他的小烟袋,就不由得想起一段动人的故事来。
一个寒冷的黄昏,忽然全队的弟兄兴奋得发狂一般呐喊着跳到天井里,把一个新捕到的汉奸同队长密密地围起来。汉奸两只手背绑着,脸黄得没有一丝血色,两条腿颤抖得几乎站立不住。他的脖子后面插着一把旧镰刀,腰里插着一根小烟袋,头上戴着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队长手里拿着一面从汉奸身上搜出来的太阳旗,冷静得像一尊铁人。同志们疯狂地叫着:
“打扮得多像庄稼人!”
“枪毙他,枪毙汉奸呀!”
不知谁猛地照汉奸的屁股上踢了一脚,汉奸打了个前栽,像患瘫痪症似的顺势跪倒在队长面前。这意外的结果使同志们很觉失望,开始平静下来。有人低声讥讽道:
“唏,原来是一泡鸭子屎!”
队长还是像一尊铁人似的立着不动,浓黑的眉毛下有一道冷峻可怕的眼光在汉奸身上掘发着一切秘密。
“老爷,俺是好人哪!”汉奸颤抖着替自己辩护,“我叫做王哑,哑巴,人都知道的。”
“是小名字吗?”队长左颊上的几根黑毛动了动。
“是小名字,老爷。小名字是爷起的,爷不是念书人。爷说起个坏名字压压灾星吧。……”
“你的大名字叫什么?……站起来说。”
“没有,老爷。”“哑巴”茫然地站起来,打了个噎气。“爷说庄稼人一辈子不进学堂门儿,不登客房台儿,用不着大名儿。”
“有绰号没有?”
“差,差,老爷,‘差半车麦秸’。”
“嗯?”队长的黑毛又动了几动,“差什么?”
“‘差半车麦秸’。老爷。”
“谁差你半车麦秸?”
“大家都这样叫我。”“哑巴”的脸红了起来,“这是吹糖人的王二麻子给我起的外号。他一口咬说我不够数儿……”
“嗡!”同志们都笑了起来。
队长不笑。队长一步追一步地问他家乡住处和当汉奸的原因。
“俺是王庄人,”“哑巴”说,“是大王庄不是小王庄。北军来啦,看见‘屋里人’就糟蹋,看见‘外厢人’就打呀,砍呀,枪毙呀。小狗子娘说:‘小狗子爹呀,庄里人都跑空啦,咱也跑吧。跑出去,唉,一天喝一碗凉水也是安生的!’俺带着俺的‘屋里人’跟俺的小狗子跑出来啦。小狗子娘已经两天两夜水米没打牙。肚子两片塌一片。小狗子要吃奶,小狗子娘的奶饿瘪啦,小狗子吸不出奶来就吱吁吁地哭着……”
被绑着的农人把头垂了下去,有两行眼泪从他的鼻凹滚落下去,我们的队长低声咕哝道:
“说简单一点吧,你说你为什么拿着小太阳旗?”
“老爷,小狗子娘说:‘小狗子爹呀,处在这兵荒马乱的年头儿,咱们了没要紧,可是能眼巴巴地看着小孩子饿吗?’是的,老爷,小孩子没做一件亏心事,凭啥要饿呢?小狗子娘说:‘你回去吧,’她说我:‘你回去到庄子边把咱地里的红萝卜挖几根拿来度度命,全当是为着救救小孩子!’大清早我回去了一趟,可是离庄子还有二里远,有几个戴铜碗帽子的北军就开枪向我打起来,我又跑回来啦。回来听着小狗子在他妈怀里‘吱吁吁吱吁吁……’”他开始哽咽起来。
“不要哭!”队长低声命令道,“因此你就当汉奸了,是不是?”
“龟孙子才是汉奸!我要做了汉奸,看,老爷,上有青天,日头落——我也落!”“差半车麦秸”耸了耸肩膀,兴奋地继续说下去,“别人告我说,要拿一个太阳旗北军就不管了。小狗子娘自己做了个小旗交给我,她说:‘小狗子爹快走吧,快去快回来!’我说:‘混账旗子多像膏药呐……南军看见了不碍事嘛!’她说:‘怕啥呢,我们跟南军都是中国人哪,你这二百五!’老爷你想我是中国人还会当汉奸吗?小狗子娘真坏事,她叫我拿倒霉的太阳旗!”他一边哽咽着,一边愤怒地咬着牙齿,一边又用恐惧的眼光看看队长。
队长又详详细细地盘问了一忽儿,渐渐松开了脸皮,不再像一尊铁人了。其时我早就想对队长说:“得啦,这家伙是个有趣的大好人,还有什么可怀疑呢?再盘问下去,连同志们也不耐烦了。”队长终于吩咐我们把“差半车麦秸”手上的绳子解开。一解开绳子,“差半车麦秸”就擤了一把鼻涕,一弯腰抹在鞋尖上。这时我才发现他穿着一双半新的黑布鞋,鞋尖和鞋后跟涂抹着厚厚的'一层已干的和未干的鼻涕,干的地方微微发亮。
“以后别再把鬼子兵叫做‘北军’了,”队长和善地告他说,“现在打仗不同往年一样。现在——一边是咱们中国军队,一边是日本鬼子。你懂吗!‘差半车麦秸’?”
“怎么不懂呢?”他点点头,“我不是不够数儿啊!”
队长把小太阳旗还给他,吩咐道:
“你就在我们这里‘喝汤’吧。喝了汤你安心地去挖你的红萝卜,敌人在夜间已经给我们打窜了。小太阳旗你还带着去,万一遇着鬼子时你就拿出来让他们瞧瞧,可别说出我们在这儿。……”
吃饭的时候,同志们都争着要同“差半车麦秸”蹲在一块儿,几乎把他的棉裤子撕毁了。起初他还非常拘束,后来看我们大家都对他十分亲热,就渐渐地胆壮起来。他吃得又快又多,碗里边舐得干干净净。吃毕饭,他又擤了一把鼻涕在鞋尖上,打了一个饱嗝,用右手食指甲往牙上一刮,刮下来一片葱叶子,又一弹,葱叶子同牙花子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
隔了一天,刚吃过午饭,我看见“差半车麦秸”又在我们的院里出现了。队长告诉我们说他已经加入我们队里了。我们大家高兴得疯狂地叫着,跳着,高唱着我们的游击队歌。可是“差半车麦秸”一直老老实实地站着,茫然地微笑着,嘴里噙着一只小烟袋。
晚上我同“差半车麦秸”睡在一块儿,我问他:
“你为什么要加入我们的游击队?”
“我为啥不加入呢?”他说,“你们都是好人啊。”
停一停,他大大地抽了一口烟,又加上一句:
“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
我笑着问道:“你的小太阳旗呢?”
“给小狗子做尿布了。”他仿佛毫不在意地答道。
“差半车麦秸”同我悄声地谈着家常。从谈话中我知道他为了要安安生生地做庄稼而热烈地期望着把鬼子打跑。并且知道他已经决定叫他的女人和小孩子在最近随着难民车逃到后方去。他同我谈话的时候,眼睛不断向墙角的油灯瞟着,似乎有一种什么感触使他难以安下心去。我装着睡熟的样子偷偷地观察他的举动,我看见他噙着小烟袋,默默地坐了半天,不时向灯光瞟一眼,又向我瞟一眼,神情越发不安起来。最后他偷偷站起来向灯光走去,但只走了两步,就折回头走出了屋子,在院里撒了一泡尿,故意咳了一声,又回到我的身边。于是他又看了我一眼,磕去烟灰,把小烟袋放到杭的东西下面就倒下去了。
“这是一个多么古怪的人物,”我心里说,“而且还粗中有细哩!”
在我们游击队住下的时候,只要我们能找到灯火,我们总是要点着灯火睡觉,从“差半车麦秸”入伍的第二天起,连着两夜都发生了令人很不痛快的事情。第一夜灯火在半夜熄灭了,一个同志起来撒尿时踏破了别人的鼻子。第二夜,哨兵的枪走了火,把大家从梦中惊起来,以为是敌人来了,在黑暗中乱碰着,乱摸着,一两支手电是不济事的,有的误摸走了别人的枪 支,有的摸到枪 支却找不到刀子。等惊慌平息之后,大家都愤怒得像老虎似的,谩骂并追究起熄灯的人来。队长把同志们一个一个问了一遍,却没有一个人承认。我心里有一点约摸,便向“差半车麦秸”偷看了一眼。“差半车麦秸”的脸色苍白得怕人,两条腿轻轻战栗着,队长向他走去,一切愤怒的眼光也都跟随着集中在他身上。“糟糕,”我心里说,“他要挨揍了!”他的腿战栗得越发厉害起来,几乎又要跪了下去。可是队长忽然笑了起来,温和地问道:
“这样的生活你能过不能过?”
“能的,队长!”“差半车麦秸”从腰里抽出他的小烟袋来,送到队长的胸前.“你老抽袋烟吧!”
同志们全笑了,有的笑得捧着肚子蹲了下去。队长也笑得连连打着喷嚏。可是“差半车麦秸”自己却不笑。他搔了搔头皮,顺便用手往脖子一摸,摸出来一个虱子,又用指头捻了一下,送到嘴里“格崩”一声咬了。
第二天我把“差半车麦秸”拖到没人的地方,悄悄地问他为什么每夜要把灯火熄掉,他的脸红了起来,一边微笑着,一边吞吞吐吐地咕哝道:
“香油贵得要命呐,比往年……”他忽然搔了一下脖子,“点着灯我睡不惯。啊,你抽烟吧!”
可是他对于集团生活渐渐习惯了。他开始胆壮起来,活泼起来,他对同志们的生活也敢提出不满的见解。他懂得很多很多的土匪黑话,比如他把路叫做“条子”,把河叫做“带子”,把鸡叫做“尖嘴子”,而把月亮叫做“炉子”。他批评同志们说:
“有许多话说出口来不吉利,你可不能不忌讳。你们在做工人的时候马虎一点不要紧,现在是玩枪呐,干这道生活可不能不小心!”
同志们有时也故意说几句黑话,大部分的时候却同他抬杠,向他解释我们是革命的游击队,既不迷信,又不是土匪,所以不能说土匪黑话。“差半车麦秸”虽然心里不能完全同意,却也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他带着讽刺的口气说:“俺是庄稼人,俺不懂新规矩哪!”于是他又沉思起来。
“喂!”有一天我对他说,“你应该称别人做‘同志’哪!”
他微笑着,摇摇头,擤了一把鼻涕抹在鞋尖上,喃喃地争辩道:
“二哥,咱山东人叫‘二哥’是尊称呢!”
“可是咱们是革命的队伍啊,”我说,“革命军人都应该按照革命的称呼才是的。”
“唏,又是新规矩!”他不满意地加了一句,“我不懂……”
“同志就是‘大家一条心’的意思。”我给他解释道,“你想,咱们同生,共患难,齐心齐意打鬼子,不是‘同志’是什么?”
“对啦,二哥,”他快活地叫道,“咱们就怕心不齐!”
晚上出发的时候,“差半车麦秸”在我的肩膀上轻轻拍了一下,用非常低的声音叫道:“同志!”随即又羞涩地,像小孩子似的笑了起来。
“同志,”一忽儿他又用膀子尖把我碰了一下,“我们要去摸鬼子吗?”
我点点头:“你怕吗?”
“不,”他说,“俺打过土匪……”
我同他膀靠膀地走着,听见他的心口跳得非常厉害,便忍不住吃吃地笑了起来。
“喂,你撒谎,”我小声叫道,“我听见你的心跳啦!”
他露出惊窘的样子来,把小烟袋滴溜溜地转着,喃喃地说道:
“我一点也不怕,怕不算好汉!以前打土匪也是这样子,才出发时总是心跳呀,腿颤呀,可是走着走着就好了。二哥,乡下人就怕官哪……”
约摸离敌人住的村庄有三四里远的光景,我们在一座小坟园里停下了。两个同志自告奋勇要在前边探路,其余的大部分跟在后面,一小部分绕到村子后面埋伏。出乎我的意外,“差半车麦秸”忽然从队长面前站了起来,抢着说道:
“队长,我“条子”熟,让我先进村子去!”
片刻间全队的同志都茫然了。队长愣怔了一忽儿,左颊上的黑毛动了几动,怀疑地问道:
“你是说要做探子吗?”
“是的,以前我常摸土匪哪。”
有人在队长的背后咕哝道:“他不行,别让他坏事吧!”可是队长立刻不再迟疑地对“差半车麦秸”说:
“好吧,可是你得特别小心!”他又扭过脸来命令我说,“你得跟他一道去,千万不要大意了!”
“差半车麦秸”拖着我像猴子似的跳出了坟园,在我们背后留下了一些悄声的埋怨。我听见队长说道:
“不碍事的,他粗中有细。”
我们走到离敌人的村子有一箭远近,便爬在地上,凭着星光向前边仔细察看了一忽儿,又侧着耳朵仔细听一听。村子里一点动静也没有。“差半车麦秸”附着我的耳朵说道;
“鬼子们全睡着了,你等着我……”
他把鞋子从脚上脱掉,插在腰里,弯腰向村里走去。我非常替他担心,往前爬了十来步,伏在一株柳树下面,把枪机扭弄开,注意着周围的动静。约摸有二十分钟光景,还不见“差半车麦秸”出来,我心里非常焦急,一直向前边爬去。在一座车棚前边,我发现了一个晃动的黑色影子,并且有一种东西拉在地上的微声。我的心口像马蹄般狂跳起来。我把枪口瞄准了黑影子,用一种低而严厉的调子叫道:
“谁!”
“是我呀,同志!”一个非常熟识的声音回答,“鬼子全跑光啦,咱们又白来一趟!”
一个箭步跳到声音跟前,我不放心地问道:
“全村子你都看过了?”
“家家院里都看过啦,连个人毛也找不到。”
“你为什么不早咳嗽一声呢?”
“我,我……”“差半车麦秸”用膀子尖诌媚地贴着我的膀子尖,吞吞吐吐地说:“俺家还少一根牛绳哩,拿回去一根碍事吗?俺以前打土匪的时候拿老百姓一点东西都不算事的。”随即他把牛绳子头举到我的眼前,嘻嘻地笑了起来。
“放下!”我命令道,“队长看见要枪毙你了!”
“差半车麦秸”失望地看看我,迟疑着把围在腰里的牛绳子解了下来。我大声咳嗽三声,村子周围立刻有几道电光击破了黑暗,同志们从四下里跑进村来。
“二哥,”“差半车麦秸”用一种恐怖得将要哭泣的低声说道,“你看,我把牛绳子放下啦,……”
在回去的路上,“差半车麦秸”一步不离地跟着我,非常沉默,非常胆怯,像一个打破茶盅等待着母亲责罚的孩子似的。我知道“差半车麦秸”的不安,就悄声告他说我决不向队长报告。他轻轻地叹息一声,把小烟袋塞到我的手里,我一边抽着烟,一边问他道:
“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不能拿老百姓的东西?”
“我们是革命的队伍哪。”他含糊地答道。
又沉默一忽儿,“差半车麦秸”忽然擤了一把鼻涕,用一种感慨的声调问道:
“同志,干革命就得不到一点好处吗?”
“革命是为着自己也为着大家的。”我向他解释道,“革命是要自己受点儿苦,打下了江山,大家享福哪。我们要能把鬼子打跑,几千万人都能够过安生的日子,咱们不也一样能得到好处吗?”
“自然哪,千千万万人能过好日子,咱们也……”
“到那时咱们也就有好日子过了。以后咱们的孩子,孙子,子子孙孙都能够伸直腰儿走路了。”
“我说呢,革命同志不敬神……不敬神也能当菩萨哪!”
从此他越发活泼起来,工作得非常紧张,为挂念女人和孩子而苦闷的时候也不多了。他开始跟着我学习认字,每天认会一个字。不幸刚认会了三十个字,他就受了沉重的枪伤了。
一个月色苍茫的夜晚,我们二十个游击队员奉派去破坏铁道。敌人驻扎在离铁道只有三里远的村子里。我们并没有带地雷,也没有带新式的工具,凭着我们的力气去打算把铁轨掘毁两三根,然后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的兵车。我们尽可能小心地进行工作,谁知终于没法使铁轨不“钢朗”地响了起来。这响声在午夜的原野上清脆地向远处飞去,立刻引回来几响比这更清脆、更尖锐的枪声,从我们的头上急速掠过,惊得月色突然暗了下来。
“卧倒!”
分队长的口令刚刚发出,敌人的机关枪就嗒嗒地响了起来。枪弹有时落在我们的背后,有时在我们的前面划出一道弧线。机关枪响了十来分钟便忽然止住。铁轨微微地颤抖着,敌人的战车驰来了……
分队长原是胶济路工程工人,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家伙,他接二连三地把五六个炸 弹绑在一块儿。放到铁轨下面发了一道命令:“快跑!”我们像飞一般离开了铁道,躲在一座小坟园里,静静地伏在地上。“差半车麦秸”若无其事地拿出他的小烟袋,预备往嘴里塞去,给分队长用枪托照他屁股上敲了一下,便又把小烟袋插进腰里去了。他带着不满意的口气向我咕哝道:
“枪子儿有眼睛的,怕啥呢?”
猛地像打了个霹雳似的,铁轨下的炸 弹爆炸了,敌人的战车带着一些灰尘、弹烟、破片,从地上狂跳起来,倒进灌木丛里……
“好!”二十个人的声音重新把原野震得一跳。
跟着,片刻间,一切寂静。
跟着寂静而来的是同志们的欢乐的谩骂,迅速的、简短的、几乎不为同志们所注意的从分队长嘴里发出来的命令。在这些纷乱的声音中,有一道低哑而悲凉的歌声:
“有寡人出京来……”
我们跳出了小坟园,向铁道跑去。就在这时候,敌人的机关枪比先前更凶猛地响了起来。“差半车麦秸”在我们的面前正跑着,叫了一声“不好!”便倒了下去。但我们并不去管他,只顾拼命地前进。我们还没有达到铁道线,敌人的马蹄声已经分明地从左右临近了。我们开始退却……
我跑到“差半车麦秸”的身边,看见他拼命地向着马蹄声响处射击。我说:“挂彩了吗?能跑不能跑?”“腿上哪。”他说,“我留下换他们几个吧……”我不管他的反抗挣扎,把他背起来就跑,有时跌了一跤,有时滚下沟里。……枪声,马蹄声,背上的负担,仿佛跟我全不相干,我只知道拼命地跑,而且是非跑不可……
回到队里,才发现“差半车麦秸”的背上中途又中了一弹,他已经昏迷不醒啦。我们把他救醒过来,知道枪弹并没有打进致命的地方,便决定把他送往后方医院去医治。当把他抬上担架床的时候,他的热度高得怕人,嘴里不住地说着胡话:
“嗒嗒!咧咧!黄牛呀!……嗒嗒!……”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哪些地方表现出了鲁达的细?
鲁达,法名智深,江湖人称,亡命江湖,被逼上梁山之前任提辖小官,所以称鲁提辖。他是《水浒传》刻画得最成功的英雄形象之一。他富有正义感,能爱人,能憎人,勇而有谋,粗中有细。作者在他第一次亮相时就将人物粗中有细的特点描绘得十分生动,使文章的场面描写相当精彩。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笔者在这里试就鲁达粗中有细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
先说“粗”。鲁达的“粗”体现了典型 的军人风格,虽非蛮不讲理,却也有过分之处。正当他与李忠、史进在潘家酒楼“酒至数杯,正说些闲话”时,“只听得隔壁阁子里有人哽哽咽咽啼哭”,便“焦躁”,“把碟儿盏儿丢在楼板上”,“气愤愤地”,“粗”相毕露。第二天天刚亮,他就支催金老父女离开,店小二拦住不让走,他“大怒”,揸开五指,向那小二脸上只一拳,打得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落了“两个当门牙齿”,更是“粗”气冲天。后来,他在“消遣”完郑屠后,“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一边”,“提走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只三拳,就打得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出乎自己所料,更是“粗”得可以。
然而,正是这“粗”,才使人物形象充满个性。换句话讲,如果无其“粗”,就不能体现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嫉恶如仇的性格;如果无其“粗”。就不能有下文关于他“细”的描写。因此,人们在读到有关鲁达“粗”的言行时,非但没有厌恶之感,反而有一种扬眉吐气的亲切感。就作品欣赏而言,会产生一种美感,这种美,是粗犷的,不加雕饰的美。
再说“细”,鲁达的“细”,不是军事家深谋远虑的“细”,也不是商人精打细算的“细”,更不是阴谋家老奸巨滑的“细”,他的“细”同样具有豪爽,粗犷的特点,同“粗”密不可分,由“粗”而引出。正是开头的摔盘打碗,才引出郑屠霸占金翠莲的恶行,才有关于鲁达“细”的描写。本来听完金老汉父女的申诉后,如果无“细”,他就会怒气冲天,然而他却问。“你姓什么?,在哪个店里歇?那个镇关西郑大官人在哪里住?”细细问来,一点也不急躁,一点也不上火。这就是他的精细之处,因为这些问题都是拔刀相助之前要解决的,可见相当精细。正是在怒打店小二后,他精细地意识到店小二会赶去拦截金老汉父女,于是,“且问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这种作为,也不是一般莽汉可办到的,帮人帮到底,“细”得可爱。特别是后文的拳打镇关西。更体现了鲁达的“细”非同一般。拔刀相助,总要“借口”,《水浒传》的作者很善于描写。武松为了帮助施恩醉打蒋门神,就是先调侃蒋的当垆太太。本文也是如此,鲁达先“鸡蛋里找骨头”,让郑屠亲手先切十斤精肉臊子,后切十斤肥肉臊子,还要切十斤寸金软骨臊子,使郑屠明白是来“消遣”他,激得郑屠“大怒,两条忿气从脚底下直冲到顶门,心头那一把无明业火焰腾腾的按捺不住”,果然入了鲁达的圈套。这里的“细”很有点谋略,是取胜的关键。后来拳重失手,三拳致郑屠于地,气是出了,可是抵命,于法不容。鲁达深知个中厉害,于是口里假意道,“这厮诈,酒家再打”,心里却思道,“俺只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了他。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一边说,“你诈,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边“拔腿便走”,“奔出南门,一溜烟走了”。这里鲁达也是很懂得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写鲁达的“细”,“细”得令人佩服。
文章就是这样将鲁达勇而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特征显露在读者的面前,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其艺术魅力不可小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