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璋要杀张松全家吗?玄德背叛张松了吗?刘璋不愿打仗?

2.庞统的简介 庞统是怎么的历史名人

3.许褚杀了饶舌小人许攸,赵云可能会杀掉蜀汉哪位谋士?

4.诸葛亮为什么不敢惹法正

5.让刘备言听计从的扶风人,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刘璋要杀张松全家吗?玄德背叛张松了吗?刘璋不愿打仗?

睚眦之怨无不报复的人是谁-睚眦之仇

对于投降者,诸葛亮的做法让人玩味。在《三国演义》当中,诸葛亮见到魏延便令人斩之,其理由则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抛开诸葛亮后面的反骨论,单说这句话,就很没道理。因为此后,张松与法正都是“食其禄而杀其主;居其土而献其地。”在涪城相会之时,法正便进言,在席间谋杀刘璋。况且,《三国演义》里韩玄是个很暴戾的人,百姓都恨他,魏延杀韩玄,非但救了黄忠,还算是“为民除害”。刘璋则只是性格懦弱了点,但并没有什么恶行。

那么历史上,这两个的又是怎么一副“小人”行径呢?

先说法正吧,法正背主倒真是有点半推半就,而且与其个人信仰应该很有关系。法正这个人,是个很有才华的人,祖父是名士,父亲是京官。建安初年,跟同郡的孟达一起,入蜀投靠刘璋。不过刘璋并不重用法正,一直投闲置散。《三国志》法正传的记载是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按说,要是法正是个清高之士,大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求田问舍”亦无不可。

但法正大约也比较恃才傲物的人,所以大家才会谤议他。就跟当年的吴起有些类似。吴起也是个自恃甚高的人,家里也有钱,但时运不济,最后家道中落,郁郁不得志,大家就取笑他。不过吴起身处的那个时代,是个血气方刚的时代,吴起一口气杀了很多嘲笑他的人,离开了家乡。法正不会如此,但当他辅佐刘备平定蜀地,志得意满之后。“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这一点,倒是跟当年吴起颇为相似,应该来说,法正是个真性情的人。

那么他是怎么想起出卖刘璋的呢?

《三国志》记载“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但此时的法正,顶多是听张松发发牢骚。张松也正是看中了法正的不得志,才会极力拉拢法正与孟达这两个在刘璋集团比较边缘化的外来人。因为此时的张松,早已有了出卖刘璋的想法,而他想要办成这件事,就不能没有帮手。而且蜀地毕竟还有忠于刘璋的人。

法正的想法呢?当曹操平定荆州之后,张松出使曹操,本以为可以借机讨好曹操,想不到曹操志得意满,并未看重张松。张松于是把心一横,转手又打算把刘璋卖给刘备。所以当张松向刘璋提出,曹操不可靠,可以连结刘备的时候,就提议让法正担任使者。可《法正传》的记载则是“璋曰:“谁可使者?”松乃举正,正辞让,不得已而往。”可见此时的法正,还没有跟张松做一路的准备。大概法正当时还不了解刘备是不是一个可以托付志向的明主,而张松又知道法正郁郁不得志,那就让他亲眼去见见刘备。所以尽管法正一开始不想去,最后不得已还是去了。

但既然刘璋本来是不看重法正的,应也不太会强令法正去,背后则很有可能还是张松出的主意。

当见到刘备以后,法正可能就好象是当年郭嘉见到曹操时所感叹的那样:“真吾主也。”《法正传》记载“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原共戴奉。”这时,法正才算是正式加入了张松“卖主求荣”的计划当中。所以当后来张松开始实施他的卖主计划时,法正和孟达就成了他的马前卒。这一次,法正办完刘璋交代的公事以后,就私底下向刘备提出,密谋刘璋的计划。

综上所述,法正到底是不是小人呢?不太好说。我们只能说,法正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况且当法正遇见刘备之后,如鱼得水。汉中之战时,刘备与曹操相持,情况不利,刘备大怒,亲临前线不肯退却,谁都不敢劝谏。当时“矢下如雨”唯独法正用身体挡在刘备前面,刘备让法正避箭,法正却说“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刘备无奈只好说“孝直,吾与汝俱去。”这才退了下去。要法正是个猥琐小人,不会如此不计危险。应当说,法正有“士为知己者”的精神。不是一个真正的小人。

接下来说张松。比之法正,张松的行为和道德,就比较低劣了。法正好歹算是郁郁不得志,张松则是“益州别驾”在当时州牧权重的情况下,别驾算是一州的二把手。称得上位高权重,并非刘璋不用他。况且我们看刘璋做决定的时候,几乎都是听张松的,可以说是言听计从。用法正的话就是“张松,州之股肱。”在这种情况下,还时时刻刻想着出卖刘璋,来换取自己的利益,就真是卖主求荣了。

张松虽然得到刘璋重用,但他也是个聪明人。刘璋暗弱,是不假。刘璋继位之后,非但张鲁欺负他,连自己的益州,他也不大镇得住,有些人横行霸道,刘璋也治不了。所以张松觉得刘璋这个“阿斗”扶不起来,也不会有什么作为,早晚是要被人并吞的,也不是没有道理。

早在曹操宣布南征荆州的时候,刘璋就派人前往曹操那里,表示友好归顺之意。后来又派了“别驾从事”张肃,向朝廷进贡。曹操当时还没取下荆州,所以为了表示安抚,就以朝廷的名义封赏了张肃,此前还加封了刘璋跟刘璋的哥哥,可以说是弹冠相庆,一起升官。

一直到曹操拿下荆州,刘璋又派人出使曹操,表示友好。这一次派的谁呢,就是张松。可曹操此时已经平定荆州,意气风发,并没把刘璋当回事,就更没把张松看在眼里。张松出使曹操,即没得到封赏,也没得到任用。当初张肃不过是个别驾从事,算是张松的手下,结果张肃封了个“广汉太守”,这次张松堂堂益州别驾,居然什么好处都没有,所以张松一怒之下,这才起了连结刘备的心思。

张松本以为,曹操可以一统江山,所以有意巴结曹操,将来曹操一统南北,自己也有个好去处。但曹操居然薄待自己。没多久,曹操在赤壁失利,张松返回蜀地,就极力诋毁曹操,并开始着手自己的卖主计划。涪城之时,居然还要法正劝刘备袭杀刘璋。事情一开始进展顺利,但想不到赤壁失利的曹操很快就进行了反扑,派大将乐进攻打留守荆州的关羽,自己则亲征孙权。两路并进,刘备不得已,打算回救荆州。

不明所以的张松,谋划了这么久,就等着坐地分赃了,一看刘备怎么要走,立刻写信给刘备说“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最后被他的哥哥,就是那个被曹操封了广汉太守的张肃告发,刘璋于是斩了张松。这其实是咎由自取,刘璋未曾亏待张松,张松居然出卖自己,便是诛他三族,也不为过,不过刘璋到底还是个厚道人啊。

庞统的简介 庞统是怎么的历史名人

庞统 ,字士元,早年便以“凤雏”之名与 诸葛亮 齐名于荆州。曾与东吴陆积、顾劭等臧否人物,自谓曰“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 庞统 传》)。 刘备 领荆州牧,庞统来投,但未得重用,不过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其后经 诸葛亮 、 鲁肃 极力推荐, 刘备 方才再度召见庞统,与之谈论军国大事,大为器重,于是拜庞统为治中从事,不久又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和 鲁肃 举贤荐能的宽广胸襟固然令人钦佩,但庞统本身具有的非凡才华,恐怕才是其最终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是,庞统正是实现隆中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

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取得荆州、站稳脚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荆益,然后兵分两路,消灭 曹操 ,最终统一天下。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打败南下的 曹操 ,又趁机取得荆南四郡,进驻南郡,可以说已经实现了“隆中对”的初步目标。庞统的职位变化,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因为军师中郎将不是一般的军师,后者止绝军谋,而前者既参谋决策,又统御兵权。刘备设两个军师中郎将,意味着要将兵力分成两部分,去执行两个大任务了。

不久之后,经过精心策划,再加上益州内部张松、法正、孟达等人的策应,入川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诸葛亮、庞统各司其职,前者负责留守荆州、巩固后方,后者负责辅佐刘备,进占益州。两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分工,也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在当时的情况下,进占益州和巩固荆州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不进占益州,则不能实现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大业;不巩固荆州,则进占益州的行动缺乏可靠的后方保证。要同时完成这两件大事,必须要有诸葛亮一流的人才协助刘备才行。综观刘备早期的谋臣团,“麋竺、孙乾、简雍、伊籍,皆雍容风议,见礼於世”(《三国志.蜀书》卷8陈寿评曰),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实非其所长。毫无疑问,无论是进占益州,还是巩固荆州,诸葛亮都是最适合的人选,但他分身乏术,只能顾一头;而庞统不但学识渊博,善于鉴别人物,而且有“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的本事,正适合协助刘备进占益州。

在入川过程中,庞统不但协助刘备作出了几次意义重大的正确决策,而且以其独有的聪明才智,使刘备摆脱了信义宽仁等观念的束缚,为日后平定西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幸的是,庞统在围攻雒城时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庞统之,不但对进占益州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更迫使刘备、诸葛亮不得不改变原先的人事安排,从而也为“隆中对”的继续实施埋下了隐患。

 庞统是怎么的?

由谁去援助刘备,由谁留下镇守荆州,这是当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此,清人王夫之曾设想:“为先主计,莫如留武侯率云与飞以守江陵,而北攻襄、邓。取蜀之事,先主自任有余,而不必武侯也。”(《读通鉴论》卷10)在他看来,诸葛亮应当与赵云、 张飞 等留守荆州,而让 关羽 率援军入川。刘备有雄才, 关羽 骁勇过人,再加上法正足智多谋,诸葛亮实在没有必要率军入川。

其实,若庞统不,王夫之的分析自有其合理之处,而且诸葛亮也很可能继续坐镇荆州。因为诸葛亮虽然在“隆中对”已经提出要将政治中心移向益州,但也同时强调必须兼顾荆州,荆州军队是钳形攻势的另一臂膀,不容有失。但庞统后,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原因在于庞统不但能够协助刘备进占益州,而且在此之后还能从事治理工作。以刘备之雄、关羽之勇、法正之智,固然可以取得益州,但关键是之后由谁来治理呢?关羽武勇绝伦,但治国显非其所长;法正智谋高超,但心地过于狭窄,“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法正传》),以此担当治国重任也不适合,因此诸葛亮只有亲自率军入川,而留关羽镇守荆州。虽然就当时的形势来说,关羽是留守荆州的最好人选,但毕竟不是最适合“隆中对”战略方针的人选,而后来也果然出了问题。

无独有偶,清代有个叫李仙根的人,也看出庞统之,是蜀汉败亡的一大关键。他在《三国史论》中说:“予独怪修史者,不著庞统之。盖汉季之不振,全系乎此。士元用兵严厉果决,实过于 孔明 。倘士元不, 孔明 同侯(指关羽)镇荆襄,士元领大队办秦陇,而先主居蜀汉,与法、蒋辈经画国事,虽有智者,不能为魏策矣。士元而孔明西去,侯性慨慷不欺,志不能隐忍,用微权以集大计,而骂婚、撤备,使疑叛丛生,今则归咎于先主、孔明,侯之灵其乐受之乎?故君子读,于士元之,深叹天不佑汉,初即不得志于襄樊,继则永安再辱,阴平失御,皆原于此矣!”(《关帝志》卷三)

由于荆州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自古以来就成为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中心,非智勇足备者不足以镇之。关羽武勇有余,但“性慨慷不欺,志不能隐忍”,又缺乏优秀谋士的辅佐,自然难免为宵小所乘。不妨设想一下,若庞统不,而由关羽率援军入川,自可夺取益州;待“天下有变”,刘备自率关羽、 马超 等出于秦川,荆州方面则有孔明、赵云、张飞遥相策应,东西并进,当期大成。东吴固无隙可乘,虽有智者,亦不能为魏策也。惜乎成败得失,盖有运数。《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信矣哉!

许褚杀了饶舌小人许攸,赵云可能会杀掉蜀汉哪位谋士?

赵云究竟是不是刘备身边的?大保镖??这个问题咋理解都行,因为在《三国演义》里,刘备过江去见周瑜,身边站着的是二弟关羽关云长,我们也可以说关二爷是刘备的大保镖,有资格成为刘备大保镖的,也就关羽赵云等少数几人,连张飞都当不成?脾气太爆,刘备还没说话,他先急眼了。不过咱们今天要讨论的,还真不是赵云的真正职务,而是许褚杀了饶舌谋士许攸而没受责罚,同样身份的赵云有可能杀掉蜀汉哪位谋士?

这时候有人可能提出不同意见:许褚那个夯货怎么能跟一身是胆的虎威将军赵云赵子龙相提并论?但是我们无论是细看《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会发现赵云和许褚有很多相似之处,第一个相似之处就是他们都以武勇在本阵营享有专有称号。

许褚眼睛一瞪,吓退准备突袭刺杀曹操的马超,因此得了个?虎痴?绰号和?虎侯?美名,曹操发明了?武卫中郎将?这一官职授予许褚:?后数日会战,大破超等,褚身斩首级,迁武卫中郎将。武卫之号,自此始也。(《三国志卷十八魏书十八》)?赵云自不必说,他空营计吓退并追杀曹操,刘备称之为?一身是胆?,军中称之为?虎威将军?,刘备发明了两个官职给赵云,一个是?牙门将军?,一个是?翊军将军?。

赵云和许褚的第二个相似之处,就是?哥俩一般高?。《三国志》记载许褚的长相是?长八尺馀,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云别传》和《三国志》则记载赵云?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强壮猛鸷?。

赵云和许褚的第三个相似之处就是性格,许褚?褚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负责曹操内卫工作的许褚,连诸曹夏侯的面子都不给。曹丕即位后,许褚加封为?武卫将军?:?进封万岁亭侯,都督中军宿卫禁兵,甚亲近焉。?而且许褚还可能是曹操身边最信任的打手头子:?褚所将为虎士者从征伐,太祖以为皆壮士也,同日拜为将,其后以功为将军封侯者数十人,都尉、校尉百馀人,皆剑客也。?

赵云?性格严重?是众所周知的,他不但能震慑住横行无忌的刘备夫人、孙大**,而且两次跟刘备正面硬刚,刘备一次虚心采纳(阻止刘备分蜀中田宅与功臣),一次不听但也不生气(谏伐吴)。可见在曹操和刘备眼里,许褚和赵云都是可以将后背放心托付的心腹爱将,其忠诚度丝毫不需要怀疑,即使做了一些过于严厉的事情说了一些呛肺管子的话,那也是为了主公、为了江山社稷着想。

所以许褚斩杀了饶舌的谋士许攸,曹操只是象征性地批评了许褚几句就把这件事儿忘了。至于在正史中许攸是不是许褚杀的,存疑,所以我们可以展开联想:如果赵云也大开杀戒,那么他可能会斩杀刘备身边的哪位谋士?有人说:如果赵云要杀,肯定不会杀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并没有过错,跟赵云关系也很高(前期军衔未必比赵云高)。赵云要是,很可能会杀张松或者法正。

首先我们知道,许攸是个彻头彻尾的有本事小人:不但本人贪得无厌,而且其家族也是横行乡里为害一方。后来曹操火烧乌巢,本想放过已经被割了鼻子的老战友淳于琼(与曹操并为西园八校尉),但是许攸却一定要置老同事于地:公意欲不杀。许攸曰:?明旦鉴于镜,此益不忘人。?乃杀之。这是对曹操不友好的《曹瞒传》的记载,可见曹操还是顾念一点旧情的,淳于琼的鼻子也不是曹操下令割的,而是乱军之中大家都割敌人的鼻子(奔袭中首级不好带)以证明自己的战功:?尽燔其粮谷宝货,斩督将眭元进、骑督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首,割得将军淳于仲简(淳于琼字仲简)鼻,未,杀士卒千馀人,皆取鼻。?

那么蜀汉阵营中有哪位谋士的人品跟许攸比较相似呢?我们遗憾地发现,不是一位,而是两位。首先一个跟许攸有九分相似的就是献西川地图的张松张子乔(小说中字永年),这厮一直想着卖蜀求荣,先卖给曹操,价钱没谈拢还挨了一顿揍,最后卖给刘备,没等到收钱(加官进爵),就被自己的亲哥哥看不过去而举报,被刘璋杀掉了。张松的能力自不必说,仅一项过目不忘的本事,就可以证明他是一个满腹经纶的人才。而据蔡东藩先生看来,可以与张松并称?蜀中二小人?的,是法正法孝直:?张松法正并为璋臣,璋可辅则辅之,不可辅则去之;必卖主而求荣,殊非人臣之道,松之受诛宜也!法正特幸而脱祸耳,是可为后世之不忠者戒焉。?

蔡东藩的意思很明显:张松这么坏的人,得好;法正这么坏的人,晚了!《三国志》也记载了法正的恶行:?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弄得民怨沸腾,都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张松法正这样的人要是犯在赵云手里,或者他们背后说刘备的坏话 而被赵云听见了,估计身上也会添一个透明窟窿或者身高降低一尺的,要知道据《古今刀剑录》记载,?蜀主八剑?有一把是属于赵云的,非刘姓而拥有?蜀主剑?的,只有关张诸葛赵,这可能就是最早的?尚方宝剑?吧?(在有尚方宝剑之前,代表专杀之权的是钺或黄钺)。

诸葛亮为什么不敢惹法正

在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写给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奏章中,陈寿对蜀汉丞相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政绩评价极高,说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认为诸葛亮治理蜀国时:“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达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的完美程度。雪夜认为陈寿的这一番评价基本上是比较中肯的。因为在唐代名相房玄龄奉诏撰写的晋书中有如下记载:“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马谡被诸葛亮所诛杀,陈寿的父亲也因此受到牵连而被判处髡刑,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又看不起陈寿。”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有良史之才的陈寿,以蜀国降臣的身份在写给西晋皇帝司马炎的奏章中却对诸葛亮有着如此崇高的评价,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因此雪夜对陈寿的人品是相信的,对于诸葛亮执法严明公正基本上也是可信的。然而雪夜始终坚信,诸葛亮不是一个真正执法如山的执法者,因为所谓无恶不惩,那只是对于普通人罢了,而一旦遇到硬茬,诸葛亮是绝对不敢去碰的,非但不敢碰硬,反而还要不遗余力的为这个硬茬辩护,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过是人们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罢了。

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刘备攻占益州后,以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

:“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

读史至此,雪夜不由一阵冷笑,按照诸葛亮的说法,那就是法正的功劳大,对于功劳大的人,是可以让他随心所欲的犯法的。在这个时候,所谓无恶不惩,不过是一句空话。更何况法正还是制定蜀国法律的人呢?公元214年,

对于这件事情,

孙盛曾经这样评价说:“夫威福自下,亡家害国之道,刑纵于宠,毁政乱理之源,安可以功臣而极其陵肆,嬖幸而籍其国柄者哉?故颠吉页虽勤,不免违命之刑,杨干虽亲,犹加乱刑之戮,夫岂不爱,王宪故也。诸葛氏之言,于是乎失政刑矣。”

可以说孙盛对于诸葛亮的批评是一针见血毫不留情,也是完全正确的。那么可能会有人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可是事实吧,雪夜说那不过是诸葛亮在作秀罢了,处罚不处罚要完全看要被处罚的人是谁,也就是说诸葛亮大丞相不过是看人下菜碟罢了。雪夜这么说可能伤害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诸葛丞相由衷的崇敬之情,因为诸葛亮无疑是中国五千年来忠君报国的典型、智慧的化身,但是雪夜很抱歉,因为真实的历史往往就是这么无情。

第一法正功劳太大、地位太高,智谋过人,诸葛亮知道自己没有这个实力。

从公元208年法正与张松定计到公元214年刘备攻取益州,法正辅佐刘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刘备集团实力大增,因为刘备名义上占领荆州七个郡,实际上除了曹操战领的一部分外,只有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个郡属于刘备,后来还迫于形势将长沙桂阳零陵三个郡又归还东吴孙权,而刘备在攻取益州的十个郡后,地盘和兵员都迅速扩大。在这六年中,法正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所以刘备在夺取成都后,封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司令员兼北京市委书记而且还兼任总参谋长),而诸葛亮被封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地位不比法正高,功劳没有法正大。

217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

219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相当于秘书长、中央书记处书记兼总政治部主任)。明年(220年)卒,时年四十五。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翼侯。赐子邈爵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裴注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评曰: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由此可见法正智谋深远,胆识过人,可以与曹操手下的首席谋士郭嘉相媲美,诸葛亮自叹不如,其实根本没有实力、没有能力处罚法正,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根本不是法正的对手。

第二法正是原益州刘璋部下投靠刘备的****,代表原来益州旧有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

在刘备刚刚夺取益州立足未稳的情况下,需要团结以法正为代表的李严、刘巴、黄权、吴懿、孟达等新近归降的旧势力,为刘备集团效力,以共同对付曹操和孙权,刘备之所以接受法正的建议娶吴懿的女儿为夫人(后被封为皇后),就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搞好统一战线。在这种情况下恐怕就连刘备也不敢轻易对法正下手,诸葛亮又怎么敢与法正为敌呢?

第三法正深受刘备的信任和倚重。

三国志载:“亮又知先主雅信正,故言如此。”也就是说诸葛亮的老板对法正非常的信任倚重感激,诸葛亮不过是给刘备打工的而已,老板不发话,诸葛亮自然也不愿意与法正为敌,自讨没趣。

综合以上因素,雪夜认为诸葛亮之所以不敢惹法正实在是有着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复杂原因,正因为如此诸葛亮才不能不敢不愿处罚法正,因为法律也罢、军事也罢、战争也罢,都必须服务于联吴抗曹、夺取天下、兴复汉室的政治大局。诸葛亮首先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因此他的做法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诸葛亮不是不想收拾法正,只是力量不足,形势不允许,时机不成熟罢了!以法正飞扬跋扈、睚眦必报的性格和所作所为,刘备最终不可能托孤给他,甚至在其生前必然会除掉法正,因为他必须为扶不起的性格懦弱的刘禅扫除一切障碍。只是法正在220年就去了,享年45岁,第二年221年刘备才称帝,所以诸葛亮才没有机会与法正争夺蜀汉的最高统治权,否则鹿谁手还真是尚未可知!

雪夜观书原创相关文章:

三国时期最好色而又最痴情的名士荀粲

西汉皇室的情结--汉武帝和他的五个女人们

让刘备言听计从的扶风人,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在蜀汉政权建立之前,蜀主刘备的经历可谓是坎坷不断。他出生在幽州涿县,少时以勇略闻名乡里,后转于行伍之中,并在镇压黄巾军的战斗中颇有斩获,得以迈入仕途。在接下来的数年间,刘备辗转于中原各地,先后去过幽州、徐州、豫州、冀州等地;随后他又寄寓荆州,南下樊口,最终入主益州,建立起了辉煌一时的蜀汉政权。这段特殊经历,也使得蜀汉政权内部的派系分类尤为复杂。

一、公认的四大集团

基于上述经历,刘备麾下的谋士武将,都分别来自不同的地方。古人非常讲究抵御情怀,也习惯在政治中立起“山头主义”,这就导致蜀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大小不一的若干团体。如果将每一个团体看作是一个集团,那么而其中最有特点、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世人公认的四大集团。

其一、中原集团。早些年,刘备在中原各地流窜,但这些人始终不离不弃,并一直跟随他来到蜀地。正因如此,刘备最信任的集团,便是这些老部下。中原集团有武将,也有谋臣。前者以关羽、张飞为代表,后者便以孙乾、糜竺为首。经过多年征战,中原集团本就日渐衰微,尤其是在关张遇害之后,更是陷入窘境。

其二、荆州集团。刘备客居荆州时,有不少本地才子慕名而来,还引起了刘表的不满:“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尽管如此,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士族集团,还是纷纷愿意跟随刘备这位当世枭雄(笔者之所以如此称呼刘备,详见上一篇文章:从蜀国发动的战争,看刘备与诸葛亮的“掠夺思想”)。诸葛亮掌权时期,荆州士族迅猛发展,诸如马谡、蒋琬、董阙等人,皆成为一时之重臣。

其三、东州集团。东州军,是益州牧刘焉入蜀时创建,有区别于益州本地的豪强。由此可见,东州集团是外来人士,而且忠诚于刘焉、刘璋父子。刘备入蜀后,刘璋投降,其麾下的东洲集团也归于刘备麾下。刘备托孤时,为了平衡派系,也曾重用东洲集团中的李严,欲令其与诸葛亮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其四,益州集团。这个集团,才是益州本地颇有影响力的豪族势力。但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刘璋当权时、亦或是刘备入蜀,益州集团都受到了颇为严重的排挤与打压。正因如此,邓艾伐蜀之时,以谯周为首的益州耆旧人士,便大力鼓吹投降言论,迫使后主刘禅不得不直接献城而降。

二、蜀国的第五大集团

以上四大集团,是世人公认的蜀汉内部颇有影响力的团体。不过,在笔者看来,蜀国还曾出现过第五大集团。这个小团体人数虽然不多,但在鼎盛之时,就连诸葛亮也不得不暂避其锋芒。这第五大集团的代表人物,相信诸位也不陌生,此人便是法正,出生于扶风郡。

汉代时,朝廷将靠近京师的三个地区分出去管理,于是便形成了三辅地区,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而在汉末之际,右扶风又改为扶风郡。东汉中期以来,三辅地区一直都是个好地方,不仅靠近京师,更是民丰地广。《后汉书·王允传》记载:“初,允以同郡宋翼为左冯翊,王宏为右扶风。是时三辅民庶炽盛,兵谷富实。”可惜再富庶的地区,也无法遭受战火的侵袭。

自从董卓后,其部下李傕、郭汜掌管凉州军,在长安城内掀起一片腥风血雨。《后汉书·董卓传》记载:“初,帝入关,三辅户口尚数十万,自傕汜相攻,天子东归后,长安城空四十余日,强者四散,羸者相食。二三年闲,关中无复人迹。”不难看出,受到战乱影响,不少扶风名人无奈背井离乡,一部分前往荆州,另一部分则去往了益州。

这其中,便包括法正等人。尽管很多人将法正归属于东州集团,但从法正行为来看,他虽然是蜀地名士,但与东州人的关系并不亲近。这一点,从法正、孟达都积极地“撺掇”刘备入蜀便能看出。值得一提的是,孟达也是扶风人。那么为何这两位扶风人,都如此迫切地希望刘备能入蜀呢?

答案很简单,法正等扶风人根本无法在益州立足。

刘璋出任益州牧时,身居高位者,大多出自于东州集团。而在众多高层中,只有长史射坚一人,为扶风人氏。《三国志·法正传》亦有记载:“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可惜东州集团比较排外,尽管法正、孟达颇有才能,但始终不得重用,“ 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正因如此,以法正、孟达为首的扶风人才会想着辅佐刘备入蜀,希望凭借“从龙之功”以取得政治地位上的提高。

三、扶风集团的由盛而衰

面对法正、孟达来投,刘备自然是大喜过望。如果说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是“相敬如宾”的话;那么刘备对待法正,则是“言听计从”。刘备能取得汉中之地,便全靠法正之谋。后来刘备进位汉中王,“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除了法正之外,其他扶风人的地位也很高。《上刘备为汉中王表》前四位重臣分别是:“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

马超恩威信重,射援在蜀地颇有名望,此二人也都是扶风人氏。而许靖能受到刘备重用,也多亏了法正举荐,因此他也可算做扶风集团中的一员。再来看孟达,他当时为宜都太守。宜都位于荆州与益州的交界,是一处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非重臣不得驻守在此地。从张飞、周瑜都曾驻守过此地来看,刘备对孟达相当重视。

上述可见,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前后,扶风人在蜀汉政权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而扶风集团的代表人物法正,更是超越诸葛亮,成为刘备最信赖的谋主。法正担任蜀郡太守时,经常因为“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有人向诸葛亮举报法正,后者“知先主雅爱信正”,亦是无可奈何。后来刘备兴兵伐吴,遭遇大败,诸葛亮闻言后感叹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由此可见,就连诸葛亮本人,也对法正自叹不如。

可惜的是,扶风集团虽然在蜀汉政权中显赫一时,但却因为一人之,而就此没落下去。刘备进位汉中王的第二年,法正便因病去世,“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法正后,扶风集团失去了主心骨,地位一落千丈。孟达被调出中枢,前往上庸三郡驻守,因无法忍受刘封对其的侮辱,遂带兵降魏。马超地位虽然超然,但也时常“忧怀惊惧”,不惜出卖好友来表示忠心。诸如许靖、射援等人,更是缄默无闻,没有多大作为。

昔日显赫一时的扶风集团,因为法正之谋而崛起,也因为法正之而落寞。它宛如一颗彗星,只在蜀汉政权中一闪而逝,便就此失去了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