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随波逐流、走自己的路的名人事例

2.“接舆”、“五柳”是谁?

3.表示非常疯狂的成语

4.接舆歌凤的文言文翻译

5.张翰的人物介绍

不随波逐流、走自己的路的名人事例

佯狂难免假成真是什么意思-佯狂避世

嵇康:?

嵇康对那些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不以为然,更深恶痛绝那些乌烟瘴气、尔谀我诈的官场仕途。他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打铁匠,也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他如痴如醉地追求着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摆脱约束,释放人性,回归自然,享受悠闲。

成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诗人与音乐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小喜爱音乐,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他精于笛,妙于琴,善于音律。他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是中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尤其善于演奏《广陵散》。?

扩展资料: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活动区域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西北一带。《晋书·嵇康传》: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说他们"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氏,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在八王之乱中,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竹林七贤之名的由来,学界存在争议。东晋孙盛《魏氏春秋》文云:"(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今河南省焦作市东),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一般认为"竹林七贤"之名与"集于竹林之下"的竹林之游有关。

“接舆”、“五柳”是谁?

接舆(jiē yú):春秋时代楚国著名隐士。今湖南省桃江县人。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不满时政,剪发佯狂不仕,故称楚狂接舆。唐代陆羽因为与陆通性行极为相似,也被称为”今接舆“(见《新唐书·陆羽传》

五柳:五柳先生是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别号,因为隐居的住宅边上有五棵柳树,因此自号“五柳先生,并作文《五柳先生传》传世。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表示非常疯狂的成语

病狂丧心:bìng kuáng sàng xīn,狂:疯狂;丧:丧失。丧失理智,像发了疯一样。形容言行昏乱而荒谬。作谓语、定语;指人发昏。

狂轰滥炸:kuáng hōng làn zhà,指疯狂地轰炸。作谓语;指疯狂地轰炸。

被发详狂:pī fà yáng kuáng,被发:披散头发。披散头发,装作疯狂。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被发洋狂:pī fà yáng kuáng,被发:披散头发。披散头发,装作疯狂。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被发阳狂:pī fà yáng kuáng,被发:披散头发。披散头发,装作疯狂。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惊喜欲狂:jīng xǐ ruò kuáng,既惊又喜,高兴得都要发疯了。形容喜出望外,过于兴奋的情壮。作谓语、宾语;形容喜出望外。

解发佯狂:jiě fà yáng kuáng,解发:把头发散开;佯:假装。散开头发假装癫狂。作谓语、宾语;指假装癫狂。

疯疯癫癫:fēng fēng diān diān,精神失常的样子。形容人言语行动轻狂或超出常态。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神智不清。

肆言如狂:sì yán rú kuáng,肆:放肆;狂:疯狂。胡言乱语,如同发疯了一样。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丧心病狂:sàng xīn bìng kuáng,丧失理智,象发了疯一样。形容言行昏乱而荒谬,或残忍可恶到了极点。作谓语、定语;指人发昏。

佯狂避世:yáng kuáng bì shì,佯:假装;避世:指隐居不仕。假装疯颠,逃避世事。指封建士大夫逃避现实的一种消极处世态度。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瘈狗噬人:zhì gǒu shì rén,瘈:疯狂;噬:咬。疯狗咬人。比喻疯狂的恶人。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风魔九伯:fēng mó jiǔ bó,风:通“疯”;风魔:疯癫。疯狂痴癫。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狂犬吠日:kuáng quǎn fèi rì,疯狗对着太阳乱叫。比喻坏人自不量力地叫嚣。作宾语、定语;指少见多怪。

腥风血雨:xīng fēng xuè yǔ,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作宾语;指凶险气氛或局势。

腥风醎雨:xīng fēng xián yǔ,犹腥风血雨。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

血雨腥风:xuè yǔ xīng fēng,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作谓语、宾语;指恐怖气氛。

假痴不癫:jiǎ chī bù diān,痴:傻,呆;癫:疯癫,癫狂。假装呆傻,实际并不疯癫。形容外表看似愚钝,而心里却十分清醒。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接舆歌凤的文言文翻译

1.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全文翻译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1]

译文编辑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前走过,他唱道:“凤鸟啊凤鸟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衰退了呢?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挽回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从政的人都要危亡了!”孔子下车,想和他交谈。接舆赶快走开了,孔子无法和他交谈。

注释编辑

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作者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2. 接舆歌凤说的是什么

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

姓陆, 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佯 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

典出《论语?微子》:楚国狂人接舆唱 着歌从孔子车前走过,他唱道:“凤 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 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 而! ”意思是说:凤鸟啊凤鸟!你的德行怎么衰退了呢?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 挽回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把握。算 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从政的人都危 险啊?孔子认为他是贤人,于是下车, 想和他交谈,但接舆很快就走开了。

唐 代李白有诗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 孔丘。”。

3. 古文楚狂接舆等三章的翻译

1.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楚国的狂人接舆从孔子的车前经过,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你的德行为什么衰败了呢?过去的是无法挽回了,未来的还是可以补救的。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当政的那些人危险极!”孔子下了车,想和他谈谈。

他却连忙避开了,孔子没能够和他谈。 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予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覆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译文:长沮、桀溺两个人一块耕田,孔子从旁边经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

长沮问子路说:“驾车子的那个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他早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子路又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

桀溺说:“(天下已乱,)好像滔滔的洪水,到处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躲避坏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说完,就不停地往种子上盖土。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

孔子失望地叹息说:“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从事改变现实的工作了。” 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说是老师 ?”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

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出门了。

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

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我早就知道了。”

4. 有个“接舆”的典故,请问是什么

接舆接舆 jiē yú ,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详细内容参见:晋·皇甫谧《高士传·陆通》) 接舆佯狂避世,曾迎 孔子之车而歌.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这就是“接舆歌凤”典故的由来.东晋诗人陶渊明有“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之句,就是借用的“接舆歌凤”的典故.在《庄子·人间世》亦有类似记载.唐李白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之句.《论语·微子》中的记载: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前走过,他唱道:“凤鸟啊凤鸟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衰退了呢?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换回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从政的人都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和他交谈.接舆赶快走开了,孔子无法和他交谈.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接舆便是其中隐士的代表 译文 寒冬过后的山愈加显得郁郁葱葱,那条小河也开始缓缓流淌. 我拄杖倚在我家柴屋门前,和着风的方向听着日暮时分蝉的鸣叫. 夕阳的余晖洒在那渡头上,一缕烟从村里的烟囱中冒出. 又碰上裴迪喝醉了,在恰如陶渊明的我前发酒狂.赏析 这首诗所要极力表现的是辋川的秋景.一联和三联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诗的二联和四联写诗人与裴迪的闲居之乐.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栩栩如生;醉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张翰的人物介绍

张翰,字季鹰,西晋著名文学家,吴江莘塔人氏。父亲是三国孙吴的大鸿胪张俨。张俨后不久,东吴就被西晋所灭,作为亡国之人的张翰虽然有才华,善于写文章,但是身受亡国之痛,佯狂避世,不愿意受礼法约束,恃才放旷,很像曹魏时放荡不羁的阮籍,因为阮籍曾经担任过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所以当时人就称张翰为“江东步兵”。晋惠帝太安元年(302 年),官至大司马东曹掾。

据《世说新语》记载,东吴灭亡之后,有一次张翰在阊门附近的金阊亭听到有琴声清越,循声找去,原来是会稽名士贺循泊船于阊门下,在船中弹琴,张翰和他从不相识,但是一见如故,顿有相见恨晚的知音之感,两人依依不舍。当张翰问到贺循是去洛阳后,就临时决定也和贺循一起去洛阳,登船就走,连家人也没有告诉。由此事可以看出张翰为人处世确实随心所欲,颇不负“江东步兵”的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