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经原文及译文

2.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3.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4.王菲 心经 歌词

心经原文及译文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最简单解释

《心经》原文译文如下:

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译文:观音菩萨在深入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洞见到构成人我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五种要素(五蕴)都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于是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对学生舍利子说:形相不异乎空间,空间不异乎形相,所以形相等于空间,空间等于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也都是一样的。舍利子呀!一切法则都是空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心经》全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经典。此经文只有一卷,共蕴含260字,出自于《大品般若经》的600卷中。

此经文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句表明了修行者在深度修行时,洞见到构成人我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五种要素(五蕴)都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于是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对于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句话,可以解释为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看,形和空都是相同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罢了。而受想行识也同样适用这个道理。

《心经》表达的主要思想:

1、五蕴皆空:《心经》指出,世间万物都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而这五蕴都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一切事物都是空的,没有独立存在的自性。通过深入理解这一观念,人们可以超越对事物的执着和执著,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2、空即是色:《心经》强调,空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意味着世间万物的本质都是空性的,而这种空性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虚无,而是一种无限的潜能和可能性。通过认识到这一点,人们可以超越对事物的表面现象的迷惑,洞察事物的真实本质。

3、无我无常:《心经》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存在。无我无常的观念有助于人们摆脱对自我的执着和执著,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追求内心的成长和提升。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1.亦复如是:意思是也像是这样。

2. 复:又,再。

3.是:代词,这样。

4.如:像。

5.亦:也。

6.在小学课本里意思是指:同样如此。

7.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刘琨善能招延,而拙于抚御,一日虽有数千人归投,其逃散而去,亦复如是。

8.所以卒无所建。

9.” 译文:刘琨擅长乡致人才,却不善于安抚和驾御。

10.一天之内虽然有几千人前来投奔他,可是逃跑的也有这个数目,因此他终于没有什么建树。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段经文,是上承"五蕴皆空"而来的,五蕴可摄入色,心二法,所以前四句是色法,后四字——受,想,行,识四者是心法,在我人的执著中,"色身"最难破,因为明明有一个实在的我,要说它不异於空,难免使人困惑,所以破五蕴,特别於色蕴加重语气.

色蕴不仅指我人的色身,同时也包括宇宙万有的种种色法——宇宙间所有的物质现象在内,因此本文在此所谈的色空问题,是以宇宙间的物质现象为主,自然也包括了我人的色身在内.

原来"空"之一字,义理甚深,要说到空的性体,就到了真如实相——涅盘境界,涅盘是圣者所证的境界,是无以用语言文字所可诠解表达的,所以我们只能就空义中最粗浅部分——"缘起性空"部分加以说明.

要说"空",先要知道这个空字的来源,佛经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所以这个空字也是由梵文译过来.那麼,在梵文中这个空字是什麼意思呢 多年前的中央日报上,有一篇澹思先生"论空即是色"的文章,把这个空字的来源和意义说得很清楚,现在摘录一段如下:

"空,在梵文里叫Sunyata(音舜若多) ,实际上,Sunyata不能简称为空,而应称为"空性",ta在此是一个接尾词,Sunya是一个语根,当然我们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这句话里,原文并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词的ta字,在梵文里与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区别了,ta的意思有性质,实在,形态等义,空与空性是有著不同的意义,这特别在龙树的思想里,单讲空Sunya,梵文里本也有虚无,非有等义,但同时也可解做空寂,空净等义.就境界说,空寂并非"虚无",空净也不是"非有"的,讲到空性Sunyata,这问题就更大了.空性这句话,在龙树的中论观Madhyamaka-sastra里,原是指缘起性Paratitya Samupadata的实义而言……."

澹思先生的这段文字,把空与空性分析得很清楚.事实上,在"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的心经上,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下一句,译的就是"五蕴性空",而不是五蕴皆空,唐法月的译本则是:"照见五蕴自性皆空".而玄奘法师的译本,却是"五蕴皆空".当然,玄奘法师这样译,一定有他的见解,只是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根器暗钝,只就字面的意义来看,以致千载以下,引起了多少误解.

佛法中说的空,是"缘起性空"的空,是"因缘所生法",本身无"自性"的空,不是空无所有的顽空,也不是拨无因果的断灭空,我们先自一个小故事说起:

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在王舍城外竹林精舍说法,这时有两个修习外道的沙门,一个名叫舍利弗——就是本经文中的舍利子,另一个名目犍连,他二人智慧超群,名望素著,每人座下都有上百名弟子.

有一天,舍利弗途遇释迦世尊的弟子马胜比丘,他见马胜比丘威仪殊胜,举止安详,心生敬羡,便问马胜比丘道:

"请问令师是谁,他平常说些什麼教法呢 "

马胜比丘答曰:"我师释迦世尊,他的智慧神通,无人可比,我年纪幼小,受学日浅,尚领会不了我师说的妙法."

舍利弗一再请求说:"请慈悲方便,略说一二."

马胜比丘说偈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舍利弗听了此偈,当下大悟,他返回住所,约同目犍连和他们的弟子,一同皈依释迦牟尼世尊.

为什麼舍利弗听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两句话,就舍弃自己修习多年的道法,而皈依到释迦世尊的座下呢 实是因为他多年参不透的真理,在这两句偈中得到了解答.舍利弗在佛弟子中号称智慧第一,未皈依世尊前已修道多年,所以听到妙理,一言开悟,而皈依世尊.

照佛法说,世间万有的生成与还灭,皆由於"因缘"二字——具足说是"因缘果报".因是主因,缘是助缘,由因缘和合所产生的事物叫果,此果对造因来说称报.这是,心二法,包括宇宙万有的法则,佛法中为说明此一法则,曾立有六因,四缘,五果之说.为篇幅所限,此处未能一一细述.

因与缘,佛法上不曾有严格的界说,但自相对的差别言,因约指特性说,缘约指力用说.因是指一件事物生灭的主要条件,缘则为辅助条件,若以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一切事物生灭的条件及关系.也就是说,每一件事物的生成或还灭,必须具备其生灭的条件,每一件事物的存在,必须具备与其他事物互相关连的关系.四阿含经对因缘二字的解释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任何事物,不能无因生灭.但有因无缘,亦不能生灭.例如一粒种子,若不埋在土壤中,再加上阳光雨露等助缘,则种子就不会萌芽生长;一堆砖瓦木石,若不经泥工木工等助缘,也不会变成房屋.

因此可知,世间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既是"因缘所生法",未生之前本无此物,既灭之后亦无此物,在生后灭前存在期间,不过是因缘和合下一时的假相,没有其本体和自性.譬如以砖瓦木石,加以人工建成的房舍,自我们凡夫观之,房舍是存在的实体.但在智者眼中,砖瓦自砖瓦,木石自木石,房舍只是众缘和合的假相,没有房舍的自性本体.这叫做"即色明空".因此,中论偈中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至於说,房舍内外的空间,那是"色外之空",叫做顽空,房舍毁灭之空,是断灭空,都不是性空的本义,明乎此,则可知佛法上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这种空,佛法上叫做"缘起性空".

在佛法中,对於色蕴的"色",还另有一种解释,叫做"众微聚".照佛经中说,把一粒羊毛尘分做七分,其七分之一的单位称兔毛尘,兔毛尘再七分,称水尘,水尘再七分,称金尘(金尘,意谓其可游行於金—— 金属物的空隙中,这是不是相当於金属原子中的质子)金尘再七分为实极微,实极微再七分称色聚微……,这些极微存在於空中,称"空界色",而"色"又称"众微聚",所以宇宙间的物质现象,是众微积聚而成的

心经经文,说"五蕴皆空",说"色不异空",说"色即是空",意思是说宇宙万有,由根身到器界,皆是因缘和合而有,没有绝对的本质——自性,实体,要我人认清字宙人生的真象,破除我人的"我执"与"法执",并不是说"空"即是一切没有,如果我们会错意,当真认为一切皆空,那就又成为一种执著——空执.执有固然是病,执空也是病,所以经文中在"色不异空"之后,接著说:"空不异色";在"色即是空"之后,又说"空即是色".前者是破除迷界的旧执著,后者是建立悟界的新观念;前者是否定,后者是承认.这话看似矛盾,而实并行不悖.中论上说: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宇宙万法,诚然没有"实体",皆是"性空",但我人不能不承认它有"假名",有"相用",性空相有,立以假名,这就是中道.

我们放眼看世间,何者不是"假名" 五蕴和合,而有人我;四大积聚,而有万法,万法因假名而立,毕竟没有实体,譬如我们说一所学校,学校是由土地房舍,教师学生,教具设备所组成的,学校只是一个"假名",何尝有"学校"的实体 我们说一个公司,公司是资金,经理,职员,业务所组成,公司只是一个"假名",又何尝有公司的实体

我们把一个陶土加彩釉烧成腹大口小的筒状物,叫做花瓶,如果我们不拿它插花,而用以装水,它就成了水瓶;如果用以装酒装醋,它岂不成了酒瓶醋瓶 我们把砖瓦木石所建的房舍,叫店面,叫住宅,叫公寓,叫别墅,可是如果换换用途,它可能就成了工厂,仓库,办公室,停车间,同一样东西而有这麼多名称,它何尝有自己的实体 这些名称,岂不都是假名

除掉教师学生就不成学校,除掉资金业务就没有公司;除掉陶土彩釉就没有花瓶,除掉砖瓦木石也没有房舍,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有,没有"自性",没有"实体",所以说它是空——缘起性空.

可是,这些东西虽然没有实体,但不能说它没有相用,房舍中布置教具,就有学校,可以教育子弟;店面上招牌,就是公司,可以经营贸易;陶士彩釉制成的瓶可以插花,可以装酒;砖瓦木石建成的屋可以住人,可以开店,它们各有其"相",各有其"用",虽然"缘起性空",一切法是"自性空",但因"性空缘起",一切法又是"假名有".

因此,"色不异空","色即是空",是因缘所生之法,毕竟是"自性空";而"空不异色","空即是色",是因缘所生之法,有相有用,到底是"假名有".由自性空利假名有,是要我人不著空有二边,而求合乎中道.

王菲 心经 歌词

歌名:心经

歌手:王菲

歌词: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亦无老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扩展资料:

《心经》是由林敏骢作曲,玄奘法师作词,王菲演唱的歌曲。该曲收录于王菲2009年12月18日发行的专辑《Smile Angel》中。

在陕西法门寺现场,王菲一袭白衣,用天籁般的声音演唱佛教经典歌曲《心经》,优美的声音透彻空灵,仿佛可以深入到内心最细微敏感的神经末梢,场面瞬间安静下来。安静地听完这首《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