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兵必胜的典故-哀兵必胜成语故事
1.形容人被欺负时的成语
2.车载斗量的成语故事
3.第一个字是胜字的四字成语疯狂猜成语
4.成语故事简短的
形容人被欺负时的成语
忍辱负重 [ rěn rǔ fù zhòng ]?
解释: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
出自:《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示例:胡仇叹道:“‘~’。郑兄,真不可及!”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出 处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例 句
许多好同志即使在蒙受不白之冤的情况下,仍能~,一如既往地为革命工作。
忍气吞声 [ rěn qì tūn shēng ]
解释:忍气:受了气不发作;吞声:不敢出声。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
出自: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从今后忍气吞声,再不敢嚎啕痛哭。”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出 处
元·关汉卿《鲁斋郎》:“你不如休和他争;忍气吞声罢!”
例 句
她姐姐从小就给财主家做童养媳,~地生活了半辈子。
车载斗量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对峙的局面持续了很长时间,最后才被晋统一了。起初,吴和蜀两国联合,共同对抗曹魏;可是后来,吴蜀之间产生了矛盾,东吴杀了蜀国大将关羽,夺取了荆州。刘备勃然大怒,发动全国的兵七十万人,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不把孙权逮住,砍下他脑袋,不能给我弟兄报仇啊!
正是所谓哀兵必胜,蜀军怀着悲愤的情绪,所向无敌,一下子就打到了秭归地界。东吴害怕抵御不了刘备,就打算和魏国联合,选了一位能说会道、很有才能的大臣叫赵咨去魏国。
这时魏国是魏文帝曹丕在位。有人事先对曹丕说:据说,赵咨是东吴的重要人才,东吴派他来肯定有重要事情要跟您讲。曹丕心想,那我就试一试他。他便命令宫殿上武士都把刀抽出来,把枪端着,然后传下圣旨,宣赵咨进殿。赵咨一看这阵势就明白了。别看他是一个文人,但很有胆识,面无惧色,早把生置之度外,迈着从容的步伐就从这刀枪剑丛之中走了过来。他参拜完了曹丕,说:我是受我国主公的委托,到此来和魏王商讨一件国家大事的。
赵咨本来想马上转入正题,但是曹丕没问国家大事,先问他:你叫什么名字?我叫赵咨。你一定是孙权手下的重臣了,不然的话怎么派你出使我国呢?我称不上重臣,只是为我们的主公做一点小事。我听说你们东吴的主公孙权是碧眼虬髯,从不读书。有这事吗?曹丕本来想,先把东吴的主公贬损一番。可是,他一说完,赵咨就说:魏王,何出此言哪?我们的主公日理万机,他作为一国之君,每天从早到晚都没有闲歇的时候。尽管如此,他把朝中事处理完毕之后,还手不释卷。照你所说,你们主公读了那么多的书,他都知道什么呢?魏王,我们的主公在东吴统领着数万只船,百万大军,统领着无数的文官武将,这本身就是一个大学问。他读的书包括《五子兵书》,包括治国之书,包括为人之道,包括修身之本,可以说无所不读。他如果不知道这些书的内容的话,他就治理不好东吴这么大的一个国家。
曹丕说:你真会帮你主公说话呀。但是据我所知,此番你到这里来,是有求于我们魏国吧?我听说刘备兴兵,向你们宣战。你们主公派你来,是不是害怕刘备把他灭了,或者是害怕我再出兵,两肋夹击把东吴给灭了啊?魏王,您这话说得就不对了。我们主公并不是怕谁出兵把他灭了。东吴有长江天堑,百万甲士。况且,我们主公深知用人之道,例如重用吕蒙、鲁肃,都是知人善任的典范。我们东吴有诸多将士,并不怕别人兴兵犯境。我是受主公的委托,到这来向您分析天下大势来的。
曹丕一听,这赵咨能言善道,果然是有才华的人。于是曹丕问:请问在你们东吴,像你这样的人才有多少?魏王,东吴像我这样的人不值一提。在东吴,光是堪称旷世奇才的,就有八九十人。像我这样的人,则车载斗量,不计其数。曹丕听了,哈哈大笑,十分欣赏他。
第一个字是胜字的四字成语疯狂猜成语
1. 第四个字是胜的成语 疯狂猜成语
啊啊
哀兵必胜 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百战百胜 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悲不自胜 胜:能承受。悲伤得自己不能承受。形容极度悲伤。
出凡入胜 指超出了一般,进入了极高的境界。形容造诣精深,也指超脱世俗进入仙界。
出奇制胜 奇:奇兵,奇计;制:制服。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大获全胜 获:擒获俘虏,夺取敌方辎重;全:完全。形容获得完全的胜利。
反败为胜 扭转败局,变为胜利。
克敌制胜 制服敌人,取得胜利。
料敌制胜 准确地判断敌情,并蠃得胜利。
旗开得胜 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无往不胜 无论到哪儿都胜利。指到各处都行得通,办得好。
喜不自胜 胜:能承受。喜欢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兴。
引人入胜 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战无不胜 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班师得胜 班:还。军队出征,得胜而归。
乘利席胜 凭借着胜利的形势。
逞强好胜 指显示自己能力强并想胜过别人。
2. 疯狂猜成语胜字答案是什么旗开得胜
qí kāi dé shèng
解释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出处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托赖主人洪福,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结构连动式。
用法用作褒义。多与“马到成功”连用。一般作谓语。
正音得;不能读作“dě”。
辨形旗;不能写作“奇”。
近义词马到成功、百战百胜
反义词一溃千里、一触即溃
辨析~与“马到成功”有别:~侧重于描写胜利;较多用于比赛一类场合;“马到成功”侧重于描写成功;较多用于各种工作。
例句在西北前线;我西北军~;首战大捷。
3. 疯狂猜成语胜字答案是什么旗开得胜qí kāi dé shèng解释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
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出处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托赖主人洪福,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结构连动式。用法用作褒义。
多与“马到成功”连用。一般作谓语。
正音得;不能读作“dě”。辨形旗;不能写作“奇”。
近义词马到成功、百战百胜反义词一溃千里、一触即溃辨析~与“马到成功”有别:~侧重于描写胜利;较多用于比赛一类场合;“马到成功”侧重于描写成功;较多用于各种工作。例句在西北前线;我西北军~;首战大捷。
4. 疯狂猜成语四字第一个字是城后面是什么城下之盟chéng xià zhī méng
[释义] 盟:盟约;和约。因强敌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的屈辱性和约。
[语出] 《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正音] 盟;不能读作“mínɡ”。
[辨形] 盟;不能写作“蒙”。
[近义] 身不由己 不由自主
[反义] 自食其力 自强自力
[用法] 多用于政治军事方面;有时省作“城下盟”。一般作主语、宾语。
[结构] 偏正式。
[例句] 以某种较大的让步为钓饵;诱胁中国订立~。
[成语故事]
楚国攻打宋国(在今河南商丘县)的时候,宋国国都被楚军重重包围。城里的宋国人无粮无柴,很是恐慌。于是派华元趁黑夜悄悄潜入楚军主将子反的营帐,用强硬的口气对子反说:“我们的国君叫我明白告诉你:我们已经到了粮空柴尽的地步了。但是,你们如果以为趁此可以逼迫我们订立‘城下之盟’,把我们置于地,那是绝对办不到的!”子反见华元这么厉害,当即答应撤军,平等谈判,友好结盟。
5. 疯狂猜成语一个旗子上面写着三个胜字旗开得胜 [ qí kāi dé shèng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qí kāi dé shèng ]
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出 处
《元曲选外编·无名氏〈射柳捶丸〉》:“托赖主人洪福;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例 句
在西北前线,我西北军~,首战大捷。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全军覆没 一败涂地 大功告成 克敌制胜 旗开马到 百战百胜 出手得卢 马到成功首战告捷
反义词
丢盔弃甲 丢盔卸甲 一溃千里 一触即溃 一战即溃 一败如水 四面楚歌 溃不成军一败涂地
成语接龙
胜任愉快 快犊破车 车怠马烦 烦文缛礼 礼让为国 国色天香 香火不绝 绝顶聪明 明镜高悬悬车之岁 岁聿其莫 莫为已甚 甚嚣尘上 上替下陵 陵谷变迁 迁客骚人 人心皇皇 皇天后土土生土长 长幼尊卑 卑躬屈膝 膝行蒲伏 伏而咶天 天王老子 子子孙孙 孙庞斗智 智圆行方方外之人 人心所向 向若而叹 叹老嗟卑 卑身屈体 体国经野 野人献曝 曝骨履肠 肠肥脑满满袖春风 风栉雨沐 沐雨栉风 风中之烛 烛照数计 计功受赏 赏不逾时 时过境迁 迁莺出谷谷父蚕母 母以子贵 贵阴贱璧 璧合珠联 联袂而至 至亲骨肉 肉食者鄙 鄙俚浅陋 陋巷箪瓢瓢泼大雨 雨鬣霜蹄 蹄闲三寻 寻壑经丘 丘山之功 功成弗居 居高临下 下笔成文 文修武备备尝艰苦 苦口逆耳 耳后生风 风烛残年 年湮世远 远至迩安 安神定魄 魄散魂飘 飘风暴雨雨旸时若 若隐若现 现钟不打 打诨插科 科头徒跣 跣足科头 头昏脑闷
百科释义
报错
旗开得胜,汉语成语。拼音:qí kāi dé shèng原指军旗一展开,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开始就取得成功。常和“马到成功”连用。
成语故事简短的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
“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
“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一发千钧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
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来。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
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九牛一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
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
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
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
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
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
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一
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
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名落孙山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
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
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
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
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
山”。
司空见惯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
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
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
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
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
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
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有很多人仍会把它错用,因为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的很
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
西方没落,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会听到的,此方
在大都市街道上夹往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地来往看,但很多时候,常会发生意外,不是
辗伤了人,便是碰伤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字便恰当了。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州长社人,为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洲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一败涂地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就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来想去,索性把没有逃跑的都释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县交界的山泽中。
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沛县令立即叫樊噜去请刘邦。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有近百人,恐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尉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地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当“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择别人吧!”
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一败涂地”本来是一旦破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的意思。但后人则一直借用它说明失败之后,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势。例如一个商人因贪图眼前之利,盲目推销劣货,但消费者却不去上当,于是这个商人货物积滞,周转不灵,而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又如一个球队,因为球员间合作得不紧密,遇到挫折,更是手忙脚乱,以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
“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
“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一发千钧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
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来。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
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九牛一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
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
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
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
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
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
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一
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
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名落孙山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
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
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
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
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
山”。
司空见惯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
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
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
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