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同意词-釜底抽薪的近义词
1.釜底抽薪的意思
2.成语“釜底抽薪”的釜是指
3.釜底抽薪的釜是指什么日常用品
4.釜底抽薪同义词
釜底抽薪的意思
釜底抽薪的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军事上是指从根本上打败敌人的谋略。
一、拼音
釜底抽薪的拼音是:fǔ dǐ chōu xīn。
二、出处
1、明·戚元佐《议处宗藩疏》:“谚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2、叶圣陶《城中》:“这当然可以,可以。不过,根本的对付方法,还在釜底抽薪。”
三、近义词
1、抽薪止沸
(1)拼音:chōu xīn zhǐ fèi。
(2)释义:抽去锅底柴薪,以止息锅内汤液的滚沸外溢。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出处: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2、破釜沉舟
(1)拼音:pò fǔ chén zhōu。
(2)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3)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无一还心。”
四、反义词
1、扬汤止沸
(1)拼音:yáng tāng zhǐ fèi。
(2)释义:把沸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以图阻止住沸腾。比喻不成功的补救办法,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2、负薪救火
(1)拼音:fù xīn jiù huǒ。
(2)释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灾害,反使灾害扩大。
(3)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三回:“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
釜底抽薪造句:
1、我们应该想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永绝后患,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直击太微垣星尊,才是消除危险的根本之道。
3、唯有釜底抽薪地消灭脏乱,才能积极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4、房地产价格的崩毁对于许多依赖以在房屋中拥有股份作为抵押的企业家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5、调节信贷业务走出繁荣到崩溃的怪圈,从房地产泡沫中釜底抽薪,对于实现这些目标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两篇报告都表示,这不是监管的主要目的。
成语“釜底抽薪”的釜是指
成语“釜底抽薪”的釜是指锅。
成语“釜底抽薪”的“釜”是指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罐之类的。字面意思就是把锅底的柴火抽掉,才能使其无法加热。成语“釜底抽薪”的近义词有抽薪止沸、批郤导窾、拔本塞源等,是一个中性词。古代的“釜”是一种圆底无足、大腹平底的器物,材质有铜、铁、瓦等。
与古代的三足鼎、鬲相比,“釜”虽然要放在炉灶上或用支架支撑才能煮物,但是却更加能集中火力,可以用来煮、炖、煎、炒等,用起来还比较节省燃料。“釜”具体起源于哪个朝代还有待考证,在陕西、河北等地的汉墓中就曾出土过“釜”,通过一些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的佐证,铁制“釜”在魏晋时期已经被人们普遍使用。
成语典故“釜底抽薪”: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兵力只有二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仗势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因为他不把小小的曹操放在眼里,于是没有安派重兵把守。
曹操探听乌巢并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
釜底抽薪的釜是指什么日常用品
釜底抽薪的釜指的是锅。
成语“釜底抽薪”的“釜”是指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字面意思就是把锅底的柴火抽掉,才能使其无法加热。成语“釜底抽薪”的近义词有抽薪止沸、批郤导窾、拔本塞源等,是一个中性词。
釜底抽薪词语解释
1、出处
汉语成语,拼音是fǔ dǐ chōu xīn,意思指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2、语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做事非常彻底。
3、近反义词
近义词有:抽薪止沸;反义词有:火上浇油、扬汤止沸。
4、历史典故
南北朝的时候,东魏大将军侯景举兵反叛,遭到朝廷军队的攻打。侯景于是投降江南的梁武帝萧衍,请萧衍前来增援,结果又被慕容绍宗指挥的东魏军队打败。侯景最后只得带着剩下的几百人投降梁朝。东魏的魏收为这事写了篇奏章,他指出对侯景这样反复无常的人,必须抽薪止沸,剪草除根。然而梁武帝没有接受这一劝告。后来侯景果然又叛变了梁朝。
釜底抽薪同义词
斩草除根
拼音: zhǎn cǎo chú gēn
近义词: 剪草除根、削株掘根
反义词: 放虎归山、养痈贻患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彻底成事
解释: 除草时要连根除掉,使草不能再长。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
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绝其本根,勿使能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