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土重迁的用法-安土重迁的意思及故事
1.成语故事20字,越多越好
2.安土重迁体现了乡土中国的什么特点
3.愚公移山的故事体现了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意思
4.不问东西|安土重迁:诗与远方,在平常在家乡
5.找成语故事
6.求有关土地的成语及解释和保卫土地的故事
成语故事20字,越多越好
1.哀而不伤:悲哀而不过分.
歌、音乐等具中和之美.并非悲哀而不伤心.
2.哀兵必胜:遭受压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 的军队必定胜利.“哀兵”不能误解为哀丧的军
3.爱屋及乌:因为爱那个人,而连带爱护 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比喻因爱一个人而连带 喜爱跟他有关的人或物.
4.爱莫能助: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正:同情;误:喜爱)
5.安土重迁:并非看重迁移的意思,而是 形容恋乡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重”在这
“难”,在家乡住惯了,不愿轻易迁移.
容留恋故土.
6.安危相易:平安与危难可以互相转化.易:变换.
7.安时处顺: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 满足于现状.
8.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 的程序.
B
9.白驹过隙: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
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10.百身何赎:意思是白一百次,也换 不过来.后来表示对者极其沉痛的悼念.赎:抵偿.
11.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需 要付出艰辛.(正:培育;误:树木)
12.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满足于现有 成就.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好成绩.
头:百尺高的竿子,佛教比喻道行修养的极高 境界.
13.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小官;野 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指记载轶闻琐事的 作品.
14.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
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含贬义)
15.坂上走丸:坂,山坡.走:快跑,像 在斜坡上滚弹丸一样,快地往下.形容事情发 展很快.
16.鲍鱼之肆:卖咸鱼的铺子.
的环境.鲍鱼:咸鱼;肆:店铺.
17.暴殄天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自然资 源.暴:损害.殄:绝.
18.暴虎冯河:赤手空拳打老虎,没有渡 船要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暴:徒 手搏斗.冯(píng)河:涉水过河.
19.毕其功于一役:毕:尽,完成.
战役就完全成功或一下子把几项任务都做完.
20.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事业的艰辛.筚路:柴车.蓝缕:破旧的衣服.
21.比翼双飞:比喻夫妻情投意合,在事业 上并肩前进.比翼,翅膀挨着翅膀.双飞,成 双的并飞.(连动式;作谓语、宾语、补语)
22.敝帚自珍: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
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谓式;作谓
语、定语、状语;比喻自己的东西不值钱 舍不得扔掉)
23.鞭辟入里:里,里头;辟,透彻.形 容能透彻说明问题.也形容言辞或文章的道理 很深刻、透彻.要
注意语境:他对这个问题分析很全面,可 谓鞭辟入里.前后不一致,前面说全面,后面 说透彻.
24.表里山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
地势险要.
25.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 不同.(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形容 故意与众不同以显示自己)
26.别无长物:表面上看起来是别无特 长,其实是指再没有别的东西,形容除此之外 空无所有.
27.别开生面: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创造 新的格局.生面:新的格局.
28.博闻强识: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正:记忆;误:认识)
29.不知所云:不知说的是什么,指语言 紊乱或空洞,它指的是说话人.易误解为“听者 没有理解”.
30.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
安土重迁体现了乡土中国的什么特点
安土重迁体现的特点如下:
这里主要体现的是中国的乡土文化的特点。首先,乡土文化是中国社会的特色。而安土重迁,最大的特点是不流动,世世代代在同一片土地生活,因而形成了独特的不需要文字、差序格局、礼治、男女有别的熟人社会,不是横暴权力也不是同意权力,而是以文化教化、以长为尊的长老统治,这是一种有特点的文化。
乡土文化的来源: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许多乡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至此我们对中国乡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相当有限。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其中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
愚公移山的故事体现了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意思
人们对家园的深情和对改变现状的决心,愚公移山的故事正是这种意义的一种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园是人们情感的归宿,是人们生活的基石。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面对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坚定地选择留下来,不惧艰难,不放弃努力。这种坚持和毅力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园的深情和对改变现状的决心。
不问东西|安土重迁:诗与远方,在平常在家乡
“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碗心灵鸡汤刺激了不少人的荷尔蒙和肾上腺素。那么,古人怎么看待旅行这个事?是不是也想,“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答案是:古人几乎不 旅游 !
除苦力、商贩、水手这些 社会 地位最低下之人外,古人压根不怎么出远门!
为什么古人不出门 旅游 呢?
理由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三个:
一、家乡美。 中国人都是“家乡宝”,都说家乡好,也就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的“安土重迁”。
罗马尼亚人尼·斯·米列斯库在《中国漫记》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外国人买了只四川籍鹦鹉,想带回自己的国家。当鹦鹉看到要被带出国,急得连忙说话:“龟儿子,老子是中国鸟噻,老子不情愿流落异国它乡!”说完就了。
连鸟都不愿意离开美丽的家乡,何况一个人?
古时的中国真有那么美丽吗?看看老外怎么说。
日本人的《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写着:“一路行来,但见大片土地已被开垦,水牛、猪、鹅、鸡、犬,举凡我等熟悉的家禽家畜,尽于陌上田中悠然觅食,好一派田园风光。当下时节,正是花生收成方毕,只见猪在地里拱土正欢,希望找出土中遗落花生,偶尔被其拱到,则仰天咧嘴狂嚼一通,好不快哉。鸡、鹅禽类,则随其后,一路跟行,捡食地里昆虫。犬则跑前跑后,与正在觅食的家禽家畜嬉戏打闹。水牛被牵在十来岁孩童手中,何其温顺乃尔,看上去水牛反倒像是放牛小童的忠诚卫士。此幅画中,不见家猫身影,想必是在家中孤独守望,或许此时偎着火炉睡得正酣。”
好一派田园风光!在如此宁静祥和安乐甜美的世外桃源中生活,哪个还出啥子远门咯?
二、没有钱。 这很重要,也很好理解。饭都没得吃,衣服没得穿,旅什么游!?有关深度分析,建议参看《慈禧的菜单:“正餐”2顿,每顿100道菜;“小吃”2次,每次四五十碗菜》,看看那时的老百姓,每天2顿饭,能吃点啥?
那不是穷,是真穷啊!
三、走不了。 这个可能是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心中没有“诗与远方”,而是因为,要走,走不了。
这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 ,中国的户籍制度由来已久。
十六世纪初,波斯人阿里·阿克巴尔在中国境内(主要是陕西) 旅游 三个多月,写成一本书《中国纪行》,里面说,“所有的军队和百姓都属于皇帝所有,他们都被登记入册,没有一个例外。”皇帝要收税赋、征徭役、抓壮丁,很简单,调一下户籍管理系统,什么都清楚了。
马可波罗来中国来得早,元代时,百姓的房门上必须写着房主、妻妾、儿女甚至奴婢的姓名,家里是否住有亲朋好友,都有谁,来干啥,何时来,何时走,一清二楚。家里养了多少猪牛羊狗鸡鸭鹅等等,这些数据都罗列在房门上。人了,把名字抹去;人出生,把名字添上。
外国的生意人来到中国,要把姓名、字号、居住时间、离境日期等列举在房门上。
通过这种显而易见的做法,大汗把境内人口、固定资产、人力资源、变迁动态等私密信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极大地方便了帝国的管理,“此诚谨慎贤明之政也”。
元代统治者是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天天逐水草而居,白天放牛羊,晚上睡帐篷,漂泊游离,居无定所,户籍制度应该不是他们搞出来的。肯定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个时代,由聪慧而有闲的中原人士创新创造创设的。
利玛窦来到明朝时的中国,发现这种户籍制度有了继承和发展,“人民当中普遍都有一种手写的户籍册,里面包括按街、按户记载城中每一家的情况。”
户籍管理系统不是仅仅掌控在皇帝手中,而是向下延伸,“压力传导”“责任下沉”,普通百姓也人手一册,类似于以前的“黄页”,真正实现了“放管服”,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了解信息、家长里短、男婚女嫁、 娱乐 八卦、通风报信、举报告密的美好向往。
英国商人阿奇博尔德·约翰·立德乐于十九世纪末在重庆做生意,在四川万县发现手里拿着红色棍子、背上挂着大木板(叫“门牌”)的人,这些人实际就是人口调查员,他们正在给房(rén)屋(kǒu)编号,采集人口基础信息。
由此可见,帝国的户籍管理较早实现统一化、制度化、规范化,具有前瞻性,保证帝国正常、规范、有序运行,但好像世界各国并未好好学习、认真借鉴,可能这些来过中国的洋人回国之后,把这个重要的事给忘了,没能很好地宣传推广,造福于世界。
第二个方面,以前的人,出个远门,需要开很多证明。
“没有证件的人,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间都寸步难行。”《中国印度见闻录》成书于公元851-852年,相当于我国的唐代,其中记载,在中国旅行,至少要开2个证明:一个由城市管理者如市长签发,这个证明在旅行途中使用,证明自己是自己、同行者都有谁、各自年龄、属于哪个宗族等,类似于身份证。另一个由太监签发,这个证明在关卡哨所使用,证明随身带了多少真金白银、货物多少,类似于资金证明。
葡萄牙人费尔南·门德斯·平托发现,任何人想跨省旅行,都是不可能的,除非他能从总督那里获得一张通行证。想一想,要去旅个游,还要找出证明。平日里,老百姓躲避官老爷还来不及呢,还敢找官老爷开证明,而且是找总督开证明去 旅游 ?压根就没这回事!即使生意人办妥了这些证明,他在一个城市里最多也只能待3-4天。
没有证明,能不能偷偷 旅游 ?答案是:不行!城里城外、大街小巷、旅店驿站、烟馆青楼甚至犄角旮旯总有密探在随机游走巡视,发现东游西逛无所事事贼眉鼠眼者,必定上前盘问,如果说不出个所以然,准是一顿饱打,投入大牢,大刑伺候。
陆地 旅游 不行。那么,去航海可以吗?
这个可以有。但必须沿着中国自己的海岸线航行,不能出轨。而且,必须由总督出具证明文件,写明姓甚名谁、长相特征(那时没有照片)、出生年月、去往何处、去干些啥、何时归来等,否则被逮到,直接流放。
那么,去外国可以吗?绝对不可以!没理由,不解释。战争期间应征打仗除外。
所以,当那些洋人在中国旅行问路时,古人往往一脸懵懂可爱,然后傻傻地笑答:“哎呀嘞,您话的地方该远,啀唔欠系过哟。”
其实,“那么远”的地方,就在隔壁,就在山的那一边而已。
古人也有“诗与远方”。只不过,他们的诗与远方,在平常,在家乡。
注:文中使用所有语料截至清代。
作者 刘小程
主播 大圣神功六王爷
编辑/后期 凌文秀
找成语故事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成语词条: 九牛一毛 (浏览数:553)
成语发音: jiǔ niú yī máo
成语释疑: 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成语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成语示例: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陈毅《感事书怀·七古·手莫伸》诗)
(其中~代表本词条:九牛一毛)
成语故事: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
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
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幢恍倥?送蚱锉?ё。?故橇?蛄耸?柑?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
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
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
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
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一
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
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成语词条: 上下其手 (浏览数:519)
成语发音: shàng xià qí shǒu
成语释疑: 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
成语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伯州犁有意偏袒公子围,叫皇颉作证,并向皇颉暗示,举起手说:“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把手放下说:“此子可为穿封戍,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
成语示例: 亏得尚有“巧妙不同”一句注脚,还可~一番。(朱自靖《“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其中~代表本词条:上下其手)
成语故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
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
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
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
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
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
“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
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
下其手”了。
成语词条: 人面桃花 (浏览数:385)
成语发音: rén miàn táo huā
成语释疑: 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
成语出处: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成语示例: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有一位到京城应考的读书人,有一次他到城南郊外游玩,看到一间小屋很不错,就找借口走进去看看。没想到一看就看上了屋里的一位美丽的姑娘。第二年清明节他又回到那间屋子,却看见大门锁着,人已经不知道搬到哪了?于是就提笔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然后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不心的他又回到那个地方,这一次大门不但没深锁,还看见姑娘的父亲,姑娘的父亲伤心的告诉他说:“我女儿因为看了他写的诗因此得了相思病,没想到竟因此而了。”他听了之后非常难过,情不自禁抱着姑娘大哭,没想到这时姑娘却醒了过来,原来她只是昏倒而已,不久后,身体渐渐痊愈的和姑娘就和读书人结成了夫妻。
此外还有:
围魏救赵,怒发冲冠,指鹿为马,四面楚歌,背水一战,入木三分,围魏救赵,风声鹤唳,背水一战,瓮中捉鳖
卧薪尝胆 围魏救赵 钟鼓之乐 篝火狐鸣 鱼腹丹书 揭竿斩木 揭竿为旗 斩木为兵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约法三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乐不思蜀 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求有关土地的成语及解释和保卫土地的故事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25 13:29
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完)
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