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出自于哪里以及他的故事-当仁不让的典故原文
1.当仁不让于师是什么意思
2.《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
3.当仁不逊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4.当仁不让是什么意思
5.当仁不让的意思和造句
6.当仁不让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当仁不让于师是什么意思
出自《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当仁,面临仁义之事。对于应做之事应勇于承担而不推让。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当仁不让于师有三层意思。
1、维护好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固然重要,但在孔子看来,对仁德正义的维护显然更为重要。不管是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还是亲戚之间、好友之间,一切的这些人情关系都不能成为弘扬仁义道德、维护真理正义的拦路虎。孟子有言:“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上到高居庙堂的天子诸侯,下到身在江湖的平民百姓,仁义关乎人的生存发展,也理应成为高于人情、时刻为人所恪守的底线。
2、 同时,“当仁,不让于师”还含有另一层意思:“以仁为己任”,不可限于独善其身。明知别人的所作所为有违仁德正义,而不从旁提醒、加以阻止,也是“不仁”、“不义”。仁义当先、正义在前,遇不平之事而不作为,不敢去做那个据理力争的争徒、争友、争子,眼观他人一步步陷于不仁不义的境地,又岂是君子所为?
3、此外,不管是朱熹旧解“以仁为己任”、“勇往而必为”,还是钱穆先生的新解“遇众所当行之事,在己尤当率先不复让”,都道出了“当仁不让”的第三层含义:主动承担起宣扬仁德正义的责任。正如钱穆先生所言:“仁行善举,众皆当任,人各相让,则谁欤任此。”遇行仁之事,应当率先向前、有责任意识,不必谦让,勇做出头椽子,仁义才能得以宣扬与申张。
《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7.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8.名正言顺[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孔子因不满鲁定公沉迷酒色,带领学生来到卫国,因卫灵公言而无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带领其他学生离开卫国。卫出公继位后,让子路去请孔子来卫国辅政。孔子说:“只有名义正当,说话合理,才能干成大事。”
9.祸起萧墙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释义>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
10.分崩离析[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到各国去游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没有人接受并重用他,他并不灰心。弟子子贡以得到美玉如何处理问孔子,孔子毫不迟疑地回答:“卖掉它,卖掉它,我正在等待识货的人出现呢。”
12.欲速不达[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招来失败、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有很多,意在告诫别人稳重行事。
13.一言兴邦[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春秋时期,鲁定公问孔子:'一句话可使国家昌盛吗?'孔子说:'君主爱护臣子,关心他们,上下一心,国家可以兴旺。'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吗?'孔子说:'不全对,君主一句话下边不提反对意见,久而久之就会走向灭亡。'
14.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释义>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
15.择善而从[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释义>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春秋时期,执政大臣魏献子把祈氏的领地分为7县,把羊舌氏的领地分为3县,委派与提拔一些地方长官。他想启用魏戊,担心人家说他偏私,问大夫成传,成传认为只要有才德,就不论亲疏,关键看能不能择善而从,能不能赏罚分明。
16.三省吾身[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释义>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三省吾身,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生是否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17.当仁不让[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释义>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18.杀身成仁[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释义>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9.文质彬彬[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释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文质彬彬'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以理解和发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
20.成人之美[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释义>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明朝有一人名唤谢榛,瞎了一只眼,但他善作歌词,所作的歌词在民间流唱甚广。谢榛到彰德,孙穆王亲自接待他,孙穆王见两人如此投机,便在次年元旦将贾氏及一些丰厚的礼品送给谢榛。世称孙穆王成人之美,有君子风度;但也反映了古时女子的卑贱,被当作礼品送来送去。
21.既往不咎[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释义>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22.过犹不及[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释义>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23.三思而行[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释义>反复考虑后再做。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24.无所用心[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释义>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春秋时期,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用心读书。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干,不去用心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下棋的人虽然悠闲但也要用心,比起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来要强多了。
25.察言观色[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释义>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操纵自如的基本技术。“眼色”是“脸色”中最应关注的重点。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诉我们真相,人的坐姿和服装同样有助于我们现人于微,进而识别他人整体,对其内心意图洞若观火。
26.后生可畏[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释义>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欧阳修,一向治学严谨,直至晚年,不减当初。他常将自己平生所写的文章,清理出来进行修改,每字每句反复推敲,甚是认真。为此,他整天辛苦劳累,有时直忙到深夜。夫人见他年岁已高,还如此尽心费神,恐其操劳过度,影响健康,十分担心,目前制止。她关切地对丈夫说:'官人,何必如此用功,不惜贵体安康,为这些文字吃这样多的苦头,官人已年迈致仕(退休),难道还怕先生责难生气吗?'欧阳修回答说:'不怕先生生气,只怕后生生讥,后生可畏耶!'
27.乐以忘忧
[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释义>快乐得忘了忧愁。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讲学,来到楚国叶邑,叶公沈诸梁接待了他,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悄悄地问子路,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他。孔子事后得知就对子路说以后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仁不逊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3945 成语 当仁不逊 注音 ㄉㄤ ㄖㄣˊ ㄅㄨˋ ㄒㄩㄣˋ (变) ㄉㄤ ㄖㄣˊ ㄅㄨˊ ㄒㄩㄣˋ 汉语拼音 dāng rén bù xùn(变)dāng rén bú xùn 释义 义参「当仁不让」。
见「当仁不让」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当仁不让」之典源,提供参考。
《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当仁不让」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当仁不让」是指面临仁义之事而不谦让。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
大意是说:遇到有关仁义的事,就要赶快去做,即使面对自己的老师,也不必谦让。
为什么孔子会如此强调「仁」的重要呢?因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在家里面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关系;扩大到社会上,就是君臣有礼、朋友有义的关系。
「仁」从个人修身做起,最后扩充成为维系家庭和社会的力量。
这种力量发挥到极致,就是「大同世界」的达成。
所以「当仁」的事情,当然「不必谦让」,反而要争先去做。
后来「当仁不让」演变为成语,用来指遇到应该做的事,主动承担起来,而不推让。
书证 01.宋.魏了翁〈送宇文侍郎知庐州〉诗:「再拜亟祗命,当仁不敢逊。」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当仁不让
当仁不让是什么意思
当仁不让的意思是:以仁为任,无所谦让。
当仁不让(拼音:dāng、rén、bù、ràng)是一则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的原义是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状语、定语。
谦让并不是一味讲退让、忍让,在道德信条中,“谦让”是指在名利、权位上的让,谓之君子不争。而在原则问题上,在展露自己才华的场所,高明的人又很推崇“当仁不让”。古代推崇的竞争是雍容大度、自信自强、公平的竞争,在该争的时候,是不必谦让的。
当仁不让的造句
1、英语比赛即将开始,只见我们班派出的选手当仁不让地抢答着一道道难题,为我们班夺得了荣誉。
2、小芳在家里的时候,做家务总是当仁不让,想让妈妈休息休息!
3、身为学校大队委,我们应该当仁不让的为学校大队部多做点工作。
4、我们在做任何事时都一定要当仁不让争取我们的所得成果,这样全班的学习成绩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5、当我们没有做好作业时,应该说对不起,应该当仁不让的记住它,不要当人不忘!
以上内容参考:喜洛玛-当仁不让的成语意思
当仁不让的意思和造句
当仁不让(拼音:dāng rén bù ràng)是一则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的原义是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状语、定语。?
造句
1, 初生牛犊,尽显神威当仁不让,舍我其谁挑战极限,身先神显风光正茂,出类扰萃。
2, 她持续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仁不让世界充满爱搭不理屈词穷之势,插了队,并且买到了火车票,众人对她骂骂咧咧,她却毫不在乎。
3, 小兵当仁不让成为这次长跑比赛的冠军。
4, 小明的爸爸做事总是当仁不让的,在大家心中有好印象!
5, 在跳水比赛中,郭晶晶当仁不让的获得冠军。
当仁不让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475 成语 当仁不让 注音 ㄉㄤ ㄖㄣˊ ㄅㄨˋ ㄖㄤˋ (变) ㄉㄤ ㄖㄣˊ ㄅㄨˊ ㄖㄤˋ 汉语拼音 dāng rén bù ràng(变)dāng rén bú ràng 释义 面临仁义之事而不谦让。
语出《论语.卫灵公》。
后用「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主动承担起来,而不推让。
「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义无反顾」 典源 《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典故说明 「当仁不让」是指面临仁义之事而不谦让。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
大意是说:遇到有关仁义的事,就要赶快去做,即使面对自己的老师,也不必谦让。
为什么孔子会如此强调「仁」的重要呢?因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在家里面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关系;扩大到社会上,就是君臣有礼、朋友有义的关系。
「仁」从个人修身做起,最后扩充成为维系家庭和社会的力量。
这种力量发挥到极致,就是「大同世界」的达成。
所以「当仁」的事情,当然「不必谦让」,反而要争先去做。
后来「当仁不让」演变为成语,用来指遇到应该做的事,主动承担起来,而不推让。
书证 01.《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源)02.《汉书.卷七二.王贡两龚鲍传.龚鲍》:「天生圣人,盖为万民,非独使自娱乐而已也。
故《诗》曰:『天难谌斯,不易惟王;』『上帝临女,毋贰尔心。
』『当仁不让』,独可以圣心参诸天地,揆之往古,不可与臣下议也。」
03.《后汉书.卷三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王望》:「今望怀义忘罪,当仁不让,若绳之以法,忽其本情,将乖圣朝爱育之旨。」
04.《艺文类聚.卷五三.治政部下.荐举》引三国魏.殷褒〈荐朱俭表〉:「朱伦,字文信,天真清亮,雅信忠笃,纯粹足以激清源,美行足以广风俗,当仁不让,见德思义,疏达之才,强记博闻,飞辞抗论,骆驿奇逸,诚当世之俊异,一时之秀出也。」
05.《晋书.卷九七.四夷列传》:「先王以仁宰世,不任威刑,所以刚柔靡断,取轻邻敌。
当仁不让,岂宜拱默者乎!」06.《景德传灯录.卷一八.福州沙宗一大师》:「诸方玄学有所未决,必从之请益,至若与雪峰和尚征诘,亦当仁不让。」
07.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三.舒铁云》:「夫作诗文者,比于当仁不让,以太白之才,而老杜尚有尊酒重论之句,况其他乎?」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遇到应该做的事,主动承担起来而不推辞。
使用类别用在「积极承担」的表述上。
例 句<01>为人服务,我们要有当仁不让的精神。
<02>大家推选他担任会长,他当仁不让地接受了。
<03>既然大家推举我来当主持人,那我就当仁不让了。
<04>这种当仁不让的热血青年才应是青少年的偶像。
<05>这个职务你绝对有资格接受,理应当仁不让,你就不要再推辞了。
<06>小李工作积极认真,对于公司业务,他一向是当仁不让,从不推拖。
近义词: 自告奋勇,义不容辞,义无反顾
反义词: 推三阻四,置身事外,临难苟免,踌躇不前 辨识 请参考『辨识475』 参考语词 当仁不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