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然正气的成语大全

2.浩然正气的意思解释

3.浩然天地,正气长存的意思?

4.亚圣孟子说浩然之气,那浩然正气出自哪里。

5.“浩然正气”,“知言”分别是什么意思

什么然正气的成语大全

浩然正气的意思和出处-浩然正气的意思和出处是什么

一身正气 [yishenzhengqi]

基本释义

比喻光明磊落,刚正不阿

明公正气 [míng gōng zhèng qì]

基本释义

犹言正式;公开;堂堂正正。

浩然正气 [hào rán zhèng qì]

基本释义

正大刚直的气势

浩然正气的意思解释

正大刚直的气势。 成语出处: 《** 传奇 》第二回:“ 铿锵 话语,浩然正气,使世贞为之所震,沉思良久,附耳低低说出一番话语。” 成语例句: 王朔《懵然无知》:“于德利一脸 浩然正气的近义词: 浩然之气 正气;正大刚直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 成语语法: 作主语、宾语;指正大刚直的精神

浩然天地,正气长存的意思?

解释:在这浩浩荡荡的人世间,正义之气必定长存。

不管是天地间的正气,还是个人的浩然之气,都说的是一种大器磅礴的意境。而这个大器磅礴的意境可以荡涤一切的邪魔外道。

出处:

1、南宋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2、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扩展资料:

《正气歌》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在狱中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开头即点出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至时穷之际,必然会显示出来。随后连用十二个典故,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凛然显示出浩然正气的力量。接下来八句说明浩然正气贯日月,立天地,为三纲之命,道义之根。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 )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正气歌

百度百科 孟子

亚圣孟子说浩然之气,那浩然正气出自哪里。

出自《孟子》根据孟子的阐述,浩然之气的主要形式是“至大至刚”,从其中的详细内容看,其和“配义有道”有着一样的性质,孟子则认为气既然存在于天地之间,那么肯定会有很强的气势,产生强大气势的原因是因为气的生成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直养出自《孟子》的“正直之气”和“养之以义”。所以后人将“直”都解释为义,虽然义和正直在意思上有着详尽的地方,但是从其本质意义上讲,都是指直接、不邪、顺者的意思,从而引发出正直、挺直等义项。“无害”在后儒中经常用损害来理解其中的害,虽然字体相似,但是其意思有着很大的差别,这里的害应当是自然的,是由人自身的“四端”所产生的,并没有外力的任何干涉,拔苗助长这一文也正是为了强调这一道理写出来的。对于这个“害”,指的是人们的“四端”在进行扩充的时候,人们需要顺其发展,不能使用外力去干涉,去阻碍它。如果用损害来解释这个字,则应当从相同的角度出发,指出自己的浩然之气在人们自身的“四端”那里,需要自然而然地顺直生长出来,在浩然之气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能去干涉其发展。孟子认为浩然之气的养成中,义有着很强的作用,并且孟子对于告子的“仁内外义”秉持着自己独立的态度,但这并不能表示孟子没有心外之义,孟子主张性善论,对道德标准中的义认为是每一个人都该拥有的。孟子认为的义是从内心萌发增生,一直存于自己内心,对个人对外在事物和社会的认识有着较高的强调作用。因此他所说的义就是根据自己的想法,遵循“四端”的基本道义,做自己该做的事情,集合起来就是“集义”。道即是天道,孟子对于天地间事物的认识有一套自己的体系,他认为人性、人道、天道,具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极力主张性善,对于人性善的理解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阐释的,孟子认为人心天生具有四端,这是人之性情的根本所在之处,所以人心向善也代表了性善。因为孟子人性论的基本原则就是通过人性论去展现心性,通过对心善的合理使用证明人的性善,并且这两者并不是从外获得的,而是从自身内心迸发的,要求人们需要遵从人的善性引导与规范。“知言”也和浩然之气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知言”并非是知道自己所说的,而是知道别人表达的意思,在和他人交流的这方面,孟子是善于理解他人的,并且孟子也有着很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来源:大观

“浩然正气”,“知言”分别是什么意思

浩然正气

hào

rán

zhèng

正大刚直的气势。

如:「这股为国为民牺牲的浩然正气,永存天地之间。」

知言

zhī

yán

1)

有远见的言论。

左传.襄公十四年:「秦伯问于士鞅曰:『晋大夫其谁先亡?』对曰:『其栾氏乎?』……秦伯以为知言,为之请于晋而复之。」

2)

从言谈中了解他人的真意。

论语.尧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何谓知言?曰:『詖辞知其所蔽,*辞知其所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