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武帝刘彻在用人方面有什么样的策略?

2.汉武帝刘彻时期的选官制度,是怎样的?

3.《汉书》研读43:汉成帝纪(一)

4.贤良方正的意思是什么

5.请评价汉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制与征辟制)

汉武帝刘彻在用人方面有什么样的策略?

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苏轼-贤良方正直言极谏

身为一个皇帝,除了自身的宏图伟业雄才大略之外,还必须要懂得用人之道,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地方上去,同时,对于那些心直口快的臣子提出来的自己的缺点,也要能够接受改正,毕竟都是要为了这个国家。在这些方面,汉武帝可以说做得非常好,也无怪对他有所批评的司马迁唯独在这个方对他大为赞扬。那么,汉武帝在用人方面到底有什么方法呢?

褒贬不一的汉武帝

读《史记·孝武本纪》,会对汉武帝刘彻的一生充满疑惑,通篇记述的都是他巡游封禅敬鬼神的故事,似乎没干什么正事。这大抵是因为司马迁因李陵投降匈奴为其分辩而被武帝施以宫刑一事之故,而有意把其文治武功忽略或散见于其他臣子列传中。不过,历史上对汉武帝刘彻的评价,也往往褒贬不一。

比如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叙述一番汉武帝的事迹后说:“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意谓《诗经》《尚书》上所称道的古代贤王也不过如此,可以说是极言武帝的文治武功。这一类评价,往往着眼于他征战四方、开疆拓土、远扬国威,以及其他功业。

然而,千年后的司马光在列叙“班固赞曰”后,即来了一段“臣光曰”,则多有贬抑:“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显然,司马光对秦始皇的评价比较负面,而在他眼里汉武帝和秦始皇没什么两样。这一类评价,往往着眼于他穷兵黩武,“内穷侈靡,外攘夷狄”,结果就是“天下萧然,财力耗矣”。

但在用人上,积极正面的评价居多,司马光与班固两人意见亦相类。司马光在记叙汉武帝逝后写道:“帝聪明能断,善用人,行法无所假贷”,可谓盖棺定论。班固则早就称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

当然,在司马光看来,天下的人才是不缺的,关键在你想干什么,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为你所用。他这样写道:“武帝好四夷之功,而勇锐轻之士充满朝廷,辟土广地,无不如意。及后息民重农,而赵过之俦教民耕耘,民亦被其利。此一君之身趣好殊别,而士辄应之,诚使武帝兼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之量以兴商、周之治,其无三代之臣乎!”隐含的意思是,治国大略决定了用人谋略,要是把治国大略重心放在造福百姓上会更好,就能复兴商周时期的太平盛世,而相应的辅佐人才也会辈出。

汉武帝的治国思路转变固是事实,而武将文臣为之用亦是事实,但前提仍然是汉武帝善于任用贤能。倘若不善用人,则空有雄略而不能尽展。再好的江山,也会如秦二世胡亥般三年玩完,不会延运日久。

广纳贤才

事实上,汉武帝是以延揽人才来开局的。公元前141年正月,刘彻16岁即帝位。第二年冬季十月,即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亲自出题“问以古今治道”。事实上,在今天看来,这是在同一年,因为古代纪年都是从冬季开始的。也正是在武帝任上,于公元前104年夏季五月改正朔,他命公孙卿、司马迁等拟定汉朝《太初历》,以正月为一年开始,延续至今。

以广纳贤才来开治理之新局,是为雄主治国理政的大气象。

当时有一百多人参加考试,其中广川人董仲舒写了一篇很长的答卷,汉武帝很赞赏,当时即任命他做江都国的相。其中关于用人之道,也有一番论述,对汉武帝当有潜在影响。

董仲舒在策论中针砭时弊:“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遂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官吏大多是官二代、富二代,这哪能选出贤能之士?同时还凭资历就能得富贵、升官职,这样的用人思路显然会堵塞贤路。

董仲舒建议:让列侯、郡守、二千石官秩的官员,各自从所管理的官吏、百姓中选择贤能的人,每年向朝廷选送二人,而且能够“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把举荐贤能作为对官员考察的重要依据,这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化的举荐贤才措施。贤才举荐来了怎么办?“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意谓不重资历,而重实际能力,根据才能大小、品行高低来任用。这样的用人思路,在当时可谓超前,即便在今天也很有价值。

事实上,汉武帝即位开始,还在全国选拔“文学材智之士”,予以破格重用。当时,便有很多人上书议论国家政事得失,自我标榜自我推荐的人数以千计,汉武帝从中选拔杰出的人才给以宠信重用。比如有朱买臣、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他们成了武帝的左右亲信,汉武帝经常让他们与朝廷大臣辩论国政得失,大臣多次被驳得无法对答。当然,这些人才带有娱乐性质,汉武帝也未必真的重视,“上以畜之,虽数赏赐,终不任以事也”。这表明,汉武帝心里对人才的斤两还是很清楚。东方朔倒是经常利用时机直言进谏,对朝政发挥了一定的补益作用。

认可汲黯

除了董仲舒外,汲黯的任用也体现了汉武帝的贤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提拔任用东海太守汲黯担任主爵都尉,地位与九卿相同。此前,汲黯在东海注重择贤能再放手任用,他本人只布置和检查主要政务,不苛求细枝末节。他曾生病在家一年多,但东海郡却治理得很好,百姓交口称赞他。汉武帝听到了,便起用汲黯。此前,河内郡失火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汉武帝便让他去视察,结果汲黯假托天子命令擅自行事,命令官员发放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返回后即请罪。但汉武帝很赏识他,便赦免了他的罪名。

任用汲黯,汉武帝注重的是人才的贤名,属于“国人皆曰贤”一类,同时还注重人才的忠诚与胆略,亲自考察。这样用人,大抵不会有失。不过,汲黯并非完人。史称汲黯为人性情倨傲,当面批评人,不能容忍别人的过失。有一次他犯颜直上,让汉武帝下不来台。但汉武帝最终能容,确是雄主心胸,凡事皆以国事为重,不以私愤而取舍。

当时,汉武帝正招选文学之士和儒家学者,说我想要怎样怎样。汲黯应声回答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意谓心藏很多欲望而表面装仁义,很难达到唐尧虞舜那样天下大治的局面。这简直就是不给人留一点颜面,汉武帝沉默不语,接着勃然大怒,然后脸色难看地结束朝会。退回内宫,还对左右侍从说:汲黯的质朴忠直也太过分了!然而汉武帝终究未对汲黯有什么惩处。

当时,群臣中就有人批评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立公卿等负有辅佐匡正之责的大臣,难道是让他们阿谀奉承,使君主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吗?况且我既然已经在公卿的位置上,如果只想顾全自身性命,那就会使朝廷蒙受耻辱,那怎么得了!汲黯的确是忠贞为国之士,忠言逆耳,古今有多少人听得烦心,必欲不听而后快,唯雄才大略者有这样的心胸肚量,容得下忠良之言,其虽一时震怒,却终不会加诸半点问责。

事实上,汉武帝对汲黯常常是关爱有加。汲黯身体多病,在三个月的病假期限快到时,汉武帝多次特许延长他的病假时间。后来病重时,庄助替他请假,汉武帝便问庄助汲黯的为人。庄助说:让他任职当官,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他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有人以利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君主严辞苛责地驱赶他,他也不会离去,谁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汉武帝说:“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汉武帝对汲黯的认可,亦很中肯。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首次命令各郡国各自察举孝廉一人,史称这是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而采取的行动。

总体上看,汉武帝初任这几年,只是重视人才治国的策略,其雄才大略也未尽展。只是历史的演绎,把时势放在他眼前,由他作出决断,汉武帝顺势而为,也就开启了大汉的强盛时代,而人才也因之辈出。

汉武帝刘彻时期的选官制度,是怎样的?

汉初,西汉官员的选官制度主要依靠?任子?和?赀选?制。

任子?是汉初选官、任官时一项最重要的制度,被明确于西汉的律法条文之上,《汉书.哀帝纪》载:?除任子令及诽谤诋欺法?,颜师古注:?应劭曰:?任子令者,《汉仪注》:?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不以德选,故除之。?任者,保也。?

任子?是西汉二千石以上官员专属的一项特权,始于文帝时期,?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史记.袁盎传》),这是西汉关于?任子?为官的一条最早的记载。

任子令者,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就是说官秩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只要任职满三年,皆可推荐子孙一人为官,在这之中朝廷不问子弟德行、才干如何,只要推荐就能直接被选为?郎官?。当然如果是功劳特别卓著的文官武将或是皇亲国戚,他们可荐举子孙两人或数人以上为?郎官?,如平陵侯苏建,他三个儿子都因?任子?得?郎官?职,再如武阳侯史丹,他的九个儿子也都因?任子?相继得?郎官?职。

郎官?就是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职的统称,汉时?郎官?属郎中令(武帝改光禄勋),主要职责就是?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汉书.百官公卿表》),亦也作为皇帝的顾问。因郎官多是天子的近臣,所以极易得到皇帝的宠信,因此非常容易获得高位,如武帝朝丞相田蚡,他就是?郎官?出身。

当然大多数依靠?任子?的?郎官?职的贵族子弟,若想获得正式的官职,还得需要进行考核,当时?郎署?每年都会对?郎官?进行考核,考核优异者大多可直接出任地方县令、长(《汉书.董仲舒传》载:?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之职,或是升任更高的职务,如武帝时期,李广之子李椒因?任子?得郎官,后考核优异就直接升任代郡太守,成为地方上的封疆大吏。

因汉初郡太守、九卿有不少都是由?郎官?升上去的,因此当时?任子?可以说是二千石以上官员子弟入仕做高官的最快捷径。

赀选?是文景时期所推出的一项面向全国的选官制度,如果说?任子?是贵族子弟入仕的最快捷径,那么?赀选?就是地方富豪子弟入仕的最快捷径。

赀?通?资?,意指财货、资财,所谓的?赀选?就是凭财产多少来做官,汉初除有市籍的商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犯贪污罪的小吏)外,只要满足相应的财产条件,然后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钱财,就能有做官的资格。如文帝时期廷尉张释之就是靠?赀选?入仕为?骑郎?(《汉书.张释之传》载:?以訾为骑郎,事文帝?),然后逐渐做到了九卿之位。再如景帝时期司马相如也是靠?赀选?入仕为?武骑常侍?(《汉书.司马相如传》载:?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

汉初,需资财达十万钱才可任?郎官?,而后因景帝认为?今訾算十以上乃得宦,廉士算不必众。有市籍不得宦,无赀又不得宦,朕甚愍之。?(《汉书.景帝纪》),就是景帝认为汉初用家产十万钱来限制富豪子弟为官有点苛刻,尤其对廉洁的人更是不公平,如按原规定商人有钱不得为官,廉洁的人没钱也不能为官,这就等于是彻底的堵住了廉洁的人想为朝廷效力的道路。

所以在后元四年,景帝下诏:?赀算四得宦,亡令廉士久失职,贪夫长利?(《汉书.景帝纪》),就是后元二年以后,只要资财达四万钱,然后缴纳少量的资产就可为?郎官?,借此避免让廉洁之士不得其职,而让贪夫久据其位,自此家产达四万钱即可参加?赀选?。

当然,相对于不问德才的?任子?,?赀选?的条件算是十分苛刻的。

首先,?赀选?者必须拥有雄厚的资产,颜师古言:?赀,财也,以家财多得拜为郎也?,就是说你要想?赀选?,你家就必须有钱。如此,文景时期家产必须达十万或四万钱才有?赀选?的资格,而后在做?郎官?期间,他们每年都还需要支持一定的钱财来供郎署使用(《汉书.杨恽传》载:?郎官故事,令郎出钱市财用,给文书,乃得出,名曰山郎?),同时还得自备鞍马、服装、兵器等一切物品(《史记.田叔列传》载:?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服、玉具剑,欲入奏之。?),如此当时参加?赀选?的费用绝对是一般家庭所不能承担的,?赀选?者必须拥有不菲的家产才能支撑为官时的费用。

之后,对?赀选?者,西汉也有着严格的身份规定,?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汉书.贡禹传》),就是说有市籍的商人、赘婿及吏坐赃者都没有参加?赀选?的资格。

再是,?赀选?者需才能卓越,如文景时期,通过?赀选?入仕的司马相如、张释之都是当时的大才,司马相如以一篇《子虚赋》得到武帝的赏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张释之也是以卓越的才能被看中(《汉书.张释之传》载:?中郎将爰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要想通过?赀选?入仕的,主要还得靠才能,如果你没才,朝廷也不会用你。

所以总的说,?赀选?虽面向全国,但相对于?任子?来说却是有着严格的财产、身份、才能等苛刻的要求,如果满足不了这些要求,要想通过?赀选?做官几乎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可以说,汉初能坐到?三公九卿?高位的要吗是家里有钱的,要吗是家里有权的,平民百姓无任何的机会。以丞相为例,从高祖到武帝九十余年里,如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审食其、周勃、灌婴、张苍、申屠嘉等都是开国功臣,位列?列侯?。而后来的陶青、周亚夫、刘舍等都是功臣之后,都继承着祖上的?列侯?爵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初并没有一套成熟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当时大多数的高位都被官僚富豪所垄断,他们把持着汉初的朝政大权,对于贫穷子弟来说鲜有任职的机会。

而这种由功臣勋贵集团把持朝政大权的制度虽然在汉初的确有稳固政权的作用,但是到之后势必会影响西汉对于天下的统治,毕竟这种?父子继?的方式很容易让大量无才无德的人进入官场,而在这些人的治理下,西汉岂能好呢?

因此到了武帝时期,雄才大略的武帝有感?任子?、?赀选?对西汉的危害性,遂开始对西汉的选官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变革。

首先,武帝时期,武帝开始不定期的下诏?举贤良?,要求全国各地官员向朝廷举荐有德行、才能的人,借此从中选拔出真正对朝廷有用的大才。

前140冬十月,汉武帝?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汉书?武帝纪》),就是让三公九卿,地方郡守,诸侯替武帝荐举全国各地的?贤良方正?(品行端正)、?直言极谏?(敢于评议时政和进谏皇帝)之士,如会稽太守严助就是在这次?举贤良?中被武帝选中,然后选为中大夫(《汉书.严助传》载:?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前134年五月,武帝又下诏全国推举良贤人才。也就是在这一年的?举贤良?中,诞生了对中国2000余年的封建史影响最为深远的?天人三策?。?天人三策?是董仲舒在?举贤良?中针对武帝的三问而分别作答的三篇策论,这三篇策论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2)推崇孔氏,抑黜百家。3)春秋大一统,尊王襄夷。4)建立太学,改革人才选拨制度,反对任子、赀选制。

天人三策?诞生不久后,武帝就根据董仲舒所提出的意见,有针对性的开始对西汉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进行了全面性的改革。

前134年,武帝正式将原属于不定期举行的?举贤良?变成了定期举行的?察举制?(《汉书.武帝纪》载:?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西汉在选拔官吏上开始逐渐采用以儒术取士的?察举制?,以才能来选拨官员,而不再单纯的以权、财来作为选官的依据。

察举制?的主要特征就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自武帝开始,地方长官可以随时向朝廷荐举辖区内有德有才的学子,然后由朝廷经过考核,考核通过者即可为官,而在此过程中朝廷不问出身,地位,及财势,一律以才学、德行为选拔要求,只要有才学,有德行,朝廷就让你做官。

武帝时期?察举制?分为常科和特科两大类。?常科?就是每年都会举行的科目,武帝时期的常科包括孝廉、察廉等。?特科?就是不定期举行的科目,武帝时期的特科包括秀才(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茂才?)、贤良方正、孝弟力田、明经、明法、明阴阳灾异等。

其中?常科?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孝廉?科(前134年始设),?孝廉?指的就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之人。?孝廉?科属清流之目,有别于靠荫庇做官的?任子?和靠钱财做官的?赀选?,?孝廉?不问出身,不问钱财,只问德行、才能,因此它被汉朝学子视为官员晋升的正途,为世人所尊崇。

从武帝开始,各郡国每年都需向朝廷举荐孝一人,察廉一人,被举为孝廉后,会先前往郎署做郎官,然后朝廷会在一年后对这些郎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就会被赐予官职,或在中央任尚书、侍御史,或在地方任县令、长、丞。而若不合格者则会被撤换,同时荐举者也会被惩罚,如此就可防止一些别有居心的地方官以权谋私胡乱推荐人。

而?特科?中最为重要的是就是?贤良方正?科(始于前178年,这一年文帝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史记.孝文本纪》),?贤良方正?指的就是有才能,德行好,又正直,又敢于直言犯谏的人。汉时?贤良方正?科一般只会在灾异危难之际举行,借此匡正帝王的过失,因此它属?特科?,而非?常科?。当时皇帝会下诏让地方上的官员举荐所赵辖区内有才学、有德行,又正直的人,然后将其送往朝廷,由皇帝直接进行考核,而皇帝则会根据他才能的高低,来授予其官职。

可以说?察举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官僚富豪对于朝政大权的垄断,虽然此时西汉朝政大权大部分依然还掌握在权贵的手中,但是自此开始,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财富状况不再是西汉选拨官吏的唯一依据。此时地方上只要有真才实学的,无论出身如何,无论贫穷与否,都有入朝为官的机会,如此这个时候平民与权贵开始有了一丝的公平。

当然?察举制?在武帝刚推行的时候其实并不顺利,当时有权力荐举的官员对于此事并不积极,他们或是惧怕自己的子孙因此得不到官位,或是害怕举人不当,从而让自己背上责任,总之就是对?荐举?一事很不上心。

因此在?察举制?实施的最初几年,?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汉书.武帝纪》)这样一年下来全国各郡国连一个人都不荐举的情况是屡屡发生。为此,汉武帝为了杜绝此事的再次发生,前128年武帝下诏:?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书.武帝纪》),就是之后每年各郡国必须要举荐孝廉各一人,如果没有或治罪,或免官。

如此,在武帝利用法令来强制的在全国推行?察举制?的做法下,?察举制?开始成为了两汉用来选拔官吏、任用官吏的主要制度。

之后在前124年,汉武帝在推行?察举制?的同时,又采纳了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置?太学?,设《易》、《书》、《诗》、《礼》、《春秋》等五经博士,而后又在公孙弘?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的建议下,开始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名曰?博士弟子?。随后全国学子无论何身份,只要有才能,通过考核就能成为?五经博士?的弟子。

当然武帝建立?太学?的目的可不是为了让贫困子弟学到知识,而是为朝廷选拔人才。因此,武帝时期太学每年都会举办一次考试,名曰?岁试?,当时只要?博士弟子?能够掌握五经中的其中一经,然后通过这一经的考试就可被委任官职。

岁试?中最常用的一种考试方式就是?射策?(《汉书.儒林传》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社科射策,劝以官禄?),?射策?的考法就是由主考人根据儒经内容提出若干问题,然后由?博士弟子?自行抽出一二道题来作答,之后主考人就根据学生的解答来定出成绩,得甲等可直接在中央任?郎官?,得乙等则可获得补吏的身份,然后分配至地方任职,当然大多数都是作为地方官的掾属(辅佐地方官治理地方的官吏)。

由此,在?察举制?和?太学?相继建立后,武帝一朝开始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员选官制度:太学的博士弟子在通过每年的?岁试?后,得乙者以补吏的身份入地方为职,然后在地方上有了一定的政绩后,通过郡国的?举贤良?进入中央为?郎官?,之后经过一年的考查,再经过考核后,考核合格者就会被赐予官职,或在中央任尚书、侍御史,或在地方任县令、长、丞。而得甲者,则可直接为?郎官?,然后同被?举贤良?者在一年后一同进行考核。

如此,在?察举制?和?太学?的相辅相成下,武帝朝的朝堂逐渐从被功臣勋贵掌控的?功臣勋贵政府?变成了由读书人掌控的?文官政府?。

此时,武帝朝堂虽然还存在着贵族子弟,但相对于读书人来说已经变成了少数。同时丞相等三公九卿的高位虽也多被功臣勋贵所掌控,但也开始出现了如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张汤、杜周,廷尉赵禹等这些由贫苦百姓或小吏中选拔上来的?三公九卿?。

可以说到了武帝时期,平民小吏集团已经开始有了与功臣勋贵集团分庭抗礼的实力,此时西汉的朝政不再被权贵所垄断,平民也有了执掌朝政的机会。

上自初即位,招选天下文学材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眩鬻者以千数。上简拔其俊异者宠用之。庄助最先进,后又得吴人朱买臣、赵人吾丘寿王、蜀人司马相如、平原东方朔、吴要枚皋、济南终军等,并在左右,每令与大臣辨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屈焉。然相如特以辞赋得幸;朔、皋不根持论,好诙谐,上以畜之,虽数赏赐,终不任以事也。朔亦观上颜色,时时直谏,有所补益?(《资治通鉴》),就在武帝对西汉的选官制度进行大幅度的改革下,武帝朝出现了?朝廷多贤材?,?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的盛况。

如此,西汉在武帝不拘一格,惟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下,逐渐走向了强盛,此时西汉对外大破匈奴,远征大宛,降服西域,收复南越,吞并朝鲜,对内设中朝,行?推恩令?,建?年号?,?强汉?威名开始响彻天际。?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汉书.武帝纪》),此时无论贫富,无论出身,只要有才能,有德行,只要有为朝廷效力的心,无论是贫穷子弟,亦或是商人子弟,就都有机会出将入相。

而也就在武帝这样的用人方针下,?汉之得人,于此为盛?(《倪宽赞》)的盛况随之出现。

一时间武帝朝人才济济,?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纪。?(《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此时武帝朝武有卫青、霍去病等名将,文有公孙弘、董仲舒、儿宽、东方朔、桑弘羊等名臣,武帝因这些人才的存在,最终完成了?汉兴五世,隆在建元?的壮举。

《汉书》研读43:汉成帝纪(一)

汉成帝刘骜(公元前51年~公元前7年),字太孙,又字俊。他是汉元帝的太子,其母亲是皇后王政君。汉元帝在为太子时,刘骜是嫡皇孙,出生在宫中的彩画堂中。汉宣帝对这个孙子十分喜爱,专门为他取名为太孙,经常带在自己身边。刘骜在三岁时汉宣帝去世,汉元帝继位后,册立刘骜为太子。

刘骜成年后喜欢阅读经书,待人宽博谨慎。他开始在桂宫居住,汉元帝有次因事急召他去见。刘骜走出龙楼门,不敢横行穿过驰道,只好向西到达直城门,到了城门后才敢跨过,又回头进入作室门。汉元帝看到这么近的距离刘骜都迟到,就询问其中缘故,刘骜汇报了情况。汉元帝大喜,马上下达命令,特许太子可以横行穿越驰道。

后来刘骜贪杯好色,尤其喜欢燕乐,汉元帝认为刘骜能力不足以继位。当时的定陶恭王刘康很有才艺,他的母亲傅昭仪又受到汉元帝宠幸,汉元帝经常想废掉刘骜后立刘康为太子。因为侍中史丹保护太子,他辅助汉元帝又很得力,汉元帝也因为汉宣帝很喜爱刘骜,所以才最终没有实施。

公元前33年五月,汉元帝去世。六月已未日,太子刘骜继位,拜谒高庙,尊奉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任命他的大舅舅、侍中卫尉、阳平侯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兼治领尚书事。

乙未日,有关部门奏报说:“乘舆车、牛、马、禽兽都不符合礼仪,不应当一起陪葬。”汉成帝准奏。七月,汉成帝宣布大赦天下。

公元前32年春正月乙丑日,皇曾祖悼考庙发生火灾。汉成帝封原河间王的弟弟、上郡库令刘良为王。有颗彗星出现在营室星附近,汉成帝裁撤掉上林诏狱。

二月,右将军、长史姚尹等人出使匈奴返回,在离边塞一百多里时,突然遭遇暴风大火,烧杀了姚尹等七人。汉成帝下诏,赏赐诸侯王、丞相、将军、列侯、王太后、公主、诸侯王公主、两千石官吏黄金,赏赐一千石以下直到二百石的官吏和有属籍的宗室男子、三老、孝悌、力田者、鳏寡孤独者钱、帛各有差别,吏民每五十户一头牛、酒。

汉成帝下诏书说:“前者火灾降临到祖庙,有星彗星出现在天空东方,朕开始登基就遭遇示警,这过失非常严重!《书经》中说‘要先端正帝王的行为适应天象。’大臣公卿都要孜孜不倦,率领百官群僚,辅佐朕弥补过失。施政要崇尚宽大,增长和睦,凡事先要怒己宽人,不要行事苛刻,现在就大赦天下,使人们都能改过自新。”

汉成帝加封他的各位舅舅都为诸侯,光禄大夫内侯王崇为安成侯,赏赐舅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关内侯爵位。

夏四月,黄雾充满四塞,就像今天发生雾霾,汉成帝向公卿大夫们广泛询问意见,不让大家有所隐讳。六月,有数万只青蝇集结在未央宫殿中朝臣的座位上。秋,裁撤掉上林宫、馆御幸的场所二十五处。八月,有两个月亮上下相接,早晨出现在天空东方。

九月戊子日,有颗流星的光芒照亮大地,长达四五丈,委曲蛇形,贯穿过紫宫星区。十二月,朝廷开始修建长安南北郊祭场所,裁撤掉甘泉宫和汾阴的祠庙。这天刮起大风,拔起甘泉寺中的十围以上大树。有十分之四的郡国受灾严重,免掉全年的田租。

公元前31年春正月,汉成帝裁撤掉雍城的五畤。辛已日,汉成帝开始在长安南郊郊祭。他下诏书说:“前者迁徙泰畤、后土到南郊和北郊,朕虔诚恭敬地郊祭上天。皇天报应,神光并现。三辅地区常年有从事徭役之劳,赦免奉郊县的长安、长陵以及中都官府判处耐罪以下的刑徒,减少天下赋钱,算赋减少四十。”

闰月,汉成帝把渭城延陵亭部作为初陵。

二月,汉成帝下诏令,三辅内郡举荐贤良方正各一人。三月,北宫井水溢出。辛丑日,汉成帝开始在北郊祭祀后土。丙午日,汉成帝立许氏为皇后。裁撤掉六厩和技巧官员。夏季大旱。东平王刘宇有罪,削夺掉其樊县和亢父县的食邑。秋,裁撤掉太子博望苑,用来赏赐到长安朝拜的宗室,减少乘舆厩马。

公元前30年春三月,汉成帝宣布大赦天下刑徒,赏赐孝悌、力田者二级爵位,对逃避租赋的应收的赈济不再收取。秋,关内发生大洪水。七月,芈上的一名小女孩陈持弓听说大洪水来到,逃进横城门,闯入尚方掖门,直到央宫钩盾中,吏民纷纷在惊恐中爬上城头。

九月,汉成帝下诏书说:“前者郡国遭遇水灾,淹的百姓多达上千。京师无缘无故谣传大洪水就要来到,吏民惊恐,奔走逃上城头。这大概是苛政官吏为所欲为,冤屈失业的百姓太多而导致。特派遣谏议大夫林等人巡视天下。”

冬十二月戊申朔日,发生日食。夜间,未央宫殿中发生地震。汉成帝下诏书说:“大概听说天生众民不能相互治理,所以才确立君主来统一管理。如果君王得到治理之道,那么草木、昆虫就能都各得其所;人君如果大德不够,就会被天地所责,灾异就会多次出现,以告诫其治理不力。朕对君王治理之道了解太少,举措不合时宜,所以在戊申日日食和地震相继出现,朕感觉很恐惧。公卿都要考虑一下朕的政过失,明白陈述。《尚书》说过:‘不要当面顺从,转身就出怨言。’丞相、御史大夫和将军、列侯、中两千石官吏以及内郡国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到公车署当面直言,朕将亲览其书。”

越巂山崩塌。

公元前29年春,裁撤掉中书宦官,开始设置尚书员五人。夏四月,天降下雨加雪。五月,中谒者丞陈临在殿中杀司隶校尉袁丰。秋,桃树和李树结果。大水,黄河在东郡金堤决口。冬十月,御史大夫尹忠因为担心黄河决口失职而自杀。

黄其军

作于2021年4月26日(古历辛丑年三月十五)

汉元帝纪(四)

汉元帝纪(三)

汉元帝纪(二)

汉元帝纪(一)

汉宣帝纪(七)

贤良方正的意思是什么

贤良方正的意思是:贤良: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

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

详细解释:

1、解释:贤良: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

2、出自:《史记·平准书》:“当是之时,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公卿大夫。”

请评价汉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制与征辟制)

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开始,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实行了1,300年之久,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评价:西汉时期;为国家选拔了优秀人才,扩大了政权基础,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东汉时期擦举内容发生变化,而且由地方贵族地主控制,形成了累世公卿局面,是导致后来分裂和军阀割据的原因之一 征辟是汉朝封建统治者为搜罗人才、以加强统治而采取的特别措施,相对于过往商的“世卿世禄制”、秦的”军功授爵制“是一种进步。尽管由此入仕者的数量不多,但它通过皇帝征聘和高官辟除的方式给予应征者以特殊礼遇,可以使得一些本不愿为官的硕学名儒之士加入到封建统治阶层中来,而且统治者也可以籍此沽得求贤之名。所以征辟作为对察举制的补充,它和察举一起构成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