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刚怒目是什么意思

2."刀笔"在语文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3.捉刀是什么意思

4.吏是什么意思

金刚怒目是什么意思

刀笔吏是贬义吗-刀笔吏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金刚怒目是什么意思 金刚怒目:威猛可畏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中评价陶渊明“并非整天整夜的飘然”,也有“金刚怒目式”的时候

他有悠然见南山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注:《鲁迅全集》第6卷《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

刀笔吏:指代办文书的小吏

刀笔: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鲁迅是绍兴人,也许先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

问题二:谁能帮我深刻的解释一下:金刚怒目不如菩萨垂眉!这句话的含义 个人理解,“金刚怒目不如菩萨垂眉”,诣在诠释一个道理:慈悲的力量,是大于任何一种强制性的力量的。

至于,诸佛菩萨所示现的“怒目”等等不同的相,其实耽也全部都是基于慈悲心而化现出来的,并非是因“怒心”而“怒目”,因此,慈悲是基础、是根本、是关键。

问题三:何为“菩萨低眉,金刚怒目” 佛典中所说的「金刚」是佛菩萨的侍从力士,因手持金刚杵而得名;「菩萨」是努力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怒目金刚」是形容人的威势、面目凶暴,以降伏诛灭恶人;「低眉菩萨」是形容人的面貌态度慈祥,工爱摄护他人。两者形相、作法虽有差异,但都是为了帮助别人而有的方便作法。一般人都以为怒目金刚是恶人,低眉菩萨才是慈悲的好人,其实这两者所展现的不同外相,正是「因材施教」、「观机逗教」,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世间的众生中,每个人的资质不一,根机有异,有人不得不角色扮演一番,有时怒目金刚相向,有时慈眉善目以对,开发我们的觉性,而这无非都是出自于一片真诚的悲心,希望帮助对方有所成就。

问题四:金刚怒目。解释一下 成语。怒目,睁大眼睛,眼珠突出。

形容面目像金刚一样威猛可畏。

金刚,译自梵语Vajra,音译“日罗”或“跋折罗”,意为金中最刚,用以譬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一般为“金刚力士”的略称。是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两天神(俗称哼哈二将)。常安置在寺院山门左右。左称“密执金刚”,右称“那罗延金刚”。造像多 *** 全身,缠衣裳于腰部,怒目作勇猛之相。寺院四天王像通常亦称“四大金刚”。[1]

怒目,睁大眼睛,眼珠突出。

金刚怒目,形容面目像金刚一样威猛可畏。

问题五:“不畏金刚怒目,只怕菩萨低眉” 菩萨低眉,金刚怒目

《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不造作。」,说明人心是能善、能恶、知善、知恶的本源。

心,既是导引肢体语言行为的「善恶」,也就能表现人性本能与心理行为的「爱恨」。因此「爱」与「恨」是一体的两面,人为了能满足私欲,就有无限的「贪爱」,一旦私欲难满时,「忿恨」就随之而起。

因此,从「自我」的观点来看,「爱与恨」是心理的,也是本能的,而爱与恨往往是人间的苦因,烦恼源头。

然而,爱与恨虽然是相对的,但也不尽然是绝对的;也就是说,「爱」未必全然是好的,而「恨」也未必都是不好的,唯有「大爱」和「大恨」,以公益为出发,「爱」与「恨」才有正面与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大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菩萨,是一种无污染、纯净的爱,如人饥己饥,人溺己溺。

大恨是大意志、大威德,是一种恨的升华;也就是愤怒金刚、威摄邪魔的公义伸张。《涅盘经》中,指出如有人危害社会而使社会受灾难时,菩萨会予以制止,阻其作恶,而菩萨已发愿承挑制止恶人的一切结果。「爱」与「恨」有不同的层次与境界,於佛法而言,不落爱恨是超脱的菩萨,有爱无恨的是世间的圣贤,而人世间的凡夫,是「有爱有恨」的。

既然,有爱有恨,「菩萨低眉,金刚怒目」,怀抱「慈悲心」的爱与恨,才是现代人应有的情怀。一切要爱得有意义,也要恨得有道理,内心清明自在的「爱与恨」,才是无挂碍的「爱与恨」。

《维摩经》说:「菩萨是向众生中求的。」菩萨之所以成为菩萨,佛之所以成佛,是因为有众生让他度,有众生让他作功德,所以,菩萨成为伟大的救世者,佛能完成福德和智慧的大圆满者。如果没有众生让他们度,让他们服务,那他们就不能成为菩萨,不能成为佛了。芸芸众生并没有给菩萨与佛任何回馈,在没有任何回馈之中,他们本身已经完成了自我成长、自我建设、自我成就,从这个观点看,「给人方便」就已经成就自己,实在很划算。

《梵网经菩萨戒本》说:「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而在《瑜伽菩萨戒本》却规定菩萨不得不护雪(护持雪耻)外来的「恶声、恶称、恶誉」。这是说,为了爱护众生,应代众生受怨受辱;为了维护三宝,应该护雪恶意的中伤。再说,菩萨对众生,当存慈悲心,但在必要时也应以威折的方法,使得众生驯服。所以,菩萨若见到有些人应加呵责,治罚、驱逐、默槟(不和他说话),而不如此处置的,便犯戒。

菩萨度众生,虽有只为众生而不为自利的存心,但从佛法的常理上说,总以健全了自己之后,更容易发挥度他的效果。身教总比言教更能够感人,身教配合了言教,乃是佛法化世的常轨。所以,作为一个佛弟子,他本身的言行,必须要一致。他的言行必须是:说佛所应说的话,作佛所应作的事。然后才可谈到影响他人而摄化众生。

从个人的自我教育与自我修持,而到度脱众生,这是上求佛道以自度,下化众生以度他的菩萨之道。但是菩萨的精神,绝不是只在於自度的工夫之中,乃是於一边修行自度,同时也要从事於兼度众生的工作。并且他们在基本观念上,没有自度的存心。他们之将自己健全起来,目的是在利用健全的自己以度众生,而不是要使自己首先度脱生的苦海。

个人健全之后,便可影响他的家人亲友,感化他的家人亲友,进一步影响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形成一种佛化的风气,造成佛化社会的人间净土,这是菩萨行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作为一个菩萨,他的境界越高,他所能够影响的范围也就越大;他的悲愿力越大,他能应化的众生类别也就越多。一般的菩萨,仅能在人间的文明地区教化;圣位的大菩萨们,却能不离於圣位的本处而随类示现,乃至深入最低下的众生如傍生、饿鬼、地狱道中,应化救济。

但是,要......>>

"刀笔"在语文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古代在竹简上刻字记事,用刀子刮去错字,因此把有关案牍的事叫做刀笔,后多指写状子的事。多用作贬义“刀笔”最早是指写字的工具,在使用纸之前,人们在竹简上写字。写错了,用刀子削去,故刀和笔连称了。古有刀笔吏,在秦汉时为管理文书的小吏,古人有时将它称为“刀笔”

捉刀是什么意思

捉刀指拿着笔的旁侍,又称捉刀人。古代的侍从,有专门的刀笔吏,所以,这里的“刀”为修改竹木简错字的小型工具,和笔的作用类似。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捉刀,这里指握着刀,拿着刀。

在《现代汉语词典》等专业工具词典中,对“捉刀”等词中的“刀”,均解释为“之刀”或语焉不详。后来把代别人做文章叫捉刀。

词语典故:

魏国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依附。匈奴派使者送来了大批奇珍异宝,使者请求面见曹操。

曹操觉得自己长的不够威严,会损害国家的形象,就叫外貌威武庄严的部下崔季_穿上他的衣服,假扮他的身份接见使者,而曹操自己却拿着刀扮成护卫,站在崔季_的坐榻旁边。等朝见完毕,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者打听他对魏王的印象。

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看起来很有威严,确实不错,但是站在座榻旁边的那个捉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魏武帝听到这些话,追去杀掉了这个使臣。

吏是什么意思

吏本义为从事打猎。后引申为做事的人。现代的“吏”字由“一”和“史”构成。《说文》中说“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一”字表示井田的边线。整个字的意思是划井田线的官员,由此产生了具体做事官员的含义。

吏(读作lì)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文字。

吏总笔画:6笔。1.一(横)、2.丨(竖)、3.?(横折)、4.一(横)、5.ノ(撇)、6.?(捺)。

吏组词:

酷吏、吏治、官吏、胥吏、储吏、耋吏、主吏、贼吏、村吏、监吏、朱衣吏、赃吏、庄吏、吏势、吏家、老吏断狱、平吏、吏读式、从吏、僚吏、邑吏、驭吏、边吏、虎翼吏、滑吏、吏部曹、掾吏、吏能、仙吏、世吏、津吏、刀笔吏、苛吏、驿吏、吏习、程吏、论吏、蒙吏、鼓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