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嫁鸡随鸡嫁叟随叟什么意思

2.盛举四字成语

3.哪些 成语 是专门用于形容夫妻的?

4.历史上,曹操救蔡文姬归汉,有怎样深层的心机呢?

嫁鸡随鸡嫁叟随叟什么意思

共挽鹿车终成空-共挽鹿车的含义好不好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在句中鸡和狗是有着另一层含义的,它并不是特指我们所熟知的家禽,而是和它的原句“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有关联,经过时间的推移,到如今它的原意已完全被后人所误解。

乞为乞丐,叟为老年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就算是嫁给了乞丐或者是嫁给了老年人也要跟他生活一辈子,这句话是有由来的。

相传在宋朝年间,有一个杨员外,家境丰厚。员外有个掌上明珠叫杨秀英,不仅精通琴棋书画,长得也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一天,杨员外心生感叹:“诸事由人不由命,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就是事在人为,人定胜命。”秀英听后反驳道:“不,由命不由人,人的命,天注定”。

杨员外听后说:“你真的是这样想的吗?那既然这样,明天我就把你许配给街上的王乞丐。”秀英听后也任性道说:“您随意,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后来杨员外就真的把女儿嫁给了乞丐。

嫁给乞丐后,两人虽然过得贫苦,但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共挽鹿车,还生了两个可爱的孩子:金梁、玉柱。

后来金梁被宋朝八千岁赵德芳收为了义子,杨秀英夫妻也被接进了京城,坐享荣华富贵。好一个“命不由人”呀!即使父亲人为把她嫁给了乞丐,但她后来还是继续享受富贵之命。

再回到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子曰个人认为这句话并不是一种正确的婚姻观,现在我们倡导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夫妻二人因为爱走到一起,因为爱而有了共同的目标和追求,更应该求同存异。

如果只是一方无条件的为另一方作出让步或牺牲,那么婚姻出现问题或危机就很正常了。

盛举四字成语

1. 带“盛”字的的四字成语

春秋鼎盛 春秋:指年龄。指年富力强,精力充沛

躬逢其盛 躬:亲自,亲身;逢:赶上;其:代词;盛:盛况。指亲身参加了那个盛会或盛举

承平盛世 承平:太平。太平、兴盛的时代。

繁荣昌盛 繁荣:兴旺发达;昌盛:兴旺。指国家兴旺发达,欣欣向荣。

恭逢其盛 恭:恭敬;逢:遇到;盛:盛况,盛会。敬逢这一盛况或盛会。

久负盛名 负:承受,承担,引申为享有。长时期地享有好的名声。

盛食厉兵 吃饱饭,磨快兵器。比喻做好战斗准备。

盛宴难再 筵:酒席。盛大的宴会难再遇到。比喻美好的光景不可多得。

盛气凌人 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凌。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盛衰荣辱 指人事变化发展的各种情况。

盛极一时 形容一时特别兴盛或流行。

盛名难副 盛:大;副:相称,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太平盛世 安定、兴盛的时代。

休明盛世 休明:美好,清平;盛:兴旺;世:世代。美好清平的兴盛时代。

党坚势盛 谓团结紧、势力盛大。

丰功盛烈 犹言丰功伟绩。巨大隆盛的功业。

祲威盛容 庄重的声威和盛大的仪容。

马革盛尸 见“马革裹尸”。

囊里盛锥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后以“囊里盛锥”谓让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表现自己。

日新月盛 每天每月都有变化、增加。形容不断发展。

日增月盛 一天天一月月地增加、兴盛。

盛必虑衰 兴盛之时必须考虑衰微之时。

盛况空前 形容热闹至极

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盛:大;副:相称,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盛情难却 浓厚的情意难以推辞

盛衰兴废 盛:兴盛;衰:衰败;兴:兴旺;废:废弃。指人与事变化发展的各种情况。

盛筵难再 比喻良机不易重逢。

心浮气盛 形容人性情浮躁,态度傲慢。

忧盛危明 犹言居安思危。

运旺时盛 时运旺盛。指运道很好。

重熙累盛 同“重熙累洽”。

盛水不漏 出处郭沫若《盲肠炎·穷汉的穷谈》:“我觉得他这句话说得真好,真正是盛水不漏,真正把共产主义运动说穿了。” 解释比喻说理严密示例故事

拳拳盛意 〖解释〗拳拳:恳切、忠诚的样子。发自内心的真诚而深厚的情谊。

盛筵必散 〖解释〗比喻无论怎样美好的事物,终必消散。

2. 共襄盛举还是共飨盛举

理解“共襄盛举”的意义,关键就要理解“襄”字为何义;

襄 xiāng 〔动〕

(1) (会意。据金文,“襄”是手拿农具在地里挖一个个小洞,放进种子,再盖土。《说文》称“解衣耕”。本义:解衣耕地)

(2) 同本义。[diveste and till]

襄,汉令:解衣耕谓之襄。——《说文》

辟地为襄。——《周书·谥法》

(3) 助理,佐治 [assist]

思日赞赞襄哉。——《书·皋谟》

必纳王妃,以襄内政。——《三国演义》

(4) 又如:襄成(辅助成为);襄助(辅佐;帮助);襄事(帮助办事);襄办(帮助办理);襄赞(辅佐帮助)

(5) 成就,完成 [achieve]

不克襄事。——《左传·定公十五年》。注:“成也。”

刘院既知此事颠末,又与公同心,必能共襄大事。——明·张居正《答王鉴川计贡事利害》

(6) 又如:襄事(成事);共襄义举

(7) 仰,上举 [rise]

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书·尧典》

以乐乘为武襄君。——《史记·赵世家》。正义:“举也,上也。”

(8) 驾;驾车的马 [harness;harnessing horse]

两服上襄。——《诗·郑风·大叔于田》

襄,驾也。——《尔雅》

本词语中“襄”取“成就、完成”之意。

##############

本词是否是成语有一定的争议,大陆很多成语词典都没有收录本词,大陆一般认为该词是一种习惯用语,而非成语。习惯用语与成语之间区别主要在于成语的含义较为深刻。

但是,在台湾的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中确实收录了该词,认为是成语。因此,称为成语也是正确的。

台湾教育部《国语辞典》:

成语条目 共襄盛举 注音 一式 ㄍㄨㄥˋㄒ|ㄤㄕㄥˋㄐㄩˇ 通用 拼音 gngsiangshngjy 汉语 拼音 nxinshnj 释义 共同赞助,合力完成。如:爱心活动需要大家共襄盛举,才能成功。

(注:台湾的注音一般是日语拼音)

###########

共飨盛举中的飨是通假字,可以使用,但是,准确的应当是共襄盛举。在古语中,人们常常会使用通假字,比如:鲁迅的文章中还常常有一些通假字,如果按现在的老师来看,都是错别字。因此,从古文的角度不认为是错的,以现在学习的角度一般认为前者比较准确,如果是考试,最好用襄,因为,标准答案肯定是共襄盛举。

3. 关于亲自的成语

1、事必躬亲shì bì gōng qīn成语解释凡事一定亲自处理。

形容办事认真。成语出处唐 张九龄《谢赐大麦面状》:“伏以周人之礼,唯有籍田,汉氏之荐,但闻时果,则未有如陛下严祗于宗庙,勤俭于生人,事必躬亲,动合天德。”

成语繁体事必躳亲成语简拼SBGQ成语注音ㄕˋ ㄅ一ˋ ㄍㄨㄥ ㄑ一ㄣ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感 *** 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事必躬亲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正音亲,不能读作“qìnɡ”。

成语辨形躬,不能写作“公”。成语辨析见“身体力行”(774页)。

近义词身体力行、一本正经反义词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成语例子于舅太爷却勤勤恳恳,事必躬亲,于这位外甥的事格外当心。(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九回)英语翻译attend to everything personally日语翻译なにごとも必ず自分で処理する俄语翻译всё дéлать самому成语谜语奉孝莫辞劳2、必躬必亲bì gōng bì qīn成语解释指凡事都要自己经手。

成语出处《诗 小雅 节南山》:“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后转为“必躬必亲”。

911cha成语繁体必躳必亲成语简拼BGBQ成语注音ㄅ一ˋ ㄍㄨㄥ ㄅ一ˋ ㄑ一ㄣ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感 *** 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必躬必亲作谓语、定语;指亲自。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近义词事必躬亲反义词游手好闲、置之不理成语例子那位伍大令初到任时,便发誓每事必躬必亲,绝不假手书吏、家丁,大门以内的事,无论公私,都有要自己经手。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3、躬逢盛事gōng féng shèng shì成语解释躬:亲自,亲身;逢:赶上;盛:盛况。指亲身参加了那个盛会或盛举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8回:“躬逢盛事,岂可当面错过?” 成语繁体躳逢盛事成语简拼GFSS成语注音ㄍㄨㄥ ㄈㄥˊ ㄕㄥˋ ㄕˋ常用程度一般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感 *** 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躬逢盛事作谓语;指亲身经历那种盛况。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近义词躬逢其盛反义词错失良机、当面错过成语例子这样的盛典可惜来迟了,我不得躬逢盛事英语翻译be personally present at the gala occasion4、躬行实践gōng xíng shí jiàn成语解释亲身实行或体验。成语出处明·张居正《请申归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躬行实践,以需他日之用。”

成语繁体躳行实践成语简拼GXSJ成语注音ㄍㄨㄥ ㄒ一ㄥˊ ㄕˊ ㄐ一ㄢˋ常用程度一般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感 *** 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躬行实践作谓语、宾语;指亲身实行或体验。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近义词亲历亲为成语例子《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又次,还要躬行实践,以为倡导。”

英语翻译practise what one preaches5、躬体力行gōng tǐ lì xíng成语解释躬体:亲身体验;力行:努力实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成语出处林语堂《读书救国谬论一束》:“倘是有人不但躬体力行其乐天主义,也只好送入疯人院妥当。” 成语繁体躳軆力行成语简拼GTLX成语注音ㄍㄨㄥ ㄊ一ˇ ㄌ一ˋ ㄒ一ㄥˊ常用程度一般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感 *** 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躬体力行作谓语;指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当代成语近义词身体力行成语例子……,更应该以身作则,躬体力行,加倍的奋勉,然后才能够完成自己的任务。(郭沫若《文化人当前的急务》)。

4. 第一个字是共的四字词语

共襄盛举:(gòng xiāng shèng jǔ) 解释:襄:指扶助。

大家都来帮助,共同完成有重大意义的事情。示例: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为中国足球走向世界出力。

共挽鹿车:(gòng wǎn lù chē) 解释:鹿车:古代的一种小车。一同拉着小车。

比喻夫妻安贫乐道,同甘共苦。示例:《后汉书·鲍宣妻传》:“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衣裳,与宣~归乡里。”

整整40年了,他俩~,相依为命。共为唇齿:(gòng wéi chún chǐ) 近义词: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也作〗共相唇齿。解释:为:指成为。

彼此间的关系就像嘴唇和牙齿的关系一样。比喻互相依存,有共同的利害关系。

示例:《三国志·蜀书·邓芝传》:“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两国山水相连,~。

共相标榜:(gòng xiāng biāo bǎng) 解释:标榜:夸耀,吹嘘。相互捧场。

多用作贬义。共贯同条:解释:串在同一钱串上,长在同一枝条上。

比喻脉络连贯,事理相通。共枝别干:(gòng zhī bié gàn) 解释:比喻一个教师传授下来的但又各人自成一派。

示例:他们所注之书,或所见不同,各有所取;或师资相传,~。(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二回)。

5. 共襄盛举是指好的事情还是都能用

很多地方都有用到这个词语,我也不敢肯定它是不是成语,意思就是齐心协力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

理解“共襄盛举”的意义,关键就要理解“襄”字为何义;

襄 xiāng 〔动〕

(1) (会意。据金文,“襄”是手拿农具在地里挖一个个小洞,放进种子,再盖土。《说文》称“解衣耕”。本义:解衣耕地)

(2) 同本义。[diveste and till]

襄,汉令:解衣耕谓之襄。——《说文》

辟地为襄。——《周书·谥法》

(3) 助理,佐治 [assist]

思日赞赞襄哉。——《书·皋谟》

必纳王妃,以襄内政。——《三国演义》

(4) 又如:襄成(辅助成为);襄助(辅佐;帮助);襄事(帮助办事);襄办(帮助办理);襄赞(辅佐帮助)

(5) 成就,完成 [achieve]

不克襄事。——《左传·定公十五年》。注:“成也。”

刘院既知此事颠末,又与公同心,必能共襄大事。——明·张居正《答王鉴川计贡事利害》

(6) 又如:襄事(成事);共襄义举

(7) 仰,上举 [rise]

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书·尧典》

以乐乘为武襄君。——《史记·赵世家》。正义:“举也,上也。”

(8) 驾;驾车的马 [harness;harnessing horse]

两服上襄。——《诗·郑风·大叔于田》

襄,驾也。——《尔雅》

本词语中“襄”取“成就、完成”之意。如:“全球通新浪共襄盛举,中国首次帆船环球航行将扬帆”

哪些 成语 是专门用于形容夫妻的?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以及这些成语的出处 含义

解析:

并蒂芙蓉 棒打鸳鸯 别鹤孤鸾 别鹤离鸾 百年好合

百年偕老 百年谐老 百岁之好 白头到老 白头相并

白头偕老 白头相守 比翼齐飞 比翼双飞 寸步不离

柴米夫妻 成双成对 鲽离鹣背 东南雀飞 思断义绝

恩断义绝 凤泊鸾漂 分钗断带 夫唱妇随 夫倡妇随

凤愁鸾怨 分钗劈凤 分钗破镜 夫负妻戴 葑菲之采

凤凰于飞 凤皇于飞 凤皇于蜚 反目成仇 夫妻反目

芙蓉并蒂 凤协鸾和 分鞋破镜 凤只鸾孤 故剑情深

共挽鹿车 鸿案鹿车 鸿案相庄 画眉举案 患难夫妻

和如琴瑟 举案齐眉 结发夫妻 镜分鸾凤 镜破钗分

跨凤乘鸾 跨凤乘龙 伉俪情深 乐昌分镜 鹿车共挽

乐昌破镜 乐昌之镜 乱点鸳鸯 鸾凤分飞 鸾分凤离

鸾凤和鸣 鸾孤凤寡 鸾孤凤只 鸾交凤俦 鸾交凤友

离鸾别凤 离鸾别鹄 离鸾别鹤 连理分枝 鸾飘凤泊

鸾漂凤泊 露水夫妻 怜我怜卿 劳燕分飞 鸾只凤单

马前泼水 男唱女随 牛郎织女 牛农对泣 牛衣对泣

牛衣夜哭 破镜重圆 破镜分钗 破镜重合 泼水难收

齐眉举案 卿卿我我 琴瑟不调 琴瑟调和 琴瑟之好

如胶如漆 如胶似漆 松萝共倚 深情故剑 同床共枕

天缘凑合 我负子戴 我黼子佩 文君司马 相待如宾

相敬如宾 相庄如宾 于飞之乐 宜家宜室 宜室宜家

张敞画眉

具体解释见连接

kings.biz/asp/chengyu/Search?TJ=ShiYi&Key=夫妻&Page=1

历史上,曹操救蔡文姬归汉,有怎样深层的心机呢?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对曹操来说是忙碌的一年。这年年初,曹操起兵北征乌桓,至8月间终于统一北方,途中还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名篇;自己最属意的小儿子曹冲病逝,曹操?亲为请命,及亡,哀甚?(《三国志?邓哀王曹冲传》);孔子的后代孔融和神医华佗先后得罪曹操,被曹操下令处。

这一年,曹操可谓是悲喜交加,身心俱疲。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份里,曹操却忙里偷闲,专门派人携带金璧去匈奴赎回了一个人,那就是东汉年间赫赫有名的才女?蔡文姬。

对于文姬归汉的原因,历朝历代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出于民族主义的驱使,有人说是为了繁荣大汉的文化事业,《后汉书》中说?曹操素与邕(蔡文姬之父)交好?,因此接他的女儿回家。这些说法或许有一定道理,但综合来看,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曹操画像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我们将目光退回到两千年前,从史实出发,去探讨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与蔡文姬。

蔡文姬其人

蔡文姬原名蔡琰,字昭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才女?之一,晋朝时为避司马昭的讳而改名文姬。尽管她的作品仅有《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流传至今,但其文学价值早已被世人公认。此外,蔡文姬还擅长音律,九岁时便能根据琴弦断裂的声音判断是哪一根弦,《三字经》中便有?蔡文姬,能辨琴?的说法。

然而,正所谓?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出生名门、一身才华的蔡文姬却命途多舛。关于她的身世,《后汉书?列女传》中有一段简短的记载:

(蔡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清代画家李坚创作的《文姬思汉》

这段记载透露了几个重要信息:第一,蔡文姬一生三嫁,初嫁未久便因丈夫去世而归家;第二,战乱中被匈奴掳走,在匈生活12年,还生了两个孩子。第三,曹操用?金璧?将之赎回,也就是?文姬归汉?。

这三点中,尤其第三点最耐人寻味。要知道,在古代战争期间,俘虏百姓是家常便饭,这样的俘虏一般地位低下,《左传》中便有?男为奴役,女为人妾?的记载。然而,被掳走的蔡文姬似乎价值连城,以至于曹操?以金璧赎之黄金和玉璧是彼时最贵重的物品,玉璧更是权力的象征。加之在匈奴生活多年、育有二子,文姬是否愿意归汉,其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传世的《悲愤诗》中,蔡文姬这样描述自己离开匈奴时的场景: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胡笳十八拍》中亦有相似的描写:

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

悲号失声兮谁得知,

与我生兮逢此时。

愁为子兮日无光辉,

焉得羽翼兮将汝归。

一步一远兮足难移,

魂销影兮恩爱遗。

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

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这样一来,?文姬归汉?的故事便显得有些诡异了:一方是刚刚统一北方、废除三公、总览朝廷大权的曹操,此刻却低下身份,动用钱财金璧赎回一个俘虏;一方是在匈十二年、育有二子的母亲,此时不得不忍受骨肉分离的命运。这似乎是件两不讨好的事。在这样一个大业未成,甚至前途未卜的时刻,曹操为何要花费如此心思、财力接回蔡文姬呢?

报恩?撰书?史书中的疑点

报恩说

对于曹操接蔡文姬归汉的原因,《后汉书》中给出的解释是曹操与蔡文姬父亲蔡邕交好:?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东汉文学家蔡邕

这里的?祀?指的是董祀?曹操接回蔡文姬后,把她重嫁给了一个叫董祀的人。那么这个董祀是何许人呢?据《后汉书》记载,他是曹操手下的一名屯田都尉。《三国志?魏志?梁习传》中有载:?习表置屯田都尉二人,领客六百夫,于道次耕种菽粟,以给人牛之费。?由此可见,?屯田都尉?不过是个领着六百人种地的小官,充其量相当于今天的村长。

这样一来,?报恩?说就显得十分站不住脚。试想,如果曹操真的感念朋友之恩,千方百计将他的女儿接回来,难道会转身把他嫁给一个小小村长?尽管蔡文姬曾被匈奴掳走,但毕竟也是名门之后,从古代伦理来看,哪怕让她为前夫卫仲道守寡,名声也比这样的三嫁要好听得多。

而且,蔡文姬虽然作为?董祀妻?被列入《列女传》,但传中并无关于两人夫妻感情的描写。除蔡文姬外,《列女传》中其他11人都有?共挽鹿车?慈亲垂爱?等描写,由此可以推断,蔡文姬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至于婚后的家境,《列女传》中也写明蔡文姬在三九天?蓬首徒行假若曹操对其有一丝庇护,恐怕都不会落魄如此。

由此可见,?报恩?一说很难说是文姬归汉的决定因素。

撰书说

撰书说?同样出自《后汉书?列女传》。蔡文姬嫁给董祀后不久,董祀因事获罪,蔡文姬衣衫不整地跑到曹操面前求情,曹操赦免了董祀的罪,趁机问文姬:?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

所谓?夫人家先多坟籍?,是指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曾收藏、编撰了很多部书籍,后来因战乱失传,所以曹操要接蔡文姬回来整理、复写这些书籍,为大汉的文化事业做贡献。考虑到曹操本身也有不错的文学修养,建安年间更是出现了?建安七子?的文化繁荣景象,撰书保护文化似乎也说得过去。

然而,从现有史料来看,蔡文姬的作品只有《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传世,另有一卷已经失传的《蔡文姬集》,并不见有这?四百篇书?。后世不少人说曹操要蔡文姬编修的是蔡邕曾参与编写的史书《东观汉记》,但事实上,《东观汉记》是东汉的官方史书,照例由史官编写,采用的素材也都是官方记叙,不会因为蔡邕去世而停滞不前,也不必专门把他的女儿找来接手这一工作。

而且,若曹操接蔡文姬归汉真是出于传承文化的目的,那就应该在第一时间把工作安排下去,不用等到蔡文姬跑来为丈夫求情时才提起这件事。如果董祀不犯罪,曹操见不到蔡文姬,这项工作岂不是要长期拖下去?

对于?文姬归汉?,除了史书中这些说法外,今天更常见的解释是曹操出于民族主义思想,认为汉人的才女不能流落到匈奴,才派人接回了蔡文姬。从宋朝开始,各类传奇、戏本、小说中多采用这一说法,程砚秋的京剧《文姬归汉》、郭沫若的话剧《蔡文姬》亦是以此作为核心。

程砚秋《文姬归汉》

然而,从历史的语境来看,这一说法同样站不住脚。

实际上,汉唐两代,中国并没有成型的?民族主义?,汉朝时?汉人?的含义也不同于今日。《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凡汉皇统御之下,皆以汉为傲。?可见彼时?汉?指的是大汉统治的国土,?汉人?便是全体大汉国民,而不是具体的民族概念。到了唐朝,契丹、高句丽等民族与其他国民一样称为?唐人?,而?满蒙汉藏回五族共和?的概念更是清朝以后才出现。

以?汉人?视角解释?文姬归汉?其实是宋代的产物。尤其是经历了靖康之耻以后,南宋偏安杭州,由此激发了宋人强烈的民族情绪,?文姬归汉?的叙事在这一时期达到高峰,以民族主义为核心创作的绘画不计其数,画家张瑀的《文姬归汉图》便是其中的代表。

《文姬归汉图》(局部)

宋代以后,以民族主义解释?文姬归汉?渐渐占了主流,但身处东汉的曹操并无相应的民族概念,董卓的不少部下就是胡人和羌人。战乱中,匈奴掳走的汉人百姓不止蔡文姬一个,如果曹操真的是出于民族主义思想接文姬归汉,那就应该趁建安十年大破南匈奴之时把所有汉人一并接回来,而不是单单只接蔡文姬一人。

文姬归汉的真正原因:曹操的私心与抱负

《三国演义》的流行使得?曹操爱?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也有不少野史小说认为曹操贪图文姬美色,所以千方百计接她归汉。如果将这一点看做文姬归汉的主要原因,自然是不具说服力的,但这一说法并不是完全捕风捉影。

问题还是出在《列女传》。何为?列女??《列女传》的开篇有这样一番自述:

《诗》《书》之言女德尚矣。若夫贤妃助国君之政,哲妇隆家人之道,高士弘清淳之风,贞女亮明白之节,则其徽美未殊也,而世典咸漏焉。故自中兴以后,综其成事,述为《列女篇》。

换言之,古代史书的?列女传?实为?烈女传?,只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女子才能入传,《列女传》中记载相关人物的事迹也基本只限于这些内容。然而,被列入?列女传?的蔡文姬有许多疑点:

第一,《后汉书》中共有12位?烈女?,蔡文姬名气最大,却敬陪末座,排在其他11人后面;第二,别的?烈女?由生到记得清清楚楚,蔡文姬则相当模糊,不仅生卒年不详,而且记述只记到蔡文姬跑到曹操府上为董祀求情,然后戛然而止;第三,别的?烈女?都详细记载了作为妻子的女性怎样相夫教子、孝顺长辈,而蔡文姬的三任丈夫草带过,曹操的名字却出现多次。

求情之夜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此后蔡文姬便从史书中消失无踪?这些问题是历史上的几大疑案。从史书的习惯来看,隐去不写,很可能是因忌惮而不能写。这样一来,说曹操与蔡文姬有不正当关系,恐怕也不是捕风捉影。

当然,对于一代奸雄曹操来说,美色还是其次。曹操之所以要文姬归汉,最主要的还是看重了其背后的政治意义。

建安十二年,曹操虽已统一北方、官至丞相,对内对外做了许多大事,但落下的名声却不甚好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讲究忠孝的古代饱受诟病;此外,由于曹操疑心甚重,轻易斩杀下属,甚至连华佗这样一介医生都不放过,更是令朝野间敢怒不敢言。

而与之相对的便是蔡邕、蔡文姬父女。在奸邪辈出的汉末乱世,蔡邕清名在外,为人忠正,文学、书法、琴画造诣颇深,在朝野间广受尊敬,乃至时?搢绅诸儒莫不流涕?,绍兴的柯亭便是百姓为纪念蔡邕而建。蔡文姬又是赫赫有名的才女,父女两人可以说是声名远扬。

柯亭

因此,曹操接文姬归汉,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经此一事,曹操不仅可以借此笼络蔡邕的门生故吏,更可以改善自己在下属和民间百姓心中的形象。

再者,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接下来便要考虑南下,背后的匈奴成为曹操的后顾之忧。从汉朝建立开始,大汉与匈奴的战争便从未停息,兴平、建安年间,匈奴多次袭扰北方,曹操也曾在建安十年率兵征讨南匈奴。如今曹操借文姬归汉一事向匈奴献上金子和玉璧,等于是与匈奴交好,变相招安,稳定了后方,从而为向南进军扫除障碍。

曹操接下来的动作也佐证了这一点:建安十三年开春,曹操下令训练水兵,为进军吴楚之地做准备。半年后,曹操出兵南征。

由此来看,接回蔡文姬,从而收买人心、安定后方,其实正是曹操构想的称霸宏图中的一步棋,而蔡文姬,不过是这盘棋中的一颗棋子而已。

从此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步棋走得还算不错,此后十几年间匈奴安分守己,朝中也无人挑战曹操的地位。只可惜曹操走错了下一步棋,终究没能实现统一南方的愿望?建安十三年,等待他的是一败涂地的赤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