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搜集关于武侠的文字

2.谁知道大脘是什么意思?

3.干营销从哪入手

4.江南的美丽传说

5.在明朝是是否真有明教?朱元璋是否真是靠明教起家建国?波斯是明教的总坛吗?

搜集关于武侠的文字

亦复如是金庸-亦如复是什么意思

武侠小说之所以有新、旧两大派的说法,大抵是由新、旧文学之分而来。故范

烟桥著《民国旧派小说史略》特加点明:「旧派」主要是指章回体小说。然而此一

界定对於武侠小说而言,并无太大意义;因为凡是长篇武侠小说必分章回,无论其

为对偶、孤句或是长短不一的回目,皆不例外。

那麼所谓「新派」武侠小说究竟何所指?笔者认为理应以作品的内容所表达的

新思想、新观念及新文学技巧而定,且缺一不可。就此来看五十年代以后号称「新

派武侠小说创始人」的梁羽生作品,实在「新」得有限而不能成「派」。其所以获

此不虞之誉,盖因当时香港传播界竭力宣传鼓吹,以有别於大陆全面禁止的「旧派

」武侠小说或香港本地泛滥成灾的「广派」武侠小说而言。

惟不可否认,自梁羽生、金庸先后崛起香江,武侠小说即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

所发展。香港方面,除梁、金二子外,另有蹄风、金锋、张梦还、牟松庭、江一明

、避秦楼主、风雨楼主、高峰、石冲等;而台湾方面则声势浩大,计有郎红浣、成

铁吾、海上击筑生、伴霞楼主、卧龙生、司马翎(即吴楼居士)、诸葛青云、孙玉

鑫、龙井天、墨余生、天风楼主、醉仙楼主、独抱楼主、蛊上九、古龙、陆鱼、上

官鼎、东方玉、曹若冰、南湘野叟、武陵樵子、慕容美、萧逸、古如风、向梦葵、

陈青云、柳残阳、司马紫烟、秦红、独孤红、温瑞安等等(以上大略按其出道先后

排序);云蒸霞蔚,极一时之盛。但其中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武侠作家并不多,

今择要评介於次:

「名士派」武侠先驱——梁羽生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一九二五年生,广西蒙山人。岭南大学经济系毕业,曾任

《新晚报》副刊编辑,文史造诣颇深。一九五四年陈氏以「梁羽生」为笔名,初於

《新晚报》发表中篇武侠连载小说《龙虎斗京华》;其所用楔子、回目、笔法无一

不「旧」,甚至部分故事情节、人物亦明显套自白羽《十二金钱镖》。继写《草莽

龙蛇传》,亦复如是。然与当时流行的「广派」武侠小说相较,却令人有一新耳目

之感——这大概是标榜「新派」唯一能成立的理由。

梁羽生对此并不讳言,自承:「白羽的小说写民初各阶层人物,因为作者本人

入世极深,写来细腻,最合懂得人情世故的人看。可是我受生活经历的限制,气质

又完全不同;要走『正统』道路吗?肯定不成功。於是只好自己摸索,走一条浪漫

主义的路了。」因有《七剑下天山》之作。

《七剑下天山》据说是梁羽生取材於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牛虻》中的部分情节

,而写天山派凌未风、易兰珠等男女弟子闯荡江湖、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全书共

三十回,都四十余万言;由於其楔子所提到的少侠杨云骢出场便,疑云重重,乃

另作《塞外奇侠传》交代,是为前传;而书中又提及武当大侠卓一航与玉罗刹之间

的情孽纠缠,曲折离奇,不遑细述,遂再作《白发魔女传》以补述前情。於焉这三

部小说形成系列作品,而《七剑下天山》(一九五五年)则迈开了梁羽生《浪漫武

侠》的第一步。

严格说来,《七剑下天山》受到「北派五大家」的影响很深,无论是演武、写

情或江湖切口、独门暗器,在在有脉络可寻,甚至还生吞活剥地大段抄袭白羽《十

二金钱镖》。但梁羽生随机生发、借力打力,亦有不同前人之处;并由此建立其小

说创作基型,兼具三大特色:

一、开名士派武侠新风——从其处女作《龙虎斗京华》起,每书卷首例置一阙

词以寄慨;至《七剑下天山》则进而以名士派、才子(女)型人物为书中主角。从

此梁羽生小说即专写文武全才的英雄儿女,无不爱好诗词歌赋(有时未免浮滥);

卒使书剑交融成一片,成为其作品最大特色。

二、结合历史与武侠而发思古之幽情——梁羽生首先掌握小说的基本时代背景

,再配合故事情节发展而将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一一穿插其间,或予以伐毛洗髓

、脱胎换骨。如《七剑下天山》写顺治、康熙、多铎、纳兰容若、傅青主、冒浣莲

(伪托冒辟疆之女)等等。其事虽非「历史之真」,但经过文学处理后,却得「艺

术之真」。从此梁羽生小说即与「历史武侠」结下了不解之缘;上起隋唐,下迄明

清,形成其作品第二特色。

三、一贯以「天山派」武学为主流——过去还珠楼主曾撰有《天山飞侠》一书

,但高处不胜寒,未曾创立「天山派」。而自梁羽生《七剑下天山》起,如《塞外

奇侠传》、《江湖三女侠》、《冰魄寒光剑》、《冰川天女传》、《云海玉弓缘》

、《冰河洗剑录》等系列作品,无不以「天山派」武学为正宗、主流而贯穿全书。

这种独沽一味的写法,实为武侠小说所仅见,由是形成其作品第三特色。

虽然如此,但《七剑下天山》仍不足以称「新派」,只能说是开创了「名士派

」或「诗情画意派」武侠小说;因为作者所用的文字、笔法、章回、素材以及思想

、观念——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传统式」的;与旧中国「北派五大家」血脉相通,

没有太大区别。相形之下,《塞外奇侠传》取材於蒙古民歌中女英雄飞红巾的传说

,以作者自制的哈萨克民歌开场;仿朱贞木文白夹杂、不规则之小说回目,运用新

文艺笔调写杨云骢、飞红巾、纳兰的三角恋爱故事,反而不落俗套,清新可喜

梁羽生一共创作了三十六部武侠小说,自认《萍踪侠影录》、《女帝奇英传》

及《云海玉弓缘》三书是平生代表作。

《萍踪侠影录》以明朝「土木堡之变」为时代背景,写忠臣于谦孤军抵抗蒙

古的悲剧;并穿插张士诚后裔张丹枫与宦门侠女云蕾之间的爱恨冲突。全书气势浩

瀚,布局奇巧;特别是成功地塑造了名士派大侠张丹枫这个角色,「藉由张丹枫个

人侠士性格的自然发展,而彻底扭转了一家一姓争夺帝位的观念」。作者将张丹枫

这种面临民族大义与累世深仇「非此即彼」的心理挣扎,刻划得淋漓尽致;终而使

其生命情操升华、净化,完善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典型。

《女帝奇英传》以唐代武后(则天)临朝为时代背景,写宗室李逸为兴复唐

室,落拓江湖,广交天下豪杰,而与才女上官婉儿、英雌武玄霜所交织的爱怨情仇

故事。作者曲曲描述上官婉儿对武后由恨生敬、内掌诏命的过程;大胆为历史翻案

,肯定武则天的施政「有益於国家百姓」,在传统观念上又是一项突破!而写李逸

置身宫廷斗争、异族入侵的交相凌逼中,何去何从?亦超越了前人的格局与成就。

此书以轻快的比剑对白开场,而以李逸功成身收场,益发动人心魂。

《云海玉弓缘》以放荡不羁、亦正亦邪的金世遗为主角,描写他周旋在侠女

谷之华与「魔女」厉胜男之间的爱情大悲剧。本书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惟最

成功之处却是作者运用近代心理学的手法,来刻划金世遗那种愤世嫉俗的特殊精神

状态,因此在金世遗身上有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影子;而厉胜男不顾一切地追求爱

情自由,亦活脱是卡门的化身。金世遗一心痴想名门正派出身的谷之华,却在「魔

女」厉胜男临前的一刹那才觉悟:原来自己真正深爱的人是厉而不是谷。正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之极限!无疑具有高度文学价值。

总之,梁羽生不论是写张丹枫、李逸、金世遗或其他小说主要人物,都充分体

现出中宵看剑楼主所题名句:「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歌迈俗流。」洵可称之为

「名士派武侠先驱」而无愧。虽然他「向西天取经」较白羽晚了十七年,但却能自

出机杼,更上层楼;以「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带动武侠小说的

巨轮前进,在剑气箫心中洋溢著一片历史感,而将「历史武侠小说」推向另一个高

峰。

惟其后梁羽生化名「佟硕之」,撰文自诩对於「新派」武侠小说确有「开山劈

石之功」,这未免言过其实。因为武侠小说原本是中国通俗文学流裔之一,从形式

到内容都无法离开传统而独立。虽然我们承认梁羽生是后出转精,进一步发展并提

高了武侠小说的文学价值,但毕竟其作品中的「传统」仍远多於「创新」;而真正

的「新派」则出现在梁羽生写《七剑下天山》十年之后的台湾——於「反传统」、

「现代化」中形成——殆非梁羽生始料所及!

集「综艺」武侠之大成者——金庸

金庸本名查良镛,一九二四年生,浙江海宁人。早年曾先后於中央政校、东吴

大学研读法律;历任《东南日报》记者、《大公报》编译、《新晚报》编辑以及长

城**公司编剧、导演。一九五九年查氏在香港创办《明报》,获得读者广大欢迎

,却是与他写武侠小说驰誉中外分不开的。

一九五五年查良镛以「金庸」为笔名,继梁羽生之后,在《新晚报》发表武侠

连载小说《书剑恩仇录》。他巧妙地运用民间流传清帝乾隆疑系海宁陈世倌(曾任

文渊阁大学士)后人的说法,又杜撰出「红花会」(反清复明组织)总舵主陈家洛

,作为乾隆的同胞兄弟。於是小说即在这样两极冲突、满汉对立的野史布局下展开

;再穿插了陈家洛与霍青桐、香香公主之间的悲欢离合,极尽波谲云诡之能事。

《书剑恩仇录》(新版改名《书剑江山》),共二十回,都六十万言;虽然仅

只是金庸的武侠处女作,但文采斐然、对白传神;处理群戏场面,繁而不乱。啼声

初试,即一鸣惊人!与梁羽生同时创作的《七剑下天山》比较,二人均善於结合历

史传说而虚构人物故事;而金庸运笔不测,尤饶奇趣!其小说声口之佳,直逼白羽

,且駸駸然有后来居上之势。

如果说《书剑》是金庸迈向成功的一小步,则越过虚实相映成悲、反讽农民起

义的《碧血剑》(一九五六年),挟著史诗般大格局、大气魄的《射雕英雄传》(

一九五七年)即一跃而登武侠小说的顶峰,不作第二人想!

《射雕》是南宋末年天下大乱为历史背景,描写长春子丘处机为保全忠良义士

遗孤郭靖、杨康(暗嵌「靖康之耻」),而与江南七怪打赌传艺所引发的一连串可

歌可泣的故事。作者布局绝妙,以种种阴错阳差,安排郭靖自幼即随母远居大漠,

刻苦自励,始终不忘家恨国仇;而杨康则随母进入金国赵王府,认贼作父,安享荣

华富贵——这分明是脱胎自元代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的戏剧架构,却更有出

奇的变化与发展。而就丘处机与江南七怪的所作所为来看,其一诺千金、不顾生

的精神,恰好构成一幅侠气峥嵘的《八义图》;便知作者寓意所在,用心良苦!

诚然,以通俗文学所要求的可读性与趣味性而言,《射雕》除若干情节未能自

圆其说外,无疑具备了一切成功的条件——其故事之曲折离奇、人物之多种多样、

武功之出神入化乃至写情之真挚自然,均为同辈作家所不及;即或偶有败笔,亦瑕

不掩瑜。在这部罕见的钜著中,金庸将历史、武侠、冒险、传奇、兵法、战阵与中

国固有忠孝节义观念共冶於一炉;信笔挥洒,已至随心所欲的地步。全书浩然正气

,跃然纸上!民族大义融贯了每一章节。

是故,金庸乃以《射雕》一书而成不世之名,建立了他在当代武侠小说界的权

威地位。虽然他自己并不满意这部「开宗立派」之作——七十年代初曾大事修改,

增删为今传之四十回新版本,都百余万言,颇失原味——但持平而论,此后他力求

自我突破、创新的武侠名著,尽管各有声华惊海宇,然以通俗文学所要表达的生命

意义、价值及其整体规模、气象来看,均不逮《射雕》之博大精深。

——《神雕侠侣》写至情至性的「师生恋」与大侠由偏入正的成长过程;

——《连城诀》(原名《素心剑》)写尽人性之丑恶与贪婪之害;

——《倚天屠龙记》写名实之辨与正邪错乱;

——《天龙八部》写芸芸众生「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与民族仇恨所造成的悲

剧;

——《笑傲江湖》写权力令人腐化与政治斗争之残酷无情,等等。

这些作品纵或在某一方面超越了《射雕》的文学成就,但因刻意描写人性「极

限情境」的种种变态行迳,遂不自觉地失去了《射雕》那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的亲和力;而太多「情理之外」的特例,亦难免流於为变而变,令人匪夷所思;

以致显得不真实、不自然。直到《鹿鼎记》(一九六九年)问世,以一个仅识武功

皮毛而不学有术的「小」,竟将天下英雄、历史人物玩弄於股掌之上;乃开中

国武侠小说前所未有「无剑胜有剑」的新境界。

金庸《鹿鼎记》之「反武侠」与塞万提斯《魔侠传》之「反骑士」最大的不同

,在於两者创作动机:塞万提斯因痛愤当时西班牙人沉迷於骑士文学的浪漫故事,

遂用反讽现实的手法写「小人物狂想曲」,教吉诃德到处碰壁,梦幻成空!而金庸

却是出於「向自我挑战」心理,乃一反武侠传统,打破世俗观念,彻底解放人性;

教韦小宝「斗智不斗力」,为了争取生存机会,无所不用其极!其实这正合孙子兵

法所谓「上兵伐谋」之道,因而武功在此尽成虚妄;韦小宝机诈百出,到处招摇撞

骗,竟无往而不利!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武侠无用论」的明证,实则不然!正由於《鹿鼎记》写韦

小宝运气太好、际遇太奇,万事绕不过一个「巧」字;加以又充满笑料,逸趣横生

,遂自然而然淡化了反讽现实或反讽武侠的冷隽意味。它所表现的是浪漫文学之极

致,「无」为「有」之用,在这部书里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迄至一九七二年九月《鹿鼎记》在《明报》上连载完毕,金庸宣告「封笔」(

实则展开另一波全面修改旧作大工程)为止,他一共创作了十五种长、短篇武侠小

说;但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仍无过於《射雕英雄传》。该书博采还珠、白羽

、王度庐、朱贞木各家之长,取精用宏,推陈出新,乃造就了金庸「一代武侠宗师

」地位。其影响於当世者,大致有以下数端:

(一)《射雕》融合历史、侠情、武功、文艺、趣味於一书,建立了新一代武

侠小说的「综艺」风格与典型。

(二)《射雕》统一用四字文句分章回;促使六十年代以后台湾武侠作家群起

效尤,蔚为风气。

(三)《射雕》虚构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等奇特人物及提

法,悉为台、港武侠作家所宗,后更衍演成歌诀式「江湖顺口溜」。

(四)《射雕》在各地版本之多与伪续书之乱,亦令人叹为观止。

总而言之,金庸所建构的「入世武侠」神完气足,刚柔并济;与早年还珠幻设

的「出世武侠」前后辉映,亦同臻雄奇壮美之境。特别是金庸灵活运用还珠小说中

的奇妙素材,含英咀华,所过皆化;再采取西洋文学技巧及**手法予以捏合,乃

使武侠小说脱胎换骨,焕发新姿,普遍获得世人肯定与重视。凡此绝异成就,当然

是跟金庸本身兼具深厚的文史素养与卓荦才华息息相关。正因如此,其同辈及后起

武侠作家或以主观条件不足,便难乎为继;泰半只能遵循既往「帮会技击派」的路

数,在江湖仇杀中讨生活了。

「清宫派」武侠名家——蹄风及其他

蹄风本名周叔华,上海人,生卒年不详;原为「广派」武侠老作家之一,但地

域色彩并不甚浓,曾写过《血战古兜山》、《勇闯十三关》及《海南侠隐记》等短

篇武侠小说。在所谓「新派」武侠崛起之际,蹄风亦别走偏锋,以边疆民族传说为

题材而撰《猿女孟丽丝》、《天山猿女传》等书,由是声名渐著。

嗣后,从一九五六年起,蹄风陆续推出《游侠英雄传》(即台版《四海英雄传

》)、《游侠英雄新传》、《龙虎恩仇记》、《清宫剑影录》及《武林十三剑》等

系列作品,紧紧扣住「反清复明」的故事主题;演叙青龙会联合天下剑客、奇人,

与江南八侠共同对付「魔王」雍正之始末,以及清宫诸皇子为夺帝位、尔虞我诈之

内斗,长达百余万言。由於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武打紧张热闹,乃轰动一时。蹄风

挟此「清宫派武侠」和金庸、梁羽生早期作品互争雄长,几有鼎足而立之势。

《游侠英雄传》显然深受郑证因「帮会技击派」小说影响,故一开场就大谈中

国武术源流,兼论内外家功夫之长短;书中对於清初秘密帮会活动情形,缕述甚详

。此一系列小说旁参野史、传说,原本格局甚大;惜因作者缺乏新文学技巧,从头

到尾都以旧氏说书人的口吻「说书」;故个别情节虽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然整体

看来,不无枝蔓杂生之感。其未能获得较高评价,症结在此。

此外,又有金锋、张梦还、牟松庭、高峰等以武侠小说鸣世,亦值得一提。

金锋本名张本仁,一九二七年生,原籍广东。初以「毛聊生」为笔名,杂抄

「北派五大家」作品撰广派武侠小说,成书不计其数,但俱无可观。后改笔名为「

金锋」,自出机杼,写下「虎侠擒龙」等十五种长、短篇武侠小说,多半具有历史

背景;其中尤以《西域飞龙传》、《天山雷电剑》、《冰原碧血录》、《子母离魂

剑》四部曲为代表作。然此一系列穿插清宫秘辛与香妃故事,乃至描写边疆风情等

等,或多或少都曾受到金庸、梁羽生及蹄风同类作品之影响,殆无可疑。而作者以

「抄书」成名,实为异事。

张梦还本名张扩强,一九二九年生,原籍四川;系中央军校二十二期炮科毕

业,因故留港而以写作为生,曾任《明报》编辑。一九五七年张氏在《武侠小说周

报》发表《沉剑飞龙记》,以明初学士方孝儒后人方龙竹复仇故事为经,武林门户

之争为纬;文情跌宕有致,状声状物均极见精神。此书分为二十三回,都四十万言

,堪称杰作;可惜结尾「还珠化」,令人突兀,未免美中不足。

在香港众多武侠作家中,张梦还的文字功力直追金庸,而与梁羽生在伯仲之间

。同时他也是最迷还珠(梦还),并善於提炼《蜀山》奇妙素材之佼佼者。惟其所

受影响太深,故继作《青灵八女侠》、《十二女金刚》等书,便明显有《蜀山》峨

眉派诸女的影子在内,此亦无可讳言。张氏迄今已结集成书的武侠小说共有十二部

,水平殊不一致;然以争夺武学秘笈而导致各大门派对立的写法,则别开生面,领

先潮流,当与金庸首创争夺「天下第一」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此后这种

「花招」被人一用再用,已流於公式化之滥套矣。

牟松庭生平不详,文笔古茂洗练,博闻广识,彷佛平江不肖生。一九五七年

左右,写下《关西刀客传》、《红花亭豪侠传》、《张文祥刺马》等书。其中尤以

《红花亭豪侠传》(台版改名为《洪门英烈传》)之演武叙事、重情尚义、行军布

阵、反讽世态,无不精彩纷呈!作者兼有《水浒》与《三国》笔法之长,行文不测

,豪气迫人!惜其作品不多,否则成就当在梁羽生之上,而可与金庸比肩。

高峰(非高小峰)生平亦不详。观其《高原奇侠传》、《蟠龙剑客传》、《

五岳豪侠传》诸作,文情不俗,略似蹄风「清宫派」小说。至於香港其他武侠作家

如专写女侠传奇的江一明,以及风雨楼主、避秦楼主、石冲等,俱乏善可陈。而所

谓「新派」竟出现将古人诗赋意译为白话文者,则其荒唐程度不言而喻,也就无须

深论了。

谁知道大脘是什么意思?

就是名气很大、派头很大的人。葛优演过一个**就叫《大腕》,其实葛优也能算上是大腕。

“大腕”揭秘

——现代社会称谓源流释例

作者:孙剑艺

[摘要] “大腕”前身本作“大万”或“大蔓”,“蔓”和“万”原为江湖隐语对“姓”的代称。江湖上称通报姓名来历为“报万(蔓)儿”或“(道)万(蔓)儿”,称成名或显扬名声为“扬名立万(蔓)”。“蔓”是本字,其余都是借字。“蔓”本指蔓生植物的长茎,江湖上用作姓氏的代称是比喻引申用法。“大蔓”喻指大的姓氏或江湖门派,引申则指有实力的名人。由于“蔓”之原始理据的隐晦,以及该字不常用且读音歧异,人们便借用通俗的“万”字表示。“大万(蔓)”的名人义形成后,其字面的无理性尤为突出,于是又似是而非地演变成了“大腕”。

[关键词] 大腕;万(蔓);报万(蔓);扬名立万

一 “大腕”原应作“大万”或“大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大腕”一词的“人气指数”直线攀升,早已成为普通话的通用语词,成为日益受人欣羡的一个社会称谓。《现代汉语词典》原版未收该词,1996年修订本便适时地增收了“大腕”词条,释曰:“(~儿)指有名气、有实力的人(多指文艺界的)。”括号中的“~儿”说明“大腕”实际上是读儿化音的。诚如另一括号中所注,“大腕”曾专用以称文艺界名人。不过这只是在新时期之初,后来其使用范围就逐渐扩大,还有冯小刚执导的**《大腕》等,都对该词的走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今社会,几乎各界名人均可称为“大腕”了,诸如“足球大腕”“围棋大腕”“房地产大腕”等等;并且“大腕”还可以用作限定性成分,具有“著名”“顶尖”之意,如“大腕导演”“大腕记者”“大腕作家”乃至“大腕企业”之类。此外“大腕”还可以单说成“腕儿”,有了名气,成为名人,可以说“成腕儿了”。这跟戏剧界有时单说一个“角儿”就等于“名角”的道理一样。

然而名人为什么叫做“大腕”或“腕儿”?起初命名时固然有个造词理据存在,后来这种理据被埋没了,人们顺着某种线索再去追踪和考证,就成了语言学上的语源推求问题。对于“大腕”的语源,一般人多会顺着“腕”字去推求,认为是源于“手腕”,因为本领高强谓之“大手腕”,所以强有力的人物即可谓之“大腕”了。这种推断貌似有理,但不过是就字解字而已。这个字是本字还好,如果是借字,那就成了望文生义。也有人指出了另外的情形。王学泰(1998)认为“腕”并非本字,“大腕儿”本应写作“大万儿”,说:“‘大腕儿’的‘腕’字用的极其普遍,但似乎是个错字。这是句江湖隐语(也称‘调侃儿’或‘春典’),‘腕’大概应该写作‘万’……‘大万儿’指一些领域的名人,通常是指演义界的名流。” 还有人认为“大腕儿”应该写作“大蔓儿”。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2004)指出:“大腕儿的腕,是相声界的行话,但腕儿字应该写成这个蔓儿”,并且称马三立是自己的“大蔓儿老师”,称牛群是自己的“大蔓儿徒弟”。张浩(2002)盛赞京韵大鼓艺术家骆玉笙“不摆‘大蔓儿’架子”,虚心向青年演员学习。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事实:“大腕”之“腕”,前身是“万”和“蔓”。

二 “蔓”和“万”是江湖隐语对“姓”的代称

既然“万”和“蔓”二字是“腕”字的早期写法,那么它们跟“大腕”一词相连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有的专类辞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曲彦斌(1996)解释说:“蔓 〈隐〉犯罪团伙指姓氏”;“万儿 〈隐〉清末以来京津等地江湖诸行指姓名”。这里的“蔓”和“万儿”两个词条,释语虽略有不同,所指实质应为一回事,“指姓氏”连带上名字就是“指姓名”。其中括注的“〈隐〉”还透露出一点信息:这种用法是江湖隐语。周日字、廉洁(1999)也指出:“‘蔓儿’这个词缀,简写成‘蔓’,念万 儿(wànr),清末以来江湖就用它作姓氏标帜,一直沿袭至今,当代黑道仍有某些犯罪团伙在使用,如称崔姓为‘喇叭蔓’,称杨姓为‘犀角灵蔓’。”这说明大腕之“腕”的前身“蔓”和“万”,是江湖隐语对姓氏以及姓名的代称。

众所周知,江湖各界素有使用隐语(又称行话或黑话)的习俗,好端端的一些事物,生怕圈外人听懂而不明明白白说,非要绕个弯子换一个隐晦的说法,以“万(蔓)”代指姓氏及姓名即属此类。这在旧题材的小说中是很常见的,例如:

(1)伙计说:“我就知道你是个行中人,你算冤苦了我了。我给你言语声儿去罢。”艾虎说:“不用。我还有句话,你先给我带了去。你们寨主是什么万儿万儿?可就是问姓。” (清?无名氏《小五义》第五十八回)

(2)有二百多人说话:“合字吊瓢儿,招路儿把哈,海会里,赤字月丁马风字万,人牙淋窑儿……摘赤字瓢儿,急浮流儿撒活。”列位,这是什么话,这是江湖豪杰、绿林英雄的黑话,……“赤字”是大人,“月丁马风字万”是两个人姓马的。(清?燕南居士《永庆升平》第十二回)

(3)那边的那些个贼一见,齐说:“不好!遇见了英雄了。”问广太姓什么,三爷说:“弓长万,汪点。”那边的贼人就知是姓张,行三了。(清?燕南居士《永庆升平》第三十三回)

(4)彭连虎叫道:“来者留下万儿,夜闯王府,有何贵干?”柯镇恶冷冷地道:“在下姓柯,我们兄弟七人,江湖上人称江南七怪。” 彭连虎道:“啊,江南七侠,久仰。”(金庸《射雕英雄传》第十一回)

(5)姓白那少年溜滑之极,一见“祝氏三雄”形势不妙,立即冲出大门,出了大门,这才扬声说道:“阁下剑法高明,佩服,佩服!请阁下赐个万儿。” 这是江湖上的术语,留个“万儿”即是报个姓名的意思,要对方报出姓名,乃是准备以后寻仇的。(梁羽生《瀚海雄风 》第三十六回)

(6)明侠把烟袋锅磕磕,冷冷地说:“是朋友就亮个蔓儿把道路闪开,你我井水不犯河水;是冤家就亮青字拼个活!”(单田芳《童林传》第一六七回)

(7)三个人准备停当,靳忠人让马慢慢拖着辕套走。那边二十几匹人马渐渐靠近了,其中有一个戴着土耳其式水獭绒帽的,看样子是大哥或四梁八柱的人物,在马背上欠了欠身子,开口道:报报迎头,什么蔓?邵越和靳忠人都不是关外人,听不懂绺子的黑话,不知他说什么,两人大眼瞪小眼。倒是乌云听懂了,趴在那里打着颤说,他要咱们报个姓名,问咱们是干什么的。(邓一光《我是太阳》第一部)

以上例证充分显示出“万(蔓)儿”指姓氏或姓名的本来面目。其中“万(蔓)”指姓氏是初始用法,指整个姓名则是连类而及。

“万(蔓)儿”再进一步引申,则为江湖门派等的名号及其相关的名声:

(8)此计大妙。咱哥儿俩立此大功,九江白蛟帮的万儿,从此在江湖上可响得很啦。(金庸《笑傲江湖》二十五 )

(9)长乐帮是近年来江湖上崛起的一个大帮,八九年间闯下了好大的万儿。(金庸《侠客行》第十三章)

(10)二十五年前,辛斗南以一根丈八蛇矛枪、一十八支雁翎箭震慑河南黑道,创下中原镖局,当真是赫赫有名,好大的万儿。(周显《后羿神弓》第一章)

三 江湖隐语称通报姓名来历为“报(道)万(蔓)儿”

“万(蔓)儿”是指姓氏及姓名,上节各例中所谓“赐个万儿”或“亮个蔓儿”等,就是让对方亮出(通报)姓名。这又牵扯到江湖隐语通报姓名的习俗。江湖或武林人士见面,互不知晓对方身份,就要问问对方的“万(蔓)儿” ,实即让对方报上自己的姓名来历,当然有时也包括门派出身在内。但“赐万(蔓)儿”和“亮万(蔓)儿”只是对通报姓名的较为特殊的说法,前者带有客套的口气,后者则带有强硬的口气。而较为通行的中性说法则是“报万(蔓)儿”或“道万(蔓)儿”,有时还要加上量词“个”。例如:

(11)任云秋道:“二位要找总令主,先报个万儿上来,在下自会给你们进去通报。”公孙坤不耐道:“小子,还不快去,噜嗦什么?” 任云秋道:“这是规矩,你们不报万儿,在下如何进去通报?” (东方玉《新月美人刀》第十三章)

(12)仇自春退下一旁,嗯,此刻,一个是青面,一个是黄脸的缺耳仁兄开始报万儿了。“‘青庙鬼’艾少长。”“‘黄庙鬼’艾少福。” 原来,这两位仁兄竟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家双鬼”,他两人的万儿可真是又响又亮,君惟明对这一双昆仲的名头还比较熟悉。(柳残阳《断肠花》第三十三章)

(13)云中鹤眸子里精光四射,瞬也不瞬地盯向尹剑平:“请恕我健忘,朋友你报个万儿吧!”“我姓尹,”尹剑平面若寒冰地道:“云中鹤,你也报上个万儿听听吧!”(萧逸《甘十九妹》三十六)

(14)文胜中拔足飞逃,一面跑一面叫道:“这是六合帮史帮主的东西,你这丫头有胆拿去,可有胆报个万儿么?”( 梁羽生《侠骨丹心》第三十一回)

(15)好,你们三个是哪一门派的人,报个万儿来,只要说得不假,就没你们的事了。”(东方玉《金缕衣》第二十四章)

(16)庆儿忙说:“各位老大别误会,咱们都是自家人哪!” “自家人?” 黄面鬼眨巴眨巴小眼睛,仔细打量着主仆说:“那你就道个蔓儿吧!你是哪个溜子上的?”(单田芳《童林传》第一七一回)

四 江湖隐语称成名或显扬名声为“扬名立万(蔓)

江湖人士报出姓名(蔓儿、万儿)之后,如系名声显赫,其行话叫做“万(蔓)儿响”或“万(蔓)儿亮”。如前面例子所说“他两人的万儿可真是又响又亮”。所以人在江湖行走,先图混碗饭吃,进而就要求出人头地、名声显扬——这在江湖上也有专门术语叫“扬名立万(蔓)”。例如:

(17)虽然你已被逐出本门,但在江湖上扬名立万,使的仍是本门剑法。(金庸《笑傲江湖》二十七)

(18)我瞧这一十二路华拳,只须精通一路,便足以扬名立万。(金庸《飞狐外传》第十五章)

(19)如果张纪中不拍《射雕》了,那他们这帮年轻人靠什么扬名立万呀。(《人民日报》2001年8月13日)

(20) 扬名立蔓以及书法界的争斗恩怨若与中国煌煌几千年书法艺术本身比起来都实在太渺小太渺小,小到了我们无心无暇去顾忌它们,让它们扰乱心性。(《中国书法家论坛》2002年12月18日)

“扬名立万”又可说成“创名立万”和“成名立万(蔓)”:

(21) 贝海石道:“帮主奉师父之命,前来投靠司徒帮主,要他提携,在江湖上创名立万。” (金庸《侠客行》十五)

(22)一个身材高瘦的中年书生站了起来,朗声道:“侠客岛主属下厮养,到得中原,亦足以成名立万。”(金庸《侠客行》十九)

(23)他这一挥鞭,跟姚清宇同来的,也都是在武林中成名立万的豪士,也纷纷喝骂着涌了上来,而和这汉子同行的另几匹马,此刻也兜了回头。(古龙《飘香剑雨》第三十四章)

(24)但火箭队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因为姚明在经验、力量与技巧方面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可见要想在NBA中成名立蔓,姚明还需假以时日。(《市场报》2002年10月26日)

由于后来“万”“蔓”多写做“腕”,所以又有“扬名立腕”的写法;有时也单说“扬万”或“扬腕”。例如:

(25)《功夫》以40年代鱼龙混杂的中国广东为背景,周星驰扮演一街头善恶不分的小混混,为扬名立腕欲加入黑帮。(《梧州日报》2003年7月8日)

(26)江南七怪都是一怔。焦木道:“你就算要到江南来扬万立威,又何必败坏我的名头……你……你……到嘉兴府四下里去打听,我焦木和尚岂能做这等歹事?”(金庸《射雕英雄传》第二回)

( 27)到春节晚会剧组里转上一转,已经起到了“扬腕”的作用——只要在审查中露露面,马上就会被地方台请走去录节目。(《齐鲁晚报》2001年2月4日)

(28)后来,我回哈尔滨路经北京时,把这事向侯大娘讲了。侯大娘说:“你侯大爷(候保林)这么做,是有意的,他在为你‘壮腕’、‘扬腕’,扩大你的‘知名度’。”我真要感谢他。(《黑龙江日报》2002年12月2日)

从“万(蔓)”到“腕”既然代表了名声或知名度,“大腕”指名人就容易理解了。

五 “大腕”系由秧蔓义的“蔓”引申嬗变而来

“大腕”既然本可写做“大万”和“大蔓”,那么“腕”“万”“蔓” 三字哪个是本字呢?其实“蔓”字是本字,“万”和“腕”都是借字。三字既可相通假,当然也同音。“蔓”字的口语音念wàn(一般单念要读儿化音),正好与“腕”“万”也同音,是能够互相借用的。

人们感到困惑的是,作为“大腕”之“腕”本字的“蔓”,怎么会成为江湖隐语姓氏的代称?又怎么会演变成当今名人意义的“大腕”?

众所周知,“蔓”本指蔓生植物那种不能直立的长茎(如瓜蔓、藤蔓)。这个字在《说文》中就有了,许慎释曰:“蔓,葛属。”王筠句读:“诸书多以为藤生者之通名。”《广韵?愿韵》:“蔓,瓜蔓。”可见这种意义由来已久了。植物的这种蔓儿或曰蔓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细长而绵延不绝,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常用以比喻长而连贯的事物。比如我国的达斡尔族人睡一种南、北、东(西)相连的三铺炕,叫“蔓子炕”;曲艺界称长篇而连贯的作品为“蔓子活”,各种大鼓、评书都有这种“蔓子活”(短篇则称“段子活”)。而我们的姓正像一条长蔓一样,生生不已,好多姓氏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同样,江湖或武林的门派师弟相传,也具有一条长蔓的特点。所以,江湖隐语以“蔓”为姓的代称,不过是一种打比方的说法,起初只是临时的修辞手法,久之“蔓”便有了这项比喻引申意义。继续推衍下去,植物的蔓有粗细、长短等为标志的大小之别,那些粗长强壮的当然就是“大蔓儿”;社会上的姓氏宗族也有大小、强弱之别,强大者亦为“大蔓儿”(门派亦复如是)。姓氏或门派是由人组成的,大姓望族以及有名的江湖门派,是因为有名人的缘故,所以名人亦得称“大蔓儿”。报蔓时报出姓按说就可以了,可是一般情况下同姓者太多,姓往往不足以确定具体身份,就需要连带上名字,以及出身来历、门派师承等。但真正有名的人物,只要报上姓名,或者只有一个姓,乃至绰号,对方马上确知其身份了:嚯,大蔓儿!

如此说来,江湖上表姓氏的隐语以及引申出的名人意义,写做这个“蔓”才是正宗,才有理据。但它为什么变成“万”和“腕”了呢?第一,虽然以字记词应尽量体现理据性,即尽量用本字,但是以“蔓”表姓的理据,一般人是不了解的,要不怎么是隐语呢?这就给同音假借开了方便之门。第二,“蔓”和“万”本来就是同音,在《广韵》中,属于同一韵中的同一小韵,即声韵调全同,音“无贩切”,这给它们相假借提供了语音基础。第三,后来“蔓”分化为wàn、màn二音,致使表姓的这个“蔓”一旦脱离了口语环境,就呈现出读音歧异,而写成“万”就可避免这种误读尴尬,这就给“蔓”假借作“万”提供了客观必要性。第四,就使用频率而言,在同读wàn 音的情况下,“万”是个习用字,“蔓”是个冷僻字,这就给“蔓”假借作“万”提供了客观必然性。综合这些因素,在记写江湖上表姓的wàn这个隐语词的时候,“万”字反倒占了上风,清人小说中大多写做“万”,现代作品中也以用“万”为常。至于最终又为什么变成了手腕的“腕”,恐怕又是理据性因素占了上风。因为“大wànr”演变出名人的意义以后,距离原来的理据更远了,无论是写做“万”还是“蔓”,人们都感到与现有意义毫无联系。而“大wànr”所表示的人物,正是具有某种大手腕或曰大本领、大能力的实力人物,这种意义使人们觉得wànr音似乎应该是手腕之“腕”,而“手腕”一词的口语音也正好是儿化形式,于是“大wànr ”一词最终定型为“大腕”。所以,说到底,这个“腕”字也是一个鸠占鹊巢的假借字,其似是而非的所谓“理据”,不过是一种后起的假借义同化而已。

但是,字词的原始理据跟它现实应用的书写规范是两回事,我们探讨一个词的音义来源和造词理据,并不是非要在写法上去复古。比如我们探讨“大腕”的原始形式,就不必去恢复其原来的通俗形式“大万”,更不必去恢复其具有原始理据的形式“大蔓”。字词书写的规范化在讲究理据的同时,更重要的还要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大腕”词形就是当今社会共同约定的形式。另外,我们也不必对江湖用语谈虎色变,甚至一说江湖隐语就跟联系起来,或者欲来个清理门户把“大腕”从普通话语汇中排斥出去,那样将不胜其烦。因为普通话语汇的来源极其复杂,即如过去的“江湖”,就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凡具有某种技艺出外谋生,皆谓之走江湖,当今语汇来自江湖用语者,肯定不在少数。而过去的江湖艺人正是今天的文艺工作者,所以“大腕”最先从文艺界用起,就不足为怪了。沧海不择细流乃能成其大,我们民族共同语的语汇正具有吸收和改造古今中外各种词语的博大容量和潜在能力。

干营销从哪入手

一、群发推广

群发推广分为两种:一种是争取运营商群发,一种是私自群发。运营商的群发是初期重点争取的,因运营商的政策现则是想方设法私自群发。私自群发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使用自己的服务号码,向自己的用户发产品推荐。另一种是用群发卡向用户发产品推荐。

私自群发准备:1、群发交换机2、群发软件3、群发卡(外省高折扣)4、号码(新号码或活跃用户号码)5、群发语(经测试回复率高的)6、群发时间选定(竟测试回复率高的)7、群发频率控制(根据运营商监控)

群发推广业务:sms、mms、wap(push)、ivr、crbt、java,其中以sms、ivr效果佳

其他群发推广:目前群发推广除了用于sp产品的推广,还用于企业广告的推广。其中用于企业广告的推广是目前无线广告的最常用的一种推广方式,在无线广告界又被称之为“直告”和“准告”。

电信增值业务的市场推广是需要群发推广这一重要方式的,关键是怎么合理的去运用,使用户获得真正需要的;才能使整个产业链健康循环的发展下去,达到多方的共赢。

二、捆绑和强包

捆绑和强包是通过渠道获取活跃用户的号码和定制业务的相关信息,然后为用户多定制其他的业务(主要是包月产品)。自从运营商上了业务管理平台和对相关接口人员进行了处理后,此方式已很少运用。

三、模拟操作

模拟操作是去发现运营商业务平台的漏洞,并且伪装成用户亲自订制。一切就像黑客一样,术语叫做模拟上行。模拟上行分为两种:一种是卡模拟上行,一种是网关 模拟上行。模拟的用户有曾经订购业务的,也有一些随意的号码。模拟操作要注数量和时间的控制,以及运营商清理完善后台的规律,还有用户投诉及时处理和统计 分析。这种方式,一般的sp的技术做不到,得技术非常强才行。

四、内容诱导

内容诱导是通过改善服务的内容和质量,来获取更多的客户。或者说通过内容的边缘化乃至化欺骗,诱使用户订制业务包月服务。其实内容诱导不外乎是业务介 绍有出入、群发语与实际内容有出入,资费有出入,订购业务有陷阱,退订难等。其中群发语是关键:有的是冒充朋友的名义给用户发出的,有的是采用小mm的娇 嘀嘀口气,有的是通知事宜的言辞,有的是责怪或谩骂的语句等。总而言之,只要用户回复,就会被定制业务。

五、广告、电话营销、交叉营销

广告营销是通过平面、户外、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广告的覆盖面、广告内容(包括宣传设计、宣传语等)、投入产出比率是控制的关键因素。其 中网络媒体的营销除了广告宣传外,就是和网站合作进行代收费,用户申请享受网站的收费服务需要过网站进行手机注册,相比较网站代收费的收益较明显。

电话营销是通过电话营销去发展用户(一般是小采用mm以运营商的名义去推或直接和运营商客服合作)。

交叉营销是几项业务相互进行宣传推广。这是自营销的一种有效办法。假设可以在不同sp之间进行交叉营销,效果会更加显著的。

六、呼叫转移

呼叫转移是先短信诱惑一下,回复的号码是看起来好象不是在哄骗,但用户回复时却被转移到了真正的业务号码。

七、奖励营销

奖励营销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推广手段,但可惜的是许多操作却是挂羊头卖狗肉,

所发出的奖品没几样能真正到达用户手中的。还有这种方式在和运营商搞地面活动时经常使用,通过此举可以获取运营商更多的营销支持。

八、变换指令

变换指令是让用户免费试用一段时间,即将到期时给用户发一则短信,通知免费期将到,同意正式使用发“y”,不同意发“n”——非常规范非常有良心。但实质上呢,发“n”的却是同意正式使用。

九、自消费

自消费是通过自行消费的方式获取流量和收入。自消费关键是获取大量的折扣卡和运营商内部的sim卡,借助支付与结算的差额,那么sp就可以收入大增了,而 且会计帐上还可以非常抢眼。所以,要想尽快提高业务收入,自消费不失为一种相当巧妙的办法。但这种方式无疑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因为赚的是运营商的利润。

十、其他

其他还有有比如调帐、变换库指令、默卡利用......等等。

[编辑本段]营销策划的最高境界

《李火苗谈营销》

佛日:“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李连杰说:“当你把这部戏都扔掉,才是一场没有戏的好戏,看似无戏,实则处处是好戏。”金庸说:“武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招无式+绝世内功(独孤求败,风清扬之辈)”,李小龙说:“欲了解搏击,必以极简捷直接的方式为之。武术的至高境界必是趋向于简捷,以不变应万变。”

什么是境界,境界是一种思维的超越,是一种意识突破。营销策划只是一种专业技能的基础,并非是一种顶端。时下,从事营销工作的人层出不穷,比比皆是,他们自豪的为企业做着所谓的营销战略规划,他们自信的在家中揣测市场的瞬息万变,自我的主观意识形态完全占据了所谓的营销策略,唯一值得欣慰的就是创意与视觉表现完全弥补营销策略的不足,因此策划人更应该感谢创意人员。

这是一个到处都有营销的时代。数据、理论、实践、调查、杂学缺一不可,如果没有掌握这些基础技能,就不用告诉别人自己是营销策划人。所谓的4P、4C,就更不值得一提,因为这些基础理论是一个专科毕业生都知道的东西,没有这种基础,就更别提你是从事营销策划工作。

从事地产策略的人,很少有人从地皮开始执行策略,从事快销策略的人,很少有人从研发开始执行策略,从事服装策略的人,很少有人从纺织开始执行策略,等等。这些都是服务型公司的通病,这些公司给自己最大的开拓理由,就是有没时间,没有机会去了解更多,但是事实只是领悟还未能达到一种顶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被服务方,只跟服务方合作一到两年的重要条件之一。

做人应该更通透,做事应该更明白,做策划应该更相通。何谓相通,就是要理解万物,要理解生命,要理解自然,因为万物相通,因为生命根源,因为自然规律。从传播层面说:“简单的东西,恰恰是最具深远内涵的,也是最便于记忆与传播的东西”,从战略层面说:“基础的需求,恰恰是最具有市场潜力的战略产品”从战术层面说:“最直接的战术,恰恰是最有效的战术手段”。

例如:近日的Johnnie Walker的宣传片,诉说的是一种生活的形态和生活状态,其中传播的内容很简单,只是说了生活的场景与生活的快乐,让人有一种情不由衷的想看看是什么东西在讲述这个故事。

谷、油、盐、酱、醋、水、鸡、鸭、鱼、肉这些都是人类赖于生存的基础物质,一个成功的战略,就是将产品的需求点提升到人类的必须需求,那么才能算是一个成功战略规划,如,服装,现在几乎没有人会认为服装不是必须需求商品。日化,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用皂角去洗涤等等。是因为科学?还是因为趋势所定?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战略,早期土族族人,并没有觉得裸露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也不会有觉得没有穿衣服是件不文明的事。只是有人给了一个定位,也正是这个定位,后面的事情就简单多了,进行延展性传播,所谓人类的文明其中一条就是穿着衣服。

如果说起战术,我就情不由衷的想起李小龙所说的直接、简单,战术其实就应该抓住这两个关键点,直接简单的战术就是最为实效的方法,不用苦思冥想如何欺骗消费者,事实是怎样就是怎样。很多策划人经常犯的毛病,本来是给消费者送1块钱,绕了一大圈,说了一大堆好话,结果还是没有把事情说明白。不是企业没有给机会,也不是企业没有给支持,只能说明我们并没有说清楚,并没有极致的展现。

万事,都简单,或许可以说万事均相通,做人做不明白,所以会碌碌无为,做事做不完整,所以会失败常伴,做策略做不相通,所以会企业不予执行。仔细看,仔细听,仔细读,失败者有千条万条不一样的理由,而成功者却是惊人的相似,很简单,因为他们看懂了,听进了,也读透了,看懂了万物生长靠太阳,听进了自然的规律,也读透人生的生命。

营销策划人,背着一个光环而生活,认为自己是老师,认为自己是专家,认为自己是导师,认为自己是领航者,且不知在这些成功人士面前他们只是小辈的小辈,正所谓是,如果把自己当人看,那么世人就不会把你当人看,如果不把自己当人看,那么世人才会把你当人看。浮躁的营销环境,塑造了一批又一批的浮躁策划人,我也在其中。

相本无形,形本无相。禅只是修行的工具,营销只是策略的工具,谈禅不如谈修行,谈营销不如谈实战,落实看物,单纯看营销,将专业塑造成空杯,将人锻炼成水,空则实,实则空,无形则有形,有形则无形。以不变应对万变,才是营销策划道路上一条捷径。

策划人看理论,初级策划人看数据,中级策划人看调查,高级策划人看实战,顶级策划人看杂学,但是真正睿智的策划人是看综合水平。

最后简单的说说我学习方法:

相信,相信产品、相信人、相信消费者、相信市场、相信事实、相信竞争对手、相信战友、相信自己、相信理论、相信数据、相信调查、相信所有该相信的,这个标准在你的心中。

归零,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每天都在重头开始,每天都是新的开始,每天都要投入101%。

空杯,接受所有的坏东西,经常吃不同亏,时刻警戒自己杯子还是空荡荡,勇于接受任何新鲜事物,勇于放弃已有的经验,勇于忘记自己是谁。

童真,单纯点才真正的真,愚蠢才是睿智的开始,学习所有对的事,做所有对的事,饭前饭后要洗手。

简单,所有的复杂都起源于简单,所有的复杂都想回归简单,简单相信照着做。

圈外,只有内行人站在圈外,才能看得更清楚,只有专业人站在圈外,才能找到解决方法。

节选自《著名营销策划人-李火苗》之“火苗谈营销”

[编辑本段]中国著名网络推手:“酒井正男”

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中国计算机普及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到90年计算机与网络开始在中国蔓延,人们慢慢开始了解并认知了网络。20世纪,网络是一个盛行的世纪。不管是产品、个人、娱乐、新闻等均在网络疯狂蔓延。在这个虚拟的社区中,您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宣泄与价值观的认同,更重要的是您需要打造出一个独立、个性、张扬的网络形象。酒井正男——中国著名的网络营销策划人,致力研究网络推广,成功推广了“李火苗(著名营销策划人)、崇子(原创歌手崇尚斌)、洲、培圣(网络歌手)等名人”。

酒井正男——365,名人宣传定律

酒井正男的传播有道

酒井正男——帮助产品从非品牌,跻身知名品牌之列

产品品牌的年代已逝

品牌产品将是永恒的课题

酒井正男说:“品牌的腾飞,除了一些基础资源外,更重要的是一个贴切的品牌精神传播!”

酒井正男,个性自我张扬,无所谓传统与流行,无所谓的主流与非主流。有什么就说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何必那么累,正人君子是做出来的又不是说出来的!!

江南的美丽传说

越女剑,有关它的传说悠远,散见于正史和野编,最早、最详尽的记载是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在后来的《艺文类聚》及《剑侠传》中亦有记载,小说《东周列国志演义》中也有,如果看全了金庸十五部小说,一定也记得起来金庸并不怎么放在心上的那部极短篇小说《越女剑》。

《越人歌》,最初见于古诗十九首,相传是中国最早的译诗。

据说当年楚国的鄂君子泛舟河中,打桨的越女爱慕他,用越语唱了这首歌,鄂君请人用楚语译出,就是今天我们在辗转相传的年代看到的:"今夕何夕兮,中搴洲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羞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与越女剑完全不同,那是一首寂寞的情诗。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木尚有知(枝),而君心尚不如木枝(知)。

可惜这首歌是用楚语译出,染上了楚辞的风格,否则,一定会比现在这样更有特色。

江南第一庙——曹娥庙

曹 娥 的 传 说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有个不知名的小渔村。村里有个姓曹的渔夫,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在舜江上捕鱼。这渔夫有个女儿叫曹娥,年方一十四岁,生得美如天仙,又聪明绝顶,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女。

一年春夏之间,两岸连续大雨,舜江洪水暴涨。江上浊浪滚滚,卷起一个个巨大的漩涡,洪水淹没了滩涂。渔人盼大水又怕大水,涨了大水鱼虾多,但洪水汹涌危险大。曹娥她爸望着混浊的江水,再也憋不住了,有道是"混水好抓鱼",这是一年一度的渔汛,怎么能错过。他理出鱼网,撑出小船,打算出江去捕鱼。曹娥望着满天风云,劝爹不要去。爹说抓鱼日日有危险,只要小心就无事。曹娥见爹硬要去,央求爹同去,好歹也有个照应。爹说女儿不识水性,去了给他添麻烦,一定不让去。

爹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时时盼、刻刻望,只望爹爹平平安安早回家。直到日中太阳过了西,还不见爹爹来吃饭。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但见江水茫茫,掀起层层恶浪,却不见爹的渔船。曹娥心里不安了,她沿江向上游走三里,转身又朝下游走六里,还没见到爹。太阳快搁山头了,曹娥急得拼命叫:"爹爹,爹爹喂--"喊声招来几个她爹的伙伴,他们个个衣衫湿淋淋,大家见了曹娥都叹气,说他们一起在张网,突然一个大浪,把她爹的小船推进漩涡,让水冲走了。曹娥一听吓出了魂灵,大叫一声"爹爹",拔脚朝下游追去。

天黑了,几个渔家叔伯伴着她,一再劝她先回去,说她爹水性好,恐怕已在下游上岸,歇在别人屋里,明天一定帮她找回来。曹娥不见爹,怎么肯回去,谁也劝不住。整整一夜,她在江边来回哭叫,没有一个乡亲不为她难受。

第二天村里人给她送来吃的,她不吃。人们陪着她沿江找,找了三天,仍不见她爹。曹娥沿江啼哭,哭了三天,眼泪哭干了。村里人又是劝,又是哄,想劝她回家。曹娥说,不找到爹,也不回家。她不吃不睡,沿江哭了七日七夜,哭得眼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忽见一个大浪托起一个黑团,好像她爹在跟水搏击。曹娥一陈惊喜,果然爹爹水性好,还在水里游。她要救爹爹,帮他游上来,一声呼喊,纵身向江水扑去。

"曹娥跳进江水里了--"人们呼天抢地,纷纷奔去抢救。但见江水滔滔,哪里还有曹娥的影子。

"天啊!好人为啥偏要遭这种噩运?"人们热泪满眶,围着江堤怨皇天。

亲不亲,家乡情,村里人不忍心让曹娥父女葬身水底,分头沿江寻找他们的遗体。

又过了三天,江面风平浪静,江水清澈明亮,人们却在下游十多里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人在游动。人们满怀希望赶过去,果见一男一女,背贴着背,女的反剪双手紧负着男的,原来正是曹娥和她的父亲。曹娥虽然了,但她却能找回父亲的尸首,把他负到江堤边,人们都说这是她的孝心感动天。后来这个曹娥负父出水的地方就叫贺盘村。

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女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这一日,曹娥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女娘娘的,许多人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行。

直到现在,曹娥江不管水急潮猛,江水奔腾咆哮,一到曹娥庙前面,立即变得无声无息,仿佛愧对孝女,悄悄遁去,过了曹娥庙门口,才敢再发出响声,真叫人叹为奇迹。

曹 娥 庙 的 传 说

早先,曹娥庙很小,庙里只有一个曹娥娘娘的神位。

一日,有人躲到曹娥娘娘的神位下,听到外面追赶的脚步声,吓得连声祝告:"娘娘菩萨救救,保佑我躲过难关,日后出山之日,一定重建庙宇。"

这人说完,听得外面人声远去,心里安定下来,朦胧进入梦乡,梦见曹娥娘娘说:"脱去我的内衣,去某当铺当二百两银子,日后上京,万事大吉……"

一梦醒来,天已五更,这人不敢多留,就照娘娘梦中吩咐,脱了她的内衣,走了。

这个小伙子,名叫沈宏奎,本地人,从小父母双亡,讨饭过日子。这天撩人家晒着的衣裳,想换碗饭吃,被人发现追赶。当日他到那爿当铺当内衣,朝奉一陈惊讶,原来他也得一梦,竟与眼前的事实一样,便问要当多少银子,沈宏奎说"二百两",朝奉并无二话,依言照付。

沈宏奎到了京里,正逢皇上限期捉拿十八大盗。已捉到十七个,还缺一个。捕快正愁交不了差,一见沈宏奎这个衣衫褴褛的外地人,也就不管是非,抓去抵了数。

第二天,一道圣旨:午门问斩。沈宏奎被剥去上衣,绑到午朝门外,口口声声念叨:"娘娘呀娘娘,是你叫我上京,今朝我受冤枉,怎么不来救我?"

当时,看热闹的人很多,其中一个看台上挂着竹帘,帘内坐着御妹娘娘。听见有人叫娘娘,撩起帘子一看,不觉笑出声来,原来个个赤脯,而沈宏奎脸孔金黄,身子雪白,恰好与她相反,她是脸孔雪白,身子金黄,算命先生说她是"玉盖金瓶",照这么说,这是"金盖玉瓶"了。

监斩官听得沈宏奎口叫娘娘救救,而御妹娘娘竟掀起帘子来看他,猜其中必有缘故,何况他是最后抓来充数的,忙叫留下沈宏奎,把此情上奏皇上。恰好太后也得到消息,就以"一笑定姻缘",把沈宏奎招了驸马。

沈宏奎招了附马,想起曹娥庙里的心愿未还,心里着急。有个老臣给想了个办法。这日一早,御妹哭奏皇上,说驸马欺侮她。皇上见御妹头发散乱,衣裳被撕破,龙心大怒,下旨立斩驸马。众大臣说:"夫妻床上相骂是家常小事,再说斩了驸马,以后娘娘……"皇上闻言,改判充军。充军充到哪里?又有大臣说:"充他到东关曹娥,去冻煞、关煞、馋(读曹)煞、饿煞!"

皇上顺水推舟,沈宏奎就带足金银,到了曹娥,大兴土木,扩建娘娘庙。

一年半载后,御妹想念驸马,坐了龙舟来曹娥看望。沈宏奎正在钓鱼,听说御妹娘娘龙舟到岸,高兴得丢下钓竿,赶到埠头,一脚跳上龙舟。船上卫士见是个平头百姓,大喝一声,一刀将他杀了。等御妹娘娘走出来,已经来不及了。

沈宏奎后,曹娥人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在娘娘庙的偏殿旁为他盖了个"沈家台门",至今还在。

曹 娥 庙 吸 币 趣 事

有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曹娥庙正殿中央矗立着四根红木大柱,取硬币往柱身上贴,有的硬币会被吸住,历久不掉,有的则用尽全力也贴不住。

相传民国庙宇重修之时,工匠们为寻取这四根主柱颇费周折,最后还是曹娥托梦给工匠才去南洋采到。由于路途遥远,材料抵沪时离上梁之日已很近,船主怕误工期,非常担心。不料从上海至上虞只航行一昼夜便到达庙前江边,船主大惊,认为非孝女神力莫为,不但运输之费分文不取,还特地赶制了一只船的模型悬在暖阁之上,以示纪念和敬慕。

所以,民间传说,币被吸住的人是孝子或是孝女,下次可不用来庙祭拜曹娥,币没有被吸住的人不孝顺,必须经常到庙以添孝心。

回答者:谋承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11-21 20:56

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在变乱中去而体悟人生无常,发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并住在寺里修行。

寺里的住持圆泽禅师,很会经营寺产,而且很懂音乐,李源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着谈心,一谈就是一整天,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谈什么。

有一天,他们相约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眉山,李源想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却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圆泽只好依他,感叹说:“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边,看到一位穿花缎衣裤的妇人正到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泪来,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吃惊地问他原因,他说:“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三年了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后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十三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后悔,一方面为他洗澡更衣,到黄昏的时候,圆泽就了,河边看见的妇人也随之生产了。

三天以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诉王氏,王家便拿钱把圆泽埋葬在山下。

李源再也无心去游山,就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才说出圆泽早就写好了遗书。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约会,到寺外忽然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的歌声: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李源听了,知道是旧人,忍不往问道: “泽公,你还好吗?”

牧童说:“李公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来还有会见面的日子。”随即又唱了一首歌:

牧童掉头而去,从此不知他往那里去了。

真有三生石吗?

圆泽禅师和李源的故事流传得很广,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还留下一块大石头,据说就是当年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称为 “三生石”。

“三生石”一直是中国极有名的石头,可以和女娲补天所剩下的那一块顽石相媲美,后来发展成中国人对前生与后世的信念,不但许多朋友以三生石作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缘订三生”的俗话就是这样来的。

这个故事 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永恒的看法、真性不朽的看法。透过了这种“轮回”与“转世”的观念,中国人建立了深刻的伦理、生命、哲学,乃至于整个宇宙的理念,而这些正是佛教的一种入世观照和慧解。

我们常说“七世夫妻”,常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常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常说“缘订三生,永浴爱河”……甚至于在生气的时候咬牙说:“我了也不会放过你!”在歉意的时候红着脸说:“我下辈子做牛做马来报答你!”在失败灰心丧志的时候会说:“前辈子造了什么孽呀!”看到别人夫妻失和会说:“真是前世的冤家!”

这种观念在中国是无孔不入的,民间妇女杀鸡杀鸭时会念着:“做鸭无了时,希望你下辈子去做有钱人的儿子。”乃至连刑犯临刑时也会大喊一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所以,“三生石”应该是有的。

其实,轮回与转世都是佛教的基本观念,佛教里认为有生就有,有情欲就有轮回,有因缘就有果报,所以生生世世做朋友是可能的,永生永世侣也是可能的,当然,一再地做仇敌也是可能的……但生生世世,永生永世就永处缠缚,不得解脱,唯有放下一切才能超出轮回的束缚。

在《出曜经》里有一首谒,很能点出生轮回的本质:

伐树不尽根,虽伐犹复生;

伐爱不尽本, 数数复生苦。

犹如自造箭, 还自伤其身;

内箭亦如是, 爱前伤众生。

在这里,爱作欲解,没有善恶之分,被仇恨的箭所射固然受伤,被爱情的箭射中也是痛苦的,一再的箭就带来不断的伤,生生世世地转下去。

另外,在《圆觉经》里有两段讲轮回,讲得更透彻: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且故能令生相续。欲回爱生,命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可见,轮回的不只是人,整个世界都在轮回。我们看不见云了,不表示云消失了,是因为云离开我人的视线;我们看不见月亮,不表示没有月亮,而是它运行到背面去了;同样的,我们的船一开动,两岸的风景就随着移动,世界的一切也就是这样了。人的一生像行船,出发、靠岸,船(本性)是不变的,但岸(身体)在变,风景(经历)就随之不同了。 这种对轮回的比喻,真是优美极了。

在明朝是是否真有明教?朱元璋是否真是靠明教起家建国?波斯是明教的总坛吗?

摩尼(Mani。216年4月14日-约274年)是摩尼教的创始人。母亲满艳(Maryam)与波斯的安息(Arsacids)王室有亲戚关系。摩尼诞生于巴比伦(Babylonia)北部的玛第奴(Mardinu)。父亲跋帝(Patek)原住哈马丹(Hamadan)曾参加犹太派基督徒派别厄勒克塞(Elchasaites)派,这个教派以禁欲和实行烦琐的浸礼仪式为特点。摩尼从四岁起就被他父亲带到这个教派中生活。摩尼自称从小受到天使启示,他二十四岁时(240年4月19日)受到神我(Syzygos)一次最重要的启示,涉及以后摩尼教的主要基本教义。他遂与厄勒克塞派决裂,如果没有他父亲的保护,可能被杀。摩尼离开这个教派,来到泰锡封(Ctesiphon),只有两个追随者,后来他父亲也皈依了他的宗教。摩尼及其少数信徒曾在波斯北部传教,后来取海路前往印度,使杜兰(Turan,在今俾路支地区)国王皈依摩尼教。从印度回来后,摩尼赢得了波斯萨珊王朝国王沙卜尔(Shapur)的兄弟、呼罗珊(Khurasan)总督卑路斯(Peroz)的友谊,通过他得以晋见沙卜尔。摩尼用中古波斯文写了《沙卜拉干》(Sabuhragan)一书,概述摩尼教的教义,题献给沙卜尔。沙卜尔给了摩尼书面文件,准许他和他的信徒在帝国范围内任何地方旅行和传教。摩尼派使徒阿驮(Adda)、承法教道者帕提格(Pattig)等向罗马帝国境内传教,派末冒(Mar Ammo)等向东方传教。摩尼教在不长时间内已 经发展成一个世界性宗教。瓦赫兰(Bahram)一世(273-276年)继位后,受琐罗亚斯德教主科德(Kirdir)的影响,改变了对摩尼教宽容的政策。摩尼想去东方的贵霜(Kushan)地区,未被准许。他收到瓦赫兰一世的传唤,要他前往贝拉斐(Bet Laphat)朝廷。摩尼已经意识到凶多吉少,但 是对信徒的关怀一如既往,在途中还访问了故乡高凯(Gaukhai)的摩尼教社团。他於274年1月21 日抵达朝廷,晋见瓦赫兰一世时,受到国王的指责,摩尼进行了抗辩,被投入监狱,2月26日於狱中。

摩尼教(Manichaeism)是三世纪在巴比伦兴起的世界性宗教。由于希腊文《科隆摩尼古卷》(Cologne Mani Codex)的发现,学术界掌握了关于摩尼早期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一般承认, 摩 尼教主要吸收犹太教-基督教等教义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同时也采纳了不少琐罗亚斯德教的成分,传播到东方来以后,又染上了一些佛教色彩。它的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论,有自己的戒律和寺院体制。摩尼教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内(从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从北非到中国的福建,在整个欧亚旧大陆上广泛传播,文献使用过叙利亚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粟特文、汉文、回鹘文、希腊文、拉丁文、科普特文等十余种文字,与其他主要宗教发生了深入的思想对话,如果要研究中世纪欧亚大陆东西文明交流史,从研究摩尼教入手无疑是一个的极佳选择。

摩尼教文献 摩尼自己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宗教与以前的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佛教的一个不同之处是,其他宗教的创始者没有亲自写定经典,以致於继承者莫衷一是,自己则在有生之年就写定经典,使继承者有所适从。敦煌出土的汉文《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简称《仪略》)中列举了摩尼教七部大经及图,可以与《布道书》等科普特文摩尼教文献中的记载相印证:即《彻尽万法根源智经》(《生之福音》或《大福音书》)、《净命宝藏经》(《生命之宝藏》)、《律藏经》或称《药藏经》(《书信》)、《秘密法藏经》(《秘密书》)、《证明过去经》(《专题论文》)、《大力士经》(《巨人书》)、《赞愿经》(《诗篇和祈祷书》)、《大二宗图》(《图集》)。上述七部大经是摩尼亲自用古叙利亚文所写的,如今已经大部分失传,有的还能找到一些断简残篇。《大力士经》的残片较多,可以看出与海古卷中的《以诺书》有渊源关系。此外,在阿拉伯史料中,把摩尼用中古波斯文所写、题献给沙普尔一世的《沙卜拉干》也列为经典,它应该就是延载元年(694)传入中国的《二宗经》,关于世界末日的部分尚保存比较完整。

除了摩尼亲自写的上述经典外,摩尼教还遗存了大量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宗教历史性文献,类似基督教的福音书、使徒行传、信徒书,杂有关于奇迹的记载,但是仍然有信史的成分。 袖珍型的《科隆摩尼古卷》已刊布192页,由摩尼弟子转述的摩尼自传资料汇编而成,基本上以第一人称回顾了摩尼早年在浸礼派中生活、受到神我启示、与他们决裂和开始传教的历程。科普特文的《布道书》(Homilies)已刊布96页,其中第42-85页是关于觉悟者(即摩尼)被钉上十字架的记载,第7-42页则是大战讲义,与今存《沙卜拉干》残片类似,讲述摩尼教关于世界末日发生大战的教义。由于这两份文书的幸存,我们对摩尼生平的早期和末期所知较多。三十年代在埃及麦地纳-马地(Medinet Madi)发现的大量摩尼教科普特文书中的一种是关于摩尼生平和摩 尼教会早期历史的著作,可惜在二战后的混乱中遗失了(仅存两页)。我们今天还可以通过一些吐鲁番出土的伊朗语和回鹘语残片,包括《牟羽可汗入教记》和书信,以及最近在埃及喀里斯 (Kellis)出土的科普特文书信、中国泉州摩尼教碑刻等资料增加一些对摩尼最后所受的迫害和摩尼教传播情况的了解。

第二类是教义阐释。 埃及麦地纳-马地出土的科普特文的《生之福音》评注(Synaxes (commentary?) on the Living Gospel)的一部分图版和《我主摩尼智慧的克弗来亚》(The Kephalaia of the Wisdom of my Lord Mani)的全部图版已经出版,有若干介绍,全部内容尚待科普特文专家释 读。《导师(即摩尼)的克弗来亚》(The Kephalaia of the Teacher (i.e. Mani))已经释读295页, 翻译成德文和英文。克弗来亚意为纲目、章节、要义。《仪略》中说,摩尼其余六十年间宣说正法,诸弟子等随事记录,克弗来亚显然是这种记录中最重要的一种,在西方史料中,它常被列为摩尼教经典。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有122章,通常是对话体,即由摩尼的弟子问一个或一些问题,摩尼予以解答,内容涉及摩尼教几乎所有的方面。敦煌出土的汉文《摩尼教残经一》与此类似,也是阐释教义的对话体记录,今存345行。由摩尼弟子阿驮提出问题,摩尼予以解答,从诸神造成世界和贪魔造立人身讲起,叙述贪魔以五明性禁於肉身,而惠明使与之斗争,使五明性得以解脱,也即使故人转化为新人。这与《导师的克弗来亚》第38章相近。《摩尼教残经一》的另一个主要部分讲述惠明使通显三大光明日,降伏二种无明暗夜,与《导师的克弗来亚》第4章类似。汉文《摩尼教残经一》已经翻译成法文和德文。此经的一些帕提亚文、粟特文和回鹘文残片已经缀合刊布,翻译成德文(部分翻译成英文),可资比较研究。

第三类是诗篇。 埃及麦地纳-马地出土的科普特文诗篇图版已经刊布,其中保存较好的第二部分共234页已经释读并翻译成英文。敦煌出土的汉文《摩尼教下部赞》今存423行,已经翻译成英文和德文。吐鲁番出土很多伊朗语与回鹘语诗篇残片,其中比较长篇的,如帕提亚文《胡威达曼》(Huwidagman,第一章在唐代已经被翻译成古汉文,即《摩尼教下部赞》第262-338颂的叹明界文)和《安格罗斯南》(Angad Rosnan)、回鹘文《摩尼大颂》等已经释读并翻译成欧洲语文。 摩尼教诗篇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庇麻节(Bema)诗篇,赞颂各个神,特别是耶苏的,赞颂摩尼与其他宗教领袖的诗篇等等。通过比较研究这些诗篇,我们可以观察一些相同或类似的宗教象征符号怎样在不同文明之间传播、翻译、假借、融合。

第四类是关于教团组织和仪规的文献。 本世纪初在北非阿尔及利亚的特贝萨(Tebessa)发现一篇拉丁文书,讨论摩尼教选民(僧侣)和听者(一般信徒)的区别,已经翻译成英文。敦煌出土的回鹘文《摩尼教忏悔文》包括十五项忏悔的内容,已经被翻译成德文、俄文、英文和中文。吐鲁番交河城出土的《回鹘文摩尼寺院文书》的图版刊布於1954年,已经有中文、德文(部分)、英文和日文译本。敦煌出土的汉文《仪略》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摩尼生平和创教、他的形象、主要典籍、教团组织结构、寺院制度、基本教义二宗三际论。已经有英文、法文和德文译本。《仪略》可能不是从中亚语言直接翻译过来的,而是精通中亚摩尼教文献的僧侣所著。

第五类是文学性的布道作品。 摩尼教广泛利用各个文明中固有的故事,加以改造,宣传自己的教义。粟特文故事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宗教和世界之海的故事》明显源自佛教《海八德经》等经文,以大海比喻和赞美摩尼教。《珍珠穿孔工人的故事》起源於波斯,伊本-穆盖法耳(?-757)翻译的阿拉伯文译本《凯利莱和迪木奈》中有类似的故事。《三条鱼的故事》与印度《五卷书》中的一个故事类似。《商人和精灵的故事》改编自圣经《士师记》第11章(耶弗他的女儿)和维吉尔(70-19BC)的史诗《埃涅阿斯纪》中关于克里特王伊多梅纽斯的故事。《猴子和狐狸的故事》出自伊索寓言。《约伯的故事》出自圣经《约伯记》。回鹘文故事中也不乏同样的例子:也有出自伊索寓言的故事。佛陀身为太子时,出城遇到老人、病人和人,从而悟道的回鹘文故事,可能译自粟特文,而粟特文译本可能是中世纪欧洲广泛流传的《白尔拉木和约萨法特》的故事的雏形。《醉汉和尸体的故事》令人联想到基督教伪经《约翰行传》中的类似情节。《三个王子的故事》源自波斯,而《通天文婆罗门书》则源自印度。

教外史料

除了摩尼教本身的文献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教外作者有机会接触摩尼教徒,或阅读摩尼教文献,他们留下了自己的记载。有的记载比较客观,有的则带有明显的偏见。这些记载可以按照所用的语文,大致分为:叙利亚文、希腊文、拉丁文、阿拉伯文和汉文史料。

叙利亚文史料可以举两位作者为例。一位是埃弗来姆(Ephraem, Syrus, Saint,303-373), 他是多产的东方基督教作家,时代离开摩尼比较近,在340年左右写成驳斥摩尼、玛桑、巴戴桑的书,有英译本。全书以批判摩尼等异端为目的,不过仍然记载了早期摩尼教的一些特点。巴尔库尼(Theodore bar Konai, 8th/9th cent.)是美索不达米亚景教主教,790年左右写成《斯可利亚》(Liber scholiorum),原意在於揭露摩尼教,但是客观上扼要地引述了不少摩尼教文献,成为重要的摩尼教教义概述,这段概述被翻译成多种欧洲语文。因为摩尼原来所用的语文是叙利亚文,所以这些引述比较接近原文。

希腊文史料种类比较多。里科普里斯的亚历山大(Alexander, of Lycopolis)於300年左右 写成《批判摩尼教教义》,复述了摩尼教的二宗论。赫格曼尼亚斯(Hegemonius,4世纪上半叶)的《阿基来行传》( Acta Archelai) 原来当为希腊文,今仅存片段,全文的拉丁文译本留传至今, 有德文和英文译本。书中记载了美索不达米亚某地主教阿尔科劳斯(Archelaus)与摩尼的一场辩论,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是仍然保留了许多有用的史料,以后的其他希腊文史料多半转引此书。多产的凯撒利亚主教优西比乌斯(Eusebius, of Caesarea, Bishop of Caesarea, ca. 260-ca. 340)在其名作 《基督教教会史》中对摩尼的攻讦显示了当时基督教 会对他影 响之大的警惕 性。埃及思穆伊斯的塞拉皮昂(Serapion of Thmuis)著有《反摩尼教徒》一文。 叙利亚基督教主 教玻斯托拉的狄托斯 (Titus of Bostra,?-370)写的反摩尼教的书有一些独立的 资料。萨拉米 斯的埃皮法尼乌斯 (Epiphanius of Salamis)374-376年间所著的《(反异端)良药 宝库》的第66 章专门批驳摩尼教, 资料多出自狄托斯和《阿基来行传》。另外, 在拜占廷帝国早 期,摩尼教教 徒被迫改宗基督教时,必须宣誓谴责摩尼教,当时使用的几份希腊文教义之正式声明保存至今,也是研究摩尼教的宝贵资料。

拉丁文史料中,最突出的是圣奥古斯丁(354-430)的著作。他曾有九年之久是摩尼教的听者(普通信徒),后改宗基督教,391年任神甫以前,就写了《意志的自由选择》、《论天主教会的道德》、《论摩尼教的道德》、《真的宗教》等五篇反对摩尼教的论著;任神甫以后,391年出版了短篇论文《信仰之利》,接着写了小书《两个灵魂》。次年出版《与福图那图斯论战》,稍后出版《驳题为基本原理的摩尼教书信》、《反福斯特斯》、《善的性质》等反摩尼教著作。此外,在《忏悔录》、《书信》第79和236封、《布道文》1,2,12,50,153,182,237、《节欲》等论著中,也涉及摩尼教。奥古斯丁的著作大多有英文译本。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243?-316?)曾向非洲总督朱利安奴斯发布的诏书,要他警惕摩尼教的危险。皈依基督教的西罗马帝国皇帝瓦伦提尼安一世(364-375)於372年发布诏书反对摩尼教。这些诏书和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346?-395)的几封反摩尼教诏书也是重要史料。

阿拉伯史料可以两个作者为例。比较著名的是奈丁的《群书类述》,有德文、英文译本,概述了摩尼生平(一些细节被摩尼教本身的文献证明是正确的)、思想的渊源、教义、戒律、继承问题、教派、摩尼著作目录、摩尼以后的宗教领袖等。另一位重要作者是比鲁尼(973-1048),他在《古代遗迹》中分析了摩尼的思想渊源,介绍了摩尼的戒律和观念,摩尼的出生年代和地点,主要著作和去世情况。他在《印度考》中也有一些地方谈到摩尼,指出摩尼关于转世的思想来自印度教。比鲁尼的这两种著作都有英译本。

汉文史料比较分散,种类繁多。一般史籍类如《册府元龟》、新旧《唐书》、《通典》、《唐会要》、《通鉴》、新旧《五代史》、《宋史》、《明太祖实录》、《大明律例集解》等有一些摩尼教传入中国、进行活动及遭到迫害和禁止的记载,多为重大事件而叙述简略。《宋会要辑稿》刑法门二宣和二年(1120)的一条资料记载了宋代摩尼教徒所用的经文及画像。碑文类如《九姓回鹘可汗碑》汉文部分是关于摩尼教传入回鹘的重要史料。泉州出土的《管理江南诸路明教、秦教等也里可温--马里失里门》碑是元代摩尼教合法存在的证据。个人文集类如唐代参与处理回鹘和摩尼教事务的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李德裕的《会昌一品集》、目睹会昌法难的日本僧仁圆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等保存了一些不见於正史的资料。北宋洪适的《盘洲文集》记载了其父洪皓任台州宁海县主簿时,审判《二宗三际经》一案的经过。南宋陆游的《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留下了当时明教活动的情况。黄震《黄氏日钞》中的《崇寿宫记》记录了他与道教化的摩尼教徒张希声的书信往还。元代陈高《不系舟渔集》记载了温州明教寺院潜光院的情况。明代宋濂《芝园续集》透露了洪武年间温州禁毁明教的内幕。佛教典籍类如《僧史略》、《释门正统》、《佛祖统纪》等虽意在斥伪,客观上却保存了一些摩尼教史料。道家典籍如敦煌出土的《老子化胡经》中,有老子化为摩尼之说。宋代道士白玉蟾(真名葛长庚)著《海琼白真人语录》则否定摩尼教是老子遗教。地方志类如明万历末年的《闽书》记载摩尼教的渊源及其传入福建的经过甚详,作者何乔远似乎读过唐代流传下来的汉文摩尼教经典,比较可信。这些史料大部分已经翻译成法文、英文。

教义

摩尼教的根本教义,为二宗三际。二宗指明暗,也即善恶。三际指初际、中际、后际,初际阶段,明暗是分开的。中际阶段,黑暗侵入光明,光明与黑暗斗争,两者混合。后际阶段,明暗重新分开。

未有天地之时,只有善恶二宗。善宗即光明王国,最高神被称为伟大之父(汉文摩尼经称大慈父、明尊),他有感觉、推理、思维、想象和意志等五大荣耀(相、心、念、思、意等五种国土),仁爱、信仰、忠实、慈善和智慧等五种精神品质(怜悯、诚信、具足、忍辱、智慧等五施)。他与光明、威力、智慧是四位一体(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在他的四面住着十二个神,每面三个(十二常住宝光王)。恶宗被称为黑暗之王(魔王),住在黑暗王国里。

初际之末,黑暗之王上窥光明王国,五大荣耀为之战栗。伟大之父不欲五大荣耀出战黑暗之王,遂召唤出生命之母(善母佛),生命之母又召唤出初人(先意佛),初人召唤出他的五个儿子(五明佛:清净气、妙风、明力、妙水、妙火)作为自己的甲胄,去驱逐黑暗。但是初人被打败,五明子被五类魔所吞噬。当初人苏醒过来后,向伟大之父呼救七次,于是伟大之父第二次召唤,先唤出光明之友(乐明佛),光明之友唤出大般(造相佛);大般(即建筑之神)唤出活灵(净风佛)。活灵唤出他的五个儿子:光辉卫士(持世明使)、尊贵之王(十天大王)、阿大姆斯(降魔胜使)、荣耀之王(催光明使)和持地者(地藏明使)。他们一起来到黑暗王国,活灵呼唤初人,初人作了回答。这一呼一应产生了两个神,一为呼神(说听),一为应神(唤应),分别成为活灵及初人的第六子。" 净风、善母二光明使,入於暗坑无明境界" ,救出先意。但是," 五类魔黏 五明身,如蝇著蜜,如鸟被li,如鱼吞钩。" 五明子无从得救。

从此教义的中心就是如何救出被五类魔吞噬的五明子。这就必须建立宇宙。" 净风明使以 五类魔及五明身二力和合,造成世界十天八地,如是世界即是明身医疗药堂,亦是暗魔禁系牢狱。" 这个世界由活灵五子管理。活灵又净化那些被吞噬的光明,造成日月星辰。然后,生命之 母、初人和活灵向伟大之父祈祷,伟大之父进行了第三次召唤,召唤出第三使(日光佛),第三使召唤出十二童女(Twelve Virgins,汉文摩尼经称电光佛)。 第三 使" 或现童男微妙相, 癫发五 种雌魔类" ,十二童女则" 或现童女端严身,狂乱五种雄魔类" , 使五类魔身上吸收的光明分 子射泄出来,掉在地上变成各种动植物。植物比动物包含更多的光明分子。

净风造成世界作为囚禁暗魔的牢狱,"于是贪魔见斯事已,於其毒心重兴恶计,即令路yi (叙利亚文Ashqalun)及业罗泱(Namrael)以像净风及善母等,於中变化,造立人身,禁囚明性,放(=仿)大世界。如是毒恶贪欲肉身,虽复微小,一一皆放(=仿)天地世界。……喻若金师,摸(=模)白象形,写指环内,於其象身,无有增减。人类世界,亦复如是。……其五明身,既被如是苦切禁缚,废忘本性,如狂如醉。" 贪魔造立的人身, 就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亚当根 本不意识到自己的灵魂是光明分子,原来属于光明王国。当五个天使看到这种情况时,就要求生命之母、初人和活灵派神去解救亚当。他们遂派光明耶苏(汉文摩尼经称光明夷数或夷数佛)去启示亚当。光明耶苏向亚当显现在天之父、亚当自己的本性及其被囚禁在肉体之中的痛苦,并让亚当尝了生命之树(常荣树),学得了神秘的灵知--诺斯(Gnosis)。人类只有掌握诺斯才能得救,这是诺斯替派共有的主要思想,摩尼教也不例外。光明耶苏拯救亚当,实际上是以后历代明使拯救人类的蓝本。因此,光明耶苏在摩尼教诸神中具有特殊地位,献给他的诗篇特别多,《赞夷数文》歌颂他" 自是明尊怜悯子,复是明性能救父,自是诸佛最上兄,复是智慧慈悲母" 。亚当虽然获得 了诺斯,但是仍然受了夏娃的诱惑,生了第一个孩子塞特(Seth)。因为亚当比夏娃身上有更多的光明分子,塞特被魔鬼视为异类,幸得诸神保佑和亚当抚育,得以长大成人和行善终生。人类便是塞特的后裔。

为了拯救一代又一代人类中义人的灵魂," 又复净风造二明船(即日月),於生海运渡 善子,达於本界,令光明性究竟安乐。" 义人的灵魂是通过光耀柱从月亮转到太阳,再进入新乐 园的。光耀柱既是神(汉文摩尼经借用佛教术语, 称卢舍那佛),又是灵魂到达日月宫殿, 以至 最后回归涅pan常明世界所要经过的境界(汉文摩尼经称卢舍那境界)。怨魔贪主见净风造了二明船," 生嗔gou心,即造二雌雄等形,以放(仿)日月二大明船,惑乱明性,令升暗船,送入地 狱,轮回五趣,备受诸苦,卒难解脱。" 伟大之父从魔王控制下解救明性的斗争仍未获胜,需要 另一位神帮助人类得到解脱。

" 若有明使,出兴於世,教化众生,令脱诸苦,……犹如国王破怨敌国,自於其中妆饰台 殿,安置宝座,平断一切善恶人民,其惠(慧)明使,亦复如是。" 慧明使又称慧明佛,即大诺 斯(Great Nous),他是光明耶苏召唤出来的,是一切使者之父,一切教会之首。慧明使在人间的 化身先是犹太教旧约圣经中记载的人类始祖亚当的一些后裔:塞特、挪亚(Noah)、亚伯拉罕 (Abraham)、闪(Shem)、以挪士(Enosh)、以诺(Enoch);然后是真正宗教的创立者:佛陀、琐罗亚斯德、弥赛亚耶苏。慧明使最后的、最完美的化身就是摩尼。《摩尼教残经》歌颂明使:" 三界独尊,普是众生慈悲父母,亦是三界大引导师,亦是含灵大医疗主,……亦是上天包罗一 切,亦是实地能生实果,……亦是中与常命者,亦是众生明性中性,亦是三界诸牢固狱解脱明门。" 这既是对慧明使的,也是对摩尼的颂词。

当摩尼教获得大部分人类的信奉之后,光明分子的解脱几近完成。这时光明耶苏会第二次降临,称为智慧世界之神(汉文摩尼经译称具智法王),他将建立法庭,自任审判者(汉文摩尼经称平等王),把正义者和邪恶者分开。之后,支撑世界的光耀柱和活灵诸子将离开,天地随之崩溃,爆发出一场大火,这场大火将持续1468年。生命之思(Thought of life,即汉文摩尼经中的" 唤 应警觉声")将以最后的相貌(the Last Statue,即汉文摩尼经中的" 本相貌" )出现,收集一切 遗留的光明分子,上升到新乐园。黑暗魔王及其他恶魔将被囚禁,新乐园将重新并入光明王国,这就是后际。

从以上的简述可以看到,光明与黑暗对立的二元论、过去-现在-未来的三际论、最后的大战等教义,渊源可能是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最高神伟大之父,已经高度抽象,不像犹太教的上帝干涉人间事务。旧约中创造世界的的角色在摩尼教中降低为由净风来扮演,净风在摩尼教科普特文史料中就被称为造物主。基督教中的耶苏形象在摩尼教中变得多元化了,主要表现为大神光明耶苏和光明使者弥赛亚耶苏,摩尼以耶苏的使徒自居。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犹太教-基督教的重大影响。

教阶和寺院制度

《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中记载,摩尼教团内部通常分为五个教阶:第一,十二慕she,译云承法教道者(使徒);第二,七十二萨波塞,译云持法者,亦号拂多诞(主教);第三,三百六十默奚悉德,译云法堂主(长老);第四,阿罗缓,译云一切纯善人(选民即僧尼);第五,耨沙 yan,译云一切净信听者(俗信者)。这些名称的音译,出自中古波斯文,同时,这些教阶也能在希腊文和拉丁文史料中得到印证。摩尼设十二个使徒的做法,显然模仿耶苏的十二使徒。将信徒分为僧尼和一般在俗信徒,可能是受佛教影响而形成的。

《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中记载,摩尼教寺院中有" 经图堂一,斋讲堂一,教授堂一,病 僧堂一。……不得别立私室厨库。每日斋食,俨然待施;若无施者,乞丐以充。唯使听人,勿蓄奴婢及六畜等非法之具。每寺尊首,诠简三人:第一,阿拂胤萨,译云赞愿首,专知法事;第二,呼lu唤,译云教道首,专知奖劝;第三,遏换健塞波塞,译云月直,专知供施。皆须依命,不得擅意。" 这套寺院制度,可能是摩尼在印度观察了佛教寺院以后,加以模仿而形成的。僧侣过的生活 相当俭朴,主要靠施舍乞讨为生,没有奴婢、牲畜等私有财产,共同生活,没有个人的私室、厨房、仓库。

根据帕提亚文摩尼教传教史残片,阿驮曾在罗马帝国建立一批摩尼教寺院。有的学者认为,摩尼教寺院的建立刺激了基督教修道制度的发展。

摩尼教传入回鹘后,借其势力得以发展,唐大历三年(768)在京师长安立寺。以后陆续在荆、扬、洪、越等州、河南府、太原府建立寺院,直至会昌三年(843)被禁断。在查禁时,唐政府没收了摩尼寺的钱物,并严加看守,以防" 诸色人及坊市富人影占" 。这说明这些寺院已经拥 有相当财产,可能曾被粟特或回鹘商人用作货栈和钱庄。唐季摩尼教受迫害以后,转为秘密宗教,向华南发展,建立了一些寺院,如宋绍兴年间(12世纪)在福建泉州石刀山有一座摩尼寺;十三世纪在浙江四明有一座,后改名为崇寿宫,貌似道教寺院,但是仍然承认摩尼教苦行主义的戒律;元代在福建泉州府晋江县华表山建立过一座草庵,祭祀摩尼佛;在温州平阳有一座潜光院,为明教寺院。

1954年刊布的《回鹘文摩尼寺院文书》提到高昌、交河、唆里迷等三处寺院。由爱吾赤(管事)、慕she、依哈林、都督等管理寺院收入的派用。寺院有了殷实的经济基础,拥有土地,征收租金、布匹、粮食、水果,饲养家畜,使用各种工役。高级僧侣丰衣足食,处于特权地位,别居一室,下属不能随便晋见,吃饭有人侍候,可以对下属施行肉刑。这些与《仪略》的规定都有了很大不同。摩尼教从未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宗教,唯一的例外是在回鹘统治下,它取得了崇高的政治地位,有了经济特权,因此难免发生深刻的变化。

仪规

《下部赞》的" 此偈你逾沙忏悔文" 写道:" 於七施、十戒、三印法门,若不具修,愿 罪销灭" 。" 此偈凡至莫日与诸听者忏悔愿文" 中也有类似的文句。三印和十戒是摩尼教的基本 戒律。三印指口印、手印和胸印(东方文献中有时指心印),三印与十戒有联系。根据《群书类述》,十戒是:不拜偶像,不妄语,不贪欲,不杀生,不奸*,不偷盗,不欺诈,不行巫术,不二见(怀疑宗教),不怠惰。口印即不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