鹑衣百结浑无奈什么意思-鹑衣是什么意思
1.谁知道哪首诗中有提到“空空儿”的
2.庙妓的文字记载
3.描写“无奈”的诗词是什么?
4.原创情僧判:臂间刺道苦相思,这番了却风流债
5.(夫,无嗣,翁鳏 ,叔壮)。为什么判官叫绝?
谁知道哪首诗中有提到“空空儿”的
牡丹佛手画幛七绝 谭嗣同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妙手空空感岁华,
天风吹落赤城霞。
不应既识西来意,
一笑惟拈富贵花。
--------------------------------------------------------------------------------
嵩山十志十首·洞元室 卢鸿一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岚气肃兮岩翠冥,空阴虚兮户芳迎。披蕙帐兮促萝筵,
谈空空兮核元元。蕙帐萝筵兮洞元室,秘而幽兮真可吉。
返自然兮道可冥,泽妙思兮草玄经,结幽门兮在黄庭。
--------------------------------------------------------------------------------
长门怨 卢纶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空空古廊殿,寒月落斜晖。卧听未央曲,满箱歌舞衣。
--------------------------------------------------------------------------------
西江月 张伯端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法法法元无法,空空空亦非空。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曾说梦。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还如果熟自然红。莫问如何修种。
--------------------------------------------------------------------------------
踏莎行 苏轼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上空持戒。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
西江月 张元干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小阁劣容老子,北窗仍递南风。维摩丈室久空空。不与散花同梦。且作大真游戏,未甘金粟龙锺。怜君病后颊颧隆。识取小儿戏弄。
--------------------------------------------------------------------------------
赠琴棋僧歌 张瀛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我尝听师法一说,波上莲花水中月。不垢不净是色空,
无法无空亦无灭。我尝听师禅一观,浪溢鳌头蟾魄满。
河沙世界尽空空,一寸寒灰冷灯畔。我又听师琴一抚,
长松唤住秋山雨。弦中雅弄若铿金,指下寒泉流太古。
我又听师棋一著,山顶坐沈红日脚。阿谁称是国手人,
罗浮道士赌却鹤,输却药。法怀斟下红霞丹,
束手不敢争头角。
--------------------------------------------------------------------------------
北都题崇福寺 薛能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此地潜龙寺,何基即帝台。细花庭树荫,清气殿门开。
长老多相识,旬休暂一来。空空亦拟解,干进幸无媒。
--------------------------------------------------------------------------------
赠山僧 李咸用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荣枯虽在目,名利不关身。高出城隍寺,野为云鹤邻。
松声寒后远,潭色雨余新。岂住空空里,空空亦是尘。
--------------------------------------------------------------------------------
题著禅师 杜荀鹤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大道本无幻,常情自有魔。人皆迷著此,师独悟如何?
为岳开窗阔,因虫长草多。说空空说得,空得到维摩。
庙妓的文字记载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又说“人系于妻子宝宅之患。甚于牢狱桎梏锒铛。”故出家为沙门者,不得近女色、蓄妻子。
两晋以前,中国人出家为僧尼者极少。两晋以来,出家僧尼人数猛增。僧尼“断婚姻、无子嗣、弃孝养、绝宗祀”的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问题。东晋孙绰(314~371年)《喻道论》引时论云:“周孔之教,以孝为首;孝德之至,百行之本……故子之事亲,生则致其养,没则奉其祀;三千之责,莫大无后;体〔得〕之父母,不敢夷毁……而沙门之道,委离所生,弃亲即疏;刓剃须发,残其天貌;生废色养,终绝血食;骨肉之亲,等之行路。背理伤情,莫此之甚!”对此,佛教徒不得不作出回应。东晋慧远指出,僧尼为“方外之宾”,“遯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遯世,则宜高尚其迹。”强调僧尼出家的意义在于“拯溺俗于沉流,拔幽根于重劫;远通三乘之律,广开天人之路。”所谓“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1] 此后,佛教理论家的抗辩一直持续不断。到唐代,尽管佛教理论家依然坚持僧尼不近女色教义,岭南地区却“间有一二僧,喜拥妇食肉”,[2] 四川成都也有“剔髪若浮屠者,畜妻子自如”[3] 的现象;到宋代,连京城开封着名佛寺相国寺也发生了僧人反色戒的事,陶谷《清异录》载:“相国寺星辰院比丘澄晖,以艳娼为妻,”时人讥称“梵嫂”。上述记事,一方面披露了不少地方确有僧人近色的事实,另一方面,记述者无不对这种现象表示抨击。武后时,内史狄仁杰上疏指斥僧人“身自纳妻”;[4] 中宗时,左拾遗辛替否上疏亦指斥僧人“蓄妻养孥”,[5] 以至官府不得不出面干预。唐文宗太和年代,李德裕为成都尹、知剑南西川节度事,曾对“剔发若浮屠者蓄妻子自如”的现象下令禁止。[6] 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颁令“禁……僧人置妻孥”;[7] 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罢僧官有妻者”;[8] 元顺帝至元元年(1342年)诏“凡有妻室之僧,令还俗为民”;[9] 明代律令则规定:“凡僧道娶妻妾者,杖八十还俗,女家同罪,离异;寺观住持知情,与同罪……若僧道假托亲属或僮仆为名求娶,而僧道自占者,以奸论。”[10]
在史上,有女人的和尚中最著名的人物,应该是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的十六国时期高僧——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就有2个儿子10个女人......好吧,他是被迫的,你相信不?这是中国佛教界著名的“破戒事件”,为不少“近女色”的出家人津津乐道。
一代宗师都如此,小和尚便更不在乎规矩了。在某段时间,和尚有“妻”成风,且不乏和尚与尼姑结合的事例。此时与以后,和尚的女人也有了专门的称呼——“梵嫂”,小和尚则敬称之为“师娘”,而若和尚本人去或者另有女人,就遂为众和尚与长老德范者所有。太武帝拓跋焘打叛军西至长安时,在寺院内发现有大批藏匿的弓矢矛盾,以及僧人*乱的密室,遂大怒,下令杀戮沙门,查抄寺院。
但是在后来,“出家人不能有女人”还是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态度。到了唐代,法律上虽然没有禁止和尚不可以有女人的条款,但在实行执行过程中,是不允许和尚有的。如果置女交友被发现了,和尚要被罚去做苦役的。在武宗发动的一系列灭佛运动中,僧尼就达26万之多,其中收寺院奴婢为两税户就高达15万人,没收寺院财产无以计数,全国寺院占有良田数十万亩,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相对封闭的庄园,而这15万奴婢就供僧尼驱使取乐。中国历史最早从法律层面禁止和尚娶妻的,出现在宋朝。宋时期,中国本土化的佛教禅宗日益兴盛,新兴寺院不仅拥有大量财物和田地山林,而且还经营商业、从事手工业兼放高利贷,并享有多种朝廷赋予的特权,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佛教世俗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许多来源于天竺的繁琐的宗教仪式和戒律被禅宗僧人所摒弃,本应长居寺院深研佛法的僧徒,在松动的戒律面前,生活日趋多样化。他们或写诗作画,或花鸟品茶,甚至食肉饮酒人所不拘,“”们也赶上好日子应世而生了。 宋初陶谷《清异录·释族·梵嫂》载,时有相国寺星辰院僧人澄晖,“以艳倡为妻,每醉点胸曰:‘二四阿罗,烟粉释迦。’”又自诩“没头发浪子,有房室如来。”生活过得“快活风流,光前绝后。”后有一个无赖少年来谒,愿意埋单摆酒,只要让他一睹这位“梵嫂”的芳容,澄晖没同意。隔日,澄晖所居僧院的牌额被人蒙上新纸,上面调侃地写着:“敕赐双飞之寺”,一时为笑。当时还有道士与尼姑结为夫妇的,进士杨何“父本黄冠,母尝为尼,”好事者传为笑谈:牝驴牡马生骡子,道士师姑养秀才。 而在宋代的岭南地区,因为距离中原辽远,礼教束缚较弱,民风原始野俗,加之当地海上贸易发达,商业及高利贷业非常兴盛,寺院资产普遍比较雄厚。因此当地富裕僧人“例有室家,”多有娶妻者。早在唐末,高州刺史房千里所著《投荒杂录》中有:“南人率不信释氏,......间有一二僧,喜拥妇食肉,但居其家,不能少解佛事。土人以女配僧,呼之曰师郎。”到了宋代,宋初郑熊随军平定南汉,所著《番禺杂记》还曾记载番禹一带和尚娶妻,人们称之为“火宅僧。”南宋时人庄绰《鸡肋编》中记载,“广南风俗,市井坐估,多僧人为之,率皆致富,”以致“妇女多嫁于僧,欲落发则行定,既剃度乃成礼。”这甚至使得当地的僧帽制作有自己的独特工艺,制帽时“止一圈而无屋”不加帽顶,以便僧人新婚时“簪花其上。”当时有位北方人参加富商之女与某寺僧人的婚礼,场面热闹宾客众多,等新郎出见,“视之,乃一僧也。”惊奇过后他即兴题诗一首:“行尽人间四百州,只应此地最风流。夜来花烛开新燕,迎得王郎不裹头。” 这一现象在江南民间也有流行,《鸡肋编》曾载,当时的“两浙妇人皆事服饰口腹,而耻为营生。故小民之家不能供其费,皆纵其私通,谓之‘贴夫’,公然出入,不以为怪。如近寺居人,其所贴者皆僧行者,多至四五焉。”可见当时江南僧人公然“包二奶”,却不为世俗所非。 宋代僧人还是妓院娼馆的常客,这在当时的史料记载中多有出现。《笑林广记》曾记载了一个宋代和尚宿娼的故事:杭州灵隐寺有僧了然,常宿于李秀奴家,并在自己手臂上刺字:“但愿生从极乐园,免教今世苦相思。”不久衣钵一空,秀奴与他绝交。了然依然迷恋不已,乘醉往秀奴家,被拒之门外,他一怒之下竟杀了秀奴。当时的杭州知府苏轼判了然刑,还写首《踏莎行》的判词:“这个秃驴,修行忒煞,云山顶上持戒。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这在《清异录》、《挥壁三录》、《辍耕录》、《志雅堂杂钞》、《西湖游览志馀》及赵葵《行营杂录》等等书籍中所记尤多。
南宋统治阶级提倡佛教,僧侣人数激增①。于是在唐五代高级僧侣早已成为残暴的封建统治阶级,他们以丛林为逋逃薮,度牒作护身符,明目张胆地作奸犯科,宿娼、蓄妾以及诱骗良家妇女的丑闻秽事层出不穷。不仅其中的僧人*乱,世俗男女的密期幽约也多于寺庙中进行。所以宋朝为了佛门清净从法律层面禁止和尚娶妻。
接下的元朝并没有继承这一法规,在元代,和尚是允许结婚生子的,如盗掘南宋皇陵的杨连真迦便有儿子。当年**当道,和尚娶妻比比皆是,“艳妻穠妾,污秽不羞,夺利争名,奔竟无已,虽俗人所不屑为。”一直到了泰定年间,因为出现了异常的天灾,朝臣认为是和尚有女人,秽渎了天神,元朝“遂复申旧法禁之”,实际仍是一纸空文。元代的和尚更在政治上成为当权派的一部分,气焰熏灼,他们不仅霸占美貌女人①,而且政府还特地设立了变相的妓院“明因站”供他们*乐②。当时有一首诗:
近寺人家不重僧,莫道出家便受戒,
远来和尚好看经。那个猫儿不吃腥!③
据《元史·哈麻传》载,西蕃僧人伽嶙真善演揲儿法(即房中术),秃鲁帖木儿将伽嶙真推荐给元顺帝,帝习而喜之,“乃诏以西天僧为司徒,西蕃僧为大元国师。其徒皆取良家女,或四人,或三人奉之,谓之供养。于是帝日从事于其法,广取女妇,惟*戏是乐。又选采女为十六天魔舞。八郎者,帝诸弟,与其所谓倚纳者,皆在帝前,相与亵狎,甚至男女裸处,……君臣宣*,而群僧出入禁中,无所禁止,丑声秽行,著闻于外”。可见,当时的宫妓,不仅要表演歌舞,侍奉统治者,还要充作君臣和僧徒们施行房中术的工具。
元代还有一个怪现象是和尚公开地蓄妓纳妾。如《元史·星吉传》载:“有胡僧曰小住持者,服三品命,恃宠横甚,数以事凌轹官府,星吉命掩捕之,得妻女乐十有八人。”又元世祖曾命杨琏真加为江南释教总统,他竟然“受人献美女宝物无算”。江南的佛教白莲宗、白云宗的上层僧侣,更是在自己的寺院中蓄发娶妻(自己的哦,好似家族世袭的私营企业,和现在日本某些宗派的家族寺院一样,把宗教做成了买卖。垄断教权),俨然一副大家族居家过日子的模样。
更有甚者,当时的西番和尚竟敢公开入民宅妇女,“泰定二年,西台御史李昌言:‘曾经平凉府、静、会、定西等州,见西番僧佩金字圆符,络绎道途,驰骑累百,传舍至不能容,则假馆民舍,因迫逐男子,女妇。’”这当然是元代统治者崇信宗教,纵容番僧的结果。
明朝也是明文禁止和尚娶妻的,而且是历史上规定最严厉的时期,这大概与开国皇帝朱元璋本人是和尚出身有关。在明朝,如果和尚娶妻被发现了,后果很严重的,可以“乱棍打”的,术语叫“捶勿论”。即便花了一笔钱,留下了活命,也要被削去做和尚的资格,赶出寺院。后来朱棣当皇帝时,进一步加重了对和尚娶妻的打击力度,“有违者杀”,这是中国司法史上对和尚近女色行为,最为严厉的处罚手段。僧人、尼姑、道士和牙婆等,是社会上的浮游者,被当时社会视为稳定社会中的不安定因子。如妇女去寺中求子,妇女回去,果然便能怀孕,生下男女,且又魁伟肥大,疾病不生。因有这些效验,不论士宦民庶眷属,无有不到子孙堂求嗣。原来寺中僧人,外貌假作谦恭之态,却到十分贪*奸恶。那净室虽然紧密,俱有暗道可入,俟至钟声定后,妇女睡熟,便来奸宿。那妇女中识廉耻的,好似哑子吃黄连,苦在心头,不敢告诉丈夫。有那一等无耻*荡的,倒借此为繇,不时取乐。如此浸*,不知年代。因此僧人、道士却是多种家训中反复告诫小心接触的人群,甚至皇帝一方面出于政策的考虑对佛教持宽容态度,另一方面又对普通僧尼的举动禁止。如乾隆二十七年对寺观僧尼以善会为名开场演戏收取钱财加以禁止,将为首僧尼拿获问罪。①从明代中后期开始,寺庙成为重要的游乐场所之一,甚至有在寺庙中携妓唱曲者。道光十八年,镇国公绵顺等带进庙唱曲受到惩处。②同治八年的上谕中对妇女迸庙烧香严加禁止,将护国寺、降福寺等列入禁止名单,表示要对相关庙宇僧尼人等从严惩办,以挽回颓风,并对寺庙的神圣性公开表示怀疑。③ 至于地方法令和乡村自治条规以及私家训诫等,更对游方僧尼持警戒态度。如明代的村规特别提到了禁绝游僧道士卖婆杂戏等进入村内,将僧尼与卖婆等相提并论,视为扰乱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④各类通俗笔记描写的僧人参与丧葬仪式,演唱佛戏,在现实社会的地方法令中也被禁止。如乾隆二十四年三月,江苏风俗条约对在丧葬仪式上演出戏剧的僧道进行责处,根据此条约所述,当时有许多僧人将佛经编为戏剧,丝竹弹唱,“俨同优伶”,有不少尼姑为**幼女戴发修行,艳服男装,勾引男妇,与无异,“又惯人富家演唱弹经,一切引诱*荡之事,皆尼庵之所有”⑤。有的地方文告中将寺庙与戏馆、游船、、青楼等并提。⑥有的地方为查禁庙戏而出现过激行为,如河南一知府将观看庙戏的妇女堵在庙中,令衙役告诉妇女:“汝辈来此,定是喜僧人耳,命一僧负一妇女而出。”此举虽然引起批评,但是也说明了寺庙和僧尼在大众心目中的位置。①清代绍兴师爷传抄的秘本《示谕集录》指责僧人:“不持戒律,静居僧舍,梵音作郑、卫之声,应赴道场,讽诵优伶之曲。”“男女杂沓,僧俗喧阗,嗟彼狂且,岂能灰而槁木,顾兹少艾,将无火欲而水贪,似此风化所关,亦且佛门有碍。”许多闺箴警告女子不要进寺庙,因为许多邪*皆由参僧礼道而起。② 之所以有如此想法,也是因为当时社会上不少奸*案件与游方僧人有关。明清两代编写的公案集中记载了许多与僧人有关的案件,如明代编辑的《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第二十回《伸兰璎冤捉和尚》,第四十五回《除恶僧理素氏冤》,第五十六回《杖奸僧决配远方》等,都是写和尚犯奸*之罪的故事。另外一部案例集《郭青螺六省听讼录新民公案》中的《净寺救秀才》、《和尚术奸烈妇》等案件都与僧人相关。《古今律条公案》将案例分成若干类别,其中一类为“*僧类”,其中的案件如《蔡府尹断和尚奸妇》、《张府判除游僧拐妇》等皆为*僧奸*妇女的案例。《国朝名公神断详刑公案》的“类”、“奸拐类”、“威逼类”都收有一些*僧故事。
近代皮定均回忆录《铁流千里》;有的地区的地主恶霸居然还保持着中世纪残无人道的“初夜权”。少林寺的和尚也拥有大量土地,周围几十里内的农民大多是他们的佃户,有些所谓“六根清净”的和尚竟公开要挟佃户说:‘有闺女的种水浇地,有好媳妇的种好地,有烂媳妇的种烂地,没有女人的开荒地!’少林寺佃户的闺女没人家愿娶,小伙子没有人家愿嫁,家家都有一篇惨痛的血泪史。[1]
《郁达夫文集》中所述的浙江诸暨避水岭西山脚下的石和尚,“从前近村人家娶媳妇,这和尚总要先来享受初夜权”。
由于在中国儒家道德伦理的强大,宗教屈居非官方信仰(核心是敬天法祖)所以不敢过于明目张胆.其表现的方式也与印度圣女有所不同,但无一不是对广大妇女的伤害。建国解放后已无此压迫伤害现象。
描写“无奈”的诗词是什么?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秦观《江城子》)?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秦观《满庭芳》)?
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秦观《满庭芳》)?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王诜《忆故人》)?
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赵令峙《清平乐》)?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原上草,露初唏,旧楼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鹧鸪天》)?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青秋节(柳永《雨霖铃》)?
此去经年,应是良晨好景虚设。便纵有千钟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栏桡(柳永《少年游》)?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柳永《定风波》)?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柳永《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毁,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晁补之《盐角儿》)?
宽尽春来金缕衣,憔悴有谁知(魏夫人《武林春》)?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周邦彦《满庭芳》)?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周邦彦《兰陵王》)?
故乡遥,何日去(周邦彦《苏幕遮》)?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周邦彦《少年游》)?
大家且道,是伊模样,怎如念奴(李鹿《品令》)?
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谢逸《江神子》)?
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魂,目断青山阻。谁为我,唱金缕(叶梦得《贺新郎》)?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是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朱淑真《谒金门》)?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着摸人(朱淑真《减字木兰花》)?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朱淑真《清平乐》)?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李清照《永遇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万俟咏《长相思》)?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溢鲛绡透(陆游《钗头凤》)?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钗头凤》)?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陆游《卜算子》)?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只有梦魂能再遇,堪嗟梦不由人做(陆游)《蝶恋花》)?
不怕银钢深秀户,只愁风断清衣渡(陆游《蝶恋花》)?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辛弃疾《念奴娇》)?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辛弃疾《念奴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辛弃疾《祝英台近》)?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辛弃疾《祝英台近》)?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姜夔《长亭怨慢》)?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姜夔《念奴娇》)?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姜夔《踏莎行》)?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姜夔《暗香》)?
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姜夔《疏影》)?
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史达祖《绮罗香》)?
愁损翠黛双眉,日日花阑独凭(史达祖《双双燕》)?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吴文英《风入松》)?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升(吴文英《风入松》)?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张炎《解连环》)?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吴激《人月圆》)?
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蔡松年《鹧鸪天》)
原创情僧判:臂间刺道苦相思,这番了却风流债
人食五谷杂粮,必生七情六欲。
这是普通人的本常。
七情六欲生,则种种动于中。
中动而不可制,则烦恼生、冤孽长。
烦恼、冤孽,是普通人始终无法解脱的痛苦。
见凡人有此痛苦,于是,便有智者出。
智者出,创信仰、立宗教。
信仰、宗教,大多都是在繁琐的仪式之中、在严格的条律规戒之中、在自我的忏悔参悟之中,消解今生的烦恼、冤孽,以减少今生的痛苦。
今生的修行、磨练,并不能完全消除今生的烦恼、冤孽,当然,也无法完全消除今生的痛苦。
于是,只能寄望于后、寄望于天堂、寄望于来世。
阴曹、地狱;天堂、来世,在很多时候,才是今生修行的终极目标:
天堂(极乐),这是第一等的愿望;
来世的福报,这是第二等的愿望;
不进阴曹、不入地狱,这是第三等的愿望;
进阴曹、入地狱而少受荼毒之苦,这是第四等的愿望
……
就今生来看,一切的愿望,都还是肉身无法捉摸、不能触及的东西。
所以,实实在在的今生之中,便是寄心信仰、便是投身宗教,依然有烦恼、仍旧有冤孽。
就僧人而言:
其实,那一袭缁衣底下,也是一颗人心;
其实,那一袭缁衣底下,七情六欲,一样也都不曾少。
所以,抛开宗教,仅从人的角度来看,僧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正常的、都该用平常心来看待。
这里,来说一段与苏东坡有关的僧人故事。
话说,当年东坡居士在杭州为官时,曾经判了一个案子。
这个案子,乃因僧人而起。
这位僧人,在杭州灵隐寺修行,法号了然。
僧人了然,虽出家为僧,但是,私下里,他并不遵守僧家的戒行。
僧人了然不遵戒行的最突出行为,就是他常常夜宿倡家。
因为眠花宿柳的缘故,僧人了然还恋上了倡女李秀奴。
这僧人了然,大约还是个多情种子,他对李秀奴的感情,并非是只贪露水之欢,而是动了真心、起了痴情。
李秀奴呢,其实,也就是个普通女子。
这里所说的普通,并不是说李秀奴相貌普通,而是说她思想普通。
李秀奴思想普通,她也就是一个普通倡女;她也就和普通人一样,不为情生、不为情;她也就和普通人一样,利存则往来,利竭而断绝;甚至,在那风月场中,她也有众所认为的普通倡女的特点:客人只是客人,并不是那如意的郎君、托身的依靠;有钱便待之为客、无财便弃之不顾。
起初,僧人了然有钱财的时候,李秀奴也对他笑脸相迎、也待他如宾,也同他逢场作戏、也与他卿卿我我、也和他海誓山盟。
时间久了之后,大约,是因为僧人了然的桃花风信四散,施主断了供应;大约,是因为僧人了然的风月事迹被人发觉,寺里不予补给。总之,结果是僧人了然失了财源、没了钱财。
没有钱财之后,僧人了然还去找李秀奴。开始,李秀奴大约还未觉察,对僧人了然仍然笑脸相迎。后来,李秀奴发现,僧人了然真的就身无分文了,于是,她也就不再和他交接。末了,僧人了然再来找李秀奴时,她就断然拒绝,不愿和他往来。
没了钱财,又被心上人弃绝,僧人了然很是苦闷伤心。
有一天晚上,喝完酒之后,没有资财的僧人了然又醉醺醺地去找李秀奴。
僧人了然到了李秀奴那里之后,李秀奴坚决不予接纳。
僧人了然因而大怒,乘着酒劲,他狠力击打李秀奴。不想,竟然将李秀奴随手打。
打人致,不但人命关天,还可能累及倡家与四邻。
于是,倡家与四邻合力,一并将僧人了然绑缚送官。
此时,苏轼正在苏州任职。
僧人了然被一众送来官衙之后,先被押禁在牢狱之中。
随后,东坡主持,审问此案。
僧人了然对其所犯罪行供认不讳。
审问僧人了然的过程中,苏轼发现,僧人了然的身上还有刺字(即现在所谓的纹身),其词云:
“但愿生同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
案件审罢,要写判词。
于是,苏东坡发挥其文学才能,成《踏莎行》一调,为判词云: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雪山顶上空持戒。只因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
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番了却风流债。”
案成,僧人了然被判定即斩。
此事见《东坡诗话》(此书至迟在南宋集成),又见明余永麟《北窗琐语》,又见清褚人获《坚瓠二集》卷之三,又见丁傅靖《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二。
这里,再顺便简单说一说判词。
判词,一般由裁判官依据案情书写,是关于对嫌疑人科以刑名处罚或关于民事争端解决的裁判文书。
隋唐代开科取士,判词为吏部铨选科目之一。
据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通典》卷十五《选举三》载:
“初,吏部选才,将亲其人,覆其吏事,始取州县案犊疑议,试其断割,而观其能否,此所以为判也。后日月寝久,选人猥多,案犊浅近,不足为难,乃采经籍古义,假设甲乙,令其判断。既而来者益众,而通经正籍又不足以为问,乃征僻书曲学、隐伏之义问之,惟惧人之能知也。”
宋、明、清各代,考选官吏,均试以书判,使判词得到进一步发展。
文人学士,多有判词传世,唐代王维《王右丞集》、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明代海瑞《海瑞集》等都有判词的收录。
另外,如唐张鷟《龙筋凤髓判》、宋朱晦庵等人《名公书判清明集》、明李清《折狱新语》、清于成龙《清朝明吏判牍》、樊增祥《樊山判读》等,都是判词的汇集专著。
清宣统年间,奕劻和沈家本编撰的《考试法官必要》中,对刑事和民事判决的写作,进行了统一规定:
刑事判决必须写明如下要素:(1)罪犯之姓名、籍贯、年龄、住所、职业;(2)犯罪事实;3)证明犯罪之理由;(4)援引法律某条;(5)援引法律之理由。
民事判决应包括:(1)诉讼人之姓名、籍贯、年龄、住所、职业;(2)呈请事项;(3)证明理由之缘由;(4)裁判之理由。
文末,补几则为人称道的判词,以供观览:
1、丁傅靖《宋人轶事汇编》卷十八
马光祖尹临安,不畏强御。福王府讼民不输赁房租,民曰屋漏。光祖判云:
“晴则鸡卵鸭卵,雨则盆满钵满。福王若要房钱,直待光祖任满。”(《坚瓠集》)
2、明末清初吴肃公《明语林》
祝某守南昌,有民犬咋宁府鹤,卒来讼云:“鹤本御赐,金牌可验。”祝判云:
“鹤带金牌,犬不识字,禽兽相伤,何与人事?”
竟纵犬主。
又两家牛斗,一至,判云:
“两牛相争,一一生,者同享,生者同耕。”
(全文结束)
(夫,无嗣,翁鳏 ,叔壮)。为什么判官叫绝?
“夫,无嗣,翁鳏 ,叔壮”从伦理道德角度提出改嫁的理由,所谓“为守节失节改节全节事”,所以判了一个字:“嫁!”。
传统礼教下,对女子的守贞是非常看重的,因此对于失去丈夫的女人,也就是寡妇,要求非常的苛刻。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又是寡妇门前是非多,意思是,寡妇,尤其是长得漂亮而失去丈夫的女人,会受到很多人的垂涎,带来名节上的损害,甚至由此带来麻烦和灾难。
判词,乃古代官府断案的判决书。在古代,作为地方官很重要的一项公务就是审判案件。结案时,自然要草拟案情,作出判决。但是大多数判词是刻板冗琐的,但也有少数才华横溢且诙谐幽默的官员,给后人留下了一些短小精悍的判词佳句,使人读之不禁拍手称妙。因此,判决书虽系公文,但经常也有判词妙趣横生。
冯梦龙的《智囊》记录了不少这类的判词。
一,南昌有位祝知府清正廉洁,当时宁王府上有只仙鹤,被老百姓的狗咬,王府家奴告到知府衙门:“鹤有金牌,乃出御赐。”要求赔偿。祝知府判云:“鹤带金牌,犬不识字;禽兽相伤,岂干人事?”狗主人当堂释放。王府家奴想仗势欺人一把,祝知府不畏强权,十六个字的判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又两家的牛争斗,一头牛被顶,牛主告到知府衙门,祝知府判云:“两牛相争,一一生;者同享,生者同耕。”要是严格地按照法律判决一家赔偿另一家,可能根本赔不起,又是十六个字的判词,既解决了问题又化解了两家的矛盾。这位没有留下名字的祝知府真是个天才。
三,《鹤林玉露》记载,北宋名臣张咏为崇阳令时,一天他看到一名小吏从国库中出来,鬓旁头巾下夹着一文钱,便责问他,小吏承认是从国库中取的。张咏命令杖打这名小吏。小吏大怒道:“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张咏提笔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据木断,水滴石穿!”便亲自斩了这名小吏。
还有很多判词是以诗词的形式写成的。
四,《尧山堂外纪》卷五十二载,灵隐寺有僧名了然,与李秀奴相好,日久天长银钱耗尽,李秀奴拒绝再与之交往,了然仍然迷恋不已。一日晚上,了然乘醉而往,李秀奴不纳,了然一怒打了李秀奴。案子到了官府,当时知府是苏轼,看到了然臂上的刺字:“但愿生同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苏轼提笔写了一首《踏莎行》:“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上空持戒。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臂间剌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判讫,押赴市曹处斩。
五,《小豆棚》卷十六载,在潍县某处有庵寺比邻而居,有一对妙龄僧尼经常来往,日久生情。有一次他俩被当地好事者捉到,捆绑到县衙。当时县令是郑板桥,问明来由,见二人老实本分,并非*荡之辈,遂生同情之心。在征得他俩同意的情况下,令二人还俗,结为夫妻,又写下判词:“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祧。从今入定风归寂,此后敲门月影遥。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
六, 最短的判词只有一个字。《小豆棚》卷八载:一寡妇想改嫁,但遭到家人阻挠,她向官府呈上状子:“氏年十九,夫无子,翁壮而鳏,叔大未娶。”官府遂令其改嫁。这个故事后来被演绎得有声有色。状子曰:“豆蔻年华,失偶霜寡。翁尚壮,叔已大,正瓜田李下,当嫁不当嫁?”知县接状,挥笔判了一个字:“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