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出水是什么项目-芙蓉出水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1.关于柳州诗句
2.求下联!!
3.成语: 芙蓉出水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和故事?
关于柳州诗句
1. 关于柳州的诗句
柳宗元在柳州的诗词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登柳州峨山》
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
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
《种柳戏题》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柳州寄京中亲故》
林邑山连瘴海秋,牂牁水向郡前流。
劳君远问龙城地,正北三千到锦州。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
《放鹧鸪词》
楚越有鸟甘且腴,嘲嘲自名为鹧鸪。
徇媒得食不复虑,机械潜发罹罝罘。
羽毛摧折触笼籞,烟火煽赫惊庖厨。
鼎前芍药调五味,膳夫攘腕左右视。
齐王不忍觳觫牛,简子亦放邯郸鸠。
二子得意犹念此,况我万里为孤囚。
破笼展翅当远去,同类相呼莫相顾。
《柳州峒氓》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圩人。
鹅毛御腊缝山蹋罽( ji ,毛制毡),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柳州城西北隅种甘树》
手种黄甘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别舍弟宗一》:
寥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2. 描写柳州的诗句有哪些1、《柳州峒氓》唐代:柳宗元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译文:柳州城南连接着四通八达的渡口,峒人服饰不同言语不通无法亲近。
回家去的人拿青箬竹叶裹着盐巴,赶集来的人用绿色荷叶包着食品。用鹅毛装填被褥抵御冬寒,以鸡骨占卜年景祭拜水神。
为判决案件要靠翻译发愁,真想脱掉官府当纹身峒人。2、《登柳州峨山》唐代:柳宗元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
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译文:一个秋天的中午我登上了荒山,独自一人形影孤单意乱心烦。
无可奈何望不到故乡的踪影,西北方向尽是融州的高大山峦。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唐代: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译文: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4、《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唐代: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译文:我亲自种植黄柑二百株,春天到来时枝叶青翠,城西北隅一派碧绿。我像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
多少年才能闻到那像喷雪般白色的花香?又是谁来摘下那像垂珠般的果实呢?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那一天,它的美味还能够让我这个老叟滋养受益。5、《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宋代:梅尧臣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
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持问南方人,党护复矜夸。皆言美无度,谁谓如麻!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退之来潮阳,始惮飧笼蛇。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
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
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译文:春天,水边的小洲生出了嫩嫩的荻芽,岸上的杨柳吐絮,满天飞花。
河豚鱼在这时候上市,价格昂贵,超过了所有的鱼虾。河豚的样子已足以让人觉得奇怪,毒性也没什么食物能比上它。
鼓动的大腹好像一头大猪,突出双眼,又如同吴地鼓腹的青蛙。烧煮如果不慎重不得法,吃下去马上丧命,就像遭到利剑的宰杀。
像这样给人生命带来伤害的食物,人们又为什么要去吃它?我把这问题请教南方人,他们却对河豚赞不绝口,夸了又夸。都说这鱼实在是味道鲜美,闭口不谈毒的人多如麻。
我没办法驳倒他们,反复思想,空自嗟讶。韩愈来到潮阳,开始时也怕吃蛇。
柳宗元到了柳州,没多久就坦然地吃起了虾蟆。蛇和虾蟆形状虽然古怪,令人厌恶,但对人的性命没什么妨害,不用担惊受怕。
河豚鱼的味道虽然超过它们,但隐藏的祸患无边无涯。太美的东西一定也很恶,古人这句话可讲的一点也不差。
3. 赞扬柳州的诗词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是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而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和情怀,也依稀可见。这情怀,是特定的政治斗争环境所触发的。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问,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4. 柳宗元与柳州诗词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于柳州。
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
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
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从皇亲国戚的特权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阶层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
其父柳镇,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
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
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
柳宗元正出生于“安史之乱”后,他的幼年便是在穷困艰难中度过的。柳宗元九岁时,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爆发,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饱尝战乱之苦。
柳宗元成长于年代,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建树不无影响。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土,同时中进土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
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这一年,与杨凭之女在长安结婚,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得以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同时也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关心、参与政治。到集贤殿书院的第一年,他便写了《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碑》,颂扬了在朝政大事上勇于坚持己见的谏议大夫阳城,第二年写了《辩侵》,表明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强烈愿望。
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亻丕)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
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
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
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
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
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
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与刘禹锡等被召回京。
但并未被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他们二月到长安,三月便宣布改贬。柳宗元改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
虽然由司马升为刺史,但所贬之地比原来更僻远更艰苦。柳宗元想到播州比柳州还要艰苦,刘禹锡还有80多岁的老母随身奉养,便几次上书给朝廷,要求与刘禹锡互换。
后来因有人帮忙,刘禹锡改贬连州,柳宗元才动身向柳州。 柳州距京城长安,比永州距京城更远,更为落后荒凉,居民多为少数民族,生活极端贫困,风俗习惯更与中原大不相同。
柳宗元初来这里,语言不通,一切都不适,但他还是决心利用刺史的有限权力,在这个局部地区继续实行改革,为当地民众做些好事。 柳宗元在柳州,决心废除“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的残酷风习,制订了一套。
5. 柳宗元与柳州诗词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于柳州。
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
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
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从皇亲国戚的特权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阶层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
其父柳镇,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
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
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
柳宗元正出生于“安史之乱”后,他的幼年便是在穷困艰难中度过的。柳宗元九岁时,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爆发,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饱尝战乱之苦。
柳宗元成长于年代,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建树不无影响。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土,同时中进土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
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这一年,与杨凭之女在长安结婚,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得以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同时也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关心、参与政治。到集贤殿书院的第一年,他便写了《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碑》,颂扬了在朝政大事上勇于坚持己见的谏议大夫阳城,第二年写了《辩侵》,表明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强烈愿望。
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亻丕)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
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
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
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
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
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
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与刘禹锡等被召回京。
但并未被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他们二月到长安,三月便宣布改贬。柳宗元改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
虽然由司马升为刺史,但所贬之地比原来更僻远更艰苦。柳宗元想到播州比柳州还要艰苦,刘禹锡还有80多岁的老母随身奉养,便几次上书给朝廷,要求与刘禹锡互换。
后来因有人帮忙,刘禹锡改贬连州,柳宗元才动身向柳州。 柳州距京城长安,比永州距京城更远,更为落后荒凉,居民多为少数民族,生活极端贫困,风俗习惯更与中原大不相同。
柳宗元初来这里,语言不通,一切都不适,但他还是决心利用刺史的有限权力,在这个局部地区继续实行改革,为当地民众做些好事。 柳宗元在柳州,决心废除“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的残酷风习,制订了一套。
求下联!!
(1)原假远嫁怨家(现在的家)远家(婚前的家),原嫁原家(原来那户人家)愿嫁,远嫁冤家(另一半叫冤家),缘驾(缘分驱使)
(2)般诸版主半助斑竹,阪竺扮嘱版主,版主舨蛀,瓣煮
(3)近世进士尽是近视,京师禁试进士,进士近似金石,襟湿,巾拭,近市进食,竞试禁食,竟是今世?
今生缙绅仅剩锦身,精神尽胜缙绅,缙绅谨慎晋升。井深,近身,竟生金神,井绳进伸,进深进身!
(4)岛市导师到是道士,道士到时倒屎,道士世道,屎道
(5)河上和尚合赏荷裳,核商何赏和尚,和尚盒伤,禾殇
(6)齐人漆仁七任气牣,妻妊仍欺漆仁,漆仁起衽,岂忍!
顺便再多说一句
联作四弊
----------------------------------------------------------------------
对联创作,看似短小容易,实非如此,亦需反复推敲,力求精准也。
观近年征联及各论坛联作,常见有隔、重、俗、造四弊。
要提高对联质量,此四弊非除不可。
弊之一:隔
隔即不联。上联与下联、上下联各自的内容之间,所述事物互不相关,缺乏必然的联系,貌合而神离,似对而实隔。
如婚联:“克勤克俭偕白头;晚婚晚育惜青春。”
“克勤克俭”与“偕白头”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而“克勤克俭”与“晚婚晚育”相对,也无浑然一体的结合。
再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
平仄、对仗尚可,但上下联孤立存在,难以表述完整主题,实难称之为联。
曾记数年前一次征联,有联上联乃“亚运会……”;下联为“共青团……”(具体记不清了),内容相隔千里,却登榜首之位,当时曾戏称之为“政治对联”。
所谓对联,应既对又联。
对,即内容、形式的对仗,
联,即照映、贯通、呼应也。
上下联应双矢一的,殊途同归。
只顾形式之对,不管内容之联,难称曰对联,更非佳联。
上下联之间、上下联各元素之间,非简单相加,而应互相依存、彼此制约、共同作用,形成一和谐、完美之整体。
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
如白居易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王维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陆游之“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均属佳制。
隔是思维紊乱之表现,隔乃胡拼乱凑之结果。
欲制佳联先除隔,不隔方可出佳联。
弊之二:重
重,即重复之意,乃上下联内容重复,或上下联各元素内容重复,旧称“合掌”。
此类联例举不胜举。
如“神州大地美如画;祖国河山灿若霞”,
“争做长征突击手;勇当四化带头人”,
“凭汗水兴财家家富;靠劳动致富户户欢”,
“双性有缘方结好;双方如意始联姻”等等,均属重复之列。
重复,与对而不联之“隔”恰恰相反,乃联而不对也。
这种对仅是文字形式上的词性相对,其内容实为一物,不是相对,而是雷同。
从信息论观点看,上下联所提供之信息只有一个,即1+1=1;
从系统论观点看,全联乃内容单薄之单因此而已;
从哲学观点看,违反对立统一之规律;
从艺术角度看,内容贫乏、单调、枯燥、呆板。
我国向有“正对为劣,反对为优”之说,正是因为正对内容多为并列关系,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把握不准,则易出现“合掌”之弊。
反对则多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加以描画,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上下联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
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等,
上下联内容互相映衬,形成对照,犹如二珠合璧,相得益彰,使楹联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给人以深刻印象。
流水对以自然浑成取胜,反对则以阴阳互补称雄。
弊之三:俗
俗,即俗气。
众所周知,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富有新意,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切忌人云亦云,老生常谈。
纵观今日之联坛,特别是在网络对联创作中,缺乏创新,翻抄旧联的问题却日益突出。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创作手法上重技巧,轻意境,往往容易落入俗套。
对联是一门古老、通俗的艺术,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制联技巧,对此有人称之为修辞手法,有的称之为联格。
这些修辞手法,是长时间积累沉淀的结果,自有其生存发展的道理。
但在网络对联创作中,却难以见到百花齐放的局面,大多数联友似乎更喜欢某些联格。
于是乎,我们在许多对联论坛上,看到的都是析字联、双关联、偏旁联之类,最近词牌联又成为一些联友的喜好。
这些表现手法已到了泛滥成俗、惹人生厌的地步,什么“山石岩”、“白水泉”、“女子好”、“江河湖海”、“杨柳松柏”,随处可见。
类似的对联不是不能作,但到了滥的地步,只能说许多联友还停留在模仿的阶段,看似创新,实则是古人联作的翻版。
二是在联语内容上套用古语,落入俗套。
其中尤以春联创作为最,俗套的对联比比皆是。
什么“春回大地百花争艳,福满神州万象更新”呀,
“风调雨顺年年好,国泰民安处处春”呀,
“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呀,
简直使人望而生厌,俗不可耐。
如果这些对联出现在联书中,出现在一些专题网站的集合中尚属正常,因为他们兼有保存资料的功能,但在许多征联活动中却屡屡出现类似的问题,就不正常了。
去年某报刊出的近百副马年对联中,有近半数含有“万马奔腾”、“马到成功”的词语。
时代在前进,艺术在更新,如果总是老调重弹,对联创作还谈的上什么发展?
韩愈当年提出的“惟陈言之务去”的文学主张,对于今天的对联创作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对于这种求量不求质,求快不求新的粗制滥造问题,联友们勿须自警。
弊之四:造
造,即生编硬造,矫揉造作。
有雕琢之态,无自然之美。
对联,作为一种传统的、大众的文学形态,与其它文学形式(特别是诗词)一样,要追求真情实感、通俗自然。
在文学创造中,古人历来有两种美感追求,即“错采镂金”之美和“芙蓉出水”之美,并且认为后者是更高的但又难以企及的境界。
“芙蓉出水”之美追求的是平淡、自然、单纯、质朴。
李白论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谢榛说的更明确:“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
但在目前的对联创作中,许多联友却恰恰抛弃了“芙蓉出水”,而过度追求“错采镂金”,结果是“弃玉雕石”。
造之表现有许多,比如无意境。
许多联友的对联纯粹为对而对,为联而联,像“冰比冰水冰,魔更魔鬼魔”之类,读过之后不知道从中得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开宗明义: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诗词创作如此,对联创伤亦如此。
无真情、无境界,闭门造车之作也。
再如“造雷”,似乎成了对联创作特别是网络对联的一种“时尚”,每一个论坛似乎都见到类似对联的身影:“今世进士,尽是近视”,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
且先不说此上联八字中有七字仄声,仅就其内容而言,实在也是违反常理的“编造”之作。
明月曾戏称此联易对,当对以“近视尽是今世进士”也。
这种对联,从根本上来说,反映的是一种病态,即从所谓的别人“中雷”中追求一种满足。
此乃联之大忌也。
类似的如“皮背心”、“古文故人做”、“李姐理解礼节”、“李白、李太白、李太太白、李太太太白”等,皆为刻意“造雷”之作也。
“雷”非不能造,妙在“自然天成”也,如“李白居,易安居”,人名镶嵌自然,不失为“雷”中佳品。
更有甚者,是许多大型的征联活动中,亦出现了类似的现象,像去年春节中央电视台“佳联妙对贺新春”中,“山大王王山”即是生编硬造之作,而北京世纪坛征联则把这种倾向推向了高峰,不但“造雷”,兼且造词、造句。
事实上,现在许多联友对“造雷”已到了痴迷的程度,出现了无雷找雷的倾向。
仍以中央电视台征联为例:“一夜三更分两岁,岁岁平安”,本来是普通的嵌数联,许多联友却找出了更多的“技巧”:“一+两=三”,后半句的“岁岁”乃上半句“两岁”的分咏等等。
如此大摆地雷阵,不但难得佳句,而且将使对联创作走向歧路。
成语: 芙蓉出水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和故事?
成语: 芙蓉出水 成语简解 编号 : 1636 成语 : 芙蓉出水 注音 : ㄈㄨˊ ㄖㄨㄥˊ ㄔㄨ ㄕㄨㄟˇ 汉语拼音 : fú róng chū shǔi 参考词语 : 出水芙蓉 释义 : 义参「出水芙蓉」。见「出水芙蓉」条。 Emoji符号 :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芙蓉出水”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 此处所列为「出水芙蓉」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出水芙蓉」是指初出水面初开的荷花,光洁清新。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性好山水,其诗开创山水写实派风格,与颜延之俱以辞采齐名。南朝宋僧汤惠休曾赞美谢灵运的诗,有如水面上初开的荷花一样,清新可爱。后来「出水芙蓉」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诗文清新可爱。如清.袁枚〈答何水部书〉:「若夫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者也。从性情而得者,如出水芙蓉,天然可爱。」后来「出水芙蓉」也可用来比喻女子娇柔清艳。如《花月痕.第七回》:「秋痕转过脸来,却不是秋痕;又另是一个丽人,濯濯如春风杨柳,灩灩如出水芙蓉,比秋痕还好。」 典源 : 此处所列为「出水芙蓉」之典源,提供参考。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宋光禄大夫颜延之诗》其源出于陆机,故尚巧似。体裁绮密,然情喻渊深,动无虚发;一句一字,皆致意焉。又喜用古事,弥见拘束。虽乖秀逸,固是经纶文雅;才减若人,则陷于困踬矣。汤惠休1>曰:「谢2>诗如芙蓉出水,颜3>诗如错彩镂金4>。」颜终身病之。 〔注解〕 (1)汤惠休:南朝宋诗人。生卒年不详。早年为僧,人称惠休上人。因善于写诗被徐湛之赏识,孝武帝刘骏命其还俗,官至扬州从事史。 (2)谢:谢灵运(西元385?433),南朝宋文学家,陈郡阳夏人,谢玄之孙,小名客儿,时称谢客。袭封康乐公,又称谢康乐。少好学,工书画,文章之美与颜延之为江左第一。性好山水,肆意遨游,所至辄为题咏,以致其意。其诗开创山水写实派风格。初为太尉参军,后徙广州,有诗传世。 (3)颜:颜延之(西元384?456),字延年,南朝宋琅邪临沂人。少孤贫,好读书,无所不览。入宋,初为太子舍人,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文章冠绝当时,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 (4)错彩镂金:指雕绘工丽或形容词藻华丽精美。见「 错彩镂金 」。 书证 : 01.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宋光禄大夫颜延之诗》:「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源) 02.宋.欧阳修〈鹧鸪天.学画宫眉细细长〉词:「学画宫眉细细长,芙蓉出水斗新妆。」 成语接龙
“水”字开头的成语
“芙”字开头的成语
“水”字结尾的成语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芙蓉出水。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芙蓉出水”分成的单字详解:
芙, 蓉, 出, 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