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翻译英语
1.孔子关于"仁"的名言
2.能近取譬的详细解释
3.急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例子。
4.孔子说的“仁之方”指什么?
5.<弟子问仁>所有翻译.
6.孔子说何事于仁是什么意思
孔子关于"仁"的名言
1、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译文:道德高尚的人就算在吃饭睡觉时也会按道德标准去做,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译文: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只有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译文: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
4、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论语·颜渊》
译文: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5、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译文: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译文: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加给别人了。这正是推己及人,心在仁道。
能近取譬的详细解释
能近取譬的详细解释如下:
能近取譬,汉语成语,拼音是néng jìn qǔ pì,意思是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出自《论语·雍也》。成语出处 《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成语出处 《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造句:
1、班长赵宏能近取譬,深得同学们的敬重。
2、“能近取譬”,离你最近的人你能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3、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能近取譬,即能就近作为类比,而推己及人。
在《论语》文本中,有“为仁”(行仁)的用法,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也有“为‘仁’”的用法,如“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而对于“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两种用法似乎都能讲通,这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论。
急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例子。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白话子贡说:“如有广泛推行的举措,施于民众而能周济民众,如何?可算得是仁吗?”孔子说:“何人做事才会有如此仁德啊?必要有的话,是圣人吧?尧、舜,不也一样地对此感到不满意吗?所谓仁啊,自己想立而立以‘人’;自己想达而达以‘人’。能就近以‘人’取得参照,也就可以算得是仁的一方啦。”
曾子曰:“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立,则见其参于前也。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说明:博,大。此处指大的范围,喻广泛推行。
施,措施,举措;施行,实行。
博施于民,这是必要的前提条件;而能济众,这是要求的结果。
何,何人。对应后面要回答的‘圣人’。
其,文言助词,表示反问,揣测,同‘岂’。
犹,如同,还,尚且。
病,缺点,错误。如:语病。此处指缺憾和不满意。
者,助词,用于名词之后,表示停顿,并引出下文,做出阐述。此处不能用来指人。
只能是指人的言行、思想。因为仁的人,作为整体很难确认,几乎不存在。
譬,参照,比照,比喻。
尧舜,传说中上古的两位君主,人们心目中贤明圣德的典范。
解读:可谓仁乎,仁,独立于事件之外,是评价事件对错、好坏程度、水平的标准。
尧舜其犹病诸!尧、舜尚且为难,可见其目标之高。暗斥子贡的提法‘不切实际’,有好高骛远之嫌。不过,坏事也有好的一面,就是提供了可资对比的参照。
立人,达人。君子求诸己。这是正解本章的关键。此处指就近给自己目标,立以‘人’,达以‘人’,与‘圣人’相对。‘圣人’毕竟遥远,若以‘圣人’作目标,会‘欲速则不达’啊。另外,若是针对别人,自己的稀饭尚未吹冷,就先去吹别人的,这有违常理,不可能是合理的解读。参见: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近,与圣人的‘远’相对,指要就‘近’找‘仁’的‘人’为榜样目标。
能近取譬,想做大事,有大成就,那是圣人也难以做到的事情。作为常人,羡慕圣人,也想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成为人物,通达人事,那是人人称羡的理想啊。
如何才能实现呢?孔子以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就近向对的‘人’看齐,以对的‘人’作为榜样。想立,就要立以‘人’,想达,就要达以‘人’。这也可以算作是与‘对’为伍了。参见:立,则见其参于前也。
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自然而然,这是孔子哲学思想的一贯立场。孔子在此为人指明的方向,是就近找榜样,学榜样,与对的人类聚,由近及远,一步一步地来,其智慧是显而易见的,而结果,自然也是可以期待的。
夫仁者,此处指仁,喻对的做法。非指仁的人,即一般认为的有仁德的人。
方,方面,方法。又喻:类,同类。此处一语双关,一指归属于正确的一方,二指归属于正确的方法。参见《易经》:‘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可谓仁之方也已。这是正解本章的重要判据。它与前面的‘可谓仁乎’呼应。以仁的同类,给予了肯定的回答。据此作出由近及远,能作人物,虽然仁的水平与圣人不同,但与仁是同类的解读,都是可以追求的目标,而且更具有可行性,这才可能是孔子的原意,唯如此,全章的意思才能连贯,才符合逻辑,经得起推敲。
注意:本章为‘雍也’和谐篇的收官之作。讲解了‘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道理。为如何‘为仁’提出了‘就近’的思路。批评了‘好高骛远’的想法。
通解:子贡说:“如果有人广泛地给人民好处,又能周济众人,怎么样?可以说是仁德吗?”孔子说:“何止是仁德,那必定是圣贤了!尧、舜尚且对做不到圣贤而犯难呢。作为仁者,自己想要立身,就要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就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能贴近自身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也可以说是仁德的方法啊。”
辨析:把‘博施’解为给好处,同时又能周济众人,这是说不过去的,没有人可以做得到。执政者能给民众以好处的只能是政策和措施,也不过是让利或者减少盘剥而已。
己欲立,就要帮助别人立,表面看帮助别人很高尚,实际则不具有可操作性。不识‘仁’为准则的根本,不识‘仁’要用以判断是非。能近取譬,搞成凡事能贴近自身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并冠以仁德的方法,这也是错得离谱。
遇到独夫民贼,奸佞痴顽,泼皮无赖,拉拢了一帮狐朋狗友,帮办打手,自己内部倒是贴心了,也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还会满口的仁义道德,可对外干的却是放火,打家劫舍,欺男霸女,令生灵涂炭,平民遭殃,如此恶行,何谈仁德?
孔子说的“仁之方”指什么?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是“仁”字。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就这三个问题,举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他很苦闷。后来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访,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到一个陌生的老汉家。半夜里,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老汉家。那个人说,后面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儿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来了。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看见追兵来了。追兵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来?老头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后来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走了。老汉关上门继续睡觉。老汉淡淡地跟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那个国王恍然大悟,他那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一下都解决了。这个故事,又可以做《论语》的注脚。这些道理不是那些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非常吃力地去参悟一辈子。真正的圣贤不会端着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弟子问仁>所有翻译.
一、子贡问仁
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人能广泛地对民众进行施予予救济,这人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啊?简直就是圣人了啊!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所谓仁德之人,就是要想自己在社会上立足,也要帮助人家在社会上立足;要想自己仕途通达,也要帮助人家仕途通达。凡事能就近以自己身边的事情比附,能够推己及人或者能够换位思考,这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二、颜渊问仁
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
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教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愿意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三、仲弓问仁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
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四、司马牛问仁
司马牛问仁德。孔子道:“仁人,他的言语迟钝。” 司马牛道:“言语迟钝,造就叫做仁了吗?”孔子道:“做起来不容易,说话能够不迟钝吗?”
原文: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五、樊迟问仁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
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道:“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扩展资料: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仁”就是指以人为本,富有爱心。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仁”,主要指仁爱。
孔子说何事于仁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岂止是仁人。
“岂止是仁人”出自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论语》中的《雍也篇》。段落原文如下: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释义: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扩展资料: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百度百科-雍也篇
百度百科-论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