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霍无度的下场是什么-挥霍无度的下场
1.**中奖的人一般都是什么下场?
2.唐太宗和唐玄宗有什么关系
3.袁术为什么称帝失败?
4.《贞观政要》卷八·辨兴亡原文及译文
**中奖的人一般都是什么下场?
一、脱离故土,远走他乡
这种情况主要是发生在中奖信息泄露之后,也许是自己不小心暴露了,也许因为其他原因,反正大家都知道你中奖了,亲戚啊,朋友啊,老乡啊等等,都上门来攀关系,之后就是找你吃饭啊,请客啊,借钱啊等等,有些中奖者会借,有些则不会,借了的后来怎样大概也能想到,那么不愿借又不堪其扰的怎么办呢,有的自然是去别的地方悄悄买个房子,远走他乡了,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无奈之举。
二、心惊胆战,坐立不安
很多人都觉的**大奖是天降之财,并不是自己实实在在挣来的,所以拿到大奖的时候心里有点虚,总觉得随时会失去,于是心惊胆战,坐立不安。
三、亲友反目,众叛亲离
这种情况其实有不少,在国内外很多的中奖者遭遇中,原本中奖前生活和和睦睦,平淡的日子过得也是有滋有味,但是在中奖后为了奖金,妻子、孩子、亲友、甚至父母等为此大打出手的情况也是不在少数,这种情况下的中奖者只能好好的规划一下奖金的分配了,不然亲友反目的结局估计是很难改变的。
四、挥霍无度,坐吃山空
这种情况的中奖者也有不少,本来之前只是个穷小子,在突然的运气大爆发之后,面对着以前做梦都没想过财富,花花世界的生活随之袭来,完全招架不住,于是整日沉浸在花天酒地里挥霍无度,再多的财富最后也是坐吃山空,最后的结果也很容易猜到了。
五、古井无波,平静生活
这种中奖者心态是最强大的,不中奖每天白粥油条,中奖后还是白粥油条,有时候也许会加一个茶叶蛋,丝毫不觉得自己中奖了要怎样怎样,但是内心的底气肯定更足了,生活中也更有安全感和踏实感。
唐太宗和唐玄宗有什么关系
唐太宗和唐玄宗有什么关系
唐太宗唐玄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李唐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继位后反思隋朝暴政,谦虚纳谏,实施仁政,开创了唐朝的繁荣盛世,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是李唐王朝的第七个皇帝,也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的父亲是唐睿宗李旦,母亲是窦德妃,李隆基是一位功过分明的皇帝,一方面他励精图治,创造了开元盛世,另一方面他又沉湎酒色,宠信奸佞,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
唐太宗画像
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是唐睿宗李旦,李旦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幼子,而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第三个儿子,所以,唐玄宗李隆基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
从史料来看,唐太宗唐玄宗确实是一脉相承,他们生活的时期正是李唐王朝的动荡时期,他们为了继承皇位,手刃亲人,以鲜血染红了通往帝位的道路。唐太宗继位时,经历了玄武门之变,了亲生兄长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传位,即使后来唐太宗文治天下,功绩卓著也未能抹去这个夺位和弑兄的污点。
与唐太宗相似,唐玄宗为了登上帝位首先与姑姑太平公主杀了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也就是他的亲婶婶,扶持自己的父亲李旦继位。在李旦将皇位禅让给唐玄宗李隆基后,李隆基为了稳固王位,又下令赐了亲姑姑太平公主。
所以,唐太宗和唐玄宗这对曾祖孙确实是同样的坚毅果断,不留情面,但是相对于唐太宗的精明强干,唐玄宗李隆基还是要略逊一筹的,尤其是在察纳谏言和冷静自持方面,以致最终为美色和奸臣所悟,含恨而逝。
唐玄宗叫什么唐玄宗是李唐王朝的第七个皇帝,唐玄宗叫什么呢?他本名李隆基,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民间多称之为唐明皇。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因而也称他为李三郎。
唐玄宗画像
唐玄宗李隆基生于685年,27岁登皇帝位,在位44年,是一位饱受争议的帝王。
一方面,唐玄宗从小就是个锋芒毕露的王子,史书中多次记载了小李隆基的聪慧和大气,以至于祖母武则天都非常喜爱和看重他。成年后,李隆基更是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干和心智,与姑姑太平公主一起诛杀韦后,扶持睿宗李旦继承皇位。后来,李隆基还凭借自身的实力脱颖而出成为太子,继承了皇位。即位后的李隆基不仅赐太平公主,坐稳皇位,更在不同的时期恰当的选择了能臣良相辅佐朝政,他加强边防,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
另一方面,在李唐王朝走向极盛之时,李隆基又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沉溺女色,宠爱杨贵妃,估计当时连唐玄宗叫什么自己都不清楚,他的昏庸还体现在重用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史思明等一众奸佞之臣,甚至直接导致了为期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后来的李唐中衰埋下了伏笔。
唐玄宗是一个功过分明的封建君王,就他前半生的雄才大略和历史功绩而言,谥号明皇确实是恰如其分的。但对于唐玄宗晚年的沉湎酒色,醉心风月,甚至宠信奸佞,荒废国政而言,明皇二字实在是一个讽刺,难怪最终,唐玄宗被迫退位,并被儿子幽禁,郁郁而终。
唐玄宗是谁的儿子在唐朝的统治过程中,当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去世后,天下终于又一次成为了李姓人的天下。也就是在武则天之后,唐朝迎来了唐玄宗在位的又一个繁荣时期。那么这位在位的唐玄宗是谁的儿子呢?是当时皇后的儿子吗?他和武则天两个人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唐玄宗的父亲唐睿宗李旦剧照
其实,在武则天即将去世时,在众大臣的帮助之下,最终得以继承皇位的还是李姓之人。唐睿宗李旦是继武则天之后的下一位皇帝。不久之后,李旦后宫的窦德妃为其产下一个皇子,取名为李隆基,这也就是后来当上皇帝的唐玄宗。那么,唐玄宗是谁的儿子呢?按当时的辈份来排的话,武则天她是唐玄宗的奶奶,而李旦是唐玄宗的父亲。不过唐玄宗李隆基并不是当时唐睿宗的第一个儿子。
所以如果是按照当时继承皇位的顺序,应该是嫡长子李成器来继承,但由于在唐睿宗李旦的几个儿子当中,就数唐玄宗李隆基小时候表现的聪慧过人,胸怀大志,而且做事果断,有继承帝位的潜力。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韦皇后毒中宗准备夺权的时候,也是他发动的政变帮助父亲李旦得到了皇位,再加上李成器自身也坚决不同意将自己立为太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顺水推舟,尽管唐玄宗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个儿子,但他成为太子,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名正言顺。不久之后,唐睿宗便将皇位传给了唐玄宗,他正式登基成为了皇帝。
唐玄宗之后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晚年时宠爱杨贵妃,沉湎酒色,挥霍无度,宠信奸佞之臣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和史思明,直接导致了为期八年的“安史之乱”。唐玄宗也因此被迫逃出长安,在马嵬坡赐了杨贵妃,随后,他的第三个儿子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唐肃宗。
影视剧中的唐肃宗李亨剧照
唐肃宗李亨,原名李_,最初被封为忠王,太子李瑛被废后,才被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李亨。唐肃宗李亨的生母杨氏虽然出身关陇地区的名门望族,但身为姬妾不能独自抚养儿子,李亨被送往李隆基的正妻王氏那里抚养。
马嵬坡之变以后,李亨经过精心的布置与筹划,于七月十二日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登基仪式,改年号为至德,将唐玄宗尊为太上皇并派使臣向李隆基报告这一消息。唐玄宗与唐肃宗回到长安以后,唐玄宗被幽禁在甘泉宫,直至薨逝。
唐肃宗李亨顺理成章的走上了帝位,成为了继唐玄宗之后的新皇帝。试想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玄宗不曾荒*无度,大唐王朝依旧是兴盛繁荣,井然有序,那么即使李亨有唐太宗李世民的才能,也是无济于事的,不得不说唐玄宗的悲惨遭遇是咎由自取的。
而唐肃宗作为乱世天子,他继承了开元盛世的成果,废除了一些时政弊端,为大唐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由于他的疏漏,他没能对后宫和宦官势力进行约束,为大唐朝后来的发展也留下了隐患,带来了灾难。
唐玄宗怎么的唐玄宗是怎么的,这个正史记载,大约是郁郁而终。唐玄宗的政治生涯刚开始的时候还算不错,只是很快他就自我膨胀了。他专宠武惠妃,听信谗言,一天之内杀了自己三个儿子,其中包括做了二十几年太子的李瑛。
唐玄宗雕塑
之后武惠妃病,他把自己儿媳妇杨玉环召进宫做了自己妃子。对杨玉环百般讨好,只要能逗杨玉环开心的都加官进爵,后来杨玉华的堂哥杨国忠就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但是也直接导致国家朝政混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后来唐玄宗就赶紧逃跑了,途中士兵哗变,要求杀了杨国忠和杨玉环,玄宗只能照办。
唐朝气数未尽,唐玄宗并没有,也没有亡国,他逃到四川一代,不过他逃跑路上没干其他事,他的儿子李亨倒没闲着,趁着战乱,自立为皇帝了。回到长安的唐玄宗一下子就升级为太上皇了,那么唐玄宗是怎么的呢?首先,他儿子虽然有篡位的嫌疑,却还没过分到弑父,只是找个小黑屋给软禁了,吃的用的只给一点点,反正饿不就行,加之当时的太监挑拨,李亨就更不愿意搭理他爹了。
归根结底,在唐玄宗是怎么的这件事上,正史应该没有撒谎,一个父亲,还做过皇帝,最后落到被儿子软禁的下场。大约在他人生被软禁起来的日子里,他才开始反思,才意识到自己做错过的事情,信错的人,最后抑郁而。
袁术为什么称帝失败?
袁术称帝失败的外部原因在于当时汉天子仍在,因此称帝并不名正言顺,面临其他诸侯的群起而攻,内部原因则是称帝后,袁术治下的底层士兵和人民生活饥困,民不聊生。具体原因如下;
一、袁术称帝的行为,被天下诸侯所不齿,袁术等于成为了众矢之的,不久就接连遭到孙策、吕布、曹操三方的叛盟与打击。
1、孙策在江东脱离袁术而自立,逐走袁术任命的丹杨太守袁胤,并连带使得袁术的广陵太守吴景、将军孙贲在收到孙策的书信后,弃袁术投孙策(两人皆是孙策亲戚),使得袁术丧失广陵、江东等大片土地,势力为之一挫。
2、吕布大败袁术军,在淮北大肆抄掠。
3、曹操亲自征讨袁术,在蕲阳擒斩袁术大将桥蕤、李丰、梁纲、乐就,袁术奔逃到淮南。
二、袁术称帝后,任命九江太守为淮南尹,广置公卿朝臣,在城南城北筑起皇帝祭祀天帝所用的祭坛。生活上奢侈荒*,挥霍无度,而军中的士兵却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在他的腐败统治下,江淮一带民不聊生,许多地方断绝人烟,饥荒之中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扩展资料
袁术称帝失败后的结局
建安四年(199年),走投无路的袁术,前往灊山投奔他以前部曲雷薄、陈兰,却为雷薄等拒绝,于是又将帝号归于袁绍,袁绍同意接纳袁术。
于是,袁术前往投奔袁绍长子、时任青州刺史的袁谭,结果在路上被曹操派来的刘备、朱灵军截住去路。袁术不得过,又退往寿春。六月,退军至江亭。当时军中仅有麦屑三十斛,时六月盛暑,袁术欲得蜜浆解渴,又无蜜。叹息良久,乃大咤曰:“袁术怎么会到这个地步!”最后呕血斗余而。
袁术从弟袁胤畏曹操,不敢居寿春,率其部曲奉术柩及妻子依附袁术的故吏庐江太守刘勋。孙策破刘勋后,袁术的家眷被孙策所得。后来,袁术儿子袁耀,仕吴国郎中,袁术的女儿成为孙权的夫人,袁耀的女儿许配给孙权的儿子。
百度百科--袁术
《贞观政要》卷八·辨兴亡原文及译文
卷八·辨兴亡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天道福善祸*,事犹影响。昔启民亡国来奔,隋文帝不吝粟帛,大兴士众营卫安置,乃得存立。既而强富,子孙不思念报德,才至始毕,即起兵围炀帝于雁门。及隋国乱,又恃强深入,遂使昔安立其国家者,身及子孙,并为颉利兄弟之所屠戮。今颉利破亡,岂非背恩忘义所至也?”群臣咸曰:“诚如圣旨。”
贞观九年,北蕃归朝人奏:“突厥内大雪,人饥,羊马并。中国人在彼者,皆入山作贼,人情大恶。”太宗谓侍臣曰:“观古人君,行仁义、任贤良则理;行、任小人则败。突厥所信任者,并共公等见之,略无忠正可取者。颉利复不忧百姓,恣情所为,朕以人事观之,亦何可久矣?”魏征进曰:“昔魏文侯问李克:‘诸侯谁先亡?’克曰:‘吴先亡。’文侯曰:‘何故?’克曰:‘数战数胜,数胜则主骄,数战则民疲,不亡何待?’颉利逢隋末中国丧乱,遂恃众内侵,今尚不息,此其必亡之道。”太宗深然之。
贞观九年,太宗谓魏征曰:“顷读周、齐史,末代亡国之主为恶多相类也。齐主深好奢侈,所有府库用之略尽,乃至关市无不税敛。朕常谓此犹如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齐主即是也。然天元、齐主若为优劣?”征对曰:“二主亡国虽同,其行则别。齐主愞弱,政出多门,国无纲纪,遂至亡灭。天元性凶而强,威福在己,亡国之事,皆在其身。以此论之,齐主为劣。”
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从容地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周武王平定了商纣王之乱,取得了天下;秦始皇乘周王室的衰微,就吞并了六国。他们取得天下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国运长短如此悬殊呢?”尚书右仆射萧瑀回答说:“商纣王暴虐无道,天下的人都痛恨他,所以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地来与周武王会师,讨伐纣王。周朝虽然衰微,六国无罪,秦国完全是倚仗智诈暴力,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吞并诸侯的。虽然同是平定天下,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却不一样。”太宗说:“这样的说法不对,周灭殷以后,努力推行仁义;秦国达到目的以后,却一味地施行欺诈和暴力,它们不仅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有差别,而且守护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国运之所以有长有短,道理大概就在这里吧!”
贞观二年(628),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朝开皇十四年遇到大旱,百姓大多忍饥挨饿。当时国家粮仓贮存甚丰,可是朝廷竟不肯用粮食拯济灾民,下令让老百姓自己想办法。隋文帝不爱惜百姓却吝惜粮食,到了隋朝末年,粮仓贮存的粮食,足够五、六十年之需。隋炀帝继承父业,依仗国家富庶,所以挥霍无度,极尽奢侈之能事,终于国破家亡。对于国君,首要的任务在于含养民生,不在于充实粮仓。古人说:‘老百姓不富足,国君又怎么能够富足呢?’只要仓库的贮备足以对付灾年,再多贮存粮食又有什么用呢?国君的后代如果贤明,他自然可以保住江山,如果他昏庸,即使粮食满仓,也只是助长他奢侈浪费的习气而已,这是国家危亡的原因。”
贞观五年(631),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上天给善人降福、给坏人降祸,事必报应。当年突厥的启民可汗失国南奔,隋文帝不惜粟帛钱财,动员了大批兵士守卫安置,使他们能够生存下来。不久突厥富强了,启民可汗的子孙却不想报答恩德。到始毕可汗时,就起兵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关。等到隋朝大乱,又恃强深入,致使当年帮助启民可汗安家立国的隋朝官员自身和子孙,都遭到颉利可汗兄弟的屠杀。如今颉利可汗破灭了,难道不是忘恩负义的下场吗?”大臣们都说:“确实像陛下所说的那样。”
贞观九年(635),北方突厥归顺的人奏疏说:“突厥境内连降大雪,百姓饥荒,羊和马都了。住在那里的汉人都跑到山里做了山贼,民情非常动荡。”太宗对侍臣们说:“观察古代的君主,实行仁义、任用贤良就能使国家得以治理;施行暴政、任用小人国家就会败亡。突厥所信任的人,和我们大家所看到的,根本没有忠诚正直的可取之处。首领颉利又不关心百姓,恣意妄为,我用人情世故来分析,他又怎么可能长久呢?”魏徵进言说:“从前魏文侯询问李克:‘诸侯之中谁会最先灭亡?’李克回答:‘吴国先灭亡。’魏文侯问:‘为什么呢?’李克说:‘屡战屡胜,经常胜利就会骄傲,而经常发动战争就会使民生疲弊,不灭亡还等什么呢?’颉利趁着中原大乱,就依仗自己兵强马壮入侵中原,到今天还不想息战,这就是他必然灭亡的道路。”太宗对此非常赞同。
贞观九年,唐太宗对魏徵说:“近来我读北周、北齐的史书,发现末代亡国的君主,所从事的坏事多数都很类似。齐主高纬非常奢侈,府库所藏,几乎都被他挥霍光了,以至于关隘市集,没有哪一处不征收赋税的。我常说,这就像嘴馋的人吃自己身上的肉一样,肉吃完了自己也就了。君主不停地征敛赋税,百姓既已疲弊,他们的君主也就灭亡了,齐主就是这样的人。然而后周天元皇帝与齐主相比较,谁优谁劣呢?”魏徵回答说:“这两个君主虽然同样亡国,他们的做法还是有所区别。齐主懦弱,朝廷政令不一,国家没有纲纪,以至灭亡。天元帝生性凶悍好强,作威作福独断专行,国家的灭亡,都由他一手造成的。从这方面来看,齐后主要劣一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