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气连枝的出处-同气连枝各自荣
1.家庭当中会容易因什么而争吵
2.八洞天的图书目录
3.心灵感悟2 珍惜你所拥有的
4.印祖对青少年的教诲
5.兄弟情感为何也会拔刀相处?
6.同气连枝什么意思?
家庭当中会容易因什么而争吵
家庭当中会容易因什么而争吵?《弟子规》有句经文谈得很好,说到:「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一个家庭当中,能轻财物就不容易争;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发脾气,很多纷争可能就化解掉了。我们想起古代兄弟姐妹之间、亲人之间的相处,确实能做到「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就像古人留给我们兄弟相处的一段教诲,「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同气连枝」,父母就是我们的根,兄弟还有所有的子孙都是枝干。「些些言语莫伤情」,就是要言语忍,所以自家要懂得忍耐、忍辱、不争,不要因为芝麻蒜皮的事情去计较,这样就能忍,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轻财产、轻财物,记什么呢?记恩德。姐姐以前是怎么对我的、哥哥以前是怎么对我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给子孙戒争讼的好榜样、家和万事兴的好榜样。
我们看到周朝八百多年,因为周朝的先祖,像泰伯、仲雍把国家都让给了弟弟,那还有什么好争的?以至于汉朝赵孝、赵礼都能把命为兄弟牺牲,那还有什么好争的?所以能够轻财物,然后忍住脾气,这是从修身当中去贪、去瞋,自然身修而后感得家齐。
八洞天的图书目录
序《八洞天》之作也,盖亦补《五色石》之所未备也。《五色石》以补天之阙,而阙不胜阙,则补亦不胜补也。夫天之不克如人愿者何限?今试举其大者言之。 卷一补南陔收父骨千里遇生父裹儿尸七年逢活儿诗曰:新燕长成各自飞,巢中旧燕望空悲。燕悲不记为雏日,也有高飞舍母时。这道诗,将白乐天《咏燕》古风一篇,约成四句,是劝人行孝的。 卷二反芦花幻作合前妻为后妻巧相逢继母是亲母诗曰:当时二八到君家,尺素无成愧台木麻。今日对君无别语,莫教儿女衣芦花。此诗乃前朝嘉定县一个妇人临终嘱夫之作。 卷三培连理断冥狱推添耳书生代贺章登换眼秀士诗曰:野草青青土一丘,千年埋骨不埋羞。殷勤寄语人间妇,自古糟糠合到头。此诗是方正学先生过朱买臣妻之墓而作,劝世间妇人休嫌丈夫贫贱。 卷四续在原男分娩恶骗收生妇鬼产儿幼继本家宗诗曰: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这四句乃法昭禅师所作偈语,奉劝世人兄弟和好的。 卷五正交情假掘藏变成真掘藏攘银人代作偿银人诗曰: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此诗乃唐人张谓所作,是说世间朋友以利交者,往往利尽而交疏。 卷六明家训匿新丧逆子生逆儿惩失配贤舅择贤婿诗曰:犁牛马卒角偶然事,恶人安得有良嗣?檐头滴水不争差,父如是兮子如是。此诗乃宋朝无名氏所作。依他这等说,顽如瞽瞍为什生舜,圣如尧舜为什生不肖的丹朱、商均? 卷七劝匪躬忠格天幻出男人乳义感神梦赐内官须诗曰:黄山黄水志春申,山水千年属楚臣。只问储君谁为脱,故应消得此名称。此诗亦前代无名氏所作,是赞美春申君的。 卷八醒败类两决疑假儿再反真三灭相真金亦是假诗曰:无相之中相忽生,非非是是几回争。到头有相归无相,笑杀贪人梦未醒。此四句乃惺禅师所作偈语,奉劝世人凡事休要着相。大抵若相的人,都为着贪嗔痴三字。
心灵感悟2 珍惜你所拥有的
心灵感悟
珍惜你所拥有的
常谦
2020年11月2日,坐在火车上,从济南返回葫芦岛途中,我看着窗外的风景。
突然,有一幕场景映入我的眼帘。我看到黄土地上,有位老农半趴半跪在黄土地上,双手向前伸着,眼睛看着前面,用手在捡着什么。我感觉好像是在捡落在地上的花生等类粮食。
在那一瞬间,一种莫名的感动与感慨自心中油然而生……
在火车上看上去光秃秃的黄土地上,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趴跪在冰凉的土地上,非常虔诚的就为了捡起落遗失在地上很少的一点粮食。就在我看到的短短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老人家专注的眼神,感受到了老人家对眼前粮食的无比珍惜之情,我更看到了老者身上的高尚的美德在源源不断地流淌……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早都已经做到了衣食无忧。可以说,土地上能被捡起来的那点粮食,不会对老人家生活条件有多少改善。但是我想老人家看中的不是那点粮食,而是对粮食如果遗落在地上就会被浪费掉的珍惜之情,是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一个缩影。这个珍惜之情让我思绪万千……
这位老农对粮食的珍惜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朴实与美德,对此我们是否该有些思想的启迪、生命的启发呢?我们在生活中需要珍惜哪些方面呢?
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珍惜生命、珍惜今天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人的一生正常不过七八十年的光阴,在不知不觉中一年一年就过去了。实际上不管你的寿命有多长,每个人也只能很现实的活在今天,每个人能把握的也只有今天。
生命,不仅是你我呱呱坠地的那一声啼哭,而是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想起生命,会让我们每个人由衷的感恩母亲。对此,每个人都要感恩父母给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就要珍惜生命。
人们的欲望在不断增加,如果只懂得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寻求刺激,就会在精神的空虚中而忘记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生命。忘记了这个生命来到这个人世间的目的。那么我们来到人世间到底干什么来了?
1、人生酬业。
父母给我们生命,让我们来到人世间,就是要以人的身份来尽伦常之道。如孝道、悌道、慈道、夫妻道、君臣道、朋友道等等。这就需要我们要敦伦尽分,以认命、认账、任劳、任怨的心,去做好自己角色所承担的职责与本分。
2、延续后代,传承祖德。
我们来到人世间就要生儿育女,延续后代子孙,并传承祖先德行,将家族发扬光大。
孝经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3、借假修真。
人的肉身早晚会随着寿命的结束而化成灰土,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个肉身也是个假身。我们需要借这个假身来不断的学习圣贤教诲、断恶修善,培植福德、涵养心性、化解恶缘,与人为善,修身齐家、敦伦尽分、在无我利他中转凡成圣,找回自性真我,离苦得乐。
那么我们想一想,在已经逝去的生命当中,我们每天都在忙些什么?都在为谁而忙?忙到今天,烦恼是否会越来越减轻?身体还 健康 吗?福报和智慧越来越增长了吗?为家庭是否尽到了自己的本分与付出?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单位、为 社会 和国家是否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和成绩?
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就要学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努力培养自己的德行、能力、学问及技能,尽好本分,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的付出,并在红尘中面对、接受一切顺逆境界,在历事练心中反省自己、磨练自己、战胜自己,提升自己,在有限的生命中多做利益家人、利益 社会 和国家的事情。这样才能散发生命的光辉,让自己成为一束光,照亮更多人。
二、珍惜 健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 健康 问题。在人的一生中,除了德行, 健康 对一个人来说更为重要。如果没有了 健康 ,再高的权力、地位、名声与财富等等都失去了光彩。一个人如果身体不 健康 ,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与工作,甚至还会给家人带来诸多烦恼和麻烦。
俗话说: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当我们现在如果身体状况还不错,就要多注意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 健康 的身体。
那么,怎样才能保持 健康 的身体呢?
(一)会吃会喝。
1、从 养生 来讲,吃饭要吃七八分饱,到下一顿吃饭前有饥饿感即可。饭前喝汤,有助于减少食欲。
2、吃饭要细嚼慢咽,慢慢品味,不可过快、不吃汤水泡饭、不吃口味过重、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3、少吃甜食(有寒凉性),少吃喝冷饮、少喝饮料。
4、饮食要有规律,要保持清淡,不贪图口味。限油、限盐、限糖。多吃粗粮,多吃素食。饮食多样化,不单一。
5、每天要喝2升水(大约4矿泉水瓶)保证身体供应,对于过敏性鼻炎、慢性肠胃炎、哮喘、心绞痛、呼吸道疾病、失眠、便秘、长期无名疾病、亚 健康 疾病,3--7天有效果。
(二)会穿。
不穿薄、漏、透的服装;尽量穿高领内衣、带好围巾;夏季不贪空调;保护好大椎、颈部、腰腿等部位不受风寒;不穿乞丐服等奇装异服;不穿过暖或过薄服装。
(三)会运动和生活。
每天要步行快走或慢跑三千米以上,或保证运动30分钟,直到身体发热、甚至微微发汗,就达到锻炼效果;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晚上睡眠不晚于十一点,早上七点前要起床,贵在坚持。
中医 养生 中也有很多健身功法,如八段锦,金刚功、五禽戏等等,坚持习练必有好处。
(四)每天保持好的心态与情绪。
要在以下一些方面把握好自己:
1、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出现问题,反省自己。
2、在为人处世中,要学会接受一切,看惯一切、感恩一切。出现问题用理智和智慧去化解,控制好自己的脾气。
3、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与人交往,学人长处,找人好处,改己毛病。
4、内心中没有过不去的人、没有过不去的事,内心不与人对立。
5、学会随顺因缘、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与人广结善缘。
6、每天临睡前反省当天在言语、行为及想法有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五)与家人及大众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1、任劳任怨、尽心尽力做好本分之事,要有担当。
2、尽道不要道,讲情不讲理。看破不说破,明辨不张扬。
3、不去控制、要求或改变别人。一切要从改变自己开始,自己改了家人就改了。
4、保持独立性,亲人在密切相处同时,也要有各自生活空间。
5、学会吃亏、包容、理解、换位思考与不计较。
(六)学会讲话
多讲感恩、祝福、鼓励、安慰、理解、体贴、温暖的正能量的话,不讲生冷硬顶、是非人我、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抱怨责备的负能量的话。
(七)不挣不义之财。
古人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有吉凶,这就是在提醒我们,挣的钱要符合道义才是吉财。如果挣的是凶财,就是感召(皮肤病、血液病等)疾病或灾祸。
(八)不冒犯天地神明
不呵风骂雨;不指责天地不公;不妄议神明、佛像;不冒犯寺院、道场规矩等。
三、珍惜亲情
亲情是最具有能温暖人心的力量,因为有父母、夫妻及兄弟姐妹的存在,
让我们在生活中面临困境与考验时有了更多的希望、助力与美好的回亿。
那么,我们应该珍惜哪些亲情呢?
1、珍惜与父母同在的日子。
当我们越来越长大,父母一天比一天变老。结婚生子,忙着事业和挣钱,和父母团聚的时间越来越少。如果能和父母住在一起,每天能在父母面前尽孝,那可是儿女最大的福报。如果没有住在一起,都在一个城市或离得不太远,就要经常或及时的与父母沟通或团聚。
与父母在一起,给父母做做饭菜,收拾房间,喝喝 养生 茶,多聊起小时候的事或父母感到荣耀的事,谈一些生活或工作中高兴的事,其乐融融,享受天伦之乐,也是人生美好的回忆与幸福的时光。
父母老了,眼也花了,发也白了,背也弯了,气也短了,多么希望儿女能陪在身边,说说话、聊聊天。孝顺父母要安心顺心,莫让言语伤了父母心。
父母老了,走不远了,干不动了,吃不香了,面憔悴了,多么盼望儿女能洗洗衣服,做做饭、见个面。养育之恩要抓紧回报,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
父母老了,记不住了,说不清了,站不稳了,病加重了,多么渴望儿女能及时守候,洗洗脚,擦擦身。陪父母走完最后人生路,莫让自己人生留遗憾,莫让人生留遗憾。
2、珍惜夫妻的缘分
夫妇是“人伦之始,造化之基”,夫妻相处融洽,关系亲密而稳定,家庭就能稳固、幸福。正所谓夫妻和家道子孙必昌,夫妻和对上能孝顺好父母,对下能教育好子女。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家庭和要谐从夫妻和谐入手。
“百年修得同船度,千年修得共枕眠。”夫妻可以说是天底下最亲密的关系了,不管我们的缘分是如何形成的,这世的缘是好还是不好,都要好好珍惜当下这份缘,有恩报恩,记恩忘怨。当我们在处理夫妻关系中,要学会认命认账、任劳任怨,多包容多理解,放低自己改变自己,要学会把身边的恶缘转为善缘,了却该了结的各种因缘,在未来的生命过程里,剩下的就是更多的福报之果!
3、珍惜兄弟姐妹的亲情
爱情可能会将你欺骗,朋友可能会将你背叛。但只有家庭是你避风的港湾,兄弟姐妹是你永远的依赖与助力。剪不断的手足情深,割不裂的血脉相连。忘不掉的童年趣事,放不下的思念牵挂。兄弟之情,感人至深。
宋朝法昭禅师有一首偈:“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古代留下来的这些教诲,都是从他们的真性情当中流露的。这一首偈当中,说的都是兄弟相处最重要的心态。
弟子规讲“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处好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父母不在了,最亲、最近的往往是兄弟姐妹,请珍惜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日子吧。
4、珍惜与儿女在一起的日子
“我陪你变老,你陪我长大,”这是人世间最动情的告白,这句话也说出了天下儿女的心声。
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再大的成功,都抵不过教育孩子的失败。
父母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就是尽好对儿女的慈道与教育,就必然能得到儿女回报的孝道。陪孩子长大,陪孩子一起 游戏 、学习、读书,陪伴孩子经历生活的苦难和欢喜,都会让孩子在心里留下美好的回忆。
可惜我在孩子小时候都去外面忙碌,而对孩子的陪伴与付出都很少,直到孩子长大了,才明白此理。结果就是,孩子和我感情不亲密。
因为孩子需求的不单单是食物,还有精神上的鼓励;孩子需要的不单单是好看的衣物和书本文具,还有对孩子错误言行举止的及时的提醒与纠正;而孩子一天天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中,更需要父母在言行举止上言传身教的榜样的力量。
父母给予孩子的心胸、忍耐、大度、独立、包容与诚信,好德行与好习惯的养成,往往只有在父母身边才能让孩子真正学到,而这些在学校里面是很难学到的,而这些却是父母给予孩子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给予的无条件的爱,才能让孩子把这份爱传递出去。请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日子吧,这样当你回首往事,你对孩子的付出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都会成为实现自己晚年幸福的资粮。
四、珍惜福德
每个人都希望成为一个有福报的人,当你有福报的时候,就要学会珍惜福报。一般来讲,普遍的规律,人的福报往往都是有定数的。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当一个人在享福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在消耗自己生命中的福报。而当一个人的福报享受尽的时候,就意味着贫穷的开始或生命的结束。但是如果平时能多培福、修福、积福,那么福报就会不断增长。
一个人如果付出的、给予的、奉献的多,而回报的、享受的、得到的少,就是在积累培植福报;反之,如果回报的、享受的、得到的多,而付出的、给予的、奉献的少,就是在折损消耗福报。
由此可以想一想,我们每天到底是在付出的多还是得到的多?是享受的多还是给予的多?是积福还是消福?如果每天无所事事,而又感到很自在、好像很清闲,表面看上去好像是在享福,实质上确是在消耗福报啊!!!
这个道理太重要了,我身边很多人听完我这个解读,都学会了多付出,多培福积福。
我在十多年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一个人,尤其是女人,在结婚前如果被父母宠爱、娇惯、溺爱,付出的少而享受的多,给与的少而得到的多,那么结果就是在结婚之后往往就会吃尽苦头,甚至经历很多的人生挫折与磨难。
一个人的福报、一生的钱财甚至吃的饭多少,往往会有一个定数(如果修福集德或造恶犯罪会有增减),浪费的多、享受的多就是住在折掉自己的福报。
一个人在少年、青年乃至中年时期享福都不是真有福报,只有到晚年时享福才是真有福。而我们每天所用的房子、车子、手机、衣物、家电、粮食等等,一切都是我们的福报,因此,我们要珍惜我们所有的一切。要向那位老农一样,珍惜粮食、珍惜衣物、珍惜福报,才能收获幸福。
同时更要珍惜已经拥有的美德,才能让幸福之花常开、菩提之树常青。
五、珍惜遇见
每天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种的事情,有些事情是自己主动要去做的,也有些事情是应别人的要求或需求而随顺去做的。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顺有逆,有好有坏,有如意也合自己心意的。其实,每天我们能遇到的一切因缘都是必然该发生的,因此我们每天遇见的一切人事都与我们与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遇见的诸多事情当中,我总结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缘:
1、遇见是来让我们在不同人群面前、所扮演的不同人生角色中尽到职责本分、完成我们来到此世间的责任与义务,甚至是使命;
2、我们遇见的逆境、恶缘以及所谓不如意的事,是来提醒或警示我们曾经犯过同样的错误;或者提醒我们要“见人恶,即内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不断的遇见当中反省,改过。
3、不同人与事在我们面前的出现,也是来让我们格物致知,让我们明白人生的道理,提升我们的智慧。
4、遇见的逆来之事,往往是来给我们送德。有句话讲,逆来顺受是德。如果我们能在面对逆来之事、看似不讲理、不合情理的事我们能逆来顺受,宁可吃亏不占便宜,保持谦卑恭敬心,那么就是来给我们积累德行。
5、遇见逆来之事,是来让我们磨炼耐心、扩大心量、增加忍耐力,专注力等,让我们在历事练心中成熟。一个人只有通过逆境的磨炼才能不断得以成长。
6、遇见之人与事,还有是让我们吃亏、没面子、甚至有失去财物、权位,一切都有因缘,其实这些都是让我们来偿还自己往昔的欠债。所谓认了受了,早了早好,命里是你福报与财物,即使眼前失去了,早晚会回到你身边会被你所享用,不会少一分一毫。因此,当我们能明此理,就能不看重眼前的得与失,就能在每天的遇见中看惯一切,接受一切,化解一切。
7、我们遇到的事,也不过是修身、齐家、炼心、化性乃至修炼的工具而已,借着事情这个工具来修炼自己的心达到不随境转,乃至动静一如、好坏一如,生一如。
请珍惜每天所遇到的各种缘分,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心,善待一切人与事。对过往之事心中不存,未来之事心中不忧,随缘不攀缘,随缘化解恶缘,随缘与人广结法缘。这样就会在每天的遇见当中随缘消旧业,不断增长智慧。
如果是别人来找你做的事情,也要视自己的忙闲、能力大小、对方事情紧急程度以及是否符合道德、法律、法规等因素去决断是否去做,做到什么程度。否则如果对方只要来找你,你都不好意思拒绝,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时间、精力乃至财力、物力的不必要的浪费。我就曾经面对别人来找自己要做的很多事,不一定非得只有自己才能去做,不好意思拒绝,结果让自己每天忙的够呛,劳碌不堪,劳力劳心。
六、珍惜善知识
“善”字,一般人都当“好”字讲;而“善知识”这个“善”,当“能”字讲。他能知能识,能知道什么呢?能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一)善知识的内涵
善知识指具有正知正见,德才兼备,能引导大众断恶修善,趋向人生解脱的良师益友,又称善友、亲友、胜友。
(二)善知识的重要性
善知识犹如一条路、一座桥梁,顺着他的指引,能够到达涅槃的彼岸;善知识能善巧地、深入浅出地、契理契机地教示,让我们能够明白人生的真相,所以说依止善知识是修身、修学的重要捷径和资粮。
在修身、修行的路上,善知识是导师,具正知正见,行者时常会遇到恶缘的侵入,善知识能帮助行者远离恶法,趋于正道。具正知见的善知识,才能引导众生远离一切恶法,修习一切善法,能够如法而说,如法而行。在善知识身边时常会体会到他们的悲心,时刻为众生着想,受种种善行的感召力,努力向善知识看齐。
由上可知,若依善知识的教言而行,就会得到善知识正见的加持,内心就会欢喜,努力修学,获得福德、智慧圆满,如上弦之月,迅速成就菩提,得大利益。善知识如此重要,我们应平等地发大愿:“诚心祈愿所有利益我法身慧命的善知识,时刻开示普贤行愿,照明解脱大道,深入智慧大海,能在一切时处,恒时加被,无有疲厌弃舍之心,常发大愿,生生世世不离善知识。”
(三)善知识的种类
1.做人态度上的善知识:现实生活中善知识的表现各有不同,有些善知识表现在外,处处为他人着想,时刻做利益众生的事业;有些善知识,直言相劝,引导身边的人;有些善知识,时刻为他人排忧解难,当病痛时,给予安慰与照顾。
2.待人接物上的善知识:有些善知识,看见朋友贫穷困窘,尽力帮助,不计报酬;有些善知识,与人交友,心包太虚,唯在佛法上增益;有种善知识,与道友精进相惜,法上共增益;有种善知识,将感恩刻在石头上,将仇恨写在沙滩上,相互感恩。
3.处世风格上的善知识:有种善知识,处世以和为贵;有种善知识,见对方偏离正道,设法令其舍邪归正。有种善知识,看到对方懒惰,不理生计,劝他勤于劳作,一点一滴做好身边的每件事。
由此可见,善知识无处不在,只要用心观察,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人事都是善知识,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人是生活在群体当中,必定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四)与善知识同行
同行就是好的同学﹑同事﹑同参道友,在修学的道路上,能以种种方便善巧来促进你,精勤修学;当你放逸时,能在旁边提醒帮助你;当你迷失时,能设法引导你;当你病痛时,能不舍弃,耐心照顾你;当你成功时,能欢喜赞叹你,在修学路上更进一步,同行善知识能够助我们早日成就道业。
让我们打开智慧的双眼,学会善于发现周围善知识的优点,提高自己的品德,涵养自己的心性,做到身心安稳、行为规范,渐与圣贤接近。
八、珍惜你所拥有的
珍惜已经拥有的德行,抵制各种名利与财色的诱惑,端正念头、言语与行为,因为积累德行不容易,失去却很容易。
珍惜自己的权势或地位,不要把权势和地位当做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而是要把权位当做为大众服务的机会与方便。
珍惜在蓝天白云下,山川大地上在为我们无私付出、给予我们带来 健康 与美好回忆的花草树木、涓涓小溪以及万物生灵。学习它们无私无我的奉献精神。
珍惜给我们带来宜居生活保障的环卫、电力、水利、消防、医疗、交通、商业等各行各业为我们服务的庞大的人群,当生起敬意和感恩。
我们要学会珍惜你所拥有的,因为你所拥有的不一定永远属于你,如果不珍惜可能会失去。
珍惜福报,从惜福节俭开始;
珍惜亲人,从言语柔和开始;
珍惜友情,从关心付出开始;
珍惜好名声,从洁身自好开始;
珍惜婚姻,从包容理解对方开始;
珍惜工作,从尽职尽责开始;
珍惜生命,从珍惜每一天开始;
珍惜你所拥有的,从保持美好、善良心灵,善待生命开始......
2021年1月27日
印祖对青少年的教诲
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当此轻年,精力强壮,宜努力读书。凡过读之书,当思其书所说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读了就算数了。书中所说,或不易领会。而《阴骘文》,《感应篇》等皆直说,好领会。宜常读常思,改过迁善。于暇时尤宜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切勿以为辛苦。
古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此时若错过光阴,后来纵然努力,亦难成就。以年时已过,记性退半,所学皆用力多而得效少耳。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报应。一举一动,勿任情任意。必须想及此事,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动念,亦当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坏心,即有罪过。要想得好报,必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有利于人物,无害于自他方可。倘不如此,何好报之可得。譬如以丑像置之于明镜之前,决定莫有好像现出。所现者,与此丑像了无有异。汝果深知此义,则将来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爱慕之也。祈审慎思察,则幸甚幸甚。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与周法利童子书》
印光祖师一生端以文字般若阐扬净土法门,诲人不倦,利济众生。这一篇《与周法利童子书》,是印祖专门给周法利居士写的开示。古人男子年满十五岁,就要行「成童」礼——将头发盘成发髻,称为「成童」、「束发」;男子年满二十岁就可于发髻上加冠行「冠礼」,称为「弱冠」。如此可知,周法利居士当在十五岁至二十岁之间,那么这一封信就是印祖对一名青少年的教诲了。
在信的开端,印祖就陈以利害,指出「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当中最关键的时期,就像一棵树苗成长的好与坏,直接关系这棵树将来是否能长成可用之材,因此要对它进行规范、引导,不可任其放逸,应使之正而直。人的教育也是如此,青少年往往有 *** 无理性,对事物的善恶缺乏辨别能力,而社会是充满诱惑的,比起印祖所生活的时代,现在的社会更是如此,传统的价值观念被抛弃,青少年往往在所谓的「流行」、「时尚」中迷失自己,一步踏错,即便不悔恨终生,也必然错过了学习和成长的黄金时光。那么「不可学时派」该学些什么呢?
印祖首先指出「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孝」是儒佛两家的根本,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教化产生的基础。佛教亦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也。」「弟」即「悌」,是兄弟手足之间的关系,所谓「兄友弟恭」。「骨肉」、「手足」是中国向来用以形容兄弟间亲切的名词,这实在是最适当不过的形容。能够把这两个名词表示得恰好的,无过于法昭禅师的诗:「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若心中常怀兄长、弟妹之情,则敬亲爱亲之情油然而生。由此扩大,亦极易与身边的人融为一体,如此上下和睦,一片祥和之气,此亦佛教之道。「忠厚诚实」是个人品质,要通过具体的行为来培养,如能持五戒十善,自然「忠厚诚实」。
佛法是与生活相应的,所以基本的做人道理必须具备,才能入道。儒家重视孝道,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为政的人以孝子之心为政,所以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也一定是忠臣。也就是说,是否成为有用的人,观察他居家行止如法与否,就知道答案了。
因此,印祖认为: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能于家庭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印祖所强调的力行伦常,尽谊尽分,广行众善。这一切都成为做个堂堂正正的人所必备的条件。
故我们修持要注意言行的相应,既然想念佛求生净土,世间善不能忽略不做。这与《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异曲同工的意思。由此可知,净土法门的修持,不是只要一心求生西方,对于现实人间的世事,就不闻不问。印祖并不教人废弃世事,相反的,常常勉人居尘学道,善尽做人的义务。
接下来,印祖指出应该当此年轻之时,精力旺盛,要努力读书。读书要讲方法,不能走马观花,读过就忘。要思考书中所说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依之实践。尤其像《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这样易读易懂的书籍,更是要常读常思,并依之改过迁善。读书之外,尤其要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圣号,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最后,印祖将对青少年的教育总结为两个方面。
「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这是《论语·里仁》里的一句话,说的是为人修身就是要向品德优良的人看齐,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而看到没有品德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与其相同。其实这里的贤,可以扩大到一切优秀的事物。社会如同大染缸,人在社会之中,岂会不受影响?社会上形形 *** 的人,社会价值观念、社会道德标准各人所持不同,在这样的世界里,如何才能守住自己的一方净土呢?唯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看见别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学习,哪怕同他相差甚远,只要坚持下去,慢慢的总会赶上他。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只要有这样的心,有这样的毅力,何愁事不成?曾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想如果为人能做到此,那为人的品行一定会更完美。
「第二要知因果报应。」 事实上,佛教注重的伦常日用之道与儒教所说大致一样;所不同的是:佛教说明三世因果,善恶报应。使人心存敬畏,不敢随心所欲而胡作非为,即使在暗室独处之中,常如面对佛天。故纵属下愚者,也喜欢听闻做善事可得到好的果报。俗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假如每个人行事之前都先考虑到这种观念,消极上阻吓著坏人的作奸犯科,积极上鼓舞著大家去行善,因此使社会上坏事因而减少,好事因而增多。或许一开始无法做得很完美,但渐渐的,常受佛法因果报应实事的薰陶,而勉励自己「尽义尽分」的做好。此即印祖融合儒佛思想之所在。
因果的事理,是通三世,重叠无尽的,很可能此善因种下去还未得善果,以前的恶果先成熟而获恶报,怎可因而断定无因果之报应呢?犹如种植稻谷一样,早种者早收成;如欠债一般,力强者先牵。基于因果法则,知今生之幸与不幸都有其来由,倘能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痛改前非,努力行善,就是「转变由心之奥旨」。所以说:极力提倡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可以改变社会不好的风气,使人人臻于真善美之境。
总的来说,印祖指导青少年学佛的方法次第分明,有真知灼见。先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将基本的伦常教育巩固住,就是「本立而道生」。接着示以深信因果,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由虔诚心念佛,及信愿行坚固之后,行有余力,再研究大乘经论和儒家经典。这样循序而进,努力修持,则不但实际生活上可跻入圣贤的境界,临终也必可往生极乐净土。可以说,将儒家伦理思想和佛教的净土信仰,做了最完美的结合。
在我们这样的末法时代,发心学佛尤为不易。印祖的这篇开示,不惟于青少年有益,实是现今学佛之人的渡世慈航。
兄弟情感为何也会拔刀相处?
法昭禅师曾经写了一首描述兄弟情谊的词,叫:“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其实,从古至今有很多关于兄弟友好,团结和睦的嘉言警句,但是,实际生活是残酷的,在农村生活多年,我经常看到兄弟之间反目为仇、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我们东头有一亲兄弟俩,为了争夺父母留下的一所宅子,相互之间骂了亲姥姥,几十年间两家从不过话,直到,对门的弟弟家锁门外出视而不见,中间人从中调和也枉费口舌,还有家庭条件好的一对兄弟俩,哥哥是乡干部,弟弟经商家趁百万,但是,两家不知何故结了仇怨,不但高声对骂,而且拿刀动斧的要拼命!
这是怎么啦?
我们小时候,多是成长在兄弟多的家庭,那时候,是哥哥让着弟弟,护着弟弟,有人要是欺负了弟弟,哥哥会挺身而出与对方理论,弟弟也是爱着哥哥,有什么好吃的总是想给哥哥留一份。这种血浓于水的感情让人感动。
但是,任何事情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连父母与子女之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发生改变!小时候子女依赖父母养活,所以很多的时候是听说听道的很乖巧,但是,随着一天天长大,直到自己能挣钱养活自己,这时候子女和父母的关系就会发生改变,这就是人们说的:你现在翅膀管硬了,不听父母的了!
而兄弟之间,因为大了各自组成了家庭,外人的介入让兄弟之间的关系土崩瓦解,而随着各自生育了小孩,哥哥不再承担弟弟的呵护任务,弟弟也要挣钱养家糊口,这时候他们之间的相互扶持相互友好的关系就被打乱了!一旦有了利益的纠纷,兄弟之间会为了各自的家庭利益而考虑,在人的至亲关系上,对孩子的养育之恩永远胜于兄弟之情,所以当长大的兄弟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兄弟之间会站在各自家庭的立场上,甚至会打的头破血流!
古代的皇位之争更是无亲情可言,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而杀父弑兄,燕王朱棣为了争夺帝位而与亲侄子反目为仇,其实,就是国家和国家之间,当利益一致、需求相同时,会说唇亡齿寒,一衣带水;而当利益发生冲突时,各自会撕破脸皮,甚至不惜拔刀相向!
这是为何呢?其实,理智的说人和人之间是一种利益的关系,就连父母和子女之间也不例外,父母对子女好,是希望自己老了子女孝敬的,既然连最亲的血缘之间也是利益相系,那么,兄弟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相互的博弈!彼此利益一致,相互取暖时,就是好兄弟,好姐妹,好夫妻,好朋友,当利益发生了冲突,变得不可调和,我们就发现兄弟之间反目为仇,姐妹之间互不搭理,朋友之间形同陌路!
所以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个世界不是写小说,演电视剧,没有那么美好!
同气连枝什么意思?
词目
同气连枝
发音
tóng qì lián zhī
释义
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引用
《旧唐书》卷九十五·列传四十五·睿宗诸子 ...得其先。长不居震,刚不乘乾。让之大者,胡可比焉。捴、范已降, 同气连枝 。性习何远,非革即睽。有善有恶,祸福不欺。... 《喻世明言》第十卷 膝大尹鬼断家私 ...母的,见父母所爱者,亦爱之;父母所敬者亦敬之。何况兄弟行中, 同气连枝 ,想到父母身上去,那有不和不睦之理?就是家私田产,总是... 《喻世明言》第二十二卷 木绵庵郑虎臣报冤 ...门宗嗣,领他去养育成人,感恩非浅。”贾濡道:“我今尚无子息, 同气连枝 ,不是我领去,教谁看管?”贾涉大喜,私下雇了奶娘,问宰... 《醒世恒言》第二卷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 紫荆花下说三田,人合人离花亦然。 同气连枝 原不解,家中莫听妇人言。 第二句说“花萼楼... 《女仙外史》第六十回 高邮州夫妇再争雄 广陵城兄弟初交战 ...坏,坏在哥哥。一个顾不得金昆王友,枪刃不离心窝内;一个顾不得 同气连枝 ,刀钅芒只向顶门来。 漫说他两人曲直难分,... 《情梦柝》第10回 端阳哭别娘离女 秋夜欣逢弟会兄 ...过来,今晚准要下船,断不亏你。”若素大哭道:“舅父与母亲,是 同气连枝 ,怎不顾我,竟胡做起来?这断使不得。”汝锡听了,竟不睬... 《狐狸缘全传》第16回 法台上吕祖劝妖狐 半虚空真人斗道法 ...合。作甚么讲根柢,兜我们的短?扬人之恶,并不隐言。当着我这些 同气连枝 的众姊妹,竟用这些大言铺派羞辱于我。你想想,这些话叫人... 《蜃楼志》第二十四回 香粉吟成掷地声 埙篪唱彻朝天乐 ...言告师氏。问征夫以前路。他说,**你权时落后。好教我意难忘。 同气连枝 。 当下合席干了一杯。丫头换上酒菜,吉士道... 《欢喜冤家》第九回 乖二官骗落美人局 ...渍的空谷传声,两个人并皆佳妙。 上下亲 同气连枝 ,赛过了夫唱妇随。 有人来属耳垣... 《娱目醒心编》卷一 走天涯克全子孝 感异梦始获 ...望族。 法昭禅师偈云: 同气连枝 各自荣,此此小事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 《东度记》第九十六回 众商发心修庙宇 三 ...心寡欲善男子去也。”一阵风也去了。艾多乃向分心魔道到:“我等 同气连枝 ,来求他度脱。他两个参悟了去,我也说不得上前讲几句。”... 《东度记》第九十七回 讽经商真心显露 恶 ...静安舒,豁达大度,只得蔼然春风和气,说道:“老师父,我们四人 同气连枝 ,为世情好。只因人情偏溺,以致我等迷乱。今得度化,把我... 《东度记》第十二回 元通说破灵通关 梵志 ...雨,说道:“你看我这个契弟,他态度风流,情怀娴雅,常结交几许 同气连枝 ,亦且成就人家佳偶。也只因人为他纵情过度,逞欲劳伤,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