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风十愆具体解释-三风十愆是哪个朝代的
1.不直和纵囚有什么区别
2.唐太宗和隋炀帝是什么关系
3.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是数字的成语有什么
4.带三的成语、俗语
5.有没有关于风字在第二个的四字成语
不直和纵囚有什么区别
中国古代社会实行行政与司法合一的政治体制,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审判机构和职业意义上的法官群体。但是,出十维护社会秩序,宣扬主流伦理价值观念的需要,履行司法审判职能的群体还是存在的。司法审判机构作为官僚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法官一直是古代官僚的重要职责和基本职能。为了达到司法的相对公正,使各方的利益在社会结构容许的范围内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实现“无讼”的理想状态,对司法官员的责任进行制度化的规范,是中国古代统治阶层的必然选择。司法官责任制度是中国古代诉讼制度的重要内容,其发展完善是中国法制史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法文化的体现。以古鉴今,考察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的发展完善,会为现代法官责任制度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帮助。 本文所研究的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是以二十四史中历朝历代的刑法志、极具代表性的古代法典、以及相关的考古发现资料为主要依据的。此外,对十现代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及观点,本文也适当地加以借鉴。治,所以韩非在《韩非子·饰邪》中道:“释规而任巧,释法而任智,惑乱之道也。”又在《韩非子·五蠹》中主张:“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秦统治阶层设置了严密的法网来统治国家、规范会。在行政管理上,秦朝以是否通晓法令作为区分良吏和恶吏的标准。秦简《语书》载:“凡良吏明法令而恶吏不明法令,不知事,不廉洁”秦朝对于法官责任制度较之前代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第一次根据司法官员的主观心理状态来裁断司法责任。秦律从故意和过失两个方面来界定司法官员的主观心理状态,并以此确定罪名:一是以故意为构成要件的“不直”罪和“纵囚”罪。所犯罪重而法官故意轻判或所犯罪轻而法官故意重判称之为“不直”。《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记载:“甲有罪,吏智(知)而端重若轻之,论可(何)殴(也)?为不直。”对于司法官员犯“不直”罪的处罚,秦律一般规定罚作劳役或流放。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司法官员对应当论罪的罪犯故意不论罪或隐瞒案情、故意使罪犯不够判罪标准而无罪的行为称之为“纵囚”。二是以过失为构成要件的“失刑”罪。据《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记载:“士五(伍)甲盗,以得时直(值)臧(赃)直(值)过六百六十,吏弗直(值),其狱鞫乃直臧,臧直百一十,以论耐,问甲及吏可(何)论?甲当黥为城旦,吏为失刑罪。”在这一案例中,司法官员因过失而错误计算了赃物的价值,属于“失刑”罪。秦朝依据司法官员的主观心理状态裁定司法责任的做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法官责任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体现。汉代对司法官员的责任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在刑法上,汉承秦制,根据司法官员的主观心理状态来裁断司法责任,如将秦时的“纵囚”罪改为“故纵”,将“不直”改为“故不直”,“出罪为故纵,入罪为故不直。” 此外,汉律还规定,司法官员明知犯罪却不敢论处即称之为“不廉”。汉朝初年,鉴于秦代法网过苛导致二世而亡的教训,统治阶层奉行黄老思想,实行约法省刑的政策。及至武帝时,由于阶级矛盾激化,统治层一改往日的清静无为,改为强势的司法镇压。汉律确立了“缓深故之罪,急纵出之诛”的原则,对司法官员故意出人罪者较之故意入人罪者处以更为严厉的刑罚。据《汉书·昭帝纪》载:“廷尉李种,故纵罪,弃市。”而汉宣帝时,商利侯王山寿,坐为代郡太守,故劾十人罪不直,3供或隐瞒案情;三是“惟内”,即办案人员与案犯之间存在亲属关系;四是“惟货”,即在办案过程中索贿受贿、徇私枉法;五是“惟来”,即办案人员与案犯有相互勾结或往来关系。按照当时的规定,司法人员犯有这五种行为的,与案犯同等处罚。这一制度规定了西周时期司法官员的五种违法行为及与其相对应的责任。西周在司法官员违法的处罚上提出了“其罪惟均”的原则,将司法官员应该承担的责任与被告因司法官员违法裁断所受的刑罚相联系,使司法官员应承担的的责任因案件性质的轻重而不同。这一规定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报应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反坐的惩罚是合理有效的,为后世发展的的法官渎职反坐原则确立了依据。此外,《尚书·吕刑》亦记载:“狱货非宝,惟府辜功,报以庶尤。”这说明西周统治者认为,司法官员接受贿赂、徇私枉法会败坏王朝统治,触犯上天,激起民愤。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对于司法官员的责任规定得愈加严厉。司法官员断案失当而错杀无辜,或者上级司法官员由于监督不力而使得下级官员裁断案件出现错误等等,诸如此类,司法官员均要承担刑事责任。《史记·循吏列传》记载,晋文公时,晋国法官李离因过听下吏的错案而错杀无辜,自拘当。晋文公为之开脱道:“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说:“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付其罪下吏,非所闻也。”晋文公又劝言:“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答:“吏有法,失刑则刑,失则。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吏。今过听杀,罪当。” 李离不肯受晋文公的赦免,伏剑而。可见,当时法官责任制度具有相当程度的神圣性。第二节 确立阶段——秦汉时期 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法家思想作为官方统治思想的朝代,因而主张以法律和刑罚作为基本的治国手段。正如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旨》中称:“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既强调君臣上下的区别,又主张不分亲疏贵贱,一律以法为准则,因而,确立法律的权威是法家治国主张的首要任务。法家强调法治,反对人2第一章 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的历史演变 根据二十四史中历代刑法志的记载,可以归纳出,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始创于先秦时期,确立于秦汉时期,定型于隋唐时期,发展于宋元时期,完备于明清时期。第一节 始创阶段——先秦时期随着国家与法的产生,法官责任在夏朝的法律中已有规定,虽然不够明确具体,但已经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左传》记载,《夏书》中规定:“与其杀无辜,宁失不经。”夏《政典》中则规定:“先时者杀无赦,不逮时者杀无赦。”这些刑罚原则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的基调,即违法办案应受到追究。此外,在夏朝,司法官责任的内容主要是指定罪错误以及不遵守规定期限办案。《左传·昭公十四年》记载:“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其中,“墨”即指“贪以败官”,这里包括了司法官贪赃而枉法裁判的行为。商代沿袭并发展了夏朝关于司法官责任制度的有关规定。《尚书·伊训》载:“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风。敢有诲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为乱风。惟兹三风十愆,邻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具训于蒙士”强调官员,尤其是司法官员的品格操守、道德气节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由此可见,商代对于司法官员的责任制度进一步发展。西周时期的法律对于司法官责任制度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系统的规定。《尚书·吕刑》记载:“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 又载:“惟敬五刑,以成三德。”即作为司法官员,要慎重地施用刑罚,才能够体现出执法者的德行。西周法律对于法官责任制度的发展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五过之疵”,“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其审克之。”所谓“五过之疵”,就是司法人员徇私枉法、出入人罪的五种行为:一是“惟官”,即办案人员与案犯曾有同僚关系;二是“惟反”,即办员鼓动或允许案犯随意翻免。由此可见,对于司法官员故意出人罪与故意入人罪的处失衡,十分明显。东汉法律对此原则加以修正,对故意入人罪,坐杀无辜者,也予以严惩。如《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大司徒戴涉坐故入罪,下狱。”汉律对违背办案程序进行案件裁断的司法官员也予以相应的责任追究。例如,司法官员裁断案件应先请示上级而未预先请示的,或未按诏书及时办案的,均要受到惩处。此外,汉代法律对于司法官员中的贪赃枉法者均予以严惩。汉文帝时,吏多赇求枉法,法轻不足以止,故设重刑,将吏坐受赇枉法(接受贿赂枉法裁判者)之刑,由笞刑改为弃市;对于以武力相恐吓,以恶言相威胁,曲法索受罪人的财物,即恐_收赇的,亦处刑。《汉书·王子侯表》载:“嗣葛魁侯戚,坐缚家吏,恐_受赇,弃市。”第三节 定型阶段——隋唐时期魏晋至隋,在继承前代法官责任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有所损益,这些规定在《断狱律》中有较为集中的体现。两晋时期,晋律设有对司法官员出入人罪予以追究的专条。《晋书·王宏传》曰:“擅纵五岁刑以下二十一人,为有司所劾,帝以宏累有政绩,以赎罪论。”此外,晋律规定,司法官员如果失赎罪囚,则罚金四两。南北朝时期,北魏显宗曾诏令:“诸监临之官,所监治受羊一口酒一斛者,罪至大辟,与者以从坐论。”及至隋朝,统治阶层将前代法律所规定的一系列司法官员责任制度损益修正,使之更加系统完善。《唐律疏议》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集历代立法司法经验之大成。唐律所确立的封建司法系统有序而规范,成熟而严谨,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其中,关于司法官员责任制度的规定十分系统完备,是自夏商以来历朝历代不断发展完善的法官责任制度定型化的标志。而在唐之后的各个朝代,对于司法官员的责任制度的规定只是在唐律的基础上有所增损,并未进行过重大改动。所以,可以说,唐代的法官责任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的典型代表。其主要内容如下:1、出入人罪责任。唐代规定法官“出入人罪”,根据其主观的故意与过失,承担刑事责任。故意者罪重,采取反坐原则;过失者,减故意者三至五等处罚。《唐律》规定:“诸鞫狱者,皆须依所告状鞫之。若于本状之外,别求他罪者,福!
唐太宗和隋炀帝是什么关系
唐太宗和隋炀帝有两层亲戚关系。
1,唐太宗的曾外祖父和隋炀帝杨广的外祖父都是独孤信。李世民应该叫隋炀帝表叔。
2,隋炀帝杨广的女儿大扬妃嫁给了唐太宗,生下了李恪和李愔。
相关资料如下。
隋炀帝杨广与唐高祖李渊是什么光系
姨表兄弟。
隋炀帝杨广与唐高祖李渊的外祖父都是独孤信。
中国历史上,外戚世家颇多,如西汉王家,东汉粱家等,但是,没有哪一个世家,比得上独孤世家。
独孤世家,在北周,隋,唐,这接连替代的三个朝代,都是外戚。一个家族,在两个朝代都是外戚,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何况三个朝代!何况这三个朝代是先后接替,而非同时并立的!
历史上有三位独孤皇后,北周明敬后,唐元贞后,隋文献后,她们系同父所生,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这位三朝国丈就是西魏宰辅独孤信。
独孤信(公元502年——557年)本名如愿,后因治绩突出,“信著遐迩”,被赐名为信。北周时期云中(今大同)人,史称“美容仪,善骑射”。他是西魏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将,因战功卓著,拔至宰辅,其声名远播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少年时代喜爱修饰,讲究穿戴,故在军营之中享有“独孤郎”之美称。
他初投葛荣帐下为将,后投北魏,曾经匹马单枪生擒渔阳王袁肆周。因屡立战功,先后历任别将、员外散骑侍郎、新野郡守、荆州防城大都督、武卫将军 、浮阳郡长、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军事兼尚书右仆射、荆州刺史、车骑大将军、河内郡公、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加授太子太保、大司马、柱国大将军。隋文帝即位后,赠太师、上柱国、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封赵国公,邑一万户,谥曰景。
独孤信风度翩翩,雅有奇谋大略。太祖初启霸业之时,他镇守陇右之地,史称“及信在州,事无拥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人愿附者数万家。”“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由于他执政期间惠政颇多,因此,很受百姓爱戴。
独孤信一生共有六子七女,六子俱任官职。
其女:
1.长女嫁北周明帝(为宇文泰儿子),为敬皇后,有子——周宣帝。
2.四女嫁唐世祖李炳,被追封为元贞皇后,有子——唐高祖
3.七女嫁隋文帝杨坚,为文皇后,有子——隋炀帝
够BT吧。所以这三朝的首层亲戚关系,就是这三朝都有皇帝是独孤信的女婿和外孙。
=================
三、抛开独孤世家,他们三朝两两间都还互有的亲戚关系
1.北周-----隋
抛开独孤皇后,另外
杨家是北周的外戚,这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的。就不多说了。杨坚的女儿嫁给了北周宣帝,后来到宣帝的儿子(也就是杨坚的外孙)即位时,杨坚就把国家给夺了,改周为隋。
======
2.北周-----唐
抛开独孤皇后,另外
宇文泰的长女,也就是北周明帝和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嫁给了神武公窦毅,他俩后来生了个女儿,就嫁给了李渊,后来此女被封为太穆皇后,也就是李世民的亲母。所以,李家当时也是北周外戚(确切是窦家,但是后来窦家都依靠李家,也就这么看了)
======
3.隋------唐
一般人都知道由于有独孤皇后的关系,李渊是杨坚的外甥,但是,抛开这层关系
李渊的妹妹同安公主,有女王氏,乃隋炀帝的妃子,也就是说李渊的外甥女是杨广的妻子(当然不是正妻,但李渊靠这层关系也是外戚啊)。有人可能注意到:李渊和杨广应该是同辈的,怎么李渊的外甥女嫁杨广呢!呵呵,请注意帝王纳妃子,往往不看辈分的。
李恪,唐太宗第三子,母乃隋炀帝之女。
郁林王恪,始王长沙,俄进封汉。贞观二年徙蜀,与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国, 久乃为齐州都督。帝谓左曰:’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 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十年,改王吴,与魏、齐、蜀、蒋、越、纪六 王同徙封。授安州都督。帝赐书曰:“汝惟茂亲,勉思所以籓王室,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今当去膝下,不遗汝珍,而遗汝以言,其念之 哉!”坐与乳媪子博塞,罢都督,削封户三百。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 善骑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晋王为太子, 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 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故无忌常恶之。永徽中,房遗爱谋反,因遂诛恪,以绝天下望。临刑呼曰: “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四子,仁、玮、琨、璄并流岭表。显庆五年,追王郁 林,为立庙,以河间王孝恭孙荣为郁林县侯以嗣。神龙初,赠司空,备礼改葬。
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 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 ,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于冤狱。
从太宗立李治为太子以后赐吴王恪书可以看出,太宗逝世之前,他都还是很有野心的,太宗书诫之曰:“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若吴王恪是个太过于本分的人,太宗也不必如此费尽苦心地告诫他。
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是数字的成语有什么
一唱一和、一模一样、一点一滴、一年一度、一五一十。
一、一唱一和
白话释义:此唱彼和。比喻互相配合,互相呼应。和(hè)。
朝代:宋
作者:陈昉
出处:《颍川语小》下卷:“呼应者一唱一和。”
翻译:呼应的人喻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二、一模一样
白话释义:形容完全相同,没有什么两样。
朝代:清
作者:吴敬梓
出处:《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今日抬头一看,却见他黄着脸、秃着头,就和前日梦里揪他的师姑一模一样,不觉就懊恼起来。”
三、一点一滴
白话释义:形容微小零星。
朝代:近代
作者:方志敏
出处:《可爱的中国·清贫》:“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
四、一年一度
白话释义:指每年一次。
朝代:宋
作者:王安石
出处:《送吴显道》诗之五:“惟有春风应最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翻译:惟有春风我们应该最为惜,每年只归来一次啊。
五、一五一十
白话释义:数数目时往往以五为单位,一五,一十,十五,二十…数下去,因此用“一五一十”比喻叙述时清楚有序而无遗漏。
朝代:明
作者:施耐庵
出处:《水浒全传》第二十五回:“这妇人听了这话,也不回言,却踅过来,一五一十,都对王婆和西门庆说了。”
带三的成语、俗语
三
sān
大写:叁
(1) ㄙㄢˉ
(2)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3)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4) 郑码:CD,U:4E09,GBK:C8FD
(5) 笔画数:3,部首:一,笔顺编号:111
(6) 英文:three
谚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耳。——《战国策》
三过家门而不入。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more than two;many;several]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three times]。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词性变化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third palace]。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
(2) 指君、父、师 [monarch;father,teacher]。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Heaven;Earth;Human being]。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Three Emperors]。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three stars]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amiableness]。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相关成语
折臂三公
一饭三遗矢
三角恋爱
三寸金莲
拼命三郎
二意三心 形容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或意志不坚定
二桃三士 士:武士。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比喻借刀
二三其节 二三:指不专一。三心二意,没有一定的操守。形容心意不专,反复无常
二三其操 二三:指不专一。三心二意,没有一定的操守。形容心意不专,反复无常
二帝三王 二帝:唐尧、虞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指古代帝王
二次三番 蕃:遍数。不止一次,反复的
重三叠四 〖解释〗形容多次重复。
语四言三 〖解释〗指信口乱说闲话。
壹倡三叹 〖解释〗指一人歌唱,三人应和。
一饭三吐哺 〖解释〗指一顿饭之间,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比喻求贤殷切。
一而二,二而三 〖解释〗由一至二,由二至三。指由此及彼联想开去。
蹄闲三寻 〖解释〗指马奔走时,前后蹄间一跃而过三寻。形容马奔跑得快。同“蹄间三寻”。
事无三不成 〖解释〗谓办事非经多次努力不会轻易成功。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解释〗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解释〗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三拳两脚 〖解释〗形容不多几下拳打脚踢。
三薰三沐 〖解释〗①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同“三衅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携。
三沐三薰 〖解释〗再三沐浴熏香。表示郑重或虔敬。亦作“三沐三熏”。
三句话不离本行 〖解释〗行:行当,职业。指人的言语离不开他所从事的职业范围。
三句不离本行 〖解释〗本行:个人从事的行业。形容一说话总要讲到自己从事的行业。
三夫成市虎 〖解释〗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同“三人成虎”。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解释〗形容人长相丑陋,也指人遭疾病或其折磨后不成人样子。
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解释〗骂人的话。骂人长相难看。
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解释〗詈词。骂人长相难看。
三分鼎立 〖解释〗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三分鼎足”。
三叠阳关 〖解释〗即《阳关三叠》。琴曲。琴谱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后泛指送
二心三意 〖解释〗想这样又想那样。形容意念不专,主意不定。同“三心二意”。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 〖释义〗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
一着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解释〗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 〖解释〗比喻遭过一次挫折以后就变得胆小怕事。同“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 出处解释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示例故事
白璧三献 〖解释〗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两遭刖足。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比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
八难三灾 〖解释〗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
朱弦三叹 《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后因以“朱弦三叹”指称音乐的美妙。
昼日三接 一日之间三次接见。形容深受宠爱礼遇。
重三迭四 见“重三迭四”。
至再至三 指一而再,再而三。
遮三瞒四 谓说话、做事多方掩饰,不爽快。
攒三集五 见“攒三聚五”。
再衰三涸 见“再衰三竭”。
余声三日 语出《列子·汤问》:“(韩娥)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后因以“余声三日”形容乐声余韵无穷,不绝于耳。
有三有俩 谓有富馀钱财。
一献三售 见“一献三酬”。
一献三酬 《周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后因以“一献三酬”谓人臣过蒙宠幸。亦作“一献三售”。
一岁三迁 比喻官职升得极快。
一时三刻 同“一时半刻”。
一日三月 《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后以“一日三月”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省 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一日三岁 《诗·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后以“一日三岁”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覆 同“一日三复”。
一日三复 谓在一天之内多次反复玩味。
一举三反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以“一举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
一倡三叹 《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谓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
阳关三迭 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三迭:反复歌唱某一句。原指古代送别的曲调。后也比喻离别。
杨穿三叶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原谓射技高超。后亦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言三语四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咸五登三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引此文,颜师古注:“咸,皆也,言汉德与五帝皆盛,而登于三王之上也。”后因以“咸五登三”谓帝德广被,同于五帝而超于三王。
五申三令 三令五申。谓再三告诫。
五典三坟 犹言三坟五典。泛指古代典籍。
亡秦三户 《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后因以“亡秦三户”指不畏,奋起推翻黑暗统治之事。
推三阻四 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
推三推四 同“推三阻四”。
挑三嫌四 见“挑三拣四”。
条三窝四 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挑三检四 见“挑三拣四”。
挑三豁四 谓挑拨是非。
挑三拨四 见“挑三豁四”。
蹄闲三寻 见“蹄间三寻”。
蹄间三寻 指马奔走时,前后蹄间一跃而过三寻。形容马奔跑得快。
汤去三面 《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后因以“汤去三面”泛言普施仁德。
诗家三昧 作诗的诀窍。
事不过三 谓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三贞五烈 见“三贞九烈”。
三折肱为良医 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
三灾六难 见“三灾八难”。
三怨成府 言与三人结怨则仇恨集身,难以免祸。
三盈三虚 盈:满。虚:空。指孔子的满门弟子,被少正卯讲学所吸引,多次离开孔子之门。形容讲学效果好,影响大。
三阳交泰 见“三阳开泰”。
三言两句 见“三言两语”。
三言讹虎 犹三人成虎。
三熏三沐 ①同“三衅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携。
三心两意 见“三心二意”。
三写易字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后以“三写易字”谓古书传写易致差错。
三写成乌 同“三写易字”。
三徙成国 见“三徙成都”。
三徙成都 相传舜三度迁移,百姓慕德而从,所至处自成都邑。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
三窝两块 ①谓有多房妻妾。②指众多的子女。
三瓦两巷 见“三瓦两舍”。
三吐三握 《史记·鲁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后以“三吐三握”为求贤殷切之典。
三头六证 众多的人证。
三头六面 谓当着众人或有关各方之面。
三头两日 三二天。形容时间相隔很近。
三头八臂 见“三头六臂”。
三汤五割 见“三汤两割”。
三汤两割 ①泛指烹饪之事。②指各种肴馔。
三台八座 泛指高官重臣。
三思而行 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三首六臂 同“三头六臂”。
三兽渡河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
三尸五鬼 比喻奸佞之臣。
三省吾身 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来检查自己。一说一日反省三次。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亦作“吾日三省”。
三山五岳 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泛指名山或各地。
三三四四 犹言三三两两。
三日新妇 旧时过门三日之新妇,举止不得自专。因以喻行动备受拘束者。
三拳二脚 形容不多几下拳打脚踢。
三求四告 再三求告。
三清四白 谓非常清白。
三亲四眷 见“三亲六眷”。
三亲六眷 三亲:父母、兄弟、夫妇;眷:家属、亲戚。泛指众亲戚。
三亲六故 亲戚故旧的总称。
三迁之教 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三期贤佞 汉王尊任京兆尹,凡三岁,除恶安良,治绩显着,后为御史大夫所诬,免官。湖县三老上书为之辩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见《汉书·王尊传》。后以“三期贤佞”为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实。
三婆两嫂 犹言三妻四妾。
三年五载 三、五:表示大概数量;载:年。指多年。
三臡八菹 泛指精美的肴馔。亦借喻精美的诗文。
三沐三熏 亦作“三沐三熏”。再三沐浴熏香。表示郑重或虔敬。
三毛七孔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唐张守节正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因以“三毛七孔”指心思,心机。
三老四少 ①老少众人。②方言。称参加青帮的人。犹言老少爷们或兄弟爷们。
三街六市 同“三街两市”。
三节两寿 旧俗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束修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
三街两市 泛称各街市。
三脚两步 ①形容走得快。②谓走不多远。
三江五湖 ①指东南方的三条江与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称。
三江七泽 泛指江河湖泽。
三谏之义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谏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三家村 指偏僻的小乡村。
三饥两饱 犹言饥一顿,饱一顿。形容生活艰难。
三荤五厌 泛指荤腥食物。
三魂出窍 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三回五次 多次。
三回九转 ①形容曲折回荡。②犹三番五次。
三环五扣 形容捆绑结实。
三槐九棘 《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郑玄注:“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后以“三槐九
三好两歉 同“三好两歹”。
三好两歹 谓时好时病。形容体弱。
三好二怯 同“三好两歹”。
三跪九叩 叩:磕头。最敬重的礼节。
三顾草庐 见“草庐三顾”。
三宫六院 泛指帝王妃嫔。
三告投杼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曾子之母曰:‘吾子不。’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以“三告投杼”比喻流
三夫之言 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曾子母曰:‘吾子不。’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三夫之对 见“三夫之言”。
三复白圭 《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读诗至此,三反复之,是其心慎言也。”后因以“三复白圭”谓慎于言行。
三风十愆 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指巫风二:舞、歌;*风四:货、色、游、畋;乱风四: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合而为十愆。
三翻四覆 翻:转。反复无常。
三反四覆 反复无常。
三番两次 屡次,多次。
三冬二夏 犹言三两年。
三等九格 犹三六九等。
三等九般 同“三等九格”。
三朝五日 三、五天。
三长四短 ①同“三长两短”。②犹闲话,坏话。
三差五错 泛指差错。常指意外的事故。
三茶六礼 犹言明媒正娶。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参阅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四、《仪礼·士昏礼》。
三不拗六 谓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
三步两脚 快速行走貌。
三病四痛 谓病痛很多。
三榜定案 三次张榜,广求意见,再作最后决定。极言行事慎重。
三般两样 ①多个。②耍手段,弄花样。
三百瓮齑 指长期以咸菜度日,生活清贫。齑,咸菜。三百瓮,极言其多,一时吃不完。
日已三竿 同“日上三竿”。
日高三丈 犹日上三竿。
日出三竿 太阳升起来离地面已有三根竹竿那样高。约为午前八、九点钟。形容天已大亮,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绕梁三日 环绕屋梁旋转三天。形容美妙动听的声音。
让再让三 谓几次三番地推让。
让三让再 见“让再让三”。
偏三向四 谓偏向、袒护某方。
目无三尺 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三尺,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
暮四朝三 ①《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原指说法、做法有所变换而实质不变。②比喻反复无常。
茅庐三顾 见“草庐三顾”
六问三推 谓反复审讯。
六街三陌 见“六街三市”。
两头三绪 形容心意烦乱。
两头三面 同“两头白面”。
两两三三 ①谓三两为群。②形容稀疏。
两道三科 说三道四,花言巧语。
两般三样 不一样,不一致。
连三跨五 形容动作迅速。
连三接五 同“连三接二”。
连三接四 同“连三接二”。
连三接二 犹言接连不断。
连三并四 同“连三接二”。
连二赶三 急忙;赶快。
连二并三 同“连三接二”。
狂三诈四 多方欺诈。
君子三戒 戒:戒规。君子有三条戒规:少年时戒美色;壮年时戒殴斗;老年时戒贪图。
距跃三百 指欢欣之极。
九蒸三熯 热气上升为蒸,火干为熯。喻久经熬炼。
九衢三市 指繁华的街市。
狡兔三穴 见“狡兔三窟”。
颊上三毫 同“颊上三毛”。
假眉三道 方言。装模作样。
火冒三尺 见“火冒三丈”。
华封三祝 华:古地名。封:疆界,范围。华封:华州这个地方。华州人对上古贤者唐尧的三个美好祝愿。
横三顺四 见“横三竖四”。
有没有关于风字在第二个的四字成语
春风化雨、金风玉露、乘风破浪、南风不竞、晓风残月
一、春风化雨 [ chūn fēng huà yǔ ]
解释: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出自:战国 孟子《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
译文:有如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
二、金风玉露 [ jīn fēng yù lù ]
解释:泛指秋天的景物。
出自:唐·李商隐《辛未七夕》诗:“由来碧浪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译文:由于来碧是银河畔,可是要等到秋天的时候
三、乘风破浪 [ chéng fēng pò làng ]
解释: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
出自:南朝 刘宋《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译文:诚实年轻时,王炳问他的想法,老实说:“愿坐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
四、南风不竞 [ nán fēng bù jìng ]
解释:南风:南方的音乐;不竞:指乐音微弱。原指楚军战不能胜。后比喻竞赛的对手力量不强。
出自:春秋 左邱明《左传·襄公十八年》:“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声,楚必无功。”
译文:不害怕,我突然唱起《北风》,又演唱《南风》。对手力量不强,很多亡的消息,楚国一定不会成功
五、晓风残月 [ xiǎo fēng cán yuè ]
解释:拂晓风起,残月将落。常形容冷落凄凉的意境。也指歌妓的清唱。
出自:宋·柳永《雨霖铃》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译文: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